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化学第一轮复习空气和氧气_第1页
初三化学第一轮复习空气和氧气_第2页
初三化学第一轮复习空气和氧气_第3页
初三化学第一轮复习空气和氧气_第4页
初三化学第一轮复习空气和氧气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初三化学第一轮复习空气和氧气 空气空气 的组成氮气 (N2) 78%氧气 (O2) 21%稀有气体(氦气He、氖气Ne、氩气Ar)0.94%二氧化碳 (CO2) 0.03%其它(H2O等) 0.03% 人类需要洁净 的空气防治措施加强空气质量监测多植树造林工厂的废气经处理再排放污染物有害气体(SO2、CO、NOX)烟尘(可吸入颗粒)我会总结一、空气组成及污染1、空气中各组分气体按 计算:氧气占 ;氮气占 ;二氧化碳占 ;稀有气体占 。举例说明空气中存在:氧气 ,二氧化碳 ,水蒸气 。空气中二氧化碳含量相对稳定的原因是 。举例说明空气中氮气的作用 。稀有气体是 (纯净物或混合物),写出其中氦气、

2、氖气的化学式 、 。2、计入空气日报的首要污染物有: 。 它们的来源分别是 。因此你认为减少空气污染的方法有 。捕捉空气,你有哪些方法?用集气瓶取用注射器取用气囊收集水排气法 1、用于制造氮肥、作瓜果蔬菜保护气的是 。2、 能代替氢气填充气球的稀有气体是 。 3、量多时会造成温室效应的是 。4、能支持燃烧、供给呼吸的是 。 我会应用Heco2o2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1、原理:利用物质的燃烧消耗密闭容器内的氧气,通过测定空气减少的体积得到其中氧气的体积2、可燃物的选择条件:能消耗空气中的氧气不产生其它气体(用水时)3、装置(1)实验现象是:_(2)实验结论是:以此装置,测定结果偏大的原因有:以此

3、装置,测定结果偏小的原因有:1、燃烧匙伸入瓶中太慢,导致气体逸散2、实验时弹簧夹末夹紧3、1、红磷不足量2、装置气密性不好3、导管中有空气该实验中若用硫粉代替红磷,要使实验成功,可将水换成 也可。其反应方程式为 。C某同学对实验进行反思后,提出了改进方法(如图所示 ),你认为改进后的优点是: 装置始终密闭,没有气体逸出和进入,测量结果更准确。水太阳光红磷图2减少污染红磷12345沸水白磷活塞实验过程中观察现象有:实验过程中观察现象有:待液面不再发生变化后,向右管中加水至左右两边液面不再发生变化后读数。29.小明和小芳在讨论“能否用蜡烛燃烧法来粗略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这一问题时,小芳认为:通过

4、图l装置,用蜡烛燃烧法测得空气中氧气的含量会_(填“偏 高”、“偏低”或“不变”)。她根据蜡烛燃烧产物的特点阐述了自己的理由:_并用图1装置进行实验,证实了自己的结论。(注:本题实验中装置的气密性良好,水槽中的液体是水)小明认真分析了小芳的实验结果后,进行了如下探究:提出问题导致小芳这一实验结果还有其它原因吗?实验探究小明设计了图2装置,进行以下操作:(1)取黄豆粒大小的白磷,用滤纸吸去表面的水份,放人捆在电烙铁下面铁片的凹槽内;(2)将燃烧匙内的蜡烛点燃后迅速插人钟罩内,并立即塞紧橡皮塞;(3)待蜡烛熄灭后(蜡烛有剩余),接通电烙铁电源,发现白磷先熔成液体,接着燃烧产生大量白烟,说明通电前钟

5、罩内含有_,产生白烟的化学反应方程式是 得出结论导致小芳这一实验结果的另一原因是_ _。交流与反思小明和小芳分析了上述实验后,又提出了一个问题:_ 1.如下图所示的实验装置,也可以用于测定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含量。已知铁在潮湿的空气中能与氧气反应生成铁锈。请你运用上述原理测定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含量,请回答下列问题:(1)实验中能观察到的现象 , 。(2)试管内的压强 (填“大于”、“小于”、“等于”)。铁丝表面生成一层铁锈水在试管中上升约占试管体积的1/5小于(3)从该实验中你获得的信息有 , 。(4)该实验给你的启示是 。铁在潮湿的空气中易生锈空气中氧气体积约占总体积的1/5铁制品保存在干燥的地方

6、,尽量避免与氧气接触4.应用化学原理分析,工业炼钢时用纯氧而不用空气的原因是: ;在纯氧中燃烧更剧烈,可以达到更高的温度1.木炭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_ 。 发出白光,放出热量,生成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2.硫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_ 。 硫在氧气中剧烈燃烧,发出明亮的蓝紫色火焰 性质活泼的氧气实验时的注意点3.镁带燃烧的现象_ 发出耀眼的白光、放出热量、产生白烟、生成一种白色固体。4.铁丝在氧气中燃烧实验的现象_ 铁丝剧烈燃烧,火星四射,生成一种黑色固体。做硫、铁丝在氧气中燃烧实验时,集气瓶底部都需留些水,两瓶中的水作用分别是: 。硫燃烧实验中:水用于吸收产生的二氧化硫铁丝燃烧实验中:以防生成的熔化物炸

7、裂瓶底O2分离液态空气KMnO4H2O2H2O光合作用其它燃烧(剧烈氧化)缓慢氧化C、S、P、Fe、Mg、H2、CO、CH4金属生锈、C6H6O6小强同学经过查阅资料得知:铝丝和铁丝一样,也能在氧气中燃烧,于是设计了如下图所示的装置进行实验探究,请你结合实验过程回答下列问题。(1)集气瓶底预先铺少量沙子的目的是 _;(2)铝丝在空气中不能被点燃,引燃铝丝的办法是:_;防止反应生成的固体物质溅落瓶底,致使集气瓶炸裂铝丝下端系一根火柴,点燃火柴,待火柴即将燃尽时,将铝丝伸入集满氧气的集气瓶中拓展延伸(3)用正确方法引燃铝丝,伸入装有氧气的集气瓶中后,未观察到铝丝发生剧烈燃烧现象,可能的原因是 _。

8、(4)写出铝在氧气中燃烧的化学方程式 _。铝丝表面 有氧化膜氧气浓度不够4Al+3O2=2Al2O3点燃4.应用化学原理分析,工业炼钢时用纯氧而不用空气的原因是: ;在纯氧中燃烧更剧烈,可以达到更高的温度支持燃烧供给呼吸(比较活泼)化学性质 性质用途氧气1 .为无色无味的气体2. 密度比空气大3 .不易溶于水我会总结物理性质(通常情况下)1.与非金属反应(、)与金属反应(g、Fe、Al、Cu)与化合物反应(、)氧气的化学性质-助燃性(氧化性)1、写出碳(充分、不充分)、硫、磷、铁丝、镁带等物质燃烧反应方程式2、写出铜丝加热变黑,铝片被氧化,葡萄糖被氧化的反应方程式氧气的制备工业上制取氧气分离液

9、态空气利用液态空气中液态氮和液态氧的沸点不同,液态氮先汽化将一根燃烧的木条放在盛满液态空气的保温瓶口,打开瓶盖时,木条 (填熄灭或更旺)理由是 。氧气的实验室制法1、药品:KMnO4或H2O2溶液这两种药品的共同点是:都含有氧元素2、反应装置两种方法制氧气时,二氧化锰分别是什么物质?实验室制取气体的设计思路一.反应原理及药品的选择二.实验装置选择1.发生装置选择思路2.收集装置选择思路药品的选择应考虑:1.药品价格便宜、易得2.反应速率适中,不能太快、也不能太慢3.气体便于收集4.气体产物单纯5.尽量不消耗能源从两个方面考虑: (1)反应的条件。 (2)药品的状态。在选择发生装置时要考虑哪些因

10、素?适用于反应物是固体且需加热适用于反应物有两种(固体+液体)且不需加热2、在选择收集装置时应以什么为依据?-主要应以气体的性质来决定:物理性质(1)气体的密度与空气比较 (2)气体在水中的溶解性化学性质(1)气体是否与空气发生反应 (2)气体是否与水反应A固体加热型B固液不加热型1、写出用A、B装置分别制取氧气的化学方程式2、实验室用氯化铵和熟石灰固体加热制取氨气应选择 装置实验室用硫化亚铁固体和稀硫酸制取氨气应选择 装置3、用B装置制取氧气时,为使反应减慢,你的措施有: 。C4、C装置与B装置有相似之处,C装置的最大优点是 。用双氧水和二氧化锰催化制取氧气时,用C装置能否实现该功能?为什么

11、?-增加一个收集排出水的量 筒,还可以定量测出收集到 的气体体积5、B装置中可用 代替分液漏斗,也能具有相似效果6、用A装置制取氧气时,装置的注意点是 。7、检查C装置气密性的方法是 。8、装置中要使玻璃管和橡皮管很方便的连接,你的方法是 。收集气体的常用装置abcd1、能用装置收集的气体分别具有什么性质?2、用装置收集氢气由 端通入氢气,用装置收集氧气由 端通入氧气3、氨气是一种极易溶于水的气体,收集氨气可选择装置 4、在装置中储存了一瓶氧气,欲将其中的氧气取出,你的措施是 。5、在用排水法收集氧气时,为收集到纯净的氧气,你应怎样做 ?右图是一瓶用排水法收集的气体,该气体具有哪些性质?A、B、C三种元素,A元素的单质是最清洁的燃料;B元素的单质能在C元素的单质中剧烈燃烧,火星四射,生成黑色固体;B元素的单质是目前世界上年产量最高的金属。写出A、B、C三种元素的名称或符号:A_、B_、C_;写出B、C二种元素组成的一种化合物的化学式:_。 H(氢) Fe(铁) O(氧) F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