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息二则教学设计一等奖_第1页
消息二则教学设计一等奖_第2页
消息二则教学设计一等奖_第3页
消息二则教学设计一等奖_第4页
消息二则教学设计一等奖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消息二则教学设计一等奖这是消息二则教学设计一等奖,是优秀的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文章,供老师家长们参考学习。消息二则教学设计一等奖第1篇一复习提问:1 字、词:小考卷。2消息的结构由哪几部分组成?六要素指什么?明确:五结构: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导语是新闻开头的第一段或第一句话,它扼要的揭示新闻的核心内容;主体是新闻的躯干,它用充足的事实表现主题,是对导语内容的进一步扩展和阐释;背景指的是新闻发生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标题、导语、主体是消息必不可少的,背景和结语有时则蕴涵在主体里面,有时省略。)六要素:人物、时间、地点、事件的起因、事件的经过和结果。注意:电头指发电讯稿件播发的新闻单位、

2、地点、时间的说明,包括通讯社名称,发报的地点、日期等,交代通讯社的名称,发电地点和时间,表明材料真实,报道及时。二展示目标:知识与技能:1. 积累重点字词;2. 了解新闻特点,把握新闻的六要素、结构;3. 阅读新闻,能把握文章的基本观点,获取主要信息;过程与方法:1. 根据新闻的结构理清内容、层次并体会语言的准确、简洁;2. 通过学习本则新闻,能总结出拟写新闻的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人民解放军排山倒海、所向披靡的气势和一往无前、压倒敌人的大无畏精神。三字词积累:泄xi气 督d战 业y已 要塞(yosi)阻塞(zs)歼灭(jinmi)锐不可当(rubkdng)多音字:横:横渡(hngd)蛮横

3、(mn hng) 当:锐不可当(dng)当真(dng) 殷:殷红(yn)殷殷其雷( yn ynq li) 塞:要塞yo si阻塞z s塞子sa形似字:溃退kutu 馈赠ku zng 功亏一篑gng ku y ku 抵抗d kng 砥砺d l 舐犊情深sh d qng shn锐不可当:形容来势凶猛,不可阻挡。歼灭:消灭(敌人)。击溃:打垮,打散。要塞:在军事上有重要意义的、有巩固的防御设备的据点。业已:已经。四课堂活动:1. 观看视频:渡江战役看了这个视频,你能用一个恰当词语表达你的感受吗?这样一次伟大的战役,作者是抓住哪些方面进行报道的呢?接下来我们继续学习第二篇报道中国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

4、长江。2. 指名同学读课文,感知内容,体会情感。注意重音、停顿。试说说,与前一篇报道相比,有哪些相同和不同?3. 按消息的结构给这篇报道划分层次。明确:导语:第1-2句: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从一千余华里的战线上,冲破敌阵,横渡长江。西起九江,东至江阴,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对事件或事件中心的概述。导语在新闻的开头,一般不长,往往是一两句话,有时也用一段话。刚刚看过视频,大家感受到了渡江战役的宏大场面,那么在导语中报导出这些盛况没?你是通过哪些词语感受出来的?明确:展渡江盛况百万(渡江人数)冲破(排山倒海)横渡(一往无前)总述主体:新闻报道的主要内容,称为“主体”,刚才同学们复述内容就是这则

5、新闻的“主体”。评述三路大军渡江战斗的经过,指出我军胜利渡江的重大意义。标题、导语、主体是一则新闻不可缺少的三个部分。中路军首战告捷(略)西路军所向无敌(详)东路军战绩辉煌(详) 分述背景:一方面另一方面结语:占领要塞封锁长江五内容探究:1.阅读主体部分,按照人物、时间、地点、渡江人数等内容梳理内容,列表。2.为什么按中、西、东的顺序叙述?西路军与东路军是同时发起渡江作战的,为什么先说西路军,再说东路军?点拨:中路军首先发起渡江作战,所以先说。西路军和中路军所遇敌情一样,敌军抵抗甚为微弱,而东线敌军抵抗较为顽强,所以西路接着中路说,合在一起,可以议一议。最后说东路激战,文势也涌起高潮。主体,三

6、路三个层次,看三个层次的衔接,一气呵成。中路和西路,都从时间说起,这样并列,层次分明,又紧相衔接。说了西路战况之后,又合起来有所议论,议论最后一句是“汤恩伯认为南京江阴段防线是很巩固的,弱点只存在于南京九江一线。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话题从“西面”转向“东面”,很巧妙很自然地转到了下一层。可见,作者是很注意一层与一层之间的衔接的,所以全文流转顺畅,一气呵成。3对几路军的报道是平均使用笔墨的吗?为什么这样安排?明确:报道各战线的战况时并没有平均使用笔力,对东路军的战况写得比较详细突出。这是因为敌人的防线比较巩固,其次“此处敌军抵抗较为顽强”,更重要的是,这一地区

7、在战略上有重要意义,直接关系到能否包围敌军,解放南京。因此在报道东路军进展时,和中、西两路军有几处不同:一是较具体地写了战斗情况;二是更详尽地写了战果。4.语言探究:作者谴词造句是怎样做到准确精练,铿锵有力的?准确,首先是用词准确。例如,“冲破”与“突破”词义有所区别,“冲破敌阵”“突破安庆、芜湖线”“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都运用得准确。又如,东面防线经过整天激战,敌军一部分被歼灭,另一部分被击溃,不是一概说歼灭,或者一概说“击溃”,而是说“我已歼灭及击溃一切抵抗之敌”。一个词往往还有程度的差别,有时需要说明程度,表达才算准确。例如,“此处敌军抵抗较为顽强”,加上“较为”二字就十分准确。而

8、汤恩伯是“认为南京江阴段防线是很巩固的”,加上一个“很”,可见他骄傲自负的心理。必须明确交代的地方,一点也不含糊。例如,“西起九江”后面还注明“不含”,也是为了明确。语言的精练、铿锵,有两点值得注意。一是能用单音节的词不用双音节词。电文要求极端精练,军事用语更要求斩截有力。二是适当采用文言词。例如,“至发电时止”斩截有力,如果写成“到发电文的时候为止”,就拖沓了。又如,“现已占领”不说“现在已经占领”。这类例子还很多。这篇新闻许多语句很文气。例如,“我西路军当面之敌亦纷纷溃退,毫无斗志,我军所遇之抵抗,甚为微弱”。但是说到国民党官兵的情绪,又非常口语化,“不想再打了”,“听见南京拒绝和平,都很

9、泄气”。或雅或俗,各得其妙。5.细读课文,说一说文章是如何做到叙议结合的?明确:在报道了西路军进展情况后,插入一段简要的议论,指出我军之所以取得胜利,一是我军英勇善战,锐不可当;二是国民党的广大官兵一致希望和平,不想再打了。这种议论既交代了我军取胜、敌军失败在政治和军事上的原因,更重要的是由此使读者进一步了解了整个国民党反动派政权必然覆灭的命运,从而深化了报道的主题 。六课堂小结:这篇新闻,气势磅礴。毛泽东作为全军统帅,汇总各路战况,全面报道渡江战役,反映了整个战役的磅礴气势,表现了恢宏的气度。这篇新闻,语言准确精练,铿锵有力,书面语和口头语相穿插,相得益彰。这些都是非常值得我们学习借鉴的好方

10、法。消息二则教学设计一等奖第2篇【教学目标】1.了解新闻的有关知识,培养学生阅读新闻的能力。2.能根据新闻的结构理清课文的内容和层次。(重点)3.认真阅读课文,培养学生快速、准确获取信息的能力。(难点)4.养成阅读新闻的习惯,关注社会生活和时代变迁。【课时计划】2课时。第一课时学习首届诺贝尔奖颁发学生齐读导学目标,圈点关键词,做到对学习任务心中有数,以求有的放矢。情景导入生成问题在世界科学,有这样一位伟大的科学家:他不仅把自己的毕生精力全部贡献给了科学事业,而且还在身后留下遗嘱,把自己的遗产全部捐献给科学事业,用以奖励后人,勇攀科学高峰。今天,以他的名字命名的科学奖,已成为举世瞩目的荣誉奖。这

11、位伟人就是诺贝尔。那么关于诺贝尔奖首次颁发的时间、获得者、颁发机构、地点等等,你了解多少呢?今天我们就从一则新闻首届诺贝尔奖颁发中寻求答案吧!自我研学生成新知步骤一知识梳理夯实基础1.读准字音,记准字形,给加点的字注音。遗嘱(y)渗透(shn)卓有成就(zhu?)仲裁(zh?ng)拨款(b)逝世(sh)颁发(bn)2.记住重点词语的词义。遗嘱:人在生前或临死前用口头或书面形式嘱咐死后各事应如何处理。颁发:授予,分发某一样东西,比如勋章,奖状等。建树:在事业上有很大的成就或表示建立不朽的功勋。卓有成就:有突出的成绩,成就。3.作者简介诺贝尔(1833-1896),瑞典化学家,工程师。诺贝尔在机械

12、和化学方面有100多种发明,但他最突出的是发明炸药。他一生致力于炸药的研究,因发明硝化甘油引爆剂,硝化甘油固体炸药和胶状炸药等,被誉为“炸药大王”。4.背景介绍1867年,瑞典化学家诺贝尔发明了黄色炸药,取得了在许多国家生产黄色炸药的专利。发了大财,以后又发明了更安全可靠威力更大的胶质炸药,接着又研制无烟火药。因毕生从事科研和火药的研制,终身未娶、无儿无女,晚年立下遗嘱,将全部不动产进行投资,作为基金,设立诺贝尔奖金。1901年12月10日瑞典国王和挪威诺贝尔基金会首次颁发了诺贝尔奖。步骤二整体感知走进文本1.大声朗读课文,勾画出导语部分,思考:导语交代了哪些内容?【交流点拨】导语为课文第一段

13、话。导语交代了颁奖的时间,颁发者和颁奖机构以及诺贝尔奖设立的奖项。2.速读主体部分,从中你获取了哪些信息?【交流点拨】我获取的信息有:首届诺贝尔奖的获得者及所获奖项;诺贝尔奖的颁奖机构,时间和地点;诺贝尔奖的资金来源;资金管理权和评奖权是分离的。合作探究生成能力步骤三品味语言感受魅力本文选自百年好文章路透社新闻佳作,称新闻佳作,那语言自然富有表现力。下面就请同学们再读课文,揣摩以下加点字的含义。1.德国的伦琴(物理学奖),他发现了X射线。【交流点拨】发现是已有的事物、现象从隐藏不为人知的状态到为众人所知的状态的过程。而X线波长是介于紫外线和Y射线之间的一种电磁辐射,它是本来就存在的。所以此处用

14、“发现”,体现了新闻语言的准确性。学法指导一:【文章详略安排的原因】详略的安排取决于文章的中心,有利于突出文章中心的事件安排详写,反之,略写或不写。2.德国的贝林(生理学或医学奖),他在血清疗法的研究方面卓有成就。【交流点拨】卓有成就指贝林在血清疗法方面所取得的成就很突出,用在这里表明对贝林在医学方面取得成就的认可和肯定。3.法国的普吕多姆(文学奖),他在诗歌创作方面颇有建树。【交流点拨】颇有建树的“颇”在这里指“很,相当”的意思,在文中指普吕多姆在诗歌创作方面造诣很深,成果丰硕,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是理所应当的。步骤四精读课文深层探究1.课文主体部分为什么要一一列举获奖者的国籍、姓名、所获奖项和

15、所做贡献呢?【交流点拨】一方面是表明新闻事实的准确性;另一方面是表明新闻事实的翔实;还因为“列举获奖者的国籍、姓名、奖项和所做贡献”是新闻的重点,所以要详写。2.课文的主体部分详写了什么内容,略写了什么内容,为什么要这样安排?【交流点拨】主体部分写了首届诺贝尔奖获得者的情况,略写了颁奖机构,时间和地点,还略写了资金来源和两权分离。因为首届诺贝尔奖获得者的国籍、姓名、所获奖项和所做贡献这些情况是整篇新闻要报道的重点,能更好地突出中心,所以要一一列举,进行详写;而其他方面,如颁奖机构、时间、地点和资金来源不是新闻的重点,只需交代清楚无需详写,这样安排详略能更好地突出中心。3.最后一段交代新闻背景,

16、进一步介绍颁奖资金的来源,补充说明资金管理权和评奖的分离。你觉得作者有什么用意?【交流点拨】进一步介绍颁奖资金来源,目的是让我们读者更清楚明白地了解,诺贝尔奖的巨额资金来源于诺贝尔发明的多种炸药所获得的巨额收入,消除了读者心中的疑问;补充说明两权分离,是为了表明诺贝尔奖的公正、公平性。当堂演练达成目标步骤五总结课文拓展延伸课堂小结这篇新闻所报道的是首届诺贝尔奖颁发的具体情况。文中详细列举了获奖者的国籍、姓名、所获奖项和所做贡献。同时也明确了颁奖机构,颁奖时间、地点等等,这篇新闻事实准确,内容详略得当,是新闻中的佳作,希望同学们以后养成阅读新闻的良好习惯,提高我们的认知水平和获取信息的能力。18

17、96年,诺贝尔在意大利与世长辞。临终时,他把毕生发明所得的积蓄,全部奉献出来,以每年的利息作为诺贝尔奖的奖金,让我们来听一听诺贝尔临终前的遗言吧:全世界爱好科学并愿意献身科学的朋友们:生命对于我来说已经快要走到尽头了。在科学这个神奇的世界里,我遨游了一辈子,发现里面的奥秘太多了。研究它,掌握它,将给人类带来巨大的恩惠,希望大家继续研究下去,区区200万英磅的利息,虽微不足道,但愿意为行走在物理学、化学、生理学或医学、文学、和平之路上的你助上一臂之力。诺贝尔在九泉之下感谢你们。当听到这儿的时候,你心中一定有很多话要说,请将下面的句子补充完整。我敬佩诺贝尔的对科学事业的痴迷,更敬佩他的无私奉献。附

18、:板书设计首届诺贝尔奖颁发导语诺贝尔奖的颁发者和颁发机构颁发时间,颁发奖项总括全文主体获奖者的国籍,姓名,所获奖项,所做贡献准确翔实背景资金来源资金管理权和评奖权互为分离课后反思查漏补缺这节课的成功之处在于:不足之处在于:第二课时学习别了,钞票上的民族文化情景导入生成问题同学们,新闻缩短了你、我、他之间的距离,让我们足不出户即可了解国内外时事,获取各种生活信息,好的新闻是可以穿越时空,供人们品读与回味的。今天让我们再次共同研读一篇来自国外的新闻佳作,来欣赏一下外国消息的与众不同之处。自我研学生成新知步骤一知识梳理夯实基础1.读准字音,记准字形,给加点的字注音。钞票(cho)弗洛伊德(y).粉碎

19、(su)安慰(wi).2.记住重点词语的词义。吞食:吞吃,不咀嚼而咽下。安慰:文中指精神上的不满足得到补偿。步骤二整体感知走进文本1.大声朗读课文,勾画出导语部分,思考这个导语有什么特点?【交流点拨】导语为课文第一段。导语特点是有别于传统消息的导语,采用了抒情式的表达方式。2.文中提到了哪些人物?你了解他们吗?动手查一查。【交流点拨】卡拉瓦乔:意大利16世纪末至17世纪初的一位画家,是意大利杰出的现实主义画家。代表作品有圣马太殉难圣马太蒙召基督下葬等。贝尔尼尼:生于1598年12月7日,逝世于1680年11月28日,是意大利雕塑家、建筑家、画家。早期杰出的巴洛克艺术家,十七世纪最伟大的艺术大师

20、。主要成就在雕塑和建筑设计,主要代表作品有“阿波罗和达芙娜“大卫”“巴贝里尼宫”?弗洛伊德(1856年5月6日1939年9月23日)奥地利知名医师、精神分析学家,犹太人精神分析学的创始人,被称为“维也纳第一精神分析学派”,他提出“潜意识”“自我”“本我”“超我”等概念,著有梦的解析等,二十世纪最伟大的心理学家之一。塞尚(18391906)法国画家,是后期印象派的主将,被推崇为“新艺术之父”,“现代艺术之父”。主要作品坐在红扶手椅里的塞尚夫人、四季静物系列等。阿波罗:古希腊神话中最的神祗之一,希腊神话中十二主神之一,被视为“司掌文艺之神”,主管光明、青春、音乐等,是人类的保护神、光明之神等。亚历

21、山大大帝:(公元前356年7月20日前1323年6月10日)是古代马其顿国王,世界历的军事家和政治家,是欧洲历最伟大的四大军事统帅之一,足智多谋,从未打过一次败仗。合作探究生成能力步骤三品味语言感受魅力本篇新闻的语言富有特色,饱含着作者的情感。试揣摩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的含义。1.取代它们的是印着欧洲建筑式样的7种印币。对民族自尊心的安慰将是欧元的.硬币。【交流点拨】,是唯独,独一无二的意思。用在句中表明只有欧元的硬币才能对他们的民族自尊心稍作一点安慰,再无其他了。2.采用欧元的12个国家,可以在这小小硬币的一面自由选择一种图案。.【交流点拨】“小小硬币的一面”表明采用欧元的12个国家,对硬币所

22、印图案的选择很有限,仅仅只是一枚小小的硬币,并且只是其中的一面,强调了选择权利之小,反衬了他们心理失衡之大。步骤四精读课文深入理解1.导语中“再见啦,卡拉瓦乔。再见啦,贝尔尼尼。我们不愿看到你们离去。”这几句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交流点拨】表达了作者对欧洲银行新发行的欧元钞票上没有了艺术家的位置的深深遗憾与惋惜。对意大利里拉上的卡拉瓦乔,贝尔尼尼这两位天才画家的图像的消失感到不舍与无奈。2.再读课文,深入理解欧元与欧洲民族文化的关系,揣摩作者的感情倾向。【交流点拨】像所有的货币一样,欧元也有两面,但与其他货币不同的是:欧元硬币只有一面图案是相同的,称之为“欧洲面”;另一面算是“国家面”,图

23、案由12个欧元国自行设计。欧元是欧洲国家经历几十年努力才实现的单一货币,而小小的硬币上却为各国保留了一方“民族天地”。欧元是欧洲共创未来的象征,但决不意味着各个成员国将失去自我,失去民族特征。欧元区12国都有自己的民族历史、语言和文化,历史和文化的多样化是欧洲的宝贵财富,引以为豪的历史文化精粹使世界更多姿多彩。当堂演练达成目标步骤五总结课文拓展延伸课堂小结今天我们学习了别了,钞票上的民族文化从中我们了解到了随着欧元的发行,欧洲人民正与以前钞票上的民族文化告别。他们的那种不舍与依恋,让我们意识到了弘扬民族文化的重要性,中华民族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是人类文明宝库中不可多得的灿烂瑰宝,是每一位炎

24、黄子孙铭记于心的骄傲,所以,我们必须要在新的历史起点上铸造中华文化新辉煌,传承、弘扬民族文化。拓展延伸请参加以“开展书法教育,弘扬民族文化”为主题的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1.根据信息补充句子。有位道士养了好多美丽的鹅,王羲之非常喜欢,想全部买走,道士说:“只要你为我写道德经,我就把鹅都给你。”羲之欣然提笔,得鹅而归,王羲之真是任性率真啊!集市中,王羲之见一老妇人卖竹扇,买的人很少,他就在每一把扇子上题写了五个字,然后对老妇人说:“您只要说这是王右军的书法,每把扇子可要价一百钱。”果然,人们竞相购买,他的书法真是被世人珍重呀!求鹅写经,为人任性率真;助妇题书,其字为世所重。2.关于开展书法教育问题

25、,个别学生认为这样做会增加课业负担。如果你要说服他,你该怎么说?不会增加课业负担。因为书法本身就应该是我们学习的内容之一,他不仅可以提高我们书写水平,还可以提高我们的艺术鉴赏能力。附:板书设计别了钞票上的民族文化再见啦卡拉瓦乔贝尔尼尼再见了弗洛伊德塞尚告别法郎、马克、里拉?“小王子”“格林兄弟”依恋不舍无奈课后反思查漏补缺这节课的成功之处在于:不足之处在于:消息二则教学设计一等奖第3篇【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 积累重点字词;2. 了解新闻特点,把握新闻的六要素、结构;3. 阅读新闻,能把握文章的基本观点,获取主要信息;过程与方法:1. 根据新闻的结构理清内容、层次并体会语言的准确、简洁;2

26、. 通过学习本则新闻,能总结出拟写新闻的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人民解放军排山倒海、所向披靡的气势和一往无前、压倒敌人的大无畏精神。【学情分析】八年级学生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对本文内容的理解没有困难。但学生对新闻这一体裁接触较少,因此在教学中有必要交待新闻的相关知识,结合新闻的特点更好地理解文本。【重点难点】重点:根据新闻的结构理清内容、层次并体会语言的准确、简洁。难点:学习课文详略得当、叙议结合等写作特点。【教学时间】二课时第一课时 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教学过程】一激情导入: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遥想当年,诸葛羽扇纶巾,周郎火烧赤壁,千古风流,世代相传。一千八百年后,英

27、勇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再次谱写了雄壮的乐章。1949年4月20日,国民党反动政府最后拒绝在国内和平协议上签字。21日,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主席毛泽东发布了向全国进军的命令,百万雄师横渡长江。这是一个具有历史意义的鼓舞人心的重大事件。如何把这一喜讯迅速传达给全国及至全世界人民呢?(学生思考,引出新闻这一体裁)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代伟人毛泽东写的一篇报道,去感受那宏大的场面和恢弘的气势。二展示目标:知识与技能:1. 积累重点字词;2. 了解新闻特点,把握新闻的六要素、结构;3. 阅读新闻,能把握文章的基本观点,获取主要信息;过程与方法:1. 根据新闻的结构理清内容、层次并体会语言的准确、简洁;2. 通

28、过学习本则新闻,能总结出拟写新闻的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人民解放军排山倒海、所向披靡的气势和一往无前、压倒敌人的大无畏精神。三检查预习:1.作者简介:毛泽东,字润之。湖南湘潭人。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诗人、书法家。1949至1976年,毛泽东担任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领导人。他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发展、军事理论的贡献以及对共产党的理论贡献被称为毛泽东思想。因毛泽东担任过的主要职务几乎全部称为主席,所以也被人们尊称为“毛主席”。毛泽东被视为现代世界历史中最重要的人物之一,时代杂志也将他评为20世纪最具影响

29、100人之一。主要作品有实践论矛盾论论持久战新民主主义论等论文,沁园春雪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等诗词。2.文体知识:新闻:对国内外新近发生的具有一定社会价值的人和事实的简要而迅速的报道。广义的新闻泛指出现在电视、广播、报纸及网络等一切传媒上的对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包括消息、通讯、特写、人物专访、调查报告、新闻评论、社论、报告文学等。狭义的新闻专指消息,即用简明扼要的文字,及时迅速地向公众告知新近发生的有价值的事实。新闻的特点:时效性强,立场、观点鲜明,内容真实、具体,语言简明、准确。3.词语积累:芜湖wh 溃退ku tu 荻港d 摧枯拉朽cu k l xi经营:筹划、组织并管理。摧枯拉朽:这

30、里指枯草朽木受到摧折,比喻腐朽势力被迅速摧毁。溃退:(军队)被打垮而后退。接下来我们将通过具体学习了解新闻的结构和特点。四课堂活动:活动一:读课文,感知内容1. 读标题,感知内容。以前都是让大家读完课文后概述内容,今天反过来,请大家先读标题,根据标题说一说你获得了哪些信息?明确:人物:我三十万大军事件:胜利南渡长江可见,新闻标题是对整个事件最精炼的概括。2. 指名学(或教师)读课文,感知内容。3找出能概括全文的一句话。明确:英勇的人民解放军二十一日已有大约三十万人渡过长江。这是导语。导语即消息的开头,它以极其简洁的文字,写出消息中最重要、最精彩的事实,提纲挈领,牵引全文,吸引读者。导语一般情况

31、下是新闻开头的第一段或第一句话,它扼要地揭示新闻的核心内容。4这件事发生在怎样的历史背景下呢?渡江战役,也称宁沪杭战役,是解放战争时期,中国人民解放军强渡长江的战役。三大战役结束后,蒋军主力已被歼灭。但蒋介石仍不甘心失败,在美国的策划下,一面与我假和谈,一面部署江防,企图凭借长江天险阻我南进。1949年4月20日,国民党反动政府最后拒绝在国内和平协议上签字。21日,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主席毛泽东和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司令朱德发布了向全国进军的命令,人民解放军第二、三野战军先后发起渡江。百万雄师以沿江湖区鱼民的木帆船为主要航渡工具,在炮兵、工兵的支持配合下,在西起江西省的湖口、东至江苏江阴的千里战

32、线上强渡长江。24日凌晨,104师312团3营9连占领总统府。宣告了国民党反动统治的覆灭。5.默读课文,概括消息的结构。明确:消息由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五部分组成。标题分为:正标题、副标题、引标题。标题:高度概括已经发生的新闻事实。主标题:概括和说明主要事实和思想内容;引标题:提示消息的思想意义或交待背景,说明原因,烘托气氛;副标题:提示报道的事实结果,或作内容提要。导语:是新闻的第一段或第一句话,它扼要地提示新闻的核心内容。要求:抓住事情的核心,要能吸引读者看下去。主体:是新闻的主干部分。承接导语之后,对导语作具体全面的阐述,具体展开事实或进一步空出中心。背景:是新闻的发生的社会环境

33、和自然环境。结语:是新闻的最后一段或最后一句话。背景和结语有时可以暗含在主体中。读P2页:从新闻要素的角度,把握课文的内容。人们把“何时”“何地”“何人”“何事” “何故”“如何”称为新闻的“六要素”,即: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很多新闻都具备这些要素。阅读课文,勾画出来。明确 :时间:二十一日 。地点:长江前线。人物:敌我双方。事件起因:解放军渡江解放全中国。事件经过:三十万大军渡江过程。事件结果:渡江胜利。大家注意到开头黑色字休了吗?看侧面批注,这是什么?明确:电头想一想,电头交待了什么?有了电头有什么作用?明确:交待了通讯社名称、发电地点和发电时间。作用:表明材料真实,

34、报道及时。活动二:品读语言,体会作者情感。提问1:朗读课文,说一说朗读的基调是什么。抽生朗读,大家评议。要求以新闻播报形式读课文:朴实无华、准确清晰、简洁明快、平稳顺畅。同时针对本篇课文内容,还应充满激情与自豪。明确:朗读的基调应该高亢豪迈、充满胜利的喜悦和对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的赞美。提问2:默读勾画,哪些词语最能体现作者的感情倾向?明确:对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的歌颂:“英勇的、万船齐放、直取、突破、占领、进击、英雄式的、坚决地、不到二十四小时、即已。”“英勇的、英雄式的、坚决地”直接赞美人民解放军英勇无畏;“万船齐放、直取、突破、占领、进击”等动词生动形象地写出解放军英勇善战,行动果敢,进军迅

35、速,战果辉煌;“不到二十四小时、即已”说明时间短,战果大,从而表现解放军排山倒海、所向披靡的气势。对国民党反动派的嘲讽:“国民党反动派经营了三个半月的长江防线,遇着人民解放军好似摧枯拉朽,军无斗志,纷纷溃退。”一正一反,对比鲜明,感情强烈。提问3:谁能试着用播音员播音的方式,再次把这则消息读给全班同学听。学生激情朗读课文。活动三:再读课文,体会新闻语言准确性。再读体会,哪些词语体现了新闻语言的准确性?示例:渡江战役要有百万大军渡江,那么标题中三十万改为百万可以不?不行。因为新闻具有真实性。五课堂小结:同学们,我们是幸福的一代,因为我们生活在和平年代。可大家有没有想过,这一切都是先烈们用鲜血换来

36、的。现在,请同学们用一句话,向英勇的解放军战士表达你的敬意。最后,让我们激情齐读课文,向先辈致敬!消息二则教学设计一等奖第4篇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了解新闻的有关知识,培养学生阅读新闻的能力。2.认真阅读课文,培养学生快速、准确获取信息的能力。过程与方法能根据新闻的结构理清课文的内容和层次。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养成阅读新闻的习惯,关注社会生活和时代变迁。教学重点:能根据新闻的结构理清课文的内容和层次。教学难点:养成阅读新闻的习惯,关注社会生活和时代变迁。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学习首届诺贝尔奖颁发一、导入新课图片展示莫言获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二、预习检测读准字音遗嘱(zh)渗透(shn)卓有成效(zhu)仲裁(zhng)拨款(b)逝世(sh)颁发(bn)重点词语遗嘱人在生前或临死前用口头或书面形式嘱咐身后事应如何处理。颁发授予,分发某一样东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