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余光中诗歌的乡愁情节分析研究汉语言文学专业_第1页
浅析余光中诗歌的乡愁情节分析研究汉语言文学专业_第2页
已阅读5页,还剩1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浅析余光中诗歌的乡愁情节摘要:乡愁是余光中诗歌的创作母题,中国情结是其诗作的精魂。余光中的乡愁诗透过乡愁的外在形式深切地反映了诗人的乡愁情节、中国情结和民族意识。从无根一代的悲患情怀,蕴含深广的民族意识,回归母体情结和对大陆现实的深切关注来论述余诗丰富的内涵。余光中通过从超越小我而胸怀大我,把思想提高到祖国统一的境界,倾诉着对祖国大陆的一片真挚情感,具有超地域、超时代的意义。关键词:诗歌创作;乡愁情节;超越意义古诗云:“飞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天涯游子漂泊异乡,常将满怀的思想愁绪寄托于诗情。在我国古今诗歌长廊中,留下了许多抒写乡愁的千古绝唱。李白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静夜思),高适的

2、“故乡今夜思千里,双鬓明朝又一年” (除夜作),张谓的“还家千里梦,为客五更愁” (同王徽君湘中有怀),都是游子思念家乡的生动写照,思乡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大主题,乡愁也成为积淀在中华民族性格深处的一种代代相传的文化基因。就台湾文学而言,思乡更是一个长久不衰、令人心动的主题。由于历史的原因,台湾同胞尤其是大陆赴台人员,与故乡隔海相望却难了归乡宿愿,只好将这种有家难归,亲情难叙的思乡之痛化作文学园地中的奇葩,来抒写情系大陆、思念故园的强烈感情。余光中的诗乡愁就是其中的代表。乡愁的艺术魅力“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后来

3、呵/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这首诗是台湾乡愁诗中的佼佼者,让人为之心动,读之欲哭。诗歌言浅意深,将乡愁表现得淋漓尽致,邮票、船票、坟墓、海峡、,这些普普通通的意象映照出四种不同情绪的交织重叠,步步推进,皆汇为浓浓的“乡愁”,且愁因距离而生,因空阔而凄惶,因无望而动人。他的乡愁诗寄寓了诗人的也是万千海外游子的挥之难去的绵长思乡之情。这种浓得化不开的乡愁在诗人作品中反复出现,甚至成为诗人诗歌创作的一个母题。诸如此类的诗歌还有舟子的悲歌、民歌、乡愁四韵、白玉苦瓜等。这些诗歌展示了诗人对故乡故土的思念、眷恋,对文化传统的挚爱、依

4、恋,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归依以及对历史命运的审视、反思。下面就从内容、形式和语言风格三方面方面论述诗歌乡愁所表现出来的乡愁。首先从内容上看,诗歌表达的是海岛孤客对故乡故土的思念之情,诗中充满离别之痛,思念之苦,但由于选取的意象有特色,给人的感受也很有特别。虽写乡愁,通篇却没有写愁,也没有写思,而是把它们转化成了物,转化成了邮票、船票、坟墓、海峡,既是情的载体,也是情的变化。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寄予的是“我”对母亲的依恋;长大后,乡愁是窄窄的船票,承载的是“我”对新娘的爱恋;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表达的是别离;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表达的是分离。表面看来,乡愁是借时空的变化

5、抒发感情,时空只是一条抒情线索。仔细品味却别有滋味,一枚小小的邮票,几张薄薄的纸张,与其说是对故乡对母亲的思念,不如说是对母亲的安慰;长大后,母亲依然不在身边,而此时的思念的对象却成了新娘,心动变成了行动。此时邮票已不能慰藉我的思念,而是渴望一张船票,把自己载到新娘的身边;而后来,母亲辞世了,虽然隔的只是一方矮矮的坟墓,然而却是阴阳两隔,无论是邮票还是船票都承载不了这种离别之情。而现在一湾浅浅的海峡却把“我”与“大陆”分离,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而对这一难以逾越的阻隔,诗人只用“一湾浅浅的海峡”轻轻带过,在淡淡的平静的叙述中,将悬于个人之心的乡愁系于民族之魂,丰富了诗的意境,深化了诗的主题,使

6、这首诗具有了自己独特的艺术感受和美学气韵。 其次,从诗的形式上看,具有建筑美和音乐美。余光中的乡愁诗体自由而严整,具有一种建筑美。全诗四节,各节句数相等,结构相同,形式一致,各节相应诗句的数字也相同。开头第一小节“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定下了全诗的结构模式,以下三节句式都比此节相同,使得全诗结构严整有序。但在每一小节的内部,句子有长有短,使全诗严整之中又有变化,给人以参差错落的美感。诗歌还具有一种回环往复的音乐美。全诗节与节之间结构相同,词语上只有几个字的变化,通过反复咏叹,可以获得意义上的凸显和节奏的美感。“一枚小小的”、“一张窄窄的”、“一方矮矮的”、“一湾浅

7、浅的”这样几个结构相同的数量词和叠词,并在同一位置反复出现,构成了节奏相同、音调和谐的音乐美感。这样的结构方式,有助于渲染一种浓烈的气氛,使作者的思想之情步步加深,并在结尾得到升华。第三,在语言风格上,朴素自然而又蕴藉深厚。“小时候”、“长大后”、 “后来”、“现在”、“我在这头/在那头”、“小小的”、“窄窄的”、“矮矮的”、“浅浅的”完全是口语化的表达,朴素自然,给人以亲切之感,娓娓道出离乡之苦,思想之痛。尤其叠字的反复运用,更增添了诗歌口语化合生活化的色彩,读来让人感到清新自然。含而不露、蕴藉深厚是此诗语言风格的另一特色。诗中没有大起大落的情绪波动,没有声嘶力竭的痛哭,有点只是平静的叙述。

8、此诗的高明就在于它能从日常琐事入手,寓意深刻的社会主题,正是这个人与社会的完美结合。这种写法继承了中国古代思乡诗含而不露、哀而不怨的风格,品读起来更加耐人寻味。正如余光中在从母亲打外遇一文中所说: “大陆是母亲,不用多说。烧我成灰,我的汉魂唐瓦仍然萦绕着那片后土。那无穷无尽的故国,四海漂泊的龙族叫她做大陆,壮士登高叫她做九州,英雄落难叫她做江湖。”乡愁是余光中创作的母题,中国情结正是这类作品的精魂,它的内涵是丰富而深厚的。文化寻根情结与历史沧桑感 无根一代的悲患情怀。20世纪中叶,一道海峡将中国隔离为两岸,几百万人离开大陆,漂泊到孤岛,如台湾作家白先勇所说:“流亡到台湾的第二代作家,他们成长的

9、主要岁月在台度过,不管他们的背景如何歧异,不管他们的本籍相隔多远,其内心同被一件历史事实所塑模:他们全与乡土脱了节,被逼背井离乡,像他们的父母一样,注定寄生异地的陌生环境。”余光中的诗作抒写了一个特定历史时期漂泊台湾的无根者的悲情。这类乡愁诗文首先表现的是一种心灵中的忧伤、精神上的痛苦。乡愁就将这种悲情表现得淋漓尽致,抒写了海峡两岸中国人的三大悲情:母子别,新婚别,生死别,而第四节将具象化的场景概括为故乡别,堪称当代同类题材诗歌的绝唱。如果20世纪新诗有那么三五首可以流传后代的话,乡愁必在其中。在我当死时中有这样的诗句:“当我死时/葬我/在长江与黄河之间/枕我的头颅/白发盖着黑土/在中国/最美

10、最母亲的过度/我便坦然睡去,睡整张大陆”写这首诗时,诗人不到四十岁,之所以想到“死时”,是感到这一生再也回不到祖国故土了,于是只有期盼死后葬于长江与黄河之间。其悲患何等深重、沉痛。余光中这一代作家有着特殊的经历与遭遇。十岁前,饱尝流离失所之苦,为避战乱,随母亲从上海乘船到安南,然后北上昆明,跟着入川。中学时代在四川乡下度过。大学先后在南京金陵大学和福建的厦门大学就读,然后去台湾,进入台大外文系。1958年,他去美国留学,讲学,回台后在大学任教,后又到香港讲学十载。这一系列错综复杂的个人经历,从小到大无数次的与亲人的聚合离散,不断的漂泊流浪,使故乡故土在诗人心中成为依依难忘的思念之乡。于是一首首

11、乡愁的苦咏便由此产生。而期间,诗人经历从大陆到台湾,再到美国的两次放逐,越来越远,如台湾诗人简政珍所说,是一种双重放逐,余光中远赴美国,不但远离了故国,也离开了台湾,尽管身置物质发达的西方社会,但在精神上却更痛苦了。与历代诗人不同的是,古代诗人被放逐,几乎都是被贬,而余光中却并非官员,他们放逐并没有受到肉体的折磨,完全是精神上的“断奶”。写于美国的我之固体化中有这样的诗句: “在国际的鸡尾酒里,我仍是一块拒绝融化的冰”。诗人拒绝西方,不认同西方。在敲打乐中,诗人反复唱到: “我们不快乐,仍然不快乐啊颇不快乐极其不快乐不快乐”,因为他们的跟不在异域它国。聂鲁达曾经说过: “如非被波无奈,诗人不能

12、离开自己生根的地方。即便非离开不可,他的根也要通过海底,他的种子也要随风飘扬。“诗人应具有自觉自愿的民族性,深思熟虑的民族性和乡土性质”。余光中所抒发的正是这种无根一代的思乡情怀,这种强烈的悲患情怀跳荡于字里行间。深广的民族意识。民族意识首先与人民大众维系为一体。余光中抒写了在特定历史时期:20世纪下半叶、祖国被分裂状况下人民的命运、期盼与心态。余光中跟父母去台湾,以后在台成家,子女也都在身边,并没有直系亲人留在大陆,而他却写出了那么动人心魄的诗篇。乡愁中反复歌咏的“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这个“我”是诗人自己,更是人民大众的代称。自然,母亲、大陆所指是人民、故土,是

13、整个民族。在民歌这首诗中,诗人更是把自己与人民融为一体: “有一天我的血液结冰/还有你的血他的血在合唱/从A型到O型/哭/也听见/笑/也听见。”这首诗从黄河之歌,到长江之歌,从我之歌,最后到民族之歌,唱出了人民的声音,澎湃着强烈的中华民族的意识和心声。诗集在冷战的年代的开篇有一首致读者,可以视为诗人深情的自白:“一千个故事是一个故事/那主题永远是一个主题/永远是一个羞耻和荣誉/当我说中国时我只是说/有那么一个人:像我像他像你。你、我、他与中国维系在一起,那就是中华民族。”20世纪的中国,最重要的一页历史,便是祖国北分裂成两岸。凡大诗人,总是用自己的诗作为当代史形象、情感的诠释。屈原、杜甫、普希

14、金、聂鲁达都是这样的大诗人。余光中就是当代长江黄河的弄潮儿,他的诗切入到时代的神经,表达了时代的强音。余光中虽然21岁就离开了大陆母体,但他的诗作总不忘不了本民族的历史,在台湾、在香港、或远在大洋彼岸的美国,见山观水,登楼驱车,哪怕是一草一木,他的诗作总忘不了从本民族的与现实中发掘素材。旅美文学评论家夏志清指出:他不断重温自己童年的回忆,不断憧憬在古典文学中得来有关祖国山河的壮丽,历史上的伟大,以保持自我的清醒与民族的意识。余光中虽然青年时代就离开大陆,但他最不能忘怀的是祖国的人民、山川与历史文化。他在白玉苦瓜 自序中说,“到了中年,忧患伤心,感慨始深,那支笔才懂得伸回去,伸回那块大陆,去蘸阎

15、罗的悲涛,易水的寒波,去歌楚臣,哀汉将,隔着千年,跟古代最敏感的心灵,陈子昂在幽台上,抬一抬杠”。怀古咏史,是原始中国古典诗的一大主题。在这类诗中,整个民族的记忆,等于在对镜自鉴。在著名的白玉苦瓜中,诗人更将流落在台北故宫博物馆中的一件玉雕珍品白玉苦瓜视为传统文化的象征,祖国的象征。苦瓜历经千年仍新鲜,只因为它受到祖国母亲的滋润。所以诗人要钟整个大陆的爱在一只苦瓜”。诗人就是这样将他强烈的民族意识和爱国情结化作奔腾的诗句,灌注于乡愁诗篇之中,强烈表达出其内心深厚的大陆情结、中国情结。回归母体情结。余光中乡愁诗的深层内涵是对母体情结的归依感,也是母体文化精神的体现。在人类的情感领域,最原始、最基

16、本的就是亲情,母爱则是最伟大的亲情,具有永恒的人性魅力。屠格涅夫借小麻雀来表现母爱的无穷力量,朱德直抒了对母亲的感激、热爱之情,一首游子吟则道出了对母亲的眷眷之心。余光中对母爱却别有细致入微的体察:“母亲的恩情早在孩子会呼吸以前就开始,那原始的十个月,虽然眼睛都未睁开,已经向母亲索取,负欠太多。等到降世那天,同命必须分体,更要断然破胎、截然开骨,在剧烈加速的阵痛之中,挣扎着,夺门而出。生日蛋糕之甜,烛火之亮,是母难之血来偿付的。但生产之大劫不过是母爱的开始,如后母亲的辛勤照顾,从抱到背,从扶到推,从拉拔到提掖,字典上凡是手字部的操劳,哪一样没有过?”(日不落家)是的,在余光中的眼里,母爱是人间

17、一首最美的诗,一篇最令人荡气回肠的乐章!更为动人的是作家思亲的乡愁绵绵不尽,滔滔不绝,他把天地间至纯至真的亲情,至善至美的母爱浓缩在悲歌中。他常常体悟到生命与母亲不可分割,不可断裂的亲密无间:“今生今世/我最难忘的哭声有两次/一次,在我生命的开始/一次,在我生命的告终/第一次,我不会记得,是听你说的/第二次,你不会晓得,我说也没用/但两次哭声的中间啊/有无穷无尽的笑声/一遍一遍有一遍/回荡了整整三十年/你都晓得,我都记得。”(母难日)。余光中体验到了生命,产生了对生命的眷恋之情,把这种生命之恋转化为新的诗风,将恋母情绪”投射为另一层意义上的乡愁: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18、,因为当我怀乡,我怀的是大陆的母体,啊,诗经中的北国,楚辞中的南方”!( 逍遥游)余光中在他的诗里常常用诗作为中国文化造像,以此来归一母体。他在隔水观音 后记中说:“这类诗是对历史和文化的探索”, 一种情不自禁的文化孺年华目,一种历史的“归属感”。这种强烈的民族文化归属感渗融在他的诗中。余光中经常说这样一句话:“不要为50年的政治,抛弃五千年的文化。他的那首呼唤由小时候的回家想到晚年回归,诗中这样写道:“就像小时候/可以想见晚年/太阳下山/汗已经吹冷/五千年深的古屋里/就亮起一盏灯/就传来一声呼叫/比小时候更安慰/动人/远远/喊我回家去”。这是用诗的语言作自白,这盏灯显然是一种象征,是中国优秀

19、传统文化的象征。五千年深的古屋”传来的呼叫是历史的呼唤,文化的呼唤。喊我“回家去”是一种归属感,余光中这类诗主要表现在两方面:其一是为中国的大诗人造像,如漂给屈原、戏李白、寻李白、念李白、夜读东坡等诗作,表达了对古代大诗人的敬仰、向往之情。这里自然不单是对屈原、李白、苏轼的歌颂,他们在诗中是中国文化的化身。中国史有着辉煌诗歌传统的大国,历代杰出大诗人正是历史文化的塑像。在漂给屈原中,诗人深情地歌颂咏道:“亦何招魂招亡魂而去/你流浪的诗族诗裔/涉远济湘/渡更远的海峡/有水的地方就有人想家/有岸的地方就有楚歌四起/你就在歌里/风里/水里。”屈原是楚文化、中国文化的象征。诗人歌颂屈原,是在歌咏一种民

20、族的情怀,一种民族的崇高品格,表达了一种积淀数千年的民族文化心理。对大陆现实的关注。凡爱国思乡的诗人总是热切关注祖国的现实。余光中经历了大半生的挫折失败、动荡战乱、内忧外患、聚合离散之后,诗人的心中留下了强烈的震撼和无数的疑问,立足于现代思想的深度,对国家命运和民族心态进行严格的审视和反思。没有超然物外,隐居山野,他时刻惦念生他养他的那块土地。1974年余光中来到香港中文大学教书,处于这种特殊的地理位置,一向关心祖国命运的诗人,对大陆现状有了更多的了解和切身感受。这段时期,他写下了20多首有关“文革”,否定“文革”的诗,对当时涌动于大陆的极左”思潮、个人崇拜作了无情的批判,对于处于浩劫中的人民

21、大众表现出极大的同情。如九广路上、北望、望边、海祭、梦魇等篇,笔锋犀利、洞察深刻、批判极有力度,如“七月的毒太阳滚动着霹雳大火球,当顶一盏刑讯灯,耽耽逼视,无辜的北半球,要人供出最后一口气,一滴汗”(苦热)练不完,一炉赤霞与紫霭”(北望),期望“文革”运动早日结束。爱之深,才痛之切,这种对文革”极左”思潮的批判,正是诗人挚爱祖国的表现。而当“文革”结束前后,诗人预感到“极左”风暴即将过去,对未来又充满期望,欣喜之情溢于诗中,如初春:“古中国蠢蠢的胎动/一直传到南方/神经末端的小半岛了吗?一阵毛雨过后/泥土被新芽咬得发痒/斜向北岸的长坡路上/随手捡一块顽石/抛向漠漠的天和海/怕都会化成呢喃的燕子

22、/一路从小时候的檐下/飞寻而来”。诗人敏感的察觉到祖国大地改革开放的春汛,安奈不住喜悦之情,直感到神州的春天来临了。这类题材的诗作是诗人乡愁诗的变奏,是他乡愁诗的重要组成部分。正是由于这类诗作,才使我们得以更广阔的视角全方位地观照诗人的乡愁诗。乡愁诗的价值意义余光中的乡愁诗就其数量和质量而言,在20世纪的中国新诗是最为丰富、宏阔、深婉、哀痛而难以企及的。其超越意义在于:首先,余光中是诗歌吸纳了古今中西的多维文化资源,对于我们全面认识、深入理解中国新文学的经典价值和特殊地位具有重要意义。余光中早期的现代诗正如他那个时代的其他台湾诗人一样,由于受“全盘西化”思潮的影响,语言方面多少也一度出现凌乱、

23、繁杂等倾向。尽管在“受西化”影响方面,他是同时代台湾现代诗人中程度最轻的。在他的早期乡愁诗中,也或多或少留有痕迹,如春天,遂想起、芝加哥、尘埃和新大陆之晨等诗。但他很快觉醒,并从中国古典诗词中汲取营养,形成了自己精确、洗练的风格,其语言构筑的意象、意境,也自然的表现为清新、明朗。诗集天狼星是余光中语言风格转变完成并走向成熟的标志。乡愁诗古龙吟、多峰驼和天狼星变奏曲等诗篇已经把这种风格基本定型。一个伟大的诗人,其具体诗歌作品的语言表现会根据题材的不同会有不同形态,但就总体趋势而言,在字里行间会流露出某种相对固定的倾向,或明快、或凝重、或晦涩。“蜕变”形成后,余光中诗歌语言属于那种明快、清新、形象

24、鲜活的风格。如:“想起乡国,为何总觉得/又饿又冷又空又阔又大/不着边际的风终夜在吹/隐隐有一只古月在吠/路愈走愈长蜃楼愈遥远”。这是盲丐的开头五句,这首诗描写一个流落国外的中国人,生活在沿街乞讨、在死亡线上挣扎的悲惨生活境遇里,但就是这样悲惨人生的情况下,这个要饭的瞎子也有着浓重的乡愁:“一只箫,吹了一千年/长安也听不见,长城也听不见/脚印印着血印,破鞋,冷钵/回头的路啊探向从前”。因此,这个要饭的瞎子最大的心愿是能够爬回故乡,死了埋在故乡的土地上:“回去又熟又生那土地/贫无一寸富有万里/那土地,凭嗅觉也摸得回去/不用狗牵何须杖扶”。诗中,用了“又熟又生那土地”、“一只古月在吠”、“一只箫,吹

25、了一千年”等鲜活形象的句子,来描写要饭瞎子的生存状态和思乡心态。由“幽幽地吹箫”、“脚印、膝印、血印”、“破鞋、冷钵”等意象物构成的意境,十分的苍凉无奈,令人哗然泪下。这个要饭瞎子的乡愁,十分令人同情和感慨。正是这种转折,奠定了余光中作为大诗人的基石,在乡愁诗的抒写无疑是一种超越。其次,余光中把个人的思想提高到一个普遍的、理性的境界。这种思想不仅是地理的,更是精神的,历史文化的,中华民族的。由于特定历史时期诗人特殊的境遇,20世纪中国分裂时期的人民情感历程,在余光中的诗中得到最为集中、典型的反映。诗人虽然长期生活在另一段政治背景下,心目中的中国却是一个整体,一个统一体,诗人盼望海峡两岸的整合、

26、中国的统一。在尘埃一诗中,诗人歌咏到:“独行于摩天大厦的阴影里,我顿足复顿足,顿不掉太平洋对岸/带来的尘埃。顿不掉/那透过破屡吻着我倦足的/尘埃。顿不掉那混凝着异乡人的泪和母亲的骨灰的/尘埃。听见是异国教堂里传来的钟声,想的则是:祖国正是午夜/大陆正是午夜/而伍子胥的箫呢?/而申包胥的泪呢?”在美国的日子里,虽有摩天大楼,如画的风景,奇异的风俗,舒适的生活,却无法治愈诗人的怀乡病,剪不断理还乱的乡愁时时敲击着余光中的心弦。在香港的几年中,至深至诚的民族情感使他的灵魂融入香港同胞的乡愁之中,所以面对“日不落帝国”的瓦解,他漫卷诗书喜欲狂”,痛快淋漓地向世人宣称:“7月1日以后,香港归还了中国,那

27、顶金冠就要失色,那只圆球也不能再号称圆球了。”(日不落家)民国前主席、国民著名将领李宗仁先生从海外回归大陆,除了其与蒋介石政见相左、对蒋不满外,思乡心切也是其中的重要原因。国民党元老于右任先生,在临谢世前写了这么一首哀歌:“葬我与高山之上兮,望我大陆。大陆不可见兮,只有痛哭。葬我高山之上兮,望我故乡”。这与余光中先生的当我死时确是异曲同工。鉴此,时至今日,期盼祖国统一,同胞团圆,是两岸中国人的共同心声,也是余光中乡愁诗最洪亮、最动人的声音。就此而言,余光中的乡愁诗显然是一种超越。第三,余光中的乡愁诗,其思想意蕴具有超地域、超时代的意义。20世纪,两次世界大战,朝鲜战争,越南战争,苏联解体,海湾战争直至中东流血冲突,由于分裂、战争及政治等原因,放逐、流亡、难民潮几乎成为一种世界性的普遍现象,有家不能回,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