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校长忧思录(共21页)_第1页
大学校长忧思录(共21页)_第2页
大学校长忧思录(共21页)_第3页
大学校长忧思录(共21页)_第4页
大学校长忧思录(共21页)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中国(zhn u)的大学弥漫着两种可怕的思潮,实用主义和虚无主义的思潮。所谓实用主义就是完全被个人利益所驱使,有用就干,无用不干,因此必然是虚无主义,除了时尚和利益之外一切都不可信,一切都不足靠,一切都可以放弃抛弃。实用主义和虚无主义就导致了大学的两个结果,一个是知识的实用化,一切与实用无关的知识都被大学所拒绝,既被大学里的教师所拒绝,也被大学里的学生所拒绝。还有精神的无操守,拒绝一切精神的追求和坚守。我觉得这样的实用主义和虚无主义两大思潮所导致的知识的实用化和精神的无操守,是现在大学里的两个基本的弊病。&只有卑贱的人,没有(mi yu)卑贱的工作,有钱有权就能上好学校,无钱无权就只能上教学质

2、量差的学校,优质教育资源逐渐被有钱有权的人垄断,无钱无权人家的孩子只能在这些好学校的大门外观望(gunwng)徘徊,这样的教育,是没有公平可言的。重点中学这样奇怪的设置,以及不知是谁想出来的择校费这样万恶的馊主意,无疑让重点中学这样的优势教育资源成为富人阶层孩子的乐土,而穷人家的孩子只能望而却步。既然教育公平是让绝大部分孩子都能得到接受教育的相对公平的机会,那么重点中学成为富人家孩子的乐土就是对教育公平的无情嘲讽。有钱就能读重点中学,无钱就只能读普通中学,这是机会的公平吗?我认为,我们应当取消重点中学这样奇怪的东西,并对择校费这种万恶的东西痛下杀手,绝不让它存在。好学校不是教育腐败者们聚敛钱财

3、的场所,更不能成为仅仅是有钱人家孩子出没的地方。绝大多数中小学应当配置相对公平的师资力量和软硬件设施设备,从而保障每一个孩子都能得到接受公平教育的机会。只有起点的公平,才能保障过程和结果的公平。没有起点的公平,埋没的不仅仅是大批的人才,更会构造出尖锐复杂的社会谐会的建设就是一句空谈。深以为然 Lie To Me 22个经典的行为学,教你看穿谎言。 2010-01-20 20:01 | (分类: HYPERLINK /blog/239892121/friends?categoryId=0 默认分类) 1.真正的吃惊表情转瞬即逝,超过一秒钟便是假装的;2.撒谎者不像惯常理解的那样会回避对方的眼神,

4、反而更需要眼神交流来判断你是否相信他说的话;3.“你去过她家吗?不,我没有去过她家”,对问题的生硬重复是典型的撒谎;4.男性鼻子下方有海绵体,摸鼻子代表想要掩饰某些内容;5.手放在眉骨附近表示羞愧;6.描述一连串发生的事情,编造都是按时间顺序进行(jnxng)的,能否流利准确地进行倒叙是判断对方是否说谎的标准之一;7.叙事时眼球向左下方看,这代表(dibio)大脑在回忆,所说的是真话;而谎言不需要回忆的过程;8.说话时单肩耸动(sngdng),表示对所说的话极不自信,是说谎的表现;9.人在害怕时会出现生理逃跑反应血液从四肢回流到腿部(做好逃跑准备),因此手的体表温度会下降;10.明知故问的时候

5、眉毛微微上扬;11.如果对方对你的质问表示不屑,通常你的质问会是真的;12.假笑眼角是没有皱纹的;13.当面部表情两边不对称的时候,极有可能他们的表情是装出来的;14.摩挲自己的手,是一种自我安慰的表现。当你不相信你自己所说的话,这样使自己安心;15.抿嘴两次,典型的模棱两可;16.双手抱胸、退一步肢体抗议,说明他的话不可信;17.虚情假意不会有眨眼;18.说谎者在说谎前会眼神飘移在想好说什么谎后会眼神肯定如果你冷静的反驳说谎者会再次出现眼神飘移;19.撒谎者面对一个提问,通常会先有点失措,然后借假笑的时间迅速思考,想出一个并不高明的谎言,然后异常坚定地回应。而且,会一直自言自语,越说越多,因

6、为沉默的时候,他觉得别人还在怀疑他;20.用到“那个XX”之类的字眼(zyn),表示想划清界限;21.瞳孔放大:害怕(hip),愤怒,性欲;22.五指(wzh)向上紧贴在身体的一侧:紧张(stop),激烈的争吵。 HYPERLINK /post/xingweixue_huangyan.html t _blank 谎言并不可怕,只要记住两点,生活会更简单 HYPERLINK /post/xingweixue_huangyan.html t _blank 重要的不是他(她)是否撒谎,而是为什么要撒谎; HYPERLINK /post/xingweixue_huangyan.html t _blan

7、k 真相和快乐不可兼得。超人心理学心理学的对象是人,心理学的主题是人,心理学的存在依据及生存价值亦蕴含于人身上。但经过一百多年的发展,心理学仍未构筑出人的完整形象,仍未真正确立人的特有研究方式,仍是一门充满危机的科学。 心理学的这一局面,在很大程度上归因于未能摆脱适于物种研究的形式逻辑的思考方式,未能摆脱非此即彼的二歧视野。心理学欲走出危机,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并在社会进步中发挥自己应有的作用,一个重要的途径在于,真正确立心理学的整合视野,以适于人的辩证逻辑去研究人,去进行心理学的建设。 一、从二歧到整合 一百多年的发展,心理学展示了诸多取向、方法和理论。从表面看来,它们之间歧异纷呈,但究其思想

8、方法,它们均未摆脱“物种逻辑”形式逻辑的支配,大都以非此即彼的二歧视野去构筑人的形象并进行心理学的建设。 二歧视野首先见于心理学的研究取向上。科学主义心理学在看到人与自然的连续性进而坚持心理学的自然科学定向之余,却忽视了人与自然的深刻差别,拒斥了与心理学的人文科学定向相适应的研究主题、原则与方法;它强调心理学像自然科学一样追寻人(包括人的心理、行为)的本质或规律,与此同时,却遗落了人的个体性、丰富性,忽略了人乃是一个具体的、活生生的、历史的存在;它凸显人的受动性,坚持决定论,与此同时,却排除了人的主动性,将目的、价值乃至心理等排斥在心理学的视野之外;它重视还原分析,追寻构筑心理学大厦的基本元素

9、,与此同时,却忽略了人的整体存在,排斥了整体具有部分所不具备的新的特性的可能所有这一切,所体现的无一不是物种的研究逻辑:通过概括和抽取人与自然的共同性及舍弃人与自然、个体与群体之间的差异来把握人的本质;以非此即彼的二歧视野看待人与自然、主动性与受动性、部分与整体、连续性与阶段性之间的关系。与科学主义心理学相反,“人文科学心理学”极力强调了人与自然的深刻差别,主张将被科学主义心理学所遗落的人的个体性、历史性、主动性、整体性等重新纳入心理学的研究范围与解释框架,但同时却否认了人与自然的连续性,排除了与心理学的自然科学定向相适应的研究主题、原则与方法。究其思想方式仍是一种物的研究逻辑,仍是一种非此即

10、彼的二歧视野。 二歧视野还蕴含在有关心理学方法的主张中。心理主义范式力陈的是内省法的重要,行为主义范式所坚持的则是方法的客观,“人文科学心理学”在完全否认自然科学方法应用于人的心理学研究的可能之余,所高扬的则是“现象学的描述”、“移情理解”等对于心理学的价值。这样,应该辩证统一的客观方法与主观方法,元素分析与整体理解,量化研究与质化研究,一般规律研究与个别特征研究等两极,在心理学家的视野中却呈现为绝对化的两极对立。 心理学的理论建构中所充斥的亦是非此即彼的二歧视野。斯塔茨清楚地看到了这一点。他指出,传统心理学在理论构建上呈现出两大特征:一是传统的大理论都是从特定的领域中产生的,随后便推行到其他

11、领域,成为一种普遍性的理论;二是传统的大理论使用的是排除法,把自己当成唯一正确的,同时也就排斥了其他不同的理论探讨。而这也就注定了传统心理学的理论构建必将走向失败:“这些大理论无法成功,因为它们是基于不正确的理论构建方法论:即以排除法去试图构建理论。”1(P90) 二歧视野的盛行,使得心理学家们将一些原本辩证统一的方面割裂成完全对立的“此”与“彼”。很多心理学家认识到了这一点。例如,沃特森发现,心理学家总是倾向于在一些对立的两极间作简单的取舍。这些对立的两极包括:(1)心理的有意识与无意识;(2)内容上的主观与客观;(3)决定论与非决定论;(4)机能主义与构造主义;(5)归纳主义与演绎主义;(

12、6)经验论与唯理论;(7)机械论与活力论;(8)方法论的客观主义与主观主义;(9)元素论与整体论;(10)一元论与二元论;(11)自然主义与超自然主义;(12)一般规律研究与特质论研究;(13)外周论与中枢论等。伴随这些截然对立的“此”与“彼”,心理学的大厦便显得残缺不全:要么是“自然规律与天使不能并存于同一个科学体系之内”2(P15),要么是视自己的心理体系为唯一正确,在摒弃其他心理学体系弊端的同时,亦否定其合理之处;人的完整形象亦被消解:人要么是机器,要么是禽兽,要么是天使;在这样的情况下,心理学与社会生活关联之路便被严重阻塞,心理学跻身“成熟科学”之列的资格亦受到质疑。 有鉴于二歧视野之

13、弊,一些心理学家进行了种种弥合“此”与“彼”之裂缝的尝试。概括而言,这些尝试主要有以下形式:(1)折衷论。持这一主张的心理学家往往强调将割裂、对立的两极兼容并蓄于同一体系之内。例如“二重心理学”,以及人格心理学领域内盛行的“人格的最正确的解释来自于全部理论的折衷”的观念便属此类。(2)统一论。持这一主张的心理学家往往以发现一种能贯穿心理学的各个领域、能融合各种对立主张于一体的统一原理为己任。较之折衷论,这一主张在强调兼容之余,更加突出了割裂的“此”与“彼”之联系的重建。但在统一的基础、范围与目标上,统一论者的认识并不一致。斯塔茨强调在统一的实证论指导下实现心理学的统一,使心理学成为一门统一的知

14、识门类;丘奇兰夫妇则遵循实证主义的“科学的统一”的思想,认为“科学心理学在将来的某一天会变成纯粹的神经生理学”3(P802);而某些后构造主义者则主张,心理学应当在人文科学的基础上实现统一,“心理学不仅不是一门科学,而且也无权追求科学。相反,心理学应当效仿人文学科,解释而不是控制人类的生活”3(P805);斯佩里的统一论则建立在他的意识突现论的基础上。他认为,意识突现论一方面承认心理意识是在物理的、生理的过程中产生的,因而保留了由下至上的因果制约性,另一方面又承认心理意识是突现的,具有物理、生理过程所不具有的新的性质,并可反过来影响到物理、生理事件,因而又保留了由上至下的因果制约性,因此,以意

15、识突现论为基础,心理学家就能实现微观决定论与宏观决定论、物理与心理、客观与主观、事实与价值、实证论与现象学的统一。4(P72)(3)整合论。持这一主张的心理学往往强调以“层次整合的思维”或辩证的思维去看待人的本质或人的心理发展,在“层次整合”中或在辩证统一中将割裂的“此”与“彼”重新融合为一个新的整体。较之折衷论、统一论,这一主张不仅强调了兼容,强调了容许差异性、丰富性存在的统一,更重要的,还突出了整合的依据、范围、目标均系于人或人的心理,突出了整合物的“层次整合”或辩证统一的性质。马斯洛的整合论便属此列。以黎格尔为代表的辩证心理学则强调以辩证法作为研究范式考察人的心理,以辩证法作为框架综合以

16、往的心理学理论成果。在黎格尔看来,机械论的范式只注重外部的联系和外部的发展,心灵论的范式只注重内部的联系和内部的发展,而辩证的范式则要综合这两个对立面,注重在全部现实联系中的心理的变化发展。3(P136) 应该承认,上述各种弥合割裂的“此”与“彼”的尝试较之二歧视野均有自己的进步之处。但同样不可否认的是,各种尝试亦有自己的败笔,并未使心理学的整合视野得到真正的确立。较之二歧视野,折衷论呈现出心理学家的整合意向,展现了心理学的更为宽广的胸襟,使得心理学有可能包容各种对立主张中蕴含的片断真理。但正如波林在批判二重心理学的折衷主义时所言:“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可见各种二重心理学都注定不能留存。它们都存

17、在着元素主义的致命的基因。为了解决心理学是否研究内容或意动的问题而仅仅说我们可以兼容并蓄,这是极端的折衷主义的懒汉办法。”5(P511512)以理论的折衷为例,各学派的理论所依据的事实不同,立足的方法有别,当它们被泛化为一种普适的理论之时,其对立势如水火,如何整合?整合的根基在哪?整合的范围多大?整合的目标何在?折衷论并未很好地解决这些问题,很难想象持折衷论的心理学家能将各家各派理论中的真理成分而不是谬误融合为一个新的整体。统一论较之折衷论又进了一步,它在彰显心理学的宽广胸襟的同时,又突出了心理学领域内对立的“此”与“彼”之间的关联。但统一论并未使心理学统一的根基落脚在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人、人的

18、心理与行为上。以此之故,它便蕴含了一种过于追求“一”的可能,进而有可能重回二歧视野的巢臼。丘奇兰夫妇,后构造主义者的统一观正是如此。整合论试图在对“人”本质的全面认识中找到整合的根基、范围、目标,这在一定程度上昭显了整合视野的真谛。但上述整合论者对人的认识和辩证法的理解并非完整。例如,马斯洛就忽略了人性同时也是社会历史发展的产物。黎格尔也不例外,他“对联系的理解是表面的、外在的,他对认识的理解是相对主义的和折衷主义的”3(P150)。相应地,他们也就未能真正彻底地确立心理学的整合视野。 心理学的这一状况,显然不能适应社会生活发展的要求。人类社会的历史发展在经历了以“人的依赖关系”为特征的“最初

19、社会形态”、“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的“第二大形态”之后,正在步入“建立在个人全面发展和他们共同的社会生产能力成为他们的社会财富这一基础上的自由个性”的“第三个阶段”。这样的社会形态,在给心理学的发展创造出越来越好的条件的同时,亦将呼唤心理学的成熟,呼唤心理学构筑出人的完整形象。显然,这就要求心理学彻底摆脱物种的研究逻辑非此即彼的二歧视野,真正确立与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人相适应的整合视野。 二、心理学的整合视野 心理学整合视野的生存依据与内容,根源于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人的本性。心理学的研究视野由二歧到整合的转换,实质上是心理学研究方式由“物”的研究逻辑到“人”的研究逻辑的跃迁。 二歧视野本

20、质上是一种“物”的研究逻辑。它的生存依据根源于“物种”的本性。任何“物种”都属于自然规定,均具有先定性、普适性和凝固性的本质特点。与此相应,寻求事物的先定的、普适的、不变的本质就构成了认识的基本任务;遵循形式逻辑的“同一律”、“排中律”、“不矛盾律”的思维规定,按照“是即是,否即否”的非此即彼的逻辑原则,通过比较分析、抽象和概括,从同种个体身上抽取它们的共同特征,找出异种事物之间的差异性质,就成了认识事物本质的基本方法。心理学家沿循这一方式研究人,研究人的心理与行为,于是形成了心理学的二歧视野,形成了心理学领域种种绝对化的两极对立观点。而人却并非单纯的自然存在。人从自然走来,原本也是一物。但人

21、创造性的生存活动却使人超越了物种的规定,使人不能归结为单纯的自然存在。人的生存活动实践有着既分化自然又统一自然,既让人肯定自身又让人否定自身的双重本性。从这一意义上看,人乃是一个既具有自然性又具有超自然性,既能容纳多样性、差异性、对立性和个性又能在多样性、差异性、对立性、个性中达成统一的“否定性的统一体”。人的这一整合本性决定了二歧视野不适于心理学的研究,而唯有整合视野才是心理学研究应有的选择。 不仅心理整合视野的生成依据源自于人的本性,而且它的内涵亦与人的整合本性密切关联。从根本上看,心理学的整合视野要求的是心理学研究立足于对人的整合本性的完整把握,据此框定心理学的研究范围,确立心理学的方法

22、,构建心理学的理论,批判地吸收心理学的历史遗产,以期构建出人的完整形象,促进心理学的应用。而从包容中见胸襟,从定位中显边界,从融合中出整体,则是心理学整合视野的具体内容,也是它实际运用于心理学研究的基本步骤。 包容是心理学整合的最为基本的要求。它所展现的是心理学的宽阔胸襟,要求的是心理学能够容纳人之为人的一切本性,接受与人的本性相适应的一切研究方法,存留各种取向、学派、理论中蕴含的那些或多或少地展示了人的真实本性的片断真理。它是实现心理学整合的第一步,也是心理学的整合步入定位、融合阶段的前提。定位则是实现心理学整合的第二步。它所要求的并非将各种局部的、片断的真理固定化、僵死化,而是要求心理学家

23、紧扣人的本性,实事求是地评估多种取向、方法、学派、理论的合理之处,弄清它们有效发挥作用的边界与条件,使它们获得各自合理存在的空间,进而为心理学整合的下一步融合奠定良好的基础。融合,既是每一次心理学整合的最后一步,也是心理学的整合所欲达到的目标。它的任务在于,弄清并以新的研究去填补现有各种取向、方法、理论之间的缝隙,找寻并确立它们之间的关联,从整体上构建出人这一“否定性的统一体”的完整形象。当然,融合工作的完成,并不意味着心理学整合的终结。人总是在自己创造性的生存活动中不断地生成自己。这也就预示着,心理学的整合将是一个多次性开展的循环往复的过程。 显然,获得如此界定的心理学的整合视野在使自己区别

24、于二歧视野的同时,也使自己优越于前述西方心理学的各种整合尝试。较之折衷论,它不仅强调包容,而且还强调定位、融合,强调心理学的研究必须立足于人的本性的完整理解;较之统一论,它不仅摒弃了统一蕴含的二歧视野的残余,将整合的根基拉回到了人的完整本性的现实,而且还由于它承认了“否定性的统一”,因而能够使得心理学的研究更加贴近于人性的真实;较之马斯洛、黎格尔的整合观,它将以其对人的本性,对辩证法的更为完整、深入地理解使得整合的根基更牢,整合的范围更广,进而将心理学的研究推向更为高远的境界。 在这里,也就昭显了心理学整合视野的确立对于心理学发展的意义。从根本上说,心理学的研究视野从二歧到整合的转换,实质上是

25、心理学的研究方式从“物”的方式到“人”的方式的跃迁。它将使心理学研究拥有一个合理的出发点,使心理学能恰当地确定自己的范围、取向、方法并提出更合乎人性真实的理论,构建出更为完整的人的形象。而这一过程实质上也就是心理学重新找回自己曾经失落了的生存依据与价值的过程,也就是心理学重建与社会生活的关联进而使自己的生命本质得到张扬的过程。 毫无疑问,立足于心理学的整合视野去重构人的完整形象,其任务是复杂而艰巨的。它要求我们积极关注其他人学学科的进展,深入、完整地把握人的本质,并据此框定心理学的范围,选择心理学的方法,构建心理学的理论;要求我们合理地对待心理学的历史遗产,存留并光大其“合理内核”;要求我们积

26、极开展具体的心理学的研究,以使我们对人的完整本性的认识获得更为丰富、具体的内涵;要求我们加强心理学的应用,使心理学的种种认识在人们的生活实践中得到充分的验证显然,这些工作的完成,既需要社会的大力支持,又需要一代又一代心理学工作者的共同努力。心理学整合视野的确立,仅仅是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开端。 有鉴于此,本文并不奢望完成人的完整形象的重构工作,而只是试图立足于心理学的整合视野,提出一些有关心理学未来的构想。 三、心理学的未来 从根本上讲,未来不过是现实的逻辑延伸。这也就意味着,对心理学未来的预测,不可能脱离心理学发展现状的考察。 信息加工心理学与人本心理学是现代西方心理学的两大主要思潮。那么,心理

27、学的未来到底是信息加工心理学还是人本心理学,抑或是这两种学派的综合,像人们曾经所预测过的那样? 从心理学的整合视野出发,信息加工心理学与人本心理学无疑会在未来心理学中占有一席之地。但无论是信息加工心理学,还是人本心理学,甚至是这两种心理学的综合,均不能代表心理学的未来。 不可否认,信息加工心理学与人本心理学在人的完整形象的构筑方面既各有所长,又各有不足。从现有的发展来看,信息加工范式已使心理学挣脱了行为主义范式的束缚,促成了心理学的诸多重大转变:将人比作计算机,使得认知、意识等得以重新进入人的行为解释框架并成为心理学的合法主题,扩大了心理学的研究范围;坚持以信息加工观点阐释人的认知、行为,重视

28、计算机模拟与客观实验等,开创了客观考察内在认知的新途径,展示出心理学新的应用前景;将视野定位于内部心理机制的揭示,使心理学研究由外显的心物函数关系的测定进入到内隐心理机制的推论,在一定程度上推进了心理学的理论建设。虽然人仍被视为按照机械原理运作的机器一样的存在,但由于承认了人的认知、目的、智慧的存在,看到了已有经验、认知结构、内部过程在行为发生中的作用,强调了心理与心理、心理与外界环境的交互作用,人的主动性、整体性、复杂性便得到了一定的再现。这样,较之行为主义范式,其所构建的人的形象更加贴近于人的现实。但信息加工范式并未从根本上背离科学主义框架,人在信息加工范式中仍是作为一种有着先天的共性本质

29、的自然存在;人的超越自然的、自我创造的、实践性的本质并未进入信息加工心理学的视野;目的、价值、动机、人格等并未得到系统而深入的探讨,社会因素、社会历史发展在人类认知过程中的作用并未得到应有的重视。因此,从总体上看,人的完整形象在信息加工范式中并未得到真正充分地展现,“人”的特有研究方式在信息加工范式中并未得到完全地确立,心理学在人类生存、发展中的生命力在信息加工范式中亦未得到彻底地实现。 人本心理学在促进心理学构筑更为完整的人的形象方面亦有其功不可没之处:提出以人为本去构建心理学的方法论,已使心理学对方法论的思考由原来对心理、行为的拘泥上升到了如何将人真正当人来研究的高度,突出了“人”的特性对

30、于心理方法论建构的重要性,使心理学方法论的建构回到了一个合理的出发点;主张以“问题中心论”去弥补“方法中心论”的不足,以“整体动力论”消除还原主义的弊端,以“道家的客观”克服“科学的客观”之偏狭,以“以人为中心”的研究范式纠正“以方法为中心”的研究范式的片面,在一定程度上动摇了科学主义心理学方法论的根基,扩大了心理学的领域,丰富了心理学的理论与方法,促成了心理学学科性质的诸多改变;强调以层次整合思维替代“二歧式”思维去看待人的本质并据此确定心理学的领域、理论与方法,试图将貌似对立的科学主义心理学与人文科学心理学纳入同一层次整合系统之中,初步彰显了心理学的整合视野;不仅从理论上高扬了人的独特性、

31、主体性、善性与整体性,强调了人是一个能兼容诸多两极对立又能在一定的层次系列整合这些特性的“整合”的人,突显出了人的整合本性,而且还努力将这些主张建基于健康人格的具体研究中,使得这些主张有了赖以成立的丰富的心理学依据。毫无疑问,较之精神分析与行为主义,人本心理学在人的完整形象的构筑及人的特有研究方式的追寻上获得了长足的进步。但人本心理学并未构筑出人的完整形象,并未使心理学的整合视野得到真正而彻底地确立。在人本心理学家的心目中,人的社会性动机,智能性动机,甚至对真、善、美等存在价值的追求均为机体的遗传构成所固有,人的本质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仍是一种先定性的、普适性的、凝固性的存在,而不是

32、在人的社会生活、在人类社会的历史实践中的“生成”。在这样的情况下,他们对人的本质研究的重心就只能定位于人性的自然因素及其在现实社会影响下发展的研究,他们所倡导的心理学的整合于是便缺少了一个重要的维度社会历史的维度;他们也就不可能理解造成心理学中诸多“二歧”的根源正是在于人的实践的双重本性,不可能看到能将心理学中诸多“二歧”真正联系起来的纽带正是在于人的实践活动本身,因而也就不可能使心理学的整合视野得到真正而彻底的确立。加上至今仍未发展出足以和自然科学定向的心理学相媲美的成熟的研究方法,人本心理学也就无力去影响、改变主流的科学主义心理学,真正地承担起心理学整合的重任。 由于信息加工心理学与人本心

33、理学在人的完整形象的构筑方面各有所长,因而未来的心理学将在适当的位置上存留二者。但由于二者均未构筑出人的完整形象,均未真正地确立心理学的整合视野,因此,二者均不能代表心理学的未来。从另一方面看,信息加工心理学与人本心理学在人性的揭示上的长短存有可以相互弥补之处,在实际发展上亦已显现出相互融合的趋势,因此心理学的未来将重视二者之间的综合。但二者均未看到人的本性是在他自己的创造性的生存活动中不断生成的,均不理解正是人的实践活动造成了人性中的诸多对立与统一。因此,无论是从信息加工心理学中还是从人本心理学中,都不能自发地生长出将二者联合起来的纽带。这也就意味着,心理学的未来不可能仅仅出自信息加工心理学

34、与人本心理学的简单综合。 按照心理学的整合视野,真正能代表心理学的未来的将是一种以人为本并能全面展现人之为人的一切特性的心理学。这种心理学将坚持,“可以根据意识、宗教或随便别的什么来区别人和动物。一旦人们自己开始生产他们所必须的生活的资料的时候(这一步是由他们的肉体组织来决定的),他们就开始把自己和动物区分开来”。6(P24)也就是说,它将把人的本质看成是在人自己的创造性生存活动实践中生成、展开和完善的,将以辩证唯物主义实践观点去看待人的本质。在这样的情况下,它将看到,实践活动在赋予人以新的生存基础、生存方式的同时,亦赋予了人与环境、与自身种种新的关系,赋予了人之为人的一切本质。人不再是一个纯

35、粹的自然物,也绝不会是纯粹的超自然的存在,而是一个“自为的生命体”,一个“超越生命的生命体”,是“宇宙生命的人格化身”;人的本质的发展史就是他的生命活动的发展史,就是一部历史与现实、个体与环境、目的与因果等之间不断分裂与统一的历史。一句话,它将把人看作一个能融主观与客观、是与应该、整体与部分、一般与个别、目的与因果、内化与外化等诸多对立于一体的“否定性的统一体”。 以这样的视野看待人的本质,未来的心理学在自己的研究取向、范围、方法、理论建构等诸方面将展现出一幅不同于现有心理学的风景。 在心理学的研究取向与范围上,由于将人视为一个超越自然的自然存在,因而,未来的心理学在保留自然科学定向的同时,亦

36、将保留人文科学定向;在重视自然科学的“事实世界”、“潜能世界”的研究的同时,也将重视人文科学的“价值世界”、“理想世界”的研究。但它绝不会将自己简单地归结为自然科学或人文科学。它的视野将定位在“人的世界”,将更加重视人在自己的创造性的生存活动中自身本质的生成、展开与实现的研究,将会把一切人之为人的特性,将一切影响人的本质之生成、展开、实现的因素纳入自己的范围。在这样的情况下,它也就彻底地成了他自己“人”的心理学。 在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上,由于将人视为一个超越了主观与客观、部分与整体、个别与一般、目的与因果等诸多对立的“否定性的统一体”,也由于将自然科学的事实世界与人文科学的价值世界同时纳入了自己

37、的研究范围,因此,科学主义心理学坚持的客观研究、定量分析、一般规律研究方法,以及人文主义心理学强调的内省、移情理解、解释等主观方法、个案研究方法、整体理解方法等,未来心理学均会提供给它们合理存在的空间。但同时,未来心理学也将剥离这些方法依附的科学主义、人文主义根基,将更强调根据人的特性去选择相应的研究方法。在这样的情况下,任何研究方法在未来心理学的视野中都将不是绝对万能的,其研究结果都将在人的实践活动中获得检验、补充与提升,其本身亦需随着人的本性的不断生成、展开而发展完善。 在心理学的理论建构上,未来的心理学将不会把由实证研究或整体理解的直接所得当做心理学的理论,将彻底摆脱既往心理学理论建构中

38、蕴含的二歧视野。它将给予实证研究与整体理解各自适当的位置,将存留并光大各种学派、各种发现、各种理论中蕴含的片断真理。由对人的本质的完整理解、描述到实证的分析研究,再由实证的分析研究到对人的本性的完整描述、理解,将是未来心理学理论建构所遵循的基本路线;而从包容中见胸襟、从定位中显边界、从融合中现整体,则是未来心理学理论建构的基本步骤。并且,未来心理学将不会把心理学的理论建构过程看作一个仅仅趋同于客体、趋向客观性的过程。它将把真理看作“体现着人的理想和追求的真善美的统一体”,将真理身上所体现的统一性看作“以人的方式所建立的人与客观、人与对象、人与世界的新的更高的统一性”7(P108)。而心理学的理

39、论则是一种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检验、拓展、完善的东西。 很显然,在心理学的整合视野里,心理学的未来将不是心理学的过去、现在的全盘否定,而是心理学的过去、现在的合理延伸与拓展。这一延伸、拓展的过程无疑将是漫长而无终结的。它将随着人的实践活动的变化,随着人的本质的不断生成与展开而发展、完善。在这样的情况下,心理学就不再是一张僵死、枯燥且模糊的图片,而是成了一道鲜活、丰富而亮丽的风景。 普通(ptng)心理学1.彭聃龄主编(zhbin):普通心理学(修订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孟昭兰主编(zhbin):普通心理学,北京大学出版社 发展心理学1.林崇德主编 :发展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2.朱智贤著:儿

40、童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 教育心理学1.冯忠良、伍新春等著:教育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2.陈琦、刘儒德主编:当代教育心理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心理统计1.张厚粲主编:心理与教育统计,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心理测量1.郑日昌等著:心理测量学,人民教育出版社2.戴海琦等主编:心理与教育测量,暨南大学出版社 心理学研究方法1.孟庆茂、常建华(jin hu)编著:实验心理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王重鸣著:心理学研究(ynji)方法,人民教育出版社 就我经验而言,普心、教心、儿心基本上只看指定书目就可以了,但是实验和统计还需要参看其他书目,王效龄的教育统计学不错,北师大心理系院长车宏生的心理统计(非常

41、好),北大版的实验心理学(主要是导言部分)也要参考着看,此外,实验部分要自己亲自写几个(j )实验报告,要作到实验报告的步骤、程序等心中有数。 1、每门专业课的脉络都要作到大致心中有数(尤其是普通心理学),每章的重点、难点都要清楚的知道。复习到最后,可以在心里默背这些重点。2、历年试题不可忽视,几乎每年都有重复的题目出现。(北师大不出售历年试题,因此重复出题的可能性极大)3、专业课的笔记也是复习时必要的程序之一,最好有本科生的笔记。实在不行,就自己总结吧。真希望20岁就知道的一些事人们总是给自己创造规则,用这些规则编制牢笼,把自己限定在特定的角色中,看不到无限的可能性。可是如果人们挑战这些既定

42、的假设,结果会怎样呢?如果人们跳出既定的轨迹,结果是好是坏呢?打破既有的准则的人又会面临什么呢?周围永远都有被发掘利用的机会,不要再坐等别人邀请你,不要再对身边的机遇视而不见,要学会主动把握。当然把握需要努力干劲和动力,不过这些正是领导者的宝贵资本,这些能让我们有别于等待别人提拔的平庸之辈。 一、心理学史 中国的学术界到底有多腐败心理学史/黎黑 1.心理学有一个长期的过去、一个短期的历史和一个不确定的未来。如果心理学家能够给不同的研究对象下定义,而且按这种研究对象所要求的方式单独地研究它没有夸张的想法,认为它最终能解释每一件事物那么心理学就可以止步。 2.作者提出,适应心理学领导者所采取的正是

43、后一种思想路线。物种问题与物体问题相互关联。如果物种差异很大,那么不同物种的研究就需要不同个体适应心理学。相反,如果物种区别较小,那么同样的个体学习规律就可不管物种区别而适应于一切个体。 3.弗洛伊德的心理治疗精神分析孕育了当代许多心理治疗的变种。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弗洛伊德的无意识心理学是冯特心理学的补充,但是无意识心理学比冯特的心理学影响大得多,寿命也长得多。 现代心理学史/舒尔茨 1.历史上确实存在着伟大人物,他们的存在是不容质疑的。伟大人物生长于他们所处的时代和地区,他是历史事件的象征与产物,也是历史的代表和声音;如果没有某种要求新反应的情景,他的新思想就会不合时宜和无法实行。但同时也存

44、在着伟大的事件,这两者是交织在一起彼此相互影响的。 2.时代精神似乎起主要作用,因为不管人物怎样伟大,如果他与他所处的那个时代的气氛相去太远,那么他与他的见解将会默默无闻。 3.17世纪的基本思想,培育了新心理学的哲学,就是机械主义的精神,这种精神把世界想象成一架“巨大的机器”。而我们所讨论的是17世纪到19世纪的时代精神,这种时代精神提供了培育心理学的知识土壤。 4.人本主义心理学反对把人想象为一架机器以及允许主观经验(意识)作为心理学研究对象的合法部分,与此相一致的是否定完全客观的、像机器一样的研究对象以及允许主观性进入科学。 HYPERLINK /i/17175341?st_mod=pb

45、&fr=tb0_forum&st_type=uname t _blank 白是苍白的白 HYPERLINK /i/17175341/fans?st_mod=pb&fr=tb0_forum&st_type=fans t _blank 44位粉丝 HYPERLINK /f?kz=180434637 l # 3楼三、行为主义心理学派 人类的学习/R.L.桑代克 1.心理是人类的联结系统。学习就是联结。目的就其本质而言,像其他东西一样,是机械的。关于顺应、结构、整合、目的、紧张,以及诸如此类的东西,我阅读了心理学家报道的事实,就所有这些事实影响思维过程或情感或活动而言,在我看来它们都可以还原为联结。

46、2.从心理上说,处于内部反应之间的是强调和抑制的反应,分化和联系的反应,欢迎和拒绝的反应,引导和协作其他反应的反应。从生理上说,千万个联想的神经元也在动作着,他们自身之间也在接受和传递信息。它们并不仅仅袖手旁观,或者可怜巴巴地从感觉神经元那里捕捉一些信息,然后将这些信息尽快地传递到运动神经元那里去。 3.倘若一个神经传导单位尚未准备传导,而在强制的条件下被迫去传导,学习者就会产生厌恶感;倘若一个神经传导单位准备作出如此这样的传导,随之而来的却不是这样的传导,学习者就会产生烦恼感;倘若一个神经传导单位准备作出如此这样的传导,随之而来的也确是如此这样的传导,学习者就会产生满足感。 心理与教育的测量

47、和评价/R.L.桑代克、E.P.哈根 1.或许人们可以说知识是必需的,但是要作出明智的决定,仅有知识还不行。关于测量,信息愈适合、愈准确,作出的决策就愈好。这个主张在某种程度上要依靠信念。这个信念值得是对情况了解得愈多,人们就能更好地处理它。它说明无知不是福份而是愚昧。信息当然不能与聪明等同起来。情况了解得更多,了解得更准确,也不能保证一个人做事聪明。 2.信息使用者必须汇集和合并由测量和其他来源得来得信息,他还必须提供最后决策得价值依据。决策者得智慧是决定性的。归根结底,尽管测量能提供有用的信息输入,但是有关信息使用者仍然起着关键的作用。 3.测量工具和测量程序可给人们提供一套增进信息以利于

48、作出决策的重要工具。许多证据证明决策的传统基础可以说是主观的、偏倚的和不可靠的。教育心理测量手段虽然还恨不完备,但精心设计和精心制订教育与心理测量手段,却可以大大地提高制订决策所需要信息的可信度和有效性。 科学与人类行为/伯尔霍斯.弗雷德里克.斯金纳 1.一旦一种习惯、生活方式已经出现,社会系统似乎就会合理地自我维持它。 2.有利德文化实践倾向于成为团体德特征,它幸存下来并因此使这些实践永存下去。结果的行为可以影响团体在同其他团体或同非社会环境的竞争的成功。某些文化的实践可以说是具有遗传意义上的生存的价值,而其他的则是致死的。简言之,一种特定的文化是对行为的一种实验。它是一系列特殊的条件,许许

49、多多的人在这样的条件下成长和生活。这些条件产生了行为的各方面的模式即文化的特征。 3.对于人类个体,有一小部分如情绪体验上的喜、努、哀、惧、爱、恨等是秘密的。但是人们不需要因为出于私人性原因就假设发生在有机体内部的事件会具有独特的性质。一个秘密事件可能按其有限的可接近性而加以区分,但就人们所知,它不具有任何独特的结构和性质。秘密性这一问题将最终随着技术的进步而得到解决。 4.存在着这样的情境,在这些情境里,一个团体如果不是幸福的,那么它就更可能生存;或者如果团体的大多数成员都屈服于奴隶制度,那么,团体也更可能生存下来。 超越自由与尊严/伯尔霍斯.弗雷德里克.斯金纳 1.价值判断和道德规范都应属

50、于科学研究得范围。“你应当讲实话”这句价值判断实际上是陈述一个事实,即你如果讲实话,你就能受到正强化;而“勿偷盗”这一道德律令不过是说:如果你偷盗,就会受到惩罚。 2.一种极易得到特别强化得行为如果受到过分压制,那么这可能导致被压抑者背叛施加惩罚得群体。事实已经证明,禁酒并不能控制酒得供应量,而隔离异性也许会导致有害的同性恋。 3.传统人文研究却认识不到这一点,误认为人们用语言表述的善、恶都是其内在的价值观念和道德感受。因而一味地用主观的良知、善恶感等来解释人的价值与道德,这就不可避免地要走进“心灵主义”的死胡同。 社会学习理论/阿尔伯特.班图拉 1.心理学不能不能告诉人们应当怎样度过一生,但

51、是,它可以给他们提供影响个人变化和社会变化的手段。而且它能帮助他们去评估可供选择的生活方式及社会管理的后果,然后作出价值抉择。 2.一种心理学理论的价值,最终要以它的方法步骤在影响心理变化上的功能来判断。而别的科学则是根据它们应用哪些知识在作出预知和技术革新上可能发生的贡献来评价。 3.一个完整的行为理论,必须能解释那些行为模式是如何获得的,它们的表现是怎样不断地受到自我生成和来自外界的相互影响所调节的。 4.向性行为的能力根植于符号活动。利用符号的能力,给人类提供了一个对付他们相处环境的有效工具。人们通过语言的和想象的符号,在表象形式中加工和保存所获得的经验,从而知道未来的行为。2007-3

52、-11 20:38 HYPERLINK /f?kz=180434637 l sub#sub 回复 HYPERLINK /i/17175341?st_mod=pb&fr=tb0_forum&st_type=uname t _blank 白是苍白的白 HYPERLINK /i/17175341/fans?st_mod=pb&fr=tb0_forum&st_type=fans t _blank 44位粉丝 HYPERLINK /f?kz=180434637 l # 4楼四、格式塔心理学派 感觉的分析/恩斯特.马赫 1.在我看来,现在就应该进一步考察伴随这种随意运动的心理过程。因为,对于进行反射运动的主体来说,随意运动不同于反射运动的特点就在于这主体认为随意运动的决定性因素是它固有的预期行为的表象。 2.儿童的天真无邪令我们心旷神怡,并且几乎总是给我们造成天才的印象。但这种印象通常很快就消失了,而且我们觉察成年人习惯于归诸自由的同样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