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一节变态心理学_第1页
1-第一节变态心理学_第2页
1-第一节变态心理学_第3页
1-第一节变态心理学_第4页
1-第一节变态心理学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变态心理学1 徐文军 中国心理治疗师 精神科副主任医师广东省心理卫生协会理事 中国音乐治疗协会理事广州中医药大学副教授 广州医学院副教授现任广州市脑科医院临床心理科副主任 广州市脑科医院心理治疗门诊副主任医师 广东省职业鉴定中心心理咨询师高级考评员2变态心理学的主要内容第一节 变态心理学概述第二节 心理正常与心理异常第三节 常见心理异常的症状第四节 常见精神障碍3第一节 变态心理学的概述4有心理障碍的人群占13.47%。即使是精神障碍的人,他们的心理活动也并不完全是异常的。正常心理活动和异常心理活动之间,有互相转化的可能性。5 一、变态心理学的概念: 变态心理学是心理学的一个分支科学是研究异常

2、心理现象的发生、发展和变化的原因及规律的科学。 变态心理学 病理心理学 异常心理学 精神病学6【变态心理学】心理学的分支学科研究变态心理的定义,如何发生,自身的种类,不同种类的异常心理与行为的特点和性质,具体表现形式,造成的痛苦,对人的认知功能和社会功能的破坏等。【精神病学】临床医学的分支着重异常心理的诊断、治疗、转归和预后,以及精神病的预防和康复。7【变态心理学的工作重点】 描述异常表现、与正常现象的区别、病程及预后 发现原因生物学、心理学、社会方面的影响因素等治疗不同治疗的途径及效果等 8 二、变态心理学的对象 研究对象为心理和行为的异常表现。9 三、变态心理学的简史(一)、对心理异常现象

3、的早期关注10(二)、对心理异常现象的现代说明 【精神分析的理论解释】 【行为主义的解释】 【认知方面的解释】 【人本主义心理学的解释】11【精神分析的理论解释】12(一)、人格结构学说 此学说提出,每个人的“我”由“本我、自我和超我”三部分组成。每一部分均是独立的结构,有自己的准则。 本我 自我 超我 13本我的准则:奉行“快乐原则”。超我的准则:奉行“道德原则”,主张行为要受到良心、道德和法律的约束,要遵循社会规范行事。自我的特点:奉行“现实原则”,按超我的要求,采取社会所允许的方式,调节本我和超我之间的冲突,力争避免痛苦又获得满足。 14 在现实生活中,有的人“本我”过强,变得自私,不顾

4、他人的利益;有的人则“超我”发育过强,过多地约束自己,使自己处处感到压抑。 人的“本我、自我和超我”是有差异的,能反映出不同个体的心理特征。所以,它也是一种人格模式。15 (二)、精神区域学说 此学说把人的意识划分出三部分,即意识、前意识和潜意识。意识范围的内容,人人均能察觉。而潜意识中内容,每个人都一无所知。 意识 前意识 潜意识1617 意识是由人的认识、情绪情感、欲望等构成的稳定的内在世界。 潜意识是在正常情况下觉察不到、也不能自觉控制和调节的心理现象18(三)、性本能学说 此学说把人的性欲泛化,凡是人成长中,某时期有代表性的强烈快感,都被视为人的性欲或性欲的升华。 弗洛伊德的理论因此也

5、有人视之为“泛性论”。 19个体心理发育口欲期( 0一1岁)口腔是婴儿满足快乐的最重要的身体部位,“快感区”集中在了口唇部位。内驱力投注的对象主要是母亲。通过母亲的精心养育,婴儿获得了基本的安全感,反之则导致基本焦虑。由于婴儿并不总是能够得到即刻满足,常常必须等待,获得延迟满足,自我就逐渐从本我中分化出来了。20个体心理发育肛欲期( 1-3岁)随着直肠括约肌的发达和排便训练,“快感区”移向肛门,孩子能在一定程度上控制大小便。内驱力投注的对象主要是父母、保姆等,客体关系由二元向三重关系过渡。家庭和幼儿园教育使孩子的超我开始发展。21个体心理发育性蕾期(46岁)又称为俄狄浦斯情结期。“快感区”转向

6、性器,孩子明确的知道自己的性别,开始了性别角色认同。内驱力投注的对象开始分化,出现恋母或恋父的现象。自我的力量进一步增强,超我也进一步发展。求知本能和探索本能开始表现出来。22 个体心理发育潜伏期(610岁)运动系统的发达和智力的发育,使孩子的内驱力逐渐转向外界,对动物、自然界、运动的好奇大大增加。社会道德感开始发展,超我进一步发展,孩子对事、对物、对他人和自己的认识通过父母、老师的教育和评价而逐渐内化,形成了自己的初步人生观,他们常常幻想着长大以后当飞行员、工程师、军官或经理等。23个体心理发育青春期(1020岁)青春期指个体已经达到了生物性成熟并开始心理社会性发展。10岁以后的孩子开始发展

7、以下的功能:躯体发育趋向成熟:性征出现,性欲力因性器官和第二性征的发育而复活,并转向对异性的强烈渴求。建立家庭以外的亲密客体关系,与家庭内的原始客体(父母)心理社会性分离。24(四)、心理防御机制学说 心理防御机制是“自我”的一项重要功能。是自我调节本我和超我之间冲突时的心理防御模式。其功能是期望能消除或缓解精神压力,不同心理防御模式的结果不同。 心理防御机制的过程是在潜意识中进行的,人通常是无意识的。 25 常见的心理防御机制:精神病性防御机制:这种防御机制在精神分裂症的患者中常见 。不成熟的防御机制:这种防御机制在个性障碍和神经症患者中常见。 神经症性防御机制:常见于神经症患者或成年人应激

8、反应时。 成熟防御机制:是成年人常用的防御机制。 26 第一层:精神病性防御机制 妄想性投射 :对外界现实直率的妄想。(如嫉妒妄想、被害妄想等。)歪曲:为了适应内心需要而重新塑造一个外界现实形象。(如夸大妄想让患者沉浸的幸福的体验中。) 否认:否认不能接受的外界现实,以保护自己。(巨大创伤时否认亲人去世)27 第二层:不成熟的防御机制幻想:当内心强烈的需要与现实冲突时,为了解决冲突,获得心理满足,常用幻想机制。如白日梦。28疑病:对健康过于关注是潜意识有逃避压力与责任的动机,会有疑病现象。 29退行:当人受到挫折无法应付时,即放弃已经学会的成熟态度和行为模式,使用以往较幼稚的方式来满足自己的欲

9、望,这叫退行。如某些性变态病人就是如此,成年人遇到性的挫折无法满足时就用幼年性欲的方式来表达非常态的满足,例如在异性面前暴露自己的生殖器等。 30攻击自我:对外界无力应对或心理痛苦、心理不平衡,出现受虐心理或自虐心理)31第三层:神经症性防御机制理智化:(合理化):是个体遭受挫折时,对自己的挫折内心不能接受,用文饰的语言来修饰窘境,从而解脱自己,减少痛苦。目的是隐满自己的真实动机。 “葡萄是酸的,不吃也好。”“蚀财免灾了”,“我对她根本没兴趣”32压抑:当一个人的某种观念、情感或冲动不能被超我接受时,就被潜抑到无意识中去,以使个体不再因之而产生焦虑、痛苦,这是一种不自觉的主动遗忘和抑制。但被压

10、抑的冲动仍然存在。 33 转化: 指精神上的冲突与痛苦转化为躯体症状表现出来,从而避开了心理焦虑和痛苦。如歇斯底里病人的内心焦虑或心理冲突往往以躯体化的症状表现出来,如瘫痪、失音、抽搐,晕厥、痉挛性斜颈等等,病者自己对此完全不知觉,转化的动机完全是潜意识的,是病者不能意识的。34补偿:是指个体利用某种方法来弥补其生理或心理上的缺陷,从而掩盖自己的自卑感和不安全感。 35第四层:成熟性防御机制升华:被自己压抑、或者被社会道德及人言所压制的欲望,内心的痛苦,借以崇高的或有建设性的行为取代。(行善、发奋图强。) 36利他:把他人的利益放在前,为他人积极做有建设性的事,而自己也感到满足与幸福。 37幽

11、默:是指以幽默的语言或行为来应付紧张的情境或表达潜意识的欲望。 38(五)、精神分析理论对变态心理的解释:1、性心理发展受挫:心理发展的固着、退行 2、本我与超我的冲突引发焦虑、压抑。3、社会心理成长中出现的危机。4、不良心理防御机制 。39【行为主义的解释】(一)、经典的条件反射学说 巴甫洛夫发现条件化刺激会产生条件反射。 巴甫洛夫相信条件反射的形成可以用来探索人类的异常行为。40411、刺激:是外界引起机体内部与外部变 化的过程。2、刺激的过程包括三部分: 刺激源、刺激过程、反应3、反应:是构成行为最基本成分的肌肉收缩与腺体分泌的过程。42 巴甫络夫在观察动物消化液分泌的实验中发现,用无关

12、的刺激灯光(条件刺激CS)和食物(非条件刺激US)同时出现,经过多次强化后,无关的刺激则转化成具有使消化液分泌的信号,也就是形成了一个由灯光引起的新条件反射(CR)。43 巴甫洛夫用高级神经活动学说直接说明人的异常心理现象。提出大脑两半球神经活动特征的一系列概念,兴奋、抑制、兴奋和抑制的集中与扩散过程、互相正负诱导过程等。超限抑制现象。44(二)、机械的学习原理 华生是行为主义心理学派的创始人之一,华生(B.Watson,18781958)美国人。45 华生在小白鼠走迷宫习得经验的实验中受到启发。 华生认为人的行为可以习得,主要是外部刺激的结果,人在特定的环境刺激下产生特定行为。即行为可以通过

13、设立特定的环境来训练、学习,并加以控制环境,达到控制行为。46 华生提出若给其12个儿童,将其置于特别的环境中,将造就不同类型的人。 狼孩现象。47 华生认为,人的某些病态行为也是受环境影响在后天习得的,是环境作用于个体,个体有意或无意地错误学习的产物,是从正常的行为发展成不正常的行为,但通过重新学习正确的行为可以得到纠正。 48(三)、操作条件反射学说美国心理学家斯金纳(B.Skinner,19041990)49 将一饥饿的小白鼠放进一实验箱里,小白鼠跑动中偶然触动杠杆获得食物,几次尝试以后,小白鼠很快掌握这一获取食物的行为。这种行为是“奖励性学习”的结果。50 操作条件反射学说揭示了某些不

14、良行为的成因,如嗜烟、吸毒、嗜酒、嗜赌、偷盗等。51(四)、模仿学习原理美国心理学家班都拉(Bandura)5253 班都拉同意环境学习理论,提出了新的社会学习理论(模仿学习理论)。 他指出:人类既不是由单纯内驱力决定,也不是绝对由环境决定的。模仿学习原理强调人有主动认识社会的能力,在没有行为反应为前提,也可以通过主动观察环境学会新的行为。按此原理,人能根据自己的主观需要,模仿学习自己所需要的行为。临床上建立了集中训练和示范(模仿)疗法等。 54【认知观点的解释】 病因:歪曲的认知、不良思维方式、认知图式 治疗:认知治疗改变认知偏差、认知行为矫正等 重视对认知观点的评价: 关注思维和信息的加工

15、如何受到扭曲,从而导致异常的情感和行为,关注“黑匣子”内变化; Beck失调图式:从早期习得的不良经验中发展得来,但治疗从现在着眼(不同类型心理障碍有不同的失调图式) 。归因理论:归因风格导致心理障碍。 55 部分神经症的认知特征(A.Beck)疾病认知内容抑郁症焦虑症惊恐发作恐怖症强迫症疑病症对自己、世界、前途的负性认识感到自己的躯体或心理将会受到威胁灾难化地解释自己的躯体或心理体验认为某些实际无危险的环境有危险总是不放心、怀疑、惟恐不恰当、穷思竭虑认为患有不治之症,到处求医56 人本主义心理治疗的创始人是卡尔罗杰斯Carl Rogers 1902-1987。【存在-人本主义心理学的解释】5

16、7 人本主义心理学提出“潜能”概念 指出人在生理或心理方面,都具有趋向完善的性质和特点。 潜能 自我完善 自我实现58人本主义心理学对变态心理的看法 心理问题和心理异常就是由于“潜能”趋于完善的特征受到了阻碍,是“自我”无法实现的结果。个体的经验和体验出现明显的不协调,防御过程失灵,个体不得不面对其否认的经验和体验,而其又无力把握,结果就出现了心理失调。如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难以统一。59 自我的协调一致是心理健康的关键。当一个人自我和经验之间出现了不一致、不协调,个体否认或歪曲经验,就会导致焦虑、自卑或对人敌视、恐惧等适应不良的状态,出现心理失调。 例如,一个人意识到“我是怎样的人”,同时又认

17、为“我不该是这样”的时候,内部的紊乱就不可避免。治疗的宗旨就是要把不协调的自我转变为协调的自我。60 心理异常最基本的表现是“存在焦虑”(基本焦虑)即“存在”和“责任”的冲突。人的根本意义是人的“存在”,是个体的自由、独立性,有选择生存方式与道路的自由。人又有“依附本能”,不能离开群体而孤立地生存,有义务维护自己赖以生存的群体(人类社会),必须为自己的选择负责“责任”与“自由选择”同在。61 人本主义心理治疗的人性观:1、人是理性的,能够自立,对自己负责,有正面 的人生取向。2、人有追求美好生活、为美好生活而奋斗的本性。3、人是建设性和社会性的,值得信赖,可以合作。4、人有潜在的能力足以有效的解决生活问题。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