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高等体育教育专业体操专修课“能力本位”教学模式构建研究毕业论文_第1页
山东省高等体育教育专业体操专修课“能力本位”教学模式构建研究毕业论文_第2页
山东省高等体育教育专业体操专修课“能力本位”教学模式构建研究毕业论文_第3页
山东省高等体育教育专业体操专修课“能力本位”教学模式构建研究毕业论文_第4页
山东省高等体育教育专业体操专修课“能力本位”教学模式构建研究毕业论文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北京体育大学硕士论文摘要能力本位是近二十年在我国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兴的教育理念,即以能力的培养与发展作为教育活动的根本。其基本观点是,教学目的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应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能力不是知识传授的自然产物,能力的培养依赖于知识的掌握程度,但更依赖于在复杂条件下解决实际问题的实践锻炼。其基本特征是以能力培养为中心展开教学活动,藉助实践能力的培养来促进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的协调发展。目前高等体育教育专业体操专修课教学对能力本位还缺少系统的实践性探索。本研究在对能力本位的概念内涵进行逻辑梳理的基础上,针对山东省的具体实际,通过现状调研、问卷调查、专家访谈和教学实验等方法,尝试性地构建体操专修课

2、能力本位教学模式,旨在探索体操专修课教学改革的新思路,为体操教学的改革和有关部门的决策提供参考。本文以能力本位教育理念为理论指导,根据学科特点和具体实际,采用理论的组块化教学、技术的菜单式教学和能力培养的实践性教学等结构形式,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素质,探索构建适应社会发展要求的专业教学模式。研究首先从山东省高等体育教育专业体操专修课的教学现状调研入手,分析了现行教学模式存在的能力培养内容的局限性、能力培养方式的表面性和能力评价指标的非同构性等三个问题,通过广泛调查与分析,得出了山东省体操专业人才能力结构的七项构成因素,确立了体育教育专业体操专修课能力培养的教学目标,并进行了目标分层。其

3、次依据能力本位教育理念,结合学科特点和教学实践,构建了高等体育教育专业体操专修课能力本位教学模式的基本框架模型,并结合教学实践对能力培养的教学方法手段进行了分析论证。最有运用特尔菲法确定出四项能力培养指标的权重系数,并制定出各项能力指标考核评价量表。根据研究结果,本文得出:发端于职教领域的能力本位教学模式,经过改造适合高等体育教育专业体操专修课的教学改革。该模式在不打破原有教学体系的前提下实施教学中心的转移,能有效地利用现有的教学条件,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成为知识与能力的主动建构者,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体;能有效地促进学生专业能力的形成与发展,有助于解决学校教育与社会需求脱节的矛盾,培养具

4、有适应社会要求和自我发展能力的“宽口径、厚基础”的体操专业人才,使体操运动在推进全民健身活动中发挥其应有的项目作用。关键词能力本位教学模式体操专修课评价1北京体育大学硕士论文AbstractCBE(Competence Based Education), developed in our country in the last twentyyears, is a new educational idea with its emphasis on the training and development ofstudents capability. Its basic aim is not on

5、ly to teach knowledge, more importantly todevelop students ability, which is not the natural result of teaching knowledge. Thedevelopment of ablity not only relies on the master degree of knowledge, but also on thepractice to solve problems under complex conditions. Its feature is to carry out teach

6、ing atthe centure of developing ablity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harmony development ofstudents knowledge, ability and diathesis by training their practice ability. Currently,systematic practical studies on CBE are still lacking in optional gymnastic course onhigher physical education. On the basis of

7、 logical analysis of CBEs concept intention,combined with the present situation in ShanDong province, this study is aiming ateducation model construction in optional gymnastic course by means of situationindagation and research, poll investigation, experts accessing and teaching practice, etc.Regard

8、ing CBE idea as theory guidance, based on subject characteristic andeducational situation, the author attempts to research good methods to progress studentsspecial capability by module study in theory, carte teaching in technique and practicetraining in capability, in accordance with societys develo

9、pment. First, on the basis ofteaching situation of opitional gymnastic in Shandong province, this paper analysis thelimitation of contents, surface of pattern and non-same construction of evaluation index,which exist in the ability development. Through extensive research and analysis, thispaper find

10、s seven factors that compose the gymnastic talent in Shandong Province,establish the teaching target on how to develop students ability in opitional gymnasticand then divide the goal into into different levels. Second, according to the theory of CBEidea, this paper foems the basic frame model of CBE

11、 idea in opitional gymnastic courseand analyze the teaching method with teaching practice. Third, this paper allies ferfymethod to define loefficient about the cultivating index on four abilities and alsoformulate the chart about examination and evaluation.According to the result of the research, we

12、 can get some conclusions as follows: theCBE teaching model, which derives from the vocational teaching field, can be applied inthe teaching revolution in opitional gymnastical course. On the premise of not to destroythe former education system, thia model can transfer teaching centure and use the p

13、roperteaching situation effectively to stimulate students study zeal, which can make studentsbecome active to study and progress. Aslo, this paper can promote the formation anddevelopment of students ability about their major, so it can resolve the contraditionbetween education and requiement of soc

14、iety, cultivate gymnastic talents that can adapt tothe society and personal development to push gymnastics role on the “overall exercise”.Key words:CBEeducation modelgymnasticoptional courseeveluation2北京体育大学硕士论文1. 前言 选题依据“能力本位”与“能力本位”教学模式“能力本位”一词源于世界职教领域的改革。二战期间,美国为了对技术工人进行再培训、使之掌握枪弹制造等技能,推行了一种“能力本位

15、教育”(CBE),CBE在二战后曾一度衰退。1957 年前苏联人造卫星上天,给美国教育界以极大的震惊,之后美国兴起了旨在提高教育质量的改革运动,在 60 年代中期进入高潮。当时,人们对教育质量不满,最后归因于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不足,于是要求改革师范教育,提高教师与教学有效性相关的能力。1967 年美国教育总署(Office ofEducation)征求改革师范教育的方案,当时称作 “能力本位的师范教育”的新方案被提出来。这种新的能力本位师范教育方案,主张对教师工作进行仔细分析,来确定教师有效性行为,并将分析结果具体化为教师必备的能力标准,这些能力标准是开发课程的基础。到 70 年代早期,能力本

16、位师范教育已形成一股影响很大的潮流。在改革过程中,美国教育总署发现人们对能力本位师范教育方案缺乏统一认识,为此专门请国家 能 力 本 位 教 育 中 心 委 员 会 ( National Consortium ofCompetency BasedEducation Centers)制定了一套描述和评估能力本位方案的标准,用于指导能力本位教育的改革实践1。能力本位教育(CBE)在 80 年代中后期和 90 年代初传到了英国、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家和地区,在这些国家构建了国家职业教育培训体系,从而使 CBE 达到了高潮。我国是在 90 年代初经加拿大专家介绍引入 CBE 思想的,并逐步开始发展。借

17、鉴不是照搬,而是为了更好地发展。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人们对能力本位的认识不断加深,能力本位被赋予新的内涵,已从单一的职教领域进入了整个教育领域,并逐渐成为教育发展的核心理念。韩庆祥教授在能力本位一书中,从市场经济的客观性、社会主义制度的应然性、国情的现实性以及人类文化发展的历史必然性出发,论证了“能力本位”成为当代中国社会时代精神之核心理论的合理性和必然性,指出,21 世纪中国教育模式也应该从“知识教育”走向“能力教育”。认为传统教育模式存在着重知识而轻获得知识的方法、重应试而轻应用、重占有而轻反思、重继承而轻革新等历史局限性,其直接原因是传统的教育观、教育模式和教育制度,深层

18、原因则是传统的价值取向、社会心理和思维方式。进而指出,时代观决定人才观,人才观决定素质观,素质观和人才观决定教育观,也决定教育模式的走向,以素质和能力为基础和核心的人和人才,是 21 世纪我国对人进行教育和培养的现实基点和出发点2。张军撰文指出,能力本位,作为当代中国教育发展的核心理念,特指中国社会转型这一特定历史时期,教育为顺应历史变革,告别传统的应试教育,谋求自身深层、全面、更高发展,而内在要求在教育实践活动中必须加以贯彻实现的核心的文化理念。其根本思想在于主张教育的目的和任务就1 陈庆合等. 论能力本位教育J. 职教论坛,2003(16):472 韩庆祥.论能力本位价值观与建立一个能力社

19、会J.山东社会科学,2002,(1)3北京体育大学硕士论文在于为社会塑造一种“能力人”,即具有能力本位意识的主体人 以能力本位为人生价值追求的主导目标,具有较高能力素质的服务于社会主义、为人类谋福利的主体人。”人是实践的工具,也是思维的工具,人的实践活动的主体性工具的特征,是人区别于动物的根本特征。教育本质作为人的本质的拓展,主要表现在教育对人的主体潜能、尤其是创造性潜能的开启和对作为主体性工具最基本表现形式的主体生产力素质的培养上,其实质是拓展、弘扬人之主体性的工具本质属性。可以说,教育中能力本位思想正是人的本质规定在教育中的具体化和现实化。”1 “能力本位”作为教育理念提出,正是着眼于社会

20、转型这一特定历史时期的中国教育,着眼于社会发展趋势和社会需求对教育发展趋势及教育目的观的制约,着眼于“能力本位”理念的现实意义和实践意义,这一理念符合我国当前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我国正逐步建立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机制,市场经济的基本原则就是平等竞争,平等竞争本质上是能力的竞争。离开能力,人在市场经济中就缺乏竞争的前提,而解放和发展作为生产力根本要素的劳动者的能力,使每个人能力充分自由和全面的发展,正是马克思所倡导的,是社会主义基本原则的体现。这就要求我们培养的人才不是单纯的知识型人才,而是在宽厚的知识基础上具有较强实践能力和适应能力的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任何一种教育其最终目的都将归结于受教育者

21、能力的培养与形成,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满足个人在社会中生存与发展的需要,体育教育同样如此。90 年代以后,党中央做出了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决策,颁布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社会的发展要求使得素质教育的实施势在必行。然而,从理论到实践首先面临一系列的追问:到底什么是素质?有多少种素质?应该怎样培养素质?十年来,理论界为科学地解释素质概念、科学地分解素质目标着实动了不少脑筋,但实践效果似乎并不理想。近年来,人们发现基础教育领域的应试问题并未解决,高等教育、甚至研究生教育领域里的应试问题又出现了。已经有学者指出,随着理论界分解素质目标越来越全面、越来越精细,素2不仅

22、需要在理论上对素质和素质目标分类进行研究,而且需要把理论层面上的理想化的素质目标具体化为实践层面上的、可具体操作的教学目标,这个看得见、摸得着,可以具体操作的东西就是能力。在教学的实践层面上,能力相比较素质而言有三大优点:一是素质是内在的,具有不可视性,没有“能力”的帮助就无法确证和把握,而能力是外化的,具有可观察性和确证性,易于把握;二是素质并不是一个实践行为范畴,对素质的强调并不必然是对实践行动的强调,而能力却是一个实践行动范畴;三是素质的作用和意义必须通过能力来表现和确证,能力本身就是一种价值和意向(包括敬业态度),有其价值旨归。能力本位的提法正是着眼于从人的实践活动层面上来理解和把握能

23、力与素质的关系。素质本质上是能力的基础,而能力是素质的外在表现,素质付诸于实践就表现为能力。离开能力,素质无法表现、观1 张 军. 能力本位:马克思主义教育哲学的核心理念J.宁夏社会科学,1998(3):82862 江峰. 从“能力本位”看素质教育的实践理念J.教育探索,2002,(12)4质教育正在被导向“全面素质的应试教育” 。因此,要全面贯彻和实施素质教育,北京体育大学硕士论文察、确证和把握,能力是外显的素质,它直接就是一个实践行动范畴,较素质而言,它更易于操作和评价,素质的作用与意义必须通过能力来体现和确证。素质教育的核心是能力教育,从这个意义上讲,能力本位是素质教育的实践理念。能力本

24、位教育观与知识本位教育观的区别在于:后者以知识为中心展开教学活动,认为能力是知识积累的结果,是知识传授的产物,知识的掌握程度代表了能力的水平高低,这亦是传统“应试教育”产生“高分低能”现象的症结所在;能力本位教育观则认为,能力不是知识传授的自然产物,知识是能力形成与发展的必要条件,但不是充分条件,能力的培养依赖于知识的掌握程度,但更依赖于在复杂条件下解决实际问题的实践锻炼,提出以能力为中心展开教学活动,即在教学过程中强调能力“本位”意识。本即是根,也即是根本。“本位”就是根本的位置,也就是把能力培养作为教学的根本。以能力本位为依据形成的教学模式,与以知识本位为依据的传统教学模式,在形式上存在明

25、显的不同(见表 1)。表 1教育模式于传统教育模式对比一览表注1.1.2 体操教学改革回顾体操是人类体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其他运动项目不可替代的特点和功能。作为学校体育的重要内容和手段,长期以来,在各级学校体育教学计划中,体操项目内容一直占有较大比重,也是体育院校的主干课程之一。长期以来,受前苏联体操教学思想的影响,传统的体操教学以基本动作的学习为基础,以提高竞技体操技术为主要目标,强调课程内容结构的系统性与严谨性,这种课程目标对来自国外的竞技体操运动在我国的传播与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但是,改革开放以后,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社会体育和学校体育对体操教学的需求发

26、生了很大的变化,原有的课程目标设置与教学指导思想已不能适应社会变化的要求,体操教学的改革也就成为了必然。同其他体育学科一样,体操教学改革也经历了一个从体质论到技能论,从重竞技到重能力,从单一的教学目标到知识、能力、素质全面发展的改革发展历程。经过近二十年的改革发展,体操教学体系格局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一方面,在课程设置改革中,广义体操中的一些分支逐渐独立,自立门户,在许多院校中形成了艺术体操、健美体操和体育舞蹈等新的课程,剩下的部分主要是竞技体操部分和注 该表摘录于张立伟等“北美能力本位教育模式与我国高等教育的比较研究”一文,参见黑龙江高教研究,1999 年第六期。5传统的高等教育模式的教育模式

27、.以内容和时间为基础以培养能力和实践为基础.有完整同一的计划,控制整体进度个人进度不同.使用教材和参考书模块和多种媒体资料以课堂教学为主以现场操作为主.教师指导者.分数为目标技能等级为目标.以分数多少作为考核标准以是否掌握能力为考核标准北京体育大学硕士论文基本体操的一部分。另一方面,体操普修课学时大幅度压缩,从 70 年代的 300 学时左右,到 80 年代减为 220 学时左右,90 年代初减为 136 学时左右,而到 90 年代中期,国家教委再一次将体操课时减少为 96 学时左右1。在这种情况下,探索寻找体操教学的发展方向和创新之路,就成了摆在体操教学界面前一个亟待解决的课题。近年来,很多

28、教师、学者结合素质教育的理念,借鉴心理学、教育学等相关学科理论的研究成果,从各自的角度,对体操学科的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重点和教学方法进行了广泛的研究和探索,取得了不少有针对性的研究成果,推进了体操教学改革的进程。尽管取得了丰硕成果,但对这些研究成果的进一步研究分析,我们发现仍存在不少问题:1.1.2.1 体操概念认识的模糊性竞技体操不易作为“终身体育”的手段,似乎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的观点。一提起体操,一般人就会联想起体操比赛那高难、惊险的动作以至望而却步,对体育教育专业的学生来说,自然无须把它们都培养成体操运动员,队列队形、徒手体操等基本体操自然也就成了体操教学的主要和重点内容了。由于历史

29、的原因,器械体操似乎专门用来指竞技体操的器械项目。这些看法和观点反映出人们对竞技体育本质属性存在认识上的误区。这种概念认识的模糊性,在教学实践中表现为 “两极性”特征,要么将竞技体操专业化,使体操课变成了体操专项训练课;要么把竞技体操视为与学校体育格格不入的东西而加以排斥,因而制约了体操教学改革的深入发展。针对这种情况,有专家学者提出了学校体操的新概念,认为,根据体操练习的任务、内容和练习的人群,应把体操分为健身体操、学校体操和竞技性体操三大类更为合适,学校体操的主要内容包括:基本体操、器械体操、垫上运动和团体操。这一提法为体操教学改革提供了一个新视角2。1.1.2.2 教学能力培养的局限性素

30、质教育和创新教育都强调培养能力的重要性。实际上,教学中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已经成为广大教师的共识,但是如何进行能力的培养,知识、能力、素质的相互关系如何界定却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从现有的研究文献资料来看,体操教学中对学生能力的培养集中在基本体操部分,如队列队形的指挥能力、领操编操能力等。重视教学基本功的训练无疑是正确的,但仅有基本功的训练显然是不够的。通过教育实习的反馈信息了解到,学生最感头痛的并不是口令指挥、队形调动等基本能力的欠缺,而是教法步骤的选择、发现纠正错误的能力不足,这是目前教学能力培养的一个薄弱环节。在实习观课时发现,学生在教学过程中采用“注入式”、“填鸭式”的教学方法,把在学校

31、学习的知识生搬硬套地在课堂上应用,对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不能及时发现,有时就是发现了,也不能针对问题迅速采取行之有效的办法及时纠正错误。这一结果反映学生在校学习期间,理论与实践脱节,缺1 李桂玲. 师范院校体育系体操普修课设置构想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2001,(4)2 冯张昌. 从学校体育的变革探讨我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教育专业体操教学的改革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2.(3)6北京体育大学硕士论文乏必要的能力训练实践环节。由于现行教育实习制度的制约,学生在实习中发现的问题没有足够的时间进行“回炉”补救,而能力的培养也非一朝一夕之功,因此,在探索改革现有教育实习方法体系的同时,当务之急就

32、是要将学生能力的培养贯穿于各学科教学的全过程中。1.1.2.3 专修教学改革的两难性由于体操普修课时的锐减、对体操概念认识的模糊性以及传统教学“重竞技”的做法遭到普遍反对,体操专修课程似乎处于一种进退两难的尴尬境地。体操专修课是在普修课的基础上拓宽、加深体操运动理论知识、培养学生教学、训练和科研能力的一门提高课程。如果延续普修课的教学内容和方法,继续进行队列队形、基本体操能力的培养,则会导致“炒冷饭”的弊病,增加学生的厌学心理;而沿用传统等级大纲的教学形式,把专修课简单地变成训练课,显然不合时宜。体操专修课到底应该怎么教,竞技体操的内容到底要不要,教学内容到底应该怎样改,不少教师莫衷一是,体操

33、专修课程的教学改革研究也因此几乎成了体操教学改革研究的“雷区”、“盲区”。通过中国学术期刊网检索 19942004 年有关体操教学改革的研究文献共 1053 篇,其中涉及专修教学改革的文献只有 8 篇,可见,这方面的研究探索还相当薄弱。1.1.3 问题的提出体育院校肩负着培养适应社会发展要求的合格体育人才的重任。人才的培养规格是由社会需要决定的,社会需求发生了变化,教育自然要随之变革。如果教育目标、专业目标不能主动适应社会,教育者企图以不变应万变,那就只能畏缩不前,培养的人才就难以满足社会要求。张予南等在对体操在学校体育教学中“冷与热”现象的社会学分析一文中,对体操教学步入低谷的社会客观因素进

34、行了分析,表明体操教学在思想观念、方法手段和内容设置上的改革相对于社会的迅速发展有明显的滞后性,体操从教人员“以不变应万变”的思想观念使体操远离大众1。然而,发展是必然的,随着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颁布以及奥运争光与全民健身两个计划的推行,社会对体操人才的能力结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此,很多体操教师从不同角度对如何加强学生的能力培养进行了有意义的探索,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但是,在传统教学体系框架不变的情况下,尤其是教育理念、教学模式与评价方法不改变,这种探索只能是局部的,往往难以持续下去。伴随着经济改革和对外开放以及高校的规模扩充,高等教育的培养目标和教学观念也在

35、发生着变化,在承认原有教育目标的同时,信奉的是市场力量2。市场经济信奉的是能力和个人的综合素质,终身学习、终身体育的观念反映了时代发展的1 张予南,等. 对体操在学校体育教学中“热与冷”现象的社会学分析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3,(2)2 Min Weifang.China, in Gerard A. Postiglione and Grace C.L. Mak,eds, Asian Higher EducationZWestport CN: Greenwood Press,1997.7北京体育大学硕士论文特征,学习是一种社会活动的观念已经改变了以知识为中心的教学方法1。因此,顺应时代发展

36、要求,更新“知识本位”教学观念,积极探索以能力培养为中心的教学方法体系,将有助于推进高等体育教育专业体操教学改革的进程,为培养具有自我发展能力的、专博结合的复合型体操人才发挥更为有效的功能。鉴于上述情况分析,本文在现状调研的基础上,拟对山东省体育院校体操专选课“能力本位”教学模式进行构建研究。以适应社会发展要求为研究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探索体操专选课程教学改革的新思路,使体操运动在推进全民健身活动中发挥其应有的项目作用,培养具有较强生存力和发展能力的体操人才。1.1.4 研究的目的意义本文研究的主要目的在于探析适应社会需求的体操人才的能力结构,在进行广泛调查与专家访谈的基础上,设计建立体育院校体

37、操专修课程“能力本位”教学模式的基本构架与评价体系,希望能对解决学校教育与社会需求脱节的矛盾有所帮助,为体操教学的改革和有关部门的决策提供参考依据。1.2 文献综述1.2.1 关于教学模式的研究“模式”(Model)美国的沃纳和赛福林等定义为:“是再现现实的一种理论性的、简化的形式”2;现代汉语词典对能力的界定是:指某种事物的标准形式或使人可以照着做的标准样式。虽然教学模式的思想很早就已存在,但“教学模式”(Model of Teaching)的概念是在二十世纪 70 年代初才出现的,首次系统考察教学模式的是美国教育学者乔伊斯和韦尔,他们在教学模式论一书中指出:“教学模式是构成课程和课业、选择

38、教材、提高教师活动的一种范型或计划。”3。在我国的教育学著作中,最早将“教学模式”作为专门讨论内容的是叶澜主编的新编教育学教程,该书介绍了十种教学模式,二十世纪 80 年代以后,教学模式的研究得到了蓬勃的发展,形成了丰富的教学模式体系。虽然经历了二、三十年的发展,人们对教学模式的认识还不一致。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回答:教学模式俗称大方法。它不仅是一种教学手段,而且是从教学原理、教学内容、教学的目标和任务、教学过程直至教学组织形式的整体、系统的操作样式,这种操作样式是加以理论化的。(叶澜主编.新编教育学教程,1993,P332)。所谓教学模式,就是指反映特定教学理论逻辑轮廓的、为保持某种教学的相对

39、稳定而具体的教学活动结构。其作用是设计课程、安排教学材料、指导课堂教学等等。(李伯黍等主编. 教育心理学,1994,P333)教学模式是一种可以用来设置课程(诸学科的长期课程)、设计教学材料、指导课堂或其他场合的教学的计划或类型。(丁证霖等编译. 当代西方教学模式,1991,P1)1 Gerard A.Postiglion.21 世纪的中国高等教育: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若干发展性思考J.比较教育研究2 (美)沃纳,等.传播学的起源、研究与应用M.福建人民出版社,1985,143 钟启泉编译. 现代教学论发展M.上海:教育科学出版社,1988,1628北京体育大学硕士论文所谓模式,就是为完成特定的教

40、学目标而设计的、具有规定性的教学策略。说它们是规定性的,因为明确地规定了教师在计划、实施和评价等阶段的职责。(王维城等译.课堂教学策略,1990,P11)教学模式是指建立在一定的教学理论基础之上,为实现特定的教学目的,将教学的诸要素以特定的方式组合成相对稳定的结构,具有可操作性程序的教学模型。教学模式由四个基本部分组成:教学目的、教学程序、作用方式、教学环境。教学模式具有以下四个特点:1、任何的教学模式都建立在一定的教学理论基础之上,或反映了一定的教学理论,教学模式是教学理论的具体化。2、每一种教学模式都有明确的主题、特定的目标、具有可操作的程序,同时包含了以某种教学策略为主导的多种教学策略。

41、3、教学模式具有相对稳定的结构,在教学模式中,教学中的各因素以一定的方式组合成相对稳定的结构。4、每种教学模式都有自己的适应范围和一定的局限,没有普遍适应的教学模式。(李晓文等编著. 教学策略,2000,P105)我国教育大辞典里的定义是:“教学模式是反映特定教学理论逻辑轮廓的、为保持某种教学任务的相对稳定而具体的教学活动结构,具有直观性、假设性、近似性和完整性”。虽然定义不同,但对教学模式的内涵和结构的论述上有共同的特征:1、以一定的教学理论为基础;2、有特定的教学目标和任务;3、具有相对稳定的结构;4、有一定的适应范围和局限。教学模式是连接教育理念与教学实践的桥梁,特定的教学模式反映了特定

42、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思想。社会的发展触发了教育理念的不断变革,使得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发展处在一个动态的过程中,可以说,教学模式的研究是一个常新的课题,也是开发体育教学方法的有效途径。我国对体育教学模式的研究始于二十世纪 80 年代末,经历了从局部改革到整体改造;从简单移植到深层探索;从教师中心到学生主体;从归纳总结到演绎建构;从单一排斥到多元并存的发展过程。经过近二十年的发展,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研究的范围涉及:体育教学模式的概念、基本属性和要素的研究;建立体育教学模式的机制研究;体育教学模式的命名和分类方法的研究;教学模式与教学思想、教学组织和教学方法等的关系研究等等。毛振明是我国较早研究体育教学模

43、式的学者之一,他在关于体育教学模式的研究一文中,就体育教学模式的概念、研究状况以及存在的主要问题等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分析了体育教学模式与体育教学思想、体育教学方法之间的关系,归纳了十种比较成功的体育教学模式,对其概念、结构进行了论述1;马卫平认为高等师范教育是一种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规格必须尽快适应市场经济条件下体育事业发展的需要,并就 21 世纪体育教育人才培养的构建与实施标准进行了理论和实践探索,提出了“立交自主”人才培养模式2。张洪潭从逻辑学角度重新审视了教学模式的概念内涵,认为,教学方法是灵活地变式变位变项的个人策略,而教学模式则是长期形成的相对不变的习惯性策略,并对程序教学、学导

44、教学、发现学习和1 毛振明.关于体育教学模式的研究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0,42 马卫平.21 世纪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和途径的探索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0,19北京体育大学硕士论文掌握学习等四种经典教学模式引入体育教学系统的可行性进行了分析考证,初步介绍了“系列教学模式”的基本思想1。王华倬等对我国当前体育教学实践中存在的几种主要体育教学模式进行了总结,并从教学指导思想、教学目标、操作程序、师生关系、教学条件等角度进行了分析,认为,以培养体育能力和发展学生个性为主的两类教学模式代表了体育教学模式的发展方向2。魏丕来等对现代教学模式在高等体育院校术科教学中的运用及其特点进行了探

45、索研究,认为,以活动教学理论为依据,在体育院系术科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是术科教学能力培养发展的新走向3。孙长林对构建体育教学模式若干理论问题进行了分析研究,提出了整体性、多样性、主体性、科学性、普遍性与灵活性、可操作性等六个构建原则4。赵立运用系统论的方法,对我国学校体育教学模式群结构的构建理论进行了研究探讨,指出,教学模式是一个发展的概念,体育教学目标是确定体育教学模式的重要理论根据5。这些探索和研究的成果,为本文的研究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和实践基础。 关于能力与能力本位的研究1.2.2.1 关于能力与能力结构的研究能力与能力结构是心理学和教育学研究的一个重要范畴。由于能力所包含内容的

46、复杂性和多样性,对能力的概念目前尚没有统一的界定,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观点,论述时也有智力、智能、能力等多种称谓。现代心理学对能力的界定起码有以下五种不同的表述:能力是熟练和技能的综合,英文用“ability”来表示。能力是人类生来就有的潜能,英文用“capacity”表示。能力是对人的活动起决定作用的个性心理特征。智力是能力的核心,是能力中的一般因素。能力由两部分组成:一是一定的知识、技能和熟练;二是概括化的心理活动或称为智力操作。心理学家普遍认为:能力是指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需而且直接影响活动效率的个性心理特征。能力是人适应社会需要而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受社会生活条件和社会制度制约。能力的多样化与

47、社会分工的多样性联系。认为,能力有两种涵义:其一是指已表现出来的实际能力和已达到的某种熟练程度,可用成就测验来测量;其二是指潜在能力,即尚未表现出来的心理能量,是通过学习或训练后可能发展起来的能力与可能达到的某种熟练程度,可用性向测验来测量。林传鼎教授认为:“智力就是能力或智能,即人们运用知识技能的能力”(心理学教学参考资料,P244)。中国大百科全书心理学则曰:“智力又称智能或智慧,指人们在获得知识和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时所必须具备的心理条件或特征”(P556)。心理学的研究12345张洪潭,体育教学模式之研究J.体育科研,1996,(2)王华倬等.浅析当前我国体育教学实践中的几种体育教学模

48、式J.北京体育师范学院学报,1999,(2)魏丕来等. 现代教学模式在高等体育院校术科教学中的运用及其特点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2,(6)孙长林. 对构建体育教学模式若干理论问题的探讨J.中国学校体育,1998,(6)赵立. 体育教学模式群结构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0,(4)10北京体育大学硕士论文证明,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发展不是同步的,能力的发展要缓慢得多,能力不是永远随着知识的增长成正比发展的。能力是在知识掌握过程中形成和发展的,另一方面,知识的掌握以一定的能力为前提。能力与活动紧密联系,一方面,人的能力是在活动中形成、发展和表现出来的;另一方面,从事某种活动又必须以一定的

49、能力为前提,是个人成功地完成某种活动的必要条件。活动在心理学中是一个上位概念,包括物质的实践活动和精神的认识活动。作为与此对应的上位概念,能力有实践能力和认识能力两种,前者是物质的东西,后者是心理的东西。人们在日常所使用的“能力”概念实际上是含糊不清的,有时指实践能力,有时指认识能力。近年来,有学者倾向于从社会学角度,从活动的实践性角度来分析和界定“能力”概念:“事实上,如果我们确定,一个人所耍完成的“活动”是一种实践活动,如工人做工,农民种地,那么,顺利完成这种活动的条件是什么呢?可以毫不犹豫地回答,决不是那种作为心理学东西的能力。这种东西,如果只在头脑中旋动,那是什么实践活动都完成不了的。

50、相反,人的实践活动就是主体运用工具,用自己的身体活动,对客观对象进行分析、综合、抽象、概括,从而产生一定产品的过程。”1。“我们不能简单地用一个人的知识考核成绩代替对他能力的鉴定,仅仅是统计性的智力测量并不能代表一个人的真实能力,为什么有些智商高的人并未走向成功?实践才是对一个人最终的智力训练和检验”2。因此,高等学校教育心理学一书明确提出,加强实践活动是培养大学生能力的基本途径3。据此,有人将能力的概念界定为:能力是人的综合素质在现实行动中表现出来的正确驾驭某种活动的实际本领、能量和实际水平,是实现人的价值的一种有效方式,也是左右社会发展和人生命运的种主导性的积极力量,它包括一般能力和从事某

51、种专业活动的特殊技能4。能力结构是指能力包括哪些因素和这些因素如何组合的。比较典型的学说有,英国心理学家斯皮尔曼提出的二因素说,包括一般因素和特殊因素;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提出的三因素说,他认为,有三种智力:(1)抽象智力,包括心智能力,特别是处理语言和数学符号的能力;(2)具体智力,即个体处理事物的能力;(3)社会智力,即处理人与人之间相互交往的能力。二十世纪 30 年代,美国心理学家塞斯顿提出群因素论。美国心理学家吉尔福持 1959 年提出了智力三维结构说。他通过研究发现,所有智力活动都可分为操作、内容和结果三个方面,而每个方面又由一些有关因素组成。这三方面就如同长、宽、高三个角度构成的三维

52、空间。这就是著名的智力三维结构说。之后,又有英国心理学家阜南 1960 年提出的智力层次结构模型、卡特尔和侯恩的流体智力和晶体智力理论,以及美国当代心理学家斯腾伯格提出的三元智力理论。达斯和纳格利里以认知心理学和神经心理学为基础,提出了 PASS 模型。所谓 PASS 模型,是指个体智力活动由三个相互联系的认知功能系统组成,这三个系统是注意唤醒系统、编码系统和计划系统,分别与1234张舫. 心理学新诠M.北京理工大学报出版社,1993,146姜晓辉编著. 智力全书M.中国城市出版社,1997,6刘兆吉主编. 高等学校教育心理学M.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135钟华友编著. 打造能力:优

53、化能力的构建M.西苑出版社,2003,611北京体育大学硕士论文大脑的三个功能联合区相对应。编码可分为同时性加工(指对各种信息同时加工)和继时性加工(指对信息进行顺序加工)两种,是智力的主要执行系统。注意系统维持了编码系统的活动,而计划系统又对之进行控制和调节。这三个系统同时受个体知识的影响。PASS 理论是迄今为止影响较大的新智力理论之一1。上述心理学文献中关于能力与能力结构的理论和学说,为本文能力结构的分析研究奠定了基础。1.2.2.2 关于能力本位的教育研究能力本位的研究是近几年来教育界和教育哲学界讨论的热点问题之一。在教育哲学界,中共中央党校教授、博士生导师韩庆祥博士是较早研究该问题的

54、学者,并于 1999 年出版了能力本位一书。该书从不同侧面分析了个人能力与社会生产力发展、能力发展与制度创新、能力本位与人才选拔等问题,比较全面地阐述了作为一种新的文化价值观念的能力本位理论。在反思中国教育取得的成就和存在的问题的基础上,作者提出,21 世纪中国教育模式应该从“知识教育”走向“能力教育”;认为,造成中国教育存在重应试轻应用、重占有轻反思、重继承轻革新等历史局限性的直接原因是传统的教育观、教育模式和教育制度;指出,时代观决定人才观,人才观决定素质观,素质观、人才观决定教育观,也决定教育模式的走向。广东学者彭赟在对理论依据和现实趋势进行考察的基础上,拓宽了能力本位的理论内涵,提出了

55、“发展本位”的价值理念2。北京师范大学价值与文化研究中心的沈湘平研究员以马克思的人的存在形态理论透视人的发展的三个阶段,认为,中国目前的任务之一是要完成从群体本位到个体本位的转变,而能力本位是“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阶段所凸显出来的、中国目前所急需的文化价值观念3。对能力本位的教育研究,首先发端于职业教育学界,不少学者,或从职教特点出发,论证能力本位教学理念的适切性;或从教学实践出发,探索构筑能力本位教学的方法体系。相比较之下,普通高等教育领域的反应相对滞后,这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职业教育学界比普通教育学界更直接、更敏锐地感受到了市场的存在及其对教育所具有的强大冲击力。然而,普通高等教育既不是象牙

56、塔,也不是世外桃源,更不能 “躲进小楼成一统”,因为教育的主要任务就是培养社会所需要的人才,而人才的培养规格是由社会需要决定的。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是社会经济体制的根本性变革,教育是社会存在,必然要随着社会的变革而变革,树立能力本位教育思想正是社会经济变革对教育的内在要求。近年来,已有部分高校教师开始对这一问题进行思考和探索,如天津大学冯翠玲在能力本位与未来教育一文中,从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社会主义教育本质的内在规定性和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出发,提出 21 世纪的教育,应当是教育职能最大化、最优化的教育,因而能力本位应当成为1 李毓秋. 心理学原理与应用M. 经济科学出版社,1999,3982

57、彭赟. 能力本位社会本位发展本位关于“社会主义价值观核心理念”的思考与对话J. 北京大学学报,2001,(5)3 沈湘平. 马克思的人的存在形态理论及其现实意义. 唯实J,2002,(7)12北京体育大学硕士论文当代中国教育发展的核心文化理念1。武汉大学的张永平在分析了教育的本质特征和存在根据的基础上指出,教育作为一个开放的自组织系统与社会发展及其需要密切相关,转型时期的中国社会迫切要求在教育中确立能力本位思想2。然而,对这些文献资料的查阅分析发现,目前高等教育对能力本位的研究只停留在理论论证的层面上,以能力本位教育理念为理论基础,对能力培养方法体系进行实践探索的文献还未几见到,说明该领域的研

58、究是一个有待探索的课题。在中国学术期刊网检索到的 57 篇有关能力本位的文献资料中,涉及体育领域的只有 4 篇。分别是:朱佩兰的积极探索“能力本位”教学模式,该文在分析了以往教练员岗位培训工作的经验特点后指出,培训教学的实际效果与设计要求有较大差距,关键在于没有完全跳出以“学科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提出应该确立“能力本位”的教育思想和“三个结合、三个突出”的教学原则3。王海涛的论体育教育与能力本位观念,作者在文中提出,能力本位观念应该是体育教育的最直接的文化理念,体育教育活动应以能力本位为教学过程的主导目标,培养具有较高能力素质的服务于体育岗位或岗位群的“主体人”4。(体科字200239 号

59、文件)关于深化教练员岗位培训教学改革,探索建立“能力本位”教学模式的意见,该意见提出,要充分认识教学模式改革的必要性和紧迫性,把握“能力本位”教学模式的基本特征和环节,落实“三结合,三突出”教学原则5。张明廷等的探索体育函授改革之路 建立“能力本位”教学模式,作者根据函授教学特点提出,要淡化系统理论,压缩技术教学时间,教材内容的选择要以学生的需要为标准6。上述文献资料,为本文能力本位教学模式的构建研究提供了参考依据。1.2.3 有关体操教学改革的研究 体操普修课教学改革的相关文献这方面的研究文献相对来说比较丰富,从内容上看,可以分为理论与实证两大类:一是对体操教学改革的理论论述,主要从社会发展

60、的角度,对原有的体操教学和改革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现象进行利弊分析,强调改革的必要性,提出策略性建议。闫虹等(2004)从学校体育教育指导思想的演变发展入手,分析了体操普修课教学受传统教学观念影响,存在知识范围狭窄,重技术的掌握、轻能力的培养等问题,提出体操教学应精选教材内容,改革教学模式,注重能力培养,构建适应新1 冯翠玲. 能力本位与未来教育J.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1999,(3)2 张永平. 试论转型时期教育中的能力本位思想J. 武汉大学学报,1998,(2)3 朱佩兰. 积极探索“能力本位”教学模式J. 中国体育教练员,2001,(3)4 王海涛. 论体育教育与能力本位观念J. 成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