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20172018学年第一学期第二次学情调研卷(满分:14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积累与运用(22分)1.古诗文默写。(10分)(1)马作的卢飞快,(2)不畏浮云遮望眼,(3)东篱把酒黄昏后,(4),身世浮沉雨打萍。(5)当奖帅三军,兴复汉室。(6)孟子二章中,揭示忧乐与国家兴亡关系的句子是:“(7)/,载不动许多愁。.下列词语中字形和加点字的字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瑟(se)缩B.狡触(xi a) C.聒(gu。)噪D.蹲(z eng)害恣睢(su i )不知所措(cuo)脊梁(j 1)佯怒(y eng)诘难锲而不舍恪(ke)恃才放旷吹毛求疵(z i )根深蒂固尽职守孜孜不倦面面相觑.阅读
2、下面语段,回答问题。(6分)生长在非洲荒漠地带的依米花,默默无闻,许多旅人以为它只是一株草而已。但是,它会在一生中的某个清晨突然绽放出美丽的花朵。那是无比绚丽的一朵花,似乎要占尽人世间所有色彩。但是,它的花期很短,最多只有两天。两天后它就会随着母株一起枯萎,开花意味着它的生命的终结。开花的植物对水分的()很大。但依米花只有一条主根,孤独地蜿蜒盘曲着钻入地底深处,寻找有水的地方,那需要幸运和顽强努力,一株依米花往往需要四至五年的时间在干燥的沙漠里寻找水源,然后一点点()养分,在完成蓿蕾所需要的全部养分后,它开花了!在它最美丽的时候,因耗尽了自己的所有的养分而凋零。人生的道路有几十年,但像依米花那
3、样地勇往直前的岁月真是太少了。用一生定要美丽一次的心情去努力和坚持,每个人都会比现在做得更好!(1)请为文中的括号处选择最恰当的词语。(2分)备选词语:需求要求积淀积聚 TOC o 1-5 h z (2)选文中划线句有语病,请修改。(2分)(3)发挥想象,在选文的横线处写一句描写依米花的话。(2分,不超过20个字)/4.下列关于文学常识、文化知识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你以为,因为我穷、低微、不美、矮小,我就没有灵魂没有心吗?你想错了!一一我的灵魂跟你的一样,我的心也跟你的完全一样!”简爱对罗切斯特说的这段话,表现了她独立倔强的个性和追求平等爱情的精神。B.范进中举选自清代小说家
4、吴敬梓的儒林外史,故事抨击了对读书人进行精神迫害的封建科举制度,同时也反映了当时世态的炎凉。C.我国现代文学家鲁迅在作品中塑造了很多著名人物形象,其中藤野先生、闰土、孔乙己都是其小说集呐喊中的人物。D.“四书”包括论语孟子大学和中庸;“五经”包括诗书礼易和春秋。二.古诗文阅读(19分)/(一)阅读下面文言文语段,完成59题。(16分)七【甲】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
5、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乙】子墨子曰:“万事莫贵于义。今谓人曰:予子冠履而断子之手足,子为之乎?必不为。何故?则冠履不若手足之贵也。又曰:予子天下而杀子之身,子为之乎?必不为。何故?则天下不若身之贵也。争一言以相杀,是贵义于其身也。故曰:“万事莫贵于义也。”(选自墨子贵义) TOC o 1-5 h z .给下列句子断句(2分)/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下列句中加点的词意义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A.故不为也也苞富贵,无相忘B.是义贵于其身也以是人
6、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C.死亦我所不以跑b而为之D.王子冠履而断子之手足王观夫巴陵胜状.解释下列加线的词语。(4分)所欲有基于生者()(2)故患有所不搔也()(3)是留义于()(4)万事莫贵王义也().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1)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2)万事莫贵于义也。.甲乙两文都运用了比喻论证阐明观点,乙文用“冠履不若手足之贵也”论证“万事莫贵于义”,甲文则用()论证()的观点。(3分)(二)诗词鉴赏。(3分) TOC o 1-5 h z 渔家傲秋思范仲淹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
7、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对上面这首词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词的上片描写边塞秋色,以一“异”字统领全部景物特点,突出了塞下秋景与中原的不同。“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一方面描写迥异于内地的独特景色,表现边塞的悲凉,同时也反映了战事吃紧、戒备森严的特殊背景。“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是全词的核心,下面提示了戍边将士思念家乡却又不甘无功而返的矛盾心理。“羌管悠悠霜满地”写出了将士们苦中作乐,夜深霜重之时仍在军营中奏乐欢闹的场面。三现代文阅读(34分)(一)阅读下面的名著选段,完成1113题。(8分)当下立住脚看,只见远远地黑凛凛一条大汉,吃得半醉,一步一颠
8、撞进来。A看那人时,却是经市有名的产破落户泼皮,叫做B,专在街上撒泼,行凶,撞闹,连为几头官司,开封府也治他不了;以此满城人见那厮来都躲了。却说B抢到A面前,就手里把那口宝刀扯出来,问道:“汉子这口刀要卖多少钱?A道:“祖上留下宝刀,要卖三千贯。B喝道:“什么鸟刀!要卖许多钱!我三十文钱买一把,也切得肉,切得豆腐!你的鸟刀有甚好处,叫做宝刀?”A道:“洒家的须不是店上卖的白铁刀。这是宝刀。B道:“怎地唤作宝刀?”A道:“第一件,砍铜剁铁,刀口不卷;第二件,吹毛得过;第三件,杀人刀上没血。B道:“你敢剁铜钱么?A道:“你便将来,剁与你看。/11.请指出文中的人物姓名及绰号。(2分)文中A是谁()
9、;文中B是谁().请简要叙述接下来所发生的故事情节。(3分).从水浒传全书看,你认为A人物的性格怎样?(3分)/(二)阅读下面一篇说明文,完成1417题。(11分)“知入”与“知出”张运辅怎样读书才能取得效果?经验表明,处理好阅读中的“入”与“出”是关键所在。南宋学者陈善云:“读书须知出入法。见得亲切,此是入书法;用得透脱,此是出书法。”此论道出了读书的精髓。阅读中的“入”,是指对所读之书全身心融入,潜心对其进行研读与探索。就是读者通过文字去触摸作者的内心,与其进行心灵的对话。如此“入书”,方可“见得亲切”,实现双方心情的“契合”。在阅读中怎样“人”呢?一个方法是坚持“精思”。朱熹认为:“大抵
10、观书先须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继以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有得尔。”就是说阅读要慢嚼细咽,通过揣摩语言,达到把握文章内容、体悟作品意蕴与情趣之目的。在熟读基础上精思,确为“入书”之妙诀。苏轼读陶渊明饮酒诗后写道:“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因采菊而见山,境与意会,此句最有妙处。近岁俗本皆作望南山,则此一篇神气都索然矣。”苏轼发现“望”与“见”虽一字之差,但意境全异。何故?盖因陶诗所表达的是辞官归田后的喜悦之情,故用“见”字来表达悠然自得之感。若改为“望”,变为主动寻求,就不但破坏了全诗的意境,而且也与陶渊明的节操相悖。苏轼的体会,表明他对全诗意蕴和诗人的心境都有了深刻认识;这种
11、认识若离开了对全诗全身心的“入”,离开反复思索,是无法达到的。阅读中的“出”,是指读者能站在更高层次,对所读之书做出分析判断,能从新的角度进行阐发、评价和质疑。哲学家叔本华就主张读书要与书本拉开距离,不要“入”书过度,要敢于并善于从书本中走出来。这样读书,方可避免“是别人在代替我们思想,我们只不过重复他的思想活动的过程而已;方可在读后能解其意、识其旨、得其要,真正做到“用得透脱”。鲁迅早年读过不少进化论书籍,曾一度相信社会进化论:“总以为将来必,胜于过去,青年必胜于老年。后来,他在生活中发现了青年们在阶级斗争中分化的事实,“目睹了同是青年,则分成两大阵营,或则投身告密,或则助官捕人的事实,我的
12、思路因此轰毁。”就这样,他对这种理论产生了怀疑,并由此发现其诸多偏颇和谬误。于是,他摒弃了从书本中得到的旧认识、旧观点,在斗争中树立了历史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和方法论。他的这段经历和思想转化过程,对于阅读时怎样“出”于书,怎样“用得透脱”,很有启示意义。阅读,要“入”,也要“出”。“入”是“出”的基础,不“入”则无所谓“出”;“出”是“入”的目 TOC o 1-5 h z 的,不能“出”就失去阅读的价值与意义。既能“入”又能“出”,才是阅读者必须掌握的秘诀。14.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2分).请简要分析文章的论证思路。(3分).下面这段文字放在本文的哪一段中最恰当?请说明理由。(3分)叶圣陶认为
13、:“文字是一道桥梁,桥这边站着读者,桥那边站着作者。通过这一道桥梁,读者才和作者会面,不但会面,而且了解了作者的心情,和作者的心情相契合。”.读了全文,联系实际,谈谈你对第段画线句子的感悟联想。(3分)_(三)阅读下面一篇散文,完成1821题。(15分)魔季张晓风我沿着革坡往山上走,春草已经长得很浓了。唉,春天老是这样的,一开头,总惯于把自己藏在峭寒和细雨的后面。等真正一揭了纱,却又谦逊地为我们延来了长夏。山容已经不再是去秋的清瘦了,那白绒绒的芦花海也都退潮了。相思树是墨绿的,荷叶桐是浅绿的,/新生的竹子是翠绿的,刚冒尖儿的小草是:黄绿的。还有那些老树的苍绿,以及藤萝植物的嫩绿,熙熙攘攘地挤满
14、了一山。我慢慢走着,绿在我里,我在绿里。那边,清澈的山涧流着,许多浅紫、嫩黄的花瓣上下飘浮,像什么呢?我似乎曾经想画过这样一张画一一只是,我为什么如此想画呢?是不是因为我的心底也正流着这样一带涧水呢?/我们已把窗外的世界遗忘得太久了,我们总喜欢过着四面混凝土的生活。我们久已不能想象那些溪畔草地上执竿的牧羊人,以及他们仅避风雨的帐棚。我们同样也久已不能想象那些在垄亩间荷锄的庄稼人,以及他们只足容膝的茅屋。我们不知道脚心触到青草时的恬适,我们不晓得鼻腔遇到花香时的兴奋。真的,我们是怎么会疾驰得那么厉害的!忽然,走来一个小女孩。如果不是我曾看过她,在这样薄雾未散尽、阳光诡谪闪烁的时分,我真要把她当作
15、,一个小精灵呢!她慢慢地走着,好一个小山居者,连步履也都出奇地舒缓了。她有一种天生的属于山野的纯朴气质,使我不自已地想逗她说几句话。“你怎么不上学呢?”“老师说,今天不上学。”她慢条斯理地说,“老师说,今天是春天,不用上学。”啊,春天!噢!我想她说的该是春假,但这又是多么美的语误啊!春天我们该到另一所学校去念书也去念一册册的山,一行行的水。去速记风的演讲,去数骤云的变化。春天春天,春天来的时候我们真该学一学鸟儿,站在最高的枝柯上,抖开翅膀来,晒晒我们潮湿已久的羽毛。那小小的红衣山居者好奇地望着我,稍微带着一些打趣的神情。我想跟她说些话,却又不知道该讲些什么。终于没有说一一我想所有我能教她的,大
16、概春天都已经教过她了。(11)慢慢地,她俯下身去,探手入溪。花瓣便从她的指间闲散地流开去,她的颊边忽然漾开一种奇异的微笑,简单的、欢欣的、却又是不可捉摸的笑。我又忍不住叫了她一声一一我实在仍然怀疑她是笔记小说里的青衣小童。我轻轻地摸着她头上的蝴蝶结。 TOC o 1-5 h z “凯凯。、/“嗯?”“你在干什么?”“我?”她踌躇了一下,茫然地说,“我没干什么呀!”多色的花瓣仍然在多声的涧水中淌过,在她肥肥白白的小手旁边乱旋。忽然,她把手一握,小拳头里握着几片花瓣。她高兴地站起身来,将花瓣往小红裙里一兜,便哼着不成腔的调儿走开了。我的心像是被什么击了一下,她是谁呢?是小凯凯吗?还是春花的精灵呢?
17、抑或,是多年前那个我自己的重现呢?在江南的那个环山的小城里,不也住过一个穿红衣服的小女孩吗?在春天的时候她不是也爱坐在矮矮的断墙上,望着远远的蓝天而沉思吗?她不是也爱去采花吗?爬在树上,弄得满头满脸的都是乱扑扑的桃花瓣儿。等回到家,又总被母亲从衣领里抖出一大把柔柔嫩嫩的粉红。啊,那个孩子呢?那个躺在小溪边打滚,直揉得小裙子上全是草汁的孩子呢?她隐藏到什么地方去了呢?啊,春天多叫入迷惘啊!它究竟是怎么回事呢?是谁负责管理这最初的一季呢?他想来应该是一种神奇的艺术家了,当他的神笔一挥,整个地球便美妙地缩小了,缩成了一束花球,缩成了一方小小的音乐匣子。他把光与色给了世界,把爱与笑给了人类。啊,春天,
18、这样的魔季!(选自张晓风自选集,有删改) TOC o 1-5 h z 18.阅读全文,概括文中实写的两幅主要画面。(3分).请为第节中加点词写一段赏析性批注。(4分)山容已经不再是去秋的清瘦了,那白绒绒的芦花海也都退潮了。.结合语境,理解第节画线句的深刻含意。(3分)春天我们该到另一所学校去念书的。.文章标题为“魔季”,为什么却浓墨重彩地描写了一个小女孩?(5分)/四、作文(65分)/.题目:遇见(65分,含书写分5分)/世间万物,都是遇见。当温暖辿见寒冷,便有了雨;当春天遇见冬季,便有了岁月;当天空遇见地面,便有了永恒。生命总有遇些遇见是难以忘怀的。/要求:以“遇见”为题目写一篇600字以上
19、的文章,文体自选;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地名、校名等透露个人身份的信息。明德实验学校联考初三月考参考答案 HYPERLINK l bookmark2 o Current Document 一积累与运用(22分)/.古诗文默写。(10分)/(1)弓如霹雳弦惊(2)自缘身在最高层(3)有暗香盈袖(4)山河破碎风飘絮(5)北定中原,庶竭弩钝,攘除奸凶(6)生于忧患,死于安乐(7)只恐双溪昨瞌舟B(3分)(1)(2分)需求积聚(2分)在(它)最美丽的时候,它因耗尽了自己的所有的养分而凋零。(它在最美丽的时候,因耗尽了自己的所有养分而凋零)(2分)想像合理,语句通顺即给分)示例:它的花瓣儿呈莲叶状儿,
20、每瓣自成一色:红、白、黄、蓝,与大地上空的毒日争艳。 TOC o 1-5 h z C(3分)/二古诗文阅读(19分)给下列句子断句(2分)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3分)B/(4分)(1)甚一超过、胜过(2)辟一通“避”,躲避(3)贵,以一为贵(4)于,比(4分)(1)不仅贤人有这种本性,人人都有,只不过贤能的人不丧失罢了。(2)任何事都比不上义重要。舍鱼而取熊掌;舍生取义D/(2分)杨志牛二(3分)祖传宝刀的好处第三件叫“杀人不见血”,不信,一生气,把杀了,也证实了第三件叫“杀人不见血”。杨志去自首,反而被重用。(3分)忠厚老实,效忠统治阶级却又被统治者逼得,最终成为将领。处理好阅读中的“入”与“出”,是读书取得效果的关键。(或:读书的精髓关键是处理好阅读中的入”与“出”。或:既能“入”又能“出”,是阅读者必须掌握的秘诀。(2分)首先提出文章中心论点。(1分)然后从“入”与“出”两个方面分别分析论证了其在阅读中的意义和运用。(1分)最后再一次明确中心论点。(1分)(3分)第段,(1分)这段文字引用叶圣陶的话阐述了“通过文字和作者会面,了解作者心情,和作者心情相契合”的内容。(1)与第段所阐述的“阅读中的入是触摸作者的内心,与其进行心灵的对话”的观点一致。(3分L17指读者能站在更高层次,对所读之书做出分析判断,能从新的角度进行阐发、评价和质疑。(或:读书要与书本拉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