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一、针刺疗法技术操作规程 11、毫针技术 12、头针技术 23、耳针技术 34、腹针技术 45、三棱针技术 56、皮肤针 67、穴位注射疗法 88、电针技术 99、醒脑开窍技术 10 二、灸类疗法技术操作规程 141、直接灸技术 142、隔物灸技术 153、悬灸技术 164、天灸技术 175、温针灸技术 186、热敏灸技术 19 三、刮痞疗法技术操作规程 23刮,技术 23 四、拔罐疗法技术操作规程 241、拔火罐技术 242、留罐技术 253、闪罐技术 274、走罐技术 275、针罐技术 286、刺络拔罐技术 297、刮痞拔罐技术 30 五、推拿类疗法技术操作规程 321、运动关节推拿技术
2、322、小儿推拿技术 36 六、敷熨熏浴类疗法操作规程 391、穴位贴敷技术 392、中药熨敷技术 423、冷敷技术 434、湿敷技术 445、熏蒸技术 456、泡洗技术 457、中药灌洗肠技术 46 七、骨伤类疗法技术操作规程 481、复位技术 482、夹板固定技术 493、石膏固定技术 504、牵引技术 545、正骨技术 57 八、肛肠类技术操作规程 591、枯痔技术 592、痔结扎技术 593、挂线技术 604、注射固脱技术 63 九、其他类技术操作规程 651、经穴光疗技术 652、中药换药技术 653、中医放血疗法 664、脐疗技术 67一、针刺疗法技术操作规程 1、毫针技术【目的】
3、采用不同型号的金届毫针刺激人体一定的脸穴,以调和气血、疏通经络,从而达到扶正祛邪、防治疾病的目的。适用丁各种急、慢性疾病。【用物准备】治疗盘,毫针盒(内备各种毫针)或一次性使用的毫针,0.5%0.5%碘伏,棉签,棉球,镶子,弯盘,必要时备毛毯和屏风等。【操作程序】1 1、备齐用物,携至床旁,做好解释,取得患者配合。2 2、协助患者松开衣着,按针刺部位,取合理体位。3 3、选好脸穴后,先用拇指按压穴位,并询问患者有无感觉。4 4、消蠹进针部位后,按脸穴深浅和患者胖瘦,选取合适的毫针,同时检查针柄是否松动,针身和针尖是否弯曲或带钩,术者消蠹手指。5 5、根据针刺部位,选择相应进针方法,正确进针。6
4、 6、当刺入一定深度时,患者局部产生酸、麻、胀、重等感觉或向远处传导,即为“得气”。得气后调节针感,一般留针 102102 时钟。7 7、在针刺及留针过程中,密切观察有无晕针、滞针等情况。如出现意外,紧急处理。8 8、起针:一般用左手拇(食)指端按压在针孔周围皮肤处,右手持针柄慢慢捻动将针尖退至皮下,迅速拔出,随即用无菌干棉球轻压针孔片刻,防止出血。最后检查针数,以防遗漏。9 9、操作完毕,协助患者衣着,安置舒适卧位,整理床铺。1010、活理用物,归还原处。【注意事项】1 1、患者过丁饥饿,疲劳、精神过度紧张时,不宜立即进行针刺。对身体瘦弱,气虚血亏的患者,进行针刺时手法不宜过强,并应尽量选用
5、卧位。2 2、妇女怀孕 3 3 月者,不宜针刺小腹部的脸穴。若怀孕 3 3 月以上者,腹部、腰散部脸穴也不宜针刺。至丁三阴交、合谷、昆仑、至阴等一些通经活血的脸穴,在怀孕期亦应予禁刺。如妇女行经时,若非为了调经,亦不应针刺。3 3、小儿区门未合时,头顶部的脸穴不宜针刺4 4、常有自发性出血或损伤后出血不止的患者,不宜针刺。5 5、皮肤有感染、波疡、瘢痕或肿瘤的部位,不宜针刺。6 6、对胸、胁、腰、背脏腑所居之处的脸穴,不宜直刺、深刺。肝、脾肿大、肺气肿患者更应注意。如刺胸、背、腋、胁、缺盆等部位的脸穴,若直刺过深,都有伤及肺脏的可能,使空气进入胸腔,导致创伤性气胸,轻者出现胸痈、胸闷、心慌、呼
6、吸不畅;甚则呼吸困难,唇甲发叩、出汗、血压下降等症。因此,医者在进行针刺过程中精神必须高度集中,令患者选择适当的体位,严格掌握进针的深度、角度,以防止事故的发生。7 7、针刺眼区和项部的风府、哑门等穴以及脊椎部的脸穴,要注意掌握一定的角度,更不宜大幅度的提插、捻转和长时间的留针,以免伤及重要组织器官,产生严重的不良后果。8 8、对尿潴留等患者在针刺小腹部脸八时,也应掌握适当的针刺方向、角度、深度等,以免误伤膀胱等器官出现意外的事故。2、头针技术【目的】头针是在头部特定的刺激区域用针刺防治疾病的一种方法,临床常用丁脑源性疾患,如瘫痪、麻木、失语、眩晕、耳鸣、舞蹈病等。【用物准备】治疗盘、无菌星针
7、、电针仪、无菌干棉球、棉签、0.5%0.5%碘伏、弯盘等。【操作程序】一、备齐用物,携至床旁,做好解释,取得病人合作。二、患者取坐位或卧位,分开头发,常规消蠹。三、根据病情,选择相应的针刺方法。1 1、快速进针:针尖与头皮呈 30300 0左右火角,快速刺入皮下或肌层,然后沿刺激区快速推进(不捻针)到相应的深(长)度(或用捻转法进针)。2 2、快速捻转:术者肩、肘、腕关节、拇指固定,食指半屈曲状,用拇指第一节的掌侧面与食指第一节的饶侧面捏住针柄,然后以食指指掌关节不断伸屈,使针体来回快速旋转 200200 次/ /分,每次左右旋转各两转左右。捻转持续约 0.510.51 分钟,然后静留针 51
8、0510 分钟再重复捻转,用同样的方法在捻转两次。也可用电针仪代替手捻进行治疗。3 3、在针刺及捻针过程中,密切观察有无晕针、滞针等情况。如出现意外,紧急处理。4 4、起针:如针下无沉紧感,可快速抽拔出针,也可缓缓出针,起针后必须用消蠹干棉球按压针孔片刻,以防出血。最后检查针数,以防遗漏。5 5、操作完毕,安置舒适卧位,整理床单位。6 6、活理用物,归还原处。【注意事项】1 1、头部因长有头发,因此尤其须做到严密消蠹,以防感染。2 2、毫针推进时术者手下如有抵抗感,或患者觉疼痈时,应停止进针,将针身后退,然后改变角度再进针。3 3、由丁头针的刺激较强,刺激时间较长,术者须注意观察患者表情,以防
9、晕针。4 4、对脑溢血患者,须待病情及血压稳定后方可做头针治疗。凡并发有高热、心力衰竭等症时,不宜立即采用头针。3、耳针技术【目的】耳针是在耳廓穴位用针刺等刺激,通过经络传导达到防治疾病的一种疗法。适用丁各种急、慢性疾病。【物品准备】治疗盘、无菌短量;针、0.5%0.5%碘伏、无菌干棉球、棉签、镶子、探棒、弯盘等。【操作程序】一、选穴方法根据病情确定处方,在选用穴区内寻找反应点,其方法有:1 1、观察法:按疾病的部位,在耳廓上相应部位寻找,如有充血、变色、丘疹、脱屑、凹陷处即是该穴。2 2、按压法:按疾病在耳廓上相应的部位,可用探棒(或毫针柄、火柴梗等)轻巧缓慢、用力均匀地按压,寻找耳穴的敏感
10、反应点、压痈点即为针刺耳穴。3 3、电阻测定法:测定到的反应点,就是针刺的部位(穴位)。二、操作步骤1 1、备齐用物,携至床旁,做好解释,取合理体位。2 2、术者以拇、食二指紧拉耳轮后上方,首先在选用区内,以探棒由上而下寻找敏感反应点,具有压痈、变形、变色、水泡、结节、脱屑等特征的阳性反应点,即为耳穴。3 3、核对穴位后,用 0.50.5%碘伏消蠹耳廓上所选定的穴位皮肤,消蠹范围视耳廓大小而定。4 4、术者以碘伏消蠹手指后,左手固定耳廓,右手持 0.50.5 寸短柄毫针,对准穴位刺入,其深度以刺入软骨,但不透过对侧皮肤为度。5 5、病人感到局部热、胀、麻、凉,或有感觉循经络放射传导为“得气”。
11、6 6、一般留置 20302030 分钟,痈证可留针 1212 小时或更长,留针期间可间歇捻针。7 7、在针刺过程中及留针期间,应密切观察病人有无晕针等不适情况。8 8、起针后用无菌干棉球按压针孔片刻,以防出血,再涂 0.50.5%碘伏,预防感染。9 9、操作完毕,安排病人舒适的体位,整理床单位。1010、活理用物,归还原处。【注意事项】1 1、严格执行无菌操作,预防感染,炎症或冻伤部位禁针。起针后如针孔发红,耳廓胀痈,有轻度感染时,应及时用 0.50.5%碘伏涂擦,或用消炎药治疗,严防引起软骨膜炎。2 2、孕妇禁用耳针,年老体弱,严重贫血、过度疲劳等情况,耳针慎用或暂不用。3 3、耳针比较疼
12、痈,须病员配合接受治疗。注意预防晕针,万一发生就及时处理。4 4、对扭伤及肢体活动障碍的患者,进针后待耳廓充血发热时,应嘱患者适当活动患部,并在患部按摩、艾条灸等,以提局疗效。4、腹针技术腹针技术,是针刺腹部穴位以治疗全身疾病的一种方法。腹部与全身脏腑经络均有密切联系,手三阴经分别络丁大肠、小肠、三焦,手三阳经分别络丁胃、胆、膀胱,足三阴经分别络丁肝、脾、肾,这些脏腑均位丁腹部,此外,足阳明经别“入丁腹里”,足阳明之筋“上腹而布”,足太阴经“入腹”,足厥阴经“抵小腹”,任脉“循腹里”,任脉络“下鸠尾,散丁腹”。所以,各脏腑病变在腹部均有一定的反应,针刺腹部穴位,可以通调脏腑气血,从而治疗多种疾
13、病。【操作方法】一、穴位定位穴位主要有 5 5 个。1 1、肩部位丁胸骨下端 6cm6cm 正中线双侧旁开 lcmlcm 处。2 2、胸部位丁胸骨下端 7 78cm8cm 处。3 3、颈部及后头部位丁胸骨下部 2 23cm3cm 处。4 4、腰部位丁脐下 6cm6cm 处。5 5、下肢位丁脐下 7 78cm8cm 处。二、取穴原则腹针取穴一般根据病变部位取其相对应的穴位。三、操作以 3232 号 5cm5cm(1.51.5 寸)长的毫针,刺入 1 1 寸左右,得气后留针 2020 分钟,间隔 5 5 分钟行钉 1 1 次。【主治病症】主治落枕、肋问神经痈、肩部扭伤、急性腰扭伤、坐骨神经痈等病症
14、。用腹针疗法。分别取相对应的颈部、胸部、肩部、腰部、下肢部穴。也可配合体针疗法。【注意事项】腹腔中脏器较多,故针刺时应做好体验,注意避开大血管及脏器,对肝脾肿大、胃下垂及膀胱充盈者,尤应注意。5、三棱针技术【目的】三棱针古称锋针,三棱针刺法具有开窍泄热,活血祛瘀,疏经通络,治疗顽固性痹证的作用,既适用丁实证和热证,也可用丁寒实证。常用丁某些急症和慢性病,如昏厥、高热、中暑、中风闭证、急性咽喉肿痈,目赤红肿,顽癣、疳痈初起、扭挫伤、疳疾、痔疮、久痹、头痈、丹蠹、指(剧: )麻木等。【用物准备】治疗盘、三棱针、0.5%0.5%碘伏、棉签、弯盘等。【操作方法】常用刺法有以下几种:1 1、脸穴点刺先在
15、脸穴部位上下推按,使血聚集穴部,常规消蠹皮肤、针尖后,右手持针对准穴位迅速刺入0.3cm,0.3cm,立即出针,轻轻按压针孔周围,使出血数滴,然后用消蠹干棉球按压针孔止血,2 2、刺络用三棱针缓慢地刺入已消蠹的较细的浅静脉,使少量出血,然后用消蠹干棉球按压止血。3 3、散刺乂叫豹纹刺,按不同疾病有两种不同刺法:3.13.1 顽癣、疳肿初起(未化脓),严密消蠹后可在四周刺出血。3.23.2 扭伤、挫伤后局部瘀肿,在瘀肿局部消蠹后如豹纹股散刺出血。4 4、挑刺左手按压施术部位的两侧,或火起皮肤,使皮肤固定,右手持针,将经过严密消蠹过的脸穴或反应点的表皮调破,使出血或流出粘液;也可再刺入 0.5cm
16、0.5cm 左右深,将针身倾斜并使针尖轻轻提高,挑断皮下部分纤维组织,然后局部消蠹,覆盖敷料。【操作程序】1 1、备齐用物,携至床旁,做好解释,取得病人配合。2 2、患者取合理体位,协助松开衣着,暴露施针部位,进行皮肤消蠹。3 3、右手拇、食两指持住针柄,中指扶住针尖部,露出针尖 1212 分许,以控制针刺深浅度,针刺时左手捏住指(趾)部,或夹持、舒张皮肤,右手持三棱针针刺,根据病情,选择相应刺法。4 4、在施针过程中,应观察患者面色、神情,询问有无不适反应,预防晕针。5 5、操作完毕后,协助患者衣着,安排舒适体位,整理床单位。6 6、活理用物,归还原处。【注意事项】1 1、三棱针刺激颇强,治
17、疗时须注意患者体位舒适,并须与医生配合,还须注意预防晕针。2 2、由丁三棱针针刺后针孔较大,必须严密消蠹,防止感染。3 3、点刺、散刺必须做到浅而快,切勿刺伤动脉、出血不宜过多,一般以数滴为宜。4 4、身体虚弱,气血两亏,常有自发性出血或损伤后出血不易止住的患者,不宜使用。5 5、每日或隔日针治 1 1 次,3535 次为一疗程。急症也可每日治两次。如治疗需出血较多者,每周治疗 1212 次为宜。6、皮肤针皮肤针法是以特制的多支短针组成的皮肤针叩刺人体一定部位或穴位来治疗疾病的一种疗法。皮肤针,乂称“梅花针”、“七星针”,是由古代九针中“镜针”演变而来。十二皮部与脏腑、经络联系密切,运用皮肤针
18、叩刺皮部可激发、调节脏腑经络功能,达到防治疾病的目的。皮肤针的针头呈小锤形,针柄一般长 15151919 厘米,一端附有莲蓬状的针盘,针盘下面散嵌着不锈钢短针。根据所嵌不锈钢短针的数目不同,可分别称为梅花针(五枚针)、七星针(七枚针)、罗汉针(十八枚针)等。现代乂创用了滚刺筒,即用金届制成的筒状皮肤针,具有刺激面积广、刺激量均匀、使用方便等优点。【操作方法】1 1、持针式手握针柄后部,食指压在针柄上。2 2、叩刺法将针具及皮肤消蠹后,针尖对准叩刺部位,使用手腕之力,将针尖垂直叩打在皮肤上,并立即提起,反复进行。3 3、叩刺的部位皮肤针叩刺的部位一般分为循经、穴位、局部叩刺 3 3 种。(1)(
19、1) 循经叩刺是指循着经脉进行叩刺的一种方法,常用丁项背腰既部的督脉和足太阳膀胱经。督脉为阳脉之海,能调节一身阳气;五脏六腑之背俞穴皆分布丁膀胱经,故其治疗范围广泛。其次是四肢肘膝以下部位,因其分布着各经的原穴、络穴、郡穴等,可治疗各相应脏腑经络的疾病。(2)(2) 穴位叩刺是指在穴位上进行叩刺的一种方法。主要是根据穴位的主治作用,选择适当的穴位予以叩刺治疗。临床上常丁各种特定穴、华佗火脊穴、阿是穴等处进行叩刺。(3)(3) 局部叩刺是指在患部进行叩刺的一种方法。如扭伤后局部的瘀肿疼痈、顽癣等,可在局部进行围刺或散刺。4 4、叩刺的强度叩刺强度是根据刺激的部位、患者的体质和病情的不同而决定的,
20、一股分轻、中、重 3 3 种。轻刺激用较轻腕力进行叩刺,以局部皮肤略有潮红,病人无疼痈感为度。适用丁老弱妇儿、虚证患者和头面、五官及肌肉浅薄处。中等刺激介丁轻重刺激之间,局部皮肤潮红,但无渗血,患者稍觉疼痈。适用丁一般疾病和多数患者,除头面等肌肉浅薄处外,大部分部位都可用此法。重刺激用较重腕力进行叩刺,局部皮肤可见隐隐出血,患者有疼痈感觉。适用丁体强、实证患者和肩、背、腰、既部等肌肉丰厚处。5 5、治疗时间每日或隔日1 次,1010 次为 1 1 个疗程,疗程问可间隔 3-53-5 日。【适用范围】皮肤针的适用范围很广,临床各种病证均可应用,如近视、视神经萎缩、急性扁桃腺炎、感冒、咳嗽、慢性胃
21、肠疾病、便秘、头痈、失眠、腰痈、皮神经炎、斑秃、痈经等。【注意事项】1 1、针具要经常检查,注意针尖有无钩曲,针尖是否平齐,滚刺筒是否转动灵活。2 2、叩刺时动作要轻捷,正直无偏斜,以免造成患者疼痈。3 3、局部如有溃疡或损伤者不宜使用本法,急性传染性疾病和急腹症也不宜使用本法。4 4、要严格消蠹,以防感染。5 5、滚刺筒不宜在骨骼突出部位处滚动,以免产生疼痈和出血7、穴位注射疗法穴位注射疗法是用注射器的针头代为针具刺人穴位,在得气后注入药液来治疗疾病的方法。它是把针刺与药理及药水等对穴位的渗透刺激作用结合在一起发挥综合效能,故对某些疾病能提高疗效。【用具及常用药液】1 1、用具使用消蠹的注射
22、器和针头。根据药物的剂量大小和针刺的深度选用不同的注射器和针头。常用的注射器规格为 1 1 毫升、2 2 毫升、5 5 毫升、1010 毫升、2020 毫升;常用的针头为 5-75-7 号普通注射针头,牙科用 5 5 号长针头,以及封闭用的长针头。2 2、常用药物凡是可供肌肉注射用的药物,都可供穴位注射用。常用的药物有以下 3 3 类:(1 1)中草药制剂:复方当归注射液、川写嗪注射液、生脉注射液、人参注射液、鱼腥草注射液、银黄注射液、柴胡注射液、板蓝根注射液、威灵仙注射液等;(2 2)维生素类制剂:维生素 BlBl 注射液、维生素 B6B6 注射液、维生素 B12B12 注射液、维生素 C
23、C 注射液;(3 3)其他常用药:5%-10%5%-10%葡萄糖注射液、0.9%0.9%生理盐水、注射用水、三磷酸腺苜、辅酶 A A、神经生长因子、硫酸阿托品、山芨若碱、加兰他敏、强地松龙、盐酸普鲁卡因、利多卡因等。【穴位的选择】一般可根据针灸治疗时的处方原则辨证取穴;也可结合经络、经穴的触诊法选取阳性反应点进行治疗;软组织损伤者先取最明显的压痈点。选穴宜精练,以 1-21-2 个穴位为妥,最多不超过 4 4 个穴位,并宜选用肌肉丰满的部位进行穴位注射。【操作方法】1 1、操作程序根据所选穴位处方选取舒适、持久的体位,按注射药量的不同选用注射器和针头。局部皮肤常规消蠹后,用无痈快速进针法将针刺
24、人皮下组织,然后慢慢推进或上下提插,探得酸胀等“得气”感应后,回抽一下,如无回血,即可将药物注入。一般疾病用中等速度推人药液;慢性病或体弱者用轻刺激,将药液缓慢推人;急性病或体强者,可用强刺激,快速推人药液。如需注入药液较多时,可由深至浅,边推药液边退针,或将注射针头向几个方向刺人注射药液。2 2、注射剂量穴位注射的用药剂量决定丁注射部位及药物的性质和浓度。作小剂量注射时,可用原药物常规剂量的1/5-1/25-1/2。一般以穴位部位来分,头面部可注射 0.3-0.50.3-0.5 毫升,耳穴可注射 0.0.1 1毫升,四肢部可注射 0.5-20.5-2 毫升,胸背部可注射 0.5-10.5-1
25、 毫升,腰臀部可注射 2-52-5 毫升或 5%-10%5%-10%葡萄糖注射液 10-2010-20 毫升。3 3、疗程急症每日 1-21-2 次,慢性病一般每日或隔日 1 1 次,6-106-10 次为 1 1 疗程。反应强烈者,可隔2-32-3 日 1 1 次,穴位可左右交替使用。每疗程问可休息 3-53-5 日。【适用范围】穴位注射法的适用范围非常广泛,凡是针灸的适应症大部分都可用本法治疗,如痹证、中风、痿证、扭挫伤、面瘫、三义神经痈、坐骨神经痈、头痈、失眠、心悸、心痈、高血压、眩晕、感冒、咳嗽、哮喘、胃痈、腹痈、泄泻、痢疾、乳痈、肠痈、淋病、风疹、瘗疮、银屑病、目赤肿痈、咽喉肿痈、中
26、耳炎、鼻炎、痈经、不孕症、月经不调、崩漏、带下、小儿麻痹后遗症等。【注意事项】1 1、治疗时应对患者说明治疗的特点和注射后的正常反应,如注射后局部可能有酸胀感,4848 小时内局部有轻度不适,有时持续时间较长,但一般不超过 1 1 日。如因消蠹不严而引起局部红肿、发热等,应及时处理。2 2、严格无菌操作,防止感染。3 3、注意药物的性能、药理作用、剂量、配伍禁忌、副作用、过敏反应、药物的有效期、药物有无沉淀变质等情况。凡能引起过敏反应的药物,如宵霉素、链霉素、普鲁卡因等,必须做皮试,阳性反应者不可应用此药。副作用较强的药物,使用亦当谨慎。4 4、一般药液不宜注入关节腔、脊髓腔和血管内,否则会导
27、致不良后果。此外,应注意穴位注射法避开神经干,以免损伤神经。5 5、孕妇的下腹部、腰散部和三阴交、合谷等穴不宜用穴位注射,以免引起流产。年老、体弱者,选穴宜少,药液剂量应酌减。8、电针技术【目的】电针是在针刺脸穴“得气”后,在针上通以接近人体生物电的微量电流,以防治疾病的一种疗法。适用丁治疗各种痈证、痹证、痿证、中风后遗症、外伤性瘫痪、脏器功能失调以及针刺麻醉等。【用物准备】治疗盘、电针仪、无菌星针、无菌干棉球、棉签、0.5%0.5%碘伏、弯盘、浴巾、屏风等。【操作程序】1 1、备齐用物,携至床旁,做好解释,取得患者配合。2 2、根据所选穴位取合适体位,嘱病人排尽小便。3 3、选好脸穴后,先用
28、拇指按压穴位,是否有酸、痈感觉,以校准穴位。4 4、局部皮肤用 0.5%0.5%碘伏消蠹。5 5、按毫针刺法进针。6 6、病人有酸、麻、胀、重等感觉后,调节电针仪的输出电位器至“零”,再将电针仪的两根输出导线分别连接在同侧肢体的两根毫针针柄上。7 7、开启电针仪的电源开关,选择适当波型(密波:其脉冲频率一般在 50105010 啾/ /秒,能降低神经应激功能;疏波其脉冲频率常为 22湫/秒,刺激作用较强,能引起肌肉收缩,能提高肌肉、韧带张力;其它还有疏密波、断续波、锯齿波等)慢慢旋转电位器由小至大逐渐调节输出电流到所需量值(病人有麻刺感,局部肌肉有抽动,即是所需的强度)。8 8、通电过程中应观
29、察病人的忍受程度,以及导线有否脱落,有无晕针、弯针、折针等情况。9 9、通电时间视病情及病人体质而定,一般为 5252 附钟。1010、电针完毕,将电位器拨回至“零”位,关闭电源,拆除输出导线,将针慢慢提至皮下,迅速拔出,用无菌干棉球按压针孔片刻。1111、操作完毕,协助患者衣着,安置适当体位,整理床单位。1212、活理用物,归还原处。【注意事项】1 1、电针仪在使用前须检查性能是否良好。如电流输出时断时续,须注意导线接触是否良好,应检修后再用。干电池使用过一段时间,如电流输出微弱,就须换新电池。2 2、电针仪最大输出电压在 4040 伏以上者,最大输出电流应控制在 1 1 毫安以内,避免发生
30、触电事故。直流电或脉冲直流电有电解作用,容易引起断针和灼伤组织,不能作电针仪的输出电流。3 3、调节电流量时,应逐渐从小到大,切勿突然增强,防止引起肌肉强烈收缩,患者不能忍受,或造成弯针、断针、晕针等意外。4 4、有心脏病者,避免电流回路通过心脏。近延髓和脊髓部位使用电针时,电流输出量宜小,切勿通电过大,以免发生意外。孕妇慎用。5 5、经温灸过的毫针,针柄因烧黑氧化而不导电;有的毫针柄是用铝丝绕制而成,并经氧化处理镀成金黄色,氧化铝绝缘不导电。以上两种毫针应将电针仪输出线夹持在针体上。9、醒脑开窍技术【目的】通过针刺复苏人体脑窍及其连届的组织的受抑、受损、受挫的功能,开发恢复其具有主宰传导、联
31、络和支配作用,在手法上强调针刺手法量学,用醒神、调神的方法来恢复脏腑和肢体的功能。适用丁中风病及其相关病症、各种急症、神志、精神疾患、各种脑病等疾病。【用物准备】治疗盘,毫针盒(内备各种毫针)或一次性使用的毫针,0.5%0.5%碘伏,棉签,棉球,镶子,弯盘,必要时备毛毯和屏风等。【操作方法】醒脑开窍针法在手法上强调针刺手法量学规范,以下是常见穴位操作及手法量学。内关: 针刺深度 1.01.01.51.5 寸, 得气后施捻转提插泻法, 即左右手分别持患者左侧和右侧的针柄,左手拇食指呈顺时针捻转,右手拇食指呈逆时针方向捻转,并配合提插泻法。捻转角度大丁 180180 度,频率 50605060 转
32、/分。手法持续操作 1 13 3 分钟。人中:向鼻中隔方向斜刺 0.3-0.50.3-0.5 寸,将针向一个方向捻转 360360 度,采用雀啄手法,以患者眼球湿润或流泪为针刺达到量学要求的效应指标。三阴交:针沿胫骨后缘,与皮肤呈 4545 度向斜后刺入,深 1 11.51.5 寸,行重提轻插之补法,使患侧下肢抽动 3 3 次为度。极泉:原穴沿经下移 1 1 寸,避开腋毛,直刺 1.01.01.51.5 寸,用提插泻法,以患侧上肢抽动 3 3 次为度。委中:仰卧直腿抬高取穴,直刺 0.50.51.01.0 寸,施提插泻法,使患侧下肢抽动 3 3 次为度。尺泽:屈肘成 120120 度,直刺 1
33、 1 寸,用提插泻法,使患者前臂、手指抽动 3 3 次为度。风池、完骨、翳风:针向喉结,进针 2 22.52.5 寸,采用小幅度(小丁 9090 度)、高频率(大丁 12120 0转/分)的捻转补法 1 13 3 分钟。合谷:针向三间穴,进针 1.01.01.51.5 寸,采用提插泻法,使患者食指抽动或五指自然伸展为度。上廉泉:针向舌根 1.51.52.02.0 寸,用提插泻法。金津、玉液:用三棱针点刺放血,出血 1 12mt2mt丘墟:向照海透刺 1.52.01.52.0 寸,局部酸胀为度。【操作程序】1 1、备齐用物,携至床旁,做好解释,取得患者配合。2 2、协助患者松开衣着,按针刺部位,
34、取合理体位。3 3、选好脸穴后,先用拇指按压穴位,并询问患者有无感觉。4 4、消蠹进针部位后,按脸穴深浅和患者胖瘦,选取合适的毫针,同时检查针柄是否松动,针身和针尖是否弯曲或带钩,术者消蠹手指。5 5、根据部位选择相应进针方法,进针。主方一:(“大醒脑”)主穴:双侧内关、人中、患侧三阴交。副穴:患侧极泉、尺泽及委中。配穴:吞咽障碍,加风池、翳风、完骨;手指拘挛,加合谷;语言不利或失语加上廉泉、金津、玉液放血;足内翻,加丘墟透照海。操作:先刺双侧内关,直刺 0.50.51.01.0 寸,采用捻转提插结合泻法,施手法 1 1 分钟;继刺人中,向鼻中隔方向斜刺 0.30.30.50.5 寸,用重雀啄
35、法,至眼球湿润或流泪为度;再刺三阴交,沿胫骨内侧缘与皮肤呈 4545 度斜刺,进针 1 11.51.5 寸,用提插泻法,使患侧下肢抽动 3 3 次为度。主方二:(“小醒脑”)主穴:双侧内关、上星、白会、印堂,患侧三阴交。副穴、配穴:同主方一。操作:先刺印堂,刺入皮下后使针直立,采用轻雀啄手法(泻法),以流泪或眼球湿润为度。继之,选 3 3 寸毫针由上星刺入,沿皮刺入白会穴后,针柄旋转 9090 度,转速 2020160160 次/分,行手法 1 1分钟。其他主穴、副穴、配穴手法同主方一。处方加减:便秘加丰隆、左水道、左归来、左外水道、左外归来;尿潴留加中极、秩边、水道;共济失调加风府、哑门、颈
36、椎火脊穴;癫痫加人中、大陵、鸠尾、内关、风池;肩关节痈或肩周炎加肩鹃、肩贞、肩中俞、肩外俞、阿是穴;血管性痴呆加内关、人中、白会、四神聪、风池、四白、合谷、三阴交、太冲;睡眠倒错:针上星、白会、四神聪、三阴交、神门。6 6、针刺操作实施手法后,非立即留针,而是要求患者先活动患肢。各穴手法实施后除三阴交留针外,其余各穴均不留针。针刺三阴交使患肢抽动后将针提至皮下,不出针,让患者活动,留针时再将针刺至得气深度。7 7、在针刺及留针过程中,密切观察有无晕针、滞针等情况。如出现意外,紧急处理。8 8、起针:一般用左手拇(食)指端按压在身孔周围皮肤处,右手持针柄慢慢捻动将针尖退至皮肤下,迅速拔出,随即用
37、无菌干棉球或棉签轻压针孔片刻,防止出血。最后检查针数,防治遗漏。9 9、操作完毕,协助患者整理衣着,整理床铺。1010、活理用物,合理放置医用垃圾,治疗盘归还原处。【注意事项】1 1、 应用醒脑开窍法前务必要了解患者的高血压病史及目前血压情况, 对高血压患者慎用或禁用刺法,或在用此法时配合其他方法或酌情配用其他穴位。2 2、用醒脑开窍法治疗脑出血患者应慎重,尤其是强刺激人中穴和内关穴,有时会明显加病人之烦躁不安,甚至出现肢体抽搐现象,急性脑出血证届脱证应禁止此法。3 3、中风后遗症的治疗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远非一两个疗程即可。为避免患者出现疲劳或穴位疲劳的现象,务必慎用本法。4 4、 临床上对一
38、些畏惧针刺法或对针刺特别敏感的患者在使用本法时必须掌握好刺激量。 对这类患者应用针刺人中穴时手法则更应慎重。5 5、“大醒脑”与“小醒脑”的临床应用:“小醒脑”适用丁病情稳定,神志活醒的中风患者,治疗时首选“大醒脑”, 而后与“小醒脑”交替使用。 在中风急性期, 一般要求严格按照“大醒脑”针刺法操作。对丁后遗症状,可按照并发症取穴操作。6 6、刺激量应视病情灵活掌握:针刺三阴交、极泉、尺泽、委中时,使患肢抽动次数可根据病情严重程度灵活掌握,肢体肌力在 0 03 3 级者可使之抽动 3 3 次;肢体肌力在 3 3 级以上时,可适当减少抽动次数。:、灸类疗法技术操作规程 1、直接灸技术【目的】直接
39、灸是将大小纯净的艾柱直接放在皮肤上施灸的方法,根据灸后对皮肤刺激的程度不同,乂分为瘢痕灸和无瘢痕灸两种。【用物准备】治疗盘、艾炷、火柴、凡士林、棉签、镶子、弯盘、酌情备浴巾、屏风等。【操作程序】1 1、备齐用物,携至床旁,做好解释,取得病人配合。2 2、协助取合适体位,暴露施灸部位,注意保暖。3 3、操作瘢痕灸乂称化脓灸,即用黄豆大或枣核大艾炷直接放在穴位上施灸,局部组织经烫伤后产生无菌性化脓现象,以改善体质,增强机体的抗病能力,从而起到防治疾病的目的。目前临床上对哮喘、慢性胃肠病、体质虚弱、发育障碍等证多采用本法。其作方法是:1选择体位及点穴:因灸治要将艾炷安放在穴位表面,并且施治时间较长,
40、所以选取的体位要求平正、舒适。待体位选好后正确点穴,可用棉签蘸龙胆紫或用墨笔在穴位上划点标记。艾炷的安放和施灸:艾炷安放时先在穴位上涂少量蒜液或凡士林,以增加粘附性和刺激作用。放好后,用线香点燃艾炷,烧近皮肤时患者有灼痈感,可用手在穴位四周拍打以减轻痈感。灸完 1 1 壮后,除去灰烬,方可换炷,每换 1 1 壮,即可涂凡士林或大蒜液 1 1 次,可连续灸 7 79 9 壮。2敷贴淡膏药:灸满壮数后,在灸穴上敷贴淡膏药,可每天换贴 1 1 次。大约 1 1 周左右,灸穴逐渐出现无菌性化脓反应,如脓液多,膏药应勤换,约经 30-4030-40 天,灸疮结痂脱落,局部留有疤痕。在灸疮化脓时, 局部应
41、注意活洁, 避免污染, 以免并发其他炎症(正常的无菌性化脓, 脓液较淡色白,若感染细菌而化脓,脓色多呈黄绿色)。同时可多吃一些营养较丰富的食物,促使灸疮的正常透发,有利丁提高疗效。此灸法有后遗瘢痕,灸前应征求患者同意。(1)(1)无瘢痕灸乂称非化脓灸,临床上多用中小艾炷。施灸时先在所灸脸穴部位涂少量的凡士林,以使艾炷便丁粘附,然后将艾炷放置丁脸穴部位点燃施灸,当艾炷燃剩五分之二或四分之一而患者感到微有灼痈时,即可易炷再灸。若用麦粒大艾炷施灸,当患者感到有灼痈时,医者可用镶子将艾炷熄灭,然后继续易炷再灸,待将规定壮数灸完为止。一般应灸至局部皮肤红晕而不起泡为度。因其皮肤无灼伤,故灸后不化脓,不留
42、瘢痕。一般虚寒性疾患均可采用此法。4 4、施灸完毕,活洁局部皮肤,协助患者衣着。整理床单元,安置舒适体位,酌情通风。5 5、活理用物,归还原处。【注意事项】1 1、凡实证、热证、阴虚发热以及面部大血管附近,孕妇胸腹部和腰散部,均不宜施灸。2 2、艾绒团必须捻紧,防止艾灰脱落烫伤皮肤或烧坏衣物。3 3、施灸后局部皮肤出现微红灼热,届丁正常现象。如灸后出现小水泡,无需处理,可自行吸收。如水泡较大,可用无菌注射器抽去泡内液体,覆盖消蠹纱布,保持干燥,防止感染。4 4、熄灭后的艾炷,应装入小口瓶内,以防复燃,发生火灾。2、隔物灸技术【目的】艾炷灸是将纯净的艾绒用手指搓捏成圆锥状, 小者如麦粒大; 中者
43、如半截枣核大; 大者高约 1cm,1cm,炷底直径约 0.8cm,0.8cm,间接置丁穴位上施灸的一种疗法。此法利用温热及药物的作用,通过经络传导,以温经通络、调和气血、消肿散结、祛湿散寒、回阳救逆,从而达到防病保健、治病强身的目的。适用丁各种虚寒性病症,如胃脂痈、腹痈、泄泻、风寒痹证、阳痿、早泄、疮疡久溃不愈等症。【用物准备】治疗盘、艾炷、火柴、凡士林、棉签、镶子、弯盘、酌情备浴巾、屏风等。备姜片、蒜片或附子饼等。【操作程序】1 1、备齐用物,携至床旁,做好解释,取得病人配合。2 2、协助取合适体位,暴露施灸部位,注意保暖。3 3、操作步骤隔姜灸将鲜生姜切成直径大约 2-32-3 厘米、厚约
44、 0.2-0.30.2-0.3 厘米的薄片,中间用针刺数孔,然后将姜片置丁应灸脸穴部位或患处,再将艾炷放姜片上面点燃施灸。当艾炷燃尽,再易炷施灸。灸完规定的壮数,以使皮肤潮红而不起泡为度。常用丁因寒而致的呕吐、腹痈、腹泻以及风寒痹痈等。隔蒜灸将鲜大蒜头切成厚约 0.2-0.30.2-0.3 厘米的薄片,中间用针刺数孔(捣蒜如泥亦可),置丁应灸脸穴或患处,然后将艾炷放在蒜片上点燃施灸。待艾炷燃尽,易炷再灸,直至灸完规定的壮数。此法多用丁治疗痕痂、肺捞及初起的肿疡等症。1隔盐灸用纯净的食盐填敷丁脐部,或丁盐上再置一薄姜片,上置大艾炷施灸,可防止食盐受火爆起而伤人。一般灸 3-73-7 壮。此法有回
45、阳、救逆、固脱之功,但需连续施灸,不拘壮数,以待脉起、肤温、证候改善。临床上常用丁治疗急性寒性腹痈、吐泻、痢疾、淋病、中风脱证等。隔附子饼灸将附子研成粉末,以黄洒调和,做成直径约 3 3 厘米、厚约 0.80.8 厘米的附子饼,中间留一小孔或用针刺数孔,将艾炷置丁附子饼上,放在应灸脸穴或患处,点燃施灸。由丁附子辛温大热,有温肾补阳的作用,故多用丁治疗命门火衰而致的阳痿、早泄、遗精或疮疡久溃不敛等症。4 4、艾炷燃烧时,应认真观察,防止艾灰脱落,以免灼伤皮肤或烧坏衣物等。5 5、施灸完毕,活洁局部皮肤,协助患者衣着。整理床单元,安置舒适体位,酌情通风。6 6、活理用物,归还原处。【注意事项】1
46、1、凡实证、热证、阴虚发热以及面部大血管附近,孕妇胸腹部和腰散部,均不宜施灸。2 2、艾绒团必须捻紧,防止艾灰脱落烫伤皮肤或烧坏衣物。3 3、施灸后局部皮肤出现微红灼热,届丁正常现象。如灸后出现小水泡,无需处理,可自行吸收。如水泡较大,可用无菌注射器抽去泡内液体,覆盖消蠹纱布,保持干燥,防止感染。4 4、熄灭后的艾炷,应装入小口瓶内,以防复燃,发生火灾。3、悬灸技术悬灸,是将艾条点燃悬丁施灸部位之上施灸的一种灸法。根据施灸手法不同分为温和灸、雀啄灸、回旋灸。【操作规程】1 1、备齐用物,携至床旁,做好解释,取得病人配合。2 2、协助取合适体位,暴露施灸部位,注意保暖。(1)(1)温和灸:将艾条
47、的一端点燃悬丁施灸部位,大约 3 3 厘米左右高度,固定不移,使患者局部有温热感而无灼痈。一般每处灸 3 35 5 分钟,灸至皮肤稍起红晕为度。对丁昏厥、局部知觉减退的患者和小儿,医者可将食、中两指,谿丁施灸部位两侧 t t 这样可以通过医者手指的感觉来测知患者局部的受热程度,以便随时调节施灸距离,掌握施灸时间,防止烫伤。温和灸是临床上应用最为广泛的灸法之一,有温经通络、散寒祛邪、活血化瘀、软坚散结等功效。雀啄灸:将艾条一端点燃,悬:丁施灸部位约 3 3 厘米之上,将艾条象鸟雀啄食一样做一上一下移动,使艾条与施灸部位不固定在一定的距离。本灸法多用丁昏厥及儿童疾患。(2)(2) 回旋灸:将点燃的
48、艾条,悬丁施灸部位约 3 3 厘米高度,然后均匀地向左右方向移动或反复旋转施灸,移动范围约 3 3 厘米左右。本灸法适用丁风湿痹痈及神经性麻痹。2 2、艾炷燃烧时,应认真观察,防止艾灰脱落,以免灼伤皮肤或烧坏衣物等。3 3、施灸完毕,活洁局部皮肤,协助患者衣着。整理床单元,安谿舒适体位,酌情通风。4 4、活理用物,归还原处。【悬灸的作用】1 1、温经散寒:悬灸可用丁气血因寒而运行不畅,留凝涩引起的痹证、腹泻等疾病,效果甚为显著。2 2、行气通络经络分布与人体各部,内联五脏、外布体表肌肉、骨骼等组织。悬灸一定的穴位,可以起到调和气血,疏通经络,可以治疗缓解各种痈症。3 3、扶阳固脱人体正常生理活
49、动以阳气为根本,得其所则人寿,失其所则人天。故阳病则阴盛,阴盛为寒、为厥、易元气虚陷、阳气衰微则阴气独盛,阳气不通,则手足逆冷。四肢不暖、悬灸能扶阳固脱、固阳救逆可用丁急性腹痈吐泻、虚脱、中风等症4 4、祛寒、祛湿、解痉、止痈现代白领职业人群,常年生活在空调房间,致寒性很强。俗话说:白病从寒而起。寒湿逼入脏腑,寒凝阻络,就会造成很多病痈。如胃脂痈、月经寒痈、四肢凉痈、腰酸背痈、头颈挛痈等。悬灸可以直接将留存丁脏腑中的寒气排出体外。如果体内寒气严重的人,悬:灸时可感到有一阵阵的寒气从手心、手指问、足心处排出体外,这种神奇的作用是任何药物所无可替代的。5 5、现代文明病的保健(绿色医疗)我国古代医
50、家早就认识到预防疾病的重要性,并提出了“防病丁未然”“治未病”的学术思想。而悬灸有很好的预防疾病的保健作用,这在古代文献中都有很多记载,我们通过实践也发现高血压、糖尿病、恶性肿瘤等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早期,可以通过悬灸得到缓解,晚期则可以明显改善病人的痈苦。4、天灸技术乂称药物灸、发泡灸。将一些具有刺激性的药物涂敷丁穴位或患处,敷后皮肤可起泡,或仅使局部充血潮红。所用药物多是单味中药,也有用复方者。常用的天灸法有蒜泥灸、细辛灸、天南星灸等数十种。【操作方法】(1)(1) 蒜泥灸:将大蒜捣烂如泥,取 3 35 5 克贴敷丁八位上,敷灸 1 13 3 小时,以局部皮肤发痒发红起泡为度。如敷涌泉穴治疗咯
51、血、岫血,敷合谷治疗扁桃腺炎,敷鱼际穴治疗喉痹等。(2)(2) 细辛灸:取细辛适量,研为细末,加醋少许调和成糊状,敷丁穴位上,外覆油纸,胶布固定。如敷涌泉或神阙穴治小儿口腔炎等。(3)(3) 天南星灸:取天南星适量,研为细末,用生姜汁调和成糊状,敷丁穴上,外覆油纸,胶布固定。如敷丁颊车、额醪穴治疗面神经麻痹等。(4)(4) 白芥子灸:将白芥子适量研成细末,用水调和成糊状,敷贴丁脸穴或患处,外覆以油纸,胶布固定。一般可用丁治疗关节痹痈、口眼禺斜,或配合其他药物治疗哮喘等证。【注意事项】(一) 施灸的先后顺序先灸阳经,后灸阴经;先灸上部,后灸下部;就壮数而言,先灸少而后灸多;就大小而言,先灸艾炷小
52、者而后灸大者。但上述施灸的顺序是指一般的规律,临床上需结合病情灵活应用,不能拘执不变。如脱肛的灸治,应先灸长强以收肛,后灸白会以举陷,便是先灸下而后灸上。此外,施灸应注意在通风环境中进行。(二) 施灸的补泻方法指出灸法的补泻亦需根据辨证施治的原则,虚证用补法,而实证则用泻法。(三) 施灸的禁忌1 1、面部穴位、乳头、大血管等处均不宜使用直接灸,以免烫伤形成瘢痕。关节活动部位亦不适宜化脓灸,以免化脓波破,不易愈合,甚至影响功能活动。2 2、一般空腹、过饱、极度疲劳和对灸法恐惧者,应慎施灸。对丁体弱患者,灸治时艾炷不宜过大,刺激量不可过强,以防“晕灸”。一旦发生晕灸,应及时处理。3 3、孕妇的腹部
53、和腰散部也不宜施灸。(四) 灸后的处理施灸过量,时间过长,局部出现水泡,只要不擦破,可任其自然吸收,如水泡较大,可用消蠹毫针刺破水泡,放出水液,再涂以龙胆紫。瘢痕灸者,在灸疮化脓期间,1 1 个月内慎做重体力劳动,疮面局部勿用手搔,以保护痂皮,并保持活洁,防止感染。5、温针灸技术温针疗法是在毫针针刺后,在针尾加置艾柱,点燃后使其热力通过针身传至体内,以防治疾病的一种方法。【操作方法】1 1、一切准备工作均同毫针针刺疗法。2 2、按照针刺疗法将针进到一定深度,找到感应,施用手法,使病人取得酸麻沉胀的感觉,留针不动。3 3、在针尾装裹如枣核大或小枣子大的艾绒,点火使燃。或用艾卷剪成长约 2 2 厘
54、米一段,插入针尾,点火加温。4 4、一般温针燃艾可 1-31-3 炷,使针下有温热感即可。5 5、留针 15-2015-20 分,然后缓慢起针。【禁忌症】1 1、热性病(如发热和一切急性感染等)不宜用温针疗法。2 2、高血压不宜用温针疗法。3 3、凡不能留针的病证,如抽搐、痉挛、震颔等均不宜用温针疗法。【注意事项】1 1、针尾上装裹的艾绒,一定要装好,以免燃烧时艾团和火星落下,造成烧伤。2 2、如用银针治疗,装裹的艾团宜小,因银针导热作用强。3 3、点燃艾绒时,应先从下端点燃,这样可使热力直接向下辐射和传导,增强治疗效果。4 4、如有艾火落下,可随即将艾火吹向地下,或直接熄灭。同时嘱咐病人不要
55、更动体位,以免针尾上装裹的艾绒一起落下,加重烧伤,同时也为了防止造成弯针事故。为了防止可能发生的烧伤,可在温针的周围皮肤上垫上橡或毛巾、衣物等。5 5、其他注意事项可参看毫针疗法和艾灸疗法。6、热敏灸技术【概述】热敏灸乂称热敏悬灸,全称“脸穴热敏化艾灸新疗法”,简称“热敏灸”,届丁针灸的一种,不用针、不接触人体,无伤害、无痈苦、无副作用,效果优丁一般临床针灸。脸穴热敏化是疾病在体表的敏化类型之一,它既能反应疾病的性质、病理,同时乂能作为艾灸的治疗切入点,起到治疗疾病的作用。研究表明,脸穴热敏化的最佳刺激方式为艾条悬灸刺激。临床上凡是出现脸穴热敏化的疾病,无论热证、寒证,或是虚证、实证,均是脸穴
56、热敏化艾灸疗法的适应症。主要适用丁感冒、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消化性溃疡、功能性消化不良、肠易激综合征、便秘、原发性痈经、排卵障碍性不孕、盆腔炎症、阳痿、偏头痈、面瘫、三义神经痈、面肌痉挛、枕神经痈、疱疹后神经痈、脑梗塞、失眠、过敏性鼻炎、尊麻疹、颈椎病、腰椎问盘突出症、肩周炎、膝关节骨性关节炎、肌筋膜疼痈综合征、网球肘。【操作规程】一、选穴原则 1 1、先选强敏化脸穴,后选弱敏化脸穴 2 2、先选躯干部,再选四肢部 3 3、先选近心穴,后选远心穴4 4、远近搭配,左右搭配,前后搭配二、灸法操作脸穴热敏化艾灸疗法全部采用艾条悬灸的方法,结合临床运用及脸穴热敏化的特性,将艾条悬灸分为单点灸、
57、双点灸、三点灸。(一)单点灸单点灸是指对单个脸穴热敏化进行艾灸操作。根据临床操作需要,将单点灸分为回旋灸、雀啄灸、温和灸与循经往返灸。1 1、回旋灸用点燃的纯艾条在患者体表,距离皮肤 3c3c右,均匀地左右方向或往复回旋施灸。以患者感觉施灸部位温暖舒适为度。回旋灸有利丁温热局部气血,临床操作以 1 13 3 分钟为宜。2 2、雀啄灸用点燃的纯艾条对准患者施灸部位,一上一下地摆动,如麻雀啄食一样,以患者感觉施灸部位波浪样温热感为度。雀啄灸有利丁加强施灸部位的热敏化程度,疏通局部的经络,从而为局部的经气激发,甚至产生灸性感传作进一步的准备。临床操作以 1 13 3 分钟为宜。3 3、循经往返灸用点
58、燃的纯艾条在患者体表,距离皮肤 3cm3cm 右,沿经络循行往返匀速施灸,以患者感觉施灸路线温热为度。循经往返灸有利丁疏导经络,激发经气。临床操作 1 13 3 分钟。4 4、温和灸将点燃的纯艾条对准已经施行上述三个步骤的脸穴热敏化部位,在距离皮肤 3c3c右施行温和灸法,以患者无灼痈感为度。此种灸法有利丁激发施灸部位的经气活动,发动灸性感传,开通经络。临床操作以完成灸感四相过程为度(见下述施灸剂量),不拘实际操作时间。(二)双点灸即同时对两个脸穴热敏化进行艾条悬灸操作。操作手法包括回旋灸、雀啄灸、循经往返灸、温和灸。双点灸有利丁接通经气,开通经络。临床操作以完成灸感四相过程为度,不拘实际操作
59、时间。(三)三点灸包括三角灸和 T T 形灸,即同时对三个脸穴热敏化进行艾条悬灸操作。操作手法包括回旋灸、雀啄灸、循经往返灸、温和灸。三点灸的适用部位为颈项部、背腰部、胸腹部,如风池(双)与大椎、肾俞(双)与腰阳关、天枢(双)与关元等。三点灸有利丁接通经气,开通经络。临床操作也以完成灸感四相过程为度。三、施灸剂量掌握最佳施灸剂量,有助丁提高临床疗效,防止不良反应。脸穴热敏化的施灸剂量不同丁传统艾灸疗法,根据脸穴的热敏化特性以及临床研究结果,脸穴热敏化的最佳施灸剂量以是否完成灸感四相过程为标准。这即能充分满足临床治疗的需要,乂体现中医个体化治疗的梢目迫。、I I 相期:乂称潜伏期,是指艾条悬灸热
60、敏化脸穴时,灸性感传尚未出现或即将出现,在这段时间内,艾灸刺激信号在体内进行传导,激发、整合各种功能活动,为脸穴热敏化反应显现从量上逐渐积累。不同疾病、不同部位,其对艾灸刺激的反应速度不同,不同性质病理过程也制约着灸性感传显现的速度,因此有迅速和缓慢之分。潜伏期短的,称为速发型,一般在几秒到几分钟之间。潜伏期长的,称为迟发型,一般在十分钟以上。、皿相期:乂称上升期,指灸性感传被诱发后,除局部出现热感渗透、扩散、酸、胀、重、麻等感觉外,灸感沿一定的路线传导,直达病区,即所谓的“气至病所”。这是经气激发的表现,是艾灸信号开始在机体内发挥调整、治疗作用的反应。、用相期:乂称发挥期,指灸感维持感传路线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版彩钢体育馆屋顶安装施工合同
- 2025版桉树砍伐及生物质能利用合同约定书
- 2025版企业财务预算编制与执行服务合同010
- 二零二五年度体育健身中心租赁合作协议
- 2025版个人工作室店铺转让合同模板全新版
- 二零二五年度房地产置换地基转让协议
- 2025年非热杀菌先进设备项目发展计划
- 二零二五年度粮食产业链金融服务合同规范
- 心理健康网课件
- 2025年EMI屏蔽材料合作协议书
- 《肺癌的诊断与治疗》课件
- 苏教版三年级下册计算题400道及答案
- 2024年01月山东烟台莱阳市结合事业单位招考聘用征集本科及以上学历毕业生入伍26人笔试历年高频考点-难、易错点荟萃附答案带详解
- 铁路无人机培训课件
- 公司乒乓球、台球比赛策划
- 除味剂行业营销策略方案
- 环境与职业健康安全-风险和机遇-
- 露天矿车间调度安全操作规程
- DB33-T 2355-2021 城管驿站建设与管理规范
- YY 0594-2006外科纱布敷料通用要求
- 特种设备安全监察条例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