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第三讲:薄膜的形核与生长薄膜的沉积形成过程可分为两个不同阶段: 与整体材料相变过程类似!一、实验现象:(以 Ag 在 NaCl (111) 晶面上的蒸发沉积为例,所有照片均为电镜原位观察获得)二、基本规律: 薄膜形成的最初阶段,一些气态原子/分子开始凝聚到基片表面,开始形核; 在气态 Ag 原子到达基片表面的最初阶段,先是在基片上附着并凝聚,形成一些均匀细小、而且可以运动的原子团,这些原子团被形象地称为“岛”;薄膜的形核与生长薄膜生长的过程与模式初期成膜过程的实验现象 这些液珠一样的小岛不断接受新的沉积原子,并与其它小岛合并而逐渐长大,岛的数目很快达到饱和; 在小岛合并不断进行的同时,空出来的
2、基片表面又会形成新的小岛; 小岛的形成与合并不断进行,尺寸较大的岛不断吞并附近尺寸较小的岛; 孤立小岛随着“吞噬”的进行相互连接成片,最后只留下一些孤立的孔洞和沟道,这些孔洞和沟道又不断被填充,形成形貌连续、覆盖完整的初期薄膜。注意:小岛的合并过程一般要进行到薄膜厚度达到数十纳米时才会结束,随后开始最终的薄膜生长过程。薄膜的形核与生长一、生长模式的划分:如右图所示,可分为:二、主要控制因素及规律:1、主要控制因素: 晶格错配度 |as- af |/as :薄膜与基片材料的晶格错配度越小,则 |as- af |/as 越趋近于 0; 膜基湿润性 (s- f )/s :湿润性好 基材表面能s 薄膜
3、表面能f 形成新相表面可 系统界面能;湿润性差 s Pe 或 J Jv 时 Gv 0 时,Gv 0,新相才具有自发形核的驱动力; 而 Sg 0 时,新相不可能形核!气固相变的自发形核理论3、形核势垒及临界核心半径 : 对式 (4-1) 中的 G 求极值,可得:此处:r* 临界核心半径; G* 形核势垒。分析: 如右图曲线 2 和 曲线 1的比较所示:气相过饱和度 Sg (曲线2) 需克服的形核势垒 G* ; 如右图曲线 2 和 曲线 1的比较所示:气相过饱和度 Sg 新相的临界核心半径 r*; 新相尺寸 r r*时,新相核心长大 系统自由能 倾向于继续长大 (稳定化)!气固相变的自发形核理论4
4、、临界核心的面密度:1)可逆反应假设:r 原子间距3)沉积物质原子的直径为 a0,且表面已吸附原子只能通过高度为 a0 的环状面积进入核心;4)核心尺寸很小,既可能吸收外来原子而长大,也可能失去已拥有的原子而消失。5)新相 (薄膜) 基片 气相 三者界面上不但作用着 “气相凝聚相”间的表面张力 vf ,还存在 “气相基片”间表面张力 sv 和 “新相基片”间表面张力 fs ,且三个表面张力处于平衡状态;6)球冠状核心最外侧边缘处切向与膜基界面间的夹角为 。2、形核自由能及表面张力作用分析: 形成这样一个原子团时,系统的自由能变化可写作: 式中:Gv 单位体积相变能 (形核驱动力); 表面张力
5、(下标 v、s、f 分别表示气相、基片和薄膜);a1、a2、a3 与核心形状相关的几何常数。薄膜的非自发形核理论一、非自发形核的热力学分析:2、形核自由能及表面张力作用分析: 核心为图示球冠状时,成立:说明: a1 实际上就是核心体积与边长为 r 的立方体体积之比; a2、a3 实际上分别是球冠底面和顶面的面积与边长为 r 的正方形面积之比; 球冠底面实际上就是表面张力sv 和 fs 的作用面积、而其顶面则是 vf 的作用面积; 0 时,完全湿润:a1、a2、a3 均0 新相核心体积0 几乎不需要形核过程 层状生长模式! 180o时,完全不湿润:a14/3、a20、a34 球状自发形核情形、s
6、v 和 fs 不起作用!三个表面张力之间的平衡关系满足:也可知: 取决于表面张力的相互平衡关系,可表征湿润性: 膜基浸润性 0时,成立:sv Re 时,Gv 0 固相凝结开始具有热力学驱动力。 三、沉积速率 (R) 和基片温度 (T) 对形核过程的影响:2、沉积速率 R 的影响: 在 Gv 0 的前提下,可由式 (4-5) 和式 (4-22) 得到: 同理,可由式 (4-6) 和式 (4-22)得到:可见:1)沉积速率 R时,临界核心的半径 r* 和形核势垒 G* 都; 2)结果:提高沉积速率 可获得高的形核率 细密的薄膜组织!3、沉积温度 T 的影响: 在Gv r2。二、吞并过程的热力学分析
7、 :1)核心的表面能都满足:2)核心包含的原子个数可写作:3)核心的化学势 :在核心中增加一个原子所需能量,即: 可见:r 时 (无限大原子团): 0 增加原子几乎不需要能量 具备极大吞并能力!4)核心的原子活度 (a) 满足: 因此:图示的大小不等两相邻核心间的化学势差满足: 设核心 1 趋于无限大,则 r1、a1a Gibbs-Thomson 公式: 此处: a 无限大原子团中的原子活度; 表征不同曲率半径的固相原子团的原子活度大小!连续薄膜的形成 奥斯瓦尔德(Ostwald)吞并机制三、讨论分析 :1)原子团直径 r 团内原子 a a 平衡蒸气压 Pe 自发蒸发倾向2)大小不同核心相邻时
8、: 小核心内原子活度高 Pe2 蒸发倾向 大核心内原子活度低 Pe1 凝聚倾向3)结果:大核心吸收原子 不断长大, 小核心失去原子 逐渐消失!4)奥斯瓦尔德吞并何时可以终止? !核心尺寸接近时:活度相近、达到平衡 吞并结束、和平共处!5)奥斯瓦尔德吞并过程的特征: 各种大小不同的核心形成后,大核心吞并小核心,从而不断长大的过程。6)奥斯瓦尔德吞并机制的驱动力:岛状核心降低其自身表面能的倾向所驱动。奥斯瓦尔德(Ostwald)吞并机制一、过程:两个相互接触核心互相吞并的过程。二、特征:极短时间内,两相邻核心形成接触,随后很快相互吞并。三、驱动力与机制:1、表面原子扩散有 体扩散 和 表面扩散两种
9、机制;2、接触点附近界面能 原子扩散激活能 表面扩散优先进行 表面原子扩散通量 体扩散通量!连续薄膜的形成 熔结机制熔结过程的实验现象4.3.3 原子团迁移机制一、实验现象: T 较高时,含有数个数十个原子的凝聚态原子团仍有相当的活动能力,在基片表面以类似液滴的形式迁移运动,并不断碰撞合并。二、驱动力:热激活 迁移激活能 Ec = f (rc) (直径 rc 的函数)三、规律:rc Ec 原子团迁移能力 碰撞几率 合并小结: 形核初期孤立核心逐渐长大,既涉及核心对气相和表面吸附原子的吸纳,也涉及核心间的合并; 核心间的相互吞并,可能有三种机制:奥斯瓦尔德吞并机制、熔结机制、原子团迁移机制; 薄
10、膜形成过程中,很难界定上述三种机制哪种为主,但可以明确的是:在三种机制的联合作用下,原子团不断完成合并,并逐渐形成连续薄膜。连续薄膜的形成 熔结机制原子团迁移机制一、Thornton的SZM模型:1、气相原子的沉积过程主要包括: 吸附 表面扩散 沉积/脱附 内扩散 (Ts 较高时)2、形成新相薄膜的驱动力: 相变驱动力 Gv 取决于 T: 可用无量纲温度 Ts/Tm 表征: Ts/Tm T、Ts/Tm1 T 0 粒子能量 Ek 取决于激发方式/气压 P 溅射:P 真空度 碰撞 Ek ; 蒸发:与 P 较高时溅射类似。3、SZM模型 (如右图所示):基于大量实验, Thornton提出:溅射薄膜
11、的结构取决于 溅射气压 P 和 无量纲温度 Ts/Tm: Ts/Tm 0.5之后:高温热激活型生长 Ek 影响可忽略、Ts/Tm影响显著。薄膜结构 (非外延式薄膜生长) 薄膜的典型组织结构与出现条件Thornton的SZM模型 (Structure Zone model)二、低温抑制型生长组织:1、I 型组织:倒锥状纤维束 + 大量束间疏松孔隙1)形成条件: 基片温度 Ts/Tm 很低、溅射气压 P 较高2)形成特点: P Ek; Ts/Tm T、Ts 扩散能力、r*、n*3)组织特点: 直径数十 nm的倒锥状细纤维束状结构; 纤维内部缺陷密度很高,甚至呈非晶态; 纤维 (束) 间结构疏松,有
12、大量 nm尺度孔洞。4)性能特点: 薄膜强度较低,但金属膜硬度较高 (缺陷数量)5)表面形貌特点: 达到一定厚度后,细纤维束 倒锥状束, 孔洞尺寸进一步 表面呈现拱形隆起形貌 (纤维束顶部圆钝化!)4.4 薄膜结构 (非外延式薄膜生长)4.4.1 薄膜的典型组织结构与出现条件Thornton的SZM模型 (Structure Zone model)二、低温抑制型生长组织:2、T型组织 (Transition):致密纤维状微晶1)形成条件:Ts/Tm 仍较低 (0.10.3)、气压 P 较低2)形成特点: 介于 I 型和 II 型之间的过渡型生长; Ts/Tm仍较低 r*、n* P Ek 沉积粒
13、子表面扩散能力 规律:P Ek IT 的转变温度 原因:Ek 表面扩散能力 纤维边界致密化 抑制I型、促进 T型组织产生3)组织特点: 仍为直径数十 nm的细纤维束状结构; 纤维内部缺陷密度仍然较高; 纤维边界致密化,纤维间孔洞基本消失。4)性能特点:薄膜强度较 I型显著5)表面形貌特点:表面基本平直、起伏很小。4.4 薄膜结构 (非外延式薄膜生长)4.4.1 薄膜的典型组织结构与出现条件Thornton的SZM模型 (Structure Zone model)三、高温热激活型生长组织:1、II 型组织:柱状晶特征1)形成条件: Ts/Tm 较高 (0.3-0.5 0.7-0.8)2)形成特点
14、: Ts/Tm 较高、热激活作用 Ek作用 (可忽略); T r*、n*有所降低 晶粒粗大化; 表面扩散充分。3)组织特点: 各个晶粒分别生长获得均匀柱状晶, 且 Ts/Tm 柱状晶的直径; 柱状晶晶粒内缺陷密度较低; 晶界致密度高。4)性能特点:薄膜结晶较完整、强度较高5)表面形貌特点:呈现出晶体学平面特征。4.4 薄膜结构 (非外延式薄膜生长)4.4.1 薄膜的典型组织结构与出现条件Thornton的SZM模型 (Structure Zone model)三、高温热激活型生长组织:2、III 型组织:再结晶形成的粗大等轴晶1)形成条件: Ts/Tm 很高 (0.7-0.8)2)形成特点:
15、沉积温度很高,Ek 影响可完全忽略; T r*、n* 晶粒更粗大; 表面扩散充分、体扩散活跃、充分再结晶。3)组织特点: 经历充分再结晶的粗大等轴晶; 晶内缺陷密度很低。4)性能特点: 薄膜结晶非常完整、强度较高。5)表面形貌特点: 呈现出粗大的晶体学平面特征。4.4 薄膜结构 (非外延式薄膜生长)4.4.1 薄膜的典型组织结构与出现条件Thornton的SZM模型 (Structure Zone model)四、关于Thornton SZM模型的讨论:1、在形成 I、T型组织时:Ts 较低 热扩散不足; Ek 是沉积粒子表面扩散的主要驱动力; 形成 II、III型组织时:Ts 较高 热扩散占
16、优; P、Ek 对扩散和组织的影响较小。2、类似地,蒸发/离子镀方法沉积的薄膜也可能 获得这 4 种类型的组织,区别在于: 蒸发时 Ek 不易形成 T型 组织; 蒸发获得同类型薄膜组织需更高 Ts ; 离子镀时气相粒子的 Ek 更高 更易形成 T 型组织 T 型区扩大! 与蒸发/溅射相比,离子镀获得同型薄膜 组织所需的 Ts 更低。3、I 型 和 T型 薄膜组织在沉积形成过程中, 原子热扩散能力不足 称为低温抑制型生长; II 型和 III型薄膜组织在沉积形成过程中, 原子热扩散充分激活 称为高温热激活型生长。 薄膜结构 (非外延式薄膜生长) 薄膜的典型组织结构与出现条件Thornton的SZ
17、M模型 (Structure Zone model)一、纤维状薄膜结构的形成特点及形貌特征:1、形成特点:1)SZM模型:Ts 较低 不同方法制备的薄膜多呈纤维状结构;2)沉积原子在入射到基片表面后,未及发生充分的表面扩散, 就被后续沉积原子不断覆盖;3)“大量晶核竞争生长” + “原子扩散能力有限”共同作用结果。2、形貌特点:1)薄膜由相互平行生长的较致密纤维组织组成,纤维间被相对 较疏松的边界所包围;2)纤维组织边界致密度低,结合强度低,薄弱而易于开裂;3)断面形貌因上一个特点而表现出明显的束状纤维特征;4)纤维生长的方向角 与粒子入射方向角 满足正切关系: 因此成立: (纤维生长角) (
18、沉积粒子入射角); 纤维截面形状由 可见:纤维的形状、尺寸、生长角 均 与沉积粒子入射角相关!薄膜结构 (非外延式薄膜生长) 低温抑制型薄膜的生长形成机制与特点蒸发沉积纯Al膜时纤维生长方向与入射粒子流方向间的关系 (课本 P182 图5.10)二、沉积堆叠过程的数值模拟结果分析:1) 薄膜致密度,且始终成立 ;2)Ts 薄膜致密度;3)“沉积原子入射方向被屏蔽”+“入射原子扩散能力不足”, 是薄膜中孔洞数量、致密度 的主要原因。4)原子表面扩散能力较低 沉积位置即入射粒子着陆位置;5)入射原子能量较低时,决定薄膜结构的最主要因素是 ;6)入射原子到达基片的统计涨落 + 沉积过程的阴影遮挡效应
19、 使具有纤维状结构的薄膜内部多缺陷、孔洞,表面粗糙化。三、一维统计涨落模型 :设入射原子到达基片表面几率成随机分布,则膜厚的均方差满足:式中:a 每层原子形成的膜厚; 薄膜平均原子层数。可见: 统计性涨落与原子扩散的作用相反: 前者 薄膜粗糙度、后者 薄膜粗糙度 薄膜厚度 薄膜粗糙度。薄膜结构 (非外延式薄膜生长) 低温抑制型薄膜的生长形成机制与特点 = 45o,Ts = 350 K = 45o,Ts = 420 KNi薄膜沉积过程数值模拟结果四、阴影效应的作用:1)对垂直入射粒子的遮档作用 (图1);2)对倾斜入射粒子的遮挡作用 (图2); 遮挡作用在沉积粒子具有一定入射角分布时更严重! 结
20、果:T型组织出现在更高温度!3)入射原子的凝聚系数较低时,部分抵消阴影效应 (图3): 入射原子迁移 (表面扩散) 后才形成沉积 相当于提高基片温度 有助于消除孔洞4)入射粒子能量较高 (图4):发射类似再溅射的现象! 入射粒子自身可迁移 与表面原子碰撞传递动能 造成其它表面原子迁移 相当于提高基片温度 薄膜致密化!5)基片形状复杂度的影响 (图5): 孔外及孔壁处:可形成沉积的 分布宽 阴影效应严重 获得疏松 I 型结构几率大! 孔底部:入射粒子流方向集中 更易得到致密 T 型结构 但沉积速率、膜厚 !薄膜结构 (非外延式薄膜生长) 低温抑制型薄膜的生长形成机制与特点阴影效应的作用机制示意图
21、12345五、关于低温抑制型薄膜生长的小结:1、沉积粒子入射能量、入射角分布 有助于获得 T 型组织 薄膜孔洞率、致密度;2、此类薄膜的内部孔洞一般不可避免 薄膜中有大量空位和孔洞;3、薄膜厚度 薄膜致密度、且趋近于一极限值 (该极限值 df 时成立:式中: 膜、基材料热膨胀系数之差 (f - s); T 沉积过程温差 (沉积温度-环境温度); Ef 膜材料的弹性模量; f 膜材料的泊松比。3、讨论:1)形成热应力的条件: 薄膜与基片材料不同 0; 沉积过程温度变化 T 0。 均不可避免 膜内一定存在热应力!2)热应力为压应力的条件 (压应力下,薄膜具有更高的疲劳抗力): 由于一般制备薄膜时,
22、沉积温度均高于环境温度 T 0 始终成立; 这就要求 0时,热应力才处于压应力状态 f - s 0 要求薄膜热膨胀系数 基片热膨胀系数!薄膜结构 (非外延式薄膜生长) 薄膜的内应力三、本征应力in:1、起因:低温薄膜沉积、高能粒子轰击、气体和杂质原子夹杂、较大的温度梯度、大量缺陷和孔洞、亚稳相和非晶态相的产生等均有可能造成薄膜化学成分、微观结构和缺陷数目及形态发生显著变化,进而形成体积错配或晶格畸变导致的薄膜内应力。2、化学成分的影响:化学反应进行使异质分子、原子进入或脱离薄膜导致内应力的产生。1)反应产物进入薄膜 形成压应力,如:热氧化制备 TiO2 薄膜:Ti TiO2 异质氧原子进入薄膜!2)反应产物脱离薄膜 形成拉应力,如:CVD 沉积 Si3N4 薄膜形成中不断有HCl、H2、NH3 逸出!薄膜结构 (非外延式薄膜生长) 薄膜的内应力四、溅射参数对薄膜内应力的影响:如右图所示:1、溅射气压 P 入射粒子能量 Ek 薄膜组织由 I 型 T型 膜内拉应力 + 2、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绿美校园教师培训
- 思想政治公民权利与义务考核试卷
- 2025年餐饮行业劳动合同样本
- 如何进行年度财务总结计划
- 2025医疗设备采购合同范本
- 生物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的激励计划
- 制定高效团队管理的工作总结计划
- 《2025年挖掘机租赁合同》
- 利用社区资源丰富班级活动计划
- 工业自动化设备用户培训手册
- 长期护理保障失能等级评估规范
- 《中小学科学教育工作指南》解读
- Unit 7 A day to remember Section A 2a - 2e 说课稿 2024-2025学年人教版(2024)七年级英语下册
- 2024年中考模拟试卷道法(全国卷)
- 幼儿园高铁小知识说课
- 《儿童友好型城市街道空间更新设计策略研究》
- 初中历史九年级上册《英国的资产阶级革命》
- DB12T 1361-2024 地热尾水回灌技术规程
- 2024年中考语文复习:非连续性文本阅读(含练习题及答案)
- 成人脑室外引流护理-中华护理学会团体 标准
- 2024年出售铝厂铝渣合同范本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