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城市生态敏感区从理论到实践第一部分第一部分 理论部分理论部分前言现代哲学是由笛卡儿牛顿机械论的世界观所支撑的,人与自然对立的、以人类中心主义为主要原则的哲学。这种哲学主张通过人对自然的改造确立人对自然的统治地位,它指导了工业文明时代的行动,发展出控制自然的技术和“反自然”的实践。工业文明带来的种种危机使人们反思旧的世界观,而转向人与自然一体的生态学的世界观。生态哲学从广泛关联的角度研究人与自然的相互关系,它把世界看成是相互联系的动态网络结构,超越了机械论从而引向世界观的整体性、系统性、动态性,形成对人和自然相互作用的生态学原则的正确认识和实践。它向我们提出了一种新的伦理道德观:人类是自然界的一
2、部分,既不优越于其他物种,也不能不受大自然的制约。 城市是一种集聚,城市存在自然界之中,又与自然界差异巨大,城市生态系统的概念和特点和自然生态系统有很大区别。城市生态系统,是以自然生态系统为基础、以城市为中心、以人的需要为目标的经济再生产和自然再生产相交织的经济生态系统,又是在城市范围内以人为主体的生命子系统、社会子系统和环境子系统等共同构成的有机生态巨系统。第一章 城市生态学理论一、城市生态系统结构功能理论城市生态系统除了具有生态系统的共性外,还有自己的独特之处:(1 1)倒金字塔结构的生态系统:)倒金字塔结构的生态系统:主体是人类,这是城市生态系统与其他生态系统的根本区别。自然生态系统食物
3、链上各个营养级的生物量呈金字塔结构递减。城市生态系统中的高级消费者人类的数量远超过作为原始生产者的植物和作为低级消费者的动物的数量,从而使城市生态系统呈倒金字塔结构。1 1、城市生态系统特点、城市生态系统特点(2 2)人工与自然生态复合系统:)人工与自然生态复合系统:作为城市生态系统的载体的城市环境是由人工与自然生态复合而成,其主要部分是人工环境系统,城市人口密度远大于城市中动植物的密度,人类的各种活动使城市大量加进入工环境的成分,改变了城市微气候,形成诸如逆温、热岛效应等不良现象。(3 3)复杂开放的巨生态系统:)复杂开放的巨生态系统:城市生态系统中包含的子系统很多,涉及领域广泛,各子系统之
4、间的联系错综复杂。城市是区域的组成部分,在区域中承担一定的功能,和其他城市及区域环境之间具有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流关系,是开放的系统。(4 4)自适应的具有反馈特征的生态系统:)自适应的具有反馈特征的生态系统: 城市生态系统的自适应,主要表现在它的倒金字塔结构使之在对外界环境的依赖性很强:它依靠外界的物质输入,又由外界消纳它排出的废物。城市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和自净能力较小,城市中的各种人类活动破坏污染了自然环境、抑制了其它生物的生长和活动,经常造成系统局部或时期性的失衡,反过来又影响到人类自身的生存发展。这体现了城市生态系统的反馈特征。 城市生态系统由人化的自然生态系统和城市人类生态系统共同组
5、成。城市人类生态系统是人类与以社区为单元的城市环境之间复杂关系的综合体。系统内包含多种关系(如图)。城市生态系统是人类生态系统在自然生态系统的基础上演化形成,具有城市空间结构和城市社会结构两个层面。2 2、城市生态系统的结构城市生态系统的结构城市空间结构城市空间结构指区域尺度上的点(城市)、线(道路、电力等线状基础设施)、面(区域)形成的城市空间网络系统。其中,点在面上以核心的形式对周围形成引力场和辐射场。城市间“场”的作用相互交错,而作为联系渠道的线状基础设施影响流通路径,使各节点之间的关系更加复杂化。城市社会结构城市社会结构指在整体社会中各基本组成部分之间比较稳定的关系或构成方式,城市社会
6、主要包括个人、家庭、邻里、社区,它们相互交织形成复杂的社会网络,其间人与人之间存在的人际关系和生态关系、如竞争、垄断、控制、冲突、合作、交流等行为共同建立了社会的有序发展状态。 城市生态系统的功能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1、生产功能;、生产功能;2 2、能量流动;、能量流动;3 3、 物质循环;物质循环;4 4、信息传递;、信息传递;5 5、人口流动;、人口流动;6 6、金融融通。、金融融通。后两项是城市生态系统特有的功能,而前四项功能也表现出与自然生态系统不同的特点:在生产功能方面,城市的生物初级生产的主要意义在于绿化美化和城市生态环境的维持,而非生物的物质生产(基础设施、工业产品、服务
7、性产品)和非物质生产(文化艺术产品和相关服务)则是人类生态系统所特有的;在能量流动方面,城市生态系统通过各种生产部门传递能量且大量的是各种非生物能量(石油、电力、核能、各种机械能等等)的转换,在能量生产和流动中部分能量以三废形式排入环境,造成污染;在物质循环中,城市生态系统需要外部的物质输入,同时也对外界输出产品(物质产品和服务)和废物,物质循环的过程包括最后废物的分解还原都在人为状态下进行;在信息传递方面,城市存在大量以报刊、书籍、电话、因特网等形式存在的信息流,对人类特有的生产生活活动起到指导支配的作用,城市是信息的集聚点、处理中心和辐射源,又是信息高度利用的地区,城市信息流的数量和质量反
8、映了城市现代化的水平。3 3、城市生态系统的功能城市生态系统的功能二、人类发展观的转变和可持续发展理论 人类发展观的转变,其实质是生产方式在意识上反映的深化和提高的过程。传统的发展(Development),指的只是经济领域的活动,其目标是经济增长,包括产值和利润的增长、物质财富的增加。当然,为了实现经济增长,还必须进行一定的社会经济改革,然而,这种改革也只是实现经济增长的手段。联合国“第一个发展十年(19601970年)”开始时,提出了:“发展=经济增长+社会变革”这一广为流行的公式,反映了二次大战后近20年期间对于发展的理解和认识。这一时期,人们尚未认识到环境本身也具有价值,为了追求最大的
9、经济效益采取了以损害环境为代价来换取经济增长的发展模式,其结果是在全球范围内持续造成了严重的环境问题。 1 1、人类发展观的转变人类发展观的转变20世纪5070年代,人们在快速城市化、人口爆炸、资源枯竭等所形成的环境压力下,对发展等于经济增长的简单模式产生怀疑并展开讨论。经济增长是发展的必要条件,但并不是充分条件。发展不仅表现在国民生产总值的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改善,它还表现在人们福利水平和生活质量的提高,文学、艺术、科学的昌盛,道德水平的提高,国民素质的改进,社会秩序的和谐,政治行政体制的进步等。简言之,既要“经济繁荣”,也要“社会进步”。 20世纪70年代“石油危机”之后,人们开始意识到自
10、然资源并不是无价值的生产要素,资源的获取也绝不是无限制的,资源与环境存在“承载力”的问题。 “环境资源承载力”是指一定时期内,在维持相对稳定的前提下,环境资源所能容纳的人口规模和经济规模的大小。显然,地球的承载力决不是无限的,因为最基本的一点是地球的面积是有限的,我们的活动必须保持在地球的承载力的极限之内。发展必须以保护自然为基础,必须保护世界自然系统的结构、功能和多样性。 “可持续发展”一词是国际自然保护同盟(IUCN)在1980年发表的世界自然保护大纲中首次作为术语提出的,在此期间还提出了“可持续性”和“持续发展”等概念。“可持续性”是指生态系统、社会系统或任何其它不断发展中的系统持续正常
11、运转到无限将来而不会由于耗尽关键资源而被迫衰弱的一种能力,其含义具有长时间内保护和养育的意思,常用来评价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和资源的影响;而“持续发展”意为连续若干年的发展,强调首先消除贫困,实现持续发展。而“可持续发展”概念应该是“可持续性”和“持续发展”的结合,既要考虑发展也要考虑环境、资源、社会等各方面保持一定水平。对“可持续发展”最为经典的定义是世界环境和发展委员会(WECD)于1987年发表的我们共同的未来报告中的表述:“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危及后代满足其需求的发展。”2 2、可持续发展观可持续发展观关于可持续发展的定义不同的学者或机构从各自的专业角度出发,表述有所不同:世界自然保护
12、同盟(UNCN)、联合国环境署(UNEP)和世界野生动物基金会(WWF)1991年共同发表的保护地球可持续性生存战略一书中提出的定义是:“在生存不超出维持生态系统涵容能力的情况下,改善人类的生活品质。”从经济方面对可持续发展的定义最初是由希克斯林达尔提出:“在不损害后代人的利益时,从资产中可能得到的最大利益。” 穆拉辛格等人对可持续发展的定义是:“在保持能够从自然资源中不断得到服务的情况下,使经济增长的净利益最大化。”世界银行在1992年度世界发展报告中称,可持续发展指的是:建立在成本效益比较和审慎的经济分析基础上的经济发展和环境政策,加强环境保护,从而导致福利的增加和可持续水平的提高。英国经
13、济学家皮尔斯(Pearce)和沃福德(Warford)在1993年所著的世界无末日一书中提出了以经济学语言表达的可持续发展的定义:“当发展能够保证当代人的福利增加时,也不应使后代人的福利减少。”普朗克(Pronk)和哈克(Haq)在1992年所作的定义是:“为全世界而不是为少数人的特权而提供公平机会的经济增长,不进一步消耗世界自然资源的绝对量和涵容能力。”普朗克等认为,自然资源应当以如下方式被应用:不会因对地球承载能力和涵容能力的过度开发而导致生态债务。这就要求使用可再生资源的速度小于或等于其再生速度,并对不可再生资源进行最有效率的使用,同时,废物的产生和排放速度应当不超过环境自净或消纳的速度
14、。美国世界能源研究所在1992年提出,可持续发展就是建立极少废料和污染物的工艺和技术系统。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UNCED)的里约宣言中对可持续发展进一步阐述为“人类应享有与自然和谐的方式过健康而富有成果的生活的权利,并公平地满足今世后代在发展和环境方面的需要,求取发展的权利能够实现。” 对于上述各种定义的评论也很多,所提的问题主要是可持续发展的实施性问题:如何定义和测量“自然资源总量”?究竟由哪些因素决定着环境涵容能力?涵容能力如何随时间和空间而变化? 如何定义“过度开发”?经济增长与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如何?社会公正和代际公平具体如何操作?等等。所有这些问题都反映了人们在对可持续
15、发展观基本认同的基础上继续深化认识进而指导实践的要求。各国专家学者纷纷从不同角度建构可持续发展理论的框架,其中与城市规划和生态学理论结合比较紧密的有代表性的主要有萨得勒(Sadler)的系统透视理论和加拿大国际发展机构(CIDA)的可持续发展框架等。萨得勒在强调环境、经济和社会因子结合的基础上,提出可持续发展宏观政策决策系统和微观项目评估系统概念框架。其中宏观政策决策系统主要包括环境(自然保护、资源可持续利用)、经济(国民生产总值、生产、服务)和社会(生活质量、利益分配)等内容;微观项目评估系统主要包括环境容量、经济效益、社会公平等内容(见图25)。加拿大国际发展机构为可持续发展框架建立了五大
16、支柱(CIDA,1991),包括:环境的可持续性、经济的可持续性、政治的可持续性、社会的可持续性、文化的可持续性。 这些理论都属于所谓“三成份模型”,即社会、经济、环境是可持续发展密不可分的三个部分,可持续发展包含了这三个层面的追求:1、生态平衡前提下的经济增长;2、财富分配的社会公正;3、资源享用的代际公平。这对于城市生态园区规划的启示在于:规划不仅要首先考虑生态恢复、环境保护方面的要求,还要顾及社会公平公正,对规划实施可能遇到的“三农”问题予以足够的重视和解决。三、麦克哈格的“设计结合自然”理论与地图叠加分析方法 20世纪60年代以来,西方发达国家出现严重的能源和环境危机,出现了震惊世界的
17、“十大公害事件”。1962年女记者卡逊(R.Carson)发表了寂静的春天,对环境问题敲响了警钟。越来越多的人们开始深刻反思人类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引起人们对原有生存空间、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的反思,进一步激起了人类聚居生态意识的觉醒。 在此社会背景下,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景观设计学系的创办人麦克哈格(McHarg)把自然环境与人类作为一个整体去观察研究,认为人与自然必须是合作的伙伴关系。他于1969年发表了设计结合自然一书,一反以往城市规划中功能分区的做法,提出了将生态学原理结合到景观规划中去的一整套设计研究模式,在技术层面上总结了“千层饼”式的地图叠加分析方法。在建筑师、规划师沉湎于形式的设计而
18、很少考虑社会问题更不会考虑自然系统、环境问题的时代,麦克哈格较早的阐述了在城市建设中保留和尊重自然的道理,提出应当保留一些自然地和高产农田、保护有价值的植物群落和动物栖息地,利用这些自然生境建构城市的开放空间供城市居民永久享用。 麦克哈格这些在当时属于革命性的创新思想,为他赢得了尊敬并得到了大笔研究经费。他召集了气象学、地质学、植物生态学、野生动物学、资源经济学、计算机及遥感等专业的专家共同组成一个多学科的团队,进行景观设计的教学科研与实践。他发现“时间”是这些不同专业学科交叉的纽带,而这些在同一块土地上的不同时期发生的各种“故事”,可以用分层制图叠加的方法加以综合分析。基于这样的队伍和足够详
19、尽的地图与调查资料,他相信能解决几乎所有人地关系问题。麦克哈格笃信每块土地的价值和用途是由其内在自然属性所决定的,人只能去认识和适应它,才有健康和舒适的生活。而规划的作用就是找到一条最佳途径,让自然环境告诉人们该作什么、不能做什么,正如他本人所声称的:“任何人,只要运用了这些数据和方法,都会得出相同的结论。”总结麦克哈格的贡献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作为积极倡导环境保护和生态规划的公众人物,利用电视媒体对大众进行环境教育,提高人们的环保意识;二是开创了多学科交叉的生态规划模式,使景观规划成为具有可辩护性的科学学科;三是总结完善了手工的“千层饼”式的分层制图叠加分析技术,使生态规划的分析过程有了强大
20、的科学工具,这一方法在计算机技术日益发展的今天结合GIS系统更获得了广阔的发展前景。四、“基质斑块廊道”模式 “景观(Landscape),无论在西方还是中国都是美丽而难以说清的概念。”景观生态学中的“景观”,系指出现在从微观到宏观不同尺度上,具有异质性的空间单元。构成景观的结构单元有三种:斑块(patch)、廊道(corridor)、基质(matrix) (如图)。斑块泛指与周围环境在外貌或性质上不同、并具有一定内部均质性的空间单元;廊道是指景观中与相邻两边环境不同的线形或带状结构;基质是指景观中分布最广、连续性最大的背景结构。基质斑块廊道是景观生态学用来解释景观结构的基本模式,普片适用于各
21、类景观。这一模式为比较和判别景观结构、分析结构与功能的关系和改变景观提供了一种简明可操作的语言。这种语言和城市规划师所用的语言尤其有共通之处,这使景观生态规划在城市规划领域迅速获得共鸣 。运用这一基本语言,景观生态学探讨地球表面的景观是怎样由斑块、廊道和基质所构成的,如何来定量、定性地描述这些基本景观元素的形状、大小、数目和空间关系,以及这些空间属性对景观中的运动和生态流有什么影响。围绕这一系列问题的观察和分析,景观生态学得出了一系列关于景观结构与功能关系的一般性原理,为景观规划提供了依据。尽管景观生态学的基本原理在很大程度上是通过对生物运动的观察得出的,但它们具有关于运动和流动等景观格局关系
22、的一般性意义,也适用于各种类型的景观。这些原理包括:1、关干斑块的原理,即关于斑块尺度、斑块数目原理,斑块形状和关于斑块位置与景观生态过程的关系原理;2、关于廊道的原理,即关于廊道的连续性、廊道的数目、廊道构成、廊道宽度与景观过程的关系原理;3、关于景观基质的基本原理即关于景观的异质性、质地的粗细与景观阻力和生态过程的关系原理;4、景观生态规划总体格局原理,包括不可替代格局,“集聚间有离析”的最优景观格局等。 在景观生态规划中,这些基本原理体现在对景观元素空间属性及由景观元素所构成的空间格局的设计上,主要方法是:考察景观结构的异质性,舍弃简单机械的以视觉观赏为主导的设计路线,以增加城市景观的生
23、态交流和融合功能为目标,疏通景观廊道,增强斑块的节点功能,建立充分的斑块区和廊道系统,使城市景观结构趋于合理。“集聚间有离析”是一种优化景观格局,即将土地分类集聚,在建设地区内保留小的自然斑块,同时在主要的自然边界地带分布一些人类活动的“飞地”,为城市居民提供游憩度假的机会(俞孔坚,1997)。 一、生态环境敏感区研究概况城市生态环境敏感区规划具有一定的综合性。从学科性质上讲,它涉及到生态学、景观生态学、环境学、城市规划等多学科理论知识的交叉与综合(图2.1),前言前言第二章 生态敏感区理论19 世纪中叶在美国,一些专家在看到利用科学技术改造城市的可能性时,提出如何保护大自然和充分利用土地资源
24、的问题。马歇(GPMarch)从人与自然、动物与植物之间相互依存的关系出发,主张人与自然的正确合作。他从自然因子的角度分析了自然系统经受干扰和如由“地质灾变”引起的重大破坏下的恢复能力。警告人们“人类活动方式能干扰有机和无机世界的自然配置”,以及由此引起自然界的不稳定性与不可逆变化。他的观点在美国得到了重视,许多城市相继开展了保护自然、建设公园系统的城市公园运动。以 John Muir 与 J.J.Audubon 为首的保育运动鉴于人类对土地的错误利用,提出建立国家公园系统的理念,并引导美国的环境保育活动,其对现今环境规划理念的发展最具影响力。1 1、 国外相关研究概况国外相关研究概况20 世
25、纪 20 年代,正值西方工业化快速发展时期,在城市人口剧增、大量开采自然资源而导致城市生活质量破坏和资源耗竭等现象日渐严重的情况下,兴起了区域主义学说,呼吁人与环境和谐发展。1930 年代,罗斯福总统任职期间的河谷综合开发是在环境资源分析评价的基础之上进行的,它为往后的区域发展与资源开发提供了典范。这一期间,环境资源分析均只强调在单一因素的资源分析方法,例如水资源或土壤等方面,但是多学科的参与、交叉为后期资源开发的整体系统分析奠定了基础。到 1950 年代,环境资源分析开始渐渐倾向以系统观点,综合分析多种自然环境因素,兼顾量与质的数据考证,并扩充到分析自然环境在空间分布的差异性。这种多学科整合
26、为导向的资源综合评价方法成为促进区域间平衡发展的主要方法。这个时期,开始注重自然因子系统对人为因素介入的限制。1960年代后,鉴于环境问题的复杂性,开始强调生态原则的应用,考虑自然作用的演变,综合分析生物、土地、空气与水等自然环境的组成成分,寻求合理的土地使用方式。生态规划从地学领域进入人类生态学领域。1969年克罗(DSCrowe)提出景观规划的基本概念,把它定义为从事“创造性保护”的工作强调既要最佳利用地域内有限的资源,又要保护该地域内的美景度和肥沃度。生态学家奥德姆(hTOdum)提出了著名的区域生态系统模型(图2.2),把生态功能与相应的用地模式联系起来,将区域土地分成生产性单元、保护
27、性单元、人工单元、调和性单元4类,其中的保护性单元,指那些对维护区域生态平衡具有关键生态作用的生态单元。 这种模型后来成为城市生态功能区划的基础。同年宾夕法尼亚大学的麦克哈格教授(Ian.McHarg)发表了设计结合自然(Design with Nature)这一景观规划学科的里程碑著作,他在书中剖析了人与环境,环境与环境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从各种自然现象,历史、人文角度探讨地球的环境问题,提出了规划结合生态思想的新概念和新方法,影响了城市以环境为出发点的土地使用规划(图2.3)。其中介绍的生态信息迭置法为20世纪的景观规划设计、生态规划设计提供了科学量化的方法依据。接着,福曼(Richard
28、 TTForman),戈德瑞(Michcl Godron)、莱尔(JTCyle)等一批学者从景观的空间结构,功能作用和场所因子出发,提出把生态特征、地质地貌、空间因子联系起来研究的观点,揭示了景观规划的本质所在,也为生态环境敏感区的研究提供了更成熟的理论基础。 对生态敏感地带的关注始于20世纪60年代,国际生物学计划(IBP)中便明确地把生态敏感地带提上了研究的日程。真正开始研究则是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的,最初研究的是与边缘地带(Marginal Zone)相关的一些问题。1988年在布达佩斯举行的生态学会议上部分生态学家建议从生态学角度入手研究边缘地带问题,并提出了ECOTONE的概念。
29、Kusler(1980)将对自然地理现象(如地质、地形地貌、水文、植物等)的分析研究作为依据,使环境敏感地的观念与土地利用规划相结合。 80年代以来,随着全球生态意识的提高和计算机技术的发展,生态环境敏感区的研究理论和方法在生态规划理论、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复合生态系统思想和地理信息系统的推动下又有了新的拓展。同时,在发展中国家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我国的专家学者在借鉴国外理论与方法的基础上,结合我国的自然生态条件及文化背景,提出了自己的研究观点,并运用于实践项目。2000年,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系博士后徐福留等人以青岛市城阳区为例,对主要的生态敏感因子和生态敏感区进行了识别与评价。该区域生态系统可
30、持续发展的敏感因子包括资源、灾害及污染因子,主要偏重于自然生态系统因素的分析。同年,新一轮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中提出了“城市生态敏感区”和“城市建设敏感区”的概念,并指出:城市生态敏感区和城市建设敏感区是根据城市布局、功能发展和生态环境建设的要求,在市域范围内需控制发展和保护的地区。2 2、 国内相关研究概况国内相关研究概况北京师范大学环境科学研究所杨志峰等(2002)应用生态因子评分方法和 GIS技术对广州市城市生态系统进行敏感性区划,将广州市划分为最敏感区、敏感区、弱敏感区和非敏感区 4 个等级。由于目前国内外对于生态系统的敏感性的研究主要是针对某一单一的生态环境问题,而关于城市生态敏感性的
31、研究甚少,并且城市生态系统的敏感性不同于一般的自然生态系统,因此生态敏感性评价使用的德尔菲法目前还仅属于半定量的研究,带有一定的人为主观因素。2003年我国著名的生态学家王如松等在扬州生态市建设中根据景观生态规划的原则,通过对自然、经济和社会条件的分析,形成市域范围内的生态敏感地区分布图,并依据生物多样性、土壤侵蚀、经济发展状况等,将扬州市市域范围的敏感性划分为四个等级:高敏感级、中敏感级、低敏感级和非敏感级。2004年,华东师范大学环境科学系副教授达良俊等在综合国内外研究现状的基础上对生态敏感区的概念和类型进行了界定和划分,从用地功能的角度,将生态敏感区划分为自然保护型、景观利用型、环境改善
32、型、用地控制型、污染影响型和资源储备型六种类型。黄光宇先生在多年的城市规划实践中,融合生态规划思想,为城市环境敏感地区的规划树立了良好的典范,如:1987年结合四川省乐山市总体规划进行的乐山生态城市规划中,将城市建成区西部中、浅丘陵地带约8.7平方公里的茂密林地作为永久性绿地予以保留,城市围绕它而呈环状发展;“乐山绿心”保持自然生态,建设森林公园,为维持城市良好的自然生态平衡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为市民提供绿化景观、休闲游览场所等多样功能(图 2.4)。1998年的广州科学城生态规划与建设研究中,初步尝试运用土地生态适宜度分析与生态敏感性分析相结合,保留了用地中敏感度较高的山体、河流、植被森林、溪
33、流冲沟等环境敏感地带,将其作为生态支持系统和自然开敞空间,协调科学城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揭示了科学城的最适发展模式与用地选择(图 2.5)。重庆大学阎水玉博士在杭嘉湖城镇群规划项目中,根据自然资源本身的生态特性及功能,将生态环境敏感区分为:生态环境质量敏感区和生态环境功能敏感区两类。此分类比较清晰明确地指出各种环境敏感区的性质及用途,对其规划建设具有较大的指导意义。台湾方面,1986 年经济建设委员会完成了环境敏感地区土地管理规划的研究报告,建议将环境敏感区分类与自然现象进行整合,以作为环境敏感区规划时进行环境分析的参考依据。1989 年,经建委依据环境敏感地区的性质,将相关的管理法令进行归纳分
34、类。台湾大学地理所博士张伯宇、都市计划研究所教授黄书礼对台湾地区的环境敏感地区规划设计均有一定的研究。(1)环境对人类来说,环境指的是环绕于其周围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即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因素的总和。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明确指出:“本法所称环境,是指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天然的和经过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总体,包括大气、水、海洋、土地、矿藏、森林、草原、野生生物、自然遗迹、人文遗迹、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城市和乡村。” 因此,环境总是相对于某一中心事物(或称主体)而言的,总是作为某一中心事物的对立面而存在。它因中心事物的不同而不同,随中心事物的变化而变化;它包括该中心事物所有的影响
35、因素,以实体或非实体的形式存在。二、生态环境敏感区的相关概念及类型1 1、 城市生态环境的相关概念城市生态环境的相关概念(2)生态环境生态指的是生物生长发育与其生存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与生物体相互作用的资源环境或与生物体进行物质能量流动的因素,称为生态环境。(3)城市生态环境城市是人口、物质、设施、活动、科技文化高度集中的地理空间,是一个典型的受自然经济社会因素共同作用的地域综合体。在特定城市区域中,城市居民与城市环境的统一体,以及这个统一体中进行物质能量流动的因素,即与城市居民相互作用的环境,称为城市生态环境(图 2.6、图 2.7)。美国在19世纪初逐渐察觉到自然环境遭受人为破坏的严重性,
36、并着手制定一些不宜进行开发建设的地块的管理措施,然而,在传统的土地使用方式下,具有特殊生态资源价值的区域仍然被城市扩展的建设所影响,许多区域性环境问题大多是由于人类在较脆弱的地区进行不当的土地使用所导致。因此,美国、加拿大在60年代后期就“经济成长与开发建设的剧增对自然环境造成的破坏”的课题,陆续提出环境敏感地区规划观念,并将其应用到土地资源规划与管理制度上,使其发挥自然生态保育功能和推动区域性环境管理的重大效用。2 2、 城市生态环境敏感区的相关概念城市生态环境敏感区的相关概念对于生态环境敏感区的概念,由于研究角度和出发点不同,学术界有不同的定义,目前没有一个比较统一的说法:(1)危急地区1
37、965 年美国法律学会在土地开发规范细则中提出了“危急地区”(Critical Area)一词,泛指区域内重要的自然、文化及景观资源或对该区具有显著影响的地区。1973 年美国国会依此在提出的国家土地使用政策及规划法案中,将有关环境危急地区(Area of Critical Environmental Concern)定义为:“在缺乏管制或不相容的开发使用下,将造成环境、生命财产、或长期的公共利益损失的地区。”(2)敏感地区1975年,在美国环境保护署研究发展组的研究报告中,使用了“敏感土地”(Sensitive Land)一词。而加拿大安大略省则采用“环境敏感地区”一词。同时,美国各州、郡政
38、府在相关研究方案中均以“敏感地区”取代“危急地区”一词,来涵盖极易因人为因素而导致环境负效果的地区。(3)环境敏感地区1986年,台湾经济建设委员会在环境敏感地区土地管理规划的研究报告中提出环境敏感地定义:“凡具有特殊价值或潜在灾害地区,极易因不当的人为活动而导致环境负效果的地区”。Ndubisi(1995)等认为环境敏感区是指那些对本地生境或区域环境的生物多样性、土壤、水体或其他自然资源的长期维持具有重要作用的景观要素或区域,包括野生生物栖息地、悬崖、坡地、湿地以及重要的农业用地。Frederick Steiner(2000)等指出:在美国,环境敏感区一般指那些一旦被侵占将对人类产生危害的区
39、域,维护这类区域将有利于保护那些对人类有益的生态系统及其本身所包含的生态学价值,环境敏感区还可以作为缓冲区域与那些被划定为更高级别的保护区相连。刘洪滨、阿兰威廉姆斯(1998)在英国的自然保护一文中,指出环境敏感区建设项目起源于英国,是英国自然保护区的八种主要类型之一。环境敏感区需具备的条件是:对整个国家具有环境意义;具有特定方式的农业开发;改变其农牧耕作方式已经或将对环境造成危害;是维持区域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的必要条件。我国学者阎水玉博士在杭嘉湖城镇群规划项目中,根据自然资源本身的生态特性及功能,将生态环境敏感区分为生态环境质量敏感区和生态环境功能敏感区两类。其中,生态环境质量敏感区是指对人
40、类活动反应强烈,容易发生恶化,扰动后不易恢复的区域,主要包括山丘林地区域、水环境容量狭小区、滨河湿地区;生态环境功能敏感区是指这一区域的环境质量的高低将对城市的自然经济社会复合生态系统产生重大影响的地区,主要包括水源区、风景林区、城市文脉区等。台湾学者张伯宇认为环境敏感区也可是“高环境敏感度”的地区,其环境品质或资源亟需受到重视与适当的护育。(4)生态敏感区房庆方等(1997)将生态敏感区定义为:对区域总体生态环境起决定性作用的大型生态要素和生态实体,并指出其保护好坏决定了区域生态环境质量高低。其主要特征是对较大的区域具有生态保护意义,一旦受到人为破坏将很难有效恢复,也可是规划用来阻隔城市无序
41、蔓延、防止城市居住环境恶化的非城市化地区。徐福留等(2000)将生态敏感区特指为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生态系统的结合部,是生态环境条件变化最激烈和最易出现生态问题的地区,也是区域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及进行生态环境综合整治的关键地区。在城市规划方面,骆悰(2000)指出城市生态敏感区和城市建设敏感区是根据城市布局、功能发展和生态环境建设的要求,在城市区域范围内需控制发展和保护的地区。第一次将房庆方提出的“用来阻隔城市无序蔓延、防止城市居住环境恶化的非城市化地区”明确定义为建设敏感区。而邢忠(2001)将城市内的一些自然生态环境区因特殊的生态价值或地质地貌条件而不适于城市建设的区域,特称为自然生态敏感区
42、,它们具有抗干扰阈值低、生态因子相对脆弱的特点。综上所述,生态环境敏感区泛指具有重要的自然生态、文化及景观价值或潜在灾害地区,自身脆弱,扰动后不易恢复,极易因不当的人为活动而导致环境负效果。这些区域的改变将对社会发展产生较大影响,应在建设过程中加以研究、控制或保护,生态环境敏感区是一个内涵及外延较广的概念。Thurow,Toner and Erley(1975)为减少人为土地使用行为对环境敏感地区的负效果,提出绩效管制措施,其将环境敏感地区分为五类:河及溪、地下水补注区、湿地、林地和坡地,主要局限于自然环境方面。New Jersey Pinelands Commission(1980)将环境敏
43、感地区分为四大类:生态环境敏感地区、文化景观敏感地区、资源生产敏感地区、天然灾害敏感地区。3 3、生态环境敏感区的类型生态环境敏感区的类型Newman and Steiner(1983)进一步将这四种分类与 Center for NaturalArea of Smithsonian Institute(1974)所细分的 13 种可由地理特性辨识的环境敏感地区相结合,两者的分类均较偏重于对人的功能性,是比较具有代表性的分类(表 2.1)。张伯宇依据环境敏感区所具有的特性和功能属性将其分为下列四类:灾害敏感区:包括崩塌敏感区、冲蚀严重区、地层下陷区、海岸侵蚀区、强震敏感区、洪水敏感区等;生态敏感
44、区:野生或特殊稀有动植物栖息地、重要生态系统如沼泽、海岸湿地等;景观敏感区:重要的地形、地质景观、动植物景观、文化景观等;生产性资源敏感区:重要矿产资源敏感区、特定农业区、重要的自然能源如水力、地热等所在地、水资源保护区等。自然景观性生态敏感区:自然环境长期演进而成的,具有植被、地貌等方面特色与观赏价值的景观区。如峡谷、河流、特色林区(图 2.8)。物种多样性生态敏感区:物种种类丰富、种群密度相对较大,对维护物种的延续具有一定保护价值且容易遭受破坏的区域;多位于河岸、山麓等边缘地带。黄光宇、刑忠根据山地环境组成因子的特性将其分为下列四类:特殊价值生态敏感区:具有特定生态价值与自然演进价值的区域
45、。如湿地、地下水回灌区、特殊动植物物种保护区等。自然灾害性生态敏感区:易引起山地灾害的地域。包括地质灾害敏感区(滑坡、崩塌区)和地貌灾害敏感区(冲沟、分水岭、陡坡等)。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在建设项目环境保护分类管理名录中,指出环境敏感区包括:需特殊保护地区:指国家或地方法律法规确定的或县以上人民政府划定的需特殊保护的地区,如水源保护区、风景名胜、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国家重点保护文物、历史文化保护地(区)、水土流失重点预防保护区、基本农田保护区。生态敏感与脆弱区:指水土流失重点治理及重点监督区、天然湿地、珍稀动植物栖息地或特殊生态环境、天然林、热带雨林、红树林、珊瑚礁、产卵场、渔场等重要生态系统。
46、社会关注区:指文教区、疗养地、医院等区域以及具有历史、科学、民族、文化意义的保护地。环境质量已达不到环境功能区划要求的地区。总之,生态环境敏感区的分类根据研究情况的不同而各有说法,但应注重根据区域的环境特征来进行总结和归类。(1)“天人合一”的生态哲学观 “天人合一”思想是中国古人看待人与自然关系的基本态度,是一种朴素的生态哲学观。它起源于我国古老的农耕文明,是我国自然经济时代的人与自然环境观,建立于自然经济基础和传统伦理道德,哲学观念(儒、释、道家)基础上的人们的行为准则。“天人合一”强调自然是一个有机体,人是自然的一部分,两者是一个统一体;人虽具有主观能动性,但应充分尊重自然、顺应自然,讲
47、求“和谐共处”与“合作共荣”。中国古代城市的选址和营建,尤其是山地城市“阴阳相济,虚实相生”、“山水城交融,有机统一”的城建特色往往充分体现了城市发展与自然演进平衡的生态哲学思想。1 1、中国古代朴素的自然生态思想、中国古代朴素的自然生态思想三、生态环境敏感区规划的相关理论(2)朴素的可持续发展观中国历史上,人类对生态环境敏感区的不合理利用导致的生态环境破坏事例屡见不鲜。如,秦汉时期的宫室建造,使大量的森林资源受到破坏,“蜀山兀,阿房出”;明代的“神木赋”描述了对川西原始森林的滥伐。基于环境问题,先哲们曾提出节约自然资源、合理利用资源和保护自然资源等朴素的可持续发展理念,认为城市的建设活动应注
48、重自然的环境容量,使城市人环境可以协调持续的发展。其中也指出了人们不应过分干预生态环境敏感区的自然循环状态,而应采取的合理利用方式。如,国语周语中记载:“古之长民者,不堕山(不毁坏山林),不崇菽(不填埋沼泽),不防川(不障阻川流),不窦泽(不决开湖泊)。”逸周书大聚解中载,大禹曾具有良好的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意识,“禹之禁,春三月,山林不登斧,以成草木之长,夏三月,川泽不入网罟,以成鱼鳖之长。”逸周书文解传中载,周文王在临终前嘱咐武王加强山林川泽的利用与管理。说:“山林非时,不升斤斧,以成草木之长;川泽非时,不升网罟,以成鱼鳖之长;是以鱼鳖归其渊,鸟兽归其林。”在论语述而中所载孔子“钓而不网,弋不
49、射宿”,礼记祭仪中曾子“树木以时伐焉,禽兽以时杀焉” 都表达了取物有节,节制利用资源的思想。(1)生态系统平衡原理生态学理论认为,“自然”作为生物及其环境的总和,是一个不断进行着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大系统,在这个系统中,各种对立因素通过相互制约、转化、补偿、交换等作用,可以达到一个相对稳定的平衡状态,如果生态系统受到外界的干扰超过了自身调节的能力,将会引起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失调,造成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转换受阻,导致整个生态平衡的破坏。对生态平衡的影响除了自然因素外,还有人为的因素。1915 年英国生物学家 PGeddes 提出了“进化中的城市”理论,他把生态学的原理和方法应用于城市问题,将
50、卫生、环境、住宅、市政工程,城镇规划等综合起来加以研究。生态学将城市生态环境视为一个整体的生态系统,在维护城市敏感、脆弱的自然生态系统的同时,采取现代工程技术,以主动改造,被动适应相结合的方法,改善土地生态环境,使其在安全性,舒适性,持久性等方面更有利于人类的生存和聚居,从而实现人与自然的相互适应和共生,协同进化和发展。2 2、生态学理论与环境科学理论、生态学理论与环境科学理论 (2)生态系统的服务功能理论“生态系统服务”(Ecosytem services)是20世纪70年代提出的,目前被普遍认可的概念是1997 年Daliy 等人提出的,生态系统服务是指自然生态系统及其物种所提供的能够满足
51、和维持人类生活需要的条件和过程。我国的欧阳志云、王如松等将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概念概括为:指生态系统与生态过程所形成及所维持的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条件与效用。它不仅为人类提供一切人类生存发展所需的物质资料,而且创造与维持了地球生态支持系统,提供了人类生活所必需的环境条件。以森林的生态服务功能为例,它包括生物多样性的产生与维持、调节气候、土壤肥力的更新与维持、环境净化、减少自然灾害、形成景观等功能。 研究表明,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基础,人类对自然有着极大的依赖性。科学技术能影响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但不能替代自然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维持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是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城市生态环境敏感
52、区规划的最终目的是保护并维持生态系统的服务功能。(3)生态足迹理论1996年,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的威廉里斯(William Ress)教授和它的博士研究生马锡斯瓦克纳格尔(Mathi Wackernagel) 提 出 了 生 态 足 迹 理 论(Ecological Footprint,也有称生态基区、生态脚印等)(图 2.9),从城市承载力出发通过认识城市与环境之间的复杂关系来说明人类在城市中的各种行为所造成的生态影响(后果),其实早已超出了城市本身的空间范畴。生态足迹通常是指为了维持某一地区人口的现有生活水平,所需要的一定面积的可生产土地和水域。它形象地反映人类对地球的影响,同时,它
53、把自然资产的需求与支持人类生活的生物世界联系起来进行对比,包含了可持续性的机制内涵。生态足迹实际上是传统生态学的容受力(Carrying Capacity)概念的发展。传统的容受力是指以生态系统下在不损及生态功能的整体性及生产力的情况下,所能持续支持的资源消耗与废弃物排出的最大速率。对于城市生态系统,人类对土地的使用强度若超过了自然资源的容受力或使用方式不当,将严重破坏人与资源体系之间的平衡发展,造成环境问题。容受力可应用于分析自然环境对土地使用行为的承受能力,评价土地的适宜性。由于文化背景的差异,各地区的科技与资源利用发式也随着不同。里斯教授和瓦克纳格尔认为由生态学界所界定的容受力对人类是不
54、适用的。他们进一步指出一个区域是不能被视为一个独立的地理单元,因为人类会通过贸易由外地输入该地区所需的资源,因此其人口往往会超出该地区对人类的容受力。在此基础上,里斯教授和瓦克纳格尔提出生态足迹概念,建议以此度量城市扩展对该地区的自然资源、自然环境的冲击。(1)生态城市理念20 世纪 70 年代,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起的“人与生物圈(MAB)”计划研究过程中提出了“生态城市”(Ecocity)这一概念,并提出了生态城市规划的 5 项原则:生态保护战略(包括自然保护,动植物区系及资源保护和污染防治);生态基础设施(自然景观和腹地对城市的持久支持能力);居民的生活标准;文化历史的保护;将自然融入城市。MAB 报告提出的这五项原则从整体上概括了生态城市规划的主要内容,并成为生态城市理论发展的基础。3 3、生态城市理念、生态城市理念国际知名的城市设计专家和生态活动家、美国学者理查德瑞吉斯特认为,生态城市即生态健康的城市,是紧凑、充满活力、节能并与自然和谐共存的聚居地。黄光宇先生在 1989 年提出了较为完整的生态城市概念,即“根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培训服务协议规定事项
- 数字校园平台建设运营协议
- 三农行业土地流转合作协议范本
- 医疗器械销售安装维护协议
- 新能源电池技术转移与应用合作协议
- 农民专业合作社种植协议
- 北京市安全评价检测检验机构综合监管合规手册
- 教育游戏化在儿童自然观察教育中的教学策略与实践案例报告
- 金融行业人工智能算法审计2025年应用现状与前景分析报告
- 教育行业职业教育市场分析:2025年机遇与挑战
- 高效的时间管理心得体会
- 合伙人一致行动人协议书范本
- 城市公共安全风险评估模型-深度研究
- 2025年陕西榆能化学材料有限公司招聘笔试参考题库含答案解析
- 工程机械租赁合同范本
- 医院急诊预检分诊分级标准(试行)-儿童患者
- 保安员考试题库500道(含答案)
- 营运主管岗位招聘笔试题与参考答案(某大型央企)2025年
- C语言程序设计(教案)
- 重庆市建设领域禁止、限制使用落后技术通告(2019年版)
- 棋牌室消防应急预案范本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