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建艺术,跨越千年_第1页
古建艺术,跨越千年_第2页
古建艺术,跨越千年_第3页
古建艺术,跨越千年_第4页
古建艺术,跨越千年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古建艺术 ,跨越千年长治,有着几千年历史沧桑,传承着丰富而珍贵的古建艺术文化。素有 “中国古代建筑博物馆”之称。天台庵体现着大唐盛世的宏大气魄;大云院建筑结构奇特,手法古拙;法兴寺、崇庆寺的宋代悬塑端庄大方、雍容华贵;观音堂明代悬塑巧夺天工,堪称中国古代悬塑之冠盛唐古建天台庵天台庵,位于平顺县城北 25 公里的实会乡王曲村,这里环境优美,风景宜人。正殿座不大的佛殿,建筑在村中坛孤山上,四周青石砌岸,松柏为墙,距地平线高 8 余米,坛东西宽 15 米,南北长26 米,面积 390平方米。现仅存正殿三间和唐碑一通,虽规模不大,却是我国古老的木结构建筑中极其珍贵的实例,是全国仅存四处唐代木构建筑之一

2、。 1988 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天台庵的创建年代及其沿革史书记载不多,由于地处偏僻,寺宇规模较小,也不是县邑名刹,志书上没有记述。人们到此,总想从唐碑上觅得建筑年代等资信,但由于风化过甚,字迹漫漶不清,已难辨认。虽然如此,天台庵正殿因其完整地保留了唐代建筑的风格和特征,已被国内外古建筑专家确定为唐代晚期建筑。天台庵正殿座北向南,面宽三间,通面宽 6.95 米,进深三问六架椽屋,总进深6.95 米,平面为正方形,屋顶为单檐九脊殿式,即清代歇山顶,歇山收分较大,屋顶坡度非常平缓。为现存宋以前同类建筑中孤例。明间开间较大,两次间仅及明间之半。这是我国现存早期建筑平面中极为少见的例

3、子。檐柱一周十二根,皆为圆柱,柱底以自然料石作柱础,柱头卷刹高度68 厘米,较宋代规制和缓,柱头上有栏额相互联系,无普柏枋,至转角处栏额不出头,也是唐宋之制,柱头斗棋简洁,以斗口跳承托檐部荷载,即栌斗口内出华棋一跳,跳头上设替木承撩檐榑,无令棋亦无耍头。四椽袱两端伸至前后檐外做成华拱形制,将斗棋梁架构为一体,简练有力,与中唐时期重建的五台山南禅寺大殿相同。补间铺作,为后人修缮时增置。四周只当心间一攒,两次间仅在柱头枋上隐刻出斗棋的形状,略似 “一斗三升 ”之制。转角铺作由正侧两面柱头枋外端制成华棋搭交,无角棋和由昂之设,手法简练,棋枋用材高 18 厘米,宽 12 厘米,契高 9厘米,约合宋营造

4、法式六等材尺度。殿内无金柱,四椽袱通达前后檐外,袱上设驼峰承角梁后尾,梁尾置大斗负重平梁。平梁两端设托脚,平梁之上有驼峰、侏儒柱、大叉手和捧节令棋承负脊榑和脊部荷载,两山施丁袱,后尾搭在四椽袱上,转角处设大角梁和仔角梁挑承翼角全部荷载,大角梁后尾压于平梁之下,仔角梁后尾隐于续角梁底皮,结架合理,负重有力。整个殿宇构架简洁纯朴,相交严实,既无重叠构件,也无虚设之弊,造型手法与五台南禅寺大殿相同,为我国唐代小型佛殿中的杰作。平梁之上原为大叉手和捧节令棋负重,构造严谨,现有的驼峰和侏儒柱,为后人所置。古建筑上的斗棋,是我国建筑发展演变进程中,时代特征极为明显的标志。天台庵佛殿上的斗棋,结构简洁,手法

5、朴古,棋枋用材断面颇不一致,用材比例与宋代刊营造法式中的规格有差异,说明晚唐时古代建筑的模数制在偏僻山村还未统一。天台庵和南禅寺两殿的对比,天台庵无疑是唐制至宋制的过度实例。古代建筑造型和结构模数的形式与发展,经历了漫长历史时期,到唐代已逐渐标准化、科学化。但在一些偏僻山区,限于经济、文化、技术等方面的条件。进化略慢于文化发达地区。天台庵虽然历经千年风雨,却依然挺立于这苍茫天地之中,日月变幻,斗转星移,它依然讲述着古老的奇迹。壁画天宫大云院大云院初名仙严院,又名大云寺,位于平顺县西北23 公里的实会村北隅山腰,坐北向南。 1988 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存建筑有山门(天

6、王殿) 、弥陀殿、后殿和寺外七宝塔。弥陀殿居中心位置。前院有天王殿、左右配殿,殿内分别奉观音、地藏二菩萨。后院东西殿堂早已毁坏,仅存后殿五间,为明清所建。大云院始创于五代,据寺内现存宋天禧四年赐双峰山大云院十方碑记载: “天福三年戊戌岁,降迹褂锡于双峰山下,洗心并修住持。至天福庚子岁,牒请住下王宗、王贵、王密等,充十方都维那,盖早佛殿方丈室。 ”可以得知寺院创始于后晋天福三年,至天福五年建造大佛殿,后周世宗时下诏废佛,佛教势力大衰,七宝塔也被掩埋。宋太祖建隆元年,降诏修复佛法,寺院随之又兴盛起来。宋咸平二年敕赐大云禅院铭记载“自创以来殿宇有一百余间,公德及五百余事。幸蒙皇王大惠,潜赐鸿恩,于太

7、平兴国八年三月七日特降敕额,改仙严院为大云禅院 ”。宋、元两代,无修建寺院的记载。明代后,附属建筑山门、厢房等逐渐毁损,只有弥陀殿巍然独存,后经明成化、万历、清顺治、康熙等几次修建,逐渐形成今日规模。大云院历经沧桑,屡经修缮,变化很大,然而弥陀殿却古貌仍旧,原构依然保留了原有雄姿。弥陀殿,面宽、进深皆为三问,开间较大,殿前无月台。殿身施檐柱一周,除前后檐当心间二平柱露半径外,其余都筑入墙内。柱头卷刹和缓,侧脚升起显著,柱头相互间除阑额连接外,加施普拍枋一道,与栏额叠架一起,致断面成 “丁 ”字形,这是古建筑用普拍枋之始。柱上设斗棋承托屋檐,斗棋比例适中,制作规整严谨,五铺作,双杪偷心造,耍头砍

8、成短促的斜批耍头。殿内仅设金柱两根,位置恰在佛坛后部扇面墙两侧,既不妨碍视线,亦不影响瞻仰者行走。殿内空间较宽,给礼佛活动带来了方便。殿内梁架为四椽袱对后乳袱用三柱。殿内架上所有驼峰,按其不同规格和形状达八种之多,为别处所罕见之例。除建筑外,大云院的五代壁画弥足珍贵,壁画存于殿内东壁和扇面墙上。东壁绘”维摩变相” ,紫殿红楼,流云环绕,富有传奇色彩。伎乐天边奏乐、边起舞,表现出超凡的神态仙姿。扇面墙正面绘一佛二菩萨,即弥陀佛,胁侍观音和大势至菩萨,所绘人物体态丰盈,神姿娴静:佛像上面飞天乘云遨游长空,飘逸自如。扇面墙背面画 “西方净土变” ,上部天宫楼阁层叠,下部诸天菩萨朝会,画面内容丰富,场

9、景宏阔,人物形象栩栩如生,虽然年代久远,色泽线条依然清晰。我国现存五代寺观壁画极为少现,而佛教内容壁画除敦煌莫高窟外,全国仅存此例。寺外西南隅,建有八角石雕七宝塔一座。宝塔总高约 6 米,分为基座、塔身、塔刹三部,各占高度的三分之一。基座为束腰须弥式,下部雕宝装覆莲瓣,每面雕跑兽各一个,束腰处雕壶门,内置乐舞伎二身或三身。塔身正面辟门,中空,内侧有盘龙伎柱,柱后雕二金刚持剑而立。背面雕假板门,盘龙、金刚,门扉半掩半开。一妇人欲行又止,这种形式在宋、金墓室砖石门上雕刻中屡有发现,而在五代佛寺石塔上属于初例。塔檐浅雕飞天,舒展自如,凌空而翔,檐头及上部椽飞、瓦垄、博脊俱全。刹座雕六角形云叶墩,上置

10、方柱雕刻花纹,柱上置二层出檐,檐上置仰莲、覆钵、相轮,唯宝珠已失。我国五代石塔遗存极少,七宝塔比例适当,雕造精美,且有确切纪年可考,实属稀世之作。另有宋天禧四年和咸平二年记事碑刻与各类石雕均为五代至宋初的艺术珍品。大云院建筑、壁画、宝塔、碑碣,如此众多的珍宝汇于一寺,无不令人为之惊叹。在这里通过各类艺术欣赏,给人们带来传统文化、宗教文化与地域民俗文化等多元文化的享受。舍利宝刹法兴寺法兴寺始建于北魏神鼎元年, 1988 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寺庙山环水绕,松柏苍翠,景色迷人,堪称三晋之名刹。原址座落于长子县东南20 公里处的慈林山坳,故因山而得名日:慈林寺,亦称古慈寺。唐上

11、元元年,高宗李治改赐寺额为 “广德寺 ” 。宋治平年间,赵曙皇帝又将其更名为 “法兴寺” ,沿用至今。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寺院地基因煤矿采空严重下陷,裂缝纵深交错,殿宇走闪倾斜变形,经国家与省文物局批准,遂迁建于原址对面的翠云山上。法兴寺搬迁复建工程于 1984 年破土动工,到 1996 年 10 月竣工。搬迁后的法兴寺,座落于长子县张店乡翠云山南坡崔庄村北,占地六十亩,是原寺面积的十倍。整个建筑依山随势布局,从石阶、山门、舍利塔、圆觉殿至毗卢殿,层层升高,错落有致。完整保留了原古建筑特有的风韵。新迁后的法兴寺,满山翠柏簇拥着壮丽的古刹,清澈的丹河水萦绕着山峦,古朴典雅,雄浑庄重的古建筑群与古

12、意盎然的石棋桥及一百零八步石阶浑然一体,相映生辉,身临其境,令人心旷神怡。步入山门,位于中轴线上的便是唐代石舍利塔。此塔在法兴寺发展史上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据记载,唐咸亨四年,唐高祖第十三子郑惠王李元懿做潞州刺史时,曾到法兴寺观光,他看到这里山寺壮丽,风景幽雅,便大施钱财扩建,并亲自主持建造了这座石塔。还将自已珍藏的 37 颗舍利子和大藏经赠送给寺院,被保存在这座石塔之内。他主持建造的石塔,虽经千年风吹雨蚀,至今仍完美无缺,矗立如故。此塔通体沙石构建,平面呈 “回”字正方形,迭涩式出檐,内部顶端构成四方藻井,藻井内浮雕八瓣莲花,因其平面呈 “回 ”字正方形,故也称回字塔, “回 ”字又暗寓佛教

13、六道轮回的思想。该舍利塔破常规佛塔形制,方方正正,颇似殿堂。殿堂本应有大梁,然而此舍利塔内却无一根大梁,故又称无梁殿。舍利塔前,左右两侧对称而立着两座形制相似、规格相近的唐代石塔。二塔与舍利塔同时代所建。塔檐由下而上逐层收分,轮廓线条优美,结构匀称,比例协调,简练明快之中更蕴几分小巧玲珑之感,是我国诸多塔林中一座不易多得的石塔遗存。舍利塔后,圆觉殿前,有一座燃灯塔,俗名长明灯、灯幢,是佛教的六种供具之一。此塔通体青石构建,海棠须弥座束腰处,雕刻有六组情态各异的伎乐人,或酣弹琵琶,或轻拨琴弦,或横吹梅笛,或踹跄而舞 人物刻画细腻,线条流畅简洁,造型优美逼真,有呼之欲出之势,充分展 示出我国古代民

14、间雕刻匠师们高深的艺术造诣。国内现存唐代石灯塔仅三 座,而法兴寺这座石灯塔造型最精巧,雕刻最工细,保存最完整,被誉为古代石雕的珍品。举目北望,气势恢宏的园觉殿跃入眼帘。圆觉殿是寺内最大的木结构建筑,建于宋元丰三年。殿高约 8 米,六架椽屋,明间青石门框,硬木板门。复杂厚重的大屋顶由纵横排列的石柱、木柱支承,斗棋肥硕,飞檐腾空,雄浑庄重,气势非凡。屋顶为六架椽屋单檐歇山顶。殿内环墙而砌的佛台上端坐着被誉为全国 “宋塑之冠 ”的十二圆觉像。十二圆觉像重塑于宋政和元年,圆觉像上身披衣半裸,衣纹起伏流畅,服饰色彩柔和。头梳高鬓,柳眉凤目,面丰颐满,肩阔腰细,活泼自然,思想内涵丰富,人情味十足虽为宋塑,

15、却继承和吸收了唐塑的风韵。若同晋祠圣母殿的宋塑仕女相比,则显得气质典雅,雍容高贵。仔细观赏,十二圆觉像个个妙相端庄,仪态华贵,充分展示出盛唐时代美人的风采,气质奔放而不失清雅,体态丰满而不失秀丽,身型肥腴又不显得雍肿。盛唐时代所崇尚的 “丰满 ”美和宋代所追慕的 “纤秀 ”美,在这里通过古代雕塑家的双手,得到了淋漓尽致而又恰到好处的表达。尤其是东侧第四尊一手托腮作思考状的圆觉像,神情溢于眉梢,流于口角,造型别致,栩栩如生,是现存九尊圆觉像中最为精致的一件。整组塑像技艺娴熟,意境深远,唐塑 “理想化的风格”与 “宋塑世俗化、民族化的风格”浑然相融,艺术上达到了无以伦比的高度,不仅为我们留下了精美

16、绝伦的艺术形象,更为我们研究唐宋时期彩塑艺术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已成为专家学者考察研究的重点,旅游观光的胜地。千佛圣殿崇庆寺崇庆寺,位于山西省长子县东南20 公里处的紫云山山腰,寺庙东、西、北三面环山,寺址规模不大,坐北向南,寺前青松翠柏簇拥,寺后山峰环耸如屏。全寺由天王殿、千佛殿、卧佛殿、大士殿、地藏殿等殿堂组成一个四合院布局。寺院南侧和东侧分置关帝殿、给孤长者殿及方丈禅院等。山门与天王殿为一殿两用,是该寺院的正门。现走偏门,经方丈院,过月亮门而入寺院。寺院始建于北宋大中祥符九年(公元 1016 年) ,明清两代曾多次修葺。 1996 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千佛殿是寺

17、内主殿,为宋大中祥符九年兴建,原构依旧,殿内塑像亦是同时塑造。面宽三间,进深三间,六架椽屋,单檐九脊殿式屋顶(歇山顶) ,平面呈正方形。明间设板门,次间安破子棂窗,四周檐柱向内倾斜,形成侧脚,角柱增高,造成升起,使屋顶荷重向当心聚集,以增强建筑的稳固力。檐下柱头间阑额、普拍枋俱全,柱上仅施柱头斗棋,无补间铺作,简洁疏朗,古朴大方。斗棋棋头卷瓣显著,斗幽较深,制作手法尚袭唐代遗风。千佛殿梁架为彻上露明造,六架椽屋,四椽袱对后乳袱用三柱,梁架绝大多数构件为宋代原构,结架合理,制作规范。千佛殿梁架,既无虚设构件,亦无重复配置,技巧娴熟,手法洗练,负重均衡适度,结构合理有力,是我国宋代小型殿宇中具有代

18、表性的遗作。殿顶琉璃色彩艳丽,造型生动,窗棂式样苍古,仍为宋人旧作。殿内佛坛束腰须弥式,束腰剔地突起雕花草纹,间柱上雕兽面,乃宋制无疑。坛上一佛二菩萨及背面侧座观音像,虽经后人重装,面相、衣饰、手法以及华丽无比的泥塑背光为明代雕塑,但彩塑的布列位置,躯体造型,头上发髻等,仍保留了宋代风格。三大士殿,俗称西配殿,也叫罗汉殿,西阔三间,悬山式顶,虽经后人修葺,外观已为清式风格,而殿内梁、枋、柱、额几乎全是宋代原物。殿内佛台较低,上塑观音、文殊、普贤三尊菩萨,菩萨像两侧为十八罗汉,大小比例与真人略同,肌肉丰润,骨骼健壮,衣褶婉转流畅,神态生动自然,与俊秀而清逸的菩萨聚集一堂,刚柔相济,风格迥异。佛坛

19、前沿砖雕束腰处,留有两方刻字,铭记着造像年代及布施者姓名,证实了塑像制作的确切年代,历经九百多年,保存完好,这在我国佛教文化发展史和雕塑史上,确为难得的珍品。地藏殿,位于千佛殿南侧,三开间,悬山顶。殿宇较小,结构简单,檐头斗棋四铺作。殿顶琉璃及门窗装修,皆为明代遗物。殿内塑地藏菩萨及侍者,左右塑十殿阎王,两山墙塑六曹判官,上部悬塑佛、菩萨、天王、弟子、明王等,都是明代作品,塑工高超,保存完好。殿顶脊刹背面龛内题字: “嘉靖十年(公元 1531 年)五月十五日本寺僧人明钟烧琉璃一堂。 ”殿内脊板下墨书题字: “大明嘉靖二十七年丙辰月癸卯日崇庆寺建立十王殿僧两处题记,为研究该殿建筑与彩塑确切的年代

20、记录。整个寺院,彩塑华贵而庄重,建筑古雅而幽静,院内正殿阶前甬道两旁,各有一丛千年牡丹花。如果四月到此游览,还会欣赏到鲜艳盛开、芳香四溢的宋代牡丹。崇庆寺南面不远处还有一座明代庙堂,曰 “灵贶王庙 ”,为祀奉羿的殿堂,也称前寺。庙内建筑完整,碑刻多通,庙前山坡上有白皮松40 余株,树冠不大,造型奇特,树龄500 余年。灵贶王庙与崇庆寺,一前一后,一宋一明,一佛一道,反映出当时紫云山的宗教繁荣景况和乡民信仰文化意识。明塑之冠观音堂观音堂位于长治市西郊梁家庄村西,距市区约 3 公里,创建于明万历十年,距今已有420 多年的历史,是长治市内保存较好的一处寺院。院内正殿中设计精妙,手法精湛、造型精美的

21、彩塑、悬塑,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文物历史价值。 2001 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第五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近年来,观音堂经过长治市文物旅游局、市博物馆的多次修缮,妥善管理,已逐步对外开放,成为长治市一处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基地,是一处人民群众喜爱的旅游场所。观音堂座东向西,现存两进院落。中轴线上依次有山门、香亭、观音殿。钟鼓楼位居山门两侧,左右配殿对峙,院内的一株古桧柏,已有千年历史,挺拔茂盛,郁郁葱葱。观音殿为寺院中的正殿,广三间深两间,单檐悬山顶。殿顶黄绿两色琉璃吻脊,纹饰为蟠龙与西番莲纹样,形象逼真,典雅大方,属明代遗物。门楣之上,悬挂着刻有 “观音堂 ”三个鎏金大字的匾额,为明万历十一年

22、,诰封兵部侍郎郜钦所题,保存至今,实为可贵。观音殿内的三面墙壁及屋顶梁架之上、门窗顶部,皆是描金彩绘的泥胎彩塑、悬塑。小小的三间殿堂之内,现存约五百尊塑像,彩塑、悬塑相间,儒、释、道三教共融,或坐坛上、或依山墙、或悬椽望,它们有的雄健威武,气势逼人:有的雍容典雅,富丽华贵:有的安静慈祥,泰然自若:有的神情俊逸,仪态万千。可谓明代彩塑中的精品。在殿堂正中的佛坛上,是佛教中的 “三大士” ,即观世音菩萨、文殊菩萨和普贤菩萨。三位菩萨后面的正壁则是取自华严经入法界品中关于善财童子四处拜师求教,历访五十三位善知识”的五十三参,即生成佛、灵山会等佛传故事,人物造型,姿态万千,塔阁楼观,精巧瑰丽。当心间正面后金柱顶部,释迦牟尼、老子、孔子儒、释、道三教鼻祖 共坐中央,释迦牟尼居中,老子、孔子分列左右,充分体现了自唐宋以 来,儒、释、道三教共融的文化现象。释迦牟尼结咖趺坐,左手横置左足 上,右手向上屈指作环形,为 说法像”:老子为道长装束,仿佛在论经讲 道:孔子儒生服饰,正襟危坐向从众弟子讲学。三教济济一堂,互为依 存,共同发展。大梁和平梁之上,巧妙的利用梁架的高差塑出金碧辉煌的 楼阁,以西方极乐世界内容为题材,数十位佛端坐其中。殿内两侧的佛台之上,分别塑有证得阿罗汉果位的十八罗汉,有睡罗 汉、哑罗汉、静罗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