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静悄悄的革命——教室里的风景_第1页
读静悄悄的革命——教室里的风景_第2页
读静悄悄的革命——教室里的风景_第3页
读静悄悄的革命——教室里的风景_第4页
读静悄悄的革命——教室里的风景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z.读静悄悄的革命教室里的风景原创:丽丽清辞丽曲前天因为在新教育选修了郝晓东教师的课,开场读日本教育学博士佐藤学的静悄悄的革命。在选这门课之前,我就看到了郝教师推荐的这本书,上网搜索了这本书的简介,虽然看到评论说平易、深刻、务实,还是感觉和自己以往读的书不一样,有很多专业性的词汇甚至对课堂实例的深度剖析都不在自己的认知围之。思量再三,还是勇敢地报了这门课。不想一直置身于自己熟悉的领域,让大脑每天在愉悦和所谓的成就感中变得麻木。有时候静下心反复读一读自己读不懂的书,就有时机让自己的思想跳出原有的条条框框,看到别样的美好。德国古典哲学创始人康德说,世界之所以是这样的构成,取决于你的认知。反过

2、来说,一个人的认知水平也决定了他所生活的世界的样子。没想到自己刚拿到这本书就被封面上的话课堂改变,学校就会改变吸引了。三天读了近60页。反反复复读了很多遍,由开场的不理解到渐渐消化,然后再联系工作中的例子试着更深层次的理解。真的是受益匪浅!在我国,这场静悄悄的革命不也在进展吗?我们该怎样投身于这场革命呢?跨国界相互学习是佐藤学先生的期望,也是译者季湄教授的期望,更是我们应该积极实践的一件任重而道远的大事。1对于我来说,这60页的知识点太多了,读到很多精辟之言,我只想尽快记下来,促进自己对这些知识的理解:1.每个教室都有一个固有的风景。忽略教室的多样性和在其中发生的事情的固有性仅一般性地议论教学

3、是非常空洞而没有什么意义的。2.现在所有的教学中几乎都能看到这一现象:在教学活动中,过分强调自己解决、自己决定、自我实现等,只针对学生这一要素,并不存在教授这一概念。书中的这些话让我想到了工作中各种各样的教研活动,在公开课上,几乎所有的问题都抛给学生,甚至重难点也不例外。这样的教学方法在评课环节也会得到以学生为主的美誉,我一直疑惑的也是把课堂交给懵懂无知的孩子真的可取吗?我们该如何把握好学生为主体的度?3.主体性神话将学生与教师的互动、与教材以及学习环境等割裂开来,让教育成为仅仅针对学生的需要、愿望、态度、等学生自身的性格取向来进展的神话,成为把学习理想化为只由学生部的主体性来实现的神话。这样

4、我行我素的主体性已经让学生不堪重负。4.与其培养学生积极发言,不如培养其倾听能力。教师过分追求学生把自己的意见清楚明晰地发表出来,忽略了学生无法清晰表达的模糊多义的思考。殊不知不确定的思考或表现与那些确定的思考或表现具有同等重要的意义。5.小学教室里的闹哄哄到初中高中教室里的静悄悄现象。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有制度的约束却又不仅于此,学校教室的文化,追求虚假主体性的教学中的形式主义等,也是很大的问题。6.那些对枯燥无味的或者无意义的课题表现消极毫无兴趣的学生是自然的也是安康的,教师应当视为理所当然,并在第一时间自我反思。我们应当追求的不是发言热闹的教室而是用心地相互倾听的教室。7.润泽的教室给人

5、的感觉是教室里的每个人的呼吸和其节律都是则柔和。在润泽的教室里,教师和学生都不受主体性神话的束缚,大家安心地、轻松自如地构建着人与人之间的信赖关系。即使耸耸肩膀,拿不出自己的意见来,每个人的存在也能够得到大家的尊重,得到成认。8、古今的一切文献中,言及学习都追求慎学这一本质,而自主性、主体性或努力、欲求并不是学习的本质。9.在教师的介入下,学生自立地、合作地进项的活动,才是学校中学习的本质。教室里要构筑学生在相互交往中共同成长的关系。组织和指导有任务的学习,有小组活动的学习,有学生将自己理解的东西用作品表现出来与同伴共享、相互欣赏的活动的学习。10.与学生息息相通的是组织相互学习的教师的根本功

6、。息息相通在人际关系中比言语还要根本。对于这些知识点,有些我还不能更深层次的理解,只是觉得语言精妙无双,批判鞭辟入里,相信在课程开场后,通过学习自己会有更深层次的理解。让我觉得有颠覆性认识的还是第一章第四小节的应对的教室的身体和语言倾听学生的发言以及第六小节每个学生相互作用交响乐团式的教学。一、倾听学生的发言在这一小节,作者以一次语文研讨为例,提出质疑:为什么教师要对学生的一个个发言一一附和、帮腔、评价,一一概括其意思呢?经过研讨,教师们吐露心声:为了不出现冷场、为了表现语言的丰富等。但是,真正的原因是因为在意识深处不相信学生的阅读理解。文学的教学变成谈话的教学是有问题的,作为阅读教学,在一节

7、课里面,能让学生多少次与教科书的语言发生新鲜的接触,是决定教学成败的事。假设是一节课中,引导学生假设干次反复的阅读,教师对学生的每一个发言采取一问一答式的附和就是可以防止的。另外作者也指出,正是因为下一步怎么办的焦虑让教师无法静下心来倾听。每一个教师都会理解这种焦虑,比方在学生答复下列问题的时候、在学生自由读书的时候、在板书的时候等,执教者都会不由自主地去想自己的教学流程。这样教师无法专心接纳学生的话语,如果不管学生说了什么,教师还按自己预设的教学设计走的话,就可以理解为在学生说出自己的观点之前,教师就准备把自己的理解施加给学生了。则倾听的意义是什么呢?作者用一个形象的比喻来阐述:倾听学生的发

8、言,好比是在和学生玩棒球投球练习。把学生投过来的球准确的接住,投球的学生即使不对你说什么,他的心情也是很愉快的。学生投的很差的或者是投偏了的球,如果也能准确接住的话,学生后来就会奋起透出更好地球来。然而,多数的教师只注意自己教学的进度,并没有去想准确地接住学生的每一个发言,未能与那些倾心投球的学生的想法产生共振。因此,说在教授过程中学生的投球纷纷落地也不为过。更有甚者,有些教师接不住球,还让学生替他去捡,这样那些投不好球或者投偏球的学生就会变得讨厌投球,甚至还会讨厌他们自己。因此,不擅长接球的教师,应当专心一心一意的正面直对学生,重视他们的每一个球,而不是只按自己的教学方案来上课。读了作者的这

9、个比喻,自己的很多上课情景都闪现在眼前,尤其是接不住球的时候,不仅没有倾听学生的心声,也没有给他表述自己想法的时机,而是努力地把学生的思维拉扯到自己设计好的路子上来,以求整堂课的流畅和完整。这样怎样能产生欣赏、体味的倾听方式和理解方式呢?二、每个学生的相互作用交响乐团式的教学作者把以学生的学为中心的教师的活动总结为两种表现形式:1、与每个学生应对的活动量身定做。不难理解,作者所说的服装裁剪的含义就是我们的因材施教,尊重学生的个性。学生的学习是从个体发出,又回归到个体的。因此教师的活动也要从应对学生个体出发又回归到学生个体中去。然而在当今的大环境下,学生不过是作为集体而进入教师意识的。然而无论哪

10、个教室里都有需要帮助的学生,对于教师来说,能看清、识别每个学生的学习是怎样通过那些活动而与其他学生相互作用的,哪些教材的容在活动中得以深化并正在开展,都是教学的中心问题。1、与学生各种各样的想法、认识相互激荡回响的活动。相互碰撞、回响共鸣的交响乐在这里作者引用了日本京都大学哲学家垘原资明先生对交往的四种分类:只有一方讲话的单向交往、相互交谈的双向交往、被拒绝被阻挡的反向交往、思路各异的异向交往。并指出倾听异向交往的话语尤为重要。在这里作者以一节小学三年级的语文课为例,教师提问后,学生豆太的异常答复把教师弄得不知所措。但是教师并没有转移话题或者无视学生答复,而是接着问:你这想法是从哪儿来的呢?豆太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说出了自己为什么有那样的想法,教室里一阵阵的欢笑过后,大家觉得并不是没有道理。由此可见,无论什么样的学生的发言或行动,都有他自身的逻辑世界。作者评价从哪儿来的这一问法真是好极了。组织交响乐团的教师正是通过把学生与教科书连接起来并把学生与学生连接起来而展开教学的。连接性的询问就有可能在教室里生长出什么来。如果顺着教师的路数进展下去,交往也就只能停留在外表,变得非常浅薄和薄弱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