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气象学复习大纲_第1页
农业气象学复习大纲_第2页
农业气象学复习大纲_第3页
农业气象学复习大纲_第4页
农业气象学复习大纲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绪论第一节气象与气象学一、气象与气象学的定义1)气象:指发生在地球大气中的风、云、雨、雪、雷电、旱涝、寒暑等各 种各样的自然现象。2)气象学:是研究大气中各种现象(包括物理的、化学的以及人类活动对 大气的影响)的成因和演变规律及如何利用这些规律为人类服务的科学。二、气象学的研究对象:大气圈及其与水圈、岩石圈、生物圈之间的相互作 用。三、气象学主要研究的任务:1)观测;2)分析;3)预报;4)人影.第二节 气象学的历史、现状及发展趋势一、古代气象观测与预报(从文字记载开始至十七世纪末)二、传统气象观测与预报(十八世纪初至二十世纪末)三、现代气象观测与预报(二十一世纪以来) 第三节农业气象学及其发

2、展概况一、农业生产与气象条件(一)气象条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1、为农业生产提供能量和物质。2、作为环境因子调控农业生产过程。3、作用其他因子间接影响农业生产。4、形成天气条件影响农事活动。(二)农业生产对气象条件的反应和反馈农作物和农技措施对不同气象条件的反应和反馈,会不同程度地影响到气象 条件,改变天气和气候。农作物的大面积种植,灌溉水体的开发建设使农田 上空的气象与气候条件发生大幅改变。二、农业气象学的定义及研究对象(一)农业气象学的定义研究农业生产与气象条件相互作用及其规律的一门科学。(二)农业气象学的研究对象1、农业生产过程对气象条件的要求;2、农作物和农技措施对气象条件的反应和反馈。(

3、三)农业气象要素对农业生物的生命活动、农业生产过程及其环境有直接或间接影响的气象要 素。主要有太阳辐射、温度、降水、风等。(四)农业气象条件一定时空状态下各种农业气象要素的某种组合。三、农业气象学的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一)农业气象学研究的五个重要定律:1、基本生活因子同等重要或不可替代性定律:光、温、水、CO2作为作物基本生活因子,四者同等重要,不可替代!2、环境因子的非同等重要性定律:作物不同生育期对光、温、水、CO2基本因子需求的量不同。3、限制因子定律:其他因子满足,而某个因子高低均造成作物减产。4、最适阈限或因子共同作用定律:所有因子满足并组合合理使作物高产。5、临界阈限定律:作物某生

4、育期中某因子的高低临界决定产量。(二)农业气象学研究的主要内容:1、基本方法理论研究。2、观测、情报、预报方法研究。3、气候区划与资源开发研究。4、灾害防御研究。5、农田小气候研究。6、农技措施气象效应研究。7、农业气象可持续发展研究。8、作物、畜牧、园艺、水产气象研究。9、新技术研究。(三)农业气象研究方法1、分期播种法:同一地点,不同时间播同一种作物的方法。2、地理播种法:不同地点,同一时间播同一种作物的方法。3、田间实验法:自然条件下的栽培作物的试验方法。4、人工气候室法:利用人工气候室模拟不同气象条件的试验方法。5、统计学方法:通过资料统计分析,建立关系和回归拟合的方法。6、数学模拟方

5、法:借助计算机建立数学模式来描述气象对植物生长发育和产 量形成影响的方法。7、遥感法:利用卫星、飞机、雷达等遥感资料进行分析评估的方法。第一章地球大气第一节 大气的定义地球表面包裹着的一层深厚气层,称为地球大气,简称大气第二节大气的组成一、组成:(一)干洁大气:除去水汽及杂质的大气。(二)水汽(三)杂质:固体和液体微粒。包括气溶胶、PM2.5等。二、干洁大气主要成分(一)氮气 78.08%(二)氧气 20.95%(三)氧气0.93%(四)二氧化碳0.032%二、水汽水汽主要集中在2-3km以下大气层中,它在天气气候变化中扮演了重要角色:1)产生云雾雨雪天气。2)通过相变促使热能输送和交换。3)

6、强烈吸收地面大气长波辐射保温。三、气溶胶(一)定义悬浮于大气中,尺度在10-4以碓1 100以械间的固态和液态微粒。(二)组成1、有机花粉,抱子,细菌,微生物等2、无机尘粒,烟粒,盐粒,灰烬,火山尘等(三)作用1)吸收太阳辐射(阳伞效应)2)缓冲地面辐射(保温)3)降低大气透明度4)充当水汽凝结核。第三节 大气的铅直结构一、垂直分层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热成层、散逸层二、各层主要特点(一)对流层1,高度:18 km以下。2.特点:1)温度随高度升高而降低。每升高 100m气温下降0.65 C;2)空气具有强烈的垂直运动;3)密度最大,集中了 80%Z上的大气质量和所有水汽,天气现象也都发生

7、在此层。4)气象要素水平分布不均匀。(二)平流层1,高度:1855 km。2.特点:1)下部气温不变,25 km以上由于臭氧层影响,气温随高度有所升高。2)以水平运动为主,无明显的垂直运动。3)水汽尘埃极少,大气透明度好,气流较平,适于飞机航行。(三)中间层1,高度:5585 km。2.特点:气温随高度增高而迅速下降,顶部气温可降至-83 C以下,是温度最低的 气层,空气有铅直运动,故称“高空对流层”。(四)热成层(热层或暖层)1,高度:85800km2.特点:空气电离使温度迅速增高,顶部温度达 2000K,是温度最高的气层。空气 多离解成离子,故又称电离层。(五)散逸层1,高度:800km以

8、上。2.特点:大气物质具有向星际空间散逸的特性,是大气圈与星际空间的过渡地带。第四节 大气的物理性质 一、大气总质量:5X1015吨 二、随高度分布:海拔高度占大气总质量百分比(%)5 kin以下508 kin以下6319 km以下9036kni 以下99二、气象要素表示大气状态和特征的物理量和物理现象。主要的气象要素包括太阳辐 射、温度、湿度、气压、风、云、降水、蒸发、能见度等。第二章辐射第一节 辐射的基本知识一、辐射及其特性(一)辐射的概念物体以电磁波或粒子流形式向周围传递或交换能量。(二)辐射的二象性1 .波动性2 . 粒子性(三)辐射的度量和单位1、辐射通量:单位时间通过某面积的辐射能

9、。单位:(j/s或vy2、辐射通量密度:单位时间内通过单位面积的辐射能。单位:J/ (s - m2)或 W/ m2。3、光通量:表征辐射通量的光亮度。单位:流明(lm)4、光通量密度(照度):单位面积上的光通量。单位:流明/米2 (lm/ m 2)或勒克斯(lx)(四)物体对辐射的吸收、反射和透射1、吸收率(a) a = Q a/Q2、反射率(r) r = Q r/Q3、透射率(d) d = Q d/Qa + r + d =1(五)黑体与灰体1、绝对黑体:一个能全部吸收所有入射辐射能的物体。即 a = 1 , r = d =0。2、灰体:自然界中并不存在黑体,只有灰体,即 a = 1 -r,

10、d = 0。二、辐射的基本定律(一)基尔荷夫定律不管什么物体,只要获得能量,都会放出辐射。获能多则辐射强,获能少则辐射弱。(二)斯蒂芬波尔兹曼定律物体温度愈高,则辐射能力愈强。(三)维恩(Wien)位移定律物体的温度愈高,放射能量最大值的波长愈短。第二节 太阳辐射概念:太阳以电磁波或粒子流形式向周围空间放射能量。一、太阳辐射强度和太阳常数(一)天文辐射:从太阳表面到达大气上界的太阳辐射。(二)太阳辐射强度:也称太阳辐射通量密度,即单位时间投射到单位面积上的太阳辐射能。(三)太阳常数(So):日地平均距离处,大气上界接收到的太阳辐射强度称太阳常数。S= 1382 W/m2=1.98 卡/(cm2

11、 - min)二、太阳高度角、太阳方位角和昼长(一)太阳高度角(h)1、概念:太阳光线与地表水平面之间的夹角。(1)早晨和傍晚h最小。(2)正午h最大。(3)冬季h最小,夏季h最大。(4)是一个0 90 0的角。2 .太阳高度角计算公式:sin h = sin 0 sin 6 + cos cos 6 cos s式中:小:纬度。占:太阳赤纬,:时角3 .太阳赤纬(6 ):太阳直射点的地理纬度。1 h 1春分7春季)夏至(夏市)秋分秋季)冬至(冬季)太阳赤纬23.5* 3* 279, *-MJ* (-2V ivy4 .时角(3 ):用角度表示的时间。正午:=0 ,上午:0 ,15为 1小时。5 .

12、正午太阳高度角计算公式h正午二90o 一小+ 6例:计算南宁(小=22.8 0 )夏至日正午太阳高度角。解:h 南宁正午=90o-小+6 =90 -22.8 + 23 .5 = 90.7 取补角:180 90.70 = 89.3 答:南宁夏至日正午的太阳高度角是:89.3 0 o(二)太阳方位角(A太阳方位角:太阳光线在水平面上的投影和当地子午线的夹角。1)正南A=0,正北A= 180;2)西方(下午)A0,角度范围(0, 180);3)东方(上午)A0,角度范围(0,-180)。4)春秋分日,太阳从正东方升起,正西方落下。7(三)昼长(可照时数)1、四季形成1)地轴与公转轨道(黄道)平面之间

13、始终呈 66.5倾角。2)黄赤交角=90-66.5=23.53)夏至太阳直射北回归线,冬至太阳直射南回归线,春秋分太阳直射赤道。2、北半球昼长变化规律:1)相同纬度,昼长随季节变化,冬短夏长,春秋介于二者问;2)夏季昼长随纬度升高而增长,冬季昼长随纬度升高而缩短,春、秋分则 不随纬度升高而变。3、可照时数、实照时数和日照百分率1)可照时数(昼长):一天中太阳可能照射到地面的时数。即不受任何遮蔽的日出到日落总时数。也称最大日照时数。2)实照时数:一天中太阳实际照射到地面的时数。受云层、遮蔽物和天气 现象影响。3)日照百分率:实照时数与可照时数的百分比。日照百分率=实景时数行照正抵X100%4)光

14、照时间=可照时数+曙暮光时间三、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减弱太阳辐射进入大气层后,大气吸收了 14喊射反射返回宇宙43%最后直达 地面43%(一)吸收作用:1、太阳辐射光谱:太阳辐射能随波长的分布。2、不同大气成分对太阳辐射的选择性吸收方式1) Q、。3:主要吸收波长200nm勺紫外线;2)水汽和CO:主要吸收红光及红外线;3)可见光谱区吸收极少,所以大气层近似透明。(二)散射作用1、散射:太阳辐射通过大气时,大气中的各种质点将太阳辐射能的一部分散向四面八方的现象。2、蕾莱、分子散射定律、当大气质点半径小于200nm时(一般是空气分子),散射值与入射光波长的四次方成反比,即入射光波长愈短,散射能力愈强

15、。分子散射使天空呈蔚蓝色,而早晚侧面天空呈红色。3、漫射当大气质点半径大于 10000nm时(一般是水汽分子),入射光的各种波长具有同等散射能力,散射系数不再随波长改变,称之为漫射。漫射使云朵呈白色,阴天天空呈灰 白色。四、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一) 太阳直接辐射1、概念:以平行光线的形式直接投射到地面的太阳辐射,称之为太阳直接辐射。2、太阳直接辐射强度和计算公式(1)太阳直接辐射强度:即单位时间垂直透射到单位面积地面上的太阳辐射能。(2)计算公式:S= S m sinh3、布格尔-兰勃特定律Sm=S PmP:大气透明系数,:即透过一个大气质量后的太阳辐射强度与透过前的太阳辐射强度之比。P1(二

16、)天空散射辐射(D)阳光被大气散射后,单位时间内以散射光形式到达地表单位水平面积上的 太阳辐射能。(三)太阳总辐射(Q)太阳直接辐射强度和天空散射辐射强度的总和。Q = S+ D第三节地面辐射差额一、地面辐射:地面向外放射的长波辐射能。二、大气逆辐射:大气辐射中有一部分向下到达地面,这一部分因与地面 辐射的方向相反,称为大气逆辐射。三、温室效应:大气中的水汽,CO强烈吸收地面长波辐射而增温,并增强 了大气逆辐射,这和玻璃温室内的温度效应相似,故称“温室效应”。四、地面有效辐射:地面辐射(Ee)与被地面吸收的大气逆辐射(Ea)之差。 影响因素有:地面温度、空气温度、空气湿度、云况、风力、海拔、地

17、面 状况和植被等。五、地面辐射差额:地面所吸收的辐射与放出的辐射之差。R = (S +D)(1 - r) - Eo白天R0,为正值;夜间Q=0 R = - E o12第二节地面和土壤温度一、相关概念温度:表示物体冷热程度的物理量。较差:最高和最低值之差。日较差:一日内最高温度和最低温度之差。年较差:一年中最热月(7月)平均温度与最冷月(1月)平均温度之差。位相:最高温度和最低温度出现的时间差。二、地面温度的变化一天中地面最高温度出现在午后 13时左右。地面最低温度出现在临近日出 时。一年中地面最热月温度出现在 7月或8月,地面最冷月温度出现在1 月或2月。三、土壤温度的变化(一)土壤温度的时间

18、变化地面日较差最大,越向深层日较差越小,到了 40-80cm深度日较差为零。最高最低温度出现的时间(位相)也越来越落后,土壤深度每深10cmi位相落后约2.5-3.5h。土壤温度年变化随深度增加而减少,到了 5-25m年 较差为零。最热月和最冷月出现时间也随深度而延迟,每深1m约延迟20-30d。(二)土壤温度的垂直分布四种基本类型。1、日射型(受热型):地表温度最高,随土壤深度而降低。2、辐射型(放热型):地表温度最低,随土壤深度而升高。3、上午(春季)转变型:土壤上层为日射型,下层为辐射型。4、傍晚(秋季)转变型:土壤上层为辐射型,下层为日射型。第三节水体的温度一、水体温度的时间变化1、一

19、天中,水面最高温度出现在午后15-16 h,最低温度出现在日出后2-3h2、一年中,水面最高温度一般出现在 8月,最低温度则出现在2-3月。二、水体温度的垂直变化1、暖季:水温垂直分布可分为三层:1)表水层:温高且等温分布。2)跃变层(温跃层):温度随深度很快降低。3)深水层:温低且等温分布2、冬季水温的垂直分布几乎呈等温状态,水温均在 4 c左右。第四节空气的温度一、空气温度的时间变化13(一)日变化:一天中,最高温度出现在 14h左右,最低温度出现在日出前 后。(二)年变化:大陆最热月和最冷月分别出现在 7月和1月,海洋分别出现 在8月和2月。(三)非周期性变化:冷空气入侵。二、气温直减率

20、(T )单位高度内气温的变化值。1) 丫的单位为:C /hm,即:C/100m;2)温度随高度增加而降低,丫0;反之,温度随高度增加而升高(逆温), 丫 0;3) 对流层中, T = 0.65 C/hm。三、近地层气温的垂直变化1、日射型: 地面最高,随高度增加而降低。2、辐射型:地面最低,随高度增加而升高。3、上午转变型: 下部为日射型,上部为辐射型。4、傍晚转变型: 下部为辐射型,上部为日射型。四、空气绝热变化1、干绝热过程:干空气或未饱和的湿空气,与外界之间无热量交换时的状 态变化过程。2、干绝热直减率:气块干绝热上升或下降 100米时气块内气温的变化值。Y d = 1 C/hm3、湿绝

21、热过程:饱和湿空气与外界之间无热量交换时的状态变化过程。4、湿绝热直减率:饱和湿空气绝热上升或下降100米时气块内气温的变化Y m200.1#in/d)小雪工彳中雪2、5人大雷口5(三)降水距平:某地实际降水量与同期多年平均降水量之差。(四)降水距平百分率:降水距平与多年平均降水量的百分比。R - PM =- x 100%(五)降水绝对变率:各年距平绝对值的平均值。八工四-用f = 1(六)降水相对变率:绝对变率与多年平均降水量的百分比d1)=卞X 100%例:已知某地2005-2010年降水量如下表,试求该时段的降水距平、距平 百分率、绝对变率和相对变率。20年份降水量P ( mm )降水距

22、平 ( mm )距平百分率M ( %)20052006118192131.7-228.33.0-21.82007124191.78.72008200914161046266.7-103.325.4-9.820101091-58.3-5.6平均1149.321第五章气压与风第一节气压一、气压的概念和单位(一)气压的概念:地球表面单位面积上所承受的大气柱的重量。(二)气压的单位:1、帕(Pa)和百帕(hPa);2、一个标准大气压:0c气温,45 N或45 S海平面的气压;一个标准大气压=1013.25 hPa3、巴(b)和毫巴(mb: 1mb=1hPa4、毫米水银柱高(mm:以一个标准大气压二76

23、0mmK银柱高为标准 二、气压变化与天气1、地面气压低时,空气有上升运动,易形成云雨天气。2、地面气压高时,空气有下沉运动,易形成睛好天气。三、气压随高度和时间的变化(一)气压随高度的变化:随高度而降低。大气静力学方程:dP = - p gdZ海或&匿0.0 L5 3,05.511.016.030,0荐9100()85070050025。10012(二)气压随时间的变化1、日变化:双峰型,最高值出现在 10时和22时;最低值出现在4时和16时。2、年变化:大陆冬高更低,海洋冬低更高。3、非周期性变化:寒潮到来气压升高;冷空气过后气压降低。四、气压的水平分布(一)等高面上的等压线分布(地面天气图

24、)(二)等压面上的等高线分布(高空天气图)第二节 作用于空气的力一、水平气压梯度力:由于水平气压梯度存在而作用在单位质量空气上的力。(一)总是由高压指向低压。(二)是空气运动的原动力。二、水平地转偏向力:因地球自转使空气质点运动方向发生偏转的力。(一)空气有运动时才产生。(二)在北半球向原来运动方向的右方偏转;南半球向左方偏转。(三)只改变物体运动的方向,不改变物体运动速度的大小。22(四)随纬度增高而增大,赤道地转偏向力为零。三、惯性离心力:空气作曲线运动时受到的力。(一)与空气运动方向相垂直;(二)由圆心指向外缘;(三)与运动速度成正比,与曲率半径成反比。四、摩擦力分内摩擦力和外摩擦力两种

25、。内摩擦力主要由风切变引起,也叫乱流摩擦 外摩擦力是地面对空气的阻力。摩擦力方向与空气运动方向相反。第三节 风一、概念:空气的水平运动二、风的表示方法(1) 风向:风的来向,用16方位表示。(2) 风速:单位时间空气水平移动的距离(米/秒)。三、风的变化(一)日变化:单峰型,白天大夜晚小。(二)年变化:冬高更低(三)垂直变化:随高度增加而指数递增。四、自由大气中的风1、地转风: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达到平衡时的风。2、梯度风: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惯性离心力三者相互平衡时的风。低压按反时针方向沿等压线吹;高压按顺时针沿等压线吹;3、摩擦风: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惯性离心力和摩擦力四力相互平

26、衡 时的风。低压按逆时针向内辐合;高压按顺时针向外辐散。4、白贝罗风压定律:1)自由大气中,在北半球,人背风而立,低压在左,高压在右;南半球相 反。2)有摩擦力的地面大气中,在北半球,人背风而立,高压在右后方,低压 在左前方023第四节 风与农业一、风的作用(一)增加CO输送,促进光合;(二)促进光能利用;(三)加快作物蒸腾;(四)调节水热条件;(五)辅助开花授粉。二、风的不利影响(一)吹走表土,造成水土流失;(二)吹倒作物,形成倒伏;(三)折断作物,造成机械损伤;(四)加速干旱、干热风和冷害;(五)促进落叶、落花、落果。三、风的人为调节措施(一)增加植被覆盖,建立防护林带(二)改进栽培技术,

27、选育矮杆抗倒伏品种;(三)调整生产结构,合理布局农牧业。24第六章大气环流第一节 大气环流模式一、大气环流:地球表面大范围的大气运动状态及其时空变化过程。二、主要模式(一)单圈环流:赤道受热上升至高空后向南北移动,到南北极下沉,从 地面返回赤道。(二)三圈环流:赤道受热上升至高空后向南北移动,在 30附近受西风气 流阻挡而下沉经地面返回赤道。极地向南地面气流在60附近受东风气流阻 挡而抬升,经高空流向低纬 30附近,经西风气流阻挡下沉而由地面返回 60,再受东风气流阻挡而抬升,经高空流回极地。(三)三风四带1、三个纬向风带:1)极地东风带2)中纬西风带3)低纬信风带。2、四个气压带:1)极地高

28、压带2)副极地低压带3)副热带高压带4)赤道低压带。第二节 大气活动中心(一)概念:由于海陆分布破坏了气压四带,从而形成的高低气压中心。这些中心有些 是全年存在,称为半永久性活动中心,一般为暖高压和冷低压;有些只是 季节存在,称为季节性活动中心,一般为冷高压和暖低压(二)北半球主要的大气活动中心:1、半永久性活动中心:太平洋副热带高压,阿留中低压,大西洋副热带高压, 冰岛低压。2、季节性活动中心:蒙古高压,北美高压,印度低压,北美低压。第三节季风和地方性风一、季风(一)概念:盛行风向随季节有显著改变的风。(二)季风形成:夏季大陆温高,气压低,海洋温低,气压高,风由海洋(高压)吹向大陆(低压);

29、冬季大陆温低,气压高,海洋温高,气压低, 风由大陆(高压)吹向海洋(低压);二、地方性风25(一)海陆风:在沿海地区一天为周期转换风向的风。白天吹海风,夜间 吹陆风。(二)山谷风:在山区一天为周期而转换风向的风,称山谷风。白天吹谷 风,夜间吹山风。(三)焚风:气流越过高山后,在背风坡形成的一股干热风。(四)峡(狭)谷风:气流进入狭谷口,风速增加,风向沿狭谷走向前进 的强风。26第七章天气系统和天气过程第一节天气系统一、天气:一定地区短时间内大气状况及其变化的总称,是该地区这一时段内各种气象要素综合表现出的大气物理状态。二、天气学:研究天气变化规律,并利用这些规律来分析历史、诊断现在、预测未来,

30、服务于国民生产和人们生活的一门科学。三、天气系统:具有一定结构特征并能产生一定天气的大气运动系统。如气团、锋、气旋、反气旋、槽、脊、切变线等。四、气团(一)概念:指气象要素(主要是温度、湿度和大气稳定度)水平分布比较 均匀,垂直分布基本一致的大范围空气团。(二)形成条件:1)大范围性质均匀的下垫面2)适合的环流条件(三)气团的变性:当气团离开源地移动到性质不同的下垫面上时,气团的物理属性会逐渐发生改变,这种变化称为气团的变性。(四)气团的分类:1、按地理分类有:冰洋气团,极地气团,热带气团,赤道气团等。2、按热力分类有: 冷气团,暖气团(五)我国气团活动及其天气特征1、冬季源于西伯利亚和蒙古一

31、带的极地大陆气团带来寒冷干燥的冷空气。2、夏季热带太平洋气团和赤道气团带来丰富的水汽,是我国降水的主要水汽来源。3、春季极地大陆气团和热带海洋气团分据南北,势力相当,是锋、气旋活动最盛的时期,天气多变。五、锋(一)概念:冷、暖气团之间的过渡区称为锋;锋的表面称为锋面;锋面与地面的交线称为锋线。(二)锋面天气:暖空气沿锋面爬升,绝热冷却形成云和降水天气。(三)锋的分类1、冷锋:冷气团推动锋面向暖气团一侧移动的锋。分缓行冷锋和急行冷锋。1)缓行冷锋:移动缓慢,降水下在锋后。2)急行冷锋:移动急促,降水下在锋线附近,并呈大暴雨。2、暖锋:暖气团推动锋面向冷气团一侧移动的锋。降水下在锋前。3、静止锋:

32、冷暖气团势力相当,锋面移动十分缓慢或在原地来回摆动的锋。我国主要的静止锋有:华北、江淮、华南、南海、昆明、天山静止锋等。华南静止锋是广西主要的天气系统。27六、气旋(一)概念:低压,指在同一高度上中心气压比四周低,占有三度空间的 大尺度涡旋。(二)结构与天气低层地面气流逆时针旋转并辐合上升,至高层顺时针旋转并向外辐散。气 旋中心有上升运动,因此多阴雨天气。七、反气旋(一)概念:高压,指在同一高度上中心气压比四周高,占有三度空间的 大尺度涡旋。(二)结构与天气地面气流在顺时针旋转并向外辐散,高层则逆时针旋转并向中心辐合,中 心产生下沉运动。因此无云或少云,多晴朗天气。(三)分类1、按地理区域分为

33、:极地反气旋,温带反气旋,副热带反气旋2、按热力结构分冷性反气旋,暖性反气旋(四)温带反气旋又称西伯利亚冷高压,主要活动在中高纬度的西伯利亚、蒙古等地,南下 会给中国广大地区带来剧烈的降温和大风天气。(五)副热带反气旋又称副热带高压,简称副高,是位于西太平洋上的暖高压。1、副高内部:有下沉气流,晴朗少云,风力微弱,天气炎热。长时间控制某一地区会造 成高温干旱。2、副高北侧:与西风带相邻,多气旋和锋面活动,多阴雨天气。3、副高南侧:东风气流,一般天气晴好,但有台风经过时则出现云、雨、雷暴,出现大风、恭雨等恶劣大八、高空天气系统(一)西风带槽脊槽前脊后,吹偏南气流,多阴雨天气;槽后脊前,吹偏北气流

34、,呈干冷天气;(二)切变线出现在850、700hPa具有气旋式切变的不连续线。切变线附近气流辐合上 升,多阴雨天气,常与地面锋相配合。(三)低涡指低空或高空闭合的低压环流。分低空低涡和高空冷涡两种。低空低涡是 小尺度环流系统。高空冷涡是深厚的大尺度环流系统,从低空到高空都有 表现。低涡中气流辐合上升,产生云和降水天气。28第二节天气过程一、寒潮(一)概念:指大范围强冷空气南下,引起气温下降的天气过程。天气特征是剧烈的降温和大风,并伴有雨、雪、雨淞或霜冻。影响中国的寒潮源于西伯利亚(蒙古)冷高压,当冷高压向南爆发时,可产生大风和降温天气,这就是通常所讲的冷空气活动。(二)指标:1、中央气象台:气

35、温在 48小时内下降10c以上,最低气温降至 5c以2、广西气象台:48小时内日平均气温下降6c或以上,过程降温10c或 以上,日最低气温桂北降到 4c或以下,桂南降到8c或以下。(三)源地:新地岛以西;新地岛以东;冰岛以南。(四)路径:源地三股气流在西伯利亚聚集。然后分东、中、西路入侵我国。二、大型降水(一)我国雨季明区雨季华南4月 1。月长江流域6月一9月华北、东北了月6月云贵5月10月青藏高原北6月 10月新郎全年均匀(二)华南汛期华南汛期时段 成因前汛期 4月-6月 季风环流后汛期 7月中旬后 台风三、台风(一)概念:发生在热带洋面上的低压涡旋,在西太平洋称台风,在东北太平洋和大西洋称

36、飓风,在印度洋为热带风暴。(二)分类1、以中心附近的最大风速(力)进行分类。2、1989年起采用世界气象组织规定的统一标准,将热带气旋分为四级:热带低压、热带风暴、强热带风暴、台风或飓风。3、从2006年6月开始,我国将台风又进一步分为台风、强台风、超强台 风三个等级。(三)源地:菲律宾以东洋面、关岛附近洋面和南海中部。(四)路径:西路,西北路,转向。29(五)活动季节:710月是西北太平洋台风发生最多的时期。在我国登陆的时间主要集中在7 9月,511月台风有在中国登陆的可能,而 12月至次年4月一般无台 风在中国登陆。(六)台风结构和天气1、台风眼:直径1060km,云淡风轻天气,风速小,空

37、气有下沉运动,无云或少云。2、台风涡旋区(涡旋风雨区):宽度1020km,有强烈上升运动和厚云墙,狂风暴 雨,是破坏力最猛烈、最集中的区域。3、台风大风区(外围大风区):宽度400600km,风速大。边缘多为辐射状的高云 和积状中低云。30第八章气象灾害及其防御第一节概念与分类一、气象灾害的概念各种不利天气或不利气候条件的总称。二、气象灾害的分类温变异常形成的友吉水分异常形成的疾害温度过低3君、再i 2温度过高水分过少_热害干旱水分过去洪涝其他灾害第二节低温害与热害一、低温害(一)冷害1、概念:农作物生育期间遭受到0c以上(甚至20c左右)的低温危害, 引起农作物生育期延迟,生殖器官的生理活动受阻,造成农业减产的农业 气象灾害。2、分类(1)按受害特征分类1)障碍型冷害:生殖生长器官遭破坏,毁灭性减产。2)延迟型冷害:持续低温使作物发育延迟,生育期推后。3)混合型冷害:两者综合。(2)按出现时间和受害关键期分类1)春季“倒春寒”:在春季天气回暖(12 C)过程中,因冷空气侵入,气温降至12 C以下,对早稻秧苗造成危害,这种“前春暖,后春寒”的天气称为 倒春寒。2)夏季“五月寒”:早稻孕穗扬花期遇到的低温冷害。出现在小满到芒种时节的桂北以上地区。因受冷空气南下影响,在 5月下旬到6月上、中旬连续3天 出现日均气温w 20c的低温、阴雨、少日照的天气过程,导致早稻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