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01-探索国家出路的再思考(优质课件)-2020-2021学年高一历史新教材(上)_第1页
专题01-探索国家出路的再思考(优质课件)-2020-2021学年高一历史新教材(上)_第2页
专题01-探索国家出路的再思考(优质课件)-2020-2021学年高一历史新教材(上)_第3页
专题01-探索国家出路的再思考(优质课件)-2020-2021学年高一历史新教材(上)_第4页
专题01-探索国家出路的再思考(优质课件)-2020-2021学年高一历史新教材(上)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敢问路在何方?晚清中国国家出路的再思考鸦片战争后,国家陷入内忧外患的局面,中国历史进入百年艰苦磨难的近代时期。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各阶级艰难探索地上天国梦难圆,洋务自强甲午殇,列强瓜分如潮涌,国家出路在何方? 甲午战争改变了中国的历史方向,中国不再沿着畸形的洋务新政继续前行,而是转身向东,学习日本,开始了自己的维新路径。 马勇觉醒:甲午战争中国历史转折.新星出版社:P1 甲午一战,变局急转而为“世变之亟”。于是,出现了公车上书强学会康有为历次上皇帝书保国会百日维新。这一连串事件,前后相接,构成了一场社会变动。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5:P1661898年6月1

2、1日,光绪帝颁布“明定国是”诏书,维新运动正式展开。运动共持续了 103 天,史称 “百日维新”。一、戊戌维新运动“变政”到“国变” 甲午战争的失败,无可否认地证明了自强运动的失败。学者、官员,甚至是皇帝和皇太后都认为需要场更彻底的变革,尽管他们对变革的性质、范围和领导权的问题存有分歧。湖广总督的张之洞和位高权重的帝师、户部尚书翁同龢,这两人都提倡以“中体西用”的方式,进行一场以有限行政改组为基础的保守改革。第三派激进势力由理想主义思想家康有为领导,他提倡效法彼得大帝和明治天皇的模式,进行一场剧烈的制度性变革。最初在翁同龢的指导下进行保守改革的光绪皇帝(1875-1908年),最终也被精悍的康

3、有为拉拢过去。另一方面,视激进改革为威胁其权势的慈禧太后,则动用她至高无上的权威来反对改革。 徐中约中国近代史.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13:P263一、戊戌维新运动“变政”到“国变” 甲午战争的失败,无可否认地证明了自强运动的失败。学者、官员,甚至是皇帝和皇太后都认为需要场更彻底的变革,尽管他们对变革的性质、范围和领导权的问题存有分歧。湖广总督的张之洞和位高权重的帝师、户部尚书翁同龢,这两人都提倡以“中体西用”的方式,进行一场以有限行政改组为基础的保守改革。第三派激进势力由理想主义思想家康有为领导,他提倡效法彼得大帝和明治天皇的模式,进行一场剧烈的制度性变革。最初在翁同龢的指导下进行保守改革的

4、光绪皇帝(1875-1908年),最终也被精悍的康有为拉拢过去。另一方面,视激进改革为威胁其权势的慈禧太后,则动用她至高无上的权威来反对改革。 徐中约中国近代史.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13:P263一、戊戌维新运动“变政”到“国变” 甲午战争的失败,无可否认地证明了自强运动的失败。学者、官员,甚至是皇帝和皇太后都认为需要场更彻底的变革,尽管他们对变革的性质、范围和领导权的问题存有分歧。湖广总督的张之洞和位高权重的帝师、户部尚书翁同龢,这两人都提倡以“中体西用”的方式,进行一场以有限行政改组为基础的保守改革。第三派激进势力由理想主义思想家康有为领导,他提倡效法彼得大帝和明治天皇的模式,进行一场剧

5、烈的制度性变革。最初在翁同龢的指导下进行保守改革的光绪皇帝(1875-1908年),最终也被精悍的康有为拉拢过去。另一方面,视激进改革为威胁其权势的慈禧太后,则动用她至高无上的权威来反对改革。 徐中约中国近代史.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13:P263一、戊戌维新运动“变政”到“国变” 1898年6月16日,光绪皇帝在颐和园勤政殿召见康有为,两人进行了长达四个小时的谈活。以下为摘录:康:四夷交迫,分割存至,覆亡无日。帝:今日诚非变法不可。康:今岁非不言变法,然少变而不全变,举其一而不改其二,连类并败,必至无功皇上之圣既见及此,何为久而不举?帝:乃擎肘何?康:就皇上现在之权,行可变之事,虽不能变,而

6、扼要以图,亦足以救中国矣。徐中约中国近代史.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13:P273一、戊戌维新运动“变政”到“国变” 甲午战争的失败,无可否认地证明了自强运动的失败。学者、官员,甚至是皇帝和皇太后都认为需要场更彻底的变革,尽管他们对变革的性质、范围和领导权的问题存有分歧。湖广总督的张之洞和位高权重的帝师、户部尚书翁同龢,这两人都提倡以“中体西用”的方式,进行一场以有限行政改组为基础的保守改革。第三派激进势力由理想主义思想家康有为领导,他提倡效法彼得大帝和明治天皇的模式,进行一场剧烈的制度性变革。最初在翁同龢的指导下进行保守改革的光绪皇帝(1875-1908年),最终也被精悍的康有为拉拢过去。另一

7、方面,视激进改革为威胁其权势的慈禧太后,则动用她至高无上的权威来反对改革。 徐中约中国近代史.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13:P263一、戊戌维新运动“变政”到“国变” 戊戌维新试图从制度变革入手,解决中国社会面临的挽救民族危机和实现近代化的历史课题。由于各方面条件的局限而未能成功。 张岂之中国历史十五讲.P332由学习西方器物技术深入到制度变革;将挽救民族危机和实现近代化相结合。戊戌维新特点:一、戊戌维新运动“变政”到“国变”结合教材内容以及所学知识思考:康梁的改革为什么没有取得成功?改革要想取得成功,关键是什么?戊戌维新的失败说明了什么问题?一、戊戌维新运动“变政”到“国变”一、戊戌维新运动“

8、变政”到“国变” 1898年,清帝国处于历史的转折点:一场成功的改革可能会延缓它的崩溃,而失败只能预示着王朝的覆灭。 徐中约中国近代史戊戌维新失败仅 14 年后,清王朝土崩瓦解1911年,辛亥革命1912年,宣统退位二、义和团运动“扶清”与“灭洋” 义和团运动轰然起于民族矛盾的激化之中民族矛盾的激化促成了民族对抗意识的强化。于是,“灭洋”作为一个口号引人注目地同时出现于中国南北,表现了民众的认识从个别到一般的深化。在统一的资本主义国内市场形成之前,民众的自发认识并不能产生近代意义的民族主义。但是,这个口号已经超越了个人命运、家族命运、乡土命运则是一种明显的事实。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义

9、和团运动兴起的背景?陈旭麓先生是如何认识“灭洋”口号的? 义和团,亦民亦匪的保国群众运动。从星星之火烧成燎原之势,扶清不成,灭洋无功,上演一出纷纷攘攘的人间闹剧。 唐德刚晚清七十年.岳麓书社.1999:P352参加义和团运动的团民们二、义和团运动“扶清”与“灭洋”1900年,庚子年:义和团运动发展迅猛的一年,1900年,英、美、法等八国联军侵华,向清政府提出议和大纲;1901年,辛丑年:又迫使清政府签订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从“义和团”到“议和谈”从“闹剧”到“悲剧”三、八国联军侵华与辛丑条约从“闹剧”到“悲剧”八国联军,各怀鬼胎的国际武装大拼盘,从护卫使馆转为进军北京,奸掳焚杀,人头滚滚,掀起

10、一次世界文明史上的罕见浩劫。虽有李鸿章巧手斡旋,瓜分之祸可免,但丧权辱国难逃 唐德刚晚清七十年.岳麓书社.1999:P352结合以及教材内容思考:八国联军,武装大拼盘进军北京的借口是什么?如何理解“各怀鬼胎”?八国联军侵华的罪行与危害?辛丑条约的内容及其影响武力震慑下的变化:拆除沿线炮台,各国派兵驻扎,划定使馆区,改设外务部;经济上的巨额赔款:赔款多达白银4.5亿两,分39年还清,本息合计约9.8亿两;指名严惩首祸诸臣:共涉及中央和地方大臣百余人,慈禧同道人,封建旧官僚;心理精神上的征服:禁止华北科举考试五年,永禁中国人成立或加入反帝组织;近代最不平等条约:它的签订标志着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

11、封建社会的深渊。三、八国联军侵华与辛丑条约从“闹剧”到“悲剧”清政府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中国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三、八国联军侵华与辛丑条约从“闹剧”到“悲剧”地上天国梦难圆,洋务自强甲午殇,列强瓜分如潮涌, 戊戌维新百日终,人间闹剧义和团,八国侵华陷深渊,农民阶级的局限性,没有先进理论指导地主阶级新政,不根本改变封建制度落后的封建主义遭受先进资本主义文明的侵略资产阶级改良道路在当时中国行不通没有先进阶级的领导清政府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国家出路在何方?敢问路在何方?材料:中国实舍革命外无别法。 材料:(1902年)今日民族主义最发达之时代,非有此精神,绝不能立国唤起民族精神者,势不得不攻满洲。 丁文江、赵丰田编梁启超年谱长编.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P321革命,谁来革命?为什么是他来革命(阶级)?革谁的命?为什么要革命?有没有革命成功的希望?革命就能真正挽救民族危亡吗?革命后,会不会出现一个乱象中国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