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鉴赏古文吴山图记_第1页
文言文鉴赏古文吴山图记_第2页
文言文鉴赏古文吴山图记_第3页
文言文鉴赏古文吴山图记_第4页
文言文鉴赏古文吴山图记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4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鉴赏古文吴山图记【作品介绍】吴山图记主旨在于说明贤者于其所至,不独使其人不忍 忘,亦不能自忘于其人。全文结构巧妙,层次井然,抒情含蓄。 作者紧扣官与民的关系来展开议论,同时也是借他人酒杯浇自 家之块垒,真可谓运思良苦。【原文】吴山图记作者:归有光吴、长洲二县1,在郡治所2,分境而治3。而 郡西诸山,皆在吴县。其最高者,穹窿、阳山、邓尉、西脊、 铜井4。而灵岩5,吴之故宫在焉6,尚有西子之遗 迹7。若虎丘、剑池及天平、尚方、支硼,皆胜地也8。而太湖汪洋三万六千顷9,七十二峰沉浸其间10,则海 内之奇观矣11。余同年友魏君用晦为吴县 12,未及三年,以高第召入为 给事中13。君之为县,有惠爱14,

2、百姓扳留之15, 不能得,而君亦不忍于其民。由是好事者绘吴山图以为赠16。夫令之于民17,诚重矣。令诚贤也,其地之山川草木, 亦被其泽而有荣也18;令诚不贤也,其地之山川草木,亦被其殃而有辱也。君于吴之山川,盖增重矣。异时吾民将择胜于 岩峦之间19,尸祝于浮屠、老子之宫也 20,固宜。而君 则亦既去矣21,何复于此山哉22?昔苏子瞻称韩魏公去 黄州四十馀年而思之不忘 23,至以为思黄州诗,子瞻为 黄人刻之于石24。然后知贤者于其所至,不独使其人之不忍 忘而已,亦不能自忘于其人也。君今去县已三年矣。一日,与余同在内庭25,由示此图,展玩太息26,因命余记之,噫!君之于吾吴有情如此,如之 何而使吾

3、民能忘之也!(震川先生集卷十六)【注释】1吴:吴县,今已撤销并入江苏苏州市,为吴中区。长洲:明代县名,后并入吴县。明朝二县均属苏州府管辖。2郡治所:州府官署所在地,此处是指苏州府治。吴县和长洲县 的衙门也设在苏州城内。3治:治理。4穹窿:山名,在今苏州市西南。阳山:在今苏州市的西北。邓尉:山名,在今 苏州市西南,因东汉时邓禹曾隐居此山而得名,山上多梅花。西脊:又称西磺山,在邓尉山西。铜井:又称铜坑山,亦在今 苏州市西南,以产铜而得名。5灵岩:山名,在今苏州市木 渎镇,又名石豉山、研石山、象山、石城山。6吴之故宫:春秋时吴国君主夫差曾在灵岩为西施建馆娃宫。据传今灵岩山 寺一带即是馆娃宫的遗址。7

4、尚:还。西子:即西施,春秋时越国的美女,越国君主勾践将西施献给吴王夫差,西施备受 吴王宠爱。相传吴王曾在灵岩山上为西施建有琴台、梳妆台等。8若:像。虎丘:山名,一名海涌山。在江苏苏州市西北闾 门外。相传春秋时吴王阖闾葬于此,三日有虎踞于上,故名。 唐王朝避其先世李虎讳,改称武丘。后复旧名。泉石幽胜,上 有塔,登眺则全城在目,为苏州名胜。剑池:池名。在今江苏 苏州市虎丘山。相传秦始皇东巡时在这里找寻过吴王阖庐的宝 剑;一说阖庐葬在这里,曾用鱼阳扁诸等宝剑各三千殉葬,故名。天平:山名,在灵岩山北,因山顶方平,故名天平山。尚方:山名,又称上方山、楞枷山,在原吴县西南。支硼 (x 1 ng形):山名,

5、在原吴县西南,相传晋代名僧支遁曾隐于此山。9太湖:在今江苏省南部,面积二千四百多平方公里,是我国第三 大淡水湖。旧说有三万六千公顷。10七十二峰:太湖中有大小岛屿四十八个,加上沿湖的山峰和半岛,号称七十二峰。尤 以洞庭东山、西山、马迹山、三山、童头渚最为有名。沉浸: 浸入水中。11海内:古人以为我国疆土四面环海,故称国境 以内为海内。犹言天下。战国策秦策一云:“今欲并天下,凌万乘,讪敌国,制海内,子元元,臣诸侯,非兵不可。”12同年:封建时代同一年中举或同一年登进士第的互相称同年。为吴县:由任吴县县令。13高第:在吏部举行的考核中列为 上等者称高第。给事中:官名。秦汉为列侯、将军、谒者等的加官

6、。常在皇帝左右侍从,备顾问应对等事。因执事在殿中,故名。魏或加官,或为正官。晋以后为正官。隋开皇六年(586),于吏部置给事郎。唐属门下省。元以后废门下省,而留给事中。明给事中分吏、户、礼、兵、刑、工六科,掌侍从规谏,稽察 六部之弊误,有驳正制敕之违失、章奏封还一权。魏用晦所任 为刑科给事中,明史职官三言其职责为:“刑科,每岁二 月下旬,上前一年南北罪囚之数,岁终奏上一岁蔽狱之数,阅 十日一上实在罪囚之数,皆凭法司移报而奏御焉。”14惠爱:对老百姓施惠和爱护。15扳留:挽留。又作“攀留”,即攀 缘车驾挽留,表示对离任者功绩的肯定和对离去的眷念。16由是:因此。好事者:喜欢多事的人。此处为褒义。

7、以为赠:即作为赠送的礼品。17令之于民:县令对于老百姓来说。18被:通“披”,受。泽:恩惠。荣:兴旺。19择胜:选择形胜之处。20尸祝:尸,代表鬼神受享祭的人 ;祝,传告鬼神 言辞的人。庄子逍遥游:“庖人虽不治庖,尸祝不越樽俎 而代之吴。”注日:“庖人尸祝,各安其所。”尸祝在此处的 意思是:将来把他当作祖先、神灵一样祭祀。浮图:梵语音译, 此处指佛教寺院。老子之宫:即道观。老子是道教供奉的始祖。21既去:已经离开。22(qu 全):恳切、难以舍弃的 样子。23苏子瞻:即苏轼(1036 1101),字子瞻,号东坡, 宋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县)人。宋仁宗嘉二年(1057)进士。宋 神宗熙宁年间任杭

8、州通判,历知密州、徐州、湖州。御史劾以 作诗讪谤朝廷,贬谪黄州团练副使。宋哲宗元间,累迁翰林学 士,由知杭州、颍州,再贬惠州、琼州,赦还卒于常州,谥文忠。是宋代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有苏东坡集、东坡乐府。宋史有传。韩魏公:即韩琦 (10081075),字稚圭, 宋相州安阳(今河南安阳市)人。天圣五年(1027)进士。仁宗时, 西北边事起,韩琦任陕西经略招讨使,与范仲淹率兵拒战。韩、 范久在兵间,名重当时,为宋廷所倚重,时人称为“韩范”。西夏和成,入为枢密副使,嘉中官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英宗立, 封魏国公。琦为相十年,临大事,决大议,虽处危疑之际,知 无不为。卒谥忠献。宋史有传。去黄州四十馀年而思

9、之不忘: 韩琦曾与其兄在黄州居过,黄州人以此为荣。苏轼作有书韩魏公黄州诗后一文:“魏公去黄州四十馀年,而思之不忘,至以 为诗。”此处用韩琦之思念黄州之事言魏用晦思念吴县。24子瞻为黄人刻之于石:宋神宗元丰三年(1080),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元丰七年(1094)十月二十六日,苏轼作书韩魏公黄州诗后 云:“而轼亦公(即韩琦)之门人, 谪居于黄五年,治东坡,筑雪堂,盖将老焉,则亦黄人也。于 是相与摹公之诗而刻之石,以为黄人无穷之思。”黄人,即黄 州人。25内庭:即内廷,宫廷之内。隆庆四年(1570),归有光任南京太侍寺丞,留京执掌内阁制敕房,纂修 世宗实录, 因此有机会在内廷与时

10、任给事中的魏用晦见面。26太息:出声长叹。【题解】吴山,在江南苏州府吴县境内。明魏用晦为吴令,开给事 中,吴人绘吴山图赠之。后在京,以此图求有光作记。作者 写了这篇文章。文章中流露了普通老百姓对贤明官吏的期望。 旨在说明“贤者于其所至,不独使其人之不忍忘而已,亦不能 自忘于其人”。文辞委婉,感情真挚,充分体现了归有光散文 的特色。【译文】吴县、长洲两县的县治,在吴郡的郡治所在地,两县划分 境界各自管理。府城西南的众多山冈,都在吴县境内。其中最 高的山峰,有穹窿、阳山、邓尉、西脊、铜井等山。灵岩山上, 春秋时吴国的宫殿的故址就在那儿,还有西施的遗迹。像虎丘、 剑池以及天平、尚方、支硼等处,都是名

11、胜所在地。太湖浩浩 淼淼,面积三万六千顷,七十二峰在湖中沉浮,真可以算海内 奇观了。我同年得中的好友魏用晦任吴县县令未满三年,因考绩列 入优等被调入京城担任给事中。魏君任吴县县令期间有恩于民, 离任时,百姓设法挽留却未能成功,魏君也舍不得离开他的百 姓,于是有热心人便画了一幅吴山图来送给他。县令对于老百姓来说,确实是非常重要的,如果县令确实 是贤良的,那么当地的山川草木也为蒙受其恩泽而感到荣耀;如果县令不贤良,那么当地的山川草木也会遭殃,感受到耻辱。魏君对于吴县的山河,可以说是增添了光彩了。今后有那么一 天,吴县的老百姓将会在青山秀岩间挑选一块名胜宝地,在佛 寺或道观里祭祀他,这完全是应该的。

12、那么魏君既然已经离开 了吴县,为什么还对这里的名山那样眷恋呢 ?从前,苏东坡称赞韩琦离开了黄州四十多年,还念念不忘 黄州,以至于写下了怀念黄州的诗歌。苏东坡为黄州人把这诗 刻在石碑上。由此后人才明白这样一个道理:贤能之士到莫一 处地方,不单单会使那儿的人民不忍心忘记他,而且连自己也 不能忘记那儿的人民。现在魏君离开吴县已经三年了,一天,他与我同在内庭,取由这幅吴山图给我看,一边欣赏,一边叹息,就命我写篇文 章记载这件事情。唉!魏君对于我乡吴县有如此深厚的感情,又 怎能使我们吴县百姓忘记他呢 !【解析】吴山图是吴县百姓送给离任县令魏用晦的纪念品,其功用相当于众多已程式化的“去思碑”。但吴县百姓所

13、送的吴山图却是礼轻情义重,因为它代表了老百姓对廉洁贤明县令的真 情实感。对于作者归有光来说,吴县的山山水水实在太熟悉了, 加之自己也曾在湖州府长兴县任过县令,因此,对 吴山图的 意义当有切身的感受,故下笔为文,随兴生发,侃侃而谈,毫 无造作应酬之嫌。第一段作者不直接从吴山图说起,而是极写吴县的山川形胜,而这些自然景观本身又极富文化积淀,显示由深广的历史文化内涵。第二段先交待自己与吴山图主人 的同年关系,再引由 吴山图的故事,顺理成章地将一地的山 川形胜与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贤能之士联系起来,同时也为 下文的议论作了坚实的铺垫。第三段先从县令的贤与不贤对老 百姓的关系说起,又用苏轼和韩琦的故事为例,说明贤能之官 吏自然会能得到当地百姓的深切怀念。最后又上升到真正的贤 者是“不独使其人之不忍忘而已,亦不能自忘于其人也。”最 后一段称赏魏用晦是属于“不能自忘于其人”的贤者,“如之 何而使吾民能忘之也!”全文结构巧妙,层次井然,抒情含蓄。 作者紧扣官与民的关系来展开议论,同时也是借他人酒杯浇自 家之块垒,真可谓运思良苦。【相关资料】吴山图是作者的朋友魏用晦离任吴县县令时,当地百姓 送给他的一幅山水画。本文即以这幅画为线索,先寥寥数笔概 写吴县的风物名胜和湖光山色,然后自然而然地写由魏用晦在 担任县令时与当地百姓结下的难以忘怀的深厚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