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机化学(中药类)_第1页](http://file3.renrendoc.com/fileroot_temp3/2022-7/2/b388e870-f02d-4392-92de-641062452908/b388e870-f02d-4392-92de-6410624529081.gif)
![有机化学(中药类)_第2页](http://file3.renrendoc.com/fileroot_temp3/2022-7/2/b388e870-f02d-4392-92de-641062452908/b388e870-f02d-4392-92de-6410624529082.gif)
![有机化学(中药类)_第3页](http://file3.renrendoc.com/fileroot_temp3/2022-7/2/b388e870-f02d-4392-92de-641062452908/b388e870-f02d-4392-92de-6410624529083.gif)
![有机化学(中药类)_第4页](http://file3.renrendoc.com/fileroot_temp3/2022-7/2/b388e870-f02d-4392-92de-641062452908/b388e870-f02d-4392-92de-6410624529084.gif)
![有机化学(中药类)_第5页](http://file3.renrendoc.com/fileroot_temp3/2022-7/2/b388e870-f02d-4392-92de-641062452908/b388e870-f02d-4392-92de-6410624529085.gif)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学习指导章节学 时教学目的第一章绪论2使学生了解有机化学的研究对象,有机化合物的特点、分类和研究方法。第二章有机化学的结构和化学键8掌握与有机化合物有密切关系的共价键的形成理论和对有机反应有重大影响的电子效应以及在有机化学中较常见的一些比共价键更弱的化学键。第三章立体化学8立体化学是有机化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属于有机化学的基础理论之一。通过本章的学习,要使学生进一步确立有机分子的立体概念,讨论一般原理和通用惯例,以及各种异构体的命名方法等,为以后有关章节中讲解立体化学问题打下基础。第四章烷烃4烷烃是有机化合物的母体。本章除要求学生进一步建立同系列、通式、同分异构现象等基本概念外,对烷烃的命名
2、应重点掌握,为以后学习其他各类有机物的命名打好基础。对烷烃的物理、化学性质应从它们的结构出发,认识其变化的规律性和特殊性,通过对烷烃卤化反应历程的学习,应初步掌握均裂、异裂、自由基,反应热,过渡状态等概念。第五章烯烃4烯烃是学习有机化学遇到的第一类不饱和化合物,而CC双键又是遇到的第一个官能团。因此,本章讨论烯烃的结构、命名、异构现象和化学性质等,都要从这一点出发。本章的重点是烯烃的结构,特别是键的特点,学生应从这个本质上去认识烯烃的加成、氧化和聚合等类化学反应,烯烃的异构比烷烃复杂,命名法当然也要作相应的变化,这些内容都要很好地掌握。另外,还要求熟悉烯烃的一般制备法。第六章炔烃和二烯烃4本章
3、在炔烃方面着重介绍它的结构和化学性质,要求学生掌握炔烃的加成和烯烃加成反应的异同以及炔烃的活泼氢反应,了解炔烃加成反应历程。在二烯烃中主要介绍共扼二烯烃的结构和特性,对于这些内容都必须牢固地掌握。第七章脂环烃41掌握脂环烃的命名法,成环理论,环的稳定性。2进一步学习有关环烷烃的构象及脂环化合物的立体异构现象。第八章芳烃81讨论和掌握苯的分子结构,特别是分子轨道理论和共振论对苯分子结构的解释。2掌握芳香烃的亲电取代及其反应历程。3掌握苯环上的取代定位规律及共振论对此规律的解释。4了解多环芳烃和非苯芳烃。第九章卤烃61掌握卤烃的制法和化学性质。2学习卤烃的取代反应和消除反应历程,比较不同烃基和不同
4、反应条件对反应的影响,加深对卤烃化学性质的理解和应用。第十章醇、酚、醚61分析这三类化合物的结构,掌握羟基官能团的特性,羟基和烃基相互之间的影响。2了解一些重要化合物的制法、性质和在医药上的用途。第十一章醛、酮、醌81掌握醛、酮的重要化学性质及其应用。根据醛酮分子结构的特点,掌握化学反应的类型,从而概括出反应的规律性。根据醛、酮结构的共同特性和个别差异,认识它们在性质反应上的共性和个性。2了解醌的结构,并由醌的反应认识其结构及它表现的不饱和双酮的性质。第十二章羧酸及其衍生物101掌握羧酸的分类和羧酸的分子结构,并熟悉羧酸的一般化学性质。2认识一些重要的羧酸衍生物,并了解它们的重要化学反应。3从
5、羧酸的酸性和羰基加成作用的减弱,总结羧酸结构和性质的关系,进一步讨论诱导效应和共轭效应。4了解油脂和蜡的一般知识。第十三章取代羧酸8通过此章教学使同学掌握取代羧酸的结构、分类和命名;卤代酸的制备、卤代酸的性质;羟基酸的制备、羟基酸的性质;羰基酸的命名,乙酰乙酸乙酯的酸式分解和酮式分解,乙酰乙酸乙酯在合成上的应用;丙二酸二乙酯的性质,丙二酸二乙酯在合成上的应用。熟悉氨基酸的结构和名称,氨基酸的化学性质。第十四章糖类8通过此章学习使同学掌握糖的定义和分类,单糖的结构,主要是葡萄糖和果糖的结构,单糖的化学性质;双糖的结构,主要是麦牙糖和蔗糖的结构,在掌握结构的基础上,要掌握低聚糖(麦牙糖和蔗糖)的化
6、学性质,要求同学能正确判断是还原性双糖,还是非还原性双糖。在掌握单糖、低聚糖的基础上,了解多糖的结构,如淀粉、纤维素、香菇多糖、茯苓多糖等。第十五章含氮有机化合物8通过此章的教学使同学掌握硝基化合物的命名,硝基化合物的制法,硝基化合物的性质;胺的分类和命名,胺的化学性质,胺的制法;芳香重氮盐的制法、性质。了解偶氮化合物(如甲基橙、刚果红)的结构和制备方法。第十六章杂环化合物10通过此章教学使同学掌握杂环化合物的分类,杂环化合物的命名,五元杂环化合物:呋喃、噻吩和呲咯的结构和芳香性,性质(水溶性、环的稳定性、酸碱性、磺化反应、硝化反应、卤代反应、付克酰基化反应、加成反应);吡唑、咪唑、噻唑的结构
7、,性质(酸碱性、环的稳定性、亲电取代反应、吡唑和咪唑的互变异构)。六元环,如:呲喃、呲啶的结构和性质;嘧啶的结构和性质;稠杂环化合物,如吲哚、苯并呲喃、喹啉与异喹啉、嘌呤等的结构、性质及其衍生物。第十七章萜类和甾体化合物4通过本章学习,使同学掌握萜类化合物的分类和命名,重要的萜类化合物;单萜类、倍半萜、二萜、三萜、四萜。了解甾体化合物的结构和命名,常见的甾体化合物,甾醇,胆甾酸、甾体激素、强心苷、甾体皂苷、甾体生物碱。第1章 绪论教学要求 【课时】此章教学学时为2学时。【教学目的】使学生了解有机化学的研究对象,有机化合物的特点、分类和研究方法。【教学内容】有机化学的研究对象。碳原子的特性及有机
8、化合物的特点。有机化合物的研究方法(分离提纯,纯度的检验、实验式和分子式的确定、结构式的确定、人工合成)。有机分子的结构,有机分子的立体结构。有机化合物的分类和官能团。有机化合物的命名。有机化学与药学及生命科学的关系。【说明】标有“”标志的为需掌握的内容;标有“”标志的为需熟悉的内容;标有“”的为需了解的内容;无标志的为参考内容。有机化学的研究对象 有机化学是研究有机化合物的化学。有机化合物简称有机物,主要含碳和氢两种元素,有的还含有氧、氮、卤素、硫、磷等元素,因此有机化合物可以定义为“碳氢化合物及其衍生物”。所谓衍生物是指碳氢化合物中的一个或几个氢原子被其他原子或原子团取代而得的化合物。因此
9、有机化学的完整定义应该是:研究碳氢化合物及其衍生物的化学。它主要是研究有机化合物的结构、命名、理化性质、合成方法、应用,以及有机化合物之间相互转化所遵循的理论和规律的一门科学。由于含碳化合物数目很多,据1985年资料报道,已知的有机化合物已有800万种左右,并且这个数目还在不断地迅速增长中,所以把有机化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来研究是很必要的。实际上,在有机化合物和无机化合物之间并没有一个绝对的界线,它们遵循着共同的变化规律,只是在组成和性质上有所不同。至于某些简单的含碳化合物,如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碳酸盐等,因其有无机化合物的典型性质,通常看做无机化合物而不在有机化学中讨论。回顾有机化学的发展史
10、。劳动人民早已在生产劳动中逐渐积累了大量利用自然界存在的有机物的实践知识。我国在夏、商时代就知道酿酒和制醋。汉朝时发明了造纸。我国古代医药学家对动植物进行了治疗疾病的调查研究。西汉淮南子·修务训记有“神农尝百草之滋味,水泉之甘苦,令民知所避就。当此时,一日而遇七十毒”。这里所指的“毒”,就是包括药物毒物和食物的品种,“七十”则是泛指许多品种。说明我国祖先长期调查和实践,利用各种动植物治疗疾病,是我国医药学的特色,后来总结为神农本草,收集有365种重要的药物,在公元200年出版,可说是世界上最早的一部药典。明朝伟大的药学大师李时珍发表了举世闻名的巨著本草钢目,成为世界上第一部药物大全书
11、。在制药工业方面,我国很早就掌握了药物的浸制、调剂等技术,并将天然药物制成为丸、散、丹等中药剂型,所以我国创造的中药学对世界也是一个重大的贡献。随着人类生产劳动和科学实践的发展,人们对有机物的认识也逐渐加深和提高。18世纪以来,先后从动植物中分离出一系列较纯的有机化合物,如甘油、草酸、酒石酸、枸橼酸、乳酸、吗啡、尿素等。但由于当时这些有机物的来源只限于动、植物有机体、对有机物到底如何形成的问题尚不能得到解释。当时有些学者,提出了“生命力”学说,认为有机物只能在生物体中,在神秘的“生命力”和影响下产生,人只能从动、植物体中得到它们,而不能用人工的方法以无机物制取。这种看法,使有机物和无机物之间形
12、成了一条不可逾越的鸿沟,严重阻碍了有机化学的发展。1928年,德国化学家武勒(F.Wohler)以已知的无机物氰酸铵(NHOCN)合成了尿素。这一发现,说明在实验室中用无机物为原料,可以合成出有机物而不必依赖神秘的“生命力”,这一事实无疑给“生命力”学说一个有力的冲击。因为尿素是哺乳动物尿中的一种有机物。武勒的最初目的是想把氰酸钾和氯化铵两种无机物共热制备氰酸铵,而实际上得到了尿素,其反应式如下:KOCN+NHCl NHOCN+KCl氰酸钾 氯化铵氰酸铵氯化钾( 无机物 ) 加热(NH)CO尿素(有机物)1845年柯尔贝(H.Kolbe)合成了醋酸,1854年贝特罗(H.Berthelot)合
13、成了脂肪等有机化合物,这些事实彻底推翻了“生命力”学说。化学结构理论的研究也取得了很大的进展,确立了化学结构学说,推动了有机化学的发展。 碳原子的特性及有机化合物的特点为什么碳元素能形成如此众多的化合物呢?这与碳原子的结构有关。碳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位于第二周期A族,为四价原子。为了满足电子的八隅体,碳必须与碳或其他元素形成四个价键,同时,C-C 键特别强(键能约350kJ·mol)这意味着碳原子能无限多地相连成直链、支链或闭环,例如:由上可知,碳原子可以有不同的连接方式,可以连成带有各种支链的链状分子,也可以首尾相连而形成环状分子,由此组成种种复杂的有机物的骨架,这种性质称为“链接”
14、(catenation),许多塑料、天然或合成橡胶的分子,就是由几个乃至数万、数十万个碳原子彼此以共价键相连而成的长链所形成的。由于有机化合物分子中都存在着碳元素,所以决定了有机物具有与无机物很不相同的特性。一般地讲,有机化合物具有下列一些特点:(1)易于燃烧。 绝大多数有机物都能燃烧,如汽油、酒精等,燃烧时放出大量的热,最后产物是二氧化碳和水。若含有其他元素,则还有这些元素的氧化物。大多数无机化合物则不易燃烧,也不能燃尽。我们常利用这个性质来区别有机化合物和无机化合物。例如,把样品放在一小块白瓷片上,在火焰上慢慢加热,假若是有机物,立刻着火或炭化变黑,最终完全烧掉,白瓷片上不遗留残余物。大多
15、数无机物,如氯化钠、硫酸钙等则不能燃烧,也不能燃尽。当然这一性质的区别不是绝对的,有的有机物不易燃烧,甚至可以作灭火剂,例如灭火剂CFClBr、CFBr等。(2)熔、沸点较低。 有机物理在常温下常为气体、液体或低熔点的固体,其熔点在400以下,而无机物很多是固体,其熔点高得多,例如氯化钠的熔点为808。这是由于无机物多属于离子晶格或原子晶格,而有机物属于分子晶格。分子晶格只靠微弱的范德瓦尔斯(van der Waals)引力相吸引,它比离子间和原子间的引力要弱得多,只需较低能量就可被破坏,所以熔点较低。同样,液体有机化合物的沸点也比较低。由于有机物的熔点、沸点都较低而又较容易测定,常用来鉴定有
16、机化合物。(3)难溶于水。 有机化合物分子中的化学键多为共价健,极性小或没有极性,因此一般难溶于极性强的水中,而易溶于苯、乙醚等极性很弱的有机溶剂中,这就是所谓的“相似相溶”经验规则。当然,极性较大的有机化合物,如乙醇、乙酸等则易溶于水,甚至可以与水以任何比例互溶。(4)反应速度比较慢。 无机物之间起反应很快,往往瞬时完成。而有机物间的反应则比较慢,需要较长时间,如几十分钟、几小时或更多的时间才能完成。这是由于无机反应为离子反应,反应速度快,而有机化合物的反应,一般为分子之间的反应,反应速度决定于分子之间的有效碰撞,所以比较慢。为了加速有机物反应,往往需要采取加热、加压、振摇或搅拌,以及使用催
17、化剂等方法来加快反应速度。(5)反应产物复杂。 有机化合物的分子是由较多的原子结合而成的一个复杂分子,当它和某一试剂发生反应时,分子的各部分可能都受影响,也就是说,在反应时,并不限定于分子某一特定部位发生反应。因此,反应结果比较复杂,在主要反应的同时,还常伴随着副反应。一个有机反应,若能达到6070的理论产量,就算是比较满意的,这在无机反应中是不常见的。(6)普遍存在同分异构现象。 有机化合物中普遍存在着多种同分异构现象(isomerism)。具有同一分子式,而化学结构不同的化合物称为同分异构体,这种现象就称为同分异构现象,例如分子式为CHO的物质就有乙醇和甲醚两个性质不同的化合物:它们互为同
18、分异构体或简称异构体。同分异构现象可分为结构异构、顺反异构、对映异构(又称旋光异构)等,这是有机化合物的重要特点,也是造成有机化合物数目众多的主要原因之一。无机化合物很少有这种现象。以上特点都是相对的。例如有的有机物并不燃烧,也有的极易溶于水,或反应速度极快。然而尽管这些特点都是相对的,但它们合在一起就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大多数有机化合物的特点。有机化合物研究方法 研究天然存在的有机化合物或人工合成的有机化合物,一般要通过下步骤。 分离提纯在研究一个有机化合物之前,必须保证它是纯净的物质。但由于从自然界或人工方法合成得到的有机化合物总含有一些杂质,因此必须经过分离和提纯,加以除去。分离和提纯有
19、机化合物的方法很多。根据不同的需要,可以选择重结晶、蒸馏、升华、减压蒸馏或色层分析等方法。例如,根据溶解度和沸点的不同,可以分别用结晶法和分馏法加以分离。根据物质被吸附剂吸附的性能不同,可以利用色层分析法达到分离、提纯的目的。纯度的检验经过精制提纯后的有机化合物,还需要进一步鉴定它的纯度。因为每一个纯的有机化合物都有固定的熔点、沸点、折光率和比重等物理常数,所以测定这些物理常数,是检验有机化合物纯度的有效方法。此外,近年来光谱等物理技术的应用,为检验纯度提供了更为方便的方法。实验式和分子式的确定提纯后的有机化合物,就需要知道它是由哪些元素组成的,各自占多少比例,以求出该化合物的“实验式”,再测
20、定其分子量后,就可确定“分子式”。确定有机物元素组成的方法,就是有机元素定性分析。其方法是把组成有机化合物的各种元素转变成无机化合物,再用鉴定无机化合物的方法去鉴定,其变化过程如下:C、H + CuOCu + CO + HOC、H、N、X、S + NaNaX + NaCN + NaS然后进行有机元素定量分析,测定出各种元素的百分含量,就能确定它的实验式。实验式仅说明该分子中各元素原子数目的比例,不能确定各种原子的具体数目。因此,必须先测定其分子量,才能确定分子式。分子量的测定方法很多,如蒸气密度法、凝固点下降法等,现在采用质谱仪来测定,更为准确、迅速。【例】有3.26g纯有机物,经燃烧后得到4
21、.7gCO、1.92gHO,没有得到其他燃烧产物,已知该有机物的分子量为60,求它的分子式。解:含碳量生成二氧化碳量×此样品中含碳量4.74×1.29g样品中碳占的百分比×10039.6含氢量水重量×此样品中含氢量1.92×0.213g样品中氢占的百分比×1006.53因不含其他元素,其余为氧,所以:样品中氧占的百分比100(39.6 + 6.53)53.87根据百分含量,再确定它的实验式:C39.6123.303.303.301H6.5316.53 6.533.301.98O53.87163.36 3.363.301.02CHO12
22、1实验式应为:CHO已知该分子的分子量为60,它应该是实验式量的整数倍,实验式量为:12 + 1×2 + 1630所以:60302故分子式为:(CHO)CHO 结构式的确定因为在有机化合物中普遍存在着同分异构现象,分子式相同的有机化合物,往往并不止一个,因此还需要利用化学方法和物理方式来确定其“结构式”,这是相当繁琐的工作。近年来,由于将近代物理方法应用于化学分析,给有机物结构的测定带来了比较简便而准确的方法。例如,利用红外光谱分析,可以确定分子中某些基团的存在;通过紫外光谱可以确定化合物中有无共轭体系;核磁共振谱可以提供分子中氢原子的结合方式;质谱分析可以推断化合物的分子量和结构等
23、。关于这方面的内容,在分析化学课程中还要作较详细的讲解。以上是研究未知化合物的一般过程,对于鉴定一个已知化合物,通常是在提纯后测定其物理常数和光谱数据,再与文献上记载的已知数据相对照,即可知道它是不是该化合物。有机化合物的结构 前面讲过有机物中普遍存在同分异构现象,因此对于一个有机分子,只知道它的分子式是不够的,因为往往可能有好几个有机化合物都具有相同的分子式,而它们的理化性质却很不相同。例如,分子式为CH的化合物,可以是下面两个不同化合物:由于正丁烷和异丁烷分子中各原子间的连接方式和次序不同,性质也不同。因此,了解有机物分子中原子连接的方式、次序和探讨原子结构理论问题是很重要的。19世纪开库
24、勒(A.KeKule)、古柏尔(A.Couper)及布特列洛夫(ByTJIepoB)等先后提出有关有机化合物的经典结构理论,其要点可归纳如下:(1)在分子中组成化合物的若干原子,是按一定的次序和方式连接的,这种连接次序和方式称为“化学结构”或简称“结构”(construction),现在按IUPAC的建议应改称“构造”(constitution)。有机化合物的结构决定着性质,反之,也可以根据化合物的性质,推断它的化学结构。(2)在有机化合物中,碳原子是四价的,而且四个价键相等,它可以用四个相等的价键与其他原子相连接,每一个价键可用一条短线代表,所以把每一条短线叫做键(bond)。其他元素也都有
25、各自的化合价,例如氢为一价,氯为一价,氧为二价,氮为三价等。这样,我们可以用短线表示化合物的结构图式,即“结构式”,如: (3)碳原子还可以用二价、三价相连接,这样就分别形成碳单键、双键或叁键。根据以上理论,正丁烷和异丁烷两个化合物的结构不同,因而性质不同也是十分自然的。 因此,它们是同分异构体,也是一种同分异构现象。有机化合物的结构前面讲过有机物中普遍存在同分异构现象,因此对于一个有机分子,只知道它的分子式是不够的,因为往往可能有好几个有机化合物都具有相同的分子式,而它们的理化性质却很不相同。例如,分子式为CH的化合物,可以是下面两个不同化合物:由于正丁烷和异丁烷分子中各原子间的连接方式和次
26、序不同,性质也不同。因此,了解有机物分子中原子连接的方式、次序和探讨原子结构理论问题是很重要的。19世纪开库勒(A.KeKule)、古柏尔(A.Couper)及布特列洛夫(ByTJIepoB)等先后提出有关有机化合物的经典结构理论,其要点可归纳如下:(1)在分子中组成化合物的若干原子,是按一定的次序和方式连接的,这种连接次序和方式称为“化学结构”或简称“结构”(construction),现在按IUPAC的建议应改称“构造”(constitution)。有机化合物的结构决定着性质,反之,也可以根据化合物的性质,推断它的化学结构。(2)在有机化合物中,碳原子是四价的,而且四个价键相等,它可以用四
27、个相等的价键与其他原子相连接,每一个价键可用一条短线代表,所以把每一条短线叫做键(bond)。其他元素也都有各自的化合价,例如氢为一价,氯为一价,氧为二价,氮为三价等。这样,我们可以用短线表示化合物的结构图式,即“结构式”,如: (3)碳原子还可以用二价、三价相连接,这样就分别形成碳单键、双键或叁键。根据以上理论,正丁烷和异丁烷两个化合物的结构不同,因而性质不同也是十分自然的。因此,它们是同分异构体,也是一种同分异构现象。有机分子立体结构经典的结构理论,开始只提出分子中各原子的原子价、数目和彼此间的相互关系,还没有涉及到分子的立体结构问题,如果将分子都想像成平面结构是很难理解的。例如,二氯甲烷
28、(CHCl)分子就应当有两个不同的平面结构式(异构体): 在上面的二个平面结构中,两个氯和两个氢排列的关系不同,似乎是两个不同的化合物。但实践证明二氯甲烷只有一个,并无异构体,此外,当时还有为数不多的个别有机分子,它们的化学结构完全相同,但它们的确是几个不同的化合物,这是什么原因呢?为了解释这个问题。1874年范托夫(J.H.Van't Hoff)和勒贝尔(J.A.Le Bel)总结了前人研究所得一些事实,分别提出碳原子的正四面体结构学说,这样就把结构理论引申到三维空间的立体结构中来。根据这个学说,碳原子的四价是完全相等的,它们分别处在正四面体的四个顶角的方向上,各价键间的夹角为109
29、 .5°,如图1-1。 如果用各种颜色的小圆球代表不同的原子,用短木棒代表原子间的键,甲烷的立体形象就可以用图1-2表示。这种用圆球和木棒做成的模型称为球棒模型,又称开库勒模型,这种立体模型常用“透视式”表示,例如甲烷的透视式如图: 透视式中的实线表示键在纸平面上,虚线表示键在纸平面后方。楔形线表示键在纸平面的前方。由此可见,写在平面上的结构式,只是表示分子结构的一种方法,它并不能全面地反映分子的真实结构。按照碳原子的立体结构,正丁烷和丙酮分别表示如下: 但是为了方便起见,一般表示有机物的结构时,还可采用平面结构式。 书写平面结构式时仍不方便,例如正丁烷,如果把它的每一条键线都画出来
30、,就要画13条短线,见式(),一般可简写成()或()式,叫结构简式或示性式。 但分子稍大一点时,按示性式的写法,也还是不太方便,如环已烷按式()的写法应为: 现在一般都有采用“键线”的写法,所得式子称为“键线式”。这种写法是把碳、氢的元素符号都不写出,为了区别一个碳键和下一个碳键,把两条线画成一个角度,每个角度顶处代表一个碳原子。一条线上若不标明其他元素,就认为它是被氢原子所饱和。假若碳与其他原子或基团相连接,就把那个原子或基团写出来。例如上面的环已烷,就可写成:,如其中一个碳被一个氧原子取代,或一个氢被羟基取代,或者双键存在,就分别写成: 任何一个链状化合物都可以根据上面的规则改写成键线式:
31、 根据近代物理学的研究,甲烷分子中原子间的距离,并不像球棒模型所表示的那样远,而是原子间互相部分重叠的,价健也不是一根棒。因此后来有人根据实际测得的原子大小和原子核间的距离,按比例制成甲烷分子的模型,见图1-3,它能更精确地表示原子间的相互空间关系。这种模型称为比例模型,又称斯陶特模型(Stuart model)。 从以上讨论不难看出,二氯甲烷只能有一种空间排列方式,只要把式()转一转,就变成与式()完全相同的模型。碳原子的正四面体模型,成功地解释了许多以前不能理解的现象。在这种模型提出多年以后,由于射线衍射作用,准确地测定了碳原子的立体结构,完全证实了这个模型的正确性。有机分子几何形象的提出
32、,是有机化合物结构理论的重要发展和补充。这就充分说明认识是不断发展和深入的。认识是没有止境的,每一次认识的提高,更能动地指导再实践。有机化合物的分类和官能团有机化合物的数目非常庞大,已确定结构的就有几百万,而且每年还在不断地有新的有机物被合成或从自然界分离出来。对这么多的有机化合物,必须进行系统的分类才能便于学习和研究。现在一般的分类方法有以下两种:根据分子中碳原子的连接方式(碳的骨架)或按照决定分子化学性质的特殊原子或基团(官能团)来分类。 按碳的骨架分类根据碳的骨架,可以把有机化合物分成以下三类:链状化合物 碳环化合物 杂环化合物按碳的骨架分类 链状化合物这类化合物中的碳架是一个或长或短的
33、张开的链。例如:由于链状化合物最初是在油脂中发现的,所以这种化合物也称为脂肪族化合物,这类化合物的主要来源是石油和自然界中的动植物。按碳的骨架分类 碳环化合物这类化合物分子中的环完全由碳原子所组成,它们又可分为以下两类:(1)脂环族化合物(alicyclic compound)。在这类化合物中,碳原子连接成环状的碳架,可以看成是开链化合物的两端接在一起而成的。这类化合物的碳架虽然是环状,但它们的性质却和脂肪族化合物相似,因此,把这类化合物称为脂环族化合物,主要存在于石油和煤焦油中,例如:(2)芳香族化合物(aromatic compound)。这类化合物常含有六个碳原子和六个氢原子所形成的苯环
34、,或由苯环稠合而成的体系。具有与脂肪族及脂环族不同的性质。例如:这类化合物大量存在于煤焦油中。石油中也含有少量的芳香族化合物。 按碳的骨架分类 杂环化合物(heterocyclic compound)这类化合物分子中的环不是完全由碳原子所组成的,还有其他杂原子如O、N、S等,所以称为杂环化合物。例如:杂环化合物主要存在于煤焦油和生物体中,物别是很多中药和野生植物中都含有这类化合物。总之,按照碳的骨架形状,有机化合物可分为:其他的有机化合物都可以视为这三大类碳的骨架的衍生物。按官能团分类有机化合物的性质除了和它的碳骨架结构有关外,还和分子中的某些原子或原子团有关。这一类决定分子化学性质的特殊原子
35、或原子团称为官能团(functional group)或基团。因为一般说来,含有相同官能团的化合物其化学性质是基本相同的。所以我们可以把它们归为一类,官能团的数目并不很多,现把重要的列成表(表1-1) 表中的R是今后常用到的一个符号,称为烷基(alkyl group),它可以看作是一个饱和碳氢化合物去掉一个氢原子后剩下的基团。例如: 当一个分子中有两个不同的烷基时,一般是用R和R加以区别,由于R是表示烷基的一个通用符号,因此当一个分子式中出现这个符号时,该式就是一个通式,不论R的大小和结构怎样,它们都具有某种程度上类似的性质。有机化合物的命名有机化合物数目众多,结构复杂,理想的名称不仅应该表示
36、分子的组成,而且要准确、简便地反映出分子的结构,因此命名法是有机化学的重要内容之一。常见的命名法有普通命名法、系统命名法和衍生物命名法。系统命名法现普遍为各国所采用。1982年在瑞士日内瓦召开的一次国际化学会议上制定了一个有机化合物命名原则,并称之为日内瓦命名法,以后几经修改和补充,1974年在伦敦召开的国际理论与应用化学联合会(International Union of Pure and Applied Chemistry, 简称IUPAC)上又加以修订后,特称为国际系统命名法(IUPAC系统命名法)或简称系统命名法。我国现在所用的“有机化学命名原则”是在1980年中国化学会根据日内瓦命法
37、及IUPAC系统命名法的原则,结合我国文字特点而制定的。这一方法可以运用于所有一般有机化合物的命名(某些复杂的天然有机化合物另有各自特定的命名方法)。而习惯命名法只适用于含碳原子较少的化合物,有很大的局限性,但它运用正、异、新、伯、仲、叔、季七个字区别异构体的方法,在系统命名法中表示侧链名称时还是有用的,具体命名方法将在以后章节详细介绍,本节着重介绍我国的系统命名法中常用的化学介词。化学介词是代表化合物结构组分结合关系的连缀词。在化合物的命名和结构关系不会混淆时,介词往往可以省略。在可省略的情况下,为了说明目的,介词被括在括号内。下面是我国所用的几个主要介词。(1)化。表示简单的两个基之间的化
38、合。这个介词往往是省略的。例如,CHCOCl酰氯或氯(化)乙酰;CHCl六氯(化)苯。 (2)代。表示:取代碳原子上的氢。例如,CHClCHCl1,2-二氯(代)乙烷。硫置换碳原子上的氧原子。例如:CHCHCHSH丙硫醇或硫代丙醇。硫置换羧基碳原子上的氧原子。例如乙二硫代酸。(3)合。表示:某一化合物与某一基团发生加成作用。例如,丙酮合亚硫酸钠;HNNH·HO水合肼;分子间的加成化合。例如,CHO·CH(OH)醌合氢醌(氢键缔合)。(4)聚。表示相同分子的聚合。例如,(CHO)三聚甲醛;(CHCH)聚乙烯。(5)缩。表示相同或不相同的分子间失去水、醇、氨等小分子。例如,CH
39、CHNNHCONH乙醛缩氨基脲。(6)并。表示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芳环或脂环之间通过两位或多位相互结合形成稠环。例如:(7)杂。表示其他原子置换了环上碳原子。用于杂环命名法的介词。例如,吡啶的系统命名可称为氮杂苯,又如嘧啶的命名可称为二氮杂苯。(8)联。表示相同的环烃或杂环彼此以单键或双键直接相连。例如: (9)叉。表示基上一个原子用二价连于另一原子或两个原子上。例如: (10)撑。表示一个二价基,其两价在基的两端,分别连接在另外两个原子上。例如,BrCHCHCHBr 丁撑二溴(或1,4-二溴丁烷)。(11)用。表示基上一个原子用三价连于另一原子或三个原子上。例如,CHCCl 苄用三氯(或苯三氯甲
40、烷)。随着新化合的不断增加,有机化合物的命名方法将不断地修订和完善。各类有机化合物的具体命名方法将在以后各章中详细讨论。有机化合学与药学及生命科学的关系有机化学是一门重要的中药专业基础学科。它不仅与国民经济建设的许多重要部门,如农业、工业、交通运输业等,以及人们日常生活中的衣、食、住、行都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而且与药学的关系也极为密切。因为药物大多数是有机化合物。合成药完全是由有机化学的合成方法制备的;抗生素以来自微生物为主,也有合成或半合成品;生化药物来自动物组织;而中药则主要来自植物和动物。它们都是有机物质,这些有机物质作为药物,一般都要先用化学方法加工炮制、提取或精制,才能符合药用要求。
41、特别是对于中药有效成分的研究,要经过提取、分离、结构测定、人工合成等实验步骤,所有这些研究程序,都离不开有机化学的基本理论和实验技能。中药的组成非常复杂,例如,一种中药往往具有多种功效,这与中药本身含有多种有效成分有关。为了使它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就必须采用化学方法进行炮制,以保留或增强所需的有效成分,减轻或消除不需要的或毒副作用成分。对于化学药物合成路线的选择,必须熟悉有机化学反应的特点,才能选出合理的合成路线。此外,中药的鉴定、质量检查、保管、中药剂型的改革等都必须通晓药物的理化性质。所以,一个药学工作者要能应用现代有机化学知识去认识中药;特别是中药有效成分的分子组成或结构、性质及其与化学
42、结构的关系、主要生理作用、甚至有效成分的合成方法以及化学结构的修饰等,都需要掌握比较扎实的有机化学基础理论和实验方法,必须学好有机化学,才能学好中药专业的专业课程,如鉴定学、制剂学、炮制学、中药化学和药理学等课程。有机化学不仅与药学关系密切,而且与生命科学密切相关。人类重要的食物如蛋白质胰岛素,在人认识生命的过程中起着很大的作用。因为人体内有多种蛋白质和其他生物高分子控制着生命的现象,如遗传、代谢等,胰岛素的合成意味着人类在对生命探索的长途上迈出了重要的一步。有机化学与生物学、物理学密切配合,预计将来在征服疾病如癌症、精神病、控制遗传、延长人类的寿命等方面起巨大作用。由于生命过程是许多生物分子
43、间发生各种化学反应以及所引起的物质和能量转换的结果,所以可以认为从分子水平认识生命过程是认识的基础。近年来从分子水平研究生命现象,使生命科学的研究及其应用得到了迅速发展,化学的理论观点和方法在整个生命科学中起着不可缺少的作用,而生命科学发展到今天,化学还要进一步为其提供理论、观点和方法。即将化学理论和方法移植过来,并用观察生命现象的结果去提高它们,使之成为生命科学的理论和方法。如果说21世纪是生命科学灿烂的时代,那么有机化学通过与生物学科结合,同样也是光辉灿烂的。在学习有机化学过程中,除了重视基础理论的掌握和应用外,还必须重视有机实验的基本操作训练,因为有机化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通过实验
44、,不仅可以加深对有机化学理论的理解和应用,更重要的是可以加强动手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总之,只有把理论和实践很好地结合起来,才能完整地学好有机化学本章练习窗体顶端1下列化合物的分子式中哪个是可能的: ACH BCH CCHO DCHNO ECClBr2下列化合物的分子式中哪个是不可能的: ACClBr BCH CCHO DCH ECHN3下列基团中含有不饱和键的是: AOH BNH CNO DX EROR4化合物的元素分析值为70.4C,7.9H,下列各实验式中可能的是: A. CHO B. CHO C. CHO D.CH E. CH5化合物的元素分析值为92.1,13.9H,下列各
45、实验式中可能的是: ACH BCH CCH DCH ECH6下列化合物中属于不饱和脂环烃的是: A B C D E7下列哪个性质不是有机化合物的特点: A易于燃烧 B熔点较低 C难溶于水 D反应速度快 E普遍存在同分异构现象8下列哪个性质是有机化合物的特点: A不易燃烧 B熔点较高 C易溶于水 D反应速度慢 E沸点较高9下列给出的结构式中哪个不属于CH的同分异构体: A B C D E10下列化合物中属于芳香化合物的是: A B C D E窗体底端第2章 有机化学的结构和化学键教学要求 【课时】此章教学学时为8学时。【教学目的】掌握与有机化合物有密切关系的共价键的形成理论和对有机反应有重大影响
46、的电子效应以及在有机化学中较常见的一些比共价键更弱的化学键。【教学内容】化学键的类型和共价键的形成(离子键、共价键、配位键、金属键)。共价键的形成(价键法、分子轨道法)。共价键的属性(共价键的极性和极化性、共价键的键长、共价键的键能、共价键的键角、共价键的断裂方式和有机反应的类型)。分子间作用力(偶极一偶极作用、色散力、氢键)及其对熔点、沸点、溶解度的影响;共振理论(基本概念、书写共振结构式的原则、不等性共振结构、等性共振结构、共振能、共振论对分子性质的描述)。决定共价键中电子分布的因素(诱导效应、场效应、共轭效应),比共价键更弱的其它键型(电荷迁移络合物、包合物)。【说明】标有“”标志的为需
47、掌握的内容;标有“”标示的为需熟悉的内容;标有“”的为需了解的内容;无标志的为参考内容。化学键的类型和共价键的形成化学键的类型化学结构是指分子中原子互相连接的次序和方式。结构理论认为,分子的性质不仅取决于组成元素的性质和数量,而且取决于分子的化学结构,如乙醇和甲醚,虽然组成相同(CHO),但化学结构不同,性质各异,是两种不同的化合物。原子用什么力量和怎样结合成分子的呢?既然原子可以互相结合成分子那么原子之间必然存在着相互作用,特别是直接相邻原子之间的相互作用比较强烈,非相邻原子之间虽然也有作用,但比前者弱得多。我们把这种相邻原子之间强烈吸引的相互作用称为“化学键”(chemical bonds
48、)。化学键主要分为离子键、共价键、配价键和金属键四种。 化学键的类型 离子键通过电荷转移而形成两种带相反电荷的离子,它们之间存在静电引力,这种键叫“离子键”。例如:金属钠和氯气发生反应,生成氯化钠。2Na+Cl2NaCl钠的原子序数是11,其核外电子排布是1s2s2p3s,最外层有一个电子,容易失去一个电子形成稳定结构。氯的原子序数是17,其核外电子排布是1s2s2p3s3p,最外层有七个电子,容易得到一个电子形成稳定结构。从而钠失去一个电子,成为一个带正电荷的正离子,具有氖的电子构型;氯得到一个电子,成为一个带负电荷的负离子,具有氩的电子构型。最外层都达到八电子的稳定状态(八隅体)。钠正离子
49、和氯负离子间存在静电吸引力,于是阴阳离子间形成了稳定的化学键。化学键的类型 共价键由原子各提供的电子形成电子对,共享而形成的化学键叫“共价键”。例如CH。碳是位于元素周期表中第二周期第四族的元素,处于中间位置,外层有四个价电子,既不容易失去也不容易得到四个电子形成稳定的八电子结构。也就是说碳原子不可能形成C或C。因此,当碳原子和其他元素形成化合物时,为了要达到稳定的电子构型,就和其他原子各提供的电子形成两个原子共用的电子对。碳有四个单电子,它可以和四个氢原子形成四个共价键而生成甲烷。化学键的类型 配位键由一方原子提供电子而形成的化学键叫“配位键”。例如,三氟化硼和氨分子形成配位键。因为硼外层有
50、三个电子,可以与三个氟原子形成三氟化硼(BF),这样硼的外层共有六个电子,还有空轨道,还能容纳其他电子对。氨分子中的氨上有孤电子对,可以和硼结合形成配位键。这种键是由一方提供电子给另一方,所以可以用箭头()表示,箭头所指方向是给电子方向或用下式表示:化学键的类型 金属键金属键是通过自由运动着的电子把金属内部的金属原子和金属离子结合在一起而成的键,如:有机分子中的原子主要是以共价键相结合的,所以在有机化学中重点讨论的是共价键。共价键的属性(键参数) 在有机化学中经常用到的键参数有键长、键能、键角和键的极性(偶极矩),这些物理量可用来表征共价键的性质,它们可利用近代物理方法测定。现分述如下。共价键
51、的极性和极性化 极性共价键中共用电子对在两原子之间的位置或电子云在两原子之间的分布,一般有两种情况。当两个相同原子形成共价键时,共用的电子对(或电子云)均匀地分布在两个原子之间,正负电荷中心相重叠,这种共价键没有极性,叫做非极性共价键。这种分子称为非极性分子。例如,H,Cl等。但两个不同原子以共价键结合时,由于不同原子对电子的吸引力(电负性)不同,因而共用的电子对就要或多或少地接近吸引电子能力较强的原子,而使成键的两端成为正负两极(偶极)。这样形成的共价键是有极性的,叫做极性共价键 。这种分子称为极性分子。例如, 。电负性较大的氯吸引电子的能力较强,带部分负电荷,用表示,另一端电子云密度较小,
52、带部分正电荷,用表示,表示部分的。键的极性大小,主要取决于成键原子电负性差,电负性差越大,键的极性越强。表2-1列出了一些元素的电负性。分子的极性大小可用偶极矩来度量。即正电中心或负电中心上的电荷值q与两个电荷中心之间的距离d的乘积,称为偶极矩,用表示。q×d偶极矩的单位为DDebye(德拜)。偶极矩是有方向性的。用表示,箭头所示方向是从正电荷到负电荷的方向。双原子分子,键的极性就是分子的极性。例如:多原子分子的偶极矩,是各极性共价键键矩的向量和。例如:乙炔、二氧化碳分子的偶极矩方向相反,极性相等,又是线性分子,各化学键极性正好抵消,故偶极矩为零。偶极矩为零的分子是非极性分子,反之,
53、偶极矩不等于零的分子是极性分子。偶极矩越大,分子的极性越强。表2-2列举了某些化合物和药物的偶极矩。一般说来,若形成键的两个原子电负性差在00.6之间的是为共价键;若电负性差在0.71.6之间的是极性共价键;而电负性之差高于或等于1.7者即为离子键。例如为确定H0、HCl、CaCl 和CH等化合物键的类型,可用以上原则,见下表:极性是由于成键原子的电负性不同引起的,是键的内在性质,这种极性是永久的,键存在,这种极性就存在。共价键的极性和极性化 极化性分子在外界电场(试剂、溶剂、极性容器)的影响下,键的极性也发生一些改变,这种现象叫极化性。例如:正常情况下BrBr键无极性,0,但当外电场E接近时,由于E的诱导,引起正负电荷中心分离,出现了键矩:这种由于外界电场的影响使分子(或共价键)极化而产生的键矩叫做诱导键矩,它与极性共价键的键矩不同,在极性共价键中,是由于成键原子电负性不同引起的,因此是永久性的。而诱导键矩则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建筑规划保安工作计划
- 航空领域保安工作的创新计划
- 会计信息与决策的关系探讨计划
- 2025年媒体经营项目建议书
- 2025年中国夜游经济行业供需态势、竞争格局及投资前景分析报告(智研咨询)
- 2025年超硬材料项目合作计划书
- 2025年特种大型铝合金型材项目发展计划
- 构建直观易用的用户操作面板
- 2025年子宫收缩药项目发展计划
- 病人入住ICU的流程
- 英语-广东省上进联考领航高中联盟2025届高三下学期开学考试题和答案
- 安全主任在2025年春季开学典礼上的讲话稿
- 2024-2025年中国专网通信行业市场前景预测及投资战略研究报告
- 部编版语文小学二年级下册第一单元集体备课(教材解读)
- 房屋市政工程生产安全重大事故隐患判定标准(2024版)宣传画册
- (中外历史纲要下)历史 第三单元 大单元教学设计与单元评价
- 人民医院诊断证明书
- 企业名字的81种数理含义
- 最新社工服务部组织架构
- 兴达农业组织架构(共1页)
- IPC-22232011版中文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