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中学生文学素质浅论作者 毛志成一、从看书上升为读书中学生喜欢“看书”的很多,而喜欢“读书”的越来越少,这也许正是文学素质难以提高的原因之一。与中学生闲谈,发现他们的知识量很可观,懂得很多古今中外的知识,甚而使中老年知识分子(包括教师、作家)感到惊愕,连声赞叹:“眼下的中学生真是进入了知识爆炸年代!小小年纪就这样聪明多知,比我们当年强多了!将他们与我们的当年相比,我们实在傻得很!”这是当代中学生的一大优点,必须尊重。一代更比一代强,这不仅是时代的进步,也是历史的必然。很多陈旧的书(包括语文教材的老化,以及编书人、写书人的观念老化和文笔老化),使中学生看不起,很厌烦,硬着头皮去读也往往打哈欠、打瞌
2、睡,中学生是有理由的。因此我们欢迎语文教材的不断更新!各种专为青少年编的杂志、写的作品,要有青春感,要使中学生喜闻乐见!但是话说回来,中学生只是喜欢去看自己所喜欢的书,去看各种很热闹、很多彩的电视电影,以为如此就能提高文学素质包括能写出生动文章、美妙诗篇,那就大错特错了。而第一个错误就在于:以为“看书”(包括看电视、看电影)能代替严肃的“读书”。看书与读书不是一回事。一般性的看书,只用眼睛、耳朵(指听故事、听讲座)就可以了。而读书的那个“读”字,指的是用心去感受、去理解、去领悟。对好文章、好诗,要逐篇、逐段、逐句、逐字地读。要想真正提高文学素质么?首先要做到:从看书上升为读书!二、要十分重视“
3、读功”看书与读书,是两种不同的感觉方式和思维方式,区别就在于前者往往是被动的、散漫的,后者是主动的、有意识的。我们常常将武艺高强的人称之为有“武功”,这里的“功”指的是进行过体力培养、体能训练、技能提高。其实,“文功”也是如此,而“文功”的第一功就是读功,即:认真读书并能读懂书。读“懂”,大不容易。什么是“读懂书”? 一是要有感受力,二是要有理解力,三是要有领悟力。我们常说一本书写得很有文采,这里说的“文采”,就是指比一般性的、平平常常的文章、作品更具有三种妙处:有超于寻常的深刻性(意采)、优美性(辞采)、准确性(字采)。例如当年鲁迅写了夏天的三种害虫(夏三虫),仅以跳蚤而论,如果要中学生以此
4、写一篇文章,很可能只是骂一番跳蚤,大讲其可憎。而鲁迅却说了“反话”,说跳蚤与蚊子虽然都吸血,但跳蚤却有可爱处因为它吸血之前之后都一言不发,不讲些多余的虚言假话。以此反衬了某些既要害人又要自我美化的人尤为可憎,这就叫“意采”。赞美庐山雄伟的诗人很多,毛泽东的诗“一山飞峙大江边,跃上葱茏四百旋”却没有用“高大”、“壮观”之类的俗喻,这叫辞采。韩愈的诗“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不使用“云飞”、“雪阻”那样的俗字,而用“云横”、“雪拥”来形容,这叫字采。读书在阅读某文时体味到了它的寓意深刻,文笔出色,用词用字既准确又生动,就算是有了一点“读功”。怎样掌握这样的读功?随随便便地翻看是不成的,要
5、一篇一篇、一段一段、一句一句、一字一字地品味和领悟!三、学会判定书的品位某些书(包括文章、作品),有人读了很着迷、很投入,这里头当然有好书,也可能有不好的书。由此可知,在爱读书的基础上,更重要的是善于鉴别书,能判定书的品位差异,即识辨书的上品、中品、下品。就书的内容而论,我看可以划分为:上品(有益的书)、中品(无害的书)、下品(有害的书)。有益的书至少应具有三种品质:一,在精神上使人追求真理,崇尚正义;二,在内容上具有较大的知识含量或较深的思想见识;三,在语言上健康而有美感。无害的书只是向人提供娱乐,提供轻松,提供凡俗的或是平庸的知识、见解,但绝对不美化丑恶的行为,不宣扬怪诞的事物。必须承认有
6、些文艺作品是“下品”,是有害的!这样的书籍、文章、作品,思想是错误的,使人向恶的;知识是虚假的,散布荒诞的;语言是怪里怪气的,粗陋不堪的,甚而以兜售胡言乱语、污言秽语冒充文学才气、文笔生动!有的中学生喜欢写作,特别是喜欢写诗,虽然写得很稚气,里面有不少“孩子话”,这都是正常的,应当尊重乃至赞扬他们的“奇思异想”。但是切切不要以病句为妙句,更不要将那些专写傻话、蠢话、昏话、疯话的人看成大作家或大诗人的“天才幼芽”!语言也要守法,即“语法”。要想具有文学才能,首先必须能写出无病而健康的语言。四、读一点“逆情”书青少年读书,有的书读起来就喜欢,就觉得与自己的年龄特点、文化水平、情感趣味相适应,顺心顺
7、意,这种书叫“顺情”书。而有的书,因为觉得与自己遥远,读起来便觉得无趣或吃力,这样的书就叫“逆情”书。“逆情”的意思就是违背自己的阅读意愿或阅读兴趣。有的“逆情”书,本身就是没价值的,因为任何正常人(包括青少年或成年人)都读之厌烦,读之无趣无益。而有的“逆情”书,则是应该读的,甚而是必须读的,因为它有价值。“顺情”书读起来有趣,但未必能使自己提高文学品位、文学素质,因为它只与读者自身的原有水平相同或相近,谈不上提高。有益的“逆情”书是必须读的。虽然读那样的书使青少年感到有点苦,有点吃力,但你只要刻苦、用力,就会使你大大长进。这就好比登山,在平地上或在低矮的小山丘上游来游去,很难领略到壮丽风光。
8、只有不惜吃苦费力,登高远眺,才能发现另一种美景佳境。因此,中学生在读书时应当肯于攀高、涉远、入深,读一点有难度的书。例如说,你面对一本情感博大、思想卓越、学识渊深的书,有时需要借用参考书或辞典,需要向老师或家长请教,而随随便便读一本浅显而逗笑的小说或故事则不会有这些烦恼。但是你要真想提高自己,使自己在各方面有所长进,就必须知难而进,有意识地吃一点苦。从已知领域向未知领域挺进,总是要付出血汗的。而这样的苦,最终会转化为更高层次的愉悦。知识的根是苦的,知识的果实是甜的。当然,让青少年读“逆情”书,不惜“苦读”,也必须顾及青少年的理解实际和兴趣实际,反对把他们逼到“超难”境地。五、“写瘾”本身就可贵
9、有的中学生虽然爱读书,也读了不少书,但从来没产生写作兴趣。一提到作文就头疼,甚而苦不堪言。另有的中学生,对写作很上瘾,课余时间不写点东西就心里发痒,总想在日记本或各种本子上写些什么。有的还很早就产生了当作家的念头,更有的已经动笔写短篇小说、中篇小说乃至长篇小说。当然,这样的人常常受到同学的嘲笑或老师的讽刺。我这里必须强调,前者与后者相比,后者是可爱的。一个人对写作有瘾,到了着迷程度,这个“瘾”本身就说明他有较高的兴趣品位,比起其它的瘾如吃喝玩乐瘾,不知要美好多少倍!倒是只有杂七杂八的瘾而见了写作就头痛、打瞌睡、大喊“没的可写”的人,很难提高文学素质。学生提起作文就叫苦,这里头有教师的原因。教师
10、本身除了很死板地讲课之外,一点文学兴趣也没有,自己也绝不动笔写些什么,如何能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善于培养学生写作兴趣的教师,才是高水平的语文教师。当然,一味责备教师是不对的,学生本身主动地养成写作兴趣也是重要的。多读一些好作品,产生了对好作品的模仿欲望,兴趣也就会在不知不觉之中萌动出来。中学生有了写作瘾,包括“想当作家”、“疯写一气”,都应该首先给予肯定,给予鼓励。但是不正视自己的写作基础,一味“疯写”,毕竟是应该提醒、规劝的。例如有的中学生凭空想当作家,在不具备起码的社会经历、生活感受的基础上就动手写中篇小说、长篇小说,或写洋洋万言的社会评论、文学评论,跳过应有的生活准备、学识准备,也往往是
11、要失败的。在埋头“疯写”的时候,远不如扎扎实实地多读一点书,多向社会、生活汲取足够的体验和思考,多练练语法功力或修辞功力。否则,貌似走捷径其实在走弯路。六、嘴头子与笔头子为何不统一?眼下的中学生大都能说,坐下便能来一通“神侃”,天南地北、海阔天空。特别是辩论能力,更是日益提高。这是优点,可以称之为“健谈”、“雄辩”。用俗话来说呢,也可叫作“嘴头子利索”。我再一次强调:这是优点。口头表达能力很差的人,往往智能迟钝、知识贫乏、思维混乱。但是若以为嘴头子利索注定会使笔头子(书面语言能力)很强,这就大错特错了。有时,正因为嘴头子的“功夫”太强,反倒会使笔头子能力陷入萎缩。当年有位语文大师说:作文章与说
12、话是一回事,无非就是我口表我心,我手写我口。其实,那是大大的外行话。心里想的,能用口头语言表达得很清楚、很生动就已经很不容易,可惜开口就是病句、就词不达意、就罗里罗嗦的人很不少。更何况将口头语言用准确而生动的书面语言表述出来,尤为不容易!从“会说”到“会写”,需要质的转化或飞跃。把一次随随便便的信口发言,一字不差地复写成文章,你读了之后注定会发现很多病句、赘语、废话。要想从嘴头子利索转化为笔头子过硬,这里头要靠三条:一要靠文化素养,写出的东西有高于文盲的思想见识;二要靠表述能力,至少要做到准确、通顺;三要靠文采训练,力求使书面语言比口头语言更生动,更有美感。一句话,要靠练!靠苦练!口头上的十句
13、话、十个字用于书面语言,仅用一句话、一个字能就把意思表达清楚,而且更精确、更优美,这才叫文学本领。练嘴固然重要,但练笔更重要。想从嘴灵不经过练笔而自发地跳到笔灵,那是不可能的。七、不要跳过模仿中学生为什么提到作文就觉得很难?为什么总喊“没的可写?”我认为这里头就包括教不得法。认为写文章很难、很苦,其实教师也有这种感觉。教师给学生出了一道作文题,若是要教师自己以这个题目作一篇文章,大约也会头疼,也会觉得“没的可写”。说来说去,文章不是凭空硬写出来的。这就好比游泳,教师本身从未下过水,只是在那里从理论上给学生大讲游泳技术、游泳要领,接着就逼学生下水,能不喊难吗?最好的办法就是教师自己先下水,游得很
14、好,姿势也很漂亮,使学生产生了模仿欲,就会游得有兴趣,最后也就会游得有技巧。作文也如是,模仿是第一位的。跳过模仿,是很难把文章写好的。我建议学生在读了相应的文章作品之后,教师要学生作文时,先不要硬性出题,特别是不要出些带有“苦想”性的题目。不妨先读几篇确实使学生感到优美因之感到生动的范文,继之让学生模仿,包括复述、缩写、改写。即使只让学生将他认为生动的范文抄写一遍,或有选择地摘录几段,也是有益的。待到学生不满足抄写、摘录了,在抄录时加上了自己的感想,自己的发挥,自己的语言,这就是突破,就是提高。如此依样画葫芦,画着画着就画出了技巧,画出了有新意的葫芦,这就叫有了创作欲。久而久之,学生也就会抛弃
15、模式化的范本,画出自己想画的东西,和自己创作的东西。教师不鼓动学生模仿,逼着学生“自造”,或是学生本身拒绝模仿,凭空跳到“创新境界”,结果往往是双双陷入苦境,很难有效地提高作文水平。多大的作家都有过模仿期,中学生也必须从模仿起步。就像书法家,若是从未经历过临帖阶段,专凭自己胡乱去写,最终也很难写出起码像样的字体。八、观察不仅用眼有的教师、家长逼学生“观察”(为的是作文),有时甚至让学生搬个小凳子坐在街上,四下里瞪着眼睛去看这样那样的行人,以为这样就会“有的可写”。实话说来,这是胡闹,连起码的“文学式观察”也一窍不通,是写作的绝对外行。文学上的观察,不是指傻模瞪眼地用眼去看,而是指用心去体验、用
16、心去认识人和事。没“心” 的人,是另一种盲人,什么也发现不了。二十多年前,我做中学教师的时候,某次考作文,题目很平凡一件好事。某个既讨厌作文又很淘气的男孩连声大喊:“没的写!没的写!我从没见过什么好事!”我制止了他的喊叫。他大约患了病,兼之心情烦躁,呕吐了。一个女生(小干部)经我同意,用簸箕端来锯沫,继之用笤帚收拾了男孩的呕吐物,走出门去倒进了垃圾桶,然后坐下来继续写。这个男生的胃里舒服多了,继续对着试卷发呆。过了一会,他又大喊起来:“没的写!我没见过什么好事!写什么呀?”你看,那件好事就发生在他身边,他本人也是亲历者,然而他却什么也没观察到!他的缺点在于他只是有眼睛,而没有“心”。一般性的观
17、察,也许仅仅用眼睛就可以了。但文学式的观察,则不能仅仅靠眼睛,更应该靠“心”善于用情感、意识、思考去触摸事物的品质。世界是丰富多彩的,处处都有文章。有的作家为什么在观察大事小事、名人凡人之后,能写出好多的作品,而有的人虽然天天生活在同样的人和事中,却什么也写不出?他的眼睛也许很明亮,写得也很勤,但他的“心”是呆钝的,是懒惰的。提高文学素质,就包括提高人的观察素质。识别人和事,感受人和事,不能只靠视网膜,要借用眼睛后面的东西感受力和领悟力。九、不要百分之百否定“编”写文章,特别是写文学作品,“胡编乱造”无疑是不可取的。虚假的立意、故事、人物,或是虚假的“写作能力”,动起笔来只能靠编造,读者岂能上
18、当?但是从另一个意义上来看,又不能百分之百地否定“编”。任何文章作品,都不是随随便便、信口开河“直述”出来的,总得需要一点“编”包括编排、编织、编理。这样的“编功”,从某种意义上说可以算是写作能力的基本功。写人和事,东一笔西一笔,信马由缰,无条无理,无轻无重,多有价值的材料也会写砸。这就需要善于对材料进行科学地排列、组合、取舍。如果说这也叫编,这样的编是必须的。即使是“编造”,也不要彻底否定。优质的“编”、“造”,称之为虚构。百分之百的“绝对真实”,百分之百地“拒绝虚构”,是不能构成文学作品的。你写一个人,看该人的行为活动时,总难免牵涉到一点对其心理活动、感情活动的揣测。揣测就是虚构,岂能否定
19、?至于小说、童话、寓言、科幻作品,更离不开虚构。如果这也称为编造,这样的编造本身就是文学能力。包括想像、联想、发挥、渲染,都离不开虚构能力。写小说的人,连起码的故事、情节、细节都不会编,那样的小说还叫小说吗?当然,编与胡编不是一回事。会编、善编、巧编的主要优点在于借用的事可以是虚设的,但内含的情与理必须是真切的,是可信的。搞写作的人有一种头衔叫“编剧”,如果这种人不会“编”,或是只会瞎编、乱编,都不会弄出及格作品。总之,要反对胡编乱造,又要尊重有才气、有技巧、有可信性的“编”。十、文学素质是文化素质的基础提高中学生的文化素质,内涵很多,如提高中学生的道德素质、思想素质、政治素质、科学素质等等。
20、但是我要说,提高中学生文学素质是提高中学生综合素质的基础,也是综合素质高低的检验剂。中学生无论有什么素质,只因为缺少文学素质,也可能会使他的总体素质陷于干瘪、矮化,很难具有真正的文化品位。我们说一个人“文化素质很高”,常常侧重地指他知识水平高,考试分数高,学历高,职称高,至于他是否喜欢文学,有无文学素质,往往不太关注,这是个错觉。实际上,一个人若是不具备起码的文学素质,以上的各种优势都要打折扣,至少不能成为名副其实的优秀人才。文学能力是一个人四种能力的总和,这四种能力是:感性认识能力,理性思维能力,口头表达能力,文字表述能力。无论中学生学的是理科还是文科,也无论他长大之后搞什么专业、做什么工作,只因为他情感贫乏,思想僵化,口语表达笨拙,书面语言混乱,即使背下了很多教条、记下了很多死知识又有什么用?何况,一个不具备起码文学素养的人也往往同时是情感孤僻、待人冷漠、言行粗俗的人,与人接触时谁会喜欢他、亲近他?在中学生立志时,教师、家长都希望他做这样那样出色的人,但往往忽略一点希望他做个生动的人。一个人各方面都好,只因为没有生动效应,干巴巴,终归不是可爱的人。文学能使人生动起来。有了生动,做人做事都会提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