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约瑟难题”的经济基础视角_第1页
“李约瑟难题”的经济基础视角_第2页
“李约瑟难题”的经济基础视角_第3页
“李约瑟难题”的经济基础视角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李约瑟难题”的经济基础视角复旦大学法学院:郑飞【摘要】“李约瑟难题”是李约瑟先生通过对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状况的深入研究和实地考察,提出的发人深省的现实问题。本文尝试从经济基础视角出发,对“李约瑟难题”进行回答,期待对当今中国科技社会发展有所裨益。(一)英国学者李约瑟(JosephNeedham,1900-1995)六十年殚精竭虑、孜孜不倦地从事中国科技史的研究与写作。其巨著ScienceandCivilizationinChina(译为中国科学技术史)向世人展示了一幅中国古代科技文明的宏伟画卷,受到国际学术界的高度重视。在这本著作中,李约瑟先生提出了著名的“李约瑟难题”(NeedhamPuzz

2、le)。“李约瑟难题”是李约瑟先生通过对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状况的深入研究和实地考察,提出的发人深省的现实问题。其大抵可以归纳为两个层次:一是为什么在公元前2世纪到16世纪之间在将人类的自然知识应用与实用目的方面,中国较之西方更为有效;二是为什么近代科学关于自然界假说的数学化和相关的先进技术却兴起于伽利略时代的欧洲,即工业革命为何发端于西方而非中国。英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M.汪受琪等译,北京:科学岀版社,近百年来,中西方各界学者以不同的视角对“李约瑟难题”进行解答。任鸿隽先生在1915年的文章说中国无科学之原因,把中国无近代科学的主要原因归之于没有使用归纳法,“无归纳法则无科学”。梁启超先生则认为

3、,国人“德成而上,艺成而下”的观念因袭已久,缺乏学校、学会、报馆之类的科技传播组织,八股取士的科举制度也阻碍了近代科学的诞生。冯友兰先生认为应重点考察中国人的价值观和哲学,他特别强调汉代以后国人就失去了征服自然的理想并完全从外部世界撤退回来。马克斯韦伯从宗教的角度进行解释,认为中国儒教伦理的核心是反对近代化的专业科层和专业训练,尤其反对为营利而进行的经济训练,在这样的环境下难以自发产生资本主义。而李约瑟本人也进行了尝试性解答,认为这是由于封建官僚制度的两面影响造成的。学者们从不同视角来解读“李约瑟难题”,都有2008:112.一定的合理性。但我认为“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无论是政治体制、宗教

4、还是文化思维,归根到底都离不开经济基础的影响。因此我尝试从经济基础的视角来分析回应这个难题。古代中国从春秋战国开始,小农经济在铁犁牛耕的背景下成为主导的经济形态。其主要特点为:分散性:以家庭为单位,精耕细作;封闭性: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结合,男耕女织;自足性:生产的主要目的是满足自家生活需要和纳税,自给自足。与小农经济相适应,在政治上表现为高度集中的中央集权制度,在思维上则重经验实用而轻理论抽象。在十六世纪前即尚在工场手工业时期,“生产方式的变革是以劳动力为对象或起点的”。古代中国凭借人力资源禀赋的优势,农业生产力在“重农抑商”的经济政策的维护下稳步发展。而在农业生产的需求推动下,生产工具不断得到

5、改进,与农业息息相关的学科与技术,如农学、水利工程、天文学等依靠国家的行政力量与工农的经验以及少数敏锐天才的观察发展起来。这比同时期的稀饭给的小农经济更为发达,因而在此期间在将人类的自然知识应用与实用目的方面,中国更为行之有效。但是随着工场手工业向大工业生产转化,原本以劳动力为起点也随之转变成以劳动资料为起点,这成为近代中西方经济增长呈现差异性的物质基础,并由此决定了中西方再次期间科学技术的发展态势。(1)小农经济的生产目的是使用价值,由此决定,生产必然会受到小范围内直接消费者需要的限制。“为使用价值而生产,就是为人本身而生产”这一性质决定社会只能维持周而复始的简单再生产,不会进行累进的扩大再

6、生产。小农经济条件下的社会,农业和手工业生产是在相对孤立的组织内部完成的,不存在真正意义上的商品生产和交换,科技的社会需求相应也就小。与此相反,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由于资本和生产结合,产品成了商品,从而导致整个社会对科技的需求始终处在一个不断膨胀的过程中。“只有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才第一次使自然科学为直接的生产过程服务,同时,生产的发展反过来又为理论上征服自然提供了手段。”30德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408.德马克思机器、自然力和科学的应用M人民出版社,1978:206.(2)在农业和家庭手工业为主的生产的封闭性、孤立为基础形成了古代中国社会结构的超稳定性,而这种超

7、稳定性反过来促使统治阶层必然要对科学技术的发展进行相应的抑制,将整个社会对技术的需求始终限定在一定的范围之内,使科学技术的发展既可以促进必要的农业生产和社会活动,又不至于破坏小农经济的基础。“因为技术的过度发展,以及由此技术与商品、资本结合起来,就会打破生产的封闭性和孤立性,4进而危及整个社会结构的超稳定状态。在经济政策上的体现就是“重农抑商”,保护农业生产,抑制商业发展;在社会等级上的表现就是在“士农工商”,只有学习“帝王之术”、“礼制之数”才是正途,而科技被视为“奇技淫巧”,商人始终处于一种卑微的身份和受打压的地位,其权利无从保障。科所以科技在中国古代并未在社会层面得到体制化的强力支持,相

8、反在意识形态上受到抑制。资本主义虽在明末萌芽,技在中国古代既然不受社会重视,因而也就没有社会体制化的价值,而“科学化是市场化的伴但局限于个别地区与部门,并没有真正发展起市场化的商业资本,随产物,没有市场化,就没有科学化”小农经济的生产方式下,农民完全依附于土地,其思维和理性从没有从统治它们的力量中独立出来。“天人合一”的观念更是从本体论层面阻碍了科学精神和科学理性的生长。在长期的农业生产实践中,其认识世界的基本方法就是体悟、感应和宏观的综合,而严重缺乏理论化和形式化,更不会使用试验方法。受此决定,也就不可能建立一整套完备的概念、推理的逻辑一一数学形式系统。另外极端的实用化,就是将科学技术的发展

9、、应用绝对化,以能否直接应用于实际,直接创造物质财富作为判断科学技术价值的唯一标准,并以这一标准来决定科学技术发展的方向和道路。中国古人很早就掌握了水法炼铜技术,即铁铜置换反应,但一旦铜被直接应用于生产、生活实际的成果后,这种现象的科学价值就此完结,科学的研究就此终止,而理论的成果却被埋藏。因此小农经济所决定的中国传统思维方式根本就不能为科学发展提供足够的思想资源。由上述分析可知,在小农经济的生产方式下,其自足性与封闭性使科技的社会需求缩小,为了维护古代中国社会结构的超稳定性,科技在中国古代并未在社会层面得到体制化的强力支持,相反在意识形态上受到抑制,而小农经济所决定的中国传统思维方式与科学精神和科学理性相差甚远。这次导致了近代科学无法在这个时期的中国社会生长。科学技术的发展有其自身的规律,但归根结底是由经济基础所决定。古代中国以小农经济为主导的经济形态,使其在早期将人类的自然知识应用与实用目的方面更占优势;而时值近代大工业生产,小农经济的生产方式的本身特征限制了社会发展对科技的需求,阻碍了资4郑晓松.亚细亚生产方式与李约瑟难题.兰州学刊.2004(1).5张建华.经济学一入门与创新M.中国农业出版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