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第12课新潮冲击下的社会生活了解近代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史实,探讨影响其变化的因素1.掌握近代人们物质生活和习俗变化的表现、原因和影响2.理解近代人们物质生活和习俗变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1.服饰的变化(1)原因鸦片战争前后,_传入中国,民间仿效之风悄然兴起。中国政府政策的推动。a.清政府对传统军服进行改革。b.民国政府仿照西方各国,颁布了_的形制。西式服饰男女礼服(2)表现_与西服革履并行不悖。民国期间,新服饰迅速走向社会中下层民众,人们可以随心所欲地选择服饰。出现_的产物:中山装和旗袍。2.“断发”与不缠足运动(1)原因西方文化尤其是西方_的影响。长袍马褂中西合璧民主平等思想中国政府
2、法令的推动a.1910年,清政府颁布准许_的法令,并多次下令废除缠足。b.辛亥革命后,民国政府发出_。维新派倡导,如发起女权运动和“_”等。(2)评价“断发”和不缠足运动具有鲜明的_。革除了社会陋习,推动社会文明进步。自由剪发剪辫通令不缠足会政治色彩近代服饰演变的特点有哪些?精讲: (1)西方服饰和中国传统服饰并行不悖。(2)西方服饰并未取代传统服饰,而是促成了中国服饰的改良,出现了中西合璧的服饰。(3)既受西方服饰的影响又带有浓厚的政治色彩,如中山装的造型。1在中国近现代,有这样一种男式服饰,它有五粒纽扣,四只口袋,综合了西式服装与中式服装的特点,它被命名为()A长袍马褂B西装C中山装 D旗
3、袍解析: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分析判断能力。由“男式”、“五粒纽扣”、“中西结合”等特点,可知是中山装。答案:C1.报刊(1)19世纪初:中国出现近代报刊。(2)太平天国运动爆发后:民众开始有了“_”观念。(3)1872年:创刊的_是近代中国出版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报纸之一。(4)1884年:申报创办了点石斋画报,开新闻画报之先河。新闻申报(5)清末:小说林、_、绣像小说、新小说,号称清末四大小说期刊,为社会下层民众所欢迎。(6)维新运动中:报纸成为宣传_和开展政治斗争的武器。(7)新文化运动后:阅读报刊成为民众生活的重要内容。月月小说政治纲领2.电影(1)19世纪末期:电影传入中国,迅速成为_的新
4、式娱乐活动。(2)1905年:摄制了谭鑫培的京剧短片定军山,这是中国人第一次尝试拍摄影片。(3)1913年:张石川、郑正秋合作导演的_是中国第一部故事影片。(4)1931年:中国第一部有声片_摄制完成。民间喜闻乐见难夫难妻歌女红牡丹3.近代报刊和电影产生的影响(1)以丰富的内容和_的形象,及时传播时事信息。(2)促进了_的普及,开阔了人们的视野。生动直观科学知识近代报刊业的兴起对中国近代化的促进作用表现在哪些方面?精讲:(1)近代报刊的创立使人们了解和关心国家大事,对促进人们思想的解放起了积极作用。(2)近代报刊和杂志还往往成为改良派和革命派的宣传工具,有利于新思想的传播,促进和推动了革命形势
5、的发展。(3)近代报刊还为人们提供了经济信息,有利于民族工商业的发展。(4)各类报刊、杂志的创办,日益丰富了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2“饮早茶,叹(粤语,意为享受)报纸”仍为当今广州的一大民俗。报刊对近代中国所产生的影响包括()密切了人与人之间的联系开阔了民众的视野大大丰富了下层民众的精神和物质生活进步报刊发挥着制造舆论、唤醒民众的启蒙作用A BC D解析:首先,下层民众由于受教育程度和生活压力的限制,与报刊的关系相对较远;其次,报刊顶多是丰富民众的精神生活而不是物质生活,因此的表述错误,排除即可。答案:B1.原因(1)外因:西方礼仪和民主共和思想的传入。(2)内因:新文化运动和_运动推动。2.表
6、现(1)民国之初,废除跪拜、作揖,代之以_、握手。(2)在通商口岸的知识层和官宦人家出现_。(3)19世纪中期开始,葬礼走向文明、卫生、_。国民革命鞠躬文明婚礼简洁3.影响(1)反映了社会物质文明的进步,折射出_和民主意识。(2)有些成为妇女解放的重要标志。(3)发展不平衡,_相对闭塞和贫穷。人文精神农村民国时期礼仪革新的积极作用有哪些?精讲:(1)废除了旧的礼仪制度,代之以新的礼节,体现了自由平等的文明精神。(2)取消了旧式的称谓,有利于解放人们的思想,传播平等的思想观念。(3)新式礼仪的出现也有利于对外交往的发展,更有利于中国走向世界。31912年3月(中华民国)内务、教育二部为丁祭事会同
7、通告各省电文“查民国通礼,现在尚未颁行。在未颁以前,文庙应暂时照旧致祭。惟除去拜跪之礼,改行三鞠躬”这反映的实质问题是()A鞠躬之礼代替跪拜礼节B平等观念取代尊卑等级观念C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D民族平等观念的形成解析: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能力。鞠躬取代跪拜反映的实质问题是平等取代尊卑观念,A项只是现象,C项的共和材料没有涉及,D项民族方面材料没有涉及。答案:B知识点整合 全方位、多角度看问题中国近代社会生活变迁的特点和影响1特点(1)发展不平衡:在通商口岸和大城市人们社会生活近代化进程明显,农村和内地变化不大。(2)中国近代社会生活变化受西方舶来文明影响深刻,具有明显的半殖民地化色彩。(3
8、)变化过程中既有新旧冲突,又有东西文化碰撞,近代化特征越来越明显。(4)经历了一个从被动接受到主动向西方学习的过程。(5)随着中国民主进程的发展而不断加深。(6)变化首先从通商口岸开始,逐步向内地扩展,这与资本主义列强势力的侵入路线相同。(7)近代中国的社会生活虽有较明显变化,但始终保持着民族特色。2影响(1)政治上:有利于中国反封建斗争的展开,促进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发展(2)经济上:有利于中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和工业化进程的发展。(3)思想文化上:有利于冲破封建文化的束缚,革除弊端,既保留传统中国文化的精髓,又日趋科学合理。总之,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有利于封建因素的消除和促进中国社会的进
9、步。“新礼服兴,翎顶补服灭;剪发兴,辫子灭;爱国帽兴,瓜皮帽灭;天足兴,纤足灭;阳历兴,阴历灭;鞠躬礼兴,跪拜礼灭”这首民谣反映了某个重大历史事件引起的社会风貌的变化。这一事件是()A戊戌变法B洋务运动C辛亥革命 D护法运动解析:答案:C1戊戌变法时期,有人做诗曰:“大半旗装改汉装,宫袍裁做短衣裳,脚跟形势先融化,说道莲钩六寸长。”此诗主要反映了什么历史现象()A倡导婚姻自由 B易服、废止缠足C全盘西化 D反清革命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从题干内容看,应该与衣服和足有关,而A、C、D三项都与内容不符,只有B项与题干内容相符。答案:B21909年初,大公报上的一篇文章称“第一是开眼界,可以
10、当作游历,看看欧美各国的风土人情真如同身历其境,亲眼得见一样时常看看,岂不比听戏强的多么?”使人们“开眼界”的是()A电视 B电影C报纸 D广播解析:本题旨在考查学生阅读理解材料的能力。由题干材料中的关键信息“当作游历,看看风土人情真如同身历其境,亲眼得见一样”,可判断符合题意的是B项,且19世纪末,电影传入中国。答案:B3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我国民报(指中国人自己创办的报纸)之产生,当以同治十二年(指1873年)在汉口出版之昭文新报为最早。次为同治十三年在上海出版之汇报,在香港出版之循环日报,及光绪十二年在广州出版之广报,斯四者皆当时深悉外情之所为。戈公振中国报学史材料二朝旨废八股改试经义策
11、论,士子多自濯磨(指改旧换新),虽在穷乡僻嚷,亦结数人合订阅沪报一份。而所谓时务策论,主试者以报纸为蓝本,而命题不外乎是。应试者以报纸为兔园册子(指明清时鄙视八股文选本的叫法),而服习不外乎是。东方杂志第14卷第6号材料三1909年,于右任在上海租界创办民呼日报。该报“实行大声疾呼,为民请命”为宗旨,揭露清政府统治的腐朽黑暗,革命色彩鲜明。内容分言论、纪事、丛录三部分,辟有社说、专论、诗话、艺苑等栏,并配合时事新闻,登载有关政治、时事、社会生活的图画,以讽刺画为主,行销甚广。历史材料与解析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二,分析促使19世纪末中国报刊业发展的因素。(2)根据材料三,概括民呼日报“行销
12、甚广”的原因。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阅读材料,提取有效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所有问题的解答皆须仔细从材料中提取关键信息。第(1)问由材料一中最后一句和材料二中“朝旨改试经义策论”、命题取材报纸内容可推知答案;第(2)问须从材料三中归纳得出。答案:(1)因素:西方的影响;科举改革的影响;社会的需要。(2)原因:适应形势;内容丰富;易于阅读(或图文并茂)。(2011高考浙江文综卷)据地方志记载,民国时期某城市“旧式婚姻居十之七八,新式者不过十之二三”。对此理解错误的是()A旧式婚礼因为简便节约更为流行B城市尚且如此守旧,更不要说乡村C婚姻习俗的新旧变迁有一个过程D传统的婚姻观念仍为多数人所坚持解析:旧式
13、婚姻居多并不是因为其简便节约,相反与新式婚礼相比,旧式婚礼更复杂繁琐。答案:A4“又是庚申元旦节,过年过得直贯冲。见面齐声道恭喜,脱帽都行一鞠躬祝罢再把新年贺,两手深深打一恭”。长沙市民曾有的这些习俗,最早可能出现于()A唐宋时期 B明朝后期C民国初年 D新中国时期解析:以鞠躬礼取代传统的跪拜礼,始于民国初年政府的礼仪改革。答案:C5读下列广告:“女学生周某某,现年28岁,毕业于美国女子大学。现执教于京师某女子学校。自悬牌之日起,至民国8年1月止,某男如有与某某同等之能力及资产者,每日午后至6时,为会谈期。”对此材料评论正确的有()其背景为辛亥革命后,临时政府主张婚姻自由反映当时一些女青年思想解放这一现象多出现于中国的大中城市体现了西方近代进步思想对中国社会的影响A BC D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阅读、分析及概括的能力。从题干材料可知是属于近代社会生活变化的问题,结合材料与所学可知四个选项都是正确的。答案:D一、解析与探究(教材P58)上述材料反映的这些现象说明了什么?你能从中得出什么结论?提示:(1)上述材料说明,清末民初,对于废除蓄辫陋习,绝大多数人持肯定、欢迎的态度,但仍有少部分人因循守旧,持抵制态度。(2)从中得出的结论:近代以来,传统陋习的变革以及人们观念的更新不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