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学中的渔夫意象_第1页
古代文学中的渔夫意象_第2页
古代文学中的渔夫意象_第3页
古代文学中的渔夫意象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古代文学中的渔夫意象 (2012-09-28 11:32:01转载 标签:教育 古代文学中的渔夫意象 植根于传统文化和哲学思想沃土上的中国古典文学, 在创作发展过程 中产生了许多用来寄托情思的文学意象。渔父就是其中一个非常独特 的文学意象,代表了中国传统的隐逸文化现象。、渔父意象产生的历史脉络(一)早期的名士钓翁 渔父起初是作为钓翁存在于上古的传说故事,从未开化社会起就存留 有关于钓翁的民间寓言故事。已有记载的最早的当为磻溪著名钓翁姜尚姜子牙的故事了。据今存元 刊武王伐纣平话记载,“姜尚因命守时,立钩钓渭水之鱼,不用 香饵之食,离水面三尺,尚自言曰 负命者上钩来!'正是因为这种 直钩式

2、钓鱼法和那句相当自负的话语,使得周文王亲自前往磻溪聘请 这位深藏不露的老人家,太公望从此成为辅佐周文王、周武王灭商的 功臣。后来就用“磻溪渔父”的典故代表怀抱文武全才的隐士。三次拒绝光武帝刘秀高官厚禄邀请的东汉名士严光恐怕是史上最淡 泊名利的渔者了。严光字子陵,据东观灌记记载 :“光武帝与子 陵友旧,及登位望之,陵隐于孤亭山垂钓为业。访得之,子陵不受封。” 由是严子陵清高之名流芳千古,“渔”得归隐超脱的盛名,后来李白 以诗句“昭昭严子陵,垂钓沧波间。身将客星隐,心与浮云闲。”(古 风十二)盛赞严子陵的高风亮节、安于岩户。范仲淹撰写严先生 祠堂记,在文中最后不禁歌颂道 “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

3、之风, 山高水长”,以“苍苍”之云山、“泱泱”之江水的比兴手法,极力推 崇和赞赏严子陵先生不为名利、权位所动的高节风范。(二)不知姓名的“世外高人” 隐逸意指“能为而不为”,只有那些有智慧又甘愿隐姓埋名的世外高 人才算得上是隐士。大多数隐士都没有姜翁和严士这样的名气, 他们 甚至只是些无名无姓的捕鱼者,但他们被赋予隐逸与智慧的色彩。 典 籍中记载了许多纯粹的渔父:不仅生活充实闲雅,内心恬淡平和,而 且人生阅历丰富,知识修养极高,对处世和安邦有着颇为精到的见地; 表面上心无牵挂,寄情山水,但实际上博学厚重,深藏不露,成为不 知姓名的“世外高人”。明代萧良龙文鞭影里记有两个潇洒而又清醒的渔父 渔者

4、”和“鼓枻诗翁”。唐时崔铉任江陵太守时,有楚江渔者,不言 姓氏,钓于楚江,得渔则换酒,辄自放歌。人问曰:“君隐者之渔耶?” 对曰:“姜子牙、严子陵以为隐者,殊不知钓其名耳。”去而不顾。宋 时卓彦恭尝过洞庭,月下有泛舟,一老翁棹其旁,卓问有鱼否,答曰:“无鱼有诗。”乃鼓枻而歌曰:“八十沧浪一老翁,芦花江上水连空。世间多少乘除事,良夜月明收钓筒。”问其姓名,不答而去。面对世 人的追问,一个“去而不顾”,一个“不答而去”,这两位渔父算得上 是真正的隐者了。(三)道家学派的代言人1庄子之渔父 道家学派代表人物之一的庄子以 渔父为篇名虚构了一位打鱼老者 的隐士形象。文章写一个“须眉交白,被发揄袂”的捕鱼

5、老人和孔子 对话全过程。他不在其位而谋其政,应该各安其位,才是最好的治理。这位老渔翁言论其实体现了道家的思想:既然万物已有天定之位,那 么于个人而言,再也没有比不“多事”、保持心灵清净无为更与天道 相符的了。渔父作为庄子虚构的一位懂得“人情世故”的智者,通过 渔父对孔子的批评,阐述了 “持守其真”、回归自然的主张。2.屈原之渔父 几乎和庄子同时代的屈原也有同名散文渔父,描述被流放后的屈 原流落到沅江深处,在湖边思索行吟,正处于孤独落魄之时,一位渔父注意到了他,问明情况后劝他不要“深思高举,自令放为”,而应 学习圣人“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学会机变与通融,在“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

6、”的乱世中用“淈泥扬波”“餔糟歠 酾”的消极做法主动保护自己,而不致受到身心伤害。对于屈原宁愿 葬身于江鱼腹中,也要以死保持清白之身的坚定回应, 渔父听后只是“莞尔而笑”,唱着沧浪歌,驾着渔船在江中悠悠远去。(四)精神自由、超脱旷达的自喻者形象借景抒情、托物喻志是文人 们常用的手法。同样,“以渔言志”被当做一种审美性或象征性活动, 渔父形象真正地进入文学领域,并且成为一种精神自由、超脱旷达的 自喻者形象。东汉中期科学家、文学家张衡因社会政局腐败,朝政日非,个人抱负无从施展,而放弃仕途,转向隐居,写下了充满了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与追求,蕴涵着对社会现实批判的归田赋,其中“谅天道之微昧, 追渔父以同

7、嬉;超埃尘以遐逝,与世事乎长辞” 一句明显是从屈原渔 父“渔父莞尔而笑,鼓枻而去”及“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 尘埃乎”两句中化用来,意思是天道实在是微妙不可预测,自己将要 丢开那浑浊的世俗远去,跟随渔父去同乐于川泽,与社会上的纷纷世 相永别。归田赋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第一篇描写田园隐居乐趣的作 品。在玄学盛行的魏晋时代,由于政治制度和社会风气的影响,隐逸之风 盛行,以渔父寓隐逸思想的作品也很多。著名的“竹林七贤”之一阮 籍就曾写“才非允文,器非经武。适彼沅湘,托介渔父。优哉游哉, 爰居爰处(四言咏怀诗其一),这首借用屈原渔父之典故,以 渔父自喻,看似调侃,却蕴有对人生的愤激,充满了抑郁之气。在

8、他 的五言咏怀诗里还有“渔父知世患,乘舟泛清流”的表达,同样 抒发羡慕自适而超脱的渔父之心。另一位竹林贤士嵇康则以凝练的语 言传写出“钓叟”飘然出世、心游物外的风神 :“目送归鸿,手挥五 弦。俯仰自得,游心太玄。嘉彼钓叟,得鱼忘筌。”(赠秀才入军 其第十四首) 二、渔父意象的隐逸文化意蕴 所谓意象,是创作者根据自我主观思想感情而赋予某种文学意味乃至 特殊文化意蕴后的艺术形象。刘勰在文心雕龙?神思中首次引入“意象”概念:“独照之匠,窥意象而运斤:此盖驭文之首术,谋篇尤端。”意思是说那些眼光独到、 认识独特的工匠,能够窥见内心已构思好的形象而挥动斧头砍削, 文 学创作也是如此。刘勰认为意象是文学作

9、品布局谋篇的第一步也是最 重要的一步。意象原本是托物言志中的那个“物”,也是借景抒情中 的那个“景”,但无论是作品中的“物”还是“景”都已赋予了某种 特殊意蕴和文学意味,甚至是文化的意蕴。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渔父形象是一种处于主流文化边缘的特殊的文化 现象,包含着丰富而有深度的文化内涵。代表了中国文人追求的人格 独立、精神自由和去功利化的人生境界。(一)对人格独立的追求庄子;秋水记载,在濮水钓鱼的庄子委婉拒绝楚王使者的邀请, 而宁可做一只在泥浆中自由自在拖着尾巴的活乌龟, 也不愿做包好了 放在殿堂上受祭奠的死乌龟,意为不愿让高官厚禄来束缚自己。包括本文前面所述中的三拒光武帝高官厚禄邀请的严子陵等

10、名士钓翁,他们不攀附于哪怕来自于最高权位的任何现实的政治力量,有很 强的独立思考和判断能力,表现出对自我人格独立和生命尊严的无上 追求。而磻溪钓翁姜尚公,能够执著等待,终于在八十余岁时辅佐明 君,建立一番事业,也是追求生命价值的典范。(二)对精神自由的向往 由于受孔孟儒家思想浸染,中国古代知识分子历来抱着“正心、诚意、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信念和人生价值取向,希望通过 积极入世,从而实现人生的社会价值。但是对精神自由的向往与追求,却从没有放弃过。如前文所述张衡的归田赋,就是间接描写渔父 超脱自在、远离尘世的生活,表达因受现实的羁绊而向往回归自然、 追求精神的自由与恬淡。(三)对人生境界的超越 人生有物质的、精神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