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训练题: 6.2《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社会生活的变化与“向西方学习”思潮的兴起》 (含详解)_第1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训练题: 6.2《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社会生活的变化与“向西方学习”思潮的兴起》 (含详解)_第2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训练题: 6.2《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社会生活的变化与“向西方学习”思潮的兴起》 (含详解)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PAGE 第2讲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社会生活的变化与“向西方学习”思潮的兴起编者选题表考点角度题号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社会生活变迁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1中国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2电报通讯的快捷性3新思想萌发民族国家意识的淡漠4魏源对鸦片战争失败原因的分析5洋务派的外交思想6综合7一、选择题1.据载,山东济宁清初开始种植烟草,道光年间济宁“环城四五里皆种烟草大约膏腴皆为烟所占,而五谷反为瘠上”。山东寿光等地亦“转相慕效”,“不数年而乡村遍植,负贩者往来如织。”这反映出当时山东()A.深受列强贩卖烟土的毒害B.手工卷烟技术领先于全国C.耕织结合的小农经济解体D.农产品的商品化程度提高解析:D材料

2、反映烟草的种植,没有体现列强在山东贩卖烟土的情况,也没有提及烟草的加工,故A、B两项错误。山东各地经济作物的种植,说明农产品的商品化程度提高,当时小农经济处于开始解体阶段,其完全解体是在新中国成立后,故D项正确,C项错误。2.19世纪下半叶,除鸦片以外,棉布和棉纱一直是外国输入中国的最大宗商品,比重约占30%。而全部消费资料占进口商品的比重在1873年和1893年分别为91.9%和91.6%。该材料表明()A.中国无需发展日用工业品B.中国进出口贸易格局渐趋优化C.中国处于国际分工体系低端D.中国应保护关税禁止商品输入解析:C本题考查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材料表明棉布、棉纱等消费资料占进口商

3、品的比重为绝大多数,这表明中国成为列强的商品倾销市场,成为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附庸,中国处于国际分工体系的低端。3.1882年10月,顺天乡试在北京发榜,申报驻京记者将江、浙、皖三省上榜者名单当日送到天津,转电上海,次日见报,比北京发榜时间仅晚24小时。材料反映了()A.科举仍是重要的选官途径B.申报为政府需要服务C.近代电报快速传讯的功能D.申报突出的教化功能解析:C材料没有反映科举仍是重要的选官途径,只体现了发榜这一信息传递的及时性,故A项错误;材料体现了申报报道发榜这一新闻事件的及时性,不能因报道科举,就断定该报服务于政府,故B项错误;材料“转电上海,次日见报,比北京发榜时间仅晚24小时”

4、体现了电报具有及时传播时事信息的功能,故C项正确;教化指教育感化,材料并未体现该信息,故D项错误。4.鸦片战争期间,一些民众向英军出售粮食、畜禽、淡水意图获利,另一些民众为他们充当苦力,从事运输以求工值。甚至英军在行进开战时,成群的民众躲在远处观看这难得一见的“西洋景”。这样的记载在英方文献中屡见不鲜。材料反映了()A.英方诋毁中国民众B.中英贸易没有因战争而中止C.民众的反封建思想强烈D.民众尚未形成民族国家意识解析:D鸦片战争期间,中英两国交战,中国民众置身于战争之外,表明民众尚未觉醒,缺乏民族国家意识。鸦片战争后中国国民的少数知识分子开始开眼看世界,故答案为D项。5.(安徽江南十校摸底)

5、魏源在海国图志中总结鸦片战争的经验时说:“以无律无谋之兵,即尽得夷炮夷艘,遽可大洋角逐乎?不知自反,而惟归咎于船炮之不若,是疾误庸医不咎方,而咎药材之无力也。”由此可知,魏源认识到()A.急需向西方学习先进技术B.武器落后导致中国失败C.鸦片战争失败的根本原因D.军队腐败和指挥失误是鸦片战争失败的主因解析:D根据材料“不知自反,而惟归咎于船炮之不若”,可知魏源重视自省,没有体现学习西方技术,故A项错误;魏源认为中国失败主要在人,不是炮舰,故B项错误;鸦片战争失败的根本原因是落后的社会制度,魏源的认识并未达到制度层面,故C项错误;由材料“以无律无谋之兵,即尽得夷炮夷艘,遽可大洋角逐乎”,可知魏源

6、认识到鸦片战争失败的主要原因是“无律无谋之兵”,故答案为D项。6.(福建宁德质检)筹办洋务始末载,恭亲王奕上奏朝廷,指出外国人“于中国书籍,潜心探索,往往辩论事件,援据中国典制律例相难”,因此,“(今)欲借彼国事例以破其说,无如外国条例”。这一建议体现了他()A.培养翻译人才的愿望B.师夷制夷的外交设想C.重振清朝国力的决心D.中体西用的指导思想解析:B材料无法体现培养翻译人才的愿望,故A项错误;据材料“(今)欲借彼国事例以破其说,无如外国条例”可知体现了奕主张学习西方的典制律例,在产生外交纠纷时,援引西方的条例,防止对方在中国不知情的情况下随意、歪曲解释,体现了师夷制夷的外交设想,故B项正确

7、;材料无法体现重振清朝国力的决心,故C项错误;材料未涉及中体西用的指导思想,故D项错误。二、非选择题7.(河南中原名校质量考评)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早在乾隆初年,英国东印度公司的商人们也开始经销中国布,在贸易中他们发现广州货穿洗后容易褪色,而江南地区所产的棉布(他们称之为“南京布”)则不易褪色,所以,到18世纪80年代,该公司便经常贩运苏松地区所织的紫花布到英囯本土,初时数量约2万匹,以后逐年增多,到1800年后扩大到20万匹,除欧洲市场外,美国及南美“亦莫不有中国土布的销路”,特别是那时棉工业尚未发达的美国更是成为中国土布的重要主顾。近代上海成长中的“江南因素”材料二清朝中期随着中

8、国与欧美国家贸易规模的扩大,进口商品构成也发生了明显变化。18世纪中叶以前,中国进口商品是以奢侈品为主,之后进口商品构成转以棉花、棉布、棉纱为大宗19世纪30年代,棉布、棉纱已经成为中国进口洋货中的重要商品,进口货值不断增加。18251826年英国输华棉纺织品价值1 895两,18311832年增至360 521两,18331834年达451 565两。清朝中期洋货进口对中国消费生活产生的影响(1)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说明清代“南京布”大量销往欧美的背景。(2)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清朝中期中国进口商品结构变化的原因。解析:第(1)问,由材料一“南京布”不易褪色得出质量优越;除欧洲市场外,美国及南美“亦莫不有中国土布的销路”,反映出新航路开辟后东西方直接贸易扩大;由材料一“初时数量约2万匹,以后逐年增多”等得出欧美商品市场发展的需要。第(2)问,中国“进口商品构成转以棉花、棉布、棉纱为大宗”,其原因在于:一方面是英国工业革命后生产能力提高,商品物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