中医护理精锐人才_第1页
中医护理精锐人才_第2页
中医护理精锐人才_第3页
中医护理精锐人才_第4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6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HONGYU.MACRO中医护理精锐人才积极推进中医护理英文学术期刊建设,推广传统中医药文化,弘扬中西医结合理念,促进中西医结合护理学科发展。借助中医护理学术国际化重要阵地与传播平台,推进中医护理国际化发展进程。百名中医护理精锐人才培养100名“技术好、管理好、教学好”的中医护理培训师,包括中医护理专业培训师和中医护理管理培训师,承担全市各级中医护理人员培养任务。建设3-5个中医护理培训师工作室,发挥特色人才培养引领示范作用,推广中医护理特色技术,促进中医护理独特优势日益彰显。推选100名具有较强学术影响力的中医护理临床专家。应用精湛专业理论和技能,解决本专科疑难复杂护理问题,引领专科发展。培

2、养中医护理传承人才,新建3-5个中医护理传承工作室及工作站。由名老中医护理专家作为传承导师,采用师承教育培养临床有特色、科研有能力、管理有方法、技术有专攻的中医护理传承人才。发展基础(一)中医护理全程参与新冠肺炎联防联控工作“十三五”时期,面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中医护理队伍敢于担当,承担大量疫情防控和医疗救治工作,奋战在抗击疫情最前线。北京市中医系统参与国家医疗队支援湖北省武汉市及其他省市疫情重灾区的护理人员共计32人,支援北京市新冠肺炎定点医院护理人员共计436人,参与核酸采集、新冠疫苗接种和保障任务的护理人员近7000人。为提高新冠肺炎护理效果,组织多学科、多领域的专家编写了北京市新冠

3、肺炎中医护理方案、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轻型、普通型患者中西医结合护理规范、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恢复期居家中医护理康复指引等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培训及指导性文件,充分发挥了医护协同的作用并凸显中医护理独特优势及效果。(二)人才队伍建设不断加强,多元培养模式逐步形成中医护理人才队伍持续壮大,截至2020年底,全市二级以上中医医疗机构注册护士总数达12396人,较“十二五”期间增长41%,其中初级职称占比71.9%,中级职称26.0%,高级职称2.1%。“十三五”期间,共培养各类专科护士1046名,其中取得中医护理治疗专科护士资格认证书为15人。护士队伍的学历结构不断优化,全市二级以上中医医疗机构大专及以上学历

4、的护士占比从“十二五”时期的79.7%提高到84.6%,其中本科及以上护士占比为45.4%,护士队伍学历形成以大专、本科为主体,并注重中医护理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构建多层次教育的发展方向。多层次职业发展路径不断尝试,试点开展新入职护士规范化培训,建立中医护理骨干人才培养、中医专科护士培养、中医护理传承人才培养、中医护理专家培养等多元化培养模式,初步形成了夯基础、强专科、重临床、钻科研的复合型中医护理人才培养体系。开展北京市百名中医护理管理培训师项目,培养北京市第一批中医护理管理培训师。建立了“中医五行音乐疗法护理培训师工作室”和“燕京中医外治法护理培训师工作室”,培养中医护理技术人才48名。依托

5、国家级、市级、区级“三位一体”中医护理骨干培养体系,在全市培养了全国中医护理骨干97名,北京市中医护理骨干人才101名,区级中医护理骨干人才190名,带动了一批中医护理高层次人才和骨干人才的培养。中医护理传承创新平台初步搭建,强化师承教育,加快北京市中医护理专家学术思想及护理技术的挖掘、整理和继承,在全国率先建设桂梅芬中医护理传承工作室、王敏中医护理传承工作室、冯运华中医护理传承工作室及工作站,培养了32名中医护理传承人才,在中医特色技术的传承、推广及创新方面,开展相关科研课题15项,发表论文70篇,优化中医护理方案33个,稳步推进中医护理传承创新与发展工作。(三)服务模式不断创新,服务范畴持

6、续拓展深化护理服务内涵。“十三五”期间,在北京市中医医疗机构建设14个“一证一品”特色护理专科示范病房,形成脑病、风湿、骨伤、眼科、脾胃、皮肤疮疡等14个中医护理品牌,制定“一证一品”优势病种中医护理方案,建立“中医医护一体化”及“中医人文关怀”的服务模式,实现“病与证”、“施治与施护”、“中医药与中医护理”的有机结合,为患者提供有中医特色的优质护理服务模式。延伸护理服务新领域。在三级甲等中医医院开展中医护理门诊建设,以“绿色治疗”为理念,构建专科、专项、专病、专症“四专”中医护理门诊体系。“十三五”期间,开设中医护理门诊的医院数量达到12家,中医护理技术年均开展总数达到610975人次,较“

7、十二五”增加552379人次,彰显了中医护理门诊在疾病预防、治疗、康复中的重要作用。(四)依托重点专科建设,优质护理服务持续深化中医护理服务可及性不断提升,“十三五”期间,全市中医医疗机构优质护理覆盖率达到100%;获得国家级优质护理示范医院5家,国家级优质护理服务示范病区5个;获得市级优质护理示范医院3家,市级优质护理服务示范病区10个。中医护理学科建设能力持续增强,全市拥有国家卫健委“十二五”临床重点专科(护理学)3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二五”中医护理学重点专科5个,北京市中医管理局重点专科(护理学)7个。中医护理帮扶能力不断提高,开展“中医护理专家团队下基层”行动,下沉中医护理优质资源

8、。由中医护理临床专家、中医护理骨干、教育专家等组成的30名中医护理专家团队,围绕护理管理、特色技术、服务模式、科研教学等内容,对中西医结合医院进行了全方位、一对一的指导和帮扶,提升中西医结合医院的综合护理服务能力。(五)护理临床教学、科研素养得到提升中医护理临床教学水平稳步提升,“十三五”期间,不断优化中医护理临床教学资源配置,建立全国中医护理骨干基地3家,市级中医护理骨干基地7家,培养全国中医护理骨干近900人。加强各级教学基地建设,全市共有临床教学基地38家,北京市中医医院护理临床带教老师2134人,培养护理实习生6500余人。中医护理队伍科研素养明显提升,截至2020年底,全市获批中医护

9、理科研项目263项,相比“十二五”时期增长130%,资助金额累计达620万元,增加了140万元;发表中、英文学术论文650篇,出版专著49部;开展国家级中医药继续教育项目26项,北京市级中医药继续教育项目121项,促进了中医护理学术能力的提升。(六)中医护理国际交流不断扩大“十三五”期间积极开展国际交流,连续举办七届中医护理国际化推进会,共谋中医护理的国际化发展之路。积极参与国际护理交流项目,选派护理人员前往美国、泰国、新加坡等国家学习。围绕中医护理开展研讨及项目合作,开展循证护理及中西医结合护理管理研究项目,整合中医适宜护理技术的相关证据,构建规范的中西医结合临床护理实践指南,为临床护理实践

10、提供科学依据。(七)护理学术传播平台逐步推进积极推进中医护理英文学术期刊建设,推广传统中医药文化,弘扬中西医结合理念,促进中西医结合护理学科发展。借助中医护理学术国际化重要阵地与传播平台,推进中医护理国际化发展进程。“十三五”期间,北京市中医护理事业发展不断完善,总体水平迅速提升,社会贡献度显著加强,中医护理工作取得了快速发展。建设目标(一)总体目标到2025年,依托“两工程”、“两体系”、“一平台”,实现北京中医护理高质量发展。围绕北京中医药发展的五篇文章,回归中医健康理念,提供基于“健康中国”需求的中医护理服务,创建服务新品牌;推进“互联网中医护理”相结合,形成中西医结合护理服务新业态;拓

11、展中医护理服务空间,构建新型健康服务体系,扩大服务新范畴;破解中医护理人才培养固化模式,打造具有高专业素养、富有人文精神和出色技能的护理人才队伍,形成人才培养新模式;多维度探索中医护理科研,推进临床科研一体化,形成科研创新新思路;拓展中医护理学术空间,构建传播体系,打造中医护理交流与传播新平台。(二)具体目标1.全面推进中医护理“十百千万”人才培养工程。全面启动“十百千万”人才培养工程,开展中医护理卓越人才培养项目和普惠人才培养项目。卓越人才包括中医护理引领人才、中医护理精锐人才、中西医结合专科护士;普惠人才包括中医护理专项技术人才、社区基层中医护理人才、中医健康养老护理人才。逐步确立结构合理

12、、定位清晰、方向明确的护理人才储备库,为建立符合中医护理发展规律的多维人才培养与评价体系奠定基础。2.全面推进中医护理高质量发展岗位荣誉工程。开展中医护理高质量发展岗位荣誉工程,培养和树立中医护理人员高尚的思想品德、良好的职业道德,激发广大中医护理工作者“我在岗、我光荣”的职业自豪感和荣誉感,激励广大护理工作者争当爱岗敬业、技术精湛、勇于创新、贡献突出的榜样,成为服务、技能、学术、创新、素养、教学的“六全型”中医护理人才,促进行业发展。3.全面建成中医护理健康服务体系。建成优质高效的“两示范”、“两旗舰”、“三中心”中医护理服务体系。全面推进示范中医护理门诊及“一证一品”特色护理专科示范病房建

13、设,拓展服务范畴;下沉中医护理优质资源,建立旗舰中医特色护理中西医结合医院和旗舰中医特色护理基层医疗机构,发挥中医护理服务品牌效应,提升其在基层、社区中的辨识度,打造“示范病区-特色门诊-旗舰医院”一体化服务新模式,努力提升中医护理服务能级;依托中西医结合护理会诊中心、中医护理技术培训中心、中西医结合疫病防治护理中心建设,提升专科护理服务能力,切实发挥大型中医医院优质护理资源的辐射带动作用。4.全面建成中西医结合护理学术传播体系。建成国际化中西医结合护理学术传播体系,实施“蒲公英”学术传播工程,推进中西医结合护理“两刊一本一库”学术传播体系建设,形成开放获取的英文期刊JournalofInte

14、grativeNursing(JIN)、中文期刊中西医结合护理(CJIN)、中西医结合护理预印本网络首发平台NursRxiv、中西医结合临床案例库体系。举办中医护理国际化推进会和学术交流会议,实施中医护理国际合作专项,制定中医护理国际标准,促进中西医结合护理国际学术传播与交流。5.全面建成中西医结合护理科研创新平台。建成多学科交叉、多资源共享、中西医协同的护理科研创新平台,借助首都科技资源丰富优势,运用现代医学的研究手段逐步完善中西医结合护理的科研体系,开展中医护理领域的科学研究,应用循证护理持续改进护理质量,促成国际化合作项目,注重中医护理标准化研究,促进中医护理创新成果转化应用,发挥科技创

15、新的引领带动作用,推动中西医结合护理向纵深方向发展。发展形势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北京市政府高度重视中医药工作,要充分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保障人民群众健康、提升中医药获得感、推动健康中国战略的实施。随着中医药事业的快速发展,中医护理作为其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面临着一定困难,处于需要拼搏奋斗的历史时期,在“十四五”时期必将开启高质量发展新征程。(一)中医护理发展面临的机遇中医护理在常见病、多发病和慢性病防治中发挥着独特优势,在国家大健康和人口老龄化战略方针和政策形势下,中医护理服务需求大幅增加,特别是人口老龄化迫切需要有效增加老年护理服务供给。在社会受到传染病等公共卫生事件威胁时,中医护理全程参与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患者救治、愈后康复,彰显中医护理力量。伴随着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区块链、第五代移动通信(5G)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快速发展和医学文化社会功能不断强化,中医护理在专科护理、慢性病管理、延续护理、社区护理、居家护理、疫病防治等方面必将拓宽新的发展方向。(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