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史学(授课大纲)_第1页
中国近代史学(授课大纲)_第2页
中国近代史学(授课大纲)_第3页
中国近代史学(授课大纲)_第4页
中国近代史学(授课大纲)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中國近代史學(授課大綱)彭明輝開課系級:10321史二授課老師:彭明輝科目代號:103719001時 間:星期二 7-8節 16:10- 18:00教 室:季陶340406一、課程概說3二、成績計算方式3三、主要參考書4四、上課倫理4五、授課進度4六、授課大綱5第1講考據與經世的雙主題變奏5第2講明末清初的經世史學6第3講顧炎武與清代考據學派6第4講王夫之的史論及其歷史哲學7第5講黃宗羲與浙東學派8第6講乾嘉史學9第7講章學誠及其文史通義9第8講崔述與疑古史學10第9講嘉道史學的轉折:從考據到經世11第10講從元史研究到邊疆史地11第11講今文學的復興及其變奏12第12講探問經史以求新索13第

2、13講開眼看世界:外國史地引介13第14講譯介外國史地與改編國史運動14研究計畫編寫模式15MLA簡明論文格式18報告封面21一、課程概說本課程計14講,原則上每周講完一講,大綱如附。中國近代史學內容浩繁,本課程之設計,大體將中國史學發展做一概略式之介紹,尤著重於各時代史學特色,與個別史家之創見(史學思想或體例之創制)。指定閱讀材料請於課前預習。二、成績計算方式撰寫學期報告之前,需先交研究計畫;內容包括:摘要關鍵詞研究動機(背景及目的)文獻回顧研究方法與進行步驟大綱可能遭遇的困難與解決途徑預期成果與對學術研究的貢獻徵引書目撰寫學期報告一篇,於學期結束前倒數第3周繳交(5月22日)。選題範圍為中

3、國近代史學,以專題形式表達,格式如一般學術論文,內容分封面、正文、注釋;報告請準時繳交,逾期每日扣5分。寫作格式於課堂中說明;規格:A4紙,電腦打字,橫打,上下左右空4.5cm,標題與內文字距離0.5cm;字大小:照相打字16級(Windows 文書軟體11pt),內文字請用細明或新細明體,標準行距(Windows 文書軟體0.7cm),25pp以內。研究計畫、學期報告、期中考試與期末考試所占學期分數比例相同。三、主要參考書尹達(編),中國史學發展史(台北:天山出版社,影印本)。*李宗桐,中國史學史(台北:中國文化大學出版部,1991)。*杜維運、黃進興(編),中國史學史論文選集,(1) (2

4、) (台北:華世出版社,1976)。*杜維運、陳錦忠(編),中國史學史論文選集,(3) (台北:華世出版社,1980)。*金毓黻,中國史學史(台北:鼎文書局,1983)。*倉修良(主編),中國史學名著評介,(1) (2) (3) (台北:里仁書局,1994)。陳清泉等(主編),中國史學家評傳,(1) (2) (3) (河南:中州古籍出版社,1985)。劉節,史國史學史稿(台北:弘文館出版社,1986)。潘德深,中國史學史(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1994)。*錢穆,中國史學名著,(1) (2) (台北:三民書局,1974)。白壽彝(主編),史學史研究(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史學研究所,1983-1

5、994)。說明:以上書目為直接與中國史學史相關之專書或論文集,其中打*號者為重要參考書且較易購得者;其餘資料請參考各講次所列。四、上課倫理遲到逾15分鐘,請勿進入教室。上課有意見請舉手發言,請勿交頭接耳,影響講授時將被請出教室。上課時不可以進食及喝有顏色、有泡泡之飲料。學習者有蹺課之權力,教授有點名之義務;曠課3次以上(含),學期成績以零分計算,不接受任何人之關說。五、授課進度課程說明(02-19)第1講考據與經世的雙主題變奏(02-26)第2講明末清初的經世史學(03-04)第3講顧炎武與清代考據學派(03-11)第4講王夫之的史論及其歷史哲學(03-18)第5講黃宗羲與浙東學派(03-25

6、)繳交研究計畫(03-25)第6講乾嘉史學(04-01)第7講章學誠及其文史通義(04-08)期中考試(04-15)第8講崔述與疑古史學(04-22)第9講嘉道史學的轉折:從考據到經世(04-29)第10講從元史研究到邊疆史地(05-06)第11講今文學的復興及其變奏(05-13)繳交學期報告(05-13)第12講探問經史以求新索(05-27)第13講開眼看世界:外國史地引介(06-03)第14講譯介外國史地與改編國史運動期末考試(06-10)六、授課大綱說明:以下閱讀資料,打*號者為必讀資料,其餘為進階閱讀。考據與經世的雙主題變奏清代學術思想史的中心問題:經學與史學內在與外在理路的爭議時代變

7、局與史學動向考據與經世的交互為用閱讀資料*彭明輝,歷史地理學與現代中國史學:以史地學報、禹貢半月刊為中心的探討(台北:東大圖書公司,1995),37-51。*彭明輝,晚清的經世史學(台北:麥田出版社,2002),1-26。*齊思和,晚清史學的發展,收入:齊思和,中國史探研(北京:中華書局,1981),340-357。*顧頡剛,當代中國史學(香港:龍門書店,1964;案:此書初版於1947年印行),34-43。胡逢祥、張文建,中國近代史學思潮與流派,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1991。明末清初的經世史學王學末流所引發的問題民族主義與經世史學從束書不觀到史學經世從經世到考據的轉折閱讀資料*杜維運,

8、王夫之與中國史學,收入:杜維運,清代史學與史家(台北:東大圖書公司,1984),15-93。*杜維運,顧炎武與清代考據學派的形成,收入:杜維運,清代史學與史家(台北:札大圖書公司,1984),95-156。*陸寶千,清代思想史(台北:廣文書局,1983),1-87,明季諸子之經世思想。*錢穆,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上)(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6),引論,1-21。*謝國禎,明末清初的學風(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1-53。尹達(編),中國史學發展史(台北:天山出版社,影印本),292-313。韓學宏,明末清初經世思想興起因素平議,中華學苑,44 (台北,1994. 04): 135-

9、149。顧炎武與清代考據學派引論:經世考據的互動顧炎武學術的中心思想開創考據學的先聲在中國史學上的建樹顧炎武與清代考據學派的形成結論閱讀資料*余英時,論戴震與章學誠(台北:華世出版社,1977),151- 183。*杜維運,顧炎武與清代考據學派的形成,收入:杜維運,清代史學與史家(台北:札大圖書公司,1984),95-156。*程一凡,經世家顧炎武的史學精神,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24(上) (台北,1995. 06): 149-168。曾聖益,日知錄與顧炎武之經世思想,中華學苑,46 (台北,1995. 10): 107-139。黃啟華,乾嘉考據學興起的一些線索兼論顧炎武錢大昕學術思想

10、的發展關係,故宮學術季刊,8. 3 (台北,1991. 春): 105-124。黃啟華,讀日知錄札記顧炎武六經皆史思想辨析,故宮學術季刊,9. 4 (台北,1992. 夏): 37-42。趙剛告別理學:顧炎武對朱學的批判,清華學報,25. 1(新竹,1995. 03): 1-25。王夫之的史論及其歷史哲學引論:史論與歷史解釋王夫之的歷史解釋王夫之的歷史哲學史學的基本要求:客觀與歸納王夫之歷史解釋的思想本源結論閱讀資料*朱浤源、蔣秋華、朱榮貴,王夫之民族思想重觀,哲學與文化,20. 9(台北,1993. 09): 905- 922。*杜維運,王夫之與中國史學,收入:杜維運,清代史學與史家(台北:

11、札大圖書公司,1984),15-93。*劉節,史國史學史稿(台北:弘文館出版社,1986),311- 328。朱榮貴,王夫之民族主義思想商榷,中國文哲研究集刊,4 (台北,1994. 03): 521-548。何冠彪,顧炎武黃宗羲王夫之合稱清初三大儒考兼說清初四大儒及五大儒,故宮學術季刊,7. 4 (台北,1990. 夏): 71-80。宋偉民,論王夫之的治學方法,中國文化月刊,186 (台北,1995. 04): 23-41。馮玉輝,從宏觀探索王船山思想的發展,中國文化月刊,172 (台北,1994. 02): 23-34。黃宗羲與浙東學派一、淵源二、明代學統三、黃宗羲的史學四、萬斯同的史學

12、五、全祖望的史學六、章學誠的史學七、邵晉涵的史學八、黃儆居父子的史學九、浙東史學的特色閱讀資料*杜維運,黃宗羲與浙東史學派之興起,收入:杜維運,清代史學與史家(台北:東大圖書公司,1984),157-205。*金毓黻,中國史學史(台北:鼎文書局,1983),302-307。*陳訓慈,清代浙東之史學,收入:杜維運、黃進興(編),中國史學史論文選集,(2) (台北:華世出版社,1976),597-666。方祖猷,萬斯大的經學,國文天地,8. 7 (台北,1992. 12): 13-18。李京圭,論黃梨洲的民本思想與經世思想,明史研究專刊,9 (台北,1989. 12): 113- 138。杜維運,

13、全祖望之史學,收入:杜維運,清代史學與史家(台北:東大圖書公司,1984),317-333。鄭吉雄,萬斯同的經世之學,臺大中文學報,8 (台北,1996. 04): 195-217。乾嘉史學一、考據學興起的可能線索二、顧炎武與考據學派三、乾嘉考據的幾個代表性人物(一)王鳴盛的歷史考據學(二)錢大昕(三)趙翼四、乾嘉考據的特色及成績閱讀資料*杜維運,清代史學之地位,收入:杜維運,清代史學與史家(台北:東大圖書公司,1984),1-14。*杜維運,清乾嘉時期之歷史考據學,收入:杜維運,清代史學與史家(台北:東大圖書公司,1984),271-315。*杜維運,趙翼之史學,收入:杜維運,清代史學與史家

14、(台北:東大圖書公司,1984),369-390。陳文豪,清代考據學與科學方法,孔孟月刊,29 (台北,1990. 10): 28- 33。黃啟華,乾嘉考據學興起的一些線索兼論顧炎武錢大昕學術思想的發展關係,故宮學術季刊,8. 3 (台北,1991. 春): 105-124。黃啟華,錢大昕經學要旨述評,故宮學術季刊,9. 1(1991. 秋): 97- 124。章學誠及其文史通義章學誠史學產生的背景史學與史料著史方法史德析論六經皆史說方志略例及其史法結論閱讀資料*余英時,論戴震與章學誠(台北:華世出版社,1977),1-81。*余英時,章實齋的“六經皆史”說與“朱陸異同論”,收入:杜維運、黃進

15、興編,中國史學史論文選集(二)(台北:華世出版社,1976),814-854。*周啟榮,史學經世:試論章學誠文史通義獨缺“春秋教”的問題,台灣師範大學歷史學報,18 (台北,1990 .06): 169-182。*傅振倫,章實齋之史學,收入:杜維運、黃進興編,中國史學史論文選集(二)(台北:華世出版社,1976),785-813。*錢穆,中國史學名著(台北:三民書局,1974),319-337。章學誠,文史通義易教、浙東學術、史德、報孫淵如書。鄭吉雄,論章學誠的道與經世思想,臺大中文學報,5 (台北,1992. 06): 303- 328。崔述與疑古史學從疑經到疑史經學極局盛下的反動從傳統到反

16、傳統考據與辨偽對後代史學的影響閱讀資料*王健文,一個寂寞的史學家典範變遷中的崔述,成功大學歷史學報,18 (台南,1992. 12): 153- 172。*陳祖武,古史辨的先驅崔述,歷史月刊,111 (台北,1997. 04): 114-117。*路新生,崔述與顧頡剛,孔孟學報,64 (台北,1992. 09): 135-156。*劉節,史國史學史稿(台北:弘文館出版社,1986),399- 407。村山吉廣著、林慶彰譯,崔述讀風偶識的側面和戴君恩讀風臆評的關係,中國文哲研究通訊,5. 2 (台北,1995. 06): 134-144。嘉道史學的轉折:從考據到經世時代在變動中走出書房的清代知識

17、分子經世思想的復興史學經世與經學經世在學術與政治之間閱讀資料*丘為君、張運宗,戰後臺灣學界對經世問題的探討與反省,新史學,7. 2(台北,1996. 06): 181-231。*何佑森,清代經世思潮,漢學研究,13. 1(台北,1995. 06): 1- 14。*陸寶千,清代思想史(台北:廣文書局,1983),277-322,嘉道史學。陳祖武,蹣跚與曲折:從經世思潮到漢學考據,歷史月刊,81 (台北,1994. 10): 73- 77。從元史研究到邊疆史地引 論以考據為中心的元史校勘與增補錢大昕的元史研究魏源元史新編洪鈞元史譯文證補屠寄蒙兀兒史記柯劭忞新元史結論西北史地風氣的興起開風氣之先的魏

18、源與龔自珍張穆蒙古游牧記何秋濤朔方備乘結論閱讀資料*彭明輝,晚清的經世史學(台北:麥田出版社,2002),27-62。*馬金科、洪金陵,近代中國史學發展敘論(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4),49- 93。*彭明輝,歷史地理學與現代中國史學:以史地學報、禹貢半月刊為中心的探討(台北:東大圖書公司,1995),37- 51;333- 352。*黃兆強,錢大昕元史研究動機探微及學人對錢氏述評之研究,東吳歷史學報,2 (台北,1996. 03): 91-140。*齊思和,近百年來中國史學的發展,燕京社會科學,2(北京,1949. 10): 1- 35。*顧頡剛,當代中國史學(香港:龍門書店,19

19、64;此書據1947年版景印),34- 39。胡逢祥、張文建,中國近代史學思潮與流派(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1991),34 -52。黃兆強,元史纂修若干問題辨析,東吳歷史學報,1 (台北,1995. 04):153- 180。今文學的復興及其變奏學術與政治之間公羊學的復興公羊學的主題與變奏今、古文學的角力與融合揚州學派的考據與義理小結閱讀資料*彭明輝,晚清的經世史學(台北:麥田出版社,2002),63-112。探問經史以求新索一、博洽今古著力邊疆二、經史並論中西宏通(一)聖武記紹述聖王武功(二)海國圖志放眼世界(三)元史新編依違考據與經世之間三、今文學與變法論四、建構烏托邦世界五、小結閱

20、讀資料*彭明輝,晚清的經世史學(台北:麥田出版社,2002),113-188。開眼看世界:外國史地引介一、經世思想與認識西方二、魏源的海國圖志及其經世思想三、徐繼畬瀛環志略的世界知識四、姚瑩康輶紀行的域外史地五、外國史地引介的新動向(一)梁廷枬夷氛聞記與海國四說以英美為中心(二)王韜法國志略與普法戰紀放眼歐陸(三)黃遵憲日本國志取法近鄰六、小結閱讀資料*彭明輝,晚清的經世史學(台北:麥田出版社,2002),189-230。*馬金科、洪金陵,近代中國史學發展敘論(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4),121- 156。*胡逢祥、張文建,中國近代史學思潮與流派(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1991)

21、,113- 123。譯介外國史地與改編國史運動一、譯介外國史地二、小方壺齋輿地叢鈔與認識世界三、從譯介西書到改編國史運動四、教科書的翻譯與編寫(一)曾鯤化中國歷史(二)夏曾佑中國古代史(三)劉師培中國歷史教科書五、小結閱讀資料*彭明輝,晚清的經世史學(台北:麥田出版社,2002),231-280。*杜維運,西方史學輸入中國考,與西方史學家論中國史學(台北:東大圖書公司,1981),287- 335。胡逢祥、張文建,中國近代史學思潮與流派(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1991),121- 156。許倬雲,社會學與史學,收入:杜維運、黃俊傑(編),史學方法論文選集,349 -378。劉子健,史學方法

22、和社會科學,食貨月刊,15. 9&10 (台北,1986): 371 -374。David S. Landes Charles Tilly著,鮑家麟(譯),科際與社會科學的歷史,食貨月刊,1. 8&9 (台北,1971)。研究計畫編寫模式摘要關鍵詞一、研究動機(背景及目的)二、文獻回顧三、研究方法與進行步驟四、大綱五、可能遭遇的困難與解決途徑六、預期成果與對學術研究的貢獻徵引書目範例臺灣地區歷史學研究的量化考察:以歷史學報為分析對象(1945-2000)摘要1945-2000年臺灣地區的歷史學研究,主要內容為何,關注點為何,是許多歷史學工作者關心的課題。1945年以後台灣地區史學主要受到三方面

23、的影響:一、日治時期的遺風;二、中國大陸史學的傳承;三、西方史學的輸入。在各種史學彼此交互影響下,台灣史學呈顯了多樣化的風貌。面對這種多樣貌的史學發展,史學工作者雖時有論文述及,但全面性的研究則未之見。台灣史學一面承襲日治時期遺留下來的傳統,一面繼承第一代來台大陸學者的學風,同時也受到西方史學輸入的影響,可謂多方交會、系出多元。而欲探索台灣地區1945年以後史學發展的進程,可以就個別史家,學術機構,專著,博、碩士論文和學術期刊等進行分析。歷史學期刊主要的功能在於快速傳播新知與交流學術意見,本計畫擬選取各大學歷史學報,分析其內容取向及關注課題,配合計量分析,探索1945-2000年間台灣地區史學

24、發展的趨勢。關鍵詞:台灣地區、史學、 歷史學報、史學理論、計量分析A Survey on the Historiography of Taiwan: The Case of History Journals at the Universities in Taiwan (1945-2000)AbstractMany historians in Taiwan have been concerned with the question of the contents, dimension, and foci of history works during the period 1945-2000.

25、After 1945 three factors influence historiography in Taiwan: first, the Japanese legacy; second, approaches adopted by scholars from Mainland China; third, impact of Western historiography. Due to these three factors, the development of historiography in Taiwan shows diversity. Although some scholar

26、s have studied such development, a full-scale study is required. As mentioned previously, because of the influence of those three factors, the historiography in Taiwan presents various facets. Studying individual scholars, academic institutions, monographs, master theses, doctoral dissertations and

27、papers in historical journals reveals the trends of historiography over the years. Due mainly to the unusual functions of historical journal in transmission of new concepts and exchange of ideas, this study will focus on a survey on the topics and content of papers in history journals published by h

28、istory department in universities and colleges during this period. I shall conduct quantitative, as well as qualitative, analyses in my research so that we can have a broader, deeper understanding of historical trends of historiography in Taiwan. Keywords:Taiwan, historiography, Journal of History D

29、epartment, theory of historiography, statistics analysisMLA簡明論文格式封面:除標題外,作者欄應注明:姓名、服務單位與職稱、通訊地址、電子郵件地址、電話與傳真號碼。橫式(由左至右)寫作。提要300-500字。關鍵詞4-6個。請用新式標點符號。用於平常引號, 用於書名, 用於論文及篇名。古籍之書名與篇名連用時,可省略篇名符號,如史記刺客列傳。除破折號、省略號各占兩格外,其餘標點符號均占一格。中文正文用細明體,注腳用楷書。英文正文用Times New Roman; 章節用Arial。英文書名用Italic; 論文名用“ ”。正文每段第一行空

30、兩個中文字(4 bytes),正文中之夾角引文請使用引號;超過3行之引文請採用獨立引文方式撰寫,每行低三格(楷書);不必加引號。請採取插入式注腳格式,並一律使用腳注,注釋號碼請用阿拉伯字數碼之上標字(右上方),如9、25。節次編碼層次請使用:一、 (一) 1. (1)文稿請按題目、作者、中英文提要、中英文關鍵詞、簡目、正文、圖片、引用書目之次序撰寫。圖表照片請注明資料來源,並以阿拉伯數字編號,引用時請注明編號,勿使用“如前圖”、“見右表”等表示方法。計量表格請注明計量單位。不可使用“同上”、“同前引書”、“同前書”、“同前揭書”、“同注幾引書”等。徵引書目編寫方式:(1)中日韓文部分依作者姓名

31、筆劃排列A.專書B.期刊論文C.博、碩士論文(2)西文部分依作者姓名字母排列A.專書B.期刊論文C.博、碩士論文引用專書或論文,請依序注明作者、書名(或篇名)、出版項。A.中日文專書:作者,書名(出版地:出版者,年分),頁碼。注腳:杜維運,清代史學與史家(台北:東大圖書公司,1984),38-45。再引:杜維運,清代史學與史家,38-45。書目:杜維運,清代史學與史家,台北:東大圖書公司,1984。B.引用原版或影印版古籍,請注明版本與卷頁。注腳:劉向,列女傳(道光13年振綺堂原雕,同治13年補刊,梁端校讀本),2/12。再引:劉向,列女傳,2/12。書目:劉向,列女傳,道光13年振綺堂原雕,

32、同治13年補刊,梁端校讀本。C.影印版古籍請注明現代出版項。注腳:王鳴盛,十七史商榷(台北:樂天出版社,1972,景印廣雅書局本),12/1。再引:王鳴盛,十七史商榷,12/1。書目:王鳴盛,十七史商榷,台北:樂天出版社,1972,景印廣雅書局本。D.中日韓文論文:作者,篇名,期刊名稱,卷期(出版地,年月): 頁碼。注腳:楊肅獻,張之洞與近代中國的保守思想:“中體西用論”的成立及其歷史意義,大陸雜誌,64.6(臺北,1982.06): 25-47。再引:楊肅獻,張之洞與近代中國的保守思想:“中體西用論”的成立及其歷史意義,大陸雜誌,64.6: 25-47。書目:楊肅獻,張之洞與近代中國的保守思想:“中體西用論”的成立及其歷史意義,大陸雜誌,64.6(臺北,1982.06): 25-47。E.中日韓文學位論文:作者,論文名(地點:學校單位學位別,年分),頁碼。注腳:劉龍心,史料學派與中國史學之科學化(臺北:國立政治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92),20-26。再引:劉龍心,史料學派與中國史學之科學化,20-26。書目:劉龍心,史料學派與中國史學之科學化,臺北:國立政治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