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荒漠化的防治_第1页
《荒漠化的防治_第2页
《荒漠化的防治_第3页
《荒漠化的防治_第4页
《荒漠化的防治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教学设计荒漠化的防治一一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教学设计 学生分析:学生在初中学习过西北地区的基础知识,对西北地区的 环境有所了解,但是由于主客观原因学生的地理基础比 较薄弱,容易混淆部分概念,学习难度适中。设计思想: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能动性,用形象化的手段使抽象的 地理知识具体化,设置地理情境,让学生观察、体验、 探究、理解地理事象,紧扣新课标要求并重视实施过程, 采用演示实验教学法、讲解法、合作式学习法进行教学。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掌握荒漠化的含义及其发生的基本过程。(2)了解西北地区的位置、范围、自然特征及其成因, 能说明荒漠化发生的自然原因。(3)了解

2、西北地区荒漠化的人为因素。(4)了解不同历史时期荒漠化发生的地区及其不断变化 的原因。(5)了解我国荒漠化的危害及荒漠化治理的对策和措施。 过程与方法:(1)通过演示实验对荒漠化成因进行分析,培养学生观 察分析问题、概括总结能力;(2)应用已有的地理知识和相关地图,分析我国西北地 区的范围、气候和植被景观的关系,培养分析归纳能力; 培养与人交流、交往合作的能力。(3)通过对荒漠化防治的总体思路、具体措施的论证, 提高学生对信息进行分析与综合的能力,培养学生理论 联系实际的地理研究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认识到人类的生存与发展与环境有密切关系。(2)树立正确的环境观和可持续发展观。教学重

3、点:.理解荒漠化的过程,分析荒漠化形成的自然原因和人 为原因。了解荒漠化的危害和荒漠化治理的对策和措施。3 .认识荒漠化问题的严重性,树立防治荒漠化的观念, 逐步建立正确的环境观。教学难点:荒漠化的危害及荒漠化治理的对策和措施。 教学方法:演示法、比较法、图示分析法、图示法等 教具准备:有关挂图、MP3等;实验器材:一块木板、两个塑料垫其中一个垫子上有塑 料小草、四杯沙子、两大杯清水、小电风扇。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节荒漠化的防治一一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第1课时教学过程:教学步骤教学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导入荒漠化的概念荒漠化的自然和人为因素播放我国“西北地区荒漠景观”视频感受情境创设情境直

4、观感受新课教学 讲解荒漠化的概念,强调理解概念的关键词语帮助学生理解概念演示实验:1、把两杯沙子分别倒在两块塑料垫上。2、把两块塑料垫放在水平桌面上,打开电风扇, 让“风”吹拂“地面”(两块塑料垫)。3、把另外两杯沙子再倒在两块塑料垫上,然后把塑料垫放在木板上。4、把木板垫起一定的坡度(30为宜)。5、用两大杯清水分别均匀地倒在两块塑料垫上。观察思考:1、哪种塑料垫上的沙子容易被吹走?2、哪种塑料垫上容易“水土流失”?3、沙质土壤上植被生长情况怎样?植被的生长情况对土壤蒸发有什么影响?4、土壤强烈蒸发的后果是什么?5、(展示我国气候类型分布图和年降水量分布图)分析哪种气候类型影响的地区土壤干燥

5、程度最高,哪个地区土地沙漠化情况最突出?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讲解:我国西北地区的位置、范围、地形、气候对该地 区自然景观的影响明确西北地区的位置、范围、地形、气候、自然景观教师用结构示意图总结干旱的自然特征对生态环境的影 响联系必修1,结合演示实验说明西北地区沙漠化过程是 气候、土壤、植被、水文、生物、地貌各因素统一变化 的过程。回顾旧知解答新知指导学生分析图2.12.3小组合作探究,完成思考题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能力安排学生活动,并提出要求根据自己的理解,运用下列关键词解释荒漠化的含义: 土地退化、干旱半干旱地区、气候因素、人类活动、沙 漠化。激发学生创新思维师生互动:分析

6、荒漠化发生的自然条件;分析加快荒漠 化进程的人为因素(展示:“中国土地利用类型分布图”) 对比总结荒漠化不同的人为因素、典型地区及主要危害 结合图2.5加深记忆图文结合印象深刻新课小结回顾重难点内容课外思维拓展分4小组,组内合作完成:1、石质荒漠化、沙漠化、荒 漠化及次生盐渍化的区别;2、土地沙漠化、石质荒漠化、次生盐渍化在我国的主要 分布地区和成因。板书设计:第一节荒漠化的防治一一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一、荒漠化土地退化的形成.荒漠化:概念;形成;主要表现;影响二、干旱为主的自然特征.位置和范围.地貌特点.最为显著的自然特征一一干旱干旱成因:深居内陆,高原山地阻隔景观特色一一以草原、荒漠为主三、

7、荒漠化形成的自然因素一一为荒漠化创造条件基本条件一一气候干旱少雨;物质条件一一地面疏松,为沙质沉积物;动力条件一一大风日数多且集中;气候异常可以使脆弱的生态环境失衡,是导致荒漠 化荒谟化进程。四、荒漠化形成的人为因素一一加剧荒漠化进程.形成荒漠化的人为原因:.西北地区荒漠化的人为因素的主要表现人为因素破坏原因与典型地区主要危害过度樵采能源缺乏地区把樵采天然植被作为解决燃料问题的主 要手段(如鄂尔多斯沙区、内蒙古东部的库仑旗等地) 一些农牧民为了增加收入,无计划、无节制地在草原地 区采挖药材、发菜等固沙、防止风沙前移和抑制地表起沙的植被遭破坏过度放牧为求得短期的经济利益,牧民尽可能多地放牧牲畜。

8、半 干旱的草原牧区、干旱的绿洲边缘 加速了草原退化和沙化进程过度开垦在干旱、半干旱沙质土壤地区,特别是沙区边缘从事农 业生产,特别在缺少防护林保护的沙质土壤区 使沙化土地连片发展.另一种荒漠化现象一一次生盐渍化第一节荒漠化的防治一一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第2课时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展示“不同历史时期的丝绸之路”挂图,同 时用MP3播放出塞曲新课教学:五、不同历史时期的荒漠化学生活动:1、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用课前收集的历史资料 及我国人口迁移的相关知识,分析不同历史时期不同的 原因对人口迁移的影响和荒漠化的发展趋势,各小组派 代表发言。2、演讲“满城尽是黄沙”,(说明荒漠化的危害和影响, 培养学生正确

9、的资源观、生态的可持续发展观)。总结:读图思考:读课本图2.12“黄沙掩埋下的丝绸之路”, 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培养学生提取信息的能力:从总 趋势看,该地区河流多呈什么流向?为什么该地区河 流多呈平行状分布且流程短小?(由四周流向中心。该地区河流发源于四周的高原 山地,地形限制了河流的发育。)读图思考:读课本图2.13,思考(1)农牧界限向北推进, 为什么会加剧该地区的荒漠化?( 2)为什么我国北方的 农牧过渡带,恰恰又是我国荒漠化最为严重的地区?六、荒漠化防治的对策和措施展示“中国土地利用类型分布图”、“干湿状况分布 图”。回顾荒漠化的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及主要荒漠化分布地 区。由荒漠化的因一f

10、果一f对策一一措施一f我国的 治理措施,由一般规律到具体国家具体分析,培养学生 分析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荒漠化防治的对策。(1)荒漠化防治的三个内容:A、预防具有潜在荒漠化的土地退化;B、扭转正在发展中的荒漠化土地的退化;C、恢复已经发生荒漠化的土地的生产力。荒漠化防治的两个原则:维护生态平衡与提高经济效益相结合,治山、治水,治 碱(盐碱)、治沙相结合的原则,在现有的经济技术条件 下,以防为主,保护并有计划地恢复荒漠植被。荒漠化防治的一个重点:重点治理已遭受沙丘入侵、 风沙危害严重的地段;一个有效措施:恢复而自然植被。讨论:干旱区绿洲与荒漠的演替是双向的,但绿洲变荒 漠非常容易,而荒漠变

11、绿洲却非常艰难。想一想,这是 为什么?(点拨:这是由当地干旱的环境决定的。水分条 件消失容易而形成难。)治理措施。回忆:荒漠化的三大人为因素,推理得出治理措施:合理利用水资源;利用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构筑防护体系;调节农、林用地之间的关系一一宜林则林,宜牧则 牧;采取综合措施,多途径解决农牧区的能源问题;控制人口增长。我国治理荒漠化的措施和经验。中国是全球荒漠化面积大、分布广、危害严重的国家之 一,其中西北地区是我国风沙危害和荒漠化问题最为突 出的地区。各族人民在与土地退化和不利自然因素的斗 争中已创造出许多成功的治理措施:生物固沙、沙地飞 播造林种草、小流域综合治理等,其中,沙坡头是治理 荒漠

12、化的典例。读图指导:读课本图2.15“沙坡头草方格沙障”,要求 学生在图中找到沙坡头、贺兰山、腾格里沙漠、黄河。 沙坡头位于宁夏中卫县西,滔滔黄河在这里经过,包兰 铁路沿着黄河,横穿腾格里沙漠南缘。冬春季节这里风 力强劲,对包兰铁路形成了威胁。思考:沙坡头试验站采用什么措施来固定流沙?效果 如何?(沙坡头采用了草方格沙障技术固定流沙,用于保护交 通干线非常有效,包兰铁路自1958年通车起一起畅通无 阻。)新课小结:引导学生完成本节内容之间的联系图,以达 到总结巩固的目的。课外拓展:调查自己家乡的土地、水资源和能源资源的 利用状况,分析是否合理?可能带来哪些环境问题?请 你为家乡的土地、水资源、能源资源的利用提出合理化 建议。板书设计:第一节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五、不同历史时期的荒漠化六、荒漠化防治的对策和措施.荒漠化防治的三个内容:A、预防具有潜在荒漠化的土地退化;B、扭转正在发展中的荒漠化土地的退化;C、恢复已经发生荒漠化的土地的生产力。.荒漠化防治的两个原则:维护生态平衡与提高经济效 益相结合,治山、治水,治碱(盐碱)、治沙相结合的原则。荒漠化防治的一个重点:重点治理已遭受沙丘入侵、风沙危害严重的地段;一个有效措施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