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宝寺煤矿初步设计说明_第1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57d87f0c28eb70cbeef2224c9c90734a/57d87f0c28eb70cbeef2224c9c90734a1.gif)
![梁宝寺煤矿初步设计说明_第2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57d87f0c28eb70cbeef2224c9c90734a/57d87f0c28eb70cbeef2224c9c90734a2.gif)
![梁宝寺煤矿初步设计说明_第3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57d87f0c28eb70cbeef2224c9c90734a/57d87f0c28eb70cbeef2224c9c90734a3.gif)
![梁宝寺煤矿初步设计说明_第4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57d87f0c28eb70cbeef2224c9c90734a/57d87f0c28eb70cbeef2224c9c90734a4.gif)
![梁宝寺煤矿初步设计说明_第5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57d87f0c28eb70cbeef2224c9c90734a/57d87f0c28eb70cbeef2224c9c90734a5.gif)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PAGE1 / NUMPAGES158第一章 矿井概况与井田特征第一节 井田概况一、地理概况(一)交通位置梁宝寺煤矿位于巨野煤田梁宝寺井田,位于省嘉祥县城西北约20km处,行政区划属市嘉祥县。兖(州)新(乡)铁路位于井田南部,从嘉祥县城经过,嘉祥向东56km至兖州可与京沪线相连,向西259km经至与京广线接轨,京九铁路从本区西南部的经过;南部机场已开航,可直达、等地;京杭大运河从本区东侧经过;区公路可直达、梁山、巨野等地,井田北部济广高速现已开通,交通十分便利(图1-1)。(二)自然地理1、地形地貌区地势平坦,略呈西高东低,地面标高40.1246.14米。主要水系有:北部的鄄郓新河、中部的
2、王河、洙新河和南部的万福河,均自黄河附近向东流入京杭运河和湖。梁宝寺井田东边界F1断层和西边界F13断层落差均大于700m,下盘奥灰抬起使得煤系地层与奥灰对接,形成东、西部补给边界。北边界F24断层落差100m,井田地层上升、井田外下降,煤层赋存深度大于1500m,煤系含水层接受补给条件差。南部以奥灰隐伏露头为界,形成南部补给边界。矿梁宝寺井田东界为F1断层,西界为F13断层,二者构成梁宝寺井田的地堑构造。区地层呈南浅北深的趋势,因受区域断层的控制,形成以梁宝寺向斜为骨干向北倾伏收敛的“裙边状”褶皱构造,并伴生北东向与北西向断层组,构造复杂程度中等(图2-1)。井田褶皱发育,以贯穿全井田的梁宝
3、寺向斜为骨架,呈宽缓褶皱构造,褶皱翼部倾角较缓,一般510。次一级褶皱自东向西依次发育有王庄向斜、宋庄背斜、黄河背斜、申庄向斜、贺庄背斜、程庄向斜、武寨背斜、杜垓向斜、庄背斜。本区中部,自南部奥系石灰岩露头开始,经后靳庄、庄、垓、梁宝寺至北部边界F24断层,形成本区主干构造,走向自北东至北西,延伸17Km。向北倾伏,幅度50250m,跨度26Km,两翼倾角510,南部缓,北部陡。有41条地震测线穿过,16个钻孔控制,中部已查明,南部和北部基本查明。2、地表水系本区属黄河冲积平原,地形平坦,地势略呈西南高东北低,地面标高一般为+37+40m,自然地形坡度为0.2。区水系比较发育,河流沟渠纵横成网
4、,主要河流有红旗河、靳庄沟、王河,并与区各沟渠贯通,雨季洪水排泄迅畅。区域地表水系发育,王河、洙水河、万福河自西向东穿越本区流入湖,京杭运河自北向南流经本区,洸氵府 河、泗河和白马河自东北向西南流入湖。本区多为黄河冲、洪积平原,仅在区域中部与东南部有小面积的低山丘陵。京杭运河以东,沉积颗粒粗,地下水迳流较强,具优质松散层孔隙水;运河以西,松散层颗粒细,迳流变弱,由东向西水质变差。嘉祥、巨野、郓城等地地势低洼,潜水位浅,蒸发强烈,潜水浓缩盐化,局部形成盐碱地。3、气象本区属暖温带季风区大陆性气候,春旱多风,夏热多雨,秋高气爽,冬季干冷,四季分明。据嘉祥站1959年1月至2008年12月观测资料:
5、年平均气温12.813.9。月平均最高气温28.9(1971年7月),月平均最低气温-4.7(1980年1月),日最高气温42.4(1966年7月19日),日最低气温-18.7(1957年1月2日),平均最低气温为1月,平均气温-1.4。年平均降水量650mm,年最大降水量1088mm(1964年),年最小降水量363.9mm(1988年)。降雨多集中在7、8月份,春季雨少,时有春旱。日最大降雨量156.2mm(1965年7月9日)。年最大蒸发量2318.4mm(1968年),年最小蒸发量1472.4mm(1984年)。霜期一般在每年的11月中旬至次年的4月上旬。最大积雪厚度0.15m,最大冻
6、土深度0.31m。区工、农业均较发达,电力、劳动力充足。粮食作物主要有小麦、玉米、高粱、谷子、地瓜;经济作物主要有棉花、花生、大豆、生;工业现拥有煤炭、化工、电力、机械、纺织、建材、农药、造纸、瓷、酿造、食品等多种门类。4、地震据地震历史资料记载,地区自公元前618年至公元1937年8月1日,共发生地震128次,其中破坏性地震11次。根据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 183062001),本区所属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分区为0.100.15g。二、主要自然灾害矿区的主要自然灾害为气象灾害,年降水量稀少,年蒸发量大。矿区生态环境脆弱。矿区西部的经济以农业为主,工业不发达。三、矿区煤炭生产建设与规划概况经
7、核实,截止2009年底,梁宝寺煤矿采矿权围保有煤炭资源储量48902.8万吨,累计动用资源储量1113.8万吨,累计查明资源储量50016.6万吨。依据最新设计:矿井生产能力为180万吨/年,分两个水平开采,一水平标高-708m,二水平标高-1020m。一水平(一号井)建设井筒3个(主井、副井、风井),均位于井田南部(浅部)L-1孔西南约110m处,净直径:主井5.0m,副井6.5m,中央风井5.0m;二水平(二号井)建设井筒3个(北主井、北副井、北风井),均位于井田北部(深部)。待二号井建成后,首先实现与一号井贯通,再分别开采两个水平的煤炭资源。实行混合通风方式;两个水平均采用立井开拓,单一
8、长壁采煤法,后退式开采,全部冒落法管理顶板,胶带输送机的运输方式。设计开采的煤层为3煤层,开采方式为先搬迁村庄,后全区开采;16、17煤层暂未纳入开采设计。一号井生产系统于2002年7月16日开工建设。主井于2003年9月10日竣工,井筒净直径5.0m,全深760.1m,装备一对22t底卸式多绳箕斗,担负一水平原煤提升,兼作辅助进风井;副井于2003年9月6日竣工,井筒净直径6.5m,装备一对一宽一窄1.5t矿车双层四车罐笼,担负全矿井人员、材料、设备与矸石提升,并兼作主进风井,设BDK-8-No24A型通风机2台,总进风量140m/s;风井井筒于2003年11月22日竣工,井筒净直径5.0m
9、,全深709.9m,担负全矿井回风,风速约为8.0m/s;中央泵房水仓容积5100m,设有MAD420-909型泵5台,每台排水能力420m/h。二水平生产系统目前仍处于基建中,预计2012年底投产。2006年8月,省煤田地质局第三勘探队在上述补勘工作的基础上,提交了省巨野煤田梁宝寺井田补充勘探报告。报告通过省储量评审办公室组织的评审,评审文号:鲁矿勘审煤字200607号,并经省国土资源厅以鲁资能备字200639号文批准备案,批准储量如下:矿业权围-1200m标高以上累计探明煤炭资源储量49942.2万吨(气煤33922.9万吨,混合煤(包括弱粘煤、1/2中粘煤、1/3焦煤、贫煤)12305.
10、2万吨,无烟煤3714.1万吨),其中:(111)16011.0万吨、(122)7338.0万吨、(111b)21347.9万吨、(122b)9784.6万吨、(333)18809.7万吨。该报告资源储量估算围与本次资源储量核实围完全一致,是本次主要报告之一。由于区村庄稠密,3煤层压煤面积占煤层赋存面积的94%,原设计的先搬迁村庄后开采资源,实施困难。为保障安全生产,省煤炭工业局先后以鲁煤规发字2006157号和鲁煤搬迁字2009136号文,对3100和3200采区、3300和3400采区村下压煤开采方案进行批复, 3100采区和3200采区东部分别条带式开采9个工作面,3100采区采宽80m
11、,留宽110120m,3200采区采宽80m,留宽120m;3300采区的3305、3309工作面和3400采区的3406、3408工作面条带式开采,采宽100m,留宽120m。2007年,省煤炭工业局和煤矿安全监察局以鲁煤规发200731号文联合公布了梁宝寺煤矿2006年核定的生产能力为240万吨/年。2009年3月,为给梁宝寺煤矿二号井筹建提供地质资料,受建设单位委托,省地矿工程编制了省巨野煤田梁宝寺煤矿改扩建(二号井)工业场地压覆矿产资源调查报告。依据上述报告:二号井工业场地包括二号井工业广场和场外道路两部分,共压覆3、16、17三个煤层资源储量4108.1万吨:(111b)3047.2
12、万吨,(122b)660.7万吨,(333)400.2万吨。其中:二号井工业广场压覆煤炭资源2399.5万吨:(111b)2182.2万吨,(333)217.3万吨。报告经省国土资源厅以鲁国土资字2009273号批准备案。矿井自2005年投产以来,共掘进巷道92612.6m,其中:岩巷27004.0m,煤巷65608.6m;开采工作面20个(3100采区10个、3200采区10个),开拓形成准备工作面5个(3300采区2个、3400采区3个)。截止2009年12月31日,全矿井累计动用资源储量1113.8万吨(全部为气煤),其中:采储量953.9万吨,损失量159.9万吨,历年平均回采率85.
13、6%(表1-3) 表1-3 历年动用资源储量一览表(万吨)截止时间年度动用量采出量损失量回采率2009.12.31200541.336.44.988.1%2006296.6209.087.670.5%2007266.8238.927.989.5%2008260.5234.625.990.1%2009248.6235.013.694.5%合计1113.8953.9159.985.6%四、矿区水源、电源与通信情况1、水源条件 梁宝寺矿区位于省嘉祥县境,是巨野煤田最先开发的区块。随着鲁区经济快速发展,该区块的能源战略地位愈显重要。而水源问题在这一地区也非常突出,浅层地下水一直是该地区城镇居民供水和工
14、农业用水的主要水源,矿井的持续开发势必会对浅层地下水环境造成不利的。矿区总体设计确定:地下水为矿区一期给水工程的供水水源,日供水量充足,煤矿的生产生活用水由矿区一期给水工程统一考虑解决。该工程已全部建成,二号井煤矿供水管路正在建设之中。该工程可以满足煤矿的用水要求。后期矿区供水水源,地下水源正在勘查,水质较差,目前地方政府正在考虑引用黄河水2、电源条件电源有电厂与电厂。矿区建有一座110kV变电站,该变电站设计规模为2台25000kVA变压器,现装设SFSL7-25000/110,110/35/6.3kV和SFSL7-12500/110,110/35/6.3kV变压器各一台,其电源是以双回导线
15、为LGJ-240的110kV线路取自220kV变电站,该220kV变电站电源取自电厂与电网。矿区在二号井煤矿建有110kV变电所一座,其电源以两回导线为LGJ-150的110kV线路引自矿区110kV变电站。该变电所为煤矿留有110kV出线间隔,煤矿供电拟以两回110kV线路引自110kV变电所。3、通信条件根据编制完成的矿区综合信息数字网初步设计和国家能源投资公司1992第508号文件“关于灵武矿区专用通信网初步设计的批复”,矿区专用通信网由矿区本部汇接局和灵新、羊场湾、枣泉煤矿三个端局组成,行政系统选用程控式交换机,其容量分别为汇接局2000门,覆盖黎家新庄中心区全部用户。目前矿区本部汇接
16、局、灵新煤矿端局行政系统已经开通,汇接局与市邮电局的传输信道采用光缆线路。第二节 井田与其附近地质特征一、地质特征(一)区域地质梁宝寺井田为全隐蔽式井田,煤系基底为奥纪马家沟组,主要含煤地层为月门沟群组和组,总厚264.40m。矿区位于黄河冲积平原区,地形平坦,自然地形坡度0.2,不存在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发生的可能性。地层系统厚度(m)主 要 岩 性界系统组最小最大平均新生界(Kz)第四系(Q)94.90146.3116.85主要由粘土、砂质粘土、砂与砂砾层组成,顶部有薄层泥炭,遍布全区。东北部较薄,西部较厚,与下伏地层呈不整合接触。上第三系(N)195.23368.73280.84
17、主要由半固结粘土、砂质粘土与粉砂、细砂组成。上段大半未固结,局部微固结;下段大部微固结,部分半固结。西北部厚,东部和南部较薄,与下伏地层呈不整合接触。古生界(Pz)二迭系(P)上二迭统(P2)上石盒子组(P12)0620.55主要由杂色泥岩、粉砂岩、灰绿色中、细砂岩组成。南部被剥蚀,向北厚度逐渐增加。与下石盒子组呈整合关系。下二迭统(P1)下石盒子组(P21)22.9062.7042.88上部以杂色泥岩、粉砂岩夹灰绿色砂岩,下部为灰白色砂岩夹灰绿色泥岩、粉砂岩,底部以不稳定的厚层状砂岩与山系组分界。组(P11)48.60115.8078.66为主要煤系地层,以灰灰白色中、细砂岩、深灰色粉砂岩、
18、泥岩与煤组成。本组含煤3层,自上而下有2、3(3上)、3下煤层,其中3(3上)煤层为本区主采煤层。与下伏地层呈连续沉积。石炭系(C)上统(C3)组(C3t)121.81233.70185.74主要由灰灰黑色粉砂岩、泥岩与灰白色砂岩、薄层石灰岩与煤层组成,含11层石灰岩,以三灰、十下灰最为稳定,是煤岩层对比的良好标志。含煤24层,其中16煤层大部可采,17煤层局部可采。与下伏地层呈连续沉积。石炭系(C)中统(C2)组(C2b)12.0026.9518.96由杂色泥岩、粉砂岩、石灰岩与灰色细砂岩,本组有两层石灰岩,十三灰分布较稳定与下伏奥系灰岩呈假整合关系。奥系(O)中、下统(O1+2)可达742
19、以中厚层状灰岩为主,夹多层白云质灰岩、白云岩与薄层泥岩,岩溶较发育,为本区主要含水层。(二)井田地层巨野煤田位于省西南部 ,其围北起汶泗断层 ,南到煤系露头与田桥断层相交处 ,西到煤系露头 ,东到田桥断层 (图 1 ) ,面积约为 96 02 。图 1交通位置图本区为全隐蔽的华北型石炭一二叠系煤田 ,基底为奥系 ,上覆第三系和第四系。石炭系组、组奥系中、下统:一般厚800米左右,主要为石灰岩,白云质灰岩夹少量钙质泥岩。 中石炭统组:厚5.235.35米,主要为石灰岩,夹泥岩,偶含12层煤线。 上石炭统组:;厚140.51174.5米,由粉砂岩、细粒砂岩、薄层灰岩组成,含薄煤22层,灰岩十三层,
20、其中可采与局部可采5层,主采煤层多分布在煤田中部。 下二迭统组:厚约65米,由砂岩、粉砂岩与煤层组成,含2、3煤层,北部、中东部、南部3煤层不同程度被冲蚀。 下二迭统下石盒子组:厚约55米,主要为泥岩、粉砂岩组成。 上二迭统上石盒子组:最大残厚488.90米,主要由泥岩、粉砂岩、中、细粒砂岩组成。 上第三系:厚272.50596.30米,由北向南,由东向西逐渐增厚。主要岩性为棕色、灰绿色粘土、砂质、粉砂质粘土。 第四系:厚92180.10米,主要为粘土质砂、砂质粘土组成。(三)地层对开采的影响分析本区新生界第四系和上第三系厚度较大,除金乡、梁宝寺厚400米左右外,巨野区达,406776.4米,
21、平均600米左右,多为软塑性的粘土、砂质、钙质粘土,松散的粉细砂层。粘土易膨胀,砂层易坍塌,工程地质条件复杂,给矿井井筒施工带来困难。各可采煤层顶、底板多为粉砂岩,泥岩,由于煤层埋藏较深、矿压大,给顶板管理带来困难。二、地质构造(一)区域地质构造梁宝寺井田东界为F1断层,西界为F13断层,二者构成梁宝寺井田的地堑构造。区地层呈南浅北深的趋势,因受区域断层的控制,形成以梁宝寺向斜为骨干向北倾伏收敛的“裙边状”褶皱构造,并伴生北东向与北西向断层组,构造复杂程度中等(图2-1)。(二)井田主要地质构造1、褶曲井田褶皱发育,以贯穿全井田的梁宝寺向斜为骨架,呈宽缓褶皱构造,褶皱翼部倾角较缓,一般510。
22、次一级褶皱自东向西依次发育有王庄向斜、宋庄背斜、黄河背斜、申庄向斜、贺庄背斜、程庄向斜、武寨背斜、杜垓向斜、庄背斜(表2-1),现分述如下:表2-1 主要褶皱特征一览表序号褶曲名称延伸长度(km)幅度(m)跨度(km)两翼地层倾角()查 明 程 度1梁宝寺向斜175025026510中部已查明,南部和北部基本查明2王庄向斜112020012515南部基本查明,中、北部已查明3南宋庄背斜10050135南部基本查明,中、北部已查明4黄河背斜8010012520南部基本查明,中、北部已查明5申庄向斜9020012515南部基本查明,中、北部已查明6贺庄背斜4040125查明7程庄向斜5308012
23、5基本查明8武寨背斜608012510基本查明9杜垓向斜7012012510基本查明10庄背斜1008012515基本查明1、梁宝寺向斜位于本区中部,自南部奥系石灰岩露头开始,经后靳庄、庄、垓、梁宝寺至北部边界F24断层,形成本区主干构造,走向自北东至北西,延伸17Km。向北倾伏,幅度50250m,跨度26Km,两翼倾角510,南部缓,北部陡。有41条地震测线穿过,16个钻孔控制,中部已查明,南部和北部基本查明。2、王庄向斜 位于矿区东南部,轴部经西陆、庄、高庄一线。走向近南北北北西方向,延伸11Km。褶曲向北倾伏,幅度20m200m,跨度12Km。两翼地层倾角515。有15条地震测线穿过,2
24、个钻孔控制,其中NS2测线位于向斜轴部。南部属基本查明,中、北部已查明。3、南宋庄背斜 位于王庄向斜西部,轴部自本区南部奥系石灰岩露头开始,经庄、方道沟、南宋庄、庄至F6断层。走向南北,延伸长约10Km。向北倾伏,幅度050m,跨度13Km,两翼倾角5。有20条地震测线穿过,9个钻孔控制,南部基本查明,中、北部已查明。4、黄河背斜 位于本区南部,梁宝寺向斜西侧,轴部经大靳庄、黄河一线。走向北北东近南北,延伸长度8Km。向北倾伏,幅度0100m,跨度12Km,两翼倾角520。有22条地震测线穿过,4个钻孔控制,中、北部已查明,南部基本查明。5、申庄向斜 位于本区南部,轴部自南部边界奥系石灰岩露头
25、开始,经大靳庄、申庄、闫庄至L8-4号孔一线,走向北北东,延伸长度9Km。北北东倾伏,幅度0200m,跨度12Km,两翼倾角515。地震有37条测线穿过,7个钻孔控制,中、北部已查明,南部基本查明。6、贺庄背斜 位于本区中部,轴部经方官屯东侧、贺庄一线。走向北北东,延伸长度4Km。向北北东倾伏,幅度040m,跨度12Km,两翼倾角5。有16条地震测线穿过,3个钻孔控制,已查明。7、程庄向斜 位于本区中西部,轴部经程庄、L10-2号孔一线。与申庄向斜合并,走向北东,延伸长度5Km。向北东倾伏,幅度3080m,跨度12Km,两翼倾角5。有22条地震测线穿过,5个钻孔控制,已基本查明。8、武寨背斜
26、位于本区中西部,轴部经岳庄、武寨、屈店一线。走向北东,延伸长度6Km。向北东倾伏,幅度080m,跨度12Km,两翼倾角510。有14条地震测线穿过,6个钻孔控制,已基本查明。9、杜垓向斜 位于本区西部,轴部经杜垓、老僧堂一线。走向南北,延伸长度7Km。幅度0120m,跨度12Km,两翼倾角510。有22条地震测线穿过,5个钻孔控制,已基本查明。10、庄背斜位于本区西部,轴部经庄、庄、L16-7号孔、鲁庄一线,轴向南北,延伸长度l0km,向北倾伏。被F13断层切断形态不完整,幅度080m,跨度12km,两翼倾角515。有11条地震测线穿过,4个钻孔控制,已基本查明。(三)地质构造对开采的影响分析
27、 井田褶皱发育,以贯穿全井田的梁宝寺向斜为骨架,呈宽缓褶皱构造,褶皱翼部倾角较缓,一般510。背斜为井田的主体构造,是一两翼对称向南倾没的背斜构造,它控制了整个井田的基本构造形态。背斜轴部地层倾角较小,向深部和两翼倾角逐渐变陡,煤层倾角对矿井的开采有较大影响,倾角较小的区域进行机械化开采相对容易,而对于倾角大的区域,则给机械化开采与生产效率的提高带来很大困难,必须定制大倾角综采的成套设备。 F1、F2、F3断层集中在勘探线以北,对矿井初期开采没有影响。但根据枣泉煤矿近期所做的三维地震补充勘探工程初步成果资料推断,区断层大致可分为东西向、北东向、北西向与南北向四组,其中北西向断层最多,北东向断层
28、次之,其它较少(图2-1)。除F26为逆断层外,其余均为正断层。矿区围,大部分区域已完成三维地震勘探工作,发现并证实落差5m的可靠断层多达500余条,其中:落差100m的断层14条,落差50100m的断层22条,落差3050m的断层8条。其对矿井开拓工程影响不大,但对采区与工作面布置有一定的影响。第三节 煤层与煤质(一)煤层 梁宝寺井田为全隐蔽式井田,煤系基底为奥纪马家沟组,主要含煤地层为月门沟群组和组,总厚264.40m。含煤26层,其中组(上组)含煤2层(2、3);组(下组)含煤24层(4、5、6、7、8上、8中、8下、9、10上、10中、10下、11、12上、12中、12下、14、15上
29、、15中、15下、16、17、18上、18中、18下),煤层平均总厚8.70m,含煤系数3.3%。大部和局部可采的3、16、17煤层,平均总厚4.74m,占煤层总厚的54.5%,其中3煤层平均厚度3.36m,占可采煤层总厚的71%,是梁宝寺煤矿首采、主采煤层。可采与局部可采煤层的钻孔控制煤层点情况与可采系数见表3-1。可采煤层的厚度、结构、稳定性与间距变化情况见3-2。表3-1 可采煤层一览表煤 层名 称穿过层位点数(个)可采点数(个)不可采点数(个)沉积冲刷点数(个)断缺断薄点数(个)吞蚀焦化点数(个)可采系数(%)3887743492164222415591739194141056表3-2
30、 可采煤层特征一览表煤层名称煤层夹石全区厚度(m)结构稳定性可采性层间距(m)层数厚度主要岩石两极值平均值两极值平均值3010.233.96(84)较简单较稳定大部可采168.25226.31198.47(21)0401.140.15炭质泥岩泥岩1602.090.72(37)简单较稳定局部可采0200.340.07炭质泥岩泥岩0.348.072.68(25)1701.550.66(34)简单较稳定不稳定局部可采0200.210.03炭质泥岩泥岩 1、3煤层位于组中、下部,上距石盒子组A层铝土岩平均184.66m,下距组三灰平均62.45m。煤层厚度010.23m,平均3.96m,除西部L14-
31、3、L14-2钻孔附近因煤层冲刷,出现不可采区外,其余地段均可采,属较稳定煤层。煤层结构较简单,含夹石04层(大部分钻孔含夹石02层,个别钻孔含夹石3-4层),夹石岩性多为炭质泥岩与泥岩,煤层顶板为泥岩和粉砂岩,个别点为细砂岩与中砂岩,煤层底板为泥岩和粉砂岩。全井田85个见煤钻孔中,25个钻孔揭露3煤层不含夹石,60个钻孔揭露3煤层含夹石,除检一孔夹石厚度1.14m外,其余钻孔夹石厚度均小于煤层最低可采厚度0.70m。1996年精查报告和2006年补勘报告均将3煤层无夹石区域和夹石以上煤层视为3上煤分层,夹石以下煤层视为3下煤分层。矿山实际开采3111工作面和开拓3408工作面时,均揭露厚度1
32、.60m、1.70m不等的夹石。综合考虑上述两种情况,本次沿用原精查和精补报告中3煤层处理办法。 4、16煤层位于组下部,十下灰为其直接顶板,下距17煤层0.348.07m,平均2.68m。煤层厚度02.09m,平均0.72m。因受岩浆岩侵蚀,东部多被吞蚀成无煤或变为天然焦。可采点主要分布于井田南部和西部,可采区煤层厚度0.812.09m,平均1.53m。可采区煤层属较稳定煤层,煤层结构简单,一般不含夹石,仅个别点含12层夹石。夹石岩性为炭质泥岩或炭质粉砂岩。煤层顶板为石灰岩,底板为泥岩或粉砂岩。 5、17煤层位于组下部,下距组底界22.6135.54m,平均25.85m,煤厚01.55m,属
33、较稳定煤层不稳定煤层。可采围主要分布在井田南部,可采区煤厚0.701.55 m,平均0.95 m,属较稳定煤层。煤层结构简单,一般不含夹石,仅个别点含12层夹石。夹石岩性为炭质泥岩。煤层顶、底板多为泥岩或粉砂岩。本井田含煤地层为中侏罗统组(J2Y),共含煤41 层,平均总厚41.24m,含煤系数12.41%。组含煤地层系陆相含煤建造,其岩性组合为粗细碎屑岩、泥岩和煤与炭质泥岩组成,细碎屑岩是该组的主要组成部分,一般占50%以上,最多达72.6%,最少为46.2%,平均为58.9%,粗碎屑岩所占比例大小不等,一般在25%左右,最多为32.8%,最少为11.3%,平均为24.6%,其中砾岩、砂砾岩
34、含量极少。泥岩类含量绝大部分小于10%,个别孔达20.8%(2311号孔),含煤系数一般在10%以上,各类岩石组合比例的消长与含煤系数的大小没有相关关系。各类岩性组合比例在井田南北地段和背斜轴部与两翼虽有变化,但无明显的规律可循。组的岩相主要为河流相和湖泊相的沉积,并由河流相和湖泊相发展而成的良好的沼泽成煤环境,致使众多煤层得以形成。 井田编号煤层20层,16层为可采和局部可采煤层,可采平均总厚35.51m,可采含煤系数10.68%,计算储量的共有15层煤,2号煤层为井田最主要可采煤层,平均厚7.88m。 2、14号煤层全井田可采,厚度变化小,且规律明显,结构简单,属稳定煤层。1、6、7、8下
35、、10、12等6层煤在井田围均有分布,厚度虽有一定变化,但规律较明显,结构简单到复杂,全井田大部分地段可采,可采围厚度变化不大,属较稳定煤层。 2下、3、8、9、11、15、16等7层煤在井田分布围不等,厚度变化大,有突然增厚和变薄现象,全井田可采面积大、小不等,结构简单至复杂,属不稳定煤层。主要可采煤层自上而下分述如下:1煤:主要分布于井田东翼,西翼多不可采,其地质储量约占全井田地质储量的5.6%。煤层厚度0.105.37m,平均2.20m。厚度变化趋势是东厚西薄,北厚南薄。1层煤在井田属较稳定煤层,东翼厚度变化小,均在3.5m左右。煤层多为单一结构,少数含夹矸达4层,夹矸岩性多为砂质泥岩,
36、少数为粉砂岩。煤层顶板多为粗粒砂岩,少数为粉砂岩、泥岩,底板为粉砂岩。2煤:全井田普遍发育,分布广,层位稳定,全井田可采,其地质储量约占全井田地质储量的40.8%。是井田最主要的可采煤层。煤厚4.74(2514孔)9.42m(L64孔),平均7.88m。2层煤厚度变化小,结构单一,少数钻孔含13层夹矸,属稳定煤层。煤层顶板岩性多为泥岩,底板为砂质泥岩和粉砂岩。2下煤:在井田分布围较广,层位稳定,但大都不可采,煤层厚度0.041.40m,平均0.40m,可采点分布于井田北部。虽厚度变化不大,但可采围有限,属不稳定煤层。3煤:在井田分布较广,中、北部大部分可采,南部仅在背斜西翼的2423勘探线间,
37、有一小片可采。煤层厚度0.054.06m,平均0.94m。属不稳定煤层,结构单一,含1层夹矸。顶底板岩性多为粉砂岩或砂质泥岩。6煤:全井田普遍发育,层位稳定,分布广,其地质储量约占全井田地质储量的6.6%。煤层厚度0.102.96m,平均1.76m。该层煤虽局部不可采,但可采地段,煤层厚度变化小,且有规律可循,一般是北厚南薄,东西两翼变化不大,属较稳定煤层。煤层结构单一或含1层夹矸,煤层顶底板岩性多为粉砂岩。7煤:全井田普遍发育,层位稳定,分布广,比6煤可采围大。7煤为本井田主要可采煤层,其地质储量约占全井田地质储量的11.4%,储量仅次于2煤。厚度0.105.15m,平均2.42m。煤层厚度
38、变化不大,总的变化趋势是中部厚,向南、北和背斜两翼逐渐变薄。煤层结构单一,含1层夹矸,个别含4层夹矸。顶底板岩性多为粉砂岩和细粒砂岩,少数为砂质泥岩、泥岩、炭质泥岩与粗粒砂岩。 8煤:在井田分布围较广,层位较稳定,煤层厚度0.034.25m,平均1.21m。其中,可采点在25勘探线以南比较集中,井田中、北部是零星分布。煤层厚度变化较大,总趋势为南厚北薄,东厚西薄,属不稳定煤层。结构以单一为主,少数含1层夹矸,个别点含34层夹矸。顶底板岩性以粉砂岩和细粒砂岩为主,其次为砂质泥岩、泥岩和中粒砂岩,个别为粗粒砂岩和细砾岩。 8下煤:全井田普遍发育,层位稳定(特别其最下分层,分布围亦较广),据井田14
39、7 个钻孔所见煤层厚度:最大13.44m(2936号孔),最小0.17m,平均4.62m,由于煤层结构复杂,所以厚度变化很大。但就其最下分层而言,厚度变化较小,且大部分为可采煤层,其余分层大都不可采,且夹矸厚度大。下分层煤层厚度为0.172.48m,平均1.09m。属较稳定煤层。煤层结构以含13层夹矸为主,单一结构占少数,个别含夹矸多达6层,夹矸岩性多为砂质泥岩和粉砂岩,少量为细粒砂岩和炭质泥岩、泥岩。顶底板岩性以粉砂岩为主,次为细粒砂岩、砂质泥岩、泥岩和中粒砂岩,个别为粗粒砂岩。 9煤:仅分布于井田20勘探线以北地段,是北部羊场湾井田的延续部分,20勘探线往南9、10层煤合并。煤层厚度,0.
40、282.74m,平均1.40m。煤层厚度变化不大,属较稳定煤层。结构单一为主,少数含12层夹矸。顶底板岩性为粉砂岩、细粒砂岩和砂质泥岩,个别为粗粒砂岩和中粒砂岩。 10煤:全井田普遍发育,层位稳定,分布广,煤层厚度0.476.21m,平均2.50m。不可采点主要分布于井田北部边界附近。煤层厚度变化不大,一般厚度23m,属较稳定煤层。结构多为含12层夹矸,少数为单一和含34层夹矸。顶底板岩性以粉砂岩、细粒砂岩为主,个别为炭质泥岩、泥岩、中粒砂岩和粗粒砂岩。 11煤:在井田分布较广,层位稳定,但多为不可采点,煤层厚度0.053.90m,平均1.22m。可采点分布零散不集中,煤层厚度变化较大,且无规
41、律可循,属不稳定煤层。结构为单一和含1层夹矸。顶底板岩性以粉砂岩和细粒砂岩为主,个别为泥岩、砂质泥岩和粗粒砂岩。12煤:在井田发育较普遍,层位较稳定,分布较广,煤层厚度0.093.67m,平均1.81m。不可采点主要分布于井田南部25勘探线以南地段。煤层厚度变化不大,属较稳定煤层。结构以单一和含1层夹矸为主,少数含2层夹矸。顶底板岩性以粉砂岩、细粒砂岩为主,次为泥岩、砂质泥岩,个别为中粒砂岩和粗粒砂岩。14煤:全井田普遍发育,层位稳定,分布广,是井田主要可采煤层之一,其地质储量约占全井田地质储量的8.4 %。煤厚1.237.82 m,平均3.43m,厚度变化小,一般为35m,属稳定煤层。其厚度
42、总的变化趋势为南厚北薄、东厚西薄。其结构含以12层夹矸为主,少数单一和含3层夹矸,个别达4层夹矸,夹矸最大厚度2.89m(2603号孔),夹矸岩性以泥岩、砂质泥岩与粉砂岩为主,个别为细粒砂岩。顶底板岩性以细粒砂岩和粉砂岩为主,少数为泥岩、砂质泥岩、中粒砂岩和粗粒砂岩。 15煤:在井田分布较广,层位较稳定,但可采围有限,煤层厚度0.097.08m,平均1.53m。可采见煤点主要分布于井田南部24勘探线、中部东翼2526线间。厚度变化大,属不稳定煤层。结构以单一为主,少数含12层含矸,井田北部几个孔含夹矸增至34层,夹矸最大厚度5.77m,岩性以粉砂岩、砂质泥岩为主,少数为细粒砂岩。顶底板岩性较复
43、杂,但仍以细粒砂岩和粉砂岩占优势。16煤:为井田含煤地层中最下部的一个编号煤层,是沉积在下侏罗统富县组顶部的风化壳之上,直接受到富县组的制约。煤层厚度0.056.34m,平均2.10m。可采点分布围比较集中,但厚度变化大,其变化趋势为南厚北薄,属不稳定煤层。其结构以单一和含1层夹矸为主,个别含夹矸34层。夹矸厚度最大3.65m,岩性以粉砂岩、泥岩为主。顶底板岩性比较复杂,粗、中、细粒砂岩、粉砂岩、泥岩、砂质泥岩、炭质泥岩与粘土岩均有。井田各编号煤层特征见表1-2-1。(二)煤质1、煤的物理性质和煤岩特征各可采煤层均为黑色、黑褐、褐黄色条痕,其它物理性质见表3-3。项目煤层光 泽坚固性系数真密度
44、视密度断 口裂隙3玻璃、沥青、油脂0.871.461.43阶梯状、参差状贝壳状、棱角状发育16玻璃、沥青、金刚1.521.45阶梯状、参差状发育17玻璃、沥青、金刚1.451.43阶梯状、参差状发育表3-3 煤的物理性质综合表 井田各层煤物理性质、宏观煤岩类型近似,差异性不明显。物理性质:各煤层颜色均为黑色,条痕深棕色。以棱角状、参差状断口为主,局部为阶梯状、贝壳状和不平坦状。沥青至弱玻璃光泽。层状构造为主,少量块状。以线理状、条带状结构为主,少量为断续条带状和透镜状。外生裂隙由不发育到较发育。视密度:最小1.28t/m3,最大1.37 t/m3,平均1.32 t/m3。孔隙率:最小8.5%,
45、最 大13.8%,平均11.5%。 宏观煤岩类型:以半暗型煤为主,其中,仅2层煤下部、4层煤浅部、13层煤为半亮型煤,6层煤为暗淡夹半暗型煤。由于矿物质含量较低,形成煤的灰分、硫分较低。2、煤的化学性质和煤类的确定灰分(Ad) 3煤层原煤灰分11.37%24.98%,平均16.39%,属低中灰煤;16煤层原煤灰分7.16%24.40%,平均14.68%,属特低中灰煤;17煤层原煤灰分6.10%25.48%,平均14.18%,属特低中灰煤。3煤层在井田东部为低灰区,其余为中灰区;16煤层在岩浆岩吞蚀区南部为中灰,浅部和深部以低灰为主,有特低灰零星分布;17煤层在岩浆岩吞蚀区周围与深部为中灰,浅部
46、为特低低灰区硫分(St,d) 3煤层原煤全硫含量0.10%1.86%,平均0.69%,属低硫煤;16煤层原煤全硫含量2.54%5.87%,平均4.01%,属高硫煤;17煤层原煤全硫含量2.85%5.74%,平均3.97%,属高硫煤。硫化物硫在洗选过程中有较好的脱硫效果,而有机硫甚难脱除。3煤层原煤挥发分28.12%42.55%,平均36.64%,属高挥发分煤;16煤层原煤挥发分4.20%44.34%,平均32.51%,属中高挥发分煤;17煤层原煤挥发分16.68%45.49%,平均39.51%,属高挥发分煤磷分 各煤层原煤磷份平均小于0.05%,属特低低磷煤,各煤层经-1.4比重液洗选平均磷分
47、均降低为特低磷。发热量(Qb.ad) 原煤分析基弹筒发热量各煤层变化于22.4132.59MJ/kg之间,干燥基低位发热量为23.4832.24MJ/kg,属中等高发热量煤,发热量高低与灰分呈反比关系。 按中国煤炭分类国家标准(GB5751-86)划分,以精煤挥发分产率(Vdaf%)和粘结指数(GR.I%)为主要分类指标,胶质层厚度(Ymm)、奥亚膨胀度(b%)为辅助指标,本区煤类划分结果为:各煤层均以气煤为主,但由于受岩浆岩影响,3煤层煤层出现弱粘煤、1/2中粘煤、1/3焦煤;16、17煤层出现弱粘煤、1/3焦煤、贫煤、无烟煤、天然焦与吞蚀区。在平面分布上,3煤层在本区西北部为弱粘煤、1/2
48、中粘煤、1/3焦煤,其余均为气煤;16、17煤层在本区中东部出现吞蚀区,在吞蚀区周围表310 煤质特征表项 目31617工业分析Mad(%)原煤1.093.322.416(52)1.584.222.53(21)1.434.002.38(18)精煤1.083.282.41(51)1.763.852.34(20)1.522.642.15(18)Ad(%)原煤11.3724.9816.39(50)7.1624.4014.68(21)6.1025.4814.18(18)精煤3.8211.627.09(51)3.8610.836.02(21)2.617.224.66(18)Vdaf(%)原煤28.124
49、2.5536.64(52)4.2044.3432.51(22)16.6845.4939.51(18)精煤23.5242.2936.96(53)4.9245.6731.86(22)16.2245.9340.48(18)全硫St,d(%)原煤0.101.860.69(51)2.545.874.01(22)2.855.743.97(17)精煤0.281.360.62(50)1.964.132.98(21)2.444.033.15(18)磷Pd(%)原煤0.0050.0310.016(40)0.0020.0420.013(20)0.0030.0360.017(17)精煤0.0020.0200.009(
50、36)0.0020.0180.006(17)0.0020.0180.009(13)发热量Qb.adMJ/kg原煤23.2529.1127.12(51)22.4131.4128.00(21)24.1132.5928.68(18)精煤29.8633.3131.20(41)30.8132.5531.74(15)31.4234.1332.57(16)元素分析%Cdaf精煤82.3286.8683.34(46)80.8893.1484.85(21)80.3088.7382.88(18)Hdaf精煤4.876.065.38(47)1.645.944.69(20)4.295.855.40(18)Ndaf精煤
51、1.481.691.58(48)1.121.481.37(19)1.301.501.44(17)软化温度ST()122014001377(42)110014001230(16)114014001220(8)焦油产率Tar,d(%)5.0015.3011.03(41)0.6017.6010.54(20)7.4517.8014.23(15)粘结指数G.R.I89362(53)09964(22)09878(18)胶质层厚度Y(mm)42312(51)02516(20)02718(18)煤类QM(40) 1/2ZN(6)RN(5) 1/3JM(2)QM(14) 1/3JM(1)WY(5) PM(2)
52、TR(4)QM(13) QF(1) RN(2) 1/3JM(1) PM(1) TR(5)出现天然焦、无烟煤、贫煤、1/3焦煤与弱粘煤。 根据以上煤质特征,沿用原“补勘报告”中的煤分类标准,按照插1/2孔距的原则,将3煤层的气煤单独分类,个别孔揭露的1/2中粘煤、弱粘煤和1/3焦煤作为混合煤处理;将16煤层气煤和无烟煤单独分类,个别孔揭露的1/3焦煤、贫煤和焦不做细分,作为混合煤类处理;将17煤层气煤单独分类,个别孔揭露的气肥煤、弱粘煤、1/3焦煤、贫煤和为混合煤类处理。 综上所述,本井田3煤层属低中灰煤,16、17煤层属特低中灰煤;3煤层平均为低硫煤,16、17煤层平均为高硫;3煤层和17煤层
53、属高挥发分煤;16煤层属中高挥发分煤;各煤层均属特低低磷煤;各煤层均属中等高发热量煤。本区各煤层经过洗选加工后均可用作炼焦配煤、动力燃料、气化、液化等工业用煤。井各煤层以亮煤、暗煤为主,夹少量镜煤与丝炭条带,为条带状结构、层状构造,半亮半暗型煤。各煤层宏观煤岩特征见表3-4。表3-4 煤层宏观煤岩特征表 项目煤层宏观煤岩组分结构、构造煤岩类型3以亮煤、暗煤为主,含镜煤条带,夹少量丝炭条带状结构、层状构造半亮型为主,次为半暗型16以亮煤、暗煤为主,夹少量镜煤与丝炭条带状结构、层状构造以半亮型为主,次为半暗型17以亮煤、暗煤为主,夹少量镜煤、丝炭条带条带状结构、层状构造以半亮型为主,次为半暗型田各
54、层煤均为低至特低灰(以特低灰为主)、特低硫、低特低磷(除12层煤为中磷外),中等发热量、高强度、活性好、热稳定性好的不粘结煤。煤质在横向、纵向上的变化均较小,也比较单一。煤质特征详见表1-2-2。对各层煤未作坚固性系数的测试,仅对1、2层煤的各3个点作了普氏系数测定,前者为0.26%,后者为0.83%,均属于软煤。根据中国煤炭分类国家标准(GB5751-86)对确定煤类分类指标的测定结果:各层煤的坩埚焦渣特征(18)平均为2(个别点为3)、胶质层厚度(Y)均为零、粘结指数均为零、透光率(PM)为74.392.5%。井田编号煤层除0、2下、3、5上、11、13、16层煤为长焰煤(CY41)外,其
55、余各层煤的煤类均为不粘结煤(BN31、21)。在井田的各层煤中,没有同一层煤分属于两个煤类的情况,虽然部分煤层有个别点存在,但不连片,煤层有害组分含量的变化也没有跨越两个以上煤类等级的情况,故井田的煤层属煤类单一,煤质变化小的煤层。3、煤层露头与煤的风化带情况 井田的主体构造形态是一两翼对称向南倾没的背斜构造,浅部多数煤层隐伏出露。各层煤或同一层煤在井田不同深度部位,其风化下限深度不同,北部比南部略深。4、煤质与工业用途本矿煤层的夹矸发热量普遍较高,如3煤层的夹矸的发热量平均为6.62MJ/kg,有的甚至达到10MJ/kg,是较好的燃料或辅助燃料。相对来说掘进矸石发热量较低,一般不超过2MJ/
56、kg,不能直接用作燃料。本井田3煤层属低中灰煤,16、17煤层属特低中灰煤;3煤层平均为低硫煤,16、17煤层平均为高硫;3煤层和17煤层属高挥发分煤;16煤层属中高挥发分煤;各煤层均属特低低磷煤;各煤层均属中等高发热量煤。本区各煤层经过洗选加工后均可用作炼焦配煤、动力燃料、气化、液化等工业用煤。5、岩石工程地质特征 3煤层顶、底板主要由泥岩、粉砂岩、细砂岩组成,局部有中砂岩和粗砂岩,岩样测试结果如表4-6。从表中可以看出,中砂岩的抗压强度最高,粗砂岩和细砂岩次之,位于此类岩组中的巷道较为稳定。粉砂岩和泥岩的抗压强度值变化比较大,其强度主要取决于胶结成分、层理、节理的发育程度以与粘土性矿物的膨
57、胀性,所以位于此类岩组中的巷道为较稳定至不稳定。表46 岩石力学性质测试结果表岩石名称粗砂岩中砂岩细砂岩粉砂岩泥 岩抗压强度(MPa)35.599.762.7123.340.2136.917.667.1422.952.2平均值50.683.6776.638.137.7、3煤层顶板多为泥岩、粉砂岩岩组,部分块段为中、粗砂岩组。抗压强度值测井计算为25.858.2MPa,岩样测试为17.6136.9MPa,变化较大,平均值偏低,岩石完整程度差(RQD值846),多为较稳定不稳定顶板;底板岩性主要为泥岩、粉砂岩岩组,局部为中、细砂岩岩组,抗压强度值测井计算为13.342.9MPa,岩样测试结果为37
58、.7975.4MPa,数值偏低,岩石完整程度差(RQD值16.558),为较稳定不稳定底板。、16煤层顶板绝大多数为十下灰,局部有岩浆岩,十下灰厚度3.557.60m。抗压强度平均值102.4MPa,最大125.8MPa,属坚硬岩层,为稳定顶板;底板岩性以泥岩、粉砂岩为主,厚度小,抗压强度值较低,为不稳定底板。、17煤层顶板岩性多为泥岩、粉砂岩,局部为石灰岩,厚度较小,抗压强度30.649.8MPa,为不稳定较稳 定顶板;底板岩性多为泥岩和粉砂岩、细、中砂岩,属不稳定较稳定底板。结合各煤层顶底板的稳定性,梁宝寺井田工程地质条件复杂程度中等。总之,各层煤的顶底板岩性多变,厚度不一,工程地质条件比
59、较复杂,顶底板不易管理,在巷道掘进和开采煤层时都应引起高度重视,采取得力措施,保证安全生产。四、瓦斯、煤尘、自燃与其它开采技术条件1、瓦斯 根据勘查阶段钻孔取样分析,本矿3煤层采取瓦斯样13件,其成分和含量最高为92.23%和5.315cm/g。从所获资料看,瓦斯含量与岩浆岩对煤层影响与煤层厚度和煤层埋藏深度有关。3煤层厚度大,瓦斯含量高,16、17煤层厚度小,瓦斯含量低。北部由于煤层赋存较深,瓦斯含量相对高于南部。3煤层西北部由于受岩浆岩影响,瓦斯含量相对较高。各煤层瓦斯含量、成分见表4-9。表49 煤层瓦斯含量、成分表项目煤层瓦斯含量cm3/g燃最大/平均(点数)瓦斯成分(%)最大/平均(
60、点数)CH4CO2CH4CO2N2与其它35.3150.27492.2312.5894.440.871(13)0.140(13)23.98(13)6.45(13)59.57(13)160.0010.2660.0214.9396.580.0004(3)0.169(3)0.01(3)9.73(3)90.29(3)170.0040.2800.0612.1190.770.002(2)0.190(2)0.04(2)0.64(2)89.32(2) 根据钻孔测得的瓦斯含量资料,本区瓦斯含量较低。 根据省煤炭工业局关于下发2007年度全省煤矿瓦斯等鉴定结果审查意见的通知(鲁煤安管2007132号),梁宝寺煤矿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二手房买卖合同无效?揭秘背后真相
- 个人理财账户监管合同协议
- 专业公司借款投资合同范本
- 二手车买卖正式合同范本
- 个人长期借款合同范本专业版
- 不锈钢工程安装承包合同范本
- 个人商铺租赁改造合同示例
- 二手房产合同附加条款协议
- 买卖合同法全文txt正规范本
- 中外合资生产合同范本(新能源)
- 2022年菏泽医学专科学校单招综合素质试题及答案解析
- 银行内部举报管理规定
- 平面几何强化训练题集:初中分册数学练习题
- 项目奖金分配奖励制度和方案完整版
- 支气管镜试题
- 阴道镜幻灯课件
- 现代汉语词汇学精选课件
- PCB行业安全生产常见隐患及防范措施课件
- 上海音乐学院 乐理试题
- SAP中国客户名单
- WZCK-20系列微机直流监控装置使用说明书(v1.02)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