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里药(上课用)_第1页
温里药(上课用)_第2页
温里药(上课用)_第3页
温里药(上课用)_第4页
温里药(上课用)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1 温 里 药 一.含义:以温里祛寒、治疗里寒证为主的药物称为温里药,又名祛寒药。 二.性能与适应症: 1 .性味:辛,温。 本类药物均味辛而性温热,辛能散、行,温能通,善走脏腑而能温里祛寒,温经止痛,补火回阳,而使阴寒消散,故可用治里寒证,尤以里寒实证为主。即内经所谓“寒者热之”、神农本草经“疗寒以热药”之意。个别药物尚能助阳、回阳,用以治疗虚寒证、亡阳证。 2 2.归经:脾、胃、肾。 本类药品皆为辛温且相对质重之品,入脾胃心肝肾诸经。其辛温之性味归经散寒温通,其质重入里之性又善走脏腑而温里助阳。故与辛温解表药相比,虽都具有辛温之性,但解表药温散表寒,温里药温散里寒而补阳。一表一里,各不相同

2、。温里药因其归经不同而奏多种效用,能分别温通补益诸经之阳气,而散在里之寒邪,故用治寒邪入里或寒自内生之证。3 3.作用:温里散寒、益火助阳。 4.适应症:主要应用于里寒症。里寒证从其病因而言,包括二个方面:其一为寒邪内侵,阳气受困;其二为元气衰微,阴寒内生。 4 脾胃脘腹冷痛,呕吐泻 寒邪内侵 利 温里祛寒 阳气受困肝寒疝疼痛,筋脉挛痛 实寒肺形寒背冷,咳喘痰清 心肾阳虚畏寒肢冷- 阳气衰弱 喘促心悸 益火助阳 阴寒内生脾肾阳虚面色苍白 虚寒 溲清便溏 肾阳衰竭肢逆畏寒,自 亡阳证汗,口鼻气冷回阳救逆 脉微欲绝 里寒证5 三.配伍:使用温里药时,应根据里寒证的病机和证候,选择药物和做适当配伍。

3、外寒内侵,宜温而兼散;阳气不足,阴寒内生,宜温而兼补。1.外寒内侵兼表寒未解者辛温解表药,如麻黄2.寒凝气滞者伍行气药,如木香3.寒湿内蕴健脾化湿药4.脾肾阳虚者温补脾肾药5.亡阳气脱者大补元气药6四.使用注意: 1.辛温燥烈,易伤阴耗液,阳盛或阴虚证及孕妇忌用或慎用。 2.注意真寒假热证。 病情 3.掌握用量 增减 气候 7附 子()89【来源】为毛茛科植物乌头的子根的加工品。采挖后习称“泥附子”。加工炮制为盐附子、黑附片(黑顺片)、白附片、淡附片、炮附片。黑附片温肾回阳之力最强,盐附子次之。 【处方名】附子、制附子、川附子、生附子。【药性】辛、甘、热。有毒。归心、肾、脾经。10【功效应用】

4、 面色苍白,汗出肢冷,气息 微弱,脉微欲绝干姜 兼气脱人参 寒邪直中三阴,四肢厥冷, 恶寒倦卧,吐泻腹痛, 脉沉迟无力或无脉 干姜、肉桂 上助心阳、中温脾阳、下补肾阳,为“回阳救逆第一品药”。1.回阳救逆亡阳证11 肾阳不足,命门火衰,阳痿 滑精,宫寒不孕, 腰膝冷痛,夜尿频多 肉桂、山茱萸 脾阳不振,脘腹冷痛,便溏 人参、干姜 脾肾阳虚水肿茯苓、白术 心阳衰弱,心悸气短、胸痹 心痛人参、桂枝 卫阳虚自汗黄芪、桂枝 阳虚外感麻黄、细辛 本品辛甘温煦,有峻补元阳、益火消阴之效,凡肾、脾、心诸脏阳气衰弱者均可应用。 2.补火助阳阳虚证123.散寒止痛风寒湿痹桂枝、白术、甘草(甘草附子汤),尤善治寒

5、痹痛剧。本品气雄性悍,走而不守,能温经通络,逐经络中风寒湿邪,故有较强的散寒止痛作用 13 【按 语】附子辛热燥烈,能通达表里,彻行上下,温补一身之阳气,故常称之为“走而不守,通行十二经”。功能峻补下焦之元阳,振奋上焦之心阳,温助中焦之脾阳,既能追复散失之亡阳,又能温补不足之元阳,故可治一切外寒内侵、阴寒内盛或内伤不足、元阳衰弱之症。为温阳散寒之主药,尤为回阳救逆之首选。又能逐寒湿、止痹痛,无论寒湿困脾、肠鸣腹泻,还是寒湿内盛肢冷脚肿,以及湿阴络麻痹痛重等,均可治之。14用法用量煎服,315g;本品有毒,宜先煎0.51小时,至口尝无麻辣感为度。服后半小时内不宜食生冷瓜果。小孩5-15克,成人1

6、5-60克,用量越大,煎煮时间越长。中毒:口服后一般于0.51小时内出现症状,超过2小时才出现症状者少。中毒症状可持续5-6小时。说明口服煎剂吸收较快,并能维持一定时间。中毒后病人可出现口腔灼热、流涎、恶心、呕吐、四肢及全身发麻、头昏、四肢活动困难、胸部有闷塞感、瞳孔散大、面色发白、皮肤冷而粘、脉结代、呼吸急促、血压下降、心率紊乱、可能突然死亡。15中毒原因:1、用量过大。2、煎煮不透:一般需要煎煮2-3小时,甚至3-4小时,乌头碱才被破坏无遗。3、受寒冷刺激:服药后受冷风吹袭或食生冷也是促其中毒的诱因。服药必须温服,服药后半小时之内不宜食生冷瓜果。4、机体的个体差异。5、重视辨证。16大剂量

7、使用附子,历代名医颇不乏人,如汉代张仲景为善用附子之大师,所著伤寒论113方中,配伍附子的有33方(除去重复的有20方),其用量以一枚至数枚不等;唐代药王孙思邈千金方载,用大附子一枚重15克,炮之入药;清代陈修园治一中风死症,风中带寒病例,半日内用附片3剂,每剂附片30克,而获挽救;清代名医郑钦安著医法园通,制补坎益离丹(附片25、肉桂10、生姜15、海蛤粉15、甘草15),亦用附片25克。17附子药理作用:强心、抗休克、局麻、抗寒冷。实验证明;附子所含的有毒成分乌头碱经水煎煮后,分解为乌头原碱,成为无毒的有效成分。用生附子煮沸小时后,强心作用仅稍有减弱,而毒性则大为降低。煎煮对附子作用的影响

8、,是随着时间的延长而加大的,也就是说,煮的时间越长,对毒性破坏越充分,而对附子治疗作用的影响却很小。因此,用量大,煎煮时间长,有利于有效成分的积聚。治疗作用自然优于小剂量用附子。另外,附子中强心成分-去甲基乌药碱,其含量是很微的,这就要求附子强心时,其剂量相对要大,才能真正起到治疗作用是有道理的。上述资料说明,附片虽然有大毒,但若应用恬当,确可救人于水火之中。淮南子云:“天雄、乌喙药之凶毒也,良医以活人。”近代名医恽铁焦说:“附子为最有用亦最难用的药物,若能掌握得好,确有起死回生之效也。”18附子与乌头功效对比:两药是同科植物的地下块茎;乌头是母根,附子是子根。两药同是大辛大热有毒之品,但乌头

9、毒性更大,乌头散寒止痛的作用较附片强,主要用于风湿关节痛、寒疝痛;附子温肾回阳作用优于乌头,对亡阳证、脾肾阳虚证有效。归纳其特点是,附子长于治寒,乌头善于驱风,故温肾回阳用附子,驱风止痛用乌头。【使用注意】孕妇及阴虚阳亢者忌用。反半夏、瓜蒌、贝母、白蔹、白及。生品外用,内服须炮制。若内服过量,或炮制、煎煮方法不当,可引起中毒。 19【用法用量】煎服,315g;本品有毒,宜先煎0.51小时,至口尝无麻辣感为度。【使用注意】孕妇及阴虚阳亢者忌用。反半夏、瓜蒌、贝母、白蔹、白及。生品外用,内服须炮制。若内服过量,或炮制、煎煮方法不当,可引起中毒。20 本品味辛大热,其性走而不守,能内能外,能上能下。

10、在内能峻补元阳而逐寒湿,在外能散表寒而止痛;在上能助心阳以通脉,在下能补肾阳以益火,中能温脾阳以温煦四肢,外能固卫阳以止汗。总之,既能追复散失之亡阳,又可资助不足之元阳,且能逐表里之寒湿,助阳解表。故为阳虚欲脱,身凉肢冷,大汗淋漓,吐利不止,脉微欲绝;肾阳不足,阳痿足冷,腰膝酸软;脾肾阳虚,阴寒内盛,心腹冷痛,吐泻转筋,水肿;风寒湿痹,寒湿偏盛,麻木疼痛;卫阳虚自汗或阳虚外感常用之品。唯性烈有毒,阴虚阳盛,孕妇均应忌服。为减其毒性,内服宜炮制。21干 姜()22【来源】为姜科植物姜的根茎。切片生用。【处方名】干姜、淡干姜。【药性】辛,热。归脾、胃、心、肺经。23【功效应用】 1.温中散寒腹痛,

11、呕吐,泄泻。 为温暖中焦之主药。脾胃虚寒,脘腹冷痛-党参、白术寒邪直中脏腑所致腹痛,单用本品研末服胃寒呕吐,常配-高良姜上热下寒,寒热格拒,食入即吐-黄芩、黄连、人参中寒水泻,可单用为末服,亦可-党参、白术242.回阳通脉亡阳证附子3.温肺化饮寒饮咳喘。寒饮伏肺,形寒背 冷,痰多清稀细辛、五味子、麻黄 【用法用量】煎服,310g。【使用注意】本品辛热燥烈,阴虚内热、血热妄行者忌用。 25【按 语】干姜大辛大热,入上焦心肺与中焦脾胃,为中上二焦温阳之药。其祛寒回阳功与附子并驾齐驱,并能温散寒痰冷饮,故长于治脾胃冷痛,肺寒痰喘症。干姜与附子均可祛寒回阳,但干姜长于温脾阳,附子长于温肾阳。在脾肾阳虚

12、的情况下,常二者并用则疗效更为显著。所以古人有“附子无姜不热”之说。26 姜性温热,一物三用。其鲜品生姜含有水分,气重于味,辛散之力较强,能散寒解表,并善温中降逆,为外感风寒及胃寒呕吐之常用药;干姜系生姜的宿根母姜干燥而成,水分全失,气足味存,辛散之力减弱,长于温中回阳,为脾阳衰微、吐利腹痛之要药;炮姜为干姜炮黑而成,性味苦涩温,而辛散之力几无(辛味因炮制而散失),专于温中摄血,又能温脾止泻,用治虚寒性出血或虚寒性泻痢,是中焦虚寒、脾不统血之要药。因此,前人有“生姜走而不守,干姜能走能守,炮姜守而不走”的说法,就是根据姜的发散(走)与不发散(守)两个方面,所进行的简要归纳。27肉 桂() 【来

13、源】为樟科植物肉桂的树皮。生用。 2829生长在钖兰、印度一带,为樟科植物。肉桂常绿乔木,生于常绿阔叶林中,但多为栽培,我国福建、台湾、广东、广西、云南等地的热带及亚热带地区均有栽培,尤以广西栽培为多,大多为人工纯林,我国从1962年从越南引种大叶清化桂,栽培于丘陵或斜坡山地,在广东、广西等地有大面积栽培。 30肉桂粉:芳香、温和、甜美的感觉,是一种广受人喜爱的香料。多用于面包、蛋糕、派及其他烘焙产品。咖啡加肉桂粉,一是使其更加香甜醇厚,另一是装饰作用,一般适用于卡布基诺。麝香猫咖啡 31企边桂又称清化桂,呈长片状,左右两边向内卷曲,不露毛边,且香气浓烈,故名。板桂者,呈板片状故也。桂皮以肉桂

14、厚、断面紫红色、气香味辛辣者为佳,故俗称紫桂、辣桂诸名。肉桂多去粗皮用,不去者似糟木,也称糠桂。桂丁:系肉桂未成熟果实的幼嫩果实。辛、甘、温。温中散寒。主治胃寒气痛、恶心呕吐。3-10克,煎服。32官桂:官桂之名出自宋。本草图经。据李时珍说,官桂是旧时供官家用的上等肉桂。现在官桂品种主要有三种:1、生长5-6年的肉桂幼树杆皮和粗枝皮,皮薄卷成筒状;2、柴桂的树皮,皮很薄,味较淡;3、四川官桂(银杏樟)的树皮。官桂虽善能调冷气,但作用较肉桂弱。主要用于痛经和小腹冷痛。桂皮:是天竺桂、川桂(柴桂)等的树皮。皮薄味淡。辛温。入心、肝、脾、肾经。功效温经散寒,通经活络。主治脘腹冷痛、风寒湿痹、肠风血痢

15、。本品温中散寒强度与官桂相近,较肉桂弱,对肾阳虚、命门火衰证,主要用肉桂,罕用桂皮。33【处方名】肉桂、桂心、紫油桂。【药性】辛、甘、热。归肾、脾、心、肝经34 【功效应用】 1.补火助阳阳痿、宫冷。肾阳不足,命门火衰-阳痿宫冷,腰膝冷痛,夜尿 频多,滑精遗尿等-附子、熟地、山茱萸 35散寒止痛腹痛,寒疝。脘腹冷痛-干姜、高良姜、荜茇治寒疝腹痛-吴茱萸、小茴香脾肾阳虚-脘腹冷痛,食少便溏,四肢厥冷 - 附子、人参、干姜36温通经脉 腰痛,胸痹,阴疽,闭经,痛经。风寒湿痹(以治寒痹腰痛为主)-独活、桑寄生胸痹心痛-附子、干姜、川椒阴疽、流注-鹿角胶、炮姜、麻黄闭经、痛经-当归、川芎、小茴香流注:

16、毒邪流走不定,注无定处而发生于较深部组织的一类化脓性病症。多发于肌肉深处,结成或漫肿,单发或多发,日久成脓。多患于气血虚弱者。多发于腰部、臀部、大腿后部、髂窝部等处。 阴疽:阴疽是发生于骨与关节的疾病,又称附骨疽、流痰、骨髓炎、骨痨。常在病灶附近或较远的空隙处形成脓肿,破溃后脓液稀薄如痰。 37引火归原虚阳上浮诸症。 元阳亏虚,虚阳上浮-面赤、虚喘、 汗出、心悸、失眠、脉微弱 -山茱萸、五味子、人参、牡蛎 此外,久病体虚气血不足者,在补气益血方中少量加入肉桂,有鼓舞气血生长之效。38【用法用量】煎服,15g,宜后下或焗服;研末冲服,每次12g。【使用注意】阴虚火旺,里有实热,血热妄行出血及孕妇

17、忌用。畏赤石脂。美国一项研究发现,每天饮食只要加点肉桂,就可帮助型糖尿病患降低血糖、胆固醇与三酸甘油酯,并改善胰岛素功能。 39焗服:汤剂的沸水泡药服,一般用于含挥发油、容易出味、用量小的药物。40 本品重在温肾,而又能入血分,故善治寒邪久伏之沉寒痼冷诸症,表现为冷痛日久、常药无效,对此悉用肉桂。故本草汇言称之:“肉桂治沉寒痼冷之药也”。 肉桂、桂枝性味均辛甘温,能散寒止痛、温经通脉,用治寒凝血滞之胸痹、闭经、痛经、风寒湿痹证。肉桂长于温里寒,用治里寒证;又能补火助阳,引火归源,用治肾阳不足、命门火衰之阳痿宫冷,下元虚衰、虚阳上浮之虚喘、心悸等。桂枝长于散表寒,用治风寒表证;又能助阳化气,用治

18、痰饮、蓄水证。41干姜 主温脾胃之 温散里寒 阳兼温肺亡阳证及脾 治里寒, 肾阳虚同用附子之脘腹冷主温肾阳 痛、脾肾兼温中阳 虚寒泄泻 下焦阳虚同用肉桂 偏入血分 温通经脉42吴 茱 萸()43诗中所提到的茱萸,指芸香科植物吴茱萸,并非山茱萸。山茱萸闻起来没有气味,古人认为它起不到驱邪避灾的作用。吴茱萸(因为出产于吴地(今江浙一带)的茱萸质量最好,故称吴茱萸),唐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44古人认为佩带茱萸,可以辟邪去灾。风土记记载:“九月九日折茱萸以插头上,辟除恶气而御初寒。”重阳佩茱萸的习俗在唐代很盛行,人们认为在重阳节这

19、一天插茱萸可以避难消灾;或佩带于臂,或作香袋把茱萸放在里面佩带,称为茱萸囊,还有插在头上的。大多是妇女、儿童佩带,有些地方,男子也佩带。45 【来源】为芸香科植物吴茱萸、石虎,或疏毛吴茱萸的近成熟果实。用甘草汤制过应用。 【处方名】吴茱萸。 【药性】辛、苦、热;有小毒。归肝、脾、胃、肾经。 46 【功效应用】 寒疝小茴香、川楝子 厥阴头痛生姜、人参 痛经桂枝、当归、川芎 脘腹疼痛干姜 寒湿脚气木瓜、苏叶、槟榔 1.散寒止痛寒滞肝脉47 霍乱心腹痛,呕吐不止干姜 外寒内侵、胃失和降之呕吐-半夏 肝郁化火,肝胃不和胁痛口苦, 呕吐吞酸黄连2.降逆止呕48 3.助阳止泻脾肾阳虚久泻、五更泻 补骨脂、

20、肉豆蔻、五味子【用法用量】煎服,1.54.5g。外用适量。【使用注意】本品辛热燥烈,易耗气动火,故不宜多用、久服。阴虚有热者忌用。49 吴茱萸辛散苦降,性热而燥,善散肝胃之寒,且能降逆疏散下气,并有较好的止痛作用。故凡肝胃虚寒之头痛、呕吐涎沫,肝胃不和之胃脘痛、胁痛、呕吐吞酸,以及寒湿脚气等均常应用。为末醋调敷足心,取其引火下行,可治口舌生疮。本品有小毒,宜用甘草水炙以减其毒性。因其辛热燥烈,易损气动火,故不宜多服久服,阴虚有热者忌服。 50小 茴 香 ()51【来源】为伞形科植物茴香的成熟果实。生用或盐水炙用。【处方名】小茴香。【药性】辛,温,归肝、肾、脾、胃经。52【功效应用】 寒疝腹痛乌药、青皮、高良姜 肝气郁滞,睾丸偏坠胀痛橘核、山楂 肝经受寒之少腹冷痛,或冲任虚寒 之痛经当归、川芎、肉桂等1.散寒止痛53 胃寒气滞,脘腹胀痛高良姜、香附2. 理气和胃 脾胃虚寒,脘腹胀痛、呕吐食少-白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