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中庸》核心词语“明德”和“天命之性”背后的哲学_第1页
《大学》、《中庸》核心词语“明德”和“天命之性”背后的哲学_第2页
《大学》、《中庸》核心词语“明德”和“天命之性”背后的哲学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何为大学?朱熹在?四书章句集注?里说大学之书,古之大学所以教人之法也。也就是说?大学?是古代教人做事与做学问最广阔的方法,?中庸?其实也是如此之书。学问与事业必须从此两书入手,方得正轨,窥得事物之整体与表里精粗。这也是朱熹把?大学?中庸?放在四书之首的原因。古人之词章、考据、名物,今日的文史和科学,均为详细学科,然那么这些皆为小学,缺乏居以自傲,这些背后之道理,实那么一大学既已囊括之。故古人称其他学问为小学,而称这种天人之学为大学古之大,读泰,极之意。?大学?与?中庸?每书的第一句皆为核心的思想,在我看来,大学的第一句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与?中庸?里的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

2、,修道之谓教。皆为两书的核心思想,其后文皆围绕第一句展开阐述,故当深化讨论。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新民,在止于至善。朱熹解释明德说明德者,人之所得乎天,而虚灵不昧,以具众理而应万事者也。但为气禀所拘,人欲所蔽那么有时而昏,然其本体之明,那么未尝息者。故学者当因其所以发而遂明之,本文由论文联盟.LL.搜集整理以复其初也。对于新民解释道:新者,革其旧之谓也,言既明其明德,又当推以及人,使之亦有以去其旧染之污也。对于止于至善解释说:止者,必至于是而不迁之意。至善,那么事理当然之极也。言明明德、新民,皆当至于至善之地而不迁。朱熹认为明明德新民止于至善此三者,大学之纲领也。朱熹注释的意思大致如下:大学的

3、道理,在于要明白那种所谓的明德,明德的意思是人之最初那种与天地万物相通之灵性,人的这种灵性本来就得于天地,但因人后天之气禀和私欲所遮蔽而昏暗不可见,但是这种灵性一直存在着,没有增多,也没有减少,因此学习的人要除去遮蔽,到达这种灵性明明德。人在认识到这种人本来的灵性之后,还要帮助其别人返回这种人本有的灵性,并在到达这种灵性之后不再迁移,再次继续为人欲等物遮蔽。?大学?接下来的各章围绕如何明明德,从详细的方面着手,归纳出格物、致知、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顺序,正心、诚意均为返回人之明德的关键,但要正心诚意那么需先格物致知,照此理解,格物当最为重要,然而格物部分的古代文字遗失,其大意

4、,朱熹引录程子之意补录为:所谓致知在格物者,言欲致吾之知,在即物而穷其理也。盖人心之灵莫不有知,而天下之物莫不有理,惟于理有未穷,故其知有不尽也。是以大学始教,必使学者即凡天下之物,莫不因其之理而益穷之,以求至乎其极。至于用力之久,而一旦豁然贯穿焉,那么众之表里精粗无不到,而吾心之全体大用无不明矣。此谓物格,此谓知之至也。在此逻辑中,格物当成为明明德一个唯一先决性的条件。?中庸?第一句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朱熹解释说:天以阴阳五行化生万物,气以成形,而理亦赋焉,犹命令也。于是人物之生,因各得其所赋之理,以为健顺五常之德,所谓性也。人物各循其性之自然,那么其日用事物之间,莫不各有其

5、当行之路,是那么所谓道也。朱熹解释大意是:天化生万物,将不同的性赋予不同的人物,因此每一人物皆有其独特的天命之性,遵循这种天所赋予之性走下去就是一种道路。而这种每个人物的天命之性是完备的,是每个人或物能与天地万物相通的契合点,学者于此返求诸身而自得之,以去夫外诱之私,而充其本然之善。至于如何能回归天命之性,?中庸?提出了两条途径:自诚明,谓之性;自明诚,谓之教。诚那么明矣,明那么诚矣,?中庸?成认除了?大学?中所说的格物致知之途径而外,也成认直接体悟天命之性的途径,而?大学?那么只成认格物致知的途径,这是?中庸?与?大学?的一个区别。当然,?中庸?中天命之性与?大学?中的明德当是一个意思,只是

6、在不同文本中名称不一样而已。为进一步理解明德和天命之性,我们可以试图以海德格尔的关于hlebEing阐述以及?赫拉克利特残篇?lgs的思想进一步阐发。海德格尔认为,人之整体hlebeing本是完美的,但人很难触及这个整体hlebeing,因为人的理解往往都是在hlebeing根底上向特定向度的展开,因此这个hlebeing很容易被遮蔽,而人类之历史即为hlebeing被遮蔽的历史。赫拉克利特认为,万物皆自lgs而来,最终又复归于lgs,当然在赫拉克利特心中lgs是ever-livingfire永久的活火,人之内心最深处实那么与万物相通,都来源于lgs,然这这种内心深处是一种幽暗之存在,常人很难

7、体悟,其著述涉论这个问题时因常人不能理解,故而认为此种描绘极为晦暗难解,称其为幽暗的哲学家。海德格尔在解释赫拉克利特的lgs时,用了dunkheit德文,意为幽暗一词。西方哲学中的lgs,本有两个途径,其一是聚合、涌现,这条途径即为physis,中文翻译为弗西斯,赫拉克利特之路就为弗西斯之路,另一条途径那么是分散和运动,研究物质运动及其背后的动因等,这就是后来亚里士多德所确定的etaphysis之路,即形而上学之路。在古希腊的时候这两条途径本来同时共存,但到亚里士多德之后physis途径断绝,就只有了etaphysis之路,今日西方学术之格局正是此在此途径上确立下来的。今日的学者因受etaph

8、ysis思维影响,形成固化思维,反而会对physis之路陌生甚至反感,在思想还没起步时,就已被etaphysis固化,因此人们已经很久没接触physis,也很难理解physis。实际上,physis在古希腊人那里,是自然而然、本性的意思,后来罗马人把physis翻译成nature一词,就成了与人对立的自然,人与物分开,如今的自然研究,实那么是罗马之后高度人化、纳入人之大科学梦中的自然,已经没有古希腊那种原初的人与物交融为一体的自然physis了。中国古人对于physis的思维自然熟悉,然而晚清民国以降之中国人感受欧风美雨之后,整个知识体系被西方之形而上学交换,今日之中国学者实那么已经从本质上西化,而且这种西化多是学习近代西方,对西方之古典源头并无深化研究,因此在思想上同样被固化在etaphysis框架内,却没有觉察到自己的思想出发点,因此很难理解古人思想之真正奥义。此当然不是在单纯批评中国目前之学术思想,而是经过这种自我反思,才可进入思想之真正源头,我想?大学?中说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即是此番道理。中西源头的思想家们所关注的问题其实是类似,或者说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