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疸的鉴别诊断 (2)ppt课件_第1页
黄疸的鉴别诊断 (2)ppt课件_第2页
黄疸的鉴别诊断 (2)ppt课件_第3页
黄疸的鉴别诊断 (2)ppt课件_第4页
黄疸的鉴别诊断 (2)ppt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黄疸的鉴别诊断潜山县中医院内2科 雷中田从一个病例说起患者丁某,男性,44岁,潜山县梅城镇双塘村人,。病史特点:1、 因“纳差、乏力伴身目尿黄半个月”入院2、于半月前,在无明显诱因下出现纳差、乏力,伴有身、目、小便发黄。3、2017.1.30在县医院检查,肝胆胰脾彩超:胆囊炎;血常规:正常;尿常规:胆红素+;2017.2.2,肝功能:总胆红素:217.7umol/l,直接胆红素:188.0umol/l,间接胆红素:19.70 umol/l,白蛋白:44.6mol/l,谷丙转氨酶:799u/l,谷草转氨酶:370u/l,碱性磷酸酶:252u/l r-谷氨转肽酶:463U/l;在当地诊所输液治疗3

2、天,但症状未见好转,身目尿黄染逐渐加重。 4、2017.2.5至安徽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CEA 4.19 ng/ml CA199 16.34 u/ml 。腹部增强CT:1、肝门部至胰腺上方胆管壁增厚并强化:考虑慢性胆管炎可能性大;建议结合临床及超声并定期随访,除外占位;2、肝门部增大淋巴结、随访;3、慢性胆囊炎、胆囊窝积液;4、肝左叶钙化灶、胃窦壁稍均匀增厚。5、既往病史:否认乙肝病史,否认“高血压、糖尿病”等病史,否认有“肺结核”等传染病史从一个病例说起6、查体:T:36.3, P:80次分, R:21次分, BP:13080mmHg。神志清楚,精神疲倦,步入病房,全身皮肤粘膜中度黄染,浅

3、表淋巴结无肿大。双侧瞳孔等大等圆,3.5mm,巩膜中度黄染,对光反射敏感。心肺(-)。腹平软,右上腹压痛(+),无肌卫及反跳痛,有移动性浊音及液波震颤,麦式点无压痛及反跳痛,肝脾肋下未及。四肢活动正常,肌力肌张力正常。双下肢无浮肿。巴氏征(-)7、本院:2017-02-10肝功能 总胆红素 227.69 umol/L 直接胆红素 173.58 umol/L 间接胆红素 54.11 umol/L 总蛋白 62.53 g/L白蛋白 36.20 g/L球蛋白26.33 g/L白球比 1.37 谷丙转氨酶 193 U/L 谷草转氨酶 106 U/L 转氨 酶比 0.55碱性磷酸酶 193 U/L r-

4、谷氨酰转肽酶 304 U/L 总胆汁酸 121.22 umol/L C反应蛋白 0.74 mg/L乙肝两对半定性 乙肝表面抗原 阳性乙肝表面抗体 阴性乙肝e抗原 阴性乙肝e抗体 阳性 乙肝核心抗体 阳性 凝血四项 凝血酶原时间 13.00 sPT% 91.20 %国际标准化比值 1.08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43.90 s 纤维蛋白原 2.50 g/L凝血酶时间16.30 s;血常规;正常;尿常规:尿胆红素+这个病人我能处理吗?病情评估:无发热,中度黄疸,黄疸指数每日小于34.2umol/l,凝血功能基本正常,Child分级:7分,B级,肝功能中度;暂无重肝倾向。首先排除溶血性黄疸;黄疸为梗阻性

5、黄疸?还是肝细胞性黄疸?肝内胆汁淤积 肝内胆管阻塞 肝外胆管阻塞 先天性非溶血性黄疸 三、黄疸的分类 1、按病因发病学 溶血性黄疸 肝细胞性黄疸 阻塞性黄疸 罕见黄疸的诊断与鉴别诊断胆红素的生成和来源黄疸的分类病因、病机黄疸诊断及鉴别诊断关于黄疸影像、生化检查的意义 (1).血液中衰老的红细胞(80%85%)。 (2).骨髓中幼稚红细胞的血红蛋白。 (3).肝内含亚铁血红素的蛋白质(15%20%)。 胆红素的来源: 黄疸(jaundice)是一种临床症状, 是由于血清内胆红素浓度增高,致巩膜、皮肤、粘膜等黄染。 正常人血清总胆红素( TB) 低于17. 1umol/ L ,直接胆红素(CB)

6、低于3. 4umol/L ,非结合胆红素(UCB)13.68mol/L, 当总胆红素高于34. 2umol/ L ,巩膜出现黄染。 若总胆红素为20. 5umol/ L34. 2umol/ L 称隐性黄染。 黄疸程度可分轻度: 总胆红素为20. 5umol/ L 34. 2umol/ L ; 中度: 34. 2umol/ L171umol/ L ;重度: 171umol/ L684umol/ L ;但除非并发肾功能衰竭,血清胆红素不会超过500umol/ L 。 一、 正常值: 胆红素的代谢过程可分为三步: (1)摄取:血液中:间胆+白蛋白肝脏 (2)结合:在肝脏进行间胆与Y、Z两种载体蛋白结

7、合微粒体(经葡萄糖醛酸转移酶催化)与葡萄糖醛酸结合胆红素葡萄糖醛酸酯(结合胆红素或称直接胆红素)。 (3)排泌:机制不完全清楚,据认为是通过主动转运的耗能过程完成。直胆胆道肠腔(经细菌脱氢作用) 尿胆原大部份氧化粪胆原随大便排出。小部分 “肠肝循环。” 间接胆红素(游离胆红素或非结合胆红素UCB):需与血清白蛋白结合而输送,为脂溶性,不溶于水,不能从肾小球滤出,故尿中不出现。 直接胆红素(结合胆红素CB):水溶性,可通过肾小球滤过从尿中排出。 二、胆红素的代谢过程9生成过多摄取障碍结合障碍 非结合胆红素升高为主 结合胆红素升高为主 肝内胆汁淤积某些先天性黄疸肝内、外胆管阻塞2、按胆红素性质 粪

8、(尿)胆原尿胆红素()结合胆红素网状内皮系统大量溶血血红蛋白刺激造血系统,网织红细胞5% 总胆红素其中非结合尿胆原(+)血 液四、病因、发生机制和临床表现胆红素比值80%以上 一)溶血性黄疸的发病机理 凡能引起溶血的疾病都可产生溶血性黄疸。先天性溶血性贫血,如海洋性贫血、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后天性获得性溶血性贫血,如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新生儿溶血、不同血型输血后的溶血以及蚕豆病、蛇毒、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等。 由于溶血红细胞大量破坏, 血中非结合胆红素增多, 超过肝细胞的摄取、结合与排泌能力,导致血中非结合胆红素潴留, 若肝脏清除胆红素功能正常, 即使是严重溶血,血清胆红素浓度也在15

9、3. 9umol/ L 之内,尿胆原则可明显增高;随着溶血加重,血红蛋白减少,缺氧而导致肝细胞功能损害,削弱了肝细胞对胆红素的代谢功能,使非结合胆红素在血中潴留,发生肝细胞性黄疸,而成混合性黄疸。 病因和发病机制 临床表现:一般黄疸为轻度,呈浅柠檬色,不伴皮肤瘙痒。急性溶血时可有发热、寒战、 头痛、呕吐、腰痛,并有不同程度的贫血和血红蛋白尿(尿呈酱油色或茶色),严重者可有急性肾功能衰竭。慢性溶血多为先天性,除伴贫血外尚有脾肿大。 实验室检查:血清TB增加,以非结合胆红素为主。由于血中UCB增加,故CB形成也代偿性增加,从胆道排至肠道也增加,致尿胆原增加,粪胆素随之增加,粪色加深。肠内的尿胆原增

10、加,重吸收至肝内者也增加,由于缺氧及毒素作用,肝处理比正常增多的尿胆原的能力降低,致血中尿胆原增加,并从肾排出,故尿中尿胆原增加,但无胆红素。急性溶血时尿中有血红蛋白排出,隐血试验阳性。血液检查除贫血外尚有网织红细胞增加、骨髓红细胞系列增生旺盛等代偿表现。 二)肝细胞性黄疸的发病机理尿胆红素(+)尿胆原(+)结合胆红素 非结合胆红素红细胞 血红蛋白非结合胆红素 结合胆红素(肝细胞坏死)坏死肝细胞对胆红素的摄取、结合、排泄均有障碍 粪( 尿 胆 原血 液网状内皮系统N 各种使肝细胞广泛损害的疾病均可发生黄疸,如病毒性肝炎、中毒性肝炎、肝硬化、肝癌、败血症等。 由于肝细胞的损伤可导致肝细胞在掇取、

11、结合、转运和排泄胆红素障碍,因而血中的UCB增加。而未受损的肝细胞仍能将UCB转变为CB。CB一部分仍经毛细胆管从胆道排泄,一部分经已损害或坏死的肝细胞返流入血中,亦可因肝细胞肿胀、汇管区渗出性病变与水肿以及小胆管内的胆栓形成使胆汁排泄受阻而返流进入血循环中,致血中CB亦增加而出现黄疸。 病因和发病机制 尿胆红素阳性,尿胆原缺如或减少结合胆红素积聚胆道系统阻塞水平网状内皮系统红细胞血红蛋白非结合胆红素 结合胆红素 非结合胆红素血 液三)胆汁淤积性黄疸 肝内胆汁淤积:- 毛细胆管型病毒性肝炎、药物性胆汁淤积(如氯丙嗪,甲基睾丸酮、中药土三七 等)、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妊娠期复发性黄疸等。 肝内阻

12、塞性胆汁淤积,亦称内科黄疸。由于肝细胞质膜结构功能改变,微丝和微管功能障碍,毛细胆管膜通透性增加及细小胆管上皮坏死,都可影响胆红素排泌障碍,导致肝内胆汁淤滞,血中胆红素增高。 肝外阻塞致肝外-肝内胆管渐进性扩张,肝内胆管胆汁淤积,使胆总管内压力增高, 连接胆小管和毛细胆管的Hering 壶腹破裂, 胆汁进入淋巴液继而进入血液, 使血中结合胆红素增高,阻塞性黄疸与肝细胞黄疸互为转化,亦可致混合性黄疸。 肝内阻塞性胆汁淤积:- 肝内泥沙样结石、癌栓、寄生虫病 (如华支睾吸虫)肝内性:肝外性:胆总管结石、狭窄、炎性水肿、肿瘤及蛔虫等阻塞 病因和发病机制 肝内胆汁淤积:- 毛细胆管型病毒性肝炎、药物性

13、胆汁淤积(如氯丙嗪,甲基睾丸酮 等)、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妊娠期复发性黄疸等。 肝内阻塞性胆汁淤积,亦称内科黄疸。由于肝细胞质膜结构功能改变,微丝和微管功能障碍,毛细胆管膜通透性增加及细小胆管上皮坏死,都可影响胆红素排泌障碍,导致肝内胆汁淤滞,血中胆红素增高。 肝外阻塞致肝外-肝内胆管渐进性扩张,肝内胆管胆汁淤积,使胆总管内压力增高, 连接胆小管和毛细胆管的Hering 壶腹破裂, 胆汁进入淋巴液继而进入血液, 使血中结合胆红素增高,阻塞性黄疸与肝细胞黄疸互为转化,亦可致混合性黄疸。 肝内阻塞性胆汁淤积:- 肝内泥沙样结石、癌栓、寄生虫病 (如华支睾吸虫)肝内性:肝外性:胆总管结石、狭窄、炎性

14、水肿、肿瘤及蛔虫等阻塞 病因和发病机制 8 临床表现: 皮肤呈暗黄色,完全阻塞者颜色更深,甚至呈黄绿色,并有皮肤瘙痒,尿色深,粪便颜色变浅或呈白陶土色。 实验室检查: 血清CB增加,尿胆红素试验阳性,尿胆原及粪胆素减少或缺如,血清碱性磷酸酶及总胆固醇增高。 Rotor综合症:系由肝细胞对摄取UCB和排泄CB存在先天性障碍致血中胆红素高而出现黄疸,预后好。 Dubin-Johnson 综合征:肝细胞对CB及某些阴离子(如靛青绿、X线造影剂)毛细胆管排泄发生障碍,致血清CB增加而发生的黄疸。肝穿刺组织学检查可发现肝细胞内有深棕色色素颗粒(黑肝)。 9 Gilbert 综合征:系由肝细胞摄取UCB功

15、能障碍及微粒体内葡萄糖醛酸转移酶不足,致血中UCB增高而出现黄疸。这类病人除黄疸外症状不多,其他肝功能也正常。 非结合胆红素增高型 结合胆红素增高型常见的成人先天性非溶血性黄疸 假性黄疸:进食含有过多胡萝卜素(胡萝卜素、南瓜、西红柿、柑桔等)也可使皮肤黄染,但无胆红素升高。老年人球结膜下有脂肪堆积,呈黄色,但分布不均匀。 部位: 在巩膜最易观察到,但皮肤、舌系带亦可。色泽:浅黄、黄色、金黄或黄绿、绿黄或纯绿色 五、黄疸的诊断和鉴别诊断 黄疸的识别年龄和性别: 婴儿期:新生儿生理性黄疸、先天性胆道闭锁、病毒性肝炎。 幼年:先天性非溶血性黄疸。 儿童与青壮年:病毒性肝炎。 中老年:肝硬化、结石、肿

16、瘤。接触史:疫水、疫地接触史、输血史、长期酗酒史、肝毒性药物和化学物接触史。过去史:胆结石、胆道蛔虫症、胆道手术史、肝移植后。妊娠: 妊娠期复发性胆淤、妊娠期急性脂肪肝、严重妊高症。家族遗传史:家族中有表现为黄疸的先天性、遗传性疾病者。病 史 腹痛: 肝区隐痛或胀痛 病毒性肝炎、肝癌 。 局部阵发性绞痛 胆石症、胆道蛔虫症。 上腹及腰腹痛,坐位前倾位可缓解 胰头癌。 消化不良: 病毒性肝炎、慢性胆囊炎、肿瘤。皮肤瘙痒: 梗阻性黄疸和肝细胞性黄疸。尿粪颜色的改变:溶血性黄疸急性发作: 尿色呈酱油色,粪色加深。 肝细胞性黄疸: 尿色加深,粪色浅黄。 胆汁淤积性黄疸: 尿色如浓茶,粪色变浅或呈白陶土

17、色。病程: 病毒性肝炎 一般24周自行消退。 胆石症 间歇性、 癌肿 进行性加深。药物性 出现较快,消退也快。 病毒性肝炎、肝硬化伴有进行性肝细胞坏死者-低热。胆总管结石并发胆管炎、细菌性肝脓疡-高热。恶性淋巴瘤-间歇热 。发热: 症 状皮肤: 皮肤黄疣-胆汁淤积。 皮肤黝黑、毛细血管扩张、蜘蛛痣、肝掌-慢性肝功能减退。肝脏: 急性肝炎-肝脏轻中度肿大,质地软而有压痛。 肝硬化-质地变硬,边缘较薄,表面可触及细颗粒。 肝癌-肝脏显著增大,硬而有压痛。 急性肝坏死-肝浊音界缩小。 胆石症并发胆管炎、细菌性肝脓肿-肿大伴明显压痛脾脏: 溶血性黄疸 肝硬化伴门脉高压-脾肿大。 体征 溶血性黄疸、肝细

18、胞性黄疸和胆汁淤积性黄疸 临床 检查 区别机制 溶血性贫血(先天、后天 )生成过多 轻度(浅柠檬色)寒战、发热、呕吐、腰痛、贫血、Hb尿 肝炎、肝硬化 摄取、结合、排泄、障碍 浅-深黄色 乏力、纳差、 出血倾向 结石、肿瘤、毛细胆管炎 肝内外梗阻 深黄色(暗黄色) 腹痛、瘙痒、心悸、白陶土大便 病因黄疸程度伴随症状 项目 溶血性 肝细胞性 胆汁淤积性黄疸的临床类型,机制 溶血性黄疸、肝细胞性黄疸和胆汁淤积性黄疸 的实验室检查区别项目 UCB 增加 增加 增加 5-核苷酸酶(5- NT) 正常 轻度增高 明显增高脂蛋白- X(LP - X) 十 CB 正常 增加 明显增加 CB/TB 15-20

19、 30-40 50-60尿胆红素 十 十十尿胆原 增加 轻度增加 减少或消失ALT、AST 正常 明显增高 可增高ALP 正常 增高 明显增高 r-GT 正常 增高 明显增高 PT 正常 延长 延长 对V1tK反应 无 差 好溶血性肝细胞性 胆汁淤积性 血浆蛋白 正常 Alb降低Glob升高 正常黄疸的临床类型, 肝炎、药物 胆管炎、结石、肿瘤 症状缓解 黄疸出现 黄疸加重 症状也重病 因黄疸与症状关系 肝 脏 轻中度肿大 中重度肿大GPT、GOT 升 高 升高不著ALP(AKP)GGT 升高不明显 升高明显 ALP同功酶 ALP - 增高 ALP - 增高5- NT核苷酸酶 升高不明显 升高

20、明显 LP - X脂蛋白-X 增高 300mg 凝血酶原时间 Vit. k 不能纠正 Vit. k 可以纠正 B 超 肝内、外胆管不扩张 肝内、外胆管扩张激素试验性治疗 血清胆红素降低 项 目 肝内胆汁淤积 肝外阻塞肝内、肝外阻塞性黄疸鉴别检测指标以上无反应实验室及其他检查 肝功能代谢试验 血液学检查 B超、CT或MRI检查 腹腔镜检查 和肝穿刺活检 首先确定直接或间接胆红素增高, 正常人血清CB/ TB为20 %35 % ,若CB/ TB 5 %20 % , 幼红细胞一般不超过1 % ,骨髓有核细胞增多。尿胆元增多,而尿胆红素阴性, 自身免疫性溶血时, 抗人体球蛋白Coombs 阳性。 若C

21、B/ TB 50 %60 % , 考虑阻塞性黄疸; 然后分析是肝内胆汁淤滞或肝外胆管梗阻,反映肝内胆汁淤积酶ALP、GGT、5- NT增高不如GPT、GOT升高明显, 而肝外阻塞GPT、GOT增高不明显而ALP、GGT、5- NT增高明显。ALP、GGT、5-NT是胆道疾病酶, 一般而言, 此三种酶肝外阻塞 肝内胆汁淤积,完全阻塞 部分阻塞,癌性阻塞 良性阻塞。阻塞性黄疸,尿胆红素增加,若完全梗阻,胆汁不能排入肠道,无尿胆原形成,故尿胆元阴性,粪便呈白陶土色。若CB/ TB 30 %40 % , 则考虑肝细胞黄疸, 尿胆红素及尿胆元均可呈阳性。 六、黄疸的诊断步骤,可按以下程序进行 常规化验病

22、史、体检 黄疸待查程序(1)、B 型超声显象: 检测能确定胆总管扩张率为86 %99 %。正常人胆总管直径6mm。胆总管扩张提示远端梗阻、胆囊与胆总管扩张提示梗阻于两者汇合部以下;肝内胆管扩展而肝外胆管不扩张提示梗阻在肝门;胆总管和胰管双扩张,梗阻在壶腹部。结石的确诊率73 %87 % ,区别良恶性肿瘤分别为61 %77 %、90 %91 % ,胰头癌符合率80 %。(2)、经皮经肝穿刺胆管造影(PTC)(3)、十二指肠镜逆行胰胆管造影( ERCP)(4)、CT:诊断胆管扩张准确率为94 % , 判断梗阻病因准确率在80 %左右。CT诊断胰腺癌正确率95. 35 % ;,对恶性黄疸CT检查阳性

23、率为92. 59 % 。黄疸影象学诊断 1(5)、共振(MRI) : 可显示胆管扩张。可显示胆管扩张, 对梗阻性黄疸断不如B - us 及CT。(6)、共振胆胰管成像(MRCP) 对阻塞性黄疸的诊断,良性疾病定位诊断为96 % 。定性57 %;恶性疾病定位诊断为100 % ,定性55 %。优势:无创伤、快速、可重复、显像效果接近或达到ERCP 和PTC水平, 无需造影剂, 也不受肝功制约,可为胆管梗阻首选。(7)、超声内镜( EUS) : 对胃、十二指肠壁外邻近脏器具有较高的判断准确性,诊断胆总管结石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均达90 %。诊断胰腺癌可达100 % 。可在EUS 引导下细针穿刺抽吸( F

24、NA) 作病理检查,可提高胆总管下段和壶腹周围病变正确诊断率。 黄疸影象学诊断 2 一、ALT(GPT)谷丙转氨酶:是肝内细胞合成的酶,是反映肝细胞炎症受损最敏感的指标,它的高低与肝细胞的坏死或炎症不一定平行,也不是肝脏疾病的特异性指标。ALT升高10倍以上提示肝细胞受损。 ALT轻度升高,则可能有胆系炎症、脂肪肝其他疾病造成的中毒性肝损害 AST(GOT)谷草转氨酶:心肌细胞的含量高于肝细胞。AST明显升高首先见于心肌受累,肝脏AST主要分布在线粒体中,AST升高说明细胞器受损。肝脏损害严重。肝脏脂肪变性时,AST通常高于ALT。肝功能 酶谱分析 二、ALP碱性磷酸酶:见于胆汁排泄受阻,肝细

25、胞损伤或一些癌症。但在胆管细胞发生炎症时,ALP则会首先升高。ALP升高,应考虑胆道系统的损伤和炎症。 四、血清白蛋白:肝脏是人体合成白蛋白的唯一器官,白蛋白高低是反映肝脏合成代谢功能各储备功能重要指标,也是诊断肝硬化及预后判断指标,是维持血浆渗透压的重要因素。 三、血清胆红素:由肝脏产生,经胆道排汇,血清胆红素升高表明胆汁排泄受阻或肝脏摄取代谢及分泌胆红素障碍。 五、PT血浆凝血酶原时间:是检测血液凝固时间,它需要肝脏产生的维生素K、蛋白质参加。 肝脏受损和胆道梗阻时PT均明显延长,导致凝血酶原活动度降低值11-13S,超过3S以上为异常,4-6S时,已表明严重的肝脏损害预后极差。 凝血酶原

26、只能由肝实质细胞产生,半衰期2天,在反映肝功能急性损伤方面,PT优于白蛋白。白蛋白降至20G/L时预后极差。 PT出现延长早于APTT(部分凝血活酶时间) ,PT的长短与围手术期出血的多少可能不完全一致,但仍具有一定预测出血的价值。INR值1.5禁忌手术各有创性操作;INR1.5外科医生习惯补充维生素K,实际上纠正单纯的维生素K缺乏效果较好,而对大多数病人不能有效纠正PT。 输注新鲜血浆可能是目前较为快捷且有效的方法。不仅可以补充肝脏疾病病人缺乏的凝血因子,还可以补充抗凝血蛋白等成分。 由于许多凝血因子的半衰期较短,以手术当日,术前补充为宜。肝细胞损伤-酶学改变:ALT、AST、LDH、腺苷脱

27、氨酸胆汁淤积:胆红素、胆汁酸、胆固醇、ALP、GGT、肝硬化:、型胶原,透明质酸、脯氨酸羟化酶肝癌:AFP、GGT-、AFU、AKP-、醛缩酶A、去羧基凝血酶 自身免疫性肝炎:平滑肌抗体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线粒体抗体、IgM 肝脏标志物检查(一)白蛋白(Alb) 肝脏是合成白蛋白的唯一场所,血清白蛋白水平是反映慢性肝损伤的很好的指标之一。血清白蛋白水平降低见于:营养摄入不足,合成障碍,消耗过多,丢失增多。慢性肝病病人的血清白蛋白水平可以反映肝脏合成白蛋白的能力及白蛋白的容积分布变化,如果血清白蛋白的水平降低且不易恢复者,往往预后不良。(二)凝血酶原时间 肝功能损害时,相关的凝血因子合成障碍,可

28、以导致PT延长,这是肝功能异常的早期预测指标之一。PT延长,维生素K又无法纠正,预示肝功极差。在爆发性肝功能衰竭,PT是一项重要的早期诊断指标。(三)脂质和脂蛋白 脂质和脂蛋白不是肝脏损害的敏感指标,但是在肝细胞损害时,血清胆固醇酯水平降低,而且于肝脏的损害程度呈正比。慢性肝脏疾病时,脂蛋白降低,而且其水平与转氨酶、胆红素呈负相关。一、肝脏合成功能各指标具体说明如下:(一)ALT、ASTALT的特异性比AST好。1. 当ALT正常10倍,肯定有肝损害(如慢性乙肝)2. 胆道疾病时ALT、AST升高,但是2,慢乙肝1可能有肝纤维化或肝硬化三、血清酶学水平(二)碱性磷酸酶ALP1. ALP正常4倍

29、:胆汁淤积综合征2. ALP正常2.5倍,ALT、AST正常2.5倍,ALT、AST正常8倍:90%为病毒肝炎(三)谷氨酰转肽酶GGT90%肝胆疾病病人有GGT升高,GGT正常10倍,多由就酒精肝、肝内、外淤胆,原发性肝癌1. 英国大样本健康人群调查发现:6的无症状正常人群的ALT、AST升高,5正常人群的所有检测结果在“正常值”范围之外。因此,一些异常的肝脏检测结果并不是真正的异常。2. 单项转氨酶水平升高的处理是:在查一次,如果升高超过正常的2倍就需要作进一步的检查。四、肝脏酶学指标的评价 以血清酶检测常用,包括丙氨酸氨基转移酶(俗称谷丙转氨酶ALT)、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俗称谷草转氨酶AST)、碱性磷酸酶(ALP)、谷氨酰转肽酶(GT或GGT)等。在各种酶试验中,ALT和AST能敏感地反映肝细胞损伤与否及损伤程度。各种急性病毒性肝炎、药物或酒精引起急性肝细胞损伤时,血清ALT最敏感,在临床症状如黄疸出现之前ALT就急剧升高,同时AST也升高,但是AST升高程度不如ALT。而在慢性肝炎和肝硬化时,AST升高程度超过ALT,因此AST主要反映的是肝脏损伤程度。 在重症肝炎时,由于大量肝细胞坏死,血中ALT逐渐下降,而此时胆红素却进行性升高,即出现“胆酶分离”现象,这常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