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从心理实验看心理测试技术(全文)一、心理测试技术概述心理测试技术俗称“测谎”,是依据人的心理活动与生理活动之间相互关系的原理,通过编制一系列相关测试题,继而形成心理刺激,引发被测人的心理生物反应,通过专用心理测试系统,实时同步采集、记录和显示被测人对主测人言语问题的多项心理生物反应变化,进而评判心理痕迹对应相关度,以甄别判断被测人与案件关系及案件有关情况的心理检测技术1。该技术除可应用于各类刑事案件的侦查审理外,还可应用于民事案件、违纪案件、保险理赔的调查审理和重要岗位人员筛查及忠诚度可靠性测试。(一)心理测试技术的理论基础心理测试技术是建立在人的认知经历及人的心理活动和生理活动之间相互关系的
2、基础上,对人的心理生物反应进行的检测。因此,科学的心理学理论和方法及心理活动的规律,是心理测试技术科学研究和正确应用的基础和依据。心理测试技术主要依据的是人的客观经历与其认知状况之间的联系;人的行为经历及其认知活动与其情绪体验之间的联系被测人对主试所提问题的认知活动与其相应情绪活动之间的联系;人的知、情、意等心理因素相互之间的联系以及人的心理活动与其生理活动之间的联系2。个体在经历某个客观事件时,都会不断地对该事件进行认知加工,试图判断、评价该事件(刺激物)的发生对其的价值和意义,从而影响个体最终对此事件持肯定态度还是持否定态度3。在这个判断和评价的过程中,个体就会对该事件产生相应的情绪体验,
3、而这种体验又会反过来影响个体对事件的再加工和再评价,在其大脑中就会留下深刻的心理痕迹。心理测试过程中,就是通过一系列的相关测试题作为刺激,重新诱发经历过该事件的个体的认知过程和情绪体验。正因为人的知、情、意等心理活动与生理活动的联系,被测人在接受相应刺激后所引发的心理波动就会使其产生对应的特异生物反应4。正是基于这种科学的理论基础,心理测试认为只有经历过相应事件的被测人才会在面对测试题刺激时,产生相关、特异的心理生物反应。因为心理测试的测试题,作为一种探针刺激,能够成功诱发被测人隐藏在心底的对该事件的认知、记忆及情绪活动。而对未经历过该事件的被测人来说,测试题对他们并没有什么特殊意义,自然不会
4、产生任何心理上的波澜,更不会有特异的生理反应出现。(二)心理测试技术的客观依据从上述心理测试的理论基础可以发现,心理测试技术得以实施的客观依据在于:特殊经历及事件事实,是经历人相应心理痕迹形成的客观基础;特殊而深刻的心理痕迹,是引发经历人相应心理活动并引起其生理指标变化的客观因素5;反映经历人独知的事件客观事实情况的语言刺激,是触发经历人心理活动并引起其生理指标变化的条件。因此,心理测试技术并不是万能的,并不是什么情况下都可以使用。它要求被测人在其大脑中留有所经历事件独特而深刻的心理痕迹,并能够被刺激诱发出来。这一点提示我们,若个体在醉酒、服药、催眠甚至昏迷等非正常意识下经历了某个事件,虽然此
5、事件确实客观存在,但没能在个体大脑中留下足够强烈的心理痕迹,个体对此记忆不深,或者毫无察觉,测试的效果就会很差。同样,如果被测人在测试时不能准确接受主测人提供的言语刺激,无法有效触发其心理活动,自然也就不能引起其生理指标的变化,无法达到最佳的测试效果,甚至不能进行测试。因此,依据事件事实和经历人心理活动,客观、科学、准确、有效地编题并提问,能够触发经历人相应的心理活动并引起其生理指标的变化,从而获取与事件事实有关的心理生物反应图谱,进而评判被测人与事件的关系并认知事件有关情况。二、心理测试技术中的实验心理学变量根据心理实验的S-O-R模式,可以将变量分为三类:自变量、因变量和主体变量。自变量是
6、由研究者选定并进行操纵、变化的能引发所欲研究的心理现象的因素或因素的组合6。因变量则指的是被试的反应或输出,是受测的有机体被观测的方面。因变量依据自变量的变化而变化,但不能简单认为它就是因变量的果6。而主体变量是指存在于研究对象主体身上的各种变量,既包括被试的生理变量,如性别、年龄、身体状况等;也包括被试的心理变量,如教育水平、性格、动机、态度等。事实上每一次心理测试都是一次心理实验,只有明确心理测试技术中的自变量、因变量以及控制变量,才能准确地认识并使用心理测试技术。(一)自变量的确定心理测试中自变量的确定就是编制心理测试题的过程。只有通过科学有效的手段编制出来的测试题,才能保证自变量选取的
7、准确性。一次实验,如果对自变量的操纵不当,甚至自变量的选取错误,自然就不能观察到因变量的变化,或者因变量的变化并非由自变量引起,而是由其他变量造成的,也会导致研究结论错误。确定心理测试的自变量,就是充分依据事件的关键情节,准确地编制包含关键情节在内的多选题,最终由主试以读题的方式通过言语刺激施加给被试。(二)因变量的确定被试在接受刺激后,如果其大脑中确实存在该事件的心理痕迹,他的各项生理指标及面部表情、姿态表情在目标题上就会出现相应的变化。因此,心理测试技术的因变量就可以包括被试的生理指标、面部表情和姿态表情的变化。然而,实际测试中很难对被试的面部表情和姿态表情的变化下操作性定义,个人评判由于
8、具有较高的主观性,难以量化。而被试的生理指标,包括皮肤电阻、呼吸、脉搏和脑电等,可以通过特定的仪器准确地测量出来,转化为数值与曲线,即时反映在电脑屏幕上,成为心理测试主要依赖的因变量。被试的表情和动作变化则可以作为辅助的因变量,加以综合判断。(三)主体变量的确定随着心理科学的发展,研究者们逐步认识到人类的心理并不是机械的刺激一反应(S-R)模型,还要取决于被试主体变量对因变量的影响。例如,对于没有经历过特定事件的被试来说,由于其大脑内不存在该事件的心理痕迹,测试题的刺激就不会对其造成心理上的波动,更不能使其产生心理上的变化;而对于经历过该事件的个体来说,其认知的选择性会促使其对测试题中提及的关
9、键项目保持高度的关注,引发强烈的定向反应,生理指标变化显著。正是存在这种主体变量的调节或中介作用,被试的主体变量也影响着被试对刺激的反应,即被试的年龄、生理状态、情绪、动机也都可能影响被试对心理测试题的反应。而这些主体变量的影响也会影响主试对于被试反应的解释,因此,心理测试技术必须逐个考察这些主体变量对于个体在接受测试时对测试效果的影响,从而利用这些变量更好地服务于心理测试技术。三、被测人测试动机对心理测试的影响心理学上的动机,指的是直接推动一个人进行活动的内部动力。它是引起和维持个体行为,并将此行为导向某一目标的愿望或意念7。而在心理测试中,被测人的测试动机则是推动被测人接受心理测试的内部动
10、力,这种内部动力会促使被测人在测试过程中为实现特定的测试目标而做出某些行为。因此,被测人所持测试动机的不同,会驱使被测人在测试时作出不同的反应,从而影响心理测试的效果。所以,考察不同被测人的不同测试动机在心理测试时的反应表现,通过实验研究探索各种测试动机对测试效果的影响,对心理测试技术的实际应用极具价值。兹维(Zvi)等人通过一个2(事件角色)x2(动机)的多因素实验研究,考察了不同事件角色被试在不同动机引导下在心理测试中的表现情况和测试效果8。研究首先将被试随机分配到执行组或非执行组,使被试获得不同的事件角色。执行组的被试需要在指导语的指导下,亲身经历某个特定的事件,熟知该事件的全部细节;而
11、非执行组的被试仅需阅读一篇有关此事件发生的报道性文章,大致了解事件的发生过程。虽然两组被试对于事件的经历和认知并不相同,但二者共同的任务都是要在心理测试中证明自己与该事件无关,也就是证明自己只是通过阅读才知道事件发生的经过的。研究的第二步是操纵不同被试的测试动机,执行组和非执行组各有一半被试会被随机分配到对抗动机组,采取各种反测试手段;而对于剩下的被试,主试则会要求他们尽量听从主试的安排、指导,与主试合作。这种动机的操纵使得被试的测试动机与现实情况十分接近。因为,无论何种被测人在测试前,都会对心理测试作出自己的价值判断,有肯定倾向,也会有否定倾向。持肯定态度的被测人会在测试时相信心理测试技术这
12、门科学技术,信任主测人能够以此技术作出正确的决断,在测试时对主测人友好,心态上非常放松,尽可能地配合主测人完成测试;而持否定态度的被测人则对心理测试技术十分不信任,认为心理测试技术本身就会对他不利,主测人也对其抱有偏见,主观上十分不愿意参加心理测试,抱有抵触心态,只是迫于压力才不得不参加,这种被测人在测试时就会采取对抗的态度,进行反测试,试图通过某些行为,避免心理测试准确探明其真实的心理状态。兹维等人的研究最终表明,执行组的被试在持有对抗动机进行测试时,他们的心理生物反应在目标题上会显著增强;而非执行组的被试在持有合作动机进行测试时,其心理生物反应普遍下降3。这说明行为人对抗动机越强,越不配合
13、测试,越采取反测试行为,反而越容易被心理测试技术检测出来;而真正的无辜者采取合作、放松的态度,心理测试就不会将他们的误判。伊拉得(Elaad)的研究添加了外界刺激作为诱因,考察不同测试动机对测试效果的影响,也得出了与兹维相同的研究结论9。四、被测人测试动机研究对心理测试技术的意义从现有的对被测人测试动机的研究我们可以看出,不同的被测人通常会在测试时持有不同的测试动机,而这种特异的测试动机会影响测试的整体效度。就犯罪心理测试而言,一般来说,犯罪被测人对测试通常抱有敌意,会采取转移注意力、数数字等反测试手段对抗测试,表面上装作若无其事,企图通过这些手段逃避心理测试技术的检测。事实上,这些犯罪被测人
14、虽看上去与正常人无异,实际上在测试中特别惧怕心理测试技术探测到其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秘密,对心理测试的内容非常关注,时刻保持着对关键字、词的注意,犯罪被测人越是装作若无其事,越是采取手段转移注意力,当敏感的关键字、词出现时,其越是难以克服自身强烈的定向反应,面对关键项目时,其心理生物反应显著升高,更易于被检测出来。而对于无辜者来说,一般的无辜者都持有“不做亏心事,不怕鬼敲门”的思想,整体上比较放松,对测试人员也比较信任,基本上处于一个合作的姿态,不会过于紧张,都能够顺利通过测试,降低自身的嫌疑程度。值得注意的是,在某些特殊情况下,有的无辜被测人可能对心理测试技术抱有一定的误解,可能通过媒体了解到一
15、些不合格主测人员经办的一些错案,对心理测试技术十分怀疑,甚至抵制。这样的被测人在测试时就有可能抛弃其应有的合作动机,转而对抗测试,结果反而对其不利,增加了其被误判的风险。针对此种情况,在心理测试技术实际应用的过程中,主测人应当在测试前通过测前谈话对被测人给予相应提示。通过指导语说明心理测试技术的科学原理和技术构成,使被测人对心理测试技术有一个初步的感性认知。通过阐述心理测试技术的科学性和测试效度,给予犯罪被测人心理上的压力,促使其采取应对动机,增加其整体的紧张度。相反,对于无辜被测人来说,测前谈话能够有效降低他们的测前焦虑,排除遗忘的误解,积极放松地配合测试。除测前谈话外,还可通过在正式测试前进行激励测试10的方式,让被测人进一步了解心理测试技术。综上所述,被测人的测试动机会直接影响被测人在测试时所采取的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婚内财产分割协议书
- 铁路局招聘考试《铁路基础知识》100题及答案
- 纤维支气管镜术护理
- 活动运营职业发展规划
- 仁爱八年级英语下册教案设计
- 《妇科肿瘤宫颈癌》课件
- 影视剧演员聘用合同儿童
- 《大学生职业素养》课件
- 商铺证件使用协议书
- 教师岗位培训大纲
- 在一个长方形中画一个最大的正方形
- 基于单片机的温度传感器制作
- 10以内加减法口算题(13套100道题-可直接打印)
- 企业中层管理人员绩效考核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 桩基检测静载试验培训教材ppt课件
- 婚礼主持人培训-_图文ppt课件
- 新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科学期末试卷
- 汽车维修价格表格模板
- 第七章 行为修正模式
- 小猪吃的饱饱教案
- 部编版语文一年级上册教材解读.ppt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