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气辐射和遥感第四章大气粒子的散射类型和表示_第1页
大气辐射和遥感第四章大气粒子的散射类型和表示_第2页
大气辐射和遥感第四章大气粒子的散射类型和表示_第3页
大气辐射和遥感第四章大气粒子的散射类型和表示_第4页
大气辐射和遥感第四章大气粒子的散射类型和表示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第四章大气粒子的散射类型和表示大气辐射和遥感第四章 大气粒子的散射 4.1 电磁辐射的偏振特性及数学表征(刘长盛,大气辐射学)4.1.1 电磁波波动方程及其解 (Page 3)4.1.2 电磁辐射的偏振状态(Page 11)4.1.3 偏振态的数学表征(Page 15)4.1.4 Stokes参量(Page 15)4.2 瑞利散射4.2.1 理论推导 (廖国男,大气辐射导论,page 91)4.2.2 瑞利散射特征量的计算(刘长盛,page 111)4.3 米散射 米散射的特征(刘长盛,page 120,理论推导参见廖:page181-197) 米散射特征参数的计算(刘长盛,page 123)

2、4.4 散射相函数的解析表示 (刘长盛,page 246)4.5 散射相矩阵 (刘长盛,page 131或廖国男,201)4.6 辐射传输过程中云和气溶胶粒子的散射参数(刘:p229-245,廖: p106)Reddening/BlueingGlory 散射相函数的解析表示在讨论散射传输问题中相函数是一个很重要的因子,对于分子散射它具有较简单的形式,()而对于云和气溶胶而言:()然而,计算的相函数只能以数据表的形式给出,这种以数据表示的相函数有时在作理论计算的时候不便利用,因此需要用解析形式表示。 下面提供一种比较简单的近似处理方法。 辐射模式中常用的Henyey-Greenstein相函数(

3、)Henyey-Greenstein(简称为H-G)相函数值决定于一个参数g(不对称因子),它的表达式为:()g越大时前向散射越多,P()随增大逐渐减小。 上图给出了和时的H-G相函数,同时也给出了根据米散射公式计算的云和霾对于可见光或近红外的散射相函数。 H-G相函数由前向至后向单调地下降,前向散射也不是非常突出,可近似代表热红外辐射在云中的散射。 H-G相函数目前在很多研究中被采用4.5 散射相矩阵先讨论单分散粒子系中单个球形粒子的散射,此时各偏振状态的散射辐射强度与入射辐射的关系为辐射经粒子散射后不仅能量在空间重新分布,且各方向散射辐射的偏振状态也不同,引用散射辐射矩阵就可以表示出散射辐

4、射的特征。 式中F0 为入射辐射通量密度, j() 为角散射截面,可由Mie散射公式求得:()()入射辐射和散射都可以用Stokes参量表示,它们之间的关系可写为:上式左端的列矢量I, Q, U, V为散射辐射的Stokes参量,右端列矢量I0, Q0, U0, V0为入射辐射的Stokes参量。 ()称为单个粒子散射的变换矩阵,它是一个 4 4阶矩阵,其形式如下()()其中利用矩阵运算规则求得散射辐射的Stokes参量为:()()对于非偏振入射辐Q0 = U0 = V0 = 0,则()式可化为:可见此时散射辐射为部分偏振的,可得出散射辐射强度为:式中 I1()、 I2() 分别为电矢量平行于

5、和垂直于观测平面的散射辐射强度分量。 当1()= 2() 时,散射辐射为非偏振的,这种情况出现在 =0或180,即前向和后向散射辐射为非偏振的。 ()()对线性偏振入射辐射时,设偏振方向平行于观测平面,则有 , I0=Q0,U0=V0 =0,()式化为:此时散射辐射强度为:可见散射辐射为线偏振的,其偏振方向平行于观测平面。 ()在角散射截面 j()与相函数Pj () 之间存在一定的关系,可写为:因此可以将变换矩阵() 中各矩阵元素用相函数表达,则变换矩阵()可写为:式中称P() 为单个球形粒子的散射相矩阵,各矩阵元素为(见下页):()()式中P11 即为上两节中讨论的相函数,在不需要讨论偏振状

6、态,仅仅研究能量关系时,则只需知道P11就够了。 ()对于多分散粒子系,偏振状态的散射辐射强度与入射辐射的关系为:式中j ( ) 为容积角散射系数,其表达式为:其中()()类似于公式(),可得多分数系粒子散射变换矩阵为:其中()()其中容积角散射系数j ( )与 Pj()之间的关系为:可以求出多分散系粒子散射相Pj()矩阵 中各矩阵元素为:由此,散射过程中,可通过散射矩阵将入射辐射Stokes参量变换得到的散射辐射Stokes参量,它们就表示了散射辐射的强度、偏振状态等特性。 ()()4.6 辐射传输过程中云和气溶胶粒子的散射参数辐射在云和气溶胶中传输时会被云滴或气溶胶粒子所散射,往往还伴有部

7、分吸收,散射和吸收过程与粒子折射指数(包括实部和虚部)有关,与粒子的谱分布有关。 但是,需要注意的是辐射在云层中的传输过程是一个多次散射过程。 对于水云的滴谱已做过多次测量,一般的说它具有钟形分布,即在某一半径的云滴浓度具有极大值,半径增大或减小云滴数均减小。 Deirmendjian(1964)为了理论研究需要提出要修正伽马函数来描写,其形式为表5.1 Deirmendjian云模式云型N总浓度abrRc众数半径N(rc)c1100cm-32.373061.514.0m24.09cm-3m-1c2100cm-31.085110-280.04166734.049.41c3100cm-35.55

8、5680.333332.098.824.6.1 云模式及其单次散射参量()Deirmendjian的云模式并不代表某一实际的云,虽然其 c1模式在某种程度上有些类似于薄的积云的情况,但其c1云的含水量仅0.063 gM-3,需要调整总浓度数值以期与实际相近。 c2、c3模式具有更狭窄的谱(右图),对于众数半径呈对称分布,是为模拟大气中某些光像而设计的。 Deirmendjian(1969)计算了这些云模式在若干波长的散射相函数、减弱系数和单次散射反照率。 图 Deirmendjian的云滴谱分布r(m)n(r)(m-3m-1)c1c3c2对于实际水云的滴谱已有一些观测结果,Carrier(19

9、67)等根据文献资料整理给出八种典型的云滴谱分布,Stephens(1978)做了某些修改,其所给出的八种云滴谱如下图所示,相应的含水量与有关参数列于表中。 表5.2 水云的参数云型云滴浓度cm-3含水量gM-3众数半径mSt I4400.223.5St II1200.052.25Sc I3500.143.5Sc II1500.477.5Ns2800.503.5As4300.284.5Cu3001.005.5Cb722.505.5, 6.5图 Stephens的云滴谱分布r(m)n(r)(m-3m-1)模式云对某一波长的容积减弱(消光)系数exi 、容积散射系数sca 、容积吸收系数abs ,

10、可由单个云滴的Mie散射截面对整个滴谱积分得到:其中r 为云滴半径,n(r)为滴谱分布函数,Ke和Ks为Mie氏减弱截面和散射截面,它们与散射粒子大小及波长有关,可按米散射章节的公式计算。 ()由此可计算容积吸收系数abs和单次散射反照率0 :还可以求出云的散射相函数其中P(r, ) 为单个粒子的散射相函数,由此可以计算不对称因子g: ()()()Stephens(1979)计算了八种模式云在 m-200m 波长范围内上述参量。 表例举了三种云在可见、 m、10m处的各参量。 表5.3 模式云的单次散射特征由上表可以看出:可见光的衰减很大,但几乎不被吸收,对于红外辐射则不同,云有很强的吸收,例

11、如对于 Sc II云,吸收系数为Km-1 ,90米厚度的云就可以吸收掉90%的辐射,对于Cb 云则不到40米的厚度就吸收掉90%的辐射,所以对于红外辐射,一般的水云均可视为黑体。 下图为几种模式云的容积减弱系数随波长的变化,可以看出在可见和近红外波段变化不大,在红外波段由于各种云的滴谱分布不同呈现不同的变化关系。 图5.4 三种模式云的单次散射反照率(引自:Stephens)图5.5 三种模式云的不对称因子图为模式云的单次散射反照率随波长的变化,这主要决定于水的折射指数虚部随波长的变化,所以各种云型有着大体类似的变化关系。 图为不对称因子随波长的变化,同样,各种云型有着大体类似的变化关系。 对

12、于卷云情况则不同,卷云云滴浓度较低,一般为100-101个/升,浓度高时亦可达102-103个/升,相应含水量(以冰晶融化为液态水计算)从10-3克/米3变至100克/米3,冰晶形状可以是柱状、板状或星状。 表列出了一些观测结果(Liou,1986)。 卷云云滴的滴谱分布与水云不同,图为卷云滴谱分布的主要类型,可以用指数函数来描述:其中L为卷云云滴的尺度,A、B为分布参数,视不同谱型和温度可取常数或与温度有关的某种函数。 图5.6 卷云滴谱分布(引自:Heymesfield)()因为卷云云滴并非球状,计算卷云云滴的散射变得十分困难,一种简单的处理方法是用具有某种“等效”半径的球形粒子来代替实际

13、冰晶,因而可以用Mie散射公式来计算,另一种是将卷云云滴视为空间随机取向的长圆柱体或者六角棱体。 表为廖国男(Liou 1986)对于六角棱体的计算结果,表中给出的是冰晶的减弱截面e,若知道云的滴谱则可计算出云的容积减弱系数。 由于卷云中冰晶浓度变化可以很大,故其减弱系数也有较大的变化,根据Paltridge和Platt(1981)的观测,在10m窗区卷云减弱系数约在km-1km-1之间。 对于卷云的散射相函数的计算,若采用球形粒子近似则得到较小的侧向散射(散射角为90附近)和出现彩虹的现象(散射角为135附近出现极大),若采用六角棱体近似则在22附近有明显的晕的现象,但根据实验测量结果与上述

14、计算均不相同。 图(Foot 1988)绘出了理论计算和实际测量的结果,图中略去了极强的前向散射。 可以看出实验测量与理论存在很大的差异,故卷云的散射问题仍有待进一步地研究。 图5.7 冰晶的散射相函数(引自:Foot)1. 实验结果(板状冰晶) 3. 计算结果(六角冰柱)2.实验结果(柱状冰晶) 4. 计算结果(冰球)4.6.2 气溶胶模式及其单次散射参量气溶胶粒子浓度按尺度的分布随时间地点和高度而有所变化,为了研究的需要常用一些函数或称谱模式来描述,由于实际谱的复杂性,这些谱模式的适用范围比较局限,有时实际谱要用几种谱模式的组合来描写,调整模式中的参数可以近似地代表实际谱分布,常用的谱模式有:(1)幂函数或Junge谱其中c为常数,v的取值一般在2-3之间。 ()(2)修正伽马函数或称Deirmenjian谱公式参数取不同的值时可以分别代表海洋型、大陆型和平流层气溶胶(下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