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秋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一试题:第3课Word版含解析_第1页
2018年秋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一试题:第3课Word版含解析_第2页
2018年秋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一试题:第3课Word版含解析_第3页
2018年秋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一试题:第3课Word版含解析_第4页
2018年秋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一试题:第3课Word版含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第一单元第三课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汉初刘邦分封同姓九王后,全国54郡,中央直辖者不过15郡,诸侯王国就占近40郡;全国1300余万人,中央政府控制编户97万,人口450余万。(数据采用自刘国石七国之乱、八王之乱、安史之乱之比较)这说明(B)A汉初实行分封制后人口增长迅速B王国势力庞大,已对中央集权构成威胁C分封诸王使汉政权加强了对地方的管理和控制D分封制的实施使汉政权扩充了疆域,州郡数大增解析依据材料分析,汉初中央直辖的郡和人口远远少于各王国控制的郡和人口,地方王国对中央形成了挑战,这说明王国势力已对中央集权构成威胁,因此B项正确、C

2、项错误。从材料中难以看出人口和州郡数目的增长变化,A、D两项排除。2据史料记载,仅从元朔二年至元朔六年(前127前123年),封侯的数目多达121个,元鼎元年至后元二年(前116前87年)又有44人封侯,甚至一日之内竟有24人同时封侯(注:元朔、元鼎、后元均为汉武帝年号)。武帝此举根本目的是(A)A加强中央集权 B剥夺王国的封地C分割王国的封地 D收回王国官吏的任免权解析根据对材料的理解,可知反映的是汉武帝推行“推恩令”。汉武帝时为了削弱王国的实力,实行“推恩令”,根本目的是加强中央集权。3唐朝后期,节度使“既有其土地,又有其人民,又有其甲兵,又有其财赋”。这种状况(C)A加强了君主专制 B加

3、强了中央集权C削弱了中央集权 D完善了选官、用官制度解析本题考查藩镇割据的影响。据材料可知,节度使控制着地方行政权、军权、财权,成为地方割据势力,严重削弱了中央集权,故本题选C项。4(2018河南郑州一中高一期末)读史漫录中记载:“汉至武帝以后,柄归中朝,政去两府。所谓中朝者,大司马、大将军、侍中、常侍、散骑诸吏也。所谓外朝者,丞相、御史、二千石、九卿等也。盖武帝决事禁中,稀见卿相。”由此可见,“中朝”(D)A掌握军政大权,是独立的决策机构B分享丞相行政权,处理政事C担任行政职务,有名无实D协助皇帝决策,削弱相权解析汉武帝为了分散和限制丞相的权力,特意从身份低微的士人中破格选用人才,使之担任侍

4、中、常侍、给事中等职位,组成皇帝的秘书机构,是为中朝;它虽非决策机构,但参与皇帝的决策,而丞相、御史等演变为外朝,成为执行机构,排除A、B、C三项。汉武帝创立中外朝制度的目的是削弱相权,加强皇权,故选D项。5(2018广州学业水平检测)唐朝中期,唐政府每年春天都要举行一次恩科(即春季高考)来选拔人才,按当时的制度,规定其工作程序是(B)A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礼部B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礼部C门下省中书省尚书省礼部D尚书省门下省中书省礼部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三省六部制的识记能力。中书、门下和尚书省分管决策、审议和执行。6(2018东莞高一检测)唐代确立三省六部制,三省长官均号称宰相,共同承担政务,其主要

5、目的是(B)A提高行政效率 B分割相权,加强皇权C实现三权分立 D利于集思广益解析隋唐时期实行三省六部制,进一步分散相权,加强皇权。7(2018苏州高一联考) “五代十国后建立的北宋王朝能够稳定下来的法宝就是对所有事情都要预先防范,委曲周全地进行制约。”下列属于这一“法宝”核心精神的是(B)A在边疆设立节度使B分化事权使各部门相互牵制C置转运使管理地方财政 D设通判监督地方长官解析北宋建立之初,为了防止地方割据及加强皇权,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对地方及相权进行了制约,其核心思想就是通过分化事权使各部门之间相互牵制,达到集权的目的,故选B项。8(2018威海高一检测)宋代行使宰相权力的“中书门下”主要

6、行使的是(B)A决策权 B行政权C军政权 D财政权解析国家的最终决策权掌握在皇帝手中,故A项错误;在宋朝,行政权由中书门下行使,故B项正确;在宋朝,军政权由枢密院掌管,故C项错误;在宋朝,财政权由三司掌控,故D项错误。9(2018蚌埠高一联考)魏晋时期,弘农杨氏四世三公,汝南袁氏四世五公。杨氏、袁氏世代占据高官主要靠的是(C)A战场立功 B才学品德C门第出身 D皇亲国戚解析联系所学可知,魏晋时期,选官制度是九品中正制,它是以门第出身为标准选拔官员的,所以C项符合题意。10(2018延吉高一联考)汉朝实行的察举制度,有各种名目,有的叫孝廉,有的叫茂才异等(才学出众),有的叫贤良方正,有的叫孝悌力

7、田(孝父母,爱兄弟,勤恳种田)。由此可见,察举制度选官的主要标准是(A)A品行和才学 B家庭背景C个人声望 D考试成绩解析据“孝”“才学出众”“贤良方正”“孝悌力田”可以判断出主要标准是品行和才学。11(2018岳阳高一联考)有学者在评论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时说:“将录取的重心落到了才而不是德上,从而将全国精英吸到了国家管理网络中,最大限度地消弭了士大夫离心离德的可能。”这一制度应是(D)A郡国并行制 B察举制C九品中正制 D科举制解析根据“将录取的重心落到了才而不是德上,从而将全国精英吸到了国家管理网络中”,结合所学知识,科举制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科举考试由中央组织进行,把选拔官吏的权力由地方收归

8、中央,加强了中央集权,D项正确;郡国并行制是地方行政管理制度,与选拔人才无关,排除A项;察举制的选官依据是品德,不符合材料“将录取的重心落到了才而不是德上”,排除B项;九品中正制选官依据是门第,不符合“将录取的重心落到了才而不是德上”,排除C项。12(2018武汉高一期末)关于下表中的中国古代两大选官制度的信息解读正确的是(A)类别察举制科举制依据品德、学问、议政能力以文取士方式长官举荐自由报考A察举制强调德才兼备B科举制注重科技素养C察举制有利于贵族政治的形成D科举制不利于统治基础的扩大解析察举制注重以才德选官,故A项表述正确;科举制考查的是儒家经典,忽视科技,故B项错误;C项说法不符合史实

9、;科举制以考试成绩选官,有利于扩大统治基础,故D项错误。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26分,共52分)1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刘邦接受了皇帝的称号,皇帝之下设三公九卿地方行政系统仍是郡、县、乡、亭、里。郡有郡守、郡尉等,分掌政治、军事、监察之权。县分大小,万户以上设县令,万户以下设县长。樊树志国史概要材料二“汉高祖矫秦县之失策,封建王侯,并跨州连邑,有逾古典。”这些受封的诸侯王和列侯都是“有土之爵”,在其封地上享有两大特权:一是“自置吏”;二是“得赋敛”。摘编自周振鹤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材料三汉武帝规定诸侯王除由嫡长子继承王位外,“以私恩自裂地,分其子弟”为列侯,而由皇帝制定这些侯

10、国的名号,分别隶属于汉郡。淮南王刘安谋反,“国除为九江郡”;衡山王刘赐谋反,“国除为郡”。又颁布律令,规定王国官员地位低于一般官员,限制人们与诸侯王交游。从此,王国与汉郡无异。摘编自邱树森、陈振江主编新编中国通史(1)材料一反映了汉初哪些政治制度?指出其渊源。解析第一小问从材料关键信息“皇帝”“三公九卿”“地方行政系统”等方面提取信息;第二小问调动教材知识可知是汉承秦制。答案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郡县制。承袭秦制。(2)依据材料二,说明汉初“矫秦县之失策”的措施及具体内容,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一措施导致的后果。解析迁移汉初“郡国并存”的知识指出“矫秦县之失策”的措施;“后果”从导致“王国”问题出

11、现的角度回答。答案分封诸侯王国。受封王侯在封地上可以自行任命官员、收取赋税。王侯权力过大,危害中央集权。(3)依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列举汉武帝解决王国问题的措施,并分析其意义。解析第一小问根据“分其子弟”“国除为郡”“限制人们与诸侯王交游”等归纳“措施”;第二小问从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国家统一等方面分析“意义”。答案颁布“推恩令”,分割王国封地;剥夺犯法诸侯王的封地,改为郡县;颁布律令加强对诸侯王的防范。消除了地方割据势力,中央集权得到加强,巩固了国家统一。14(2018安阳高一联考)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瓘以魏立九品,是权时之制,非经通之道,宜复古乡举里选。与太尉亮等上疏曰:“昔圣

12、王崇贤,举善而教。诚以闾伍之政,足以相检,询事考言,必得其善。是以崇贤而俗益穆,黜恶而行弥笃。”(唐)房玄龄等晋书卫瓘传材料二今立中正,定九品,高下任意,荣辱在手。操人主之威福,夺天朝之权势。爱憎决于心,情伪由于己。所欲与者,获虚以成誉;所欲下者,吹毛以求疵。高下逐强弱,是非由爱憎。随世兴衰,不顾才实,衰则削下,兴则扶上。或以货赂自通,或以计协登进;附托者必达,守道者困悴。无报于身,必见割夺;有私于己,必得其欲。是以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唐)房玄龄等晋书刘毅传材料三隋唐开始的科举始终将儒家经典作为考试的主要内容。自隋唐以后,各代“大小之官,悉听吏部;纤介之迹,皆属考功”。科举选官制度,使一

13、些本来无立锥之地的平民书生,通过科场也得以晋身于官僚、贵族的行列。这样一来,在社会的等级阶层之间,就必然出现等级中的升降、甚至贵贱间的对流,这种流动性同时为那些原来既非官僚、也不是地主的人步入官僚队伍,提供了可能性。胡平试论科举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影响(1)材料一中的“乡举里选”指的是什么制度?据材料一,说明这种制度是如何起到社会教化作用的。解析第一小问“制度”,据材料一中“以魏立九品宜复古乡举里选”得出应是魏晋以前的选官制度,据材料一中“乡举里选”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即可;第二小问“说明”,据材料一中“昔圣王崇贤,举善而教”“是以崇贤而俗益穆,黜恶而行弥笃”概括即可。答案制度:察举制。说

14、明:崇贤使民俗更加和顺;举善使人们更加忠厚。(2)相对材料一,材料二中的选官标准有何变化?据材料二,概括九品中正制的弊端。解析第一小问“变化”,据材料一中“昔圣王崇贤,举善而教诚以闾伍之政,足以相检”得出重才德,据材料二中“今立中正,定九品”“随世兴衰,不顾才实”“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得出重门第;第二小问“弊端”,据材料二中“今立中正高下任意,荣辱在手”“高下逐强弱,是非由爱憎”“随世兴衰,不顾才实”“附托者必达,守道者困悴”“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概括回答即可。答案变化:由注重才德到注重门第。弊端:中正官徇私舞弊;世家大族垄断仕途;扼杀人才;败坏社会风气。(3)据材料二、三,分析科举制度对中国古代政治的影响。解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