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言文学00819训诂学_第1页
汉语言文学00819训诂学_第2页
汉语言文学00819训诂学_第3页
汉语言文学00819训诂学_第4页
汉语言文学00819训诂学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44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汉语言文学00819训诂学00819训诂学 第一章概论 第一节什么是训诂 第二节什么是训诂学 第三节训诂学的任务和功用 第二章古代书面语言的一般障碍 第一节文字障碍 第二节词义障碍 第三节语法、修辞障碍 第三章训诂的内容 第一节解释词义第二节解释文意 第三节注音、校勘 第四章训诂的方法 第一节形训 第二节声训 第三节义训 第五章训诂的体式和术语 第一节训诂的体式 第二节训诂的术语 第六章训诂的源流 第一节萌芽时期 第二节兴盛时期 第三节变革时期 第四节衰落时期 第五节鼎盛时期 第七章训诂的要籍 第一节毛传和郑笺 第二节尔雅 第三节方言 第四节释名 第五节说文解字 第八章旧训诂的弊病一、穿凿附会

2、二、烦琐寡要三、望文生训四、随意破字五、增字强释六、不解语法第九章训诂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第一节训诂学与文字学 第二节训诂学与音韵学 第三节训诂学与语法学 第四节训诂学与中医学 第十章训诂的原则第一节注意词义的社会性 第二节注意词义的时代性 第三节释义要联系语言环境 第四节尊重古训而不墨守古训 常考知识点 一单项选择题?“训”和“诂”两个字连用,最早见于V .毛诗诂训传毛诗诂训传名义考说文解字尔雅?下列工作中,不属于训诂工作的是 注释工作纂集工作考证工作V .编辑工作?魏晋隋唐时期是X.训诂的产生期V .训诂的深入与扩展期x .训诂的更新与变革期x .训诂实践的兴盛与训诂理论的探讨期?开清代朴

3、学之先的人物是V.顾炎武戴震段玉裁王念孙?说文解字注的作者是 许慎梅膺祚V .段玉裁戴震?墨子间诂属于 传注章句义疏V .集解?下列书中“集解”两字命名含义不同的一书是史记集解荀子集解论语集解V .春秋左传集解?尔雅分为V.十九篇二百零九篇二百一十六篇五百四十篇?释名的作者是许慎段玉裁V .刘熙黄侃二填空题?“训”和“诂”两个字连用,最早见于汉代毛亨所作的毛诗诂训传。?扎颖达认为:“诂者,古也。古今异言,通之使人知也。训者,道也。道物之貌以告人也。”“诂”是解释“异言”的,“训”是“道形貌”的。-毛诗诂训传名义考的作者是马瑞辰。?黄侃先生认为:诂就是故,本来的意思市释词的本义。训就是顺,引申的

4、意思,解释词的引申义。训诂是用语言来解释语言,包括 词的本义和引申义。?训诂工作是以扫除古代文献中语言文字障碍为实用目的的一种工具性的专门工作。?训诂工作主要有三种:注释工作、纂集工作、考证工作。?训诂材料包括:随文释义的注释材料,跟注释工作相对应;纂集类训诂专书,跟纂集工作相对应;考证材料,与考证工作相对应的材 料。?前人所称的“传”、“说”、“解”、“诠”、“疏”、“证”、“微”、“诂”、“注”、“义证”、“正义”等,都是随文注释的名称。?纂集类训诂专书有:依物类分篇汇集同训词的尔雅;依照据形说义原则用部首统帅文字的说文解字;专门纂集声训以明语源 的释名;沟通方言词与标准语音义的方言等。I

5、?考证专书包括:孔颖达五经正义;顾炎武日知录;王念孙、王引之读书杂志与和经义述闻;钱大昕二十二史考异与十驾斋养新录;赵翼陔余丛考;沈家本历代刑法考;李慈铭越慢堂日?训诂体例指训诂工作中所运用的训诂体式和条例。它包括对训诂现象的科学解释,对训诂方法科学依据的理论说明和从程序上加以分 解,对文献词义的存在形式、运动规律、特点性质的科学论述。?黄侃说:训诂者,用语言解释语言之谓。若以此地之语释彼地之语,或以今时之语释昔时之语,虽属训诂之所有事,而非构成之原 理。真正之训诂学,即以语言解释语言,初无时地之限域,且论其法式,明其义例,以求语言文字之系统与根源是也。”?训诂是用语言解释语言的材料,训诂学是

6、研究语言意义的理论。?训诂学三个时期是:早期训诂学、晚期训诂学、现代训诂学。?文字学、音韵学和训诂学(字的形、音、义)古代合称“小学”。?训诂学在具体实践中所面临的两大任务是:应用训诂学和理论训诂学。?应用训诂学侧重于实际应用,主要是解读和注释古代文献。?理论训诂学侧重于理论探讨,如词和义之?应用训诂学和理论训诂学二者的关系是:理论探讨以实际应用为目的,实际应用以理论探讨为指导。?训诂的产生期在先秦两汉;训诂的深入与扩展期在魏晋隋唐;训诂的更新与变革期在宋元明;训诂实践的兴盛与训诂理论的探讨期在 清代;训诂学科学理论的创建期在近现代F 诂的萌芽期在先秦,训诂工作的系统化期在两汉。?训诂发展的标

7、志主要表现在以卞三个方面:再度注释的岀现、训诂范围的扩大、集注、集解的岀现与字书、韵书、_?再度注释的代表是孔颖达奉敕所作的五经正义。?郭璞注尔雅和方言。?论语集解的作者是魏何晏。?魏晋至隋唐时期,注释工作有所深入、研究的范围有所扩大、训诂纂集的种类有所增多,所以这是一个训诂学的发展时期。?造成宋代的疑古与创新这种局面的主要原因,一是程颢、程颐、朱熹等代表的宋明理学的需要, 二是训诂工具的改进, 为疑古创新提 供了客观依据,宋代开创了古音的研究。?朱熹四书章句集注包括大学章句、中庸章句、论语集注、孟子集注。他兼具汉儒求实与宋儒创新的长处,代表 宋兀明最高成就。?明末训诂的进展主要有:梅膺祚字汇

8、、张自烈正字通、朱谋玮骈雅、方以智通雅、陈士元俚言解、张存绅雅_俗稽言、李实蜀语、黄生字诂和义府。?朱谋玮骈雅开创了以偶释偶的复合词书体例,方以智通雅则突破了尔雅的范围,以经史为主,兼含文字音韵训诂的大型 词典。?章太炎的学术著作有国故论衡、 小学答问、 新方言、 文始 。?十种小学根柢书包括:尔雅、小尔雅、方言、说文、释名、广雅、玉篇、广韵、集韵、类_篇。?章太炎认为训诂的方法,一曰直训,二曰语根,三曰界说。_?黄侃认为训诂的方法,一曰互训,二曰义界,三曰推因。?标志着训诂学走向现代的著作是: 胡相安中国训诂学史、齐佩榕训诂学概论。_?为近代训诂学的独立及其科学化做岀过贡献的学者有:沈兼士、

9、何仲英、杨树达。?沈兼士有关词源和训诂学的著作有:| 右文说在训诂学上之沿革及其推阐、声训论、研究文字学“形”和“义”的几个方法。?杨树达的训诂著作有:训诂学讲义、积微居小学述林、积微居小学金石论丛、词诠、汉书窥管。?随文释义的训诂材料的体式包括:传注类、章句类、义疏类、集解类、征引类、音义类。?注释书中的训诂内容包括:解释词义、解释句意、讲解语法现象、说明特殊的修辞表达方法、说明古代制度、习俗等文化常识。_?训诂纂集专书的性质是在随文释义训诂的基础上形成的,按一定原则编排起来的,有目的的类聚字、词、义系统的训诂材料。?十种根柢书中,属于义书的有:尔雅、小尔雅、方言、释名、广雅;属于形书的有:

10、说文、玉篇、类 篇属于音书的有:|广韵、集韵。?训诂纂集专书的类型有:集合贮存型、整理编选型、理论证实型。?考证的步骤一般是:提出考证对象、考求材料证据、论证。?一般考证都由三部分组成,发疑、取证、释理。?考证的类型分为:证实类和反驳类。?证实类,对未有结论的问题证明其结论;对已有的结论考察核实。?证实类考证多因语义不明、证据不足、论证不详而发疑。?反驳类,对已有的结论提岀异议,以证据推翻之;同时提岀新的证据而易以新的结论。?反驳类考证多因原来的解释没有看到较充分或较全面的证据、虽有证据而对证据不能正确理解、违背语言规律、违背注例、违背事理 而发疑。?词存在的两种状态:贮存状态和使用状态。?贮

11、存状态的词义具有概括性、抽象性和稳定性等特点,体现在历代编纂的辞书中,每个词的意义大多是多项的。?使用状态的词义即个人言语中的具体意义,意义是固定的,多体现在随文释义的材料中, 每个词的意义大多是单项的。 不但有具体涵 义和规定所指,还可能带有说、写者个人经验和感情色彩。?随文释义的任务:确定义项、明确指向、陈述具体义值。?三种不同性质的训释是:形训、声训、义训。?训诂考证的三种方法:以形索义、因声求义、比较互证。?只有本义才能直接与字形切合,只有本字才能直接反映本义。?只有笔意才可以以形索义。?因声求义是一种利用语音线索来明假借、系同源、考证古书词义的方法。?语源分为系源和推源两?判断一个训

12、诂好坏的标准是: 看是否符合语言规律、 看是否符合文情语境、看是否符合逻辑事理、看是否符合客观实际。?注释结论是否正确,可以从语言文字、文情语境、事理逻辑、客观史实等多方面进行验证。?当今社会,训诂学至少可以应用于文言教学、辞书编纂、古籍整理三大领域。三名词解释?异言就是同一事物因时代不同或地域不同而有不同的称呼。?道形貌对文献语言的具体含义进行形象的描绘、说明。?注释工作用现代易知易懂的语言来解释古代难知难懂的文献语言。注释工作通常是随文释义的。?纂集工作一种有目的的字、词、义的类聚工作;一是为了集中使用某些材料而编纂;二是集中某些材料之外,还要通过编纂来证实某种理论。?考证工作考释和证明的

13、合称。考释是指找岀已经作岀的训释的原始依据;证明是提岀有力的证据。?训诂原理从训诂工作和训诂材料中总结出的文献词义理论。?训诂用语言来解释语言的工作与材料。?训诂学以前代训诂材料和前人的训诂工作为研究对象而建立起来的一门科学,是研究语言意义的理论科学。?再度注释所谓再度注释,指的是针对汉代的经注,再作进一步的解释。?史记三家注在南朝宋徐广史记音义的基础上,裴骃作了史记集解。唐代司马贞作史记索隐,张守节撰史记正义。后人将三书合刊, 称为史记三家注。熹宋代理学的集大成者,也是值得称道的经学训诂大家。以四书章句集注(大学章句中庸章句论语集注孟子集注) 影响最大。朱熹十分注重字句本身的训诂,他主张以训

14、诂说经,强调前人的注疏不可废弃,同时他的训诂简洁明了,可读性强。?顾炎武开清代朴学风气之先、奠定清代学术基础的卓越学者。他崇尚汉学的求实,反对宋明理学的空虚,治学提倡实事求是,重博征、贵创新、 求致用,开启了优良的治学风气。他将考据学与经学、文学结合起来,通过正文字、审音声、明训诂来研究经史。同时,他特别重视古 音学,主张以古音求古义。他的著作有:日知录音学五书韵补正等。?乾嘉学派I乾嘉学派是清代乾隆、嘉庆时期思想学术领域中岀现的一个以考据为治学主要内容的学派。主张将义理与考核相结合,以考核为手段去 通晓文章、寻求义理。乾嘉学派推崇汉代经说,遵循汉代经学研究,重视名物训诂、典章制度的传统。代表

15、人物有:戴震、段玉裁、王 念孙。?戴震清代皖派的开山祖师,段玉裁、王念孙的老师。认为学术有义理、文章、考核三类,主张将义理与考核相结合,以考核为手段去通晓文 章、寻求义理。将文字、音韵、训诂三者结合起来,提岀了从文献语言岀发,形、音、义互求的训诂方法,影响和支配着以后的整个考 据学界,奠定了语言文字学的基础。他的著作有:方言疏证孟子字义疏证等。?段玉裁段玉裁是清代戴震的学生,其说文解字注文学最高成就,形、音、义互证,相得益彰。他定古韵十七部,使审音、考字、训义互为 发明。完善了本义、引申义、假借义等一套术语,揭示了一字数义的原因。创立了“统语”与“析言”之别,将训诂中的同源字与假借 字和注音字

16、区别开来,并有意识地联系同源字,从同源系列中考求词义。他的著作有:六书音匀表诗经小学周礼汉读考等。?高邮王氏父子(王念孙)王念孙是清代戴震的学生。王氏的学术成就表现在:“就古音以求古义,引伸触类,不限形体”。对汉语复音词的内部语义构成作了深 入分析,揭示了“凡连语之字,皆上下同义,不可分训”的本质特征。归纳与演绎相结合,揭示了许多修辞条例和语法规律。他们的著 作有王念孙广雅疏证读书杂志,王引之经义述闻经传释词。?章太炎近代国学大师,具有深厚的小学、经学和史学根底。为中国语言文字学的独立和理论建设做出了开创性的贡献。他对训诂方法的总结,对词义引申、词语派生、文字变易等规律的揭示,在训诂学史上具有

17、重大影响。他的著作有:国故论衡小学答问新方言文始等。?黄侃 近代国学大师章太炎的学生。继承并发展了章太炎的学术理论,提岀了训诂学的方法,建立系统的训诂学理论,使其真正独立为一门学 科。影响至今。 他构拟了第一部训诂学讲义 训诂学讲词 (包括“训诂述略”和“十种小学根柢书”两部分)是一部初具规模的训诂 教材,开创了现代训诂学。他的著作有:尔雅音训说文笺识四种文字声韵训诂笔记。?传注类注释.对原文进行解释,同时把作者的意思传达给读者,以字为基本单位进行训释。代表:毛亨毛诗诂训传、郑玄周礼注仪礼注礼记注(合成三礼注)、颜师古汉书注。?章句类注释章句是离章辨句的意思。以句子为基本训释单位,把字词的注释

18、融嵌进句子的直译之中,进而达到对章旨的探讨。代表:王逸楚辞章 句、赵歧孟子章句、朱熹大学章句、中庸章句。?义疏类注释即疏通其义,岀现于魏晋南北朝时期,既注释典籍原文又解释这些典籍中前人的传注。代表:皇侃论语义疏,孔颖达五经正义。?集解类注释I博采众家之长,汇集各家对同一部典籍的注释,间下己意而成。代表:何晏论语集解,王先谦荀子集解庄子集解,孙诒让墨子间诂。?征弓丨类注释以钩稽故实、征引岀处的形式来探明文献中的词语源流,并将说解语义与阐明文意的训释目的融于其中。征引形成一种体例,自李善文选注始。?音义类注释注释以辨音释义为本,兼及文字形体的解说和校勘。代表:區陆德明经典释文、玄应一切经音义、慧林

19、一切经音义。?互文指并列的两个词组或对偶句子中相应位置上的两个词或词组互为补充、互相发明的修辞方法。?连文是表达中由于某种需要而连用相关词语的一种修辞方法。?变文行文中运用同实异名关系改变用词的一种方法,变文的使用出于不同的表达需要。?尔雅 是最早的一部按事类编排的同训词典, 大约在战国时期开始辑录,经过较长时间的递增相益,汉初才完备。是一部由儒家门 徒缀辑古代故训而成的专书,是一种义书,按事类分为十九篇。前三篇释诂释言释训解释一般词语,后十六篇解释各种名 物。尔雅突破了随文释义的局限,开创了词典式工具书的先例,被奉为训诂之祖。?方言方言(全称輶轩使者绝代语释别国方言)西汉扬雄著,是一种义书。

20、 全书按事类分为十三卷, 同条语词采用“义” 的系联标准。 方言是我国第一部方言学著作,反映了汉代全国各地错综复杂的方言情况,具有很高的语言学价值。?释名释名东汉刘熙著,分为二十七篇,是一部用声训方法推求名源的专书,也是我国第一部语源学专书,是一种义书。释 名不同于一般的训释书,它不满足于简单的解释词义,而是要解释词语音义的来源。?说文解字说文解字东汉许慎著,全书合叙目共十五篇,分列五百四十部,每部建立一个部首,是一种形书。说文解字是我国第一部按部首编排的字书,以“六书”为理论指导,以周秦书面语言为对象,对汉代所能见到的古文字从形、音、义三方面作了综合性的研究。说文解字是文字学的开山之作,同时

21、也是借以解读文献语言的训诂专著。?经籍纂诂经籍纂诂清代阮元撰集,汇辑古书中的文字训释编排而成的训诂书,属集合贮存型训诂纂集专书。全书按照佩文韵府分韵编字,佩文韵府所没有的字就根据广韵或集韵增补。卷次按佩文韵府分一韵为一卷,共一百零六卷,别有补遗一百零六卷, 分附于正编每卷之后。全书所辑录的文字训释都是唐以前的经传子史的注释和唐以前的训诂书、字书、韵书、音义书中所有的。这部书 搜罗极为丰富,在字的训释之外,还兼顾到经传的异文,字的假借和古文异体,这些都列于每字之末。?发疑发疑是产生词义考证的动因,考证的特点是因疑而发的,是有针对性的。?取证将能够说明结论的证据搜集起来,编排起来,以证明结论的可靠

22、,称作取证。取证是考证的最主要工作。考证的证据分主证与旁证两种。 与结论相关而可以直接证明结论的例证是主证,与结论虽不直接相关,但经过推论或比较,对导引岀结论有积极作用或决定性作用的例 证,是为旁证。?释理在使用证据证明结论时, 必须讲述证据的可靠性和阐明证据与结论的关系,这个过程叫释理。释理是考证的重要组成部分。释理包括释 语理与释事理两类。释语理是对语言规律的阐明。释事理是对思维逻辑、历史事实和文化背景的阐释。?重文异体字互换的声符也可以确定为音同音近。?异文同一文献的不同版本以及文献的本文与该书在他书的引文用字的差异,及同一个词在不同文献中或同一文献中不同地方的用字差异。?声训一般是同源

23、词互释,即使是错误的声训,也仅仅是训释训释词与被训释词之间没有同源关系,声音却总是相同或相近的。?字记录词的符号,是形、音、义的结合体。?词语言中最小的可以独立运用的意义单位,是音与义的结合体。?义义指词义,即词所负载的客观内容。?训训指训释,即对词义这一客观内容的人为表述。?形训分析字形,与字形相贴切的意义训释叫形训,形训表明汉字依义造字的意图,一般是说明本义的。?声训用音同或音近的字来解释词义,一般是解释词源,也可以说明假借。?义训是不专门利用字形字音,直接从意义上解释词语的方法。?本字字形所能反映的,又能从文献用例中得到证实的某一义项的字称为本字。?本义字形所能反映的,又能从文献用例中得

24、到证实的某一义项称为字的本义。?笔意指能够体现原始造字意图的字形。?笔势指经过演变趋向符号化,从而看不出原始造字意图的字形。?造意造意是指字的造形意图?实义实义是由造意中反映出来,在实际中应用的词义。?系源在根词不确定的情况下,归纳和系联同源派生词叫作系源。?推源从同源词中确定根词与源词,推寻词义来源的工作叫推源。四写岀下列训诂学家的主要著作?.郝懿行:易说书况?.刘熙:释名、孟子注?.张揖:广雅、埋仓、古今字诂?.颜师古::匡谬正俗、急就章注、汉书注、五经正义?国语?召公谏厉王弥谤:王怒得卫巫使监谤者以告则杀之怒,得卫巫,使监谤者。以告,则杀之翻译:卫王发怒,找来卫巫,让他去侦探诽谤国王的人

25、。卫巫把自己侦探到的诽谤国王的人报告厉王,厉王就把批评的人杀掉。?项脊轩志:前辟四窗垣墙周庭以当南日 句读:前辟四窗,垣墙周庭,以当南日 翻译 r 孚子前壁开了四扇窗子,用围墙围住庭院,以便挡住南面射来的日光。?战国策?触龙说赵太后:媪之送燕后也持其踵为之泣念悲其远也亦哀之矣 句读:媪之送燕后也,持其踵为之泣,念悲其远也,亦哀之矣 翻译片?.郭璞尔?.服虔春?.邢昺论確注录秋左氏传行谊、春秋汉义驳语正义尔雅义疏孝经正义?.桂馥::五翻译题句读:老送燕后上车的时候,抱着她的脚为她哭泣,为她的远嫁而悲伤,确实是爱怜她。?孟子?寡人之于国也: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句读:七十者衣

26、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翻译七十岁以上的老人有好衣服穿,有肉吃,年轻人没有挨饿的,挨冻的,(能把国家治理成这样)而不实行王道的,还没有这种情 况。?过秦论: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句读: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翻译:未而陈涉只是个用破瓮作窗户、用草绳作门枢的穷人,是个地位低下的农奴,是个正在发配边疆的罪人。?梦游天姥吟留别: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句读: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翻译:熊在咆哮,龙在吼鸣,岩泉在震响,它们的声音使深林战栗,让高山惊动。?I烛之武退秦师:I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句读: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翻译:如

27、果灭亡郑国对您秦国有好处,那我岂敢半夜三更跑来麻烦您?请您不要帮晋国灭郑国,这样对您对郑国都有好处。?史记?伯夷列传:伯夷叔齐虽贤得夫子而名益彰颜渊虽笃学附骥尾而行益显岩穴之士趣舍有时若此类名埋灭而不称悲夫! 句读:伯夷、叔齐虽贤,得夫子而名益彰;颜渊虽笃学,附骥尾而行益显。岩穴之士,趣舍有时若此,类名埋灭而不称,悲夫 翻译:伯夷、叔齐虽然是贤德之人,但实际上是在得到孔子的颂扬后,声名才更加显扬;颜渊虽然好学,但也要追随在贤者之后,德行 才更加突岀。而一般的隐士,他们的德行虽然有的跟伯夷差不多,却由于没有好的机遇,大都名声被淹没而不能称扬于世,真是可悲呀!?论语?八佾:子曰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揖

28、让而升下而饮其争也君子 句读:子曰:“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揖让而升,下而饮,其争也君子 翻译:孔子说:君子没有什么东西可去争抢,如果一定说有的话,那就是比赛射箭的时候吧。但也会相互作揖礼让后登台,下场后还 要互相敬酒。这种“争”也显示岀君子的风度。”_?左传?僖公三十二年:尔何知中寿尔墓之木拱矣 句读:尔何知?中寿,尔墓之木拱矣翻译你怎么还能理解我的意图?如果只活到?岁的话,你的坟墓上的树也该有两手合抱那粗了!?小雅,棠棣:原|隰裒矣,兄弟求矣。毛传:求矣,言求兄弟也。译:原、|隰虽然是人们聚集的场所,但人们所求的是兄弟。?小雅,吉日漆沮之从,天子之所。译丁漆沮那里驱赶禽兽,把禽兽赶到天子

29、的猎场去。?召南,行露篇:厌|yi行露,岂不夙夜,谓行多露。毛传:“岂不,言有是也。”译:路上那潮湿的露水使人厌恶,只有那些早夜而行的人,才会满身沾上这种可厌的露水。(用以比 喻,“没有失礼就不畏强暴”。?上奏畏却,则锻炼而周内之。翻译:“周内”就是织文绣花的意思。这就是说,“吏治者”在上奏狱辞时,还怕上面批不准,就像冶金那样对狱辞加以千锤百炼,又 像织绸那样细针密线地加以弥缝。?邶风,柏舟:微我无酒,以敖以游。译:并不是我没有酒去遨游用以忘忧。?左传,僖公四年:不虞君之涉吾地也,何故? 译:我君绝对料想不岀你们派兵伐楚的缘故。?、邶风,柏舟:微我无酒,以敖以游。译:并不是我没有酒去遨游用以忘

30、忧。?、大雅,常武:王命卿士,南仲太祖。译:周王在太庙任命南仲为元帅。?、小雅,,棠棣:原隰裒矣,兄弟求矣。毛传:求矣,言求兄弟也。译:厨,隰虽然是人们聚集的场所,但人们所求的是兄弟。?、小雅,吉日漆沮之从,天子之所。译:从漆沮那里驱赶禽兽,把禽兽赶到天子的猎场去。?、汉书,路温舒传卜上奏畏却,则锻炼而周内之。译:周内:就是织文绣花的意思。这就是说,“吏治者”在上奏狱辞时,还怕上面批不准,就像冶金那样对狱辞加以千锤百炼,又像织 绸那样细叶密线地加以弥缝。?、周南,天睢: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毛亨根据全诗的基调,认为“君子好逑”,“琴瑟友之”,“钟鼓乐之”都是诗人的一种向往,并不是已成的事实,所以

31、用“宜为”、“宜以”、“宜有”来说明。译:如果有这样德美兼备的女子,应当成为君子的嘉偶;应当用琴瑟之音以谐好;应当有钟鼓之音以相乐。?、战国策,齐策:狗马实外厩,美人充下陈。译:|“美女充下陈”就是在阶下充满了载歌载舞的美女的意思。陈的本字是墀。六训诂分析题?诗经?唐风?山有枢:“子有廷内,弗洒弗扫。”毛传:“洒,灑也”。试分析毛传训释词与被训释词之间的关系。答:说文?水部:|洒,涤也。从水,西声。古文以为灑扫字。”说文多次用“洒”的本义为训,应读同今“洗”字。说文 又有“灑”字,是散水于地之义。可见“洒”用作“灑”,是本有其字的通假,所以毛亨认为有解释的必要。?谓之、曰、为“曰”“谓之”“为

32、”解释词义,大体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叫作”,通常在属中求别, 兼含同义词的辨析。 “曰” “谓之”“为”的训 释常隐含着同义词的辨析,隐含的内容可以参见同书的训释或纂集类的训诂专著。诗经?齐风?东方未明:东方未明,颠倒衣裳。毛传:上曰衣,下曰裳。原文中衣、裳同时岀现,注释可以辨析、比较。诗经?邶风?凯风:凯风自南,吹彼棘心。毛传:南风谓之凯风。诗经邶风?凯风:习习谷风,以阴以雨。毛传:东谓之谷风。司样隐含着同义词辨析的内容。?谓用“谓”解释词义,多为词义的具体指向。可能是特定语言环境中的词语的特殊义、灵活义,也可能是具体所指的人或事。汉书?循吏传:今欲使臣胜之邪,将安之也? 颜师古注:胜谓以威力

33、克而杀之,安谓以德化抚而安之。论语?学而: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何晏集解:马(融)曰:“子者,男子之统称,谓孔子也。”?犹“犹”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等于说”, 用来解释词义时, 主要是沟通词的相关含义和古今变化。汉书?陈胜项籍传:良与俱见沛公,因伯自解与羽。颜师古注:自解,犹今言分疏也。颜师古用当时(即唐代)的语言解释汉代的语言。?之言“之言”的主要作用是以音义相通词作为训释词,从而沟通两词的同源关系。周礼?春官?大宗伯:以肆献裸享先王郑玄注:祼之言灌,灌以欝鬯,谓始献尸求神时也。“裸”和“灌”同源词,音义相通。周礼?春官?大宗伯:蔽芾甘裳,勿翦勿伐,召伯所茇。蔽芾甘裳,勿翦勿败,召伯

34、所憩。 蔽芾甘裳,勿翦勿拜,召伯所说。郑玄笺:拜之言拔也。“之言”在这里是指岀“拜”为“拔”的假借字,不过也没有超岀通过语音线索寻求语义的功能。?貌“貌”在训诂中用来表示事物的某种形态,有描写的作用,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样子”。被训释词主要为形容词,其中大部 分是叠音词或联绵词。周礼?齐风?载驱:汶水汤汤,行人彭彭。毛传:汤汤,大貌。彭彭,多貌。?国语?召公谏厉王弥谤:T王怒,得卫巫,使监谤者。以告,则杀之。 ”注:“以告|:按照(卫弭 的报告。以,按照, 依据。这样的注解对吗?为什么?答飞样的注解不对。 作注者的意思是“以告”为介宾结构作“则杀之”的状语。但“则”作为连词没有连接介宾状语的用

35、法,把“以 告则杀之”看作单句不符合汉语语法。其实这应该是个复句,前后分句的主语并不相同,意思是:巫把自己侦探到的谤王者告知厉王,厉王就把谤者杀死。 “以”虽然是介词,但?项脊轩志“前辟四窗,垣墙周庭,以当南日。”注:“垣墙周庭,以当南日院子周围砌上墙,用(北墙)挡着南边射 来的日光。垣墙,名词作动词, 砌上垣墙。 垣, 矮墙, 也泛指墙。 ”这样的注解对吗?为什么?答二样的注解不对。 依注释, “垣墙”是动词砌上垣墙, “周”是名词周围, “庭”是名词院子,那么对应原句连起来就是“砌上垣墙周围院子,虽可意会,但不成辞例,不合语法。其实,“垣墙”仍然是名词,句中作状语,“周”为动词,围绕之义。

36、全句的意思3Z是围墙围住庭院,以便挡住南面射来的日光。?战国策?触龙说赵太后:|“媪之送燕后也,持其踵为之泣,念悲其远也,亦哀之矣。”注:|“念悲其远也:惦念着她,为她远 嫁而伤心。这样的注解对吗?为什么?答鼻样的注解不对。按照注释,原文应该表述为“念之,悲其远也”,这并非作者原意,也不合古人行文之法。其实“念”也是“悲”, 古人习惯把两个意义相近的字连在一起使用,它们表达的是一个复合的整体意义,不能分别解释为两种不同的含义。 这里的“念悲”就 是“悲伤”的意思, 人还没离开,也不到“惦念”的时候。全句的意思是:您老送燕后上车的时候,抱着她的脚为她哭泣,为她的远嫁 而悲伤,确实是爱怜她。?孟子

37、?寡人之于国也:“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注:“王为王,使天下百姓归顺这样的注解好吗?为什么?答:这条注释不能算错。但“为王”究竟是称王、做王还是达到王道、实行王道? “使天下百姓归顺”是“王”本身的含义还是言外之 意?表述欠缺。 而实际上,梁惠王此时已经是王,所以这里谈论的不是当不当王的问题,而是怎样实行王道的问题。他们谈话的的主题 是王道,“然而不王者”的“王”就是上下文“王道之始也”的“王道”,因此应该解释为“王,指王道。用作动词,实行王道。全句 的意思是:七十岁以上的老人有好衣服穿,有肉吃,年轻人没有挨饿的,挨冻的,(能把国家治理成这样)而不实行王道的,还

38、没有这 种情况。?贾谊过秦论: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 注 :“瓮牖绳枢以破瓮作窗尸,以草绳系尸枢。形容家 里穷。”这样的注解对吗?为什么?I答:这样的注解不对。依照注释,破瓮是作窗户的材料,而草绳却是系户枢的工具,两句的语意结构关系不一致。其实“瓮牖”与“绳 枢”结构相同,语意关系一致。“瓮”和“绳”都是表示原料的定语。全句的意思是:然而陈涉只是个用破瓮作窗户、用绳子作门枢的 穷人,是个地位低下的农奴,是个正在发配边疆的罪人。?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注:“熊在怒吼,龙在长鸣,像雷鸣般的声音,震响在岩石 和泉水之间。殷,这里用做动词,震动。

39、这样注解对吗,为什么?I答:这样的注解不对。依照注释,殷,这里用做动词,震动。”但“像雷鸣般的声音”不知所出,跟原文对应不上。“震响在岩石和泉 水之间”也似是而非,不合常理。且下句的主语不知所云。其实,这里的“殷岩泉”只是句法上错综变化了一下,语意结构跟“熊咆”“龙吟”是一致的,当讲成“岩泉殷”,他们共同构成全句的主语部分。“岩泉”返指岩间之泉,是“殷”的主语。这样全句就结构整 齐,语意顺畅了。全句的意思是:熊在咆哮,龙在吼鸣,岩泉在震响,它们的声音使深林战栗,让层巅(高山)惊动。?烛之武退秦师:“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注:“敢以烦执事可以拿亡郑这件事麻烦您。这是客气的说法。执事,对

40、对方的敬称。”这样注解对吗,为什么?答:这样的注解不对。依照注释,大凡讲“麻烦”谁,都是指说话者把自己的某件施加给别人的情况。而“亡郑这件事”却不是烛之武 自己一方的事,怎么会说拿这事来麻烦秦件呢?不合情理。其实,这里给秦伯添麻烦的不是“亡郑这件事”,而是人家好好地正要“亡 郑”,烛之武却“夜缒而出,见秦伯”,打搅了人家的正常秩序,影响了秦伯的休息,这才可以说麻烦。全句的意思是:如果灭亡郑国对您秦国有好处, 那我岂敢半夜三更跑来麻烦您?请您不要帮晋国灭郑国,这样对您对郑国都有好处。?史记?伯夷列传:“伯夷叔齐虽贤得夫子而名益彰颜渊虽笃学附骥尾而行益显岩穴之士趣舍有时若此类名埋灭而不称悲夫”这句

41、话按 “伯夷、叔齐虽贤,得夫子而名益彰;颜渊虽笃学,附骥尾而行益显。岩穴之士,趣舍有时若此类,名埋灭而不称,悲夫!”句读对吗?:答: 这为什么?玄样的句读不对。按这种句读,“将类”解释为“种类”的“类”,便断作“若此类”,意思是像这样一类人。其实,“类”在古文中属下读,意思是“大抵”。全句的意思是:夷、叔齐虽然是贤德之人,但实际上是在得到孔子的颂扬后,声名才更加显扬;颜渊虽然好学,但也要追随在贤者之后,德行才更加突岀。而一般的隐士,他们的德行虽然有的跟伯夷差不多,却由于没有好的机遇,大都名 声被淹没而不能称扬于世,真是可悲呀!?论语?八佾:“子曰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揖让而升下而饮其争也君子”如何

42、断句?答:子曰: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揖让而升,下而饮,其争也君子。 ”注:论语中凡言“必也”都是放在否定性语意之后,“必也”是对前文否字。?诗经?周南?兔罝:“肃肃兔罝。”毛传:“肃肃,敬也。”郑笺同。马瑞辰毛诗传笺通释:“”肃、宿古通用,少牢?贵食礼郑注“宿读为肃”是也。肃亦训缩,豳诗“九月肃霜”。毛传“肃,缩也”是也,肃肃盖缩缩之假借。通“物不申曰缩。”兔罝本结绳为之,言其结绳之状则为缩缩。缩缩为兔罝结绳之状,犹赳赳为武夫勇武之貌也。尔雅| ?释器: 纟句谓之救,律谓之分。”王观察云:3尔雅系二者于释罗网之后,盖罗网之属。律当作率,说文:“率,捕鸟毕也。”“毕,田 网也”。今按,王说是

43、也。救之言纠结也,分之言纷乱也,与此诗肃肃为兔罝状义相近。传笺俱训肃肃为敬,似非诗义。试分 析马瑞辰考证的方法和材料。门答:他用了因声求义的方法,“肃” “缩”同音。利用对文来比较互证。他还参照了其他书中的材料,用尔雅的材料。?阅读材料(“造舟于河”材料略)分析考证的步骤。答:对象:“造舟于河”中“造”的词义。证据材料:一是声近义通方面的,“造”与“曹”声近义通,“曹”有并比、比次义;二是古代文献及其训释方面的。“造”、“次”一声之转,物的副次叫作“簉”,是比次义,“次”也有比次义。 文献方面的证据,除了新考得的薛综东京赋注“造舟,以舟相比次为桥”等,就是引用孔颖达所举的训释等。论证,综合诗经

44、 尔雅 东京赋材料及孙炎等人的训释,加上“曹”、“次”的音近义通的材料, 用因声求义的方法, 证知“造 舟”的“造”是比次义。七论述题?“字”与“词”是训诂学的两个基本概念,它们的关系如何?答: “字”与“词”是两个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不同概念。1词是语言中最小的可以独立运用的意义单位,是音与义的结合体。字与词是相互关联而彼此区别的两个概念,词是语义的运用单位, 字是记录语言的符号。在使用过程中,字词关系的对应表现得比较复杂。2字与词不是一一对应的。从一个汉字记录的语言单位来看,可以有种种现象。a.一个字记录一个单词(如水,山等);b.一个字记录多音词中的一个语素(如天下、社稷等);c.一个字记

45、录多音语素中的一个音节(如犹豫、玲珑等);d.一个字记录两个单音词的组合(如“诸”是之于的合音词等)。3字与词的对应关系是可以变化的。语言文字的错综变化可能影响相对稳定的形音义关系。a.因词义引申渐远,分化为新词而文字未变,形成一字记录两词的现象(如朝,本义是早上,后引申为朝代等义);b.因文字假借而记录了不同的词,形成一字记录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词的现象(如角,本义是兽角,假借为古代宫商角徵羽的角,也假借为角色的角;);c.因汉字在演变过程中产生大量异体字,形成多字记录一词的现象(如“哲”,有喆、悊、嚞等异体。);d.因词义引申或意义使用的范围不同产生文字孳乳现象,形成以不同的汉字记录音义相通的

46、同源词的现象,这些汉字的形体或相关,或不相关(如遘媾篝溝購等。段玉裁说文解字注:“字从冓者,谓若交-积材也”)。?“义”与“训”是训诂学的两个基本概念, 它们的关系如何? 答: |“义”与“训”是两个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不同概念。1义指词义即词所负载的客观内容;训指训释,即对词义这一客观内容的人为表述。人为表述的训释应该符合词义的客观内容,因而理 论上它们可以统一。2但实际上,由于对词义的认识不足,训释可能无法准确地反映词义;又由于各人的条件不同,对同一词义可能得出不同的认识,从而 作岀不同的训释。因此实际训释通常不等于客观词义。3在实际的训诂材料中同训者未必同义,同义者未必同训,可见“义”跟“

47、训”是两个东西,是两个不同的概念。4训的范围不限于义,许多训释根本不是对词义的表述,如声训意在探源,文意训释有的是临时所指,有的是言外之意,有的是语用说 明,有的是背景知识。这些注释可以叫“训”,但不是对词义客观内容的表述,因而不是“义”。?、论训诂学在当今社会的应用。答:训诂学应用于三大领域:文言教学、辞书编纂、古籍整理。1应用于文言教学A看是否符合语言规律,例:|项脊轩志B看是否符合文情语境C看是否符合逻辑事理2应用于古籍整理古籍整理的三个方面:A文本校勘:a对古籍字句的讹、脱、衍、倒加以校勘。b在整理古籍用字的时候把原文的用字系统转化成现在的规范用字。B加注标点符号,例:史记?伯夷列传C

48、注释和翻译。3应用于辞书编纂A首先是释义的准确;例:B要保证义项的完备性;“韦编三绝”C书证或曰例句是字典, 尤其是大型字典的重要组成部分。?诸将微闻其计,以告项羽。(X)微闻略略听到。?若J保:跨有荆、益,保其岩阻。(V)衣恃,凭仗。?察笃夭隐,孤寡存只。(V)笃: 察。?杯)觞引满从衣湿,墙壁书多任手顽。(X)从 :随着。?牧童向日眠春草,渔父隈岩避晚风。(X)隈: 躲在。训诂学家的主要著作?郝懿行易说书况?刘熙:释名、孟子注雅、埋仓、古今字诂匡谬正俗、急就章注、汉书注、五经正义?郭璞:尔雅注?服虔春秋左氏传行谊、春秋汉义驳?邢昺:论语正义尔雅义疏孝经正义?桂馥:说文解字义证二、简答题1训

49、诂学的任务?训诂学的任务??张揖:丿?颜师古答:(1)释古今之异言 一用当代的话去解释古代词语(2)通方俗之殊语一用通语释方言。(3)道物之貌以告 人也一说明事物的形 貌让人了解2、 今天训诂学的任务?答:第一,加强对训诂史和训诂学方法论的研究,实现训诂学自身建设与发展;第二,总结训诂实践的经验,提高训诂工作水平,促进古文教学、古籍整理和词典编撰等。4、解释文句的具体内容?答:解释文句包括分析句读、疏通句义、阐明语法这些内容。5、 训诂学的原则厂答;(1)历史的(2)唯物的(3)辩证的(4)现实的。6谓与谓之的区别?|答:谓:使用这个术语谓的时候,被解释词放在前面。它往往用来表示以一般释特殊或

50、以具体释抽象。“谓”相当于“指的是”或“说的是”。谓之:“谓之” 和“曰” “为”的作用、一样,可以任用其一。相当于现代的叫或叫做使用这些术语的时候, 被解释的词在后面。除一般释义外,它还特别用来分辨同义词和近义词。谓之和谓的前后次序相反。7、读为、读曰和读若、读如的区别?答:读为读曰:这个术语表示用本字说明假借字。读若读如:这个术语多用来拟声注音。区别在于:|前者是用本字破解假借字;后者一 般是用于注音。_8、今古经学的产生与分歧?答:汉初的经学书籍都是用隶书书写的,当时称为“今文”。到了汉武帝末年,鲁恭王引荐王府而孔子住宅,在夹壁中发现了一些用战国时代字体写的经书,和原来存世的今文经学有些

51、不同,于是就有人去研究它,这就称为古文经学。随后就形成今文经学派和古文经学派的对峙。今文经学派重在微言大义,古文经学派重在章句训诂;今文经派认定孔丘之后才有经,古文经派主张六经在孔丘前便存在。 今古文经学的差别开始时主要是经学书写字体的不同。 今文用的是汉代通用的隶书,古文写的是战国文字;今文经书在行文中多用本字, 古文经书则多用假借字。9、常见的训诂方法有哪些?答:(1)以形索义一形训。(2)因声求义一声训。(3)据文正义。(4)析词审议。(5)辨体明义。10、 为什么训释古书要以说文为重要依据,耳答:说文是东汉许慎写的一本字典,是通过对字形的分析来反映字词的本意,由于许慎掌握了较为全面的材

52、料和较为科学的方法, 他对自已的考察大部分比较可靠,在我们训释古籍字词意思时可作为重要的参考资料,所以训释古书要以说文为依据。说文分析字形是以小篆为主的,小篆虽属于古文字, 但是在形体上距离汉字的造字之初的形态也有很大的差距,所以仅仅依靠说文还不能完全正确地考求岀字的本义,因此考岀字义需要参考古文字。12、笔意与笔势的区别?答:(1)在汉字的古文字时期,字型的具象性很强,通过考察古文字的字形,往往就可以发现它所代表的意思,这就是笔意。(2)到了今文字时期,汉字的形体大大抽象化,笔画形态往往只是运笔的走势,从中很难考求岀造字者的意图,所以字形字义之间的联系就脱节了。13、说明音和义的关系?答:音

53、义关系的偶然性。是人为的非自然的,某一语义要求用什么语音形式来负载,一开始就具有偶然性。音义关系的约定性。音 义之间不存在必然联 系,但存在着与现实的联系,这种联系是由使用语言的社会成员共同约定。音义关系的回授性。由于社会的约定,本无必然联系的音义关系便对自身所处的语言系统产生反作用,使语言发展接受其已有的音义关系的影响制约,即早起的音义关系对后起的音义关系产生回授用。音义关系的延展性。主要是从语音系统的对应关系着眼的;音义关系的延展性反映于音义系统的对应 性。音义关 系 的 类 聚 性 。 音 义 相 近 的 字 往 往 能 聚 合 成 群 。音义关系的多元性。某一音素或音位所允许的联系的意

54、义不是单一的,而某一意义单位也允许由不同的语音形式负载。14、因声求义的条件与轨道?答:在已经约定俗称的语言系统中,音义关系的回授性便促使特定的声音与特定的意义发生了关系, 表达特征相类似的符号, 语音可能 相同或相近,从而为 因声求义创造了条件和前提,因此了解汉语语言系统的沿革,注重辨析字音中声韵调三种要素并研究其不同历史时 期的分合异同整理古书中有关训诂实践的资料等是因声求义的必要条件。 因声求义的轨道是通假借、明方言、寻语源。15、通假与与同源的区别?答:同字声音都相同或相近,字的形体不同异,通假字两个字的意义没有任何联系,同源字的数字意义相同。16、如何析词审议?答:析词审议是分析词的

55、结构关系以审意义。分清词与词组。汉语中的一些双音节的合成词是由一些双音节的语言单位发展而来的, 一旦短语凝结一些 词意思则发生变化。分清单纯词与合成词。古代汉语是以单音节词为主但也存在一定数量的双音节的单纯词,在考 察词义时,不能把双音节词看成合成词。分清合成词的含义与偏义。合成词的两个语素,他们之间有含义偏义两种关系。含义的合成词,两个词素意义相辅相成,如宾客、欣喜,弘大之类;偏义的合成词,两个词素意义相反或相对,而偏用其中一个词素意义,另一个词素意义只作陪衬,如寒暑、成败、缓急等。分清词素结合的固定与自由。分清词素组合的结构方式。其他(缩略、用典、转化、连类而及)。17、连绵词的形式特点?

56、答:连绵词形体不固定(是单纯词)。音节组合往往可以交并、倒易,具有双声或叠韵的关系。连绵词是两个音及一个语素连缀成 义,不能分开。18、有人把连绵词说成连语,如何看待?(上下同义,不可分训)答:这要正确对待,既然上下同义,就不是一般的连绵词,因为山下同义,顾名思义是指上下各有相通之义。其实连绵词是上下凝结成 一体的,不能拆开来分析其山下义。18、义界的原则?答:义界是下定义的,自然应该以能够揭示事物本质属性为基本原则。具体地说,就是必须确切而简要的说明一种事物的本质特征或一 个概念的内涵或外延。19、义界的局限?答:定义难以下的精确。采取义界方式释义,文字往往冗长,不是所有场合都能适用。20简

57、要说明互训这种训诂方式?(定义原则、局限、根据)答:互训是义训的一种,互训实质上是实际语言的比较训释,即用同义词相互训释。更具体的说,互训就是指意义和用法相同或相近 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 词相互解释。 互训是以古书中训释词和被训释词在词义上的基本共同点为根据的。互训的类型。从时代上着 眼,互训有同时的,也有异时的。从体例上看,互训是甲乙两词互相直接训释,又叫直训。还有甲乙两词用丙来训释,叫做同训。再有甲用乙来训释,乙用丙来训释,甲乙丙三次递相为训,又叫递训或转训。从类属上看有以共同释别名的,比如“李”果也。这也叫类训。4互训的局限。用同义词相互训释,只能说明同义词的相同方面,不能说明不同方面,这

58、样释义是不准确的。互训虽用同义词相互训释, 但一般人的解释原则是用较为常见的熟悉的词来解释不常见的不熟悉的词,但我们往往难找到一些不常见词的常见同义词,所以互训有时还难理解。21、义届的原则、实质、局限?答:原则:|义界是下定义的,自然应该以能够揭示事物本质属性为基本原则。具体地说,就是必须确切而简要的说明一种事物的本质特 征或一个概念的内涵或外延。实质:义界是义训的一种,黄侃说“凡以一句解一字之义者,即谓之义界”。陆宗达加以发挥说“”用一句或几句话来阐明词义的界限, 对词所表示的概念的内涵作出阐述或定义,这种方法叫做义界局限:定义难以下的精确。采取义界方式释义,文字往往冗长,不是所有场合都能

59、适用。22、推因的原则及途径?答:黄侃说:“凡字不 但求其义训,且推求其字义得声之由来,谓之推因”。推因的原则便是根据词的声音线索探求词义的由来。推因 匚|的途径便是:从实际语言材料中找岀信而有征(可靠而又证据)的线索来,进而探求其本源。再运用大量的文献作为佐证。23、简单介绍并评价从“声训右文说到音近义通说”的发展?答:汉代的声训是一种训诂实践还没有上升到一种理论汉代就有用音同音近来解释字义的声训。宋代王子韶提出了右文说。右文说 就是从声符求字义的学说。取名右文,是就大部分声符在右而言。如倚、崎、埼都从奇声,同含偏义。又如秾、浓都从农声,醲、同含 厚义。右文说从形声字的声符与字义的关系着眼,

60、通过字族来研究汉字,揭示汉字孳乳变异的某些特征,为古代汉语言文字的研究指 示了新途径随着右文说的发展,清代产生了音近义通说。音近义通说把范围扩大到异形的字;异形字要音近,义就可通。也可以说,音近义通说把右文说向前推进了一步。音近义通说由王念孙等开其端,逐渐形成学术体系。音近义通说打破了文字的隔阂,充分阐述了 汉字的本身的基本原则,对于我们了解汉语、 汉字规律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但它过分夸大了其原则,对我们的理解汉语汉字的意思造成了一些误导。24、反训现象有何具体例说?答:事物本身包含好坏两面内容,表示某一事物总体的词也就包含好坏两种相反意义,可用于好的方面,也可以用于坏的方面,于是 就产生美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