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文言文阅读初中课程要求课程标准指出,学生应能理解浅易文言文中常见文言词语的意思;翻译浅易文言文中的句子;理解浅易文言文的基本内容;领会浅易文言文中作者的写作意图。高中课程要求1理解(1)理解文中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2)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常见文言虚词: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3)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不同的句式和用法: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和词类活用。(4)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2分析综合(1)筛选文中的信息(2)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3)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知识精讲初中知识复习1、【文言实词
2、题】 答题技巧:分析字形,辨明字义。从字音相同推测通假字。用互文见义对照解释前后词。用成语比较推导词义。联系上下文,前后照应,保持一致。2、【性格表现题】答题技巧:先找不能表现题干中要求的任务性格的选项,用排除法选择。特别注意谁的什么性格。3、【 内容归纳题】答题技巧:找出文段中与选项解释相对应的语句,一一对应。中心、主旨重点分析议论的语句。总体把握文意。叙述或分析的错误只在某一小点,主要是顺序的颠倒、无中生有、强加因果等。4、【全文把握题】注意人物的事迹是否张冠李戴,事件的时间是否准确,人物性格陈述是否恰当,注意联系全文。高中知识预习【文言实词技巧点拨】技巧类型技巧解释联想推断法我们可以联想
3、课文有关语句中的用法,相互比照,辨其异同,然后初步确定文中实词的含义。例如:不以外夷见忽。要理解此句,关键是见。我们可以联想到孔雀东南飞中学过的兰芝初还时,府吏见丁宁来推断。见相当于第一人称代词我,且见作宾语,宾语前置。不以外夷见忽中的见据此可推断为第一人称代词,此句句意为:不因为我是外夷而轻视我。其实,在陈情表生孩六月,慈父见背中,见也是这种用法。成语印证法成语中保留了大量的文言词义,联系成语,加以印证,对判断文言词义会有很大的帮助。例如:势拔五岳掩赤城。我们可以联系成语出类拔萃,其中的拔(超出)是我们平时较熟悉的,借助熟悉的词义,就能推断文言句中拔的词义了。成分分析法文言文与现代汉语相比,
4、在词义上差别很大,但句子的语法结构基本上还是一致的。除了一个特殊句式倒装句以外,文言文中的句子也是按主+状+谓+定+宾的顺序排列的,所以其相应成分上的词的词性也与现代汉语相一致。即主语、宾语一般是名词,谓语一般是动词,定语一般是形容词,状语一般是副词。所以我们翻译实词时就可通过分析这个词在句中所处的位置、所充当的成份先判定它的词性,进而推知它的义项。比如: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绝前面是主语群响和一个毕字,这里毕不可能是谓语而只能是修饰绝的状语,否则结合上下文讲不通,由此可推知这个绝在句中的语法成分当是谓语,译为停止。句式推断法古人常在并列短语、对偶句、排比句的对应位置使用同义词或反义词,我们
5、只要知道其中一个词的含义,就可以推出另一个词的含义。例如奉之弥繁,侵之愈急(六国论)通五经,贯六艺(张衡传)惠文、武、昭襄蒙故业,因遗策(过秦论)时浓雾半作半止(游黄山记)两句中,加点的词意思分别都相同,可以互为释义。它们的意思分别是:更加,精通。句中蒙和因的意思相近,因解释为沿用、沿袭,由此再结合蒙的上下文可以推断蒙为继承义。句中作和止的意思应该相反,止是停止义,那么可以反向推知作当为起来义。字形推断法汉字是表意文字,字形特别是偏旁与字义联系密切。有些字能直接从字形分析出词义,有些字虽不能直接分析出词义,却可以根据字形圈定出该字的意义范围,为进一步猜测词义提供依据。例如:金就砺则利(劝学)骐
6、骥一跃,不能十步(劝学)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邹忌讽齐王纳谏)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秋水)生而眇者不识日(日喻)砺,石旁。推断它可能与一种石有关,得到砺:磨刀石。骐骥,马旁,可能是一种马,准确义项为骏马。昳,日加失,联系上下文形貌昳丽,联想到昳可能表现的是一种美丽,这种美丽让日失掉光彩。涘,水旁,当与水有关,水边义。眇,由目与少,联想到少目的含义,可推知为眼盲。【文言虚词技巧点拨】技巧类型技巧解释句意推断法根据句子的大意来推断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即根据文章的上下文,在总体把握文句意义的基础上来确定某个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代入推断法如果我们知道某个虚词几乎所有的意义和用法,但不知道它在
7、某个句子中的意义和用法,那么我们可以把它的每个意义和用法都带入到这个句子中来试一试,如果某个用法和意义讲的通,那么它就可能是这个意义和用法。语法推断法文言文中讲究句子对称,在一些文言文尤其是骈体文中,一般来说处于相同位置的虚词的用法和意义大致相同。我们可以由上一个句子中同位置的虚词的意义和用法来推断下一句话中处于相同位置的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看是否讲得通,如果讲的通,那么他们的意义和用法可能相同。标志推断法有些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具有特殊的标志。比如判断句中的标志“者”“也”“乃”等。被动句中的“见”“于”“见于”等“也”常在居中表停顿等。其意义和用法是固定的,只要找出它的标志,就能知道它的意义
8、和用法了【文言文断句技巧点拨】技巧类型技巧解释句末语气词判断法句末语气词标示着句子或分句的结束,对我们断句的帮助最大。使用频率最高的句末语气词有以下几个:也可以表示判断、肯定、解释、感叹、推测、疑问、祈使等语气。矣可以表示强调、感叹、推测、祈使等语气。耳通常可以表示限制、肯定语气。焉表示加强、停顿、疑问等语气。乎表示反问、疑问、揣度、赞叹等语气。邪/耶表示疑问、反问、感叹等语气。哉表示感叹、强化、揣度、反问、疑问等语气。与/欤表示询问、揣度、反问、感叹等语气。而已:“我知种树而已/官理非吾业也”(种树郭橐驼传)而已矣:“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逍遥游)乎哉:“若寡人者/可
9、以保民乎哉/”(孟子)也哉:“何可胜道也哉/”(游褒禅山记)则已、则已矣:“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逍遥游)者也:“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鸿门宴)句首虚词判断法利用句末语气词可以确定句子的“讫”,利用句首虚词则可以确定句子的“起”。句首虚词的断句功能是不言而喻的。使用频率最高的句首语气词是“夫”、“盖”。夫:“/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游褒禅山记)盖:“/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而天地曾不能一瞬”(赤壁赋)一些固定短语也常常用于句首。常见的有:于是:“秦王怒/不许/于是相如前进缻”(廉颇蔺相如列传)然则:“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岳阳楼记)无乃:“求/无乃尔是过与
10、”(论语)是以、是故:“母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陈情表)以是、以故:“/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游褒禅山记)单独使用的叹词在汉语语法中,这一类词语常被划分为“独立结构”,与常规的句子剥离开来。因而,这些单独使用的叹词可以作为一种断句的凭借。例如:呜呼:“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师说)嗟夫、嗟乎:“嗟乎/大丈夫当如此也”(项羽本纪)噫、噫嘻:“噫嘻/悲哉”(秋声赋)句式对偶和排比对偶和排比句的句式齐整,我们可以从这个特点入手进行断句。下面的例子可以说明这一点。对偶:“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孟子)排比:“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戈之利/”(孟
11、子)其它例如,借助文体特点;考虑语法搭配;留心凝固结构;等等【文言句式技巧点拨】句式类型判断技巧判断句判断句是对事物的性质、情况、事物之间的关系做出肯定或否定判断的句子。用者也表判断句末用者也表判断用者表判断用动词为或判断词是表判断用即、乃、则、皆、本、诚、亦、素、必等副词表示肯定判断用非表示否定判断无标志判断句。被动句古代汉语中有标志的被动句式主要有四种:用于表示被动关系。用见来表示被动关系。用为表示被动关系。用受“”被“”受于表示被动关系。省略句古今汉语都有成分省略,但在古汉语中,省略现象更为普遍,而且按照现代汉语习惯,一些不能省略的成分也都省略了。1、主语的省略,就是把主语省略掉。承前省
12、蒙后省自述省对话省2、谓语的省略,就是把谓语省略掉。3、修饰语和中心词的省略4、宾语与兼语的省略,文言文不但常省略动词宾语,也常省略兼语结构中的兼语。5、介词和介词宾语的省略6、分句的省略总之省略句需要我们根据文意进行判断。倒装句()一、介词结构后置、状语后置1、动+以+宾。来源:Zxxk.Com例如:申之以孝悌之义。寡人之于国也2、动+于(乎,相当于)+宾。例如: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荀子劝学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荀子劝学3、形+于+宾。例如:虽才高于世,而无骄尚之情。张衡传4、介词宾语后置:介词以“”于“”乎“”自等后面带上宾语,组成介宾结构短语。这种介宾短语在现代汉语中一般放在动词或者
13、形容词前边充当状语,在古代汉语中,却多数放在动词或者形容词后边充当补语。例如: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师说二、主谓倒装古汉语中为了强调谓语,有些感叹句或疑问句把谓语置于主语之前。一般常用逗号将主谓隔开。感情较强烈;谓语由形容词充当。例如: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甚善矣,子之治东阿。晏子治东阿三、宾语前置1、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举例:如:时人莫之许也。(陈寿三国志诸葛亮传)正常语序应该是时人莫许之也。2、疑问句中疑问词作宾语。例如:沛公安在?(鸿门宴)(应为沛公在安)3、以是之为标志。例如:何陋之有?(陋室铭)(应为有何陋之)四、定语后置1、之者为标志,即中心词+之+后置定语+者的形
14、式。如:马之千里者。(马说)2、中心词+后置定语+者,如: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3、中心词+数量词。如:闻道百(庄子秋水)铸以为金人十二(过秦论)4、中心词+之+后置定语,例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劝学)【文言文翻译技巧点拨】(1)注意古今词义的变化。如:是女子不好,得更求好女。“好”原指女子的貌美,后指一切美好的事物、善良的品质。(词义扩大)丈夫亦爱其子乎?“丈夫”原是男子的通称,今指妻的配偶。(词义缩小)(2)注意词类活用的翻译方法。如: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影从。“云、响、影”是名词作状语,译时加“像一样”。秦孝公据崤函之固,拥雍洲之地。“固”是形容词活用为名
15、词,译为“坚固的地方”。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出、入”动词活用为名词,译为“出产的东西、收入的财物”。(3)注意句子的主谓关系。如:焚百家之言“言”是“焚”的宾语,应译为“记载言论的书籍”。凿城数十穴,夜纵牛,壮士五千人随其后,牛尾热,怒而奔燕军。“怒”为“牛”的谓语,应译为“发狂”。(4)注意固定结构和固定句式的翻译方法。如: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孰与”是固定结构,应译为“与比,那一个”。无乃尔是过与?“无乃与”是固定句式,应译为“恐怕吗”(5)注意古代汉语修辞格及翻译。如: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藩篱”译为“边防”(比喻)万钟则不辨礼仪而受之“万钟”译为“高官厚禄”(借代)吾与大王会猎
16、于此“会猎”译为“交战”(委婉)时维九月,序属三秋译为“时值深秋九月”。(互文)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出入”译为“进去”。(偏义复词)(6)注意文言句式的特点及翻译判断句译出“是”;被动句译出“被”疑问句译出疑问语气省略句补出省略成分变式句还原位置(7)注意文言句内、句间对称的特点,学会推断词义。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根据“用”推断“以”的意思是“任用”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根据“择”推断“简”的意思是“选拔”(8)注意翻译字字落实,句句对应的特点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译:以蔺相如的功劳大,拜他为上卿今急而求之,是寡人之过也。译:现在形势危急求你帮助,是我的过错了。以上两句翻译都未做到字字落实,
17、句的“以”字未翻译,句的“是”字未翻译。(9)注意专用名词不译的原则。古今意义相同、专有名词(国号、年号、帝号、官名、地名、人名、器物名、书名)保留不译。如:“晋侯、秦伯围郑”,“晋侯”、“秦伯”不译。(10)注意译时句不离篇的原则。(见五步骤“审”)分析译句前后内容,把握译句大概意思;看清译句的长短,停顿,标点,语气;审清译句的语法现象。可先抄出来,圈注。【文言文文意理解与分析题型技巧点拨】(1)阅读文言选段,把握主要内容。先通读全文,明确文中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和作者的看法;接着排除不需要翻译的人名、地名、官名等,分析其关系,以便能更准确地理解。(2)分析题目要求,锁定答题区域。就题目
18、要求来反复阅读相关文字,找准答题的切入点,依次思考答案;同时还要注意文段的出处和注释,依次寻找突破口。(3)一一对应,仔细分辨。在找准信息点后,将选文与信息点一一对应,认真弄清原文内涵,琢磨内容要点,分析文章哪一句可以涉及题干的内容。(4)抓住重点,准确翻译。在分析信息点时,要注意准确翻译,当然并不是完全都翻译过来,此时需抓住重点,即对文意理解容易产生分歧的地方要仔细阅读。(5)联系全文,整体分析。站在全文的高度综合理解文意,整体分析,不可以偏概全。(6)表述正确,文字简练。在做答时要注意语言文字的总结概括,结合主要词句,用简洁的语言准确地概括出文章题干所问问题。典例剖析一(2021广东湛江市
19、高一期末)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司马光,字君实,陕州夏县人也。父池,天章阁待制。光生七岁,凛然如成人,闻讲左氏春秋,爱之,退为家人讲,即了其大旨。自是手不释书,至不知饥渴寒暑。仁宗宝元初,年甫冠,中进士甲科。治平元年,诏刺陕西义勇二十万,民情惊挠,而纪律疏略不可用。光抗言其非,持白韩琦。琦曰:“兵贵先声,谅祚方桀骜,使骤闻益兵二十万,也不震慑?”光曰:“兵之贵先声而后实,为无其实也,独可能之于一日之间耳。今吾虽益兵,实不可用,不过十日,彼将知其详,尚何惧?”琦曰:“君但见庆历间乡兵刺为保捷,忧今复然,已降敕榜与民约,永不充军戍边矣。吾在此,君无忧。”光曰公长在此地可也异日他人当位因公
20、见兵用之运粮戍边反掌间事耳琦默然而讫不为止不十年,皆如光虑。神宗即位,擢为翰林学士。御史中丞王陶以论宰相不押班罢,光代之,光言:“陶由论宰相罢,则中丞不可复为。臣愿俟既押班,然后就职。”许之。因论高居简奸邪,乞加远窜。章五上,帝为出居简,尽罢寄资者。既而复留二人,光又力争之。张方平参知政事,光论其不叶物望,帝不从。元丰五年,忽得语涩疾,疑且死,豫作遗表置卧内,即有缓急,当以畀所善者上之。官制行,帝指御史大夫曰:“非司马光不可。”资治通鉴未就,帝尤重之,以为贤于荀悦汉纪,数促使终篇。及书成,加资政殿学士。凡居洛阳十五年,天下以为真宰相,田夫野老皆号为司马相公,妇人孺子亦知其为君实也。元佑元年九月
21、薨,年六十八。谥曰文正,赐碑曰“忠清粹德”。(节选自宋史司马光传,有删改)注谅祚:夏毅宗李谅祚,西夏第二位皇帝。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光曰/公长在/此地可也/异日他人当位/因公见兵用之/运粮戍边/反掌间事耳/琦默然/而讫不为止/B光曰/公长在/此地可也/异日他人当位/因公见兵/用之运粮戍边/反掌间事耳/琦默/然而讫不为止/C光曰/公长在此地/可也/异日他人当位/因公见兵用之/运粮戍边/反掌间事耳/琦默/然而讫不为止/D光曰/公长在此地/可也/异日他人当位/因公见兵/用之运粮戍边/反掌间事耳/琦默然/而讫不为止/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22、A冠,古代男子20岁时举行加冠礼。但体犹未壮,还比较年少,又称弱冠。B进士甲科,又称为擢进士第。指科举时代经考试合格后录取为进士。但是唐宋时的“进士”有别于明清时的“进士”。C参知政事,简称“参政”。是唐宋时期最高政务长官之一,与同平章事、枢密使、枢密副使合称“宰执”。D谥,即谥号,是古代对君、侯、臣等有一定地位的人在其死后追封的称号,用以表彰其功绩或品德,谥号只能由朝廷授予。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司马光少年早慧,嗜书成性。他七岁时听人讲左氏春秋就能知晓此书的大概要旨,从此以后手不释卷,竟忘了饥渴和寒暑。B司马光深思远虑,忧心百姓。治平元年,皇帝下诏招募陕西义勇
23、,他担心义勇会重蹈保捷军的覆辙,将被充军戍边,因此坚决反对。C司马光刚正不阿,坚持原则。他五次呈上奏章弹劾奸佞邪恶的高居简,神宗最终贬黜了高居简。他的谏言都能被采纳。D司马光鞠躬尽瘁,尽忠尽职。他忽然得了语言迟钝的病,怀疑自己将死去,于是预先写下遗表置于卧室内,准备情势危急时托人上呈。4把文中画横线和课文里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今吾虽益兵,实不可用,不过十日,彼将知其详,尚何惧?(2)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谏太宗十思疏)5为什么司马光认为“诏刺陕西义勇二十万”这种做法不对?请简要概括说明。【答案】1D2D3C4(1)如今我们虽然增兵,实际上不可任用,不
24、超过十天,他们将会知道这一详细情况,还恐惧什么呢?(2)即使用严酷的刑罚来督责(人们),用威风怒气来吓唬(人们),(臣民)只求苟且免于刑罚而不怀念感激国君的仁德,表面上恭敬而在内心却不服气。5扰民;义勇纪律散漫,不可任用;作战没有实力,只可欺骗敌军一时。【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能力。句意为:司马光说:“如果您长期在这个地方当然可以放心;他日别人当权,接手您现在的军队,用他们运粮戍边,不过是易如反掌的事而已。”韩琦默然无声,但最终没有停止增兵。“此地”作“在”的宾语,中间不能断开,排除AB两项;“默然”意思是“沉默不语的样子”,为一个词,中间不能断开,排除C项。故选D。2本题考查学生了解
25、并掌握常见文学文化常识能力。D“在其死后追封的称号,用以表彰其功绩或品德,谥号只能由朝廷授予”错,谥号,根据一个人的生平事迹与品德修养评定褒贬,而给予一个寓含善意评价,带有评判性质的称号。后期,赐谥权高度集中于皇帝手中,要取决于“圣裁”。帝王的谥号一般由礼官议定经继位的帝王认可后予以宣布。臣下的谥号则由朝廷赐予。另外还有私谥。比如陶渊明的私谥为靖节。故选D。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文言文内容能力。C“他的谏言都能被采纳”错,根据原文,第二次并未被采纳。故选C。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能力。(1)“益”,增加;“过”,超过;“尚何惧”,宾语前置,即“尚惧何”,还恐惧什么呢。(2)“董”,
26、督察,督责;“振”,同“震”,威吓,吓唬;“苟”,苟且;貌,表面上。5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文言文信息,归纳概括文言文内容要点能力。根据“治平元年,诏刺陕西义勇二十万,民情惊挠,而纪律疏略不可用”得出“扰民”,且“义勇纪律散漫,不可任用”;根据“兵之贵先声而后实,为无其实也,独可能之于一日之间耳。今吾虽益兵,实不可用,不过十日,彼将知其详,尚何惧”得出“作战没有实力,只可欺骗敌军一时”。参考译文:司马光,字君实,陕州夏县人。父亲司马池,官至天章阁待制。司马光七岁时,严肃如同成人,听到人讲说左氏春秋,喜爱上了这部书,回去给家人讲解,就能讲述其中的大概要旨。自此以后手不释卷,以至不知饥渴寒暑。宋仁宗
27、宝元初年,刚二十岁,司马光考中进士甲等。治平元年,下诏招陕西义勇二十万,民情惊骇扰乱,而义勇纪律散漫不可任用。司马光说这种做法不对,持论告诉韩琦。韩琦说:“用兵贵在先声夺人,李谅祚正桀骜不驯,让他突然听到增兵二十万,怎么能不害怕?”司马光说:“用兵贵在先用声势震慑然后用实力交战,如果没有那样的实力,只可以欺骗一时罢了。如今我们虽然增兵,实际上不可任用,不超过十天,他们将会知道这一详细情况,还恐惧什么呢?”韩琦说:“您只是看到庆历年间乡兵招为保捷军的情形,忧虑今天又会像那样重蹈覆辙,朝廷已经降下敕榜同百姓约定,永远不再充军戍守边地了。我在这个位置上,您不要有什么忧虑。”司马光说:“如果您长期在这
28、个地方当然可以放心;他日别人当权,接手您现在的军队,用他们运粮戍边,不过是易如反掌的事而已。”韩琦默然无声,但最终没有停止增兵。不到十年,事情都像司马光所忧虑的那样。神宗即位,提拔司马光为翰林学士。御史中丞王陶因为议论宰相不值日而被罢官,让司马光代替他。司马光说:“王陶由于议论宰相被罢免了官职,那么御史中丞我现在不能担任。我希望等到宰相值日后,再来就职。”皇帝答应了。后弹劾高居简奸佞邪恶,请求加以远远流放。奏章连续五次呈上,神宗贬黜了高居简,并且全部罢免了那些转寄资财为自己牟取私利的人。不久再留任二人,司马光又据理力争。张方平任参知政事,司马光认为他与众望不符,神宗没有同意司马光的意见。元丰五
29、年,司马光忽然得了语言迟钝的病,怀疑将要死去,预先写好遗表放在卧室内,倘若情势急迫,就把它交给关系好的人上呈。颁行新官制,神宗指着御史大夫这一职位说:“非司马光不可。”资治通鉴没有完成,神宗非常重视此事,认为该书比荀悦的汉纪还要好,多次催促司马光完成著述。等书写成,司马光加官资政殿学士。司马光一共在洛阳住了十五年,天下人认为他是真宰相,老百姓都号称他为司马相公,连妇女小孩也知道他是司马君实。元佑元年九月司马光去世,终年六十八岁。谥号为文正,赐碑为“忠清粹德”。二(2021广东深圳市高一期末)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文本一:王安石,字介甫,抚州临川人。其属文动笔如飞,初若不经意,既成,见
30、者皆服其精妙。安石议论高奇,能以辨博济其说;果于自用,慨然有矫世变俗之志。于是上万言书,以为:“今天下之财力日以困穷,风俗日以衰坏,患在不知法度,不法先王之政故也。法先王之政者,法其意而已。因天下之力以生天下之财,收天下之财以供天下之费,自古治世,未尝以财不足为公患也,患在治财无其道尔。在位之人才既不足,而闾巷草野之间亦少可用之才,社稷之托,封疆之守,陛下其能久以天幸为常,而无一旦之忧乎?”熙宁元年四月,始造朝。入对,帝问为治所先,对曰:“择术为先。”帝曰:“唐太宗何如?”曰:“陛下当法尧舜,何以太宗为哉?但末世学者不能通知,以为高不可及尔。”帝曰:“卿可谓责难于君,朕自视眇躬,恐无以副卿此意
31、。可悉意辅朕,庶同济此道。”二年二月,拜参知政事。上问:“卿所施设以何先?”安石曰:“变风俗,立法度,最方今之所急也。”上以为然。七年春,天下久旱,饥民流离,帝忧形于色,对朝嗟叹,欲尽罢法度之不善者。安石曰:“水旱常数,尧、汤所不免,此不足招圣虑,但当修人事以应之。”帝曰:“此岂细事?朕所以恐惧者,正为人事之未修尔。今人情咨怨,至出不逊语。忧京师乱起,以为天旱,更失人心。”监安上门郑侠上疏绘所见流民扶老携幼困苦之状为图以献曰:“旱由安石所致。去安石,天必雨。”帝亦疑之,遂罢为观文殿大学士、知江宁府。八年二月,复拜相,安石承命,即倍道来。安石之再相也,屡谢病求去,上益厌之,罢相。元祐元年,卒,年
32、六十六,赠太傅。绍圣中,谥曰文。(节选自宋史王安石传)文本二:人习于苟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上乃欲变此,而某不量敌之众寡,欲出力助上以抗之,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盘庚之迁,胥怨者民也,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如君实责我以在位久,未能助上大有为,以膏泽斯民,则某知罪矣;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节选自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1下列对文本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监安上门郑侠/上疏绘所见/流民扶老携幼困苦之/状为图以献/B监安上门郑侠上疏/绘所见流民扶老携幼困苦之状/为图以献/C监安上门郑侠
33、上疏绘所见/流民扶老携幼/困苦之状/为图以献/D监安上门郑侠上疏/绘所见流民/扶老携幼困苦之状/为图以献/2下列对文本一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自用,文中指敢于按照自己的意见办事,意同成语“师心自用”中的“自用”。B通知,文中指后世学者不能完全明白了解先贤之道,现指用书面或口头告知。C常数,指规定的数量,也指一定的规律或一定的次序,文本中取第一个义项。D倍道,字面意思是兼程而行,文中指王安石接受诏令立即加速赶赴京城任职。3下列对文本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王安石励志改革,治国有道。他提出,治国要以择术为先,效仿尧和舜这样的圣贤,施政时最迫切的是改变风俗,建立法
34、度。B王安石直面危机,重视人事。国内旱灾严重,王安石提出治理人事来应对,皇帝对此表示赞同,并说自己也正为人事而忧虑。C王安石两度为相,两度被免。第一次被免,与变法招怨、被人诋毁有关;第二次被免,与自己心境变化、皇帝不再信任有关。D王安石胸怀坦荡,不惧毁谤。他向司马光申明,自己决不学苟且媚众之徒,而以迁都的盘庚为榜样,为了变法,甘受毁谤。4把文本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其属文动笔如飞,初若不经意,既成,见者皆服其精妙。(2)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己,则非某之所敢知。5在王安石看来,“天下之财力日以困穷,风俗日以衰坏”的原因有哪些?请根据文本一简要概括。【答案】1B2C3B4
35、(1)他写文章时下笔如飞,初看似不经意,完成后,看过的人无不叹服他的文章精妙。(2)如果说现在应当什么事也别干,只要墨守从前的老规矩就行,那就不是我所敢知道的了。5不懂法度、不效法先王的政令。没有正确的增长财力的方法。缺少可用之才。【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上疏”和“绘之状”的主语都是郑侠,“上疏”和“绘之状”是句意不同、彼此独立的两个句子,因此“上疏”后应断开,由此排除A、C项;“扶老携幼困苦之状”的主体是“流民”,“流民扶老携幼困苦之状”是郑侠之所见、所绘,句意完整,其间不可断开,由此排除D项。这句话的意思是:京城安上门监门官郑侠将自己的奏疏,以及画着他所见的灾民扶老携幼、
36、困苦挣扎惨状的长卷,向神宗上呈。故选B。2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C.“文本中取第一个义项”说法错误。“水旱常数”中的“常数”是指一定的规律,取的是第二个义项。故选C。3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B.“并说自己也正为人事而忧虑”说法错误。原文中说“朕所以恐惧者,正为人事之未修尔”,可见皇帝对人事未修感到“恐惧”,并非“忧虑”。故选B。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属”,动词,写;“既”,已经,之后;“服”,动词,叹服。(2)“事事”,第一个“事”是动词,做;第二个“事”是名词,事情;“守”,墨守;“某”,指自己,我;“而已”,罢了。5.本题考查学
37、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概括文章信息的能力。文中“今天下之财力日以困穷,风俗日以衰坏,患在不知法度,不法先王之政故也”,可见王安石认为“不知法度,不法先王之政”,即不懂得法度、不效法先王的政令是“天下之财力日以困穷,风俗日以衰坏”的主要原因。王安石分析说“因天下之力以生天下之财,收天下之财以供天下之费,自古治世,未尝以财不足为公患也,患在治财无其道尔”,可见他认为自古以来的太平盛世,没有因财力不足而成为国家忧患的,现在“财力日以困穷”的原因还在于“治财无其道”,也就是没有正确的增长财力的方法。王安石认为“在位之人才既不足,而闾巷草野之间亦少可用之才”,可见王安石重视任用人才。他认为居官任职的人的
38、才能已经不足,平民百姓之中也缺少可用之才,这也是“天下之财力日以困穷,风俗日以衰坏”的原因之一。参考译文:文本一:王安石,字介甫,抚州临川人。他写文章时下笔如飞,初看似不经意,完成后,看过的人无不叹服他的文章精妙。王安石议论高深新奇,善于以雄辩和旁征博引来维护自己的议论;敢于坚持按自己的意见办事,慷慨激昂立下了矫正世事、改变传统陋习的志向。于是向宋仁宗上万言书,认为:“当今天下的财力一天比一天困乏,风俗一天比一天败坏,毛病在于不知法度,不效法先王的政令。效法先王的政令,在于效法先王政令的精神。借助天下人的力量来增长国家的财力,收取天下的财力来供给国家的用度,自古以来的太平盛世,没有因财力不足而
39、成为国家忧患的,值得担心的是没有增长财力的方法。居官任职的人的才能已经不足,可是平民百姓之中又缺少可用的人才,国家的托付,疆域的保护,陛下难道能够以长久依靠上天赐予的宠幸为常法,而没有一旦发生忧患的考虑吗?”熙宁元年四月,王安石才到朝廷。他进宫答对神宗询问时,神宗问治理国家应当首先做什么事,他回答说:“首先要选择推行的政策。”神宗问道:“唐太宗怎么样?”他答道:“陛下应当效法尧、舜,何必要效法唐太宗呢?只是后世学者不能完全明白了解先贤之道,才以为唐太宗高不可及。“神宗说:“你这可说是以难为之事要求我了,我自顾微末之身,恐怕无法与你的这番好意相称。你可以尽心尽意地辅助我,希望共同成就这一目标。”
40、熙宁二年二月,王安石被任命为参知政事。皇上问:“你最先开始的施政措施是什么?”王安石答道:“改变风俗,建立法度,是现在最亟需的了。”皇上认为是对的。熙宁七年春天,天下已经干旱很久了,饥饿的百姓流离失所,神宗忧形于色,在朝廷上嗟叹不已,想废除所有不好的法令。王安石说:“水灾旱灾,是上天运行的常数,就是尧、汤也无法避免,这不足以招致圣上忧虑,只要治理好人事来对付这种情况就可以了。”神宗回答说:“这哪里是小事呢?我之所以恐惧,正是因为没有治理好人事啊。现在天下人都嗟叹怨恨,以至于出言不逊。我担心京师发生混乱,认为干旱虽然可怕,更怕失去民心。”京城安上门监门官郑侠将自己的奏疏,以及画着他所见的灾民扶老
41、携幼、困苦挣扎惨状的长卷,向神宗上呈。郑侠在奏折里说:“大旱是因为王安石(变法)引起的。罢免了王安石,上天一定会下雨。”皇帝也感到怀疑,于是贬黜王安石为观文殿大学士、知江宁府。熙宁八年二月,王安石重新担任丞相,王安石接受任命,日夜兼程赶往京师。王安石再次担任丞相后,多次称病请求辞官,皇帝也越发厌恶他,罢免了他的相位。元祐元年,王安石去世,时年六十六岁,被追赠为太傅。绍圣年间,赐谥号为“文”。文本二:人们习惯于苟且偷安已不是一天两天的事了,士大夫们大多把不关心国事、附和世俗之见以讨好众人当作好事,皇上却要改变这种状况,而我不去考虑反对的人有多少,愿意竭力协助皇上来对抗他们,那众多的反对者怎会不对
42、我气势汹汹呢?商王盘庚迁都时,连百姓都埋怨,还不仅仅是朝廷里的士大夫而已。盘庚并不因为有人埋怨反对的缘故而改变计划,经过周密考虑后才行动,是正确的而看不到有什么可以改悔的缘故。假如您责备我占据高位已久,没有能协助皇上大有作为,使百姓普遍受到恩泽,那么我承认错误;如果说现在应当什么事也别干,只要墨守从前的老规矩就行,那就不是我所敢领教的了。一(2021湖北高一期末)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郑献亲王济尔哈朗,努尔哈赤弟舒尔哈齐第六子。幼育于太祖,封和硕贝勒。天命十一年,伐喀尔喀巴林部、紥噜特部,并有功。天聪元年,伐朝鲜,朝鲜国王李倧乞盟。二年五月,偕豪格讨蒙古固特塔布囊,戮之,收其众归。三年
43、八月,伐明,督兵追击,五战皆捷。四年正月,从上围永平,击斩叛将刘兴祚,获其弟兴贤。五年七月,初设六部,济尔哈朗掌刑部事。崇德元年四月,封和硕郑亲王。三年五月,攻宁远,薄中后所城,明兵不敢出。四年五月,略锦州、松山,九战皆胜。八年,世祖即位,命与睿亲王多尔衮同辅政。顺治元年五月,睿亲王率师入山海关,定京师。十月,封为信义辅政叔王,赐金千、银万、缎千疋。八年二月,偕巽亲王满达海、端重亲王博洛、敬谨亲王尼堪奏削故睿亲王多尔衮爵。三月,以王老,免朝贺谢恩行礼。九年二月,进封叔和硕郑亲王。十二年二月,疏言:“太祖创业之初日与四大贝勒五大臣讨论政事得失咨访士民疾苦上下交孚鲜有壅蔽故能扫清群雄肇兴大业。太宗
44、缵承大统,亦时与诸王贝勒讲论不辍,崇奖忠直,录功弃过,凡诏令必求可以顺民心、垂久远者。臣以为平治天下,莫要于信。伏祈效法太祖、太宗,时与大臣详究政事得失,必商榷尽善,然后布之诏令。今宜设起居注官,置之左右,一言一行,传之无穷,亦治道之助也。”疏上,嘉纳之。五月,疾革,上临问,奏:“臣受三朝厚恩,未及答,原以取云贵,殄桂王,统一四海为念。”上垂涕曰:“天奈何不令朕叔长年耶!”言已,大恸,命工围其像。翌日薨,年五十七。康熙十年六月,追谥号为献。乾隆四十三年正月,诏配享太庙。节选自清史稿卷二百十五列传二,有删改)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太祖创业之初/日与四大贝勒/五大臣讨论
45、/政事得失/咨访士民/疾苦上下/交孚鲜有/壅蔽故能扫清/群雄肇兴大业/B太祖创业之初日/与四大贝勒/五大臣讨论政事/得失咨访士民/疾苦上下交孚/鲜有壅蔽/故能扫清群雄/肇兴大业/C太祖创业之初/日与四大贝勒/五大臣讨论政事得失/咨访士民疾苦/上下交孚/鲜有壅蔽/故能扫清群雄/肇兴大业/D太祖创业之初日/与四大贝勒/五大臣讨论/政事得失/咨访士民/疾苦上下/交孚鲜有/壅蔽故能扫清/群雄肇兴大业/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太祖,庙号。帝王生前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追尊某祖某宗名号,称庙号。B天命,是太祖努尔哈赤的年号。太宗皇太极使用的年号是“天聪”“崇德”C六部,是
46、中央行政机构中六部的总称,分别为吏、户、礼、兵、刑、工各部。D谥号,帝王、贵族、大臣、士大夫等死后,依其生前事迹给予的褒贬性称号。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济尔哈朗南征北战,战功赫赫。自小被太祖抚养,从青年时代起,追随太祖、太宗,屡破明军,因军功受封为和硕贝勒,累封和硕郑亲王。B济尔哈朗从龙入关,定都北京。顺治元年五月,皇上率师入关,攻克京师。十月,封济尔哈朗为信义辅政叔王,赏赐给他金银、绸缎千万。C济尔哈朗清算权臣,结束内斗。拉拢三王联合上奏削去多尔衮爵,还大权于皇帝,使清朝在入关之初、百废待兴的关键时期实现政治稳定。D济尔哈朗忠冠当时,功昭后世。他经历了太祖、太
47、宗、世祖三朝。济尔哈朗晚年,免去朝贺、谢恩行礼,位极人臣,生前死后,备极荣光。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今宜设起居注官,置之左右,一言一行,传之无穷,亦治道之助也。(2)上垂涕曰:“天奈何不令朕叔长年耶!”言己,大恸,命工图其像。5济尔哈朗感动清世祖顺治帝的原因是什么?请简要说明。【答案】1C2A3B4(1)现在应该设置起居注官,把他们安排在身边,记载皇上的嘉言懿行,使之流传后代,这也是治理国家的好方法啊(2)顺治帝流泪说:“苍天啊!为什么不让朕的叔父长寿呢!”说罢,大哭,命令工匠画出他的遗像5济尔哈朗一生南征北战,屡建战功,以百战定天下清算多尔衮一派,结束皇室内斗,还大权于皇
48、帝,使清初政治稳定历经太祖、太宗、世祖三朝,忠冠当时,深受信任和重用积极进言献策,临终前仍不忘国事,希望早日攻取云贵,歼灭桂王,统一四海【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讨论政事得失”与“咨访士民疾苦”都是动宾结构,构成对偶,所以分别断开,排除ABD。“上下交孚”与“鲜有壅蔽”,“扫清群雄”与“肇兴大业”也分别构成对偶,前后应为停顿。“日”是名词作状语,与后文不能断开。整句大意为:太祖高皇帝开创初,每天与四大贝勒、五大臣讨论政务得失,咨访兵民疾苦,使上下互相信任,很少能够被蒙蔽,故能扫清群雄,肇兴大业。故选C。2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化常识的能力。A.“帝王生前死后”错误,应为
49、“帝王死后”。故选A。3本题考查学生概括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B.“皇上率师入关”中的“皇上”错误,结合第三段内容,应为“睿亲王多尔衮”。故选B。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重点词:“宜”,应该;“置”,安排;“左右”,身边;“治道”,治理国家。(2)重点词:“垂涕”,流泪;“大恸”,大哭;“图”,名词作动词,画图像。5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题干要求考生概括济尔哈朗感动清世祖顺治帝的原因。由第一段和第二段济尔哈朗的经历来看,他领兵攻打喀尔喀蒙古巴林部、扎噜特部、朝鲜、蒙古固特塔布囊等地,可以说是南征北战,都立下战功,平定天下。由第三段可知,济尔哈朗联合众多秦王上
50、奏削去多尔衮的爵位,结束了皇室的内斗,还大权于皇帝。由全文来看,济尔哈朗历经太祖、太宗、世祖三朝,对朝廷、皇帝非常忠心,深受皇帝的信任和重用。由他的上疏以及临终前对顺治帝所说的话来看,他始终不忘记国事,积极向皇帝进言。这些都是济尔哈朗感动清世祖顺治帝的原因。参考译文:郑献亲王济尔哈朗,是清太祖努尔哈赤弟舒尔哈齐第六子。自幼由太祖抚养,受封为和硕贝勒。天命十一年四月,济尔哈朗领兵攻打喀尔喀蒙古巴林部、扎噜特部,均立下了战功。天聪元年正月,济尔哈朗征伐朝鲜,朝鲜国王李倧请求议和。天聪二年五月,和豪格讨伐蒙古固特塔布囊,将其斩杀,收降了他的部众,凯旋而归。天聪三年八月,攻打明朝,督兵追击明军的溃兵,
51、五战皆捷。天聪四年正月,济尔哈朗又随从皇太极出征,兵围永平府,斩杀了叛将刘兴祚,俘获了他的弟弟刘兴贤。天聪五年七月,皇太极初设六部,济尔哈朗受命掌管刑部事务。崇德元年四月,济尔哈朗(因军功累积)被晋封为和硕郑亲王。崇德三年五月,济尔哈朗领兵攻打宁远,进逼中后所城,明军(十分恐惧)不敢出城作战。崇德四年五月,统兵攻略锦州、松山,(与明军大战九次)九战皆捷。崇德八年,世祖福临即位,委托他与睿亲王多尔衮共同辅政。顺治元年五月,睿亲王多尔衮率师入山海关,(攻克京师)定都北京。十月,封济尔哈朗为信义辅政叔王,赏赐给他黄金千两、白银万两、绸缎千匹。顺治八年二月,济尔哈朗偕巽亲王满达海、端重亲王博洛、敬谨亲
52、王尼堪(联合)上奏削去故睿亲王多尔衮爵。三月,顺治以济尔哈朗年老,免去朝贺、谢恩行礼。顺治九年二月,进封叔和硕郑亲王。顺治十二年二月,上疏言:“太祖高皇帝开创初,每天与四大贝勒、五大臣讨论政务得失,咨访兵民疾苦,使上下互相信任,很少能够被蒙蔽,故能扫清群雄,肇兴大业。太宗文皇帝缵承大统,亦时与诸王贝勒大臣讲论不停,且尊敬奖励忠厚正直的臣民,鼓励英杰,录其功,弃小过,凡下诏令,必先讲求其可以顺民心、留传久远的(然后施行)。臣以为治理国家,使天下太平,没有比信义重要的。伏祈效法太祖、太宗,不时与内外大臣详究政务得失,凡事必先商榷以求最好,然后颁之诏令,见诸施行。今宜仿古制,设起居注官,把他们安排在
53、身边,记载皇上的嘉言懿行,使之流传后代,这也是治理国家的好方法啊。”奏疏呈上后,顺治帝赞许并采纳了他的建议。(济尔哈朗晚年,身体日渐不支)顺治十二年五月初,病情加剧。顺治帝在亲临探问,济尔哈朗说:“臣蒙受三朝厚恩,未能报答(不胜悲痛)。只希望早日攻取云贵,歼灭桂王,统一四海。”顺治帝(听了伯父这番话,更加悲痛)流着眼泪说:“苍天啊!为什么不让朕的叔父长寿呢!”说罢,大哭,命令工匠画出他的遗像。第二天,济尔哈朗病逝,年龄五十七岁。康熙十年六月,追谥号为献。乾隆四十三年正月,下诏配享太庙。二(2021东莞市新世纪英才学校高一月考)阅读下面文言文段,完成下面小题。赵奢者,赵之田部吏也,收租税而平原君
54、家不肯出租,奢以法治之,杀平原君用事者九人。平原君怒,将杀奢。奢因说曰:“君于赵为贵公子,今纵君家而不奉公则法削,法削则国弱,国弱则诸侯加兵,诸侯加兵是无赵也,君安得有此富乎?以君之贵,奉公如法则上下平,上下平则国强,国强则赵固,而君为贵戚,岂轻于天下邪?”平原君以为贤,言之于王,王用之治国赋,国赋大平,民富而府库实。秦伐韩,军于阏与。王召廉颇而问曰:“可救不?”对曰:“道远险狭,难救。”又召乐乘而问焉,乐乘对如廉颇言。又召问赵奢,奢对曰:“其道远险狭,譬之犹两鼠斗于穴中,将勇者胜。”王乃令赵奢将,救之。兵去邯郸三十里,而令军中曰:“有以军事谏者死。”秦军军武安西,秦军鼓噪勒兵,武安屋瓦尽振。
55、军中候有一人言急救武安,赵奢立斩之。坚壁,留二十八日不行,复益增垒。秦间来入,赵奢善食而遣之,间以报秦将,秦将大喜曰:“夫去国三十里而军不行,乃增垒,阚与非赵地也。”赵奢既已遣秦间,乃卷甲而趋之,二日一夜至,令善射者去阅与五十里而军。军垒成,秦人闻之,悉甲而至。军士许历请以军事谏,赵奢曰:“内之。”许历曰:“秦人不意赵师至此,其来气盛,将军必厚集其阵以待之。不然,必败。”赵奢曰:“请受令。”许历曰:“请就斧质之诛。”赵奢曰:“胥后令邯郸。”许历复请谏,曰:“先据北山上者胜,后至者败。”赵奢许诺即发万人趋之秦兵后至争山不得上赵奢纵兵击之大破秦军。秦军解而走,遂解阏与之围而归。赵惠文王赐奢号为马服
56、君,以许历为国尉。赵奢于是与廉颇、蔺相如同位。(选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赵奢许诺/即发万人/趋之秦兵后至/争山不得上/赵奢纵兵/击之大破秦军。B赵奢许诺即发万人/趋之/秦兵后至/争山不得上赵奢/纵兵击之/大破秦军。C赵奢许诺即发/万人趋之/秦兵后至/争山不得上/赵奢纵兵击之/大破秦军。D赵奢许诺/即发万人趋之/秦兵后至/争山不得上/赵奢纵兵击之/大破秦军。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史记是西汉史学家司马迁撰写的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上至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元狩元年间共3000多年的历史,被列为“二十四史
57、”之首。史记被鲁迅赞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B战国策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国别体史书,为东汉刘向所编定,又称国策、短长、修书等。C左传全称春秋左氏传,是为春秋作注解的一部史书,与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同属儒家“十三经”D选文中的“国尉”是战国时期诸侯国最高武职,统领诸军,负责各级军官的仟免与考核。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赵奢是赵国田部的一个收税的小官,他到平原君家收取租税,但平原君家人不肯缴税,赵奢根据律法治了他们的罪,杀了平原君家九个主事的人。B平原君认为赵奢很贤能,就把他举荐给了赵王,赵王任用他管理国家税收,国家税收非常顺利,百姓富裕,国家府库
58、充实。C秦军的奸细偷偷进来,被赵奢关押起来,但他趁机逃走了。D赵奢听取了许历的意见,发兵大破秦军,得到了赵惠文王的赏赐。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奢以法治之,杀平原君用事者九人(2)其道远险狭,譬之犹两鼠斗于穴中,将勇者胜。【答案】1D2B3C4(1)赵奢根据律法治了他们的罪,杀了平原君家九个主事的人。(2)这段路险阻绵长,(要去救援)就譬如两只老鼠在洞里争斗,勇猛的将领得胜。【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赵奢许诺”,主谓结构,句意完整,单独成句,后面断开,排除BC。“赵奢纵兵击之”,主谓宾结构,句意完整,中间不能断开,排除AB。故选D。句子翻译:赵奢答应了,立即拨
59、发万人占领北山,秦军果然后来,进攻北山始终不能取胜,赵奢领军攻击,大破秦军。2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B.“战国策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国别体史书,为东汉刘向所编定”错误。第一部国别体史书一般认为是国语;“东汉刘向”应为“西汉刘向”。故选B。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C.“被赵奢关押起来,但他趁机逃走了”错误。依据“赵奢善食而遣之”可知,赵奢好好款待了他,并把他送走了故选C。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第一句得分点:“以”,依据,根据;“治”,治罪;“用事”,主事。第二句得分点:“险狭”, 险阻绵长;“犹”,譬如;“将勇者”,定语后置句,勇猛的将领。参考译文
60、:赵奢是赵国田部的一个收税的小官,他到平原君家收取租税,但平原君家人不肯缴税,赵奢根据律法治了他们的罪,杀了平原君家九个主事的人。平原君非常恼怒,准备杀了赵奢。赵奢趁势说道:“你在赵国是贵公子,现在要是纵容您的家臣却不遵守国法,国家法律的尊严就会削弱,国家法律的尊严削弱国家的力量就会受到削弱,国家的力量受到削弱敌国就会入侵,敌国入侵就没有赵国存在了,您哪里能够得到这样的富贵呢?凭着你的尊贵地位,(如果您)奉公守法,那么全国上下就会向您看齐,全国上下奉公守法国家就会强盛,国家强盛那么赵国就会巩固,但您身为赵国重臣贵戚,怎么能轻视天下(百姓)呢?”平原君认为赵奢很贤能,就把他举荐给了赵王,赵王任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企业培训课件制作指南
- 油气管线不动火机械冷切割方案
- 企业培训总结课件
- 优化维护服务策略
- 信息技术采购合同知识产权保护与技术创新条款
- 生态停车场投资建设与运营管理合同
- 餐饮行业特色饮品技术与品牌合作协议
- 餐饮连锁品牌跨区域经营股份合作协议
- 矿业开发项目股权交割与收益分成协议
- 车辆挂靠与汽车租赁平台运营合同
- 会计领军人才试题及答案
- 2025年 呼伦贝尔农垦集团公司招聘笔试试卷附答案
- 基础护理学练习题库(含参考答案)
- 绘画授权协议书
- 防暑降温试题及答案
- 高考一轮生物复习讲义 晨背晚默
- 项目管理年度述职
- 成人用品的购买渠道分析
- 粉店合伙合同协议书范本
- 2.2.2影响化学平衡的因素 课件高二上学期化学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1
- 2025年度河南省铁路建设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招聘笔试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