宽恕心理学研究报告_第1页
宽恕心理学研究报告_第2页
宽恕心理学研究报告_第3页
宽恕心理学研究报告_第4页
宽恕心理学研究报告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19 -大学生宽恕心理研究叶彩兰(湛江师范学院 心理学系,广东 湛江 524048)摘 要 采用个体访谈法对4名大学生进行访谈和自编的大学生宽恕心理问卷对223名大学生进行正式问卷调查,综合探讨大学生宽恕心理的现状和特点。结果:绝大多数人都有过或轻或重的被伤害的经历,伤害事件大多发生在师生、同学、亲朋之间;编制的问卷提取积极寻求宽恕、报复性宽恕、消极自我宽恕和利己宽恕4个因子作为正式问卷的题目,正式问卷各维度之间的相关在0.0130.437之间,各维度与总问卷之间的相关为0.4960.750之间。整份问卷内部一致性信度为0.771。各亚团体的内部一致性信度皆大于0.70;理科生的宽恕水平高

2、于文科生,也高于艺术生和体科生。宽恕心理在性别、年级、生源地、独生情况上都不存在差异。关键词 大学生;宽恕;个体访谈;问卷编制;调查结果1 引言 马克吐温说过:“紫罗兰把它的香气留在那踩扁了它的脚裸上。这就是宽恕。”宽恕长期以来都是东西方哲学和神学探讨的一个课题,只是直到20世纪90年代,心理学家才开始研究宽恕这种心理现象(罗春明,黄希庭,2004)。王雨涵,周宵指出,西方对于宽恕的研究已逐步走入组织化、规模化。相比之下,我国对宽恕心理的研究虽呈逐年增长趋势,但实证研究不足,有待发展(王雨涵,周宵,2011)。有容,德乃大,“宽恕”早已在孔子的忠恕之道中体现出来,拥有源远流长的历史,是我国的传

3、统美德之一。现代汉语词典把宽恕解释为宽容饶恕,宽容指宽大容人、有气量;饶恕是免予责备或惩罚。目前,心理学上对宽恕的概念界定尚未达成一致,从时间发展的角度出发,1987年的宽恕是指个体克服由冒犯者所引起的愤恨时所经历的心路过程,包括避免消极情感和呈现积极情感两种心理成分(North ,1987)。1997年,西方心理学对于宽恕心理学的研究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研究者们对宽恕的界定各不一。Pingleton认为,宽恕是受害者受到伤害后放弃报复和惩罚侵犯者的需求( Pingleton ,1997)。相似地,Hargrave觉得宽恕就是受害者不再憎恨侵犯者( Hargrave ,1997)。Enrig

4、ht ,Park则从认知、情感、行为三方面总结,认为宽恕是受害者在受到不公正的伤害后,其对侵犯者的负面的认知、情绪和行为反应的消失,并出现正面的认知、情绪和行为反应的过程( Enright ,Park,1997)。1998年,McCullough等人研究得出宽恕是促使受害者对侵犯者产生共情的一系列的动机变化过程( McCullough,Rachal,Sandage ,1998)。 在心理学领域,宽恕主要涉及两个人,其中的一个人在心理、情感、身体或道德方面受到另一个人深度而持久的伤害,宽恕是使受害者从愤怒、憎恨和恐惧中解脱出来,并不再渴望报复侵犯者的一个内部过程( Denton,Martin ,

5、1998),这也是当前采用流行且采纳的一种说法。 依据宽恕心理的多种概念,研究者们也总结出不同的宽恕类型。Trainer认为宽恕存在三种类型:角色期待宽恕、利己的宽恕和内部的宽恕;而Enright 根据年龄阶段将宽恕分为:报复性的宽恕、压力迫使下的宽恕以及无条件宽恕( Enright ,Park,1997)。宽恕还可分为倾向性宽恕和状态性宽恕(McCullough,Rachal, Sandage ,1998)。McCullough编制的人际侵犯动机量表则将宽恕分为对宽恕他人、宽恕自己与寻求宽恕(Maltby,Macaskill,2001)。 宽恕是一个复杂的心理转变过程,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在

6、这里,本研究把影响因素概括为受害者的因素、冒犯者的因素以及冒犯情景的因素。第一,受害者的因素包括受害者的人格,研究证明了宽恕倾向与宜人性呈中等正相关,与神经质呈中等负相关,而与谨慎性、外倾性、开放性无显著相关(Berry,Worthing 等,2001;McCullough,Hoyt,2002; Brown,2003)。McCullough,Hoyt进一步说明了大五模型中的宜人性能直接影响宽恕中的报复、回避和仁慈动机,而神经质只能通过受害者对侵犯的严重程度的认知间接影响回避和仁慈动机(McCullough,Hoyt,2002)。Walker&Gorsuch(2002)发现外向性中的友谊感、自信

7、,开放性中的想象、智慧。谨慎性中的责任心等因素既与对别人的宽恕有关,又与对自己的宽恕有关( 蒋雅丽,张野,2008)。再者,受害者的因素涉及到受害者的共情。Weiner认为共情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个体做出报复或宽恕的决定过程,一方面个体会因为缺少共情体验而选择复仇,一方面个体会因为获得了适当的共情体验而选择宽恕( Weiner,1995)。McCullough等人的研究也证实了共情对宽恕有直接影响,道歉、关系亲密程度对宽恕的间接影响是经由共情达成的( McCullough,Rachal,Sandage ,1998 )。Zechmeister等采用叙事法研究发现产生情景性共情的受害者倾向于宽恕冒犯者

8、,冒犯者对受害者的共情则可能会导致冒犯者无法宽恕自己的冒犯行为( Zechmeister,Romero,2002)。最后,受害者因素包括受害者的认知和责任归因。一般而言,宽恕冒犯者的人评价冒犯事件的严重性程度更低,他们对冒犯行为的解释较为充分和真诚(Bradfiel,Auing,1999)。Pargament&Rye认为当个体受到伤害时,如果个体认为宽恕有助于愤怒、敌意、憎恨等负性情感的解释,则会努力改变对冒犯事件的态度,对冒犯者形成新的认识,进而宽恕冒犯者;如果个体认为宽恕别人会使自己失去更多,比如别人认为自己软弱,则很难形成对冒犯者的积极认识,不愿意宽恕冒犯者,宁愿用攻击做出反应(Malc

9、h,Ray,Barber,2004)。有趣的是,Fincham 在对夫妻的研究中发现,倾向于宽恕配偶的人,对于配偶的不良行为往往做出较少的责任归因(蒋雅丽,张野,2008 )。第二, 冒犯者的因素分为道歉和与受害者间的人际密切程度。犯错者的道歉对受害者宽恕的可能性的影响几乎完全由道歉对受害者向犯错者共情的影响所引起的(McCullough,Worthington,Rachal,1997)。或者说,冒犯者的道歉等寻求宽恕的方式会影响宽恕,可以直接作用也可以通过共情间接作用(McCullough,Rachal,Sandage,1998)。当冒犯事件发生后,冒犯者唯一能做的就是道歉、悔过、寻求宽恕,

10、研究发现道歉因素对宽恕意愿有着重要影响(蒋雅丽,张野,2008 )。冒犯者与受害者间的人际密切程度与宽恕呈正相关,亲密、承担义务的一方会更愿意宽恕对方( Coyle,Enright,1997)。在婚姻中,被描述为满意且承担义务的夫妻关系与宽恕呈显著正关系( McCullough,Rachal,Sandage,1998 )。有解释说,亲密人际关系中的一方较愿意宽恕对方可能是由于这种关系把受害者和冒犯者的某些利益融合在一起了,从而趋使受害者通过忽略伤害以最大可能来维持这种关系,促使受害者较愿意宽恕对方( Finkel,Rusbult 等,2002)。第三,宽恕心理受到冒犯情景的影响,小的方面是冒犯

11、后果的严重性、后果可消除的程度。冒犯的后果的消除程度与宽恕呈正相关,在控制了其他的影响因素的条件下,冒犯后果消除得越彻底,就越容易宽恕(Girard,Mullet,Callahan,2002)。当然,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冒犯后果越严重,受害者越不易宽恕冒犯者(蒋雅丽,张野,2008)。大的方面,从社会文化背景上说,东西方文化对宽恕的理解存在着差异(Gassin,2001)。宽恕自己在西方个人主义文化中被认为是必要的,而在东方集体主义的文化中被认为是不合理的。在西方宽恕自己是通过个人领悟、专业咨询的途径而达成,在东方则是通过群体的叙述、仪式和象征而达成(Sandage,Wiens,2001)

12、。宽恕有助于人们的心理健康,对宽恕干预的研究可以治疗受害者内心的伤痛。Enright 等人提出来宽恕干预模型,包括暴露阶段、决定阶段、操作阶段及成果阶段4个典型的表现阶段( Enright ,Park,1997)。而Worthington的宽恕干预模型是通过向人们介绍宽恕思想,通过对冒犯者的共情、写信释放情绪、讨论时候决定宽恕的一小时教程(McCullough, Worthington,1995)。宽恕的干预研究主要用于临床和教育领域。Coyle等考察宽恕干预对因伴侣决定堕胎而受到伤害的男性的心理健康的影响(Coyle, Enright, 1997)。台湾学者林碧花对小学儿童施行宽恕教育辅导方

13、案,改善小学生的宽恕态度(林碧花 ,2007)。目前宽恕研究用的最多的问卷有2类:一类是测量受害者对某个人的某次侵犯的宽恕,代表性问卷有人际动机问卷(Tansgression-Related Interpersonal Motivations Inventory)和Enright宽恕问卷(Enright Forgiveness Inventory)。另一类是测量宽恕倾向,代表性的量表有为宽恕意愿量表(Willingness to Forgive Scale)(Rye,Loiacno,Fohc,2001)。国内对于宽恕的研究主要运用的是Hearland宽恕量表和McCullough编制的人际侵犯

14、动机量表。(王金霞,2006;黄华金,2009;张建育,胡雪琴,2011;刘会驰,2011)。这些量表的不理想表现在:第一,目前的宽恕量表反映的多是宽恕他人的理论建构,缺少自我宽恕和寻求宽恕的测量。Hearland宽恕量表分为宽恕他人和宽恕自己两个维度,主要用来测量被试宽恕他人和宽恕自己的倾向(如,“我对那些曾经伤害过我的人始终心怀怨恨”,“我有一种莫名其妙的罪恶感”)。量表由24个项目组成,宽恕自己和宽恕他人分维度各包括12道题目,采用7级评分(1=完全不符合,7=完全符合),得分越高,则越容易宽恕他人和宽恕自己。第二,Enright宽恕量表有 60 个项目,包括积极认知、消极认知、积极情绪

15、、消极情绪、积极行为意图、消极行为意图6 个分量表。量表能很好地反映积极心理学所彰显的积极心理特质涵义。但由于该量表题目过多,易产生疲劳效应,因此难以有效地进行多个研究变量的探索。第三,McCullough人际动机量表有 12 个项目,包括报复与回报两个分量表。虽然该量表题目较少,但是该量表仅仅关涉到宽恕他人的避免报复与回避两个因素,因此无法彰显宽恕内涵中所包括的积极取向。测验工具的不完善和缺乏无疑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宽恕心理的研究发展。关于如何测验和评价宽恕也存在较大争议,争议的根源只要是宽恕概念的界定不明晰和不统一。当前心理学对宽恕的研究主要是对人际宽恕的研究,即宽恕他人的研究,较为缺乏对自

16、我宽恕和寻求宽恕途径的研究,自我宽恕是指个体冒犯了别人以后,对自己的冒犯行为逐渐接受且不再后悔内疚,责怪自己。寻求宽恕是指个体在冒犯了别人之后,希望得到别人的宽恕。再者,关于跨文化的宽恕心理学研究或者本土化的宽恕心理学研究比较匮乏。宽恕跟社会文化背景有很大关系,跨文化的研究更加能解释宽恕的本质。我国文化是注重宽容的道德价值观的,但是对于宽恕心理的实证研究还很少,仅有的少数量实证研究都是直接采用外国编制的量表,至今未修订或者编制。随着文化的复杂化,对于宽恕的本土情况有必要进行考证。因此,本研究计划采用访谈法,结合问卷调查法,根据中国人的心理特点,编制宽恕问卷,从宽恕他人、自我宽恕和寻求宽恕三方面

17、进行设计,对宽恕心理学的本土化进行研究。宽恕心理研究的理论意义在于填补国内大学生宽恕心理研究领域的某些空白、验证相关的研究结论,丰富大学生宽恕心理和教育的理论基础,并为宽恕教育实践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从实践意义看,宽恕是一种改善人际关系和促进心理健康的心理调节方式和道德品质,提倡宽恕教育无论对个人、他人,还是对社会都有重要的意义。宽恕可以促进个体的心理健康,减少和平复其负性心理和情绪问题。宽恕可以改善人际关系,调节人际关系,修复被破坏的人际关系,减少人际冲突。宽恕可以维护社会和谐。宽恕的个体更倾向于用理性的方式解决冲突,从而有助于预防各种暴力事件的发生(如校园暴力),维护社会和谐。当前,我国正

18、在建设和谐社会,作为主力军,大学生的身心健康、人际关系的和谐与否等都会对和谐社会的建设产生影响作用,由此凸显宽恕的重要作用。因此,对大学生的宽恕心理进行研究是一个有意义的课题。2 研究方法2.1 被试 首先,对5人进行了访谈,女生3人,男生2人。然后,通过网络进行正式问卷调查,共有223名大学生接受调查,有效问卷达100%。其中,男生114人(占51.12%),女生109人(占48.88%);独生子女29人(占13%),非独生子女194人(占87%)文科78人(占34.98%),理科116人(52.02%),其它29人(占13%);城市34人(占15.25%),城镇68人(占30.49%),农

19、村121人(占54.26%);大一62人,大二128人,大三23人,大四10人。2.2 研究方法采用个体访谈和问卷调查法两种研究形式。2.2.1 个体访谈访谈是一种研究性的交谈,研究者通过口头谈话的方式从被研究者那里收集信息资料的一种研究方法。访谈过程中将充分袒露被研究者的理念、意义建构和语言表述。本研究采取半结构式访谈,研究者主要向被访者提出有关伤害和宽恕的话题(这些问题是开放性的),目的是让被访者描述自己的经验、对此类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观点,研究者则可能以此观点作为进一步研究的基础。2.2.2 问卷调查自编大学生宽恕心理的问卷调查。采用李克特式七点量表评分。基本资料包括性别、独生与非独生

20、、年级、专业、生源地。问卷共19道正式题目。其中积极寻求宽恕有5题,包括1、5、8、12、14;报复性宽恕有6道,包括2、3、9、11、13、19;消极自我宽恕有3道,包括6、7、16;利己宽恕有5道,包括4、10、15、17、18。2.3 研究过程2.3.1 设计访谈提纲主要访谈提纲内容包括:1)描述一件到目前为止你自己所受到的感到最严重的伤害性事件。(时间、起因、过程、后果等)2)描述你曾有过的宽恕经验。3)宽恕是否适用于以上你所描述的严重伤害事件?为什么?2.3.2 访谈对象访谈对象选择大学一、二年级学生5人,其中一人访谈由于某些因素影响被中断了2次,因此排除此次录音。女生2人,男生2人

21、。访谈地点选择在学校心理咨询中心,此处是个比较保密和安静的环境,容易进行访谈。2.3.3 实施访谈在说明实验目的基础上进行访谈,根据访谈提纲,谈个体的创伤及宽恕的经历,影响当时采取宽恕的因素等。主试主持访谈,同时进行录音记录。2.3.4 资料整理访谈结束后,将录音资料逐字翻译,整理成文字,进行分析、归类。同时根据结果,整理出下一步的群体测验的问卷。访谈结果表明,访谈者都有过或轻或重的被伤害的经历,伤害事件大多发生在师生、同学、亲朋之间。他们对待过去的伤害大都选择了宽恕,选择宽恕的理由大家也各不相同。2.3.5 问卷编制根据访谈结果,参考有关研究及对50名大学生开放式调查的基础上,确定自我宽恕、

22、宽恕他人与寻求宽恕三个维度,编制大学生宽恕心理调查问卷,问卷共有28道题,见附录3。采用李克特7点量表,1=完全不符合,2=不符合,3=不太符合,4=不确定,5=基本符合,6=符合,7=完全符合。通过网络发放问卷,共有214名大学生接受调查,经过预测问卷的项目分析、信效度检验,删除了9道题,形成正式问卷。2.3.6 正式问卷调查大学生宽恕心理的问卷调查共有19道题目,见附录4。经过预测问卷的因素分析,提取4个公因子,其中积极寻求宽恕有5题,包括1、5、8、12、14;报复性宽恕有6道,包括2、3、9、11、13、19;消极自我宽恕有3道,包括6、7、16;利己宽恕有5道,包括4、10、15、1

23、7、18。2.3.7 数据分析整理对问卷调查数据运用 SPSS.13.0 统计软件进行分析,用Word工具绘图。3 研究结果 3.1 宽恕的访谈结果在访谈中,被访学生讲述了发生在自己身上的、对自己影响比较大的、具体的伤害性事件,大多发生在校园师生之间和同学之间,让研究者对校园中的伤害事件发生的原因、过程和对学生心理和发展的影响有了感性的认识,对学生在处理伤害事件时的应对方式、策略及其心理过程也有了一定了解。如访谈中两个宽恕与不宽恕案例的比较:女同学甲,自述伤害发生在初中阶段。自述那时的自己性格活泼、成绩好、有点脾气。受到朋友和老师的伤害。当时和班里一位男生喜欢她,两人走得很近,但没有在一起。另

24、一位好朋友(成绩不好、爱玩、去酒吧)想要帮忙撮合他们,但慢慢地和喜欢她的男生恋爱了,却没有告诉她,这也是后来才听说的,于是祝福他们。但情人节那天他们分手了,好朋友很伤心,想要安慰的时候,且被她的那群朋友围殴,被骂是第三者。即使好朋友知道了这件事也没及时向她的朋友解释。伤心的时候,老师看到了就找她聊天开导,说:“如果你觉得这个朋友不值得交的话,那就不要去交。”好朋友质问她和老师的谈话,觉得老师很不可理喻,说出这样的话,于是找老师理论。但是老师否认对她说过那样的话。那时候,感觉自己被所有人欺骗了。和好朋友解释过、聊过,关系才慢慢好的。从这件事之后,她的性格发生大转化。不爱发小姐脾气了,变得好欺负。

25、现在是名干部,成熟了,对这件事释怀了。性格印象活泼开朗、爱笑、平易近人。男同学乙,自述伤害发生在小学阶段,上学不知为什么班主任老师就不喜欢自己。开始至是被罚站、打手心、扇耳光,后来告诉家长,但老师变本加厉,威胁不准告家长。所以,以后也不敢告诉家长了。座位被单独安置到教室的角落,不允许其他同学与他玩,甚至被逐出教室(主要是上这个老师的数学课时)。即使允许进教室座位也在最后,并且背对黑板。他靠自学和在窗外的偷听自己每次都考全班前10,并考上了重点中学,彻底摆脱了这个老师。自认为很无辜,至今也不明白老师为什么那样对待自己。所以,他对这个老师充满愤恨,时刻想报复他。年幼的他想不出更好的报复方法,于是就

26、用一次次的考第一来实现自己的报复,考上重点中学、考上重点大学,就回到小学校园去向这个老师炫耀,从中感到报复的快感。但与此同时,他回到自己的生活中却总也不快乐,他对别人从不信任、没有真正的朋友,自己也不知道自己下一步应该干什么,找不到自己人生的目标和方向,感到很迷茫。性格印象,很安静、沉稳、不拘言笑。该两个个案对照,和访谈的总体印象,伤害事件对个体发展的影响取决于很多方面,主要与伤害事件的性质、发生的年龄、社会支持度、个性、策略等有关。一般而言早年对个体伤害较大的事件是身体的痛苦和威胁,中学时代则是自尊心伤害和关系破坏(孤立)伤害最大;发生的年龄越小,对心理的损害和发展的影响越大,这可能与年龄小

27、自我保护、应对能力和理解力差有关;社会支持度方面,来自家人尤其是来自同学的支持和帮助可以有效减低伤害;个性较外向者较内向者更易摆脱伤害的影响,而内向者则易将伤害保持、不断反刍、加深扩大其影响;另外个体选择恰当的应对策略也可以减轻伤害造成的情绪困扰。3.2 问卷编制结果3.2.1项目分析首先,求出每一题项的“临界比率”(critical ratio;CR 值)作为删减题项的一个指标,采用每一个项目得分最高的 27%和最低的 27%作为高分组和低分组,考察各个项目的指标:27%高、低分组的均数比较 T 检验。如果 T 检验显著,则表明该项目具有鉴别力,是可取的。另外,用相关分析法,求各项目得分与问

28、卷总分的相关系数,0.40 以上为优良;0.30-0.39 为合格;0.20-0.29为勉强可用;0.20 以下应该淘汰。项目分析结果见表1。表1 显示,大学生宽恕心理初测问卷其它项目的“临界比率”CR 值都达到显著,除了第11 题的相关系数都没有达到要求,且相关系数小于0.2,故将这一题删除。表1 大学生宽恕心理初测问卷的项目分析结果项 CR 与总分 项 CR 与总分 项 CR 与总分目 值 相关 目 值 相关 目 值 相关1 .000 .476* 11 .008 -.197* 21 .022 .257*2 .000 .421* 12 .000 .504* 22 .000 .480*3 .0

29、00 .283* 13 .000 .357* 23 .000 .539*4 .000 .335* 14 .000 .387* 24 .002 .237*5 .000 .367* 15 .000 .464* 25 .000 .485*6 .000 .383* 16 .000 .450* 26 .005 -.342*7 .000 .470* 17 .000 .445* 27 .000 -.419*8 .000 .534* 18 .000 -.305* 28 .000 -.549*9 .000 .393* 19 .000 -.292*10 .000 .487* 20 .000 .526*注:*表示

30、p0.05; *表示 p0.01.3.2.2 探索性因素分析对项目分析后的27个题目进行第一次探索性因素分析,提取因子个数为3,负荷值为0.5,发现题目2、5、9、14、26在因素旋转后在每个因素上负荷值低于0.5或者两个以上因素负荷值相近,因此予以删除。接着对剩下的题目进行了多次探索性因素分析,最终抽取4个特征根值大于1的因素进行方差最大正交旋转,所得结果接近理论构想且因素易命名,因此确定抽取4个因子,此时共有19个项目,累计贡献率为56.227%。通过KMO和Bartlett球形检验,可以看出,KMO值为0.785,Bartlett 球形检验值为1297.670,显著水平达到0.000,表

31、明适合进行因素分析。各因素项目负荷值见表2。因素1包含5个项目,涉及到在对他人做出伤害性事件时,积极通过各种途径寻求他人的原谅,因此可命名为“积极寻求宽恕”。因素2包含6个项目,涉及到受伤害时,受害者对伤害者的怨恨、报复、不爽心理,因此可命名为“报复性宽恕”。因素3包含3个项目,涉及到自己伤害他人后,内疚、难过、难以释怀的心理,因此可命名为“消极自我宽恕”。因素4包含5个项目,涉及发生不愉快的伤害时,自己能宽容,原谅,不自我责备,因此可命名为“利己宽恕”。表2 旋转后因素负荷矩阵与项目共同度(N=214)项目Factor1Factor 2 Factor 3Factor 4共同度8.774.61

32、912.723.5481.689.49825.674.57728.672.54724.719.58521.676.54213.668.46819-.665.4933.630.50110.587.43127 .841.73823 .766.68116 .721.61320 .727.61918-.612.5744 .606.41115 .573.63317 .557.605特征根值3. 2213.073 2.2292.161贡献率(%)16.95016.174 11.73111.372累计贡献率(%)16.95033.124 44.85556.2273.2.3 同质性测验法在同质性测验法中,我们

33、得到各维度之间的相关在0.0700.486之间,表明各因素既有一定的独立性,又反应了相应的归属性。各维度与总问卷之间的相关为0.4830.760之间,基本符合相关性要求。问卷的结构效度良好。如表3所示。表3 同质性测验法结果 Factor1 Factor2 Factor3 Factor4 Total Factor1 .011 .364* .486* .760*Factor2 .011 .109 .070 .483*Factor3 .364* .109 .172 * .629*Factor4 .486* -.070 .172* .597*.Correlation is significantan

34、 the0.01level(2-tailed)*.Correlationissignificantanthe0.05 level(2-tailed)3.2.4 信度检验根据剩下的19题进行克伦巴赫系数检验,结果显示整份问卷内部一致性信度为0.698。男女亚团体的内部一致性信度为男生0.710,女生0.656;专业亚团体的内部一致性信度为文科0.579,理科0.739,其它0.584;生源地亚团体的内部一致性信度为城市0.650,城镇0.626,农村0.723。信度尚可接受,在接下来的正式调查里,克服缺点,保证团体的异质性,严格按照要求施测和计分,再次检验信效度是否提高。本部分经过严格的问卷编制

35、程序,编制了具有良好信效度的大学生宽恕心理问卷,作为测量大学生宽恕心理的工具。接下来进入再次发放问卷,对大学生宽恕心理的特点进行分析。3.3 正式问卷调查结果正式问卷共有223名大学生的数据录入,经过分析测得本次问卷各维度之间的相关在0.0130.437之间,各维度与总问卷之间的相关为0.4960.750之间。整份问卷内部一致性信度为0.771。男女亚团体的内部一致性信度为男生0.801,女生0.727;独生为0.750,非独生为0.775;专业亚团体的内部一致性信度为文科0.713,理科0.781,其它0.711;生源地亚团体的内部一致性信度为城市0.755,城镇0.775,农村0.769;

36、大一为0.732,大二为0.759.大三为0.833,大四为0.873。整体的信效度得到提高,呈现较好的趋势。对223名大学生的问卷调查结果如下:首先,对大学生宽恕心理问卷的调查数据从整体上进行描述性统计,其结果见表4。从表4可以看出,就问卷总分和4个维度的每题均分而言,大学生的宽恕心理处于中等偏高水平(每题最高得分7分,最大为1分)。积极寻求宽恕维度得分最高,报复性宽恕维度得分最低。表4大学生宽恕心理问卷描述统计结果Minimum Maximum Mean Std. Deviation 每题均分积极寻求宽恕 12.00 35.00 27.9013 4.08790 5.58报复性宽恕 6.00

37、 42.00 20.1076 7.38864 3.35消极自我宽恕 3.00 21.00 13.9686 3.59478 4.66利己宽恕 12.00 35.00 22.3274 3.85965 4.47宽恕总分 33.00 132.00 84.3049 18.93097 4.515以宽恕心理总分及其诸多因子的得分作为分析变量,在性别、独生、年级、专业、生源地做多因素方差分析,多元分析表明,三阶(包括三阶)以上的交互作用不显著,所以本研究只报告各因变量的主效应和二阶交互作用,结果见表5。表5大学生宽恕心理的多因素方差结果 积极寻求宽恕 报复性宽恕 消极自我宽恕 利己宽恕 宽恕总分性别(1) .

38、733 .134 .907 .600 .286独生(2) .139 .267 .679 .035 .752年级(3) .366 .661 .138 .089 .308专业(4) .012 .473 .169 .011 .005生源地(5) .622 .006 .285 .700 .02912 .807 .155 .725 .009 .11813 .162 .275 .198 .285 .26514 .003 .922 .507 .068 .06615 .795 .710 .044 .001 .55423 .002 .211 .438 .014 .21424 .007 .754 .119 .58

39、8 .11425 .538 .528 .233 .398 .24134 .908 .586 .704 .050 .27835 .165 .545 .125 .045 .25145 .247 .467 .365 .215 .449从表5可以看出,利己宽恕在是否独生上主效应显著;积极寻求宽恕、利己宽恕和宽恕总分在专业上主效应显著;报复性宽恕与宽恕总分在生源地上主效应显著。积极寻求宽恕的性别与专业、独生与年级、独生与专业之间的交互作用显著;消极自我宽恕的性别与生源地的交互作用边缘显著;利己宽恕的性别与独生、性别与生源地、独生与年级之间的交互作用显著,而利己宽恕的年级与专业、年级与生源地之间的交互作用

40、边缘显著。对于上述的主效应显著情况,以及交互作用显著情况,以下将对专业、居住地、独生非独生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对于专业,方差分析表明,F=8.243,Sig.=.000,3种专业极其性显著。从表6可以看出,文科与理科、理科与其他存在差异性显著。理科生的宽恕水平高于文科生,也高于其它艺术生和体科生。表6 专业的方差分析结果Mean (I) profession (J)profession Difference Std. Error Sig.(I-J) 95% Confidence IntervalLower Bound Upper Bound1.00 2.00 -5.16004* 1.73176

41、 .009 -9.2464 -1.0736 3.00 3.40893 2.57222 .383 -2.6607 9.47862.00 1.00 5.16004* 1.73176 .009 1.0736 9.2464 3.00 8.56897* 2.45538 .002 2.7750 14.36293.00 1.00 -3.40893 2.57222 .383 -9.4786 2.66072.00 -8.56897* 2.45538 .002 -14.3629 -2.7750* The mean difference is significant at the .05 level.对于独生情况,

42、F =1.506,Sig.=.674,差异不显著。从表7可以看出,独生子女和非独生子女的宽恕水平差异不大。表7独生情况的方差分析结果 Sum ofSquares df Mean Square F Sig.Between Groups 223.895 1 223.895 1.506.221 Within Groups 32853.37 221 148.658 Total 33077.265 222 对于生源地,F=2.647,Sig.=.073,差异不显著。从表8看出,不管是居住在城市、城镇、农村的大学生宽恕心理水平都是一致的,并不受其生源地影响。表8生源地的方差分析结果Mean (I)wher

43、e (J)where Difference Std. Error Sig.(I-J) 95% Confidence IntervalLower Bound Upper Bound1.00 2.00 -.41176 2.54505 .986 -6. 4173 5.5938 3.00 3.46378 2.35193 .306 -2.0860 9.01362.00 1.00 .41176 2.54505 .986 -5.5938 6.4173 3.00 3.87555 1.83643 .090 -.4578 8.20893.00 1.00 -3.46378 2.35193 .306 -9.0136

44、2.08602.00 -3.87555 1.83643 .090 -8.2089 .45784 讨论通过以上研究我们有以下发现:绝大多数人都有过或轻或重的被伤害的经历,伤害事件大多发生在师生、同学、亲朋之间。对待过去的伤害大都选择了宽恕,选择宽恕的理由大家也各不相同。伤害性事件特点首先是被试与伤害者的关系较紧密。大学生中伤害事件的制造者多是自己同学朋友、家人及老师等,即在实际生活中伤害多发生在与自己生活关系密切的人之间,这主要是“自己人”之间的矛盾,算不上“敌我”矛盾。因此,这种矛盾只是一般的人际关系的问题,不需要针锋相对、以牙还牙,也突显了在大学生中提倡宽恕的必要性。从学生对伤害性事件的描述

45、可以看出,虽然,同学朋友和家人造成的伤害事件比例较高,但较严重的伤害却是来自老师。说明与同学朋友和家人交往较多和关系密切,发生伤害的概率较大,所以伤害事件发生在他们中间的数量可能较多。但由于年龄、地位、发展阶段等原因,教师处于强势地位,因此造成的伤害,尤其是对青年人心理和性格健康发展影响较大。因此,应加强对中小学教师的再教育和管理,提高他们对学生的爱护意识和教师对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责任感,以减少伤害事件的方式。其次,伤害发生的时间多是在上大学之前,发生在中小学时期,而这也是学生心理和人格发展的重要阶段,学生对伤害较为敏感。因此防止伤害事件发生、减少伤害事件的破坏作用不能只着眼于大学生,而需

46、要从中小学阶段就应该采用相应的预防措施,从教师和学生两方面入手,一方面加强教师培训和管理,另一方面对学生适时开展挫折教育和宽恕教育,增强学生的应对能力。最后,从造成伤害的性质和形式上来看,而看主要是自尊伤害、语言中伤和情感方面的伤害。两个个案研究说明伤害发生的年龄阶段、个人的性格及个人应对方式的不同(宽恕或不宽恕),可能对主体的心理健康发展会有不同的影响。经过问卷编制和预测,提取了4个公因子作为大学生宽恕心理的维度。大学生的宽恕可以分为“积极寻求宽恕”、“报复性宽恕”、“消极的自我宽恕”和“利己宽恕”。这和原先的理论构想多了一个维度,原来的理论构想是3个维度,包括“自我宽恕”、“宽恕他人”、“

47、寻求宽恕”。但是提取后的命名和最初的题目归属是几乎一致的,这证明了理论构想存一定的合理性。各维度之间的相关在0.0700.486之间,各维度与总问卷之间的相关为0.4830.760之间,基本符合效度要求。整份预测问卷内部一致性信度为0.698。男女亚团体的内部一致性信度为男生0.710,女生0.656;专业亚团体的内部一致性信度为文科0.579,理科0.739,其它0.584;生源地亚团体的内部一致性信度为城市0.650,城镇0.626,农村0.723。基于预测问卷的被试样本的代表性,各亚团体人数分布和测验施测长度的影响,研究者对正式问卷严格要求,正式问卷各维度之间的相关在0.0130.437

48、之间,各维度与总问卷之间的相关为0.4960.750之间。整份问卷内部一致性信度为0.771。男女亚团体的内部一致性信度为男生0.801,女生0.727;独生为0.750,非独生为0.775;专业亚团体的内部一致性信度为文科0.713,理科0.781,其它0.711;生源地亚团体的内部一致性信度为城市0.755,城镇0.775,农村0.769;大一为0.732,大二为0.759.大三为0.833,大四为0.873。整体的信效度得到提高,呈现较好的趋势。正式问卷表明,从整体上看大学生的宽恕心理处于中等偏高水平,体现在积极寻求宽恕维度得分最高,报复性宽恕维度得分最低。大学生的身心发展水平比较成熟,

49、对待宽恕的道德方面有一定的质变,能理性对待以前的伤害性事件和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寻求对方的原谅。利己宽恕在是否独生上主效应显著;积极寻求宽恕、利己宽恕和宽恕总分在专业上主效应显著;报复性宽恕与宽恕总分在生源地上主效应显著。积极寻求宽恕的性别与专业、独生与年级、独生与专业之间的交互作用显著;消极自我宽恕的性别与生源地的交互作用边缘显著;利己宽恕的性别与独生、性别与生源地、独生与年级之间的交互作用显著,而利己宽恕的年级与专业、年级与生源地之间的交互作用边缘显著。进一步分析得出,独生子女和非独生子女的宽恕水平差异不大,而且不管他们不管是居住在城市、城镇、农村的大学生宽恕心理水平都是一致的,并不受其生源地

50、影响,这和以往的研究结果是不一样的。之前研究大部分表明来自农村的孩子可能会由于受环境影响,经历少,因而宽恕水平会低于来自城市或城镇的学生,这其中可能受到大学里宽恕教育的影响,思想道德课和大学自由的人文气氛,教师的人格魅力,使得大学生的视野比中学大大跃进。本研究的创新之处在于对独生是否影响宽恕水平进行了探讨,试图研究家庭资源是否会产生影响,结果表明,大学生的宽恕水平几乎不受家庭生源地或是可获得资源多少的影响。理科生的宽恕水平高于文科生,也高于其它艺术生和体科生,专业上存在明显差异可能是大学分科教学后,培养的思维风格影响了宽恕心理。总而言之,本研究从另一方面突出了宽恕教育的重要性。5结论(1)访谈

51、结果表明,绝大多数人都有过或轻或重的被伤害的经历,伤害事件大多发生在师生、同学、亲朋之间。对待过去的伤害大都选择了宽恕,选择宽恕的理由大家也各不相同。(2)自编的预测问卷大学生宽恕心理的问卷调查,具有良好信效度,可作为测量大学生宽恕心理的工具。正式测查问卷各维度之间的相关在0.0130.437之间,各维度与总问卷之间的相关为0.4960.750之间。整份问卷内部一致性信度为0.771。各亚团体的内部一致性信度皆大于0.70,整体的信效度得到提高。(3)整体描述性统计表明,大学生的宽恕心理处于中等偏高水平。(4)利己宽恕在独生上主效应显著;积极寻求宽恕、利己宽恕和宽恕总分在专业上主效应显著;报复性宽恕与宽恕总分在生源地上主效应显著。积极寻求宽恕的性别与专业、独生与年级、独生与专业之间的交互作用显著;利己宽恕的性别与独生、性别与生源地、独生与年级之间的交互作用显著。(5)理科生的宽恕水平高于文科生,也高于其它艺术生和体科生。宽恕心理在性别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