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管理学考前辅导(附答案)_第1页
行政管理学考前辅导(附答案)_第2页
行政管理学考前辅导(附答案)_第3页
行政管理学考前辅导(附答案)_第4页
行政管理学考前辅导(附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一)名词解释政府人力资源管理政府人力资源管理是指依据人力资源开发和管理的目标,对政府工作人员特别是政府公务员开展的战略规划、甄选录用、职业发展、开发培训、绩效评估、薪酬设计管理、法定权利保障等多项管理活动的总和。官僚制官僚制又称科层制,是指一种以分部分层、集权统一、指挥服从等为特征的组织形态,是现代社会实施合法统治的行政组织制度。社会行政社会行政是社会成员依照一定的社会关系组成各种社会团体,参与社会公共事务管理的一种形态。行政领导行政领导是指在行政组织中,经选举或任命拥有法定权威的领导者依法行使权力,为实现行政管理目标所进行的组织、决策、指挥、控制等活动的总称。处长治国“处长治国”是指处于政

2、策执行第一线的处级干部们在执行政策时滥用权力和以权谋私的现象。类行政组织类行政组织是指按照法律、法规、规章授权或受政府委托而对社会公共事务(如教育、文化、科技、卫生、体育、环境等领域)以及公共财政、社会政策等具有管理和监督职能的组织。行政改革政府为了适应社会环境,或者高效公平地处理社会公共事务,调整内部体制和组织结构,重新进行权力配置,并调整政府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过程。街头官僚“街头官僚”,是指处于基层同时也是最前线的政府工作人员,他们是 HYPERLINK :/ baike /sowiki/%E6%94%BF%E5%BA%9C%E9%9B%87%E5%91%98?prd=content_doc

3、_search o 政府雇员 政府雇员中直接和公民打交道的基层 HYPERLINK :/ baike /sowiki/%E5%85%AC%E5%8A%A1%E5%91%98?prd=content_doc_search o 公务员 公务员。理性决策是指在做出决策之前,根据决策目标,收集充分的信息,分析各种可能的选择,拟订多个决策方案,经过科学论证,然后给予选择的决策过程。10.区域公共管理区域公共管理是指在一定区域内以政府为主导的各类组织,为了寻求对区域公共事务的合理治理,促进区域的协调发展,以实现社会资源的合理配置与利用的一种争渡治理新模式11.行政组织结构行政组织结构,是指构成行政组织各要

4、素的配合和排列组合方式,包括行政组织各成员、单位、部门和层级之间的分工协作,以及联系、沟通方式。12. 行政执行是指国家行政机关及其公务人员在决策完成之后,将决策目标变成现实的过程,是为实现决策目标而重新调整行为模式的动态过程。13. 行政监督是指各类监督主体,依法对国家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行政行为进行的监督和督导14.行政组织行政组织是行政管理活动的主要载体,是静态组织结构和动态组织活动过程的统一。就动态而言,行政组织指为完成行政管理目标而进行所有活动的过程。就静态而言,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行政组织包括立法、司法、企事业单位及社会团体中有行政功能的机构;狭义而言,专指政府行政组织。15.

5、 公共预算公共预算是一国政府在一定时期内为实现政治、经济和社会目标,依据国家之施政方针,以国家整体资源与国民负担能力为评估基础,所预定的公共财政的收支计划,它反映了政府的政策选择以及提供服务的优先次序,为公民提供了强有力的责任工具16. 公民参与公民参与是指公民试图影响公共政策和公共生活的一切活动,它是我国公民参与政府治理的基本方式。(二)简答题简述政府审计的一般原则和基本方法(1)合法性原则(2)客观性原则(3)独立性原则 (1)程序检查法-顺查法,逆查法(2)范围检查法-抽查法,详查法研究行政职能的意义是什么(1)行政职能的有效界定是政府发挥作用,实现自身价值的前提。(2)行政职能是建立以

6、及如何建立行政组织的依据。(3)行政职能是确定政府目标和任务的内在标准。 (4)行政职能的落实情况是衡量政府效能的重要指标。简述行政管理的制度环境的构成在现实的行政管理世界中,制度环境可以区分为正式制度(有形制度)和非正式制度(无形制度)两种(1)正式制度是指人们有意识地创造的一系列政治架构、体制安排、法律法规、政策规定和契约等。(2)非正式制度是指对人的行为不成文的限制,是与法律等正式制度相对的概念,包括价值信念、伦理规范、道德观念、风俗习惯和意识形态等。简述行政执行自下而上路径的特点(1)重视基层官员的作用;(2)认为行政执行活动是多组织或个人之间互动的过程;(3)从基层和个人出发看待政策

7、执行问题,政策链条中的底层是观察和分析政策的基点和焦点;(4)政策执行与政策制定是不可分离的。简述精英决策的主要优缺点简述非正式制度环境对行政管理的影响(一)对行政风气的影响:官本位阻碍改革创新;官本位制约科学发展;官本位损害群众利益;官本位助长用人腐败。(二)对行政行为的影响:一是在正式制度有效发挥的前提下,非正式制度进一步对正式制度的发挥作补充对行政行为做正向激励,如公开表扬或夸奖、,以及负向的激励、严厉的批评等。二是在正式制度作用疲软时,如果行政组织中的组织成员的行为符合非正式制度的要求,那么他的行为就会被其非正式制度环境下的成员接受,反之。三是当正式制度放生变更或创新时,由于非正式制度

8、尚未形成或很难在短时间内发生改变,常常导致“物是人非”的局面。(三)对行政过程的影响。一是对行政权力运行过程的影响;二是对行政决策与行政执行的影响;三是对行政监督的影响。(四)对行政管理绩效的影响。简述公共管理与私人管理的不同之处(1)使命不同(2)服务对象不同 (3)效率意识不同(4)结果可预测性不同 (5)责任感不同8.简述中层官员扮演在行政管理活动中扮演的主要角色(1)微观决策者角色 (2) 参谋咨询者角色(3) 沟通协调者角色 (4) 政策执行者角色9.简述类行政组织的主要功能(1)提升社会运行质量的功能(2)社会服务和管理职能(3)提高公共服务效率(4)沟通协调功能(5)监督管理功能

9、10. 简述政府人力资源管理的发展趋势(1)从战术性向战略性的政府人力资源管理转变(2)从刚性向柔性的政府人力资源管理转变 (3)从封闭式向开放式的政府人力资源管理转变11.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行政职能发生了那些变化?(1)职能中心的转变(2)职能方式的转变 (3)职能关系的转变(4)政府组织结构的调整12. 简述行政执行自下而上路径的特点(1)重视基层官员的作用;(2)认为行政执行活动是多组织或个人之间互动的过程;(3)从基层和个人出发看待政策执行问题,政策链条中的底层是观察和分析政策的基点和焦点;(4)政策执行与政策制定是不可分离的。13.简述正式制度的主要特点 (1)正式制度具有明确的强制

10、性和有意识性(2)正式制度具有明显的利益差别性(3)正式制度变革速度较快(三)论述题结合实际,论述我国行政改革的方向和重点。(1) 行政改革的定义及分类 行政改革是指政府为了适应社会环境,或者高效公平地处理社会公共事务,调整内部体制和组织结构,重新进行权力配置,并调整政府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过程。分类主要有1以适应社会环境为取向;2以精简机构为取向;3以调整组织结构为取向;4以调整权力关系为取向;5以人事制度改革为取向。(2) 我国行政改革的方向和重点 行政改革的方向:行政改革重点:一、以增强行政改革动力为主,全方位调动社会公众参与和支持行政改革的积极性; 二、以减少行政层次为主,进行行政管理区划

11、的调整: 三、以改善行政改革环境为主,为行政改革营造良好的氛围;结合实际,谈谈如何加强我国的行政监督。(一)赋予监督机构以应有的政治地位和独立性,提高其监督权威 要以权力制约权力,就必须要求制约权力的权力即监督权应大于或至少应独立平行于被制约的权力,否则,监督权就难以充分实现。笔者认为,要通过一定的立法程序赋予人大实实在在的最高行政监督权,保证人大及其常委会对整个行政过程中的真实有效的监督,赋予各级纪检机构、监察机关、司法机关的独立监督职能,其中包括监督机构具有与同级党政权力机构相对平等的权力主体地位,人事任免除需各级党的代表大会和人民代表大会选举产生的官员外,其他人员的人事任免由监督机构独立

12、行使任免权,财务经费管理与同级财政脱钩,由上一级财政按年度纳入预算,由监督机构系统内纵向划拨管理使用,独立行使执纪办案、刑事立案、司法审判等权力,应考虑从根本上不改变现有体制的前提下,适当修改现行的相关法律,使监督机构成为只对上级主管部门负责的派出机构,实行垂直领导体制。只有如此,才能保证监督的实效性(二)健全行政监督的法律机制 第一,加快行政监督立法进程,加快行政监督立法。重点是加强操作性强、实践迫切需要的、群众千呼万唤尚未出台的行政监督程序法、新闻法、监督法、公职人员财产申报法、公职人员离职审计法、政务公开法、舆论监督程序法等。据报道,监督法自1989年九届人大一次会议以来就一直是全国人大

13、立法提案的最热话题,这说明了人们对监督问题的关注和对政治廉洁的强烈期待。邓小平在谈到解决腐败问题时指出“一个是教育,一个是法律”,并强调“还是要靠法制,搞法制靠的住些。” 第二,修订现有行政监督法规,主要是对已过时的、不再适应当前实际的行政监督法规进行修改和重新公布;把那些运行良好、效能较高的法规、规章以更高的法律形式加以取代;把那些比较成熟的经验和做法以法律、法规和规章的形式固定下来,以确保行政监督的公开、公平、公正地行使。 (三)注重事前的预防和事中的监督。 针对行政监督长期以来偏重于事后追惩性监督的倾向,应注意强化对权力授受过程的监督,把好入口关,努力做到防患未然。现行的监督体制要改变事

14、后“亡羊补牢”的做法。在实际的监督活动中,应当以“防患于未然”为主,这是监督的根本任务所在。同时对行政行为过程也要加强控制,随时发现问题并立刻纠正,防止偏差的扩大演变为腐败行为,努力促成事前、事中、事后监督有机结合,从而提高监督的实效。(四)提高行政机关行政行为的公开性和透明性,完善群众及新闻媒体的监督 十七大报告指出:“确保权利正确行使,必须让权利在阳光下运行。”阳光之下鲜有罪恶,要完善行政监督体制,必须坚定地实行政府机关行政行为的公开性和透明性,正如列宁所说:“没有公开性而谈民主监督是可笑的”。 同样只有政府机关行政行为的透明,才能使各种权利寻租、消极腐败现象无葬身之地;才能保证人民群众对

15、权力运行的直接监督,有效的预防各种权力寻租、消极腐败现象发生;才能更好地让人民知情、知政,为强化民主监督创造条件。应该说当前各级政府都在不同程度上实行了政务公开,但是公开的程度还不够,而且政务公开还没有上升为法律,缺乏法律约束,所以应该尽快健全公开办事制度。这样社会各界就可以利用这一制度,积极参与行政监督活动,也强化和完善了群众监督的作用。目前群众监督虽然随着我国民主化的进程不断的加强,但还有很多要完善的地方。首先,要继续完善政务公开制度,广泛的接受群众的监督同时也要利用信息网络,推行电子政务,“近几年网络监督运用信息技术及通讯技术构建的,以改进政府组织,重组公共管理,最终实现办公自动化和信息

16、资源的共享为目的的新型公共行政模式,对行政监督的促进作用尤为重要”。其次,继续加强信访、举报、控告完善信访体系。最后,强化群众监督法律保障,通过制定专门的法律,来确立群众监督的法律地位。 在完善群众监督的同时,也应该注意强化新闻媒体的舆论监督作用,新闻媒体作为独立于立法、司法、行政三权以外的“第四种权利”在行政监督中起着独特的监督作用。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媒体舆论监督在我国行政监督机制中还比较薄弱,当前需要进一步完善舆论监督机制,加强新闻立法,一方面用法律规范新闻工作着的行为。另一方面,为舆论监督提供法律保障,保障新闻工作者的舆论监督权不受外界的侵犯。 (五)加强行政监督队伍建设,不断提高监督

17、人员的道德素质和业务素质目前,我们的行政监督虽然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监督的法律和法规还有待健全,这就不可避免导致一些行政监督人员徇私枉法,滥用权利,监督作用大打折扣,因此高度重视行政监督人员队伍建设、不断强化和提高行政监督人员的道德素质和业务素质、形成有效的自我监督和道德约束机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首先,要使监督主体成员在年龄专业等方面有一个较为合理的结构,其次,针对行政监督队伍中的一些人业务和理论水平较差的情况,通过培训来提高他们的行政监督水平、工作能力等。再次,实行“高薪养廉”,提高行政监督人员的待遇,使他们经济上无后顾之忧。非正式制度对行政管理的影响P40渐进决策的主要优点渐进决策的定

18、义及特点渐进决策的定义:所谓渐进决策是指决策者在决策时在即有的合法政策的基础上,采用渐进方式对现行政策加以修改,通过一连串小小的改变,在社会稳定的前提下,逐渐实现决策目标。渐进决策的特点(2) 渐进决策主要的优点 P245 ?1、 它集中于现有政策稍有不同或有限方法上不同的政策,而不是完全重新评价决策。2、 限定于比较的选择和推断,从而简化决策过程。3、 不坚持问题的解决必须“正确”或“合乎道德”,只要求管用、可行,是各利益集团一致的结果就行。4、 处理正要解决的现有问题,而不是制造可能“范围广大的社会政策幻影”。(3) 结合实际案例,分析为什么要采用渐进决策首先 ,政治的一致性。政治上所推行

19、的一种多党制,决策主体是多元的。但由于阶级利益的一致性,其政治利益常常也是一致的。各政党在竟选时仅对每项政策提出渐进的修改。 其次,技术上的困难。决策者在技术上不可能对决策的所有备选方案都做到透彻的了解。因此 ,他认为,决策者必须在有所了解的基础上就做决策 ,然后边执行边修正。最后 ,现行计划的连续性。任何一项新的决策都不得不考虑原有决策的影响否则便会带来一系列问题。(四)案例分析题谈谈法治行政的必要性、行政违法的危害以及应该如何推进我国法治行政的进程。法治行政的必要性行政管理法治化已成为监督和制约行政权力最为重要法典,在处理紧急突发性事件时有章可循,已成为基本趋势。总之,法律必须明确规定每一

20、种行政行为所要遵循的程序,而行政行为的实施必须符合法定程序。(2)行政违法的危害经过几年的努力,我们在“依法治国”的科学含义、重大意义、战略地位及实施方略等方面形成了比较严密的理论体系,在实践中也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是在我国是否已经成为一个真正的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问题上,尚不能持乐观态度。不可忽视的是,社会生活中依然存在着地方保护主义,部门保护主义,以及带有浓厚违法决策,违法行政色彩的政绩工程、形象工程等与依法治国方略相左的现象,尤其是从类似“仇和执政现象”和“湖南嘉禾拆迁事件”中概括出的违法行政现象,给我国的政治文明和法制建设造成了极大破坏。各级地方政府应该在中央政府的统一领导之下,严格按照宪

21、法法律的规定,履行各项管理社会、服务社会的职能,应该是遵守宪法、法律的模范,然而现实生活中,违法行政现象却时有发生。我们应该注意到,违法行政行为所具有的主体特殊性:行为主体是政府或其职能部门。违法行政行为给具体相对人造成的侵害是有限的,但因为其行为主体是政府或其职能部门,因为政府及其部门是社会生活的管理者,违法行政行为给政治、经济、文化、思想意识、道德观念等社会生活诸方面造成的深层次的影响或冲击就会是难以估量的。可以断言,如果违法行政现象得不到遏制,“依法制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只会成为一句空话。违法行政是我国多年以来法制建设不尽人意的根结所在。 一、“违法行政”严重损害法律的尊严。法律规

22、范区别于其它社会规范、技术规范的重大特点在于法律的国家意志性,维护法律的尊严,关键在于各项法律制度在社会生活中得到有效贯彻和执行。政府也是一种组织,实施各种行政行为也应该接受法律的约束,也就是现在人们所说的“依法行政”。但是现实生活中,政府想建商业城,就可以不顾相关法规强行拆迁;政府要发展地方经济,就可以强行从公务员的工资中扣除10%作为发展基金;政府要创建“国家级XX城市”就可以强令相关部门的工作人员早上查早市,晚上查夜市,双休日也要“奉献”,而且不准提什么补偿条件。一些地方政府实施某项措施,违反了法律规定姑且放在一边,问题在于实施违法行为的时候是那样的理直气壮,自然而然,顺理成章,不到了引

23、起媒体的密切关注、社会反应强烈、上级叫停的时候就无人能够阻止。事实上,前面列举的几个具体行政行为,其违法性是那样明显,既使是没有太多法律知识的人也能轻而易举地看得清清楚楚。遵纪守法是每个公民最基本的义务,组成政府的这些公然挑战法律权威的公仆们,连作为公民的最基本的义务都不能履行,是怎样被录用为国家公务员并走上领导岗位的?他们主观上暴露出来的对法律的轻视到了令人不可思议的程度。无怪乎“县长大还是宪法大”,这种在法治社会中不应成为问题的问题曾一度困惑了我们许多人。 二、“违法行政”严重破坏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改革开放十几年来,我们在大力推进物质文明建设的同时,一直在强调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性,而且

24、是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小学设置思想品德课, 广播、电视、报纸大力宣传先进模范人物的动人事迹,号召广大人民去学习,从而树立良好的社会主义道德风尚。但是一个始终无法回避的事实是社会风气和道德标准的下降。见义勇为牺牲了生命,被救助者的家属不予承认;扶起跌倒的老人害怕被讹诈;食品中添加有毒、有害化工原料,假烟假酒、盗版音像制品充斥市场;经济领域,合同欺诈、欠钱不还习以为常,上市公司借助资信机构发布虚假信息,坑害股民;服务行业相继推出的所谓“承诺制”,承诺的竟然是不卖假货、不欺骗顾客这样基本的职业道德和守法的最低标准,而传媒和大众居然对此大加赞赏;“撑死胆大的,饿死胆小的”这种不择手段的逻辑成了许多人的

25、信条。这足以证明,我们的社会信仰缺失、信用缺失到了相当严重的程度。与此同时,社会大众从未间断地受到正面教育,今天我们向赵某某学习、明天向钱某某学习,后天还有孙某某、李某某,什么要作“四有”新人,什么“五讲四美三热爱”等等口号不绝于耳。我们不否认对国民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必要性、重要性,然而,法律是道德的底线,在一个最基本的社会规范法律,都不被社会管理者政府所尊重的社会环境里,更高要求的道德规范和再高水准精神文明从何谈起?我们一边搞法制教育,一边违法行政,一边呼唤诚信,一边却在形成新的政府拖欠。这种情况下,让人们骑自行车不闯红灯简直都是苛求,社会主义道德风尚、精神文明如何深入人心? 三“违法行政”

26、严重败坏党和政府在人民群众中的威信。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政府是全心全意为人民谋利益的政府,党和政府在人民群众中的威信来源于历经半个多世纪的民族独立、民族解放和社会主义建设中所做出的巨大贡献和付出的巨大牺牲。几十年革命战争中,生与死的考验,血与火的洗礼,倒下了多少个李大钊、夏明翰、刘胡兰那样为了民族独立、人民幸福不惜牺牲生命的党的优秀儿女;几十年经济建设中,又涌现了多少个孔繁森、焦裕禄、任长霞式的一心为党工作,为人民的利益鞠躬尽瘁的党的好干部。抗震救灾、抗洪抢险、抗击非典无不体现出党和政府对人民群众的深切关怀和深厚感情,“党的恩情比海深”这句广为传唱的歌词也生动地描绘了人民群众发自内心的对党的

27、感激之情。但是在湖南嘉禾拆迁工程仪式上,当地政府提出的“谁影响嘉禾一阵子,我影响他一辈子”的霸王口号却使党和人民群众之间这种血肉亲情遭到无情伤害。在嘉禾拆迁过程中,有些党员坚决抵制这种错误行经,部分群众为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进行过抗争,结果有3人被错误逮捕,160名公职人员受到株连,部分干部为躲避株连被迫离婚,当地的生产、生活秩序陷入严重混乱。不能排除有些领导干部实施违法行政行为时有“为民造福”的良好初衷,也不能否认违法行政行为可以带来局部的短期效益。但是,所取得的那一点点效益,远远不能抵偿所造成的社会危害及引起的政治倒退、思想混乱。为什么一定要用侵害或剥夺一部分群众合法权益的违法行为谋求发展?

28、难道我们就是用这样的方法来“提高执政能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吗?某个地方政府违法施政的行为造成了“一只苍蝇坏了一锅汤”的恶果,侵害了人民群众的合法利益,败坏了政府的形象和声誉,令人痛心疾首。 社会主义法制国家的标志之一就是依法行政制度得到有效保障。要“建立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树立法律的权威,坚决遏制违法行政行为的发生,一是要在全社会树立“法律至上”的思想意识,形成“守法光荣,违法可耻”的思想观念。二是要建立对违法行政行为责任人强有力的惩戒机制,对违法行政行为痛下杀手,即使动机纯正亦不免其责。三是要树立科学的政绩观,在考核各级政府工作业绩的时候,不仅要看做了什么,而且要看怎么做,有无违法

29、行政现象。 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历史任务,正如李鹏同志指出:“依法治国是从人治到法治的伟大变革”,它涉及到一系列观念的更新和制度的改革,其深度和广度是前所未有的。实行依法治国符合时代进步的要求,深得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只要我们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以胡锦涛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下,坚持实行依法治国方略,我们就一定能有效地遏制违法行政现象,就一定能坚定地沿着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道路前进,并达到我们的目的,为中国人民的幸福和政治文明进步做出贡献。各级政府必须坚持在党的领导下、在法治轨道上开展工作。要依法全面履行政府职能,健全完善政府决

30、策机制,严格规范政府执法行为,强化对行政权力的监督制约,全面推进政务公开。要加快推进基层治理法治化,进一步增强基层干部法治观念、法治为民的意识,提高依法办事能力。深入开展多层次多形式法治创建活动,发挥市民公约、乡规民约、行业规章、团体章程等社会规范在社会治理中的积极作用,增强基层组织的自治功能。要着力强化基层法律服务体系建设,统筹城乡、区域法律服务资源,完善法律援助制度,打牢基层法治建设的基础。要深入开展法治宣传教育,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使各级干部能够带头学法尊法守法用法,影响和带动全社会形成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良好法治环境,凝聚起加快发展的强大合力。结合我国

31、当前的 “问责风暴”分析行政领导具体要承担的行政领导责任有哪些 P138 领导责任是指领导干部由于工作失误或失职造成其管辖的单位、部门或工作人员在工作中发生问题、错误造成事故或者不应有的不利影响所应承担的责任。直接责任者是指在职责范围内,不履行或者不正确履行自己的职责,对造成的损失起决定性作用的人员。主要领导责任者是指在职责范围内,对直接主管的工作不负责任,不履行或不正确履行职责,对造成的损失负直接领导责任的人员。重要领导责任者是指在职责范围内,对应管的工作或者参与决定的工作就履行或不正确履行职责,对造成的损失负次要领导责任的人员。内容:(1)负责贯彻执行法律、法规以及权力机关、上级行政机关的

32、决定。(2)主持制定本地区、本部门的工作计划。(3)负责制定公共行政决策,决定公共行政工作中的重大问题。(4)正确地选拔、使用人才。(5)负责对本部门和下级行政机关的工作实行监督、检查。(6)做好协调工作。结合实际谈下类行政组织的发展方向我国行政监督机制存在的问题及其完善措施行政监督的定义行政监督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行政监督是指行政机关内部上下级之间,以及专设的行政监察、审计机关对行政机关及其公务人员的监督。广义的行政监督泛指执政党、国家权力机关、司法机关和人民群众等多种社会力量对国家行政机关及其公务人员的监督。(2) 我国行政监督体制的构成行政监督的构成要素包括监督的主体、客体、内容和标

33、准等四个方面。如果离开真实的主体,没有有效的制度和完善的机构作为载体,那么,对行政机关及其行政人员的监督就成为一句空话。当然,不同的历史时期和不同性质的国家,具有不同的行政监督主体。从某种意义上说,对行政监督主体地位的确立体现了民主程度的差异。中国现阶段的行政监督主体,包括国家的行政监督和社会的行政监督两个方面。其中国家的行政监督有立法机关、司法机关以及行政机关、行政监察和审计部门等。社会的行政监督包括各种社会力量,如政党组织、社会团体、公民和新闻媒体等。行政监督主要是针对行政行为和行政权力的监督,而行政行为和行政权力的载体是国家行政机关及其国家公务员,所以行政监督的指向和客体应当是国家行政机

34、关及其国家公务员。依法拥有行政管理权力、行使行政管理职能的非行政组织及其工作人员,也属于行政监督的客体。行政监督主体不是对国家行政机关及其国家公务员的任何行为进行监督,而只是对国家行政机关及其国家公务员在执行公务和履行职责时的失范行为和失效行为进行监督。所谓失范行为是指行政权力的使用者违反了法律的有关规定;失效行为是指在行政权力的运行过程中,尽管投入了相当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但仍然没有达到既定目标,行政效率低下等等。政府的违法行为和效率状态构成了行政监督的基本内容。行政监督内容的广泛性决定了监督标准的多维性。综观古今中外的行政监督,其标准主要来源于以下几个方面:(1)宪法标准。以国家宪法为标

35、准,监督行政机关及其国家公务员制定的规章、制度、命令是否符合宪法的基本精神和有关规定,以及行政机关及其国家公务员的行政行为是否符合宪法精神,是否同宪法的规定相抵触。(2)法律标准。以国家权力机关制定的各类法律为准绳,监督国家行政机关及其国家公务员遵循和执行法律的情况。(3)纪律标准。为了保证行政机关的有效运转,不仅需要一定的宪法和相关法律规定,而且还需要大量的针对具体政府部门的纪律和制度。如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中规定的国家公务员的纪律及行为规范,以及政府有关部门制定的工作纪律和规章制度等,所有这些纪律和制度无疑也是对国家行政机关和国家公务员进行监督的重要依据;(4)公共政策标准。公共政策是政府制

36、定的调节社会利益关系,推动社会经济发展,规范社会成员行为的规定、准则和策略等。执行政策是国家公务员的基本职责,违反政策行为必须受到追究和制裁。此外,还有职业道德标准、合理性标准等等。监督的主体、客体、内容和标准四个方面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共同构成行政监督的有机统一体。如果四个要素,缺少其中任何一个,行政监督活动都会难以顺利进行。(3) 结合实际例子,分析我国行政监督体制存在的问题我国的行政监督体制,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随着经济、政治体制改革而逐步建立起来的。到现在,从总体上说,现行的行政监督体制是较全面、有效的。但是,我国行政监督体系发展较晚,并且整个监督体系庞杂,缺乏应有的独立性和权威性。而

37、行政管理中的政令不畅、寻租腐败等现象正是表明了我国的行政监督机制存在着一系列明显的缺陷。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行政监督主体缺乏应有的地位与独立性“任何权力制约机制的有效运行都毫无例外地取决于其地位的独立,独立性是行政监督的本质特征和内在要求。”但是,我国行政监督主体的地位却不独立,导致缺乏监督力度。在我国行政机关内部监督体系中,设置在政府内部的行政监察机关,受同级政府和上一级监察机关的双重领导,在这种双重领导体制下,受地方保护主义的影响,内部监督机构往往难以从全社会和宏观上实现监督,从而使监督陷于一种两难境地,严重制约了监督机构的独立性、公正性和权威性。另外,群众监督、新闻监督等往往缺

38、乏固定权威的制度安排作为保障,或是对腐败者缺乏威慑力,或是追踪曝光严重滞后,也存在监督乏力现象(二)行政监督形式与内容单一化,缺乏有效的全程监督,偏重事后监督对于行政监督可以分为事前监督、事中监督、事后监督,只有三者全方位有机结合,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在我国,行政监督的目的是保证行政权力被正确地运用和行使,“它是一项经常性工作,应当贯穿于政府机关及其工作人员行政行为的全过程”。但长期以来,我国行政监督工作偏重于事后追惩。一旦问题发生了,损害了国家和人民的利益了,才进行查处和惩罚。这使得行政监督机构忙于应付问题的查处和惩罚,而失去了应有的职能,使监督工作陷入了不利和被动的局而另外,在监督内容方面

39、,我国的行政监督比较注重违规行为,而忽视对非最优行为的制约。因此,容易造成腐败和权力的滥用,给国家和社会带来了巨大的损害。(三)行政监督法律法规不完善、立法滞后,致使监督缺乏可操作性行政监督是一种法制监督,它必须依法进行,否则就会导致监督的随意性和盲目性。我国行政监督立法不够完善,监督法律制度不足。主要表现在:第一,缺少重要的监督法律、完善的监督法律体系和必需的监督法律法规。近年来,我国制定和颁布了一些有关行政监督的法规、法律和政策,如行政诉讼法、行政监察法、行政复议法、行政处罚法等,但是并没有形成健全的体系。第二,在现有的法律中有关监督的规范不完善,缺乏明确的监督范围和监督程序。第三,对相关

40、抽象行政行为监督的法律比较少,部分领域甚至是空白。第四,一些监督主体的合法权益未得到保障。这就造成一些秉公办事监督人员在执行监督的过程中由于没有得到法律的保护而遭受伤害。(四)行政监督缺乏开放性和透明度 在我国,由于行政活动的公开化程度不高,如“暗箱行政”、“报喜不报忧”等现象,造成了政务公开的缺失,而政务公开和透明正是行政监督的前提,由此就导致了监督信息的不平等、渠道的不顺畅,从而造成行政监督难以发挥实效。 (五)行政监督人员素质不高 行政监督人员是行政监督工作的承担者和实施者,因此,他们的素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行政监督的质量。在我国,部分监督人员存在以下问题:首先,一些行政监督人员的理论知识

41、水平和工作能力不高。其次,思想素质不到位,表现为不坚持原则、贪污腐败、监督不当或放弃监督。这些问题阻碍了行政监督的有效开展(4) 我国行政监督体制的完善建议 (一)赋予监督机构以应有的政治地位和独立性,提高其监督权威要以权力制约权力,就必须要求制约权力的权力即监督权应大于或至少应独立平行于被制约的权力,否则,监督权就难以充分实现。笔者认为,要通过一定的立法程序赋予人大实实在在的最高行政监督权,保证人大及其常委会对整个行政过程中的真实有效的监督,赋予各级纪检机构、监察机关、司法机关的独立监督职能,其中包括监督机构具有与同级党政权力机构相对平等的权力主体地位,人事任免除需各级党的代表大会和人民代表

42、大会选举产生的官员外,其他人员的人事任免由监督机构独立行使任免权,财务经费管理与同级财政脱钩,由上一级财政按年度纳入预算,由监督机构系统内纵向划拨管理使用,独立行使执纪办案、刑事立案、司法审判等权力,应考虑从根本上不改变现有体制的前提下,适当修改现行的相关法律,使监督机构成为只对上级主管部门负责的派出机构,实行垂直领导体制。只有如此,才能保证监督的实效性(二)健全行政监督的法律机制第一,加快行政监督立法进程,加快行政监督立法。重点是加强操作性强、实践迫切需要的、群众千呼万唤尚未出台的行政监督程序法、新闻法、监督法、公职人员财产申报法、公职人员离职审计法、政务公开法、舆论监督程序法等。据报道,监

43、督法自1989年九届人大一次会议以来就一直是全国人大立法提案的最热话题,这说明了人们对监督问题的关注和对政治廉洁的强烈期待。邓小平在谈到解决腐败问题时指出“一个是教育,一个是法律”,并强调“还是要靠法制,搞法制靠的住些。”第二,修订现有行政监督法规,主要是对已过时的、不再适应当前实际的行政监督法规进行修改和重新公布;把那些运行良好、效能较高的法规、规章以更高的法律形式加以取代;把那些比较成熟的经验和做法以法律、法规和规章的形式固定下来,以确保行政监督的公开、公平、公正地行使。(三)注重事前的预防和事中的监督。针对行政监督长期以来偏重于事后追惩性监督的倾向,应注意强化对权力授受过程的监督,把好入

44、口关,努力做到防患未然。现行的监督体制要改变事后“亡羊补牢”的做法。在实际的监督活动中,应当以“防患于未然”为主,这是监督的根本任务所在。同时对行政行为过程也要加强控制,随时发现问题并立刻纠正,防止偏差的扩大演变为腐败行为,努力促成事前、事中、事后监督有机结合,从而提高监督的实效。(四)提高行政机关行政行为的公开性和透明性,完善群众及新闻媒体的监督十七大报告指出:“确保权利正确行使,必须让权利在阳光下运行。”阳光之下鲜有罪恶,要完善行政监督体制,必须坚定地实行政府机关行政行为的公开性和透明性,正如列宁所说:“没有公开性而谈民主监督是可笑的”。同样只有政府机关行政行为的透明,才能使各种权利寻租、

45、消极腐败现象无葬身之地;才能保证人民群众对权力运行的直接监督,有效的预防各种权力寻租、消极腐败现象发生;才能更好地让人民知情、知政,为强化民主监督创造条件。应该说当前各级政府都在不同程度上实行了政务公开,但是公开的程度还不够,而且政务公开还没有上升为法律,缺乏法律约束,所以应该尽快健全公开办事制度。这样社会各界就可以利用这一制度,积极参与行政监督活动,也强化和完善了群众监督的作用。目前群众监督虽然随着我国民主化的进程不断的加强,但还有很多要完善的地方。首先,要继续完善政务公开制度,广泛的接受群众的监督同时也要利用信息网络,推行电子政务,“近几年网络监督运用信息技术及通讯技术构建的,以改进政府组

46、织,重组公共管理,最终实现办公自动化和信息资源的共享为目的的新型公共行政模式,对行政监督的促进作用尤为重要”。其次,继续加强信访、举报、控告完善信访体系。最后,强化群众监督法律保障,通过制定专门的法律,来确立群众监督的法律地位。 在完善群众监督的同时,也应该注意强化新闻媒体的舆论监督作用,新闻媒体作为独立于立法、司法、行政三权以外的“第四种权利”在行政监督中起着独特的监督作用。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媒体舆论监督在我国行政监督机制中还比较薄弱,当前需要进一步完善舆论监督机制,加强新闻立法,一方面用法律规范新闻工作着的行为。另一方面,为舆论监督提供法律保障,保障新闻工作者的舆论监督权不受外界的侵犯。

47、(五)加强行政监督队伍建设,不断提高监督人员的道德素质和业务素质目前,我们的行政监督虽然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监督的法律和法规还有待健全,这就不可避免导致一些行政监督人员徇私枉法,滥用权利,监督作用大打折扣,因此高度重视行政监督人员队伍建设、不断强化和提高行政监督人员的道德素质和业务素质、形成有效的自我监督和道德约束机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首先,要使监督主体成员在年龄专业等方面有一个较为合理的结构,其次,针对行政监督队伍中的一些人业务和理论水平较差的情况,通过培训来提高他们的行政监督水平、工作能力等。再次,实行“高薪养廉”,提高行政监督人员的待遇,使他们经济上无后顾之忧。我国政府机构改革及广东

48、等地实行的大部制改革问题在党的十七届二中全会审议通过了关于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意见和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之后,中央机构进行了“大部制”改革,即按照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则和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既相互制约又相互协调的要求,着力转变职能,调整、优化政府部门之间的职能和管辖范围,理顺关系、优化结构、提高效能。所谓“大部制”,就是在政府的部门设置中,为推进政府事务综合管理与协调,将那些职能相近、业务范围雷同的事务相对集中,由一个部门统一进行管理,最大限度地避免政府职能交叉、政出多门、多头管理,从而达到提高行政效率、降低行政成本的目标。当前,我国地方大部制改革也在快速进行中,然而在改革的进程中也面临着诸多的

49、困境与挑战,如何高效、快速、平稳的推进地方大部制改革是我们亟待解决的问题。 1、地方政府“大部制”改革的必要性 1.1首先,地方政府“大部制”改革是适应经济状况的需要。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我国经济持续高速发展,经过全国上下30年来的艰苦奋斗,目前在经济总量上已经位列世界前茅。经济的变化伴生着社会阶层的变化以及政府、社会、市场之间关系的变化,特别是其背后蕴含的利益群体之间关系的变化。为此,必须在已经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框架下,以市场需求配置资源为价值导向,改革既有的行政体制,由政府主导型的经济发展方式向市场主导型的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以适应经济社会进一步发展的需求。为此,地方政府必须调

50、整以往适应于计划经济体制的机构设置,而转为构建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政府机构设置形式。1.2其次,地方政府“大部制”改革是深化行政管理体制的需要。“大部制”改革,是我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一种新的举措。因此,地方政府必须切实推进机构改革,建立以改善民生为重点,加强与整合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部门,建立科学合理的行政运行机制,才能适应中央政府“大部制”改革后行政构架的配置。1.3最后,地方政府大部制改革是实现政府职能转变的内在需要。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提出,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建设服务型政府,强调要着力转变职能、理顺关系、优化结构、提高效能,形成权责一致、分工合理、决策

51、科学、执行顺畅、监督有力的行政管理体制。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进行了几次大规模的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但地方行政管理改革却相对迟缓,大部分地方政府都未完成全能型政府向市场经济时代的规制型、服务型政府的职能转变,仍就存在着管理职能分散、机构设置过多和职责交叉等重复的问题。大部制改革的目的就是要将政府相同相近的职能进行整合,使其部门职能和权力配置有机统一,权责一致。2、推行地方政府“大部制”改革存在的问题 在地方政府推进“大部制”改革初见成效的同时,同时,我们还必须清醒的看到,按照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当前我国地方政府大部制改革依然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2.1改革中部门监督难的问

52、题。地方政府在大部制改革进行时,将那些职能、业务相近的部门进行了整合,整合后的大部门出现了一个突出的问题,那就是原来多个部门管理的事务和权力现在就一个大部门来行使,权力更加的集中。在这种情况下,部门的权力更容易诱发权力滥用,腐败滋生等问题的出现,把公共的权力用来追求部门甚至是个人的私利,损害了地方政府权力的公共性和合法性。一旦权力垄断后对权力的监督也就更加的困难,由此也会增加权力监督的成本。1如何对大部实行有效的监督管理,怎样监督?怎样管理?如何建立健全决策权、监督权、执行权既相互制约又相互协调的权力结构和运行机制?如何对地方大部进行监督等问题都是地方政府大部制改革所必须要面对和解决的问题。2.2改革中人员分流难的问题。人员的分流既是行政管理机构改革的重点问题又是一个无法回避的重要问题,正因如此,地方政府机构改革的难点就是人员分流这一“瓶颈”问题2。地方政府通过实施“大部制”改革以到达机构整合和部门精简,达到解决地方政府机构臃肿的目的。改革只是通过减少人员的方式是远远不够的,最大的难点是人员的分流问题。政府部门的机构整合后,富余的人员往哪走?领导如何安排?被分流的人员面对自己原先所拥有的权力、收入等,必然会产生抵触,也就会增加了分流工作的难度。如何分流?因此,如何妥善安置分流人员俨然成为了地方政府“大部制”改革的一大难题。 2.3改革中相关配套不全的问题。大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