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个新课堂教学技能_第1页
33个新课堂教学技能_第2页
33个新课堂教学技能_第3页
33个新课堂教学技能_第4页
33个新课堂教学技能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33个新课堂教学技能作者:徐林祥张悦群转贴自:本站原创点击数:2420图文 HYPERLINK /dongli/Article_Show.asp?ArticleID=215 o 文章标题:中学语文课堂教学技能训练内容简介作 t _blank 中学语文课堂教学技能训练内容简(徐林祥 张悦群 主编)中学语文课堂教学技能训练绪) HYPERLINK /dongli/Article_Show.asp?ArticleID=217 o 文章标题:中学语文课堂教学技能训练教材加工篇作 t _blank 中学语文课堂教学技能训练教(徐林祥 张悦群 主编) HYPERLINK /dongli/Article_S

2、how.asp?ArticleID=273 o 文章标题:组织讨论的技能作 t _blank 组织讨论的技能(刘成华 HYPERLINK /dongli/Article_Show.asp?ArticleID=272 o 文章标题:课件制作的技能作 t _blank 课件制作的技能(郭旭 HYPERLINK /dongli/Article_Show.asp?ArticleID=271 o 文章标题:运用现代化媒体的技能作 t _blank 运用现代化媒体的技能(陆启新 HYPERLINK /dongli/Article_Show.asp?ArticleID=270 o 文章标题:移植“蒙太奇”的

3、技能作 t _blank 移植“蒙太奇”的技能(王世泽 刘成华 HYPERLINK /dongli/Article_Show.asp?ArticleID=269 o 文章标题:言语美化的技能作 t _blank 言语美化的技能(贾育红 HYPERLINK /dongli/Article_Show.asp?ArticleID=268 o 文章标题:运用音乐的技能作 t _blank 运用音乐的技能(刘成华 HYPERLINK /dongli/Article_Show.asp?ArticleID=267 o 文章标题:借助图画的技能作 t _blank 借助图画的技能(王世泽 HYPERLINK

4、/dongli/Article_Show.asp?ArticleID=266 o 文章标题:运用实物的技能作 t _blank 运用实物的技能(王世泽 HYPERLINK /dongli/Article_Show.asp?ArticleID=265 o 文章标题:课堂教学技能情境设置篇作 t _blank 课堂教学技能情境设置篇(李秉松 HYPERLINK /dongli/Article_Show.asp?ArticleID=264 o 文章标题:引起注意的技能作 t _blank 引起注意的技能(李秉松 HYPERLINK /dongli/Article_Show.asp?ArticleID

5、=263 o 文章标题:分布复习的技能作 t _blank 分布复习的技能(朱旭东 HYPERLINK /dongli/Article_Show.asp?ArticleID=262 o 文章标题:暗示的技能作 t _blank 暗示的技能(张悦群 HYPERLINK /dongli/Article_Show.asp?ArticleID=261 o 文章标题:激活的技能作 t _blank 激活的技能(许龙祥 HYPERLINK /dongli/Article_Show.asp?ArticleID=260 o 文章标题:点拨的技能作 t _blank 点拨的技能(张悦群 HYPERLINK /d

6、ongli/Article_Show.asp?ArticleID=259 o 文章标题:导悟的技能【二】作 者:张悦群更新时间:2004-3-1 14:50:38点击次数:6 t _blank 导悟的技能【二】(张悦群 HYPERLINK /dongli/Article_Show.asp?ArticleID=258 o 文章标题:导悟的技能【一】作 者:张悦群更新时间:2004-3-1 14:31:45点击次数:9 t _blank 导悟的技能【一】(张悦群 HYPERLINK /dongli/Article_Show.asp?ArticleID=257 o 文章标题:调节思维的技能作 t _

7、blank 调节思维的技能(张俊霞 HYPERLINK /dongli/Article_Show.asp?ArticleID=256 o 文章标题:引进近区的技能作 t _blank 引进近区的技能(张悦群 HYPERLINK /dongli/Article_Show.asp?ArticleID=255 o 文章标题:设计先行组织者的技能作 t _blank 设计先行组织者的技能(张悦群 HYPERLINK /dongli/Article_Show.asp?ArticleID=254 o 文章标题:帮助同化的技能作 t _blank 帮助同化的技能(张秀玲 HYPERLINK /dongli/

8、Article_Show.asp?ArticleID=252 o 文章标题:适度强化的技能【三】作 t _blank 适度强化的技能【三】 HYPERLINK /dongli/Article_Show.asp?ArticleID=251 o 文章标题:适度强化的技能【二】作 t _blank 适度强化的技能【二】(张秀玲 HYPERLINK /dongli/Article_Show.asp?ArticleID=250 o 文章标题:适度强化的技能【一】作 t _blank 适度强化的技能【一】(张秀玲中学课堂教学技能主体关怀篇 HYPERLINK /dongli/Article_Show.as

9、p?ArticleID=248 o 文章标题:设计变式练习的技能作 t _blank 设计变式练习的技能(曹敦昌 HYPERLINK /dongli/Article_Show.asp?ArticleID=247 o 文章标题:运用态势语的技能作 t _blank 运用态势语的技能(曹敦昌 HYPERLINK /dongli/Article_Show.asp?ArticleID=245 o 文章标题:留空白的技能作 t _blank 留空白的技能(许龙祥 HYPERLINK /dongli/Article_Show.asp?ArticleID=244 o 文章标题:改造“相异构想”的技能作 t

10、_blank 改造“相异构想”的技能(曹云飞 HYPERLINK /dongli/Article_Show.asp?ArticleID=243 o 文章标题:应变的技能作 t _blank 应变的技能(许龙 HYPERLINK /dongli/Article_Show.asp?ArticleID=242 o 文章标题:设疑与提问的技能作 t _blank 设疑与提问的技能(曹敦 HYPERLINK /dongli/Article_Show.asp?ArticleID=241 o 文章标题:结束的技能作 t _blank 结束的技能(许龙祥 HYPERLINK /dongli/Article_S

11、how.asp?ArticleID=240 o 文章标题:小结的技能作 t _blank 小结的技能(许龙祥 HYPERLINK /dongli/Article_Show.asp?ArticleID=239 o 文章标题:过渡的技能作 t _blank 过渡的技能(曹云飞 HYPERLINK /dongli/Article_Show.asp?ArticleID=238 o 文章标题:板书的技能作 t _blank 板书的技能(王志忠 HYPERLINK /dongli/Article_Show.asp?ArticleID=236 o 文章标题:导入的技能作 t _blank 导入的技能(王志忠

12、 HYPERLINK /dongli/Article_Show.asp?ArticleID=231 o 文章标题:言语讲授的技能作 t _blank 言语讲授的技能(曹敦昌 HYPERLINK /dongli/Article_Show.asp?ArticleID=230 o 文章标题:组织教学的技能作 t _blank 组织教学的技能(张悦群 HYPERLINK /dongli/Article_Show.asp?ArticleID=229 o 文章标题:教师导学篇作 t _blank 教师导学篇 HYPERLINK /dongli/Article_Show.asp?ArticleID=228

13、o 文章标题:选择作文范例的技能作 t _blank 选择作文范例的技能(李泰生 HYPERLINK /dongli/Article_Show.asp?ArticleID=227 o 文章标题:捕捉阅读线索的技能作 t _blank 捕捉阅读线索的技能(李泰生 HYPERLINK /dongli/Article_Show.asp?ArticleID=226 o 文章标题:突破难点的技能作 t _blank 突破难点的技能(李泰生 HYPERLINK /dongli/Article_Show.asp?ArticleID=225 o 文章标题:编码的技能作 t _blank 编码的技能(张在科 H

14、YPERLINK /dongli/Article_Show.asp?ArticleID=224 o 文章标题:序化的技能作 t _blank 序化的技能(卞幼平 HYPERLINK /dongli/Article_Show.asp?ArticleID=223 o 文章标题:重组的技能作 t _blank 重组的技能(卞幼平 HYPERLINK /dongli/Article_Show.asp?ArticleID=220 o 文章标题:设置预习的技能作 t _blank 设置预习的技能(卞幼平 李泰生 HYPERLINK /dongli/Article_Show.asp?ArticleID=21

15、8 o 文章标题:教学技能设置目标的技能作 t _blank 教学技能设置目标的技能(卞幼平 李泰生小语课堂教学中的演示技能辅助功能。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助教功能。语文教材主要是凭借文字来阐明知识的,即使课文把 有关内容描述得很生动,就其情境来说还是比较抽象的。有些教学现象或知识点,光靠老师的讲解,不能使学 生很好地理解和掌握,如果借助演示来帮助讲解,给学生创设一定的情境和氛围,既形象又生动,直观性强, 就有利于学生理解。二是助学功能。小学生的思维特点是以形象思维为主,逐步过渡到抽象思维,但这种抽象 思维在很大程度上仍然是与感性经验直接联系的,仍然具有很大成分的具体形象性。教学中,配合适当

16、的演示 ,可以以鲜明的直观形象为学生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过渡架设“桥梁”,从而丰富学生的感性材料,引发 一系列思维活动,帮助学生理解知识。 启迪功能。学生阅读是一种复杂的智力活动,包括感觉、知觉、注意、记忆、思维、想象等心理因素, 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知是同认识事物结合在一起的。教学中,通过演示,可以真实地再现感性材料,使抽象语 言描述的人、事、物、景在学生头脑中形成一幅鲜明生动的画面,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从而达到 启发想象、启迪思维、培养情感、激发兴趣的目的。 直观功能。演示直接诉诸人的视觉、听觉等器官,具有极强的直观功能。凭借演示可以唤起再现性思维 ,化抽象情感为具体的形象,化抽

17、象的语言为可感的事物,同时也可以借助象征性的演示动作,帮助学生理解 抽象的思想内容和文章的深刻含义。 二、演示技能的类型及其范例 电教媒体的演示。电教媒体的演示是指运用幻灯、录音、录像等现代化的电化教学手段来创设情境。它 通过形、声、光、色的相互作用,产生极强的直观效果,使学生眼、耳、口、脑等多种感官参与活动,有利于 学生全方位地理解文章内容,进入情境,受到感染。这类演示又可分为两种:一种是声像演示。声像演示生动 形象,富有很强的感染力。它能使教学立体化,引发学生的极大兴趣。如瀑布一文的教学,可根据课文内 容的要求,在接触课文前,老师先放一段录像,让学生观赏瀑布的壮观景色,未学课文,先受感染,

18、对瀑布有 了直接的感受,为下面理解课文打下基础。接下来,老师为了让学生理解为什么作者要用叠叠的浪和阵阵的风 发出的声音来比喻瀑布声音,它们之间究竟有什么共同的特点时,又分别播放浪涌上岸滩、风吹松林以及真正 瀑布声音的录像片断。这样一比较,学生很快便体验到了这是因为他们都有着响亮且延绵不断的共同之点,从 而很好地理解了这个比喻运用的作用。另一种是幻灯投影演示。通过幻灯或投影把课文内容变成具体形象的图 片或图象显示出来,便于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这种演示简单,易操作,运用广泛。如教海上日出, 可将日出的整个变化过程设计成幻灯的拉片,通过演示,使学生活生生见到日出,有身临其境之感,这样,学 生正确

19、理解课文,体味作者的心境当然也就水到渠成了。 实验演示。实验演示可以深入浅出地揭示颇为抽象的科学现象,展示事物的复杂过程,给课堂教学激趣 添味。例如赵州桥是一篇常识性的课文,赵州桥为什么能够经受千余年的风风雨雨,至今仍然完好无缺地 横跨在浚河上,仍然保持着当年的雄姿呢?其奥妙就在于拱形的大桥洞承受住了普通桥所不能承受的重量。道 理在此,但是,限于年龄和知识水平,三年级学生是很难弄明白这一道理的。为了突破这一难点,老师可以做 这样一个对比实验: 用长、宽的薄竹片平放在桥墩上,在桥面中央放物体,问:桥面会发生什么情况?(下 陷)说明了什么?(桥面不能承受这一重量)老师然后把薄竹片弯成拱形,并固定好

20、两头,将物体放在拱形 的最高点,问:桥面下陷吗?(没有)将物体(重量大于的物体)取代物体放在拱形桥上,问:桥面能 承受吗?(能)对比实验说明了什么?(用相同材料制成的拱形桥承受的重量要比普通桥大得多) 很显然,这一实验,能生事半功倍之效。 直观教具的演示。直观教具的演示是指借助照片、挂图、板画、标本、实物、模型等为辅助手段来创造 直观形象的教学。它接近学生的生活实际,把学习课文与认识事物有机结合,丰富感性材料,提供生活场面, 让学生充分感受、理解、想象,从而自觉地进入艺术形象所再现的生活场景之中。 例如,一位老师教白杨,在图片运用上作了优化处理,通过单幅到多幅的贴画演示,与情节发展同步 。学生

21、看图学文,印象深,理解透。开始,老师在黑板上贴上一幅茫茫戈壁的图画,结合课文内容,让同学们 了解大戈壁恶劣的自然环境。当教到大戈壁铁路沿线出现一行高大挺秀的白杨树时,老师在戈壁图上贴上一行 白杨树,这样图文结合,学生对白杨树那高大挺秀的身姿留下了深刻印象。当最后教到大白杨树旁几棵小白杨 正迎着风沙成长起来时,老师又在白杨树两旁贴上几棵茁壮成长的小白杨树,暗示祖国边疆的接班人正战胜各 种困难不断成长。这样,随着教学内容的进展,配合图片分步演示,既揭示了课文内容,又增加了教学手段的 新奇性与趣味性,学生兴趣高,收获大。 此外,简笔画演示也经常运用于课堂教学,它是一种以示意性的简单草图来起说明、讲解

22、作用的辅助手段 ,具有形象、直观的特点。在语文教学中,运用简笔画,能够有机地沟通语言文字与客观事物之间的联系,图 文互补,启发学生的艺术联想和审美情趣,帮助学生释词、析句、悟情、会意,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三、演示技能的运用原则 目标性原则。语文教学中演示的选择,依据就是教学目标,要围绕教学内容,考虑教学对象,精心选择 ,有机组合,突出特点,突破难点,以形成和谐的教学氛围,实现语文教学的最优化。如果脱离了教学目标, 违背了语文教学规律,再好的演示也只能是花架子。 完整性原则。语文教学是形象思维和再现表象的过程,只有在演示上较为完整地把表象再现出来,才能 达到应有的直观效果和情感效果。因此,演

23、示时,要充分展示演示的过程,揭示规律,体现它的完整性。 科学性原则。即演示的教具选择要适当,演示的过程展示要清晰,演示的结果分析要准确,使课堂教学 生动、活泼,达到优化的目的。 (作者单位:浏阳师范学校)语文课堂教学中的讲解技能一、目前语文教学讲解中存在的问题 讲解技能在教学中广泛运用并且源远流长,从两千多年前孔子的“私学”和柏拉图的“学园”,延续至今 。它之所以一直受偏爱,是由于它能在较短的时间内,较简捷地传授大量的知识;可以方便、及时地向学生提 出问题,指出解决问题的途径;教材中比较抽象的内容,可以通过教师的讲解引导学生弄通想懂;讲解为教师 传授知识提供了充分的主动权和控制权。总之,准确、

24、流畅、清晰、生动的描述,循循善诱、层层推理、点滴 入微的讲解,可以对学生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会使听者欲罢不能。可见,熟练地掌握讲解技能,合理而巧妙 地运用讲解技能,可以使语文教学锦上添花,可以更好地提高语文教学的效果。 所以,熟练地掌握运用讲解技能是语文教师必须具备的基本功。然而目前,在语文教学的讲解中还存在不 少的问题。 1、讲解条理不清,思维混乱,没有明确的讲解结构。 讲解知识,讲述课文,应该有合理的结构和思路,这种结构和思路,既是对知识或课文的合理的组合和解 析,又必须符合学生认知的思维过程。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把教师讲解的知识,清晰高效地存储进大脑中。 可是有一种现象值得注意,这种现象

25、就是讲解的随意性。往往想到哪儿讲到哪儿,想怎么讲就怎么讲。知之甚 多的知识随意发挥,知之不多的知识乱发挥,在不重要的枝节上大讲特讲,而关键的知识点却轻描淡写,甚至 没讲到。这样的讲解,会造成学生思维混乱,使学生摸不着头脑,抓不住要领,从而难以形成正确的语文学习 的方法和思路。 2、讲解的知识不准确。 例如,文言中出现的“妻子”,有些教师讲成妻子和儿子。再如:列数字的说明方法,讲成说明文中只要 有数字,也不论这些数字用在什么位置,作用如何,统统说成是列数字的说明方法。又如,把苏州园林里 “我觉得苏州园林是各地园林的标本”一句,讲成是运用了下定义的说明方法等等。 由于上述问题,就有必要认真研究讲解

26、技能。 二、什么是讲解技能及作用 讲解技能是教师运用语言向学生传授知识和方法,促进智力发展,表达思想感情,进行思想教育的一类教 学行为。 我们把这个定义进行分解,就发现这个定义中对讲解技能的作用包含着三个意思:1.向学生传授知识和方 法。引导学生在原有认知结构的基础上,感知、理解、巩固和应用新知识、新概念和新原理。2.促进学生的智 力发展。语文的讲解,常常要引导学生分析和掌握课文的思维过程,而分析和掌握的过程,也是分析问题解决 问题的过程,这对于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认识能力(如观察力、思维力、想象力、分析力)和实践能力(如运算 能力、实验操作能力、设计能力等),是有很大的促进作用的。3.对学生进行

27、思想教育,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激发学习动机,并结合教学内容的思想性和美感作用,影响学生的思想和审美情趣。通过这样的分解,我们 便初步理解了讲解技能的作用。 三、讲解的特点 其一,在(知识传授的)主客体信息传输中,语言是主要媒体。运用语音表情达意的能力,是讲解得好的 前提。这就说明语言在讲解中的重要地位。因此,培养组织内部语言的能力,就是要“想”好“为什么说?” “对谁说?”及说明的意向与要点;培养快速语言编码的能力(编码:梳理),就是要注意储备口语词汇,懂 得语法规范。运用语音表情达意的能力。也就是要善于运用语言、语调、语速、语量的变化表情达意,令人爱 听、使之动听。 其二,信息传输由主体传

28、向客体,具有单向性,学生常处于被动地位。根据这个特点,在讲解中要注意以 下问题:1.讲解要生动、形象。2.讲解要精练,起到点拨的作用。3.讲解要和听说读写结合,要和训练结合。 把信息传输的单向性变成信息交流的双向性,这样才能克服教师满堂灌,学生没有实践机会的弊病;才能让学 生在教师讲解的指导下进行学习,变被动为主动,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才能让学生把教师传授的知识, 通过练习变为自己的并转化为能力;也只有这样,才能增强讲解的效果。 四、讲解技能的应用要求 如何在讲解中达到传授知识和方法,促进智力发展,提高审美情趣,进行思想教育的目的呢?我认为,应 该从以下几方面去努力: 1、要明确语文学科的

29、特点。 语文课是对学生进行祖国语言教育的课程,也是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的课程,由于人的思维是运用语言进 行的,所以语文对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思维能力,具有极为重要的功能。所以,我们语文课教学的讲解,就 是要教学生领会,作者是用什么样的语言,用什么样的语言形式来表达的,即我们的语文教学就是应当落实在 语言上,语言形式和这种语言形式所表现出来的思维形式上。不然就不是语文课。 2、要有明确的讲解结构。 在认真确定教学目标,分析教学内容的重点和难点,明确新旧知识之间相互联系的基础上,按知识结构之 序,学生思维发展之序,提出系列化的关键问题,形成清晰的讲解框架。这样易使讲解条理清楚,引起学生的 思考。例死

30、海不死,在确定了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之后,再根据学生思维发展之序,提出系列 化的关键问题,以形成一个这样的讲解框架: 死海的地理位置? 死海的表面特征? 死海的本质特征? 死海是怎样形成的? 死海的现状和未来? 在说明中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起什么作用? 测量死海的最深处和每年水面下降,用约数,这能不能说是数字的准确? 这样就形成了清晰的讲解框架,易使讲解条理清楚,引起学生的思考。 有些课后练习已是一个清晰的讲解框架,就可以采用课后练习来完成讲解内容。例谈骨气。 讲解框架就是一个完整的思维过程,它包括思维的起点、逻辑进程、思维结果。思维的起点最重要,也就 是讲解的“突破口”。在确立讲解框

31、架时,首先要选好突破口。其次是在逻辑进程中,抓好点,抓能实现目标 的关键点。 3、要把握讲解的度。 讲解的度是由语文知识之序和学生的实际决定的,语文教师应根据讲解知识处在这个语文知识之序的点和 学生的实际,来确定讲解的难易深浅,这样的讲解才能起到良好的效果。 比如讲这不是一颗流星,这是初中第一册的第一课,处于第一单元,这个单元的重点是家庭生活与语 文的关系,它要学生体会怎样用语言来表现细微但却感人的人间亲情,这时,如果我们忽视这一切,而引导学 生去理解记叙文的要素等等,这样的度的把握就不够充分了。 再如谈骨气,属议论文,处在初中第二册第七单元上,这是学生最早接触的议论文,这一单元的重点 是让学

32、生理解议论中的记叙的作用,倘若这时,我们便大讲特讲论点、论据、论证,则不合时宜了。 总之,不宜讲得过深,那样学生便难于理解,也不能讲得过浅,不然,学生又会因炒冷饭而提不起兴趣。 4、要把握讲解的时机。 应该把知识的关键点,或者解决知识困难的环节,放在这样的时机去讲解,即通过老师的启发诱导,给学 生创设一种愤悱的状态,让学生处于一种最渴望得到知识的境况中时再讲,这就是孔子说的不愤不悱,不悱不 发。也可以通过老师的启发诱导,让知识的关键在水到渠成的时候讲解给学生,这便是抓住了讲解的时机。例 如:有一位老师在讲解中国石拱桥时,先要求学生不看书,而按照黑板上的赵州桥挂图,用准确的词说明 桥与拱的位置,

33、学生讲,老师就按学生的说明画出桥与拱的位置图,结果,学生总说不准确,又非常想说准确 ,这时老师让学生看课文“大拱的两肩上各有两个小拱”这样,学生就体会了说明文用词准确的特点。 5、讲解要有启发性。 不能把知识灌给学生,而应该通过讲解,给学生设置思考的点和线,使学生通过自己的思维来掌握知识, 形成能力。 例:有一位老师,教孔乙己时,发现学生不理解孔乙己的可悲性格,他就注意用启发性的讲解,如他 提出,小说最后一句“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作者这里用“大约”、“的确”两个自相矛盾的词,是疏忽还 是另有深意?这样一启发,同学们就开动脑筋,寻找答案。有一个学生是这样分析的:“小说以大约孔乙己 的确死了这句

34、话,作为这个悲剧的结局,大约、的确看似矛盾,其实不矛盾,因为从孔乙己当时的 境遇来推测,可以断定他的确是死了。但对于他的死却无人过问,因此作者又用大约这个词作了不肯 定的假设,说明孔乙己就是这样一个死活无人过问的可悲人物。” 6、要善于使用例证。 例证是进行学习迁移的重要手段。比如学到曹刿论战中的“衣食所安”,“所安”的意思是什么呢? 可运用前边木兰诗一课学的“所字结构”的知识来理解。 例证能将熟悉的经验与新的知识、概念联系起来。举例的数量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所举的例子与新概念之 间具有实质性的非人为的逻辑联系,并对此联系要作透彻的分析。 7、注意形成连接。 清楚连贯的讲解是由新旧知识之间、例证

35、和原理之间、问题和问题之间恰当的连接构成的。在讲解中仔细 选择起连接作用的词或短语,说明上述关系,使讲解形成完整的系统。 例:在学了什么是生态系统后,接着要学习大自然警号长鸣,比较两篇文章的文体,以此来导入 大自然警号长鸣,使文章与文章之间形成连接。导入语是这样的:比较大自然警号长鸣同上篇课文 什么是生态系统,可以看出,上篇课文是说明作者对什么是生态系统的理解,因此是说明文;本文则不然, 虽然用许多笔墨说明对生态的理解,却是为了提出主张,有浓厚的议论成分。认真阅读本文,想一想作者提出 了什么主张。从以上讲解可以看出,起连接作用的词是经过仔细选择的,很恰当,使讲解形成完整的系统。 8、会进行强调

36、。 强调是使讲解清楚、成功的重要技术之一。要强调重点或关键内容,要对新旧知识的联系和新知识结构作 透彻的分析。 可以用讲话声音的变化强调。 例如陈涉世家中,“车六七百乘”的“乘”加重语音进行强调“乘”的读音和意思。 用身体动作的变化强调。 例:讲动宾短语和动补短语的区别,用拍桌子这个动作强调拍桌子是动宾短语。 做出标记进行强调。 直接用语言提示进行强调。 运用概括和重复进行强调。 通过接受和利用学生的回答进行强调。 要重视获得反馈和及时调控,在调控过程中进行强调。 在讲解中,教师要善于通过观察学生的表情、行为和操作、留意学生的非正式发言,向学生提出问题或给 学生提出问题的机会,收集讲解效果的反

37、馈信息,弄清学生的理解程度,并及时调整讲解的程度和方式,以达 到教学目标。比如,讲语法知识,教师观察学生呆呆的望着老师毫无表情,就可知学生未听懂。做练习时错题 较多,也可知学生未懂。再如,复习修辞手法时,教师讲“比喻”是一种修辞手法,有些同学就说,怎么又说 是说明方法呢?根据学生的反馈,讲清比喻既是修辞方法,又是说明方法,论证方法,它们的特点都是一样的 ,只不过所起的作用不同罢了。 教师要给学生提出问题的机会,或让学生回答问题的机会,这样才能收集讲解效果的反馈信息。 五、讲解技能的原则 1、符合语文教学法和语文特点的原则。 语文课是一门工具课、思维课。设计语文课的讲解必须落脚到语言和语言形式,

38、体现出语文课的工具性和 思维性的特点。 2、符合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的要求的原则。 讲解如果只是教师单一的活动,就很难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讲解如果不和提问结合不和训练结合就很 可能限于枯燥,讲解本身再不具备启发性,那就很难使学生的头脑动起来。 讲解必须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只有这样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所以讲解本身必须具有启发性,必须和 提问、训练结合起来,必须让学生动起来。 3、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原则。 学生的认知应该是有序的,是循序渐进的,那么,语文的讲解也应该尊重学生的认识规律。不要贪多求全 ,一味求难求深,在什么时段讲到什么度,教师必须心中有数。 4、符合完成具体教学目标的要求的原则。 课

39、文的每一课书都涉及着很多的内容,同一篇课文,小学上,中学上,大学还在上,然而,各个学段的讲 解度却不一样。如果我们面面俱到,这样的课就只能是晴蜓点水,浅尝辄止。语文讲解的设计,必须要围绕教 学目标进行,与具体教学目标不符合的内容应大胆删去毫不可惜,而对和目标紧密相联的内容则应讲深练透, 这便如俗语所说的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 5、符合紧扣教材的原则。 我们有的老师讲课,只要根据教材的一点就开始随意发挥,而且发挥得离教材越来越远。那么学生究竟学 什么呢? 我们的教学应该紧扣教材,要以纲为纲以本为本,即使是有适当的发挥也应该以有利于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的原则。 6、经济性原则。 经济性原则是说以尽量

40、少的投入获取尽可能多的收获,讲解也是如此,教师应设计出以最简捷的方式引导 学生达到教学目标的方案。如果大家都这么做,那我想,语文课就再不用拖堂,也再不用补课了。 7、针对性原则。 讲解的设计必须符合针对性原则,首先要针对学生的实际,设计出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讲解,其次是针对 教材的实际,设计出符合课文所处于知识体系的某一个位置的讲解,再次是符合教师本人特点,设计出尽可能 发挥教师长处的讲解。 总之,讲解在语文教学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让我们共同努力,提高自身的素质和水平,使我们的讲解 技能的水平得到较快的发展。语文课堂教学中进行学法指导的几种基本模式世上任何行为都很难找到一种或一套确定不易的模式

41、,然而,一种百千人参与的持久的目标明确的行为, 经过一个“不约而行”的探索期,为求继进,为求高效,人们总会逐渐提出若干基本模式。诚然,这种种模式 将永在变化扬弃之中,不过,它们也必将在百千人参与的持久的运作中日臻完善。 课堂教学中进行学法指导日渐成为语文教学界百千同仁共同参与的持久的目标行为,而且在群众性的探索 中已积累了一些经验,笔者研究了其中一些能搜集到的材料,加入了个人实践的体会,据此提出了语文课堂教 学中进行学法指导的若干可供选用的基本模式,以为引玉。 (一)示范式 示范,又可以叫做演示,是最原始、最基本,又是最简易、直观而有效的指导模式。所谓“百闻不如一见 ”,从教学的指导功能的角度

42、考察,这句话说的也是个真理。人类与生俱来的模仿本能,是后天学习和接受训 练与指导的重要基础,因而,演示就成了学法指导的基本模式。有趣的是“请你像我这样做”这样的示范式指 导的发动语竟保存在儿童游戏中,代代传习,它也许折射着儿童们偏爱某种学习方式的心理吧。换一个角度考 察,无论古代的拳师,还是现代的教练,谁人能放弃示范指导这种模式?学校教学中,理、化、生和体育教师 也都非常重视示范指导模式。可是我们语文教师肯为学生做示范的却较少见,让学生读书,却不让学生“看一 看”教师怎么读书,让学生作文,却不让学生“看一看”教师怎么作文,那么学生说“不会”,不是顺理成章 的么? 语文教师自然也有难处。人的形体

43、动作、各种技能性操作,如唱歌的口型变化、书法练习中握笔的姿势、 运笔的样子等等直观性强的训练,示范指导都比较容易进行。而思维性的“操作”就难以演示。读书而悟其理 ,习作而成其章,都是内心运作外不显形之事,如何演示出来让学生“看一看”呢? 我们无法将阅读过程与构思过程完全直观化,“演”出来让学生“看”,却可以讲出来让学生明了。当然 不是讲该怎样读,怎样写,也不是讲我们阅读分析一篇文章的结论或是我们写出来的文章,而是讲我们读文作 文的思维过程。讲这些的目的是让学生在每一个学习层次的起步期知道如何操作,一开始是“请你像我这样做 ”,渐至“请你自己设计怎样做”,因为我们除了示范式还有其它模式,不必担心

44、学生会亦步亦趋走入“鬼打 墙”的死圈圈中去。 教师如何用语言来“演示”呢?试举阅读秦牧土地一文的前几段为例。开篇三五行,就感觉到了一种 喜悦与振奋,几段过后,就被作者那种立于新时代潮头引亢高歌的气度深深地吸引了。翻看了后文再看开篇这 几段就明白了,前三段是开头部分。第一段说的是新时代的人们有着新的联想、新的感情。这一段看来还没入 题,单读这一段还不能说那联想的就局限于标题所示的“土地”二字。第二段又短又平,不像第一段那么充满 激情,那么溢彩流光,然而它却直笔点题,片语中的。第一段确立了全文的基调,营造了感情氛围,入了味儿 ;第二段往上一贴,入了题。形式上是两段,骨子里却浑然一体,是新时代人以新

45、的联想、新的感情谈谈土地 。第三段是前两段意犹未尽之笔,这里读来读去,觉得都是围绕着“遐想”二字写的。这个词儿容量大,它纵 横交织,横向包容着各种人群、视角、心态,纵向贯穿着历史;它又广拓深挖,为下文牵联着内容的广度,开 掘着思想的深度。至此才是一个完整的开头部分。获得以上感受与认识以后,再读这几段,发现这篇文章在语 言和表现方法的运用上都有独到之处。第一段的排比的作用没有停留在加强语势上,而是一下子将那么多物象 收入文中,这些物象,从形态上、色彩上、动势上,从人们的情感积淀上,从文化传统上,都是那么美,那么 富有生机与朝气,那么意蕴深厚,那么“天然地”显示着象征意义,这些物象,各自“独立”,

46、又互相渗透, 方便的组合方式只能是排比。第三段的排比引入文中的是那么多情景,配合上第二人称的使用,一下子就把众 多读者领进了文章。这三段文章的组合,如果从行文节奏上琢磨一下也是很有味道的。它好比三级跳远,第一 步要跨得高远而舒展,第二步就要顿一下,要蓄势,那最后一跳就是势不可挡的尽力一击了。此文的第三段组 织了内容那么丰厚的一个单句,纵横驰骋,将一二两段入题的功效发挥得真是淋漓尽至了。 以上是以说话代“演示”,实际教学上还可以再口语化一些。 再举作文为例。 作文题目: 阅读一枚青橄榄,根据文意,联系实际,自拟标题,写一篇700字以上的议论文。 “一位妈妈带着小儿子散步,她把兜儿里唯一的青橄榄递

47、给小儿子,小儿子放在嘴里一咬,满嘴苦涩,马 上把那青果儿吐掉了。一会儿那苦涩竟渐渐化做一股幽香,可惜小儿子再也寻不回那青果儿了。” 这是一个根据材料引发联想的作文题,我看了题目,觉得这篇小短文很有味儿,那苦涩化幽香的文意,一 下子就吸引了我,激活了我的思趣,我顺着这条线儿想了好多。我想起了一个老友的话,他说他家搬迁了,离 别那老屋他落泪了,事后他特地又回去看了一次,正赶上拆屋,住了那么久的家,拆了,心里闷闷的还想哭; 我又想起了刚上讲台那些日子,好几次我写好了教案,我很得意,我的指导教师却三言两语就否定了它,我很 难过。有些大事也如此,1942年前后,日蒋暗中勾结封锁了抗日根据地,地窄兵多,开

48、明士绅李鼎铭向毛主席 建议实行“精兵简政”,中央做了决定,中国共产党千辛万苦建设起来的抗日救国的庞大机构,又亲手把它压 扁了挤瘦了,这苦果儿多难吞咽呀!就说近几年的事,计划经济搞了那么多年,一说改革开放,市场经济的大 潮冲过来,几乎一切都变了样,还有“大锅饭”一砸,那感觉实在远不止于“苦涩”二字。事实上见闻广博的 人还可以想得更多。以上仅是浅层的联想,只有对联想所及的材料做一翻认真的筛选与类比加工,才是深层的 联想。 筛选是指删除那些联想中窜入的与原材料无类比关系的材料;类比加工是指用原材料的基本点对联想材料 进行类比分析,即:说出联想材料中的某一点恰如原材料的某一点(这里,我使用“类比”这一

49、概念是含比喻 的)。思考中,我是把一枚青橄榄先做了如下解析的: 1.小儿子是故事的主人公,他犯的错误,有警示意义。小儿子不善于发现某些事物内蕴很深的美质,轻率 地做了否定与抛弃的结论,造成了无法复得的遗憾。 2.故事的基本点包括:小儿子青橄榄苦涩吐掉了苦涩化幽香寻不回。 于是我继续自己的思考。我的那位痛惜老屋的老友就有些像故事中的小儿子,他视搬迁拆屋为苦果,幸而 他没有糊涂到拒迁的地步。当初我把指导教师的意见当成了青果儿,因为我当时确实尝到了被否定的苦味,假 如我拒绝了指导教师的意见,就不会品味到反复推敲几经修改后的甘甜了。李鼎铭先生的建议是颗苦涩的青橄 榄,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者们却看到了它内蕴

50、很深的美质,他们忍痛自我挤压,由此赢得了活力,换取了其后的 大发展。抛弃搞了几十年的经济运作模式,砸掉大饭锅,对于因循守旧的人们来说,这个苦果是够大了,有不 少人忍痛图新,没有犯“小儿子”的错误,也有人看不到改革中蕴含的甘甜,或多或少地犯了抛弃青橄榄的错 误。 实在说,这些联想所得的材料,都不能令人十分满意,因为这些材料都有点似是似非,先是后非,主人公 大多没有犯“小儿子”的错误。这样的材料入文,难度较大,必须加入辩析,把其中某些不合类比要求的“点 ”,用比较法拉到文意上来,比如说“中国共产党人实行精兵简政避免了抛弃青橄榄的失误,正是一个党 政治上成熟的表现。”显然这样使用材料,是增大了写作练

51、习的难度。实在的情形是,后来的一次写作练习中 ,有一位叫罗传琦的同学使用了一则至今我最满意的材料: 五六十年代,正当人们偏爱“众人拾柴火焰高”、“人多力量大”这些民谚的时候,正当人们只注意了“ 人是最活跃的生产力”这一个侧面的时候,马寅初教授提出了他的人口理论,主张什么计划人口生产,当时党 和国家的领导人从中感到的绝不止“苦涩”,马氏理论被当作青橄榄抛弃了,教授本人也受到了批判。历史是 公正无情的,当中国的人口多到拖住了经济发展的双腿的时候,人们才认识到马氏理论内在的美质,故事中的 小孩子没有寻回青果儿,我们却“请”回了马氏的人口理论,当然我国的人口基数也已经大到吓人的程度了。 我体会,这种根

52、据材料联系实际的作文,有一个“解析原材料联想中选择加工现实材料最后完成 文章立意”的程序,而事实上这三步又是难分先后而相互影响中完成的。而相当一部分学生此类作文文意模糊 或偏逸,都与选材失当有关。 以上阅读、写作各一例,难以概全,但我相信,语文学习之中,凡属思维操作过程又是学生难于自悟之处 ,都是语文教师通过“演示”指导学法之点。当然一次演示不能“永逸”,然而学生必能在多次“观摩”之中 开窍入门自得其法。而教师每做一次演示就是一次创造,积累久了,仅此一类模式自可成为一题。 (二)点拨式 点拨是就进行指导的方法而言,是指在课堂教学中,按照计划与设计,着力讲“点”,而将“线”与“面 ”留给学生去思

53、考,或着力讲“线”而将“面”留给学生去思考,或着力讲框架,将内容留给学生去思考。这 样做,目的在于帮助学生掌握自学语文中必需的由点及面,由此及彼,由零散及体系,从整体御局部的思考方 法,发展学生的整体观、体系观。 就学习内容而言,“点拨”的模式,涉及语法分析、修辞分析、“段”或句群的分析以及篇章的阅读分析 等。 学生分析很长的复杂单句或复句,除了必需的语法知识以外,整体观念的强弱是个关键。与之相应的,教 师进行学法指导的着力处也在这里,目的在于强化学生从整体上去看待与“处理复杂单句、复句(甚至推广至 各种对象)的意识与能力。 纪念刘和珍君文中有一复杂单句,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至于这一回在弹雨中

54、互相救助,虽殒身不恤的事实,则更足为中国女子的勇毅,虽遭阴谋秘计,压抑至数 千年,而终于没有消亡的明证了。 讲清主、谓、宾,余味就不多了。不如只讲一个“为”字,当然学力强的学生仍然受了点限制。“至于” 一词在此单句中没有语法位置,它的作用在与上文的关联上,这一点却是不能忽略的。接下来,可以设计一个 有趣的练习: 将原句中作宾语中心词的名词“明证”,“改造”成动词“证明”,用它做谓语动词,利用原句中的语词 材料(尽量保持原形或稍作改动),重造此句。 这种练习,灵活地体现着“点拔式”强化整体观的“本意”。 有两个例子,它们都是广为人知的大单句,放在一起做比较分析,给学生的印象一定是非常深刻的。第一

55、 个例子是土地(秦牧)的第三自然段,第二个例子是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恩格斯)的第三自然段。 它们都有一个单句形态的核心“部件”。文字上膨胀了是因为它们都有很长的状语,前例的状语利用排比手法 拓宽了广度;文字上膨胀了还因为谓语或宾语出现了同位语(或称“复指”),后例的宾语利用两次复指推延 了厚度。有一点须特别提醒粗心的学生注意:前例,破折号后的文字不是“遐想”的同位语而是“涌现过许许 多多的遐想”的同位语。 这种比较,也是点拨,着眼的仍是“整体”。 着眼于整体观培养的点拨式,在复句分析练习中同样可以得到显明的体现。试看琐忆(唐 )文中记述的一句鲁迅先生的话: 一条小溪,明澈见底,即使浅吧,但是却

56、浅得澄清,倘是烂泥塘,谁知道它到底是深是浅呢? 这个复句长度难度都不足以为例,却很典型,它提示的方法可以适用于一切长句、难句的分析。这就是, 一要关照上下文意,这也是整体观;还要总看句意。关照上下文意知道,此句意在提醒涉世不深的青年不要被 深浅莫辨的“学者”所吓倒;总看句意是“浅”与假“深”的对比。这样,第一层是正反对比式的并列关系的 复句,就分析出来了。 这样点拨,再加上课内外的若干练习,学生的整体观与整体分析法就可以得到强化。那么,学生就能够按 照“关照(上下文意)总看(句意)分析(复句关系或类型)”的顺序去面对任何多重复句的任何一 层了。剩下的问题也许只与学生对各类复句关系理解的正误深浅

57、的区别有关了。 修辞分析的指导,也可以纳入此种模式。修辞分析当然包括辞格辨析,如:某例是否比喻,借喻与借代的 区别,以人为喻体的比喻与拟人的区别,等等。当然还包括辞格构成的分析。这里,着重以修辞意义与作用的 分析为例说明点拨式的运作。 例如荷塘月色(朱自清)中那一脍炙人口的比喻(这里不引入关于通感理解上的讨论):“微风过处 ,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芳香恰如远歌之渺茫,借助了人们的不同感官的沟通, 将一种如诗如梦的朦胧氛围摹写得使人幻如身入其境。指导的要点是提醒学生对这个比喻含意与作用的分析切 不可止于此,应该从全文的整体上去分析、体味。经此一点程度好的学生认识自可上一层

58、,稍差的,尚须说得 细致一点。比如可以如此说:如果没有“颇不宁静”与追求“另一番样子”的心境,没有整个月光下荷塘的景 象,就难得造出如上一个绝妙的比喻;假如没有这个比喻营造的意境,就无法理解作者何以会忘情到不能自己 的程度,何以会追忆六朝远惦江南。忘情如此却又禁不住另一种绝难摆脱的“不能自已”,作者终于步踏家门 而竟不自知,这才让读者完全了然了作者怅惘与苦闷,了然了这篇抒情写景的散文名作之中始终隐含着的作者 虽欲起离而终不可能的那种独特的怅惘与苦闷。这样分析修辞内蕴,体现着整体观与整体分析法的精神。教师 需针对学生的水平状况而决定“点拨”时取点的疏密,原则是宁疏勿密,多留余地。 点拨一式,在段

59、与篇的分析中,在教师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中,可以得到最显明的体现。 例如:包身工(夏衍)可以着重讲框架(包身工一天的活动)与填充(包身工制度的起因、发展与趋 向等);风景谈似乎应着力讲透六幅画的“内联结”;内蒙访古赵长城那一节,倘若将“分内蒙为南 北两部的大青山”的有关文字着力点拨,那么就抓住了从结构与内容上把握文章的肯綮;改造我们的学习 ,第一节最有“文章”,不容忽略,以下的文字,点拨的要点是该文特有的“三”的串式结构;有些文章就“ 虚”一点,比如故都的秋,所谓点拨就指品“味儿”,提出一个细节,几乎是任何细节都好,只要让学生 真正品出一点秋味;文言文也如此,六国论要真的将第一段拆解清楚,大体上

60、就够了;过秦论只要让 学生明白什么叫“阐述”,或称之为议论文中的特有的叙述,或称之为寓论理于叙述,只要明白了这些,他们 就不难明白这篇文章的结尾处归结论点为什么那么举重若轻了。以上不过举例解说“点拨式”在篇章分析时的 运用而己。其实让学生阅读分析某一文章,指导者不同,角度不同,设计不同,点拨的点选择也自不同;这里 不存在唯一性。 还有就是体系观的强化,让学生每学一点知识,每练一种技能,都自主地把它纳入语文知识的体系之中, 纳入语文技能或能力的结构之中,并安放到它确定的位置上。除了点拨,还须通过“解析”、“讲义”等等模 式的运作,这里且不展开细说。 (三)解析式 在我们的想象中,有时会以为,人们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