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诗歌鉴赏+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答案_第1页
初中语文诗歌鉴赏+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答案_第2页
初中语文诗歌鉴赏+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答案_第3页
初中语文诗歌鉴赏+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答案_第4页
初中语文诗歌鉴赏+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初中语文诗歌鉴赏+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答案一、中考语文诗歌鉴赏训练1 阅读下面诗歌,完成小题。山寺夜起(清)江浸月升岩石巅,下照一溪烟。烟色如云白,流来野寺前。开门惜夜景,矫首看霜天。谁见无家客,山中独不眠。( 1 ) “ 烟色如云白,流来野寺前”,该句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何妙处?请结合诗句分析。( 2)这首诗主要运用了的写作手法。诗人“夜起 ”的缘由有二:怜惜眼前景,身为“ (用文中词句填写)。 ”【答案】( 1)比喻,诗人将白色的水汽比喻成云,不仅体现了水汽洁白的色彩美,同时也突出了水汽如云一般缥缈轻盈的动态美。( 2)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或以乐景写哀情);无家客【解析】【分析】 句意是:那

2、烟的颜色像云那样白,溪水潺潺流到了这荒野里的寺庙前。 运用比喻,写月光照耀下的溪上水气如云样洁白,飘飘漾漾,散流在寺前。表面看起来,这不过是自然现象,并无妙处可言。但比起首联,却写出了水气的自然飘动的动态之美。而且,洁白的水气飘渺轻盈、流落无定,不禁让作者联想到自己漂泊无依的生活。这一联的描写除了用云气暗喻作者羁旅生活的特点,也是以乐景写哀情的重重一笔,妙不可言。 这是一首描写羁旅行愁的诗作,当时作者遭遇离乱,漂泊他乡,心情孤独愁苦。作者住在山中的野寺里,孤独一人,对月思乡,感慨身世浮沉。整首诗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抓住富有特征的景物来描写孤独凄凉的身世之慨,以乐景写哀情,更见其哀;以月色铺设情

3、境,则无一处不孤寂愁苦,显示出轻巧和淡静。故答案为: 比喻,诗人将白色的水汽比喻成云,不仅体现了水汽洁白的色彩美,同时也突出了水汽如云一般缥缈轻盈的动态美。 景抒情(寓情于景或以乐景写哀情);无家客。【点评】 考生要准确理解诗歌的内容,准确把握诗人的情感,注意对重点诗句的赏析,在赏析时一定要结合诗句内容进行分析。 考生在平时要熟知诗歌的每个要点,以及每种题型的答题模式。2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列小题。忆江南(唐)白居易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 1 )词中 “胜 ”的意思是;作者用“胜 ”突出了江花色彩的。( 2)这首词的结尾句,起到了什么作用?【答案

4、】( 1 )超过(或:胜过);浓艳(或:艳丽)(2) 照应开头“江南好 ”一句,使全词首尾呼应、浑然一体。 点明中心,强化了作者对江南春色的无限赞美与怀恋之情。【解析】【分析】(1 ) “日出江花红胜火”的意思是“太阳从江面升起,把江花照得比火红 ”, “胜 ”的意思是“胜过 ”。 “胜 ”展现了鲜艳夺目的江南春景,突出了花的艳丽。( 2)从结构上来看,“江南好 ”是对江南美景的总体赞美,与结尾句呼应;从内容上来看, “能不忆江南”的意思是“叫人怎能不怀念江南”,写出了对江南的热爱与眷恋。故答案为: 超过(或:胜过);浓艳(或:艳丽) 照应开头“江南好 ”一句,使全词首尾呼应、浑然一体。 点明

5、中心,强化了作者对江南春色的无限赞美与怀恋之情。【点评】 本题考查考生诗歌鉴赏的能力。考生要读懂诗歌,理解诗歌的内容,结合诗句理解词义。 本题考查考生对诗句的作用的理解和赏析。考生要整体理解诗歌的内容,注意感悟诗人的情感,结合对诗歌的理解进行作答。3 阅读下面的元曲,完成下列小题。水仙子咏江南江烟水照晴岚,两岸人家接画檐,芰荷丛一段秋光淡。看沙鸥舞再三,卷香风十里珠帘。画船儿天边至,酒旗儿风外飐。爱杀江南。( 1 )这首元曲的作者是,曲题是。( 2)下列对本曲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 曲中 “淡 ”字增添了几许诗意盎然的淡淡秋意。B. “看沙鸥舞再三”句为江南美景平添了几分孤寂。C. “卷香

6、风十里珠帘”一句暗示了江南水乡的富丽。D. “爱杀江南”作结尾,既突显主题,又直抒胸臆。【答案】( 1 )张养浩;咏江南( 2) B【解析】【分析】(1)水仙子咏江南是元代文学家张养浩创作的散曲。( 2) B 错误, “看沙鸥舞再三”写得是作者张养浩本人闲洒自适得怡然之味。故答案为: 张养浩;咏江南; B【点评】 本题考查文学常识的掌握情况,难度不大,考生在平时注意识记、积累,完成此题不是难事。 本题考查诗歌的鉴赏能力和辨析的能力。考生要读懂诗歌,理解诗歌的内容,理解诗歌的情感和写作特点,对选项逐项审读,仔细辨析,判断正误。4 阅读诗歌,回答问题。黄鹤楼崔颢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

7、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1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这一情景。(2)请合理想象,描绘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答案】(1)思乡之情。(2)遥望对岸,晴日里的原野上,汉阳城的树木枝繁叶茂,清楚可见。那鹦鹉洲上的草长 得极为茂盛,郁郁葱葱,就像铺上一层绿茸茸的毯子。【解析】【分析】(1)黄鹤楼这首诗所表达的情感,在诗歌的最后一句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中流露出来,从这句可以看出诗人浓浓的思乡之情。(2)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翻译为:阳光照耀下的汉阳树木清晰可见,鹦鹉洲上有一片碧绿的芳草覆盖。

8、在做题时,可以结合翻译,加入一些形容词,使用一些修辞 手法。故答案为:(1)思乡之情。(2) 遥望对岸,晴日里的原野上,汉阳城的树木枝繁叶茂,清楚可见。那鹦鹉洲上的草长得极为茂盛,郁郁葱葱,就像铺上一层绿茸茸的毯子。【点评】(1)本题考查对作者思想感情的把握。抓住关键词, 乡关,指的是故乡,据此 分析即可。(2)本题考查对古诗意境的赏析与理解。在理解诗句的基础上,发挥想象,即可在脑海中 呈现一幅美丽的景象,再结合诗句写下来即可。5 古诗鉴赏:r甲卧”字m帝占师 府在点卧柞 & 现期期的阴,产而ftru脚崔,;出了? :作出*官网乡后处境笈攀、科迫、冷器的生: i活现状,笼罩番一种悲哀的

9、气飘.三卧”字也作一个批注。甲十一月四日风南大作怵)陆懈 设卧孤村小白我,尚思为悯成轮台 _1M二“E - W'ii" 夜阑郎呻网欧南I扶马城河人节来.【乙】西一宋曾巩海浪加小夫却EL北风吹起数声雷上盍I 搂四面钩藐精5卧牙rii;总由第 I注注】钩葡#.把由子挂起(1)仿照(甲)处对卧”字的赏析,给(乙)(2)诗歌常常采用违背常理的急转手法,起到出人意料的效果。请从两首诗中分别找出句 子进行简要分析。【答案】(1)卧看是一种精神,一种态度,一种胸襟。卧”与急”相照应,面对如此大的天风雨,凡事都避之不 不及,诗人却拉开帘子,欢迎风雨的到来,表现出诗人不紧不慢,从容应对,这是何

10、等的开阔心胸,这是何等的自由放旷的气度。(2)【甲】 僵、卧、孤、村”四字写出了作者此时凄凉的境遇,让人十分同情。但接下去不自哀”三字情绪急转,又现出?一种乐观豪放之情。诗人对自己的处境并不不感到悲哀,因为他有满腔热血、一颗忠心。【乙】按常理 理推测,风雨将至之际,应当闭窗才 是。但诗人此刻偏要敞开四面窗户,朱楼四面钩疏箔”这个动作颇出人意料,似乎觉得逆情悖理理,情节急转。【解析】【分析】(1)卧看”是动作描写,表现出诗人风雨欲来时的镇定、安详的神态。 面对如此大的风雨,凡事都避之不不及,诗人却拉开帘子,欢迎风雨的到来,表达了诗人开阔的胸襟和内心的豪情。据此作答即可。( 2)甲诗首联“僵卧孤村

11、不自哀”,通过 “僵、卧、孤、村”四字写出了作者凄凉的境遇,“不自哀 ”表现了诗人的乐观豪放,与前边的内容形成对比,情绪急转。乙诗“朱楼四面钩疏箔,卧看千山急雨来”的意思是“我站在楼上把四面的帘子高高挂起,然后静静地躺下,欣赏着暴雨,欣赏着雨中重峦叠岫的风采”,常人面对风雨都会闭窗,诗人却拉开帘子,悠闲地欣赏风雨,这种行为出人意料 ,似乎觉得逆情悖理。据此作答。故答案为: 卧看是一种精神,一种态度,一种胸襟。“卧 ”与 “急 ”相照应,面对如此大的天风雨,凡事都避之不不 及,诗人却拉开帘子,欢迎风雨的到来,表现出诗人不 紧不慢,从容应对,这是何等的开阔心胸,这是何等的自由放旷的气度; 【甲】

12、“僵、卧、孤、村”四字写出了作者此时凄凉的境遇,让人十分同情。但接下去“不自哀 ”三字情绪急转,又现出?一种乐观豪放之情。诗人对自己的处境并不不 感到悲哀,因为他有满腔热血、一颗忠心。【乙】按常理理 推测,风雨将至之际,应当闭窗才是。但诗人此刻偏要敞开四面窗户,“朱楼四面钩疏箔”这个动作颇出人意料 ,似乎觉得逆情悖理理 ,情节急转。【点评】 本题考查诗歌炼字赏析。首先在诗文中要找到该炼字,炼字一般为动词、形容词或特殊词(如叠词、拟声词、表颜色的词等)。炼字赏析常见答题格式:字在诗句中的意思是,作用是,它运用了的修辞(或化静为动,或化抽象为具体,或化虚为实)写出了 的景象,表达了诗人 的思想感情

13、; 本题考查诗歌的写作手法。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题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进行解答。6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小题。黄鹤楼 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1 )下列对本诗的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 首联从传说落笔,为黄鹤楼蒙上一层神奇的色彩。B. 前两联中的两个“空 ”字分别从空间和时间角度来写,抒发了人去楼空、世事沧桑的感慨。C. 颈联描写登楼所见之景,天气晴好,汉阳的树木清晰分明,鹦鹉洲上的草木荒芜衰败。D. 全诗视野开阔,写景自然,抒情真挚,历来为人传

14、诵。 ( 2)请从景与情的关系角度赏析尾联。【答案】( 1 ) C( 2)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太阳落山,黑夜来临,鸟要归巢,船要归航游子也要归乡;江上的雾蔼一片迷蒙,眼底也生出的浓浓迷雾,面对此情此景,诗人一“愁 ”字收篇,准确地表达了日暮时分诗人登临黄鹤楼的心情,做到了“言外传情,情内展画,画外余音”,也就是景中含情,以景衬情;又情由景生,情由心生,情景交融。【解析】【分析】(1) ABD 赏析正确。C 此题错在对“萋萋 ”的理解,“萋萋 ”,草木茂盛的样子。因此这句话的赏析是:颈联描写登楼所见之景,天气晴好,汉阳的树木清晰分明,鹦鹉洲上的芳草长势茂盛。(2)结合尾联内容分

15、析:尾联所写的时间是:傍晚;地点是:江上;景物有:落日,烟波浩渺的江面。感情有:愁,思乡的愁绪。落日时分,乡愁更加浓烈,而烟波浩渺的江面又加深了诗人的这种愁绪。据此理解答题,意对即可。故答案为:C;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太阳落山,黑夜来临,鸟要归巢,船要归航游子也要归乡;江上的雾蔼一片迷蒙,眼底也生出的浓浓迷雾,面对此情此景,诗人一“愁 ”字收篇,准确地表达了日暮时分诗人登临黄鹤楼的心情,做到了“言外传情,情内展画,画外余音”,也就是景中含情,以景衬情;又情由景生,情由心生,情景交融。【点评】 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能力。解答此题要对诗歌进行

16、整体的把握,又要对诗歌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要点,对诗歌的内容、情感、主题、意象、意境等进行分析概况。 此题考查对诗歌中的重点词句的赏析能力。鉴赏诗歌,首先要掌握一定的鉴赏知识、专业术语,如表达技巧:象征、烘托、寓情于事、托物言志、以静显动、以动衬静、动静结合等等,然后再结合具体的语句做具体的分析,这样才能准确地鉴赏。7 阅读诗歌,回答问题。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苏轼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1 )从内容上看,上片用来烘托 “孤鸿 ”的孤独形象,下片用它的行为来表现

17、它的卓尔不群。(2)简要赏析“缥缈孤鸿影”的意境。(3)这首词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答案】( 1 )缺月疏桐,漏断人静;不肯随意栖息( 2)孤鸿若有若无,也许就是词人心灵的投影,与词人合二为一。写鸿“惊起 ”“ 有恨 ”“ 不肯栖 ”,表现了作者心境的孤独和志趣的高洁。(3)词人用象征手法,通过写鸿的孤独缥缈、惊起回头、怀抱幽恨和选求宿处,表达了作者贬谪黄州时期的孤寂心情和高洁自许、不愿随波逐流的人生追求。【解析】【分析】(1 )结合诗句内容分析,“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的意思是“残月高挂在稀疏的梧桐,滴漏声断人群开始安静了。谁能见幽居人独

18、自往来,仿佛那缥缈的孤雁身影。”由此可知,上片用“缺月疏桐,漏断人静”来烘托 “孤鸿 ”的孤独形象。“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的意思是 “它突然惦起又回首匆匆,心里有恨却无人能懂。它拣遍了寒冷的树枝不肯栖息,却躲到寂寞的沙洲甘愿受苦。”由此可知,下片用它“拣尽寒枝不肯栖”的行为来表现它的卓尔不群。( 2)结合诗歌内容分析,“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周围是那么宁静幽寂,在万物入梦的此刻,又有谁像自己这样在月光下孤寂地徘徊,就像是一只孤单飞过天穹的凄清的大雁呢?先是点出一位独来独往、心事浩茫的“幽人 ”形象,随即轻灵飞动地由“幽人 ”而孤鸿,使这两个意象产生对应

19、和契合,让人联想到:“幽人 ”那孤高的心境,不正像缥缈若仙的孤鸿之影吗?这两句,既是实写,又通过人、鸟形象的对应、嫁接,极富象征意味和诗意之美地强化了“幽人 ”的超凡脱俗。物我同一,互为补充,使孤独的形象更具体感人。据此理解答题,意对即可。( 3)结合诗歌内容和诗人的经历分析,“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这是直写自己孤寂的心境。人孤独的时候,总会四顾,回头的寻觅,找到的是更多的孤独,“有恨无人省”,有谁能理解自己孤独的心呢?世无知音,孤苦难耐,情何以堪?“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写孤鸿遭遇不幸,心怀幽恨,惊恐不已,在寒枝间飞来飞去,拣尽寒枝不肯栖息,只好落宿于寂寞荒冷的沙洲,度过这样寒

20、冷的夜晚。这里,词人以象征手法,匠心独运地通过鸿的孤独缥缈,惊起回头、怀抱幽恨和选求宿处,表达了作者贬谪黄州时期的孤寂处境和高洁自许、不愿随波逐流的心境。意对即可。故答案为: 缺月疏桐,漏断人静;不肯随意栖息 孤鸿若有若无,也许就是词人心灵的投影,与词人合二为一。写鸿“惊起 ”“ 有恨 ”“ 不肯栖 ”,表现了作者心境的孤独和志趣的高洁。 词人用象征手法,通过写鸿的孤独缥缈、惊起回头、怀抱幽恨和选求宿处,表达了作者贬谪黄州时期的孤寂心情和高洁自许、不愿随波逐流的人生追求。【点评】 本题考查理解诗句内容的能力。理解诗句内容,要抓住诗句中的人、物、景、事进行分析,然后再概括作答。 本题考查理解诗歌

21、意境的能力。意境是指文艺作品中描绘的生活图景与所表现的思想情感融为一体而形成的艺术境界。特点是景中有情,情中有景,情景交融。因此理解诗歌意境首先要分析诗歌描绘的景,通过分析景来体会诗歌描绘的意境。 本题考查分析诗歌表现手法及理解诗人思想感情的能力。诗歌的表现手法有:联想想象、象征、用典、情景交融等。答题时要结合诗歌内容及主旨具体分析。把握诗中诗人的思想感情,要结合诗歌的写作背景,作者所处的时代及诗歌的具体内容来理解、分析作者的感情基调,同时,要联系诗中的景、物、意象来体会。8 古诗词赏析望岳杜甫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22、1 )本诗中“决眦入归鸟”中 “眦 ”的意思是,颔联写出了泰山的特点。( 2)结合全诗,赏析“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答案】( 1 )眼角;神奇秀丽,高大巍峨( 2)作者想攀登最高峰,一览众山的渺小,表达了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豪迈气概。【解析】【分析】(1)理解词语的意思结合诗句的意思,“决眦入归鸟”看归鸟回旋入山,使人眼眶欲碎。眦:眼角。“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两句是描写泰山的近景。一个“钟宇把天地万物一下写活了,整个大自然如此有情致,把神奇和秀美都给了泰山。由于山高,天色的一昏一晓被割于山的阴、阳面,所以说“割昏晓 ”。这本是十分正常的自然现象,

23、可诗人妙笔生花,用一个“割 ”字,则写出了高大的泰山一种主宰的力量,这力量不是别的,泰山以其高度将山南山北的阳光割断,形成不同的景观,突出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 2)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两句,写诗人并不满足看岳而是想登上山顶一揽盛景的心情。此联号为绝响,再一次突出了泰山的高峻,写出了雄视一切的雄姿和气势,也表现出诗人的心胸气魄。众山的小和高大的泰山进行对比,表现出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故答案为: 眼角;神奇秀丽,高大巍峨 作者想攀登最高峰,一览众山的渺小,表达了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豪迈气概。【点评】 本题考查学生诗歌关键词句的把握,注意要首

24、先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然后理解词句。 本题考查学生对作者感情的理解与掌握,此类题目的答题方法如下:先要通读全诗,从全诗中找到可以表现出作者感情的词,如果没有找到,就分析诗可词中的画面,看这画面中是否蕴含着作者的感情。9 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唐)刘禹锡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1 )颔联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2)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这两句诗历来为人称道,请赏析。( 3)这首诗尾联中的“长精神 ”表现了诗人

25、怎样的人生态度?【答案】( 1 )修辞手法:用典。情感:表达了诗人对旧友的怀念之情,对岁月流逝、人事变迁的感叹。( 2 )诗人用“沉舟 ”和 “病树 ”自喻,表达了诗人对世事变迁、仕宦浮沉的感叹;另外这两句诗还蕴含新事物必将代替旧事物的哲理。(3)乐观豁达;进取向上;坚韧不拔(意志坚定)。【解析】【分析】(1) “闻笛赋 ”,指曹魏后期向秀的思旧赋。向秀与嵇康、吕安是好友,嵇康、吕安为司马氏杀害,向秀经过两人旧居时,听到邻人吹笛子,其声“慷慨 ”激昂,向秀感音而叹,写了思旧赋来表示对嵇康、吕安的怀念。另一是“烂柯人 ”,据述异记所载,晋人王质入山砍柴,见二童子对弈,他观棋至终局,发现手中的“柯

26、 ”(斧头的木柄)已经朽烂了。王质下山,回到村里,才知道已经一百年过去了,同时代的人都已死尽。所以运用的是:典故。表达了诗人对旧友的怀念之情,对岁月流逝、人事变迁的感叹。(2)诗人被贬23 年,今朝回来,感慨万千。在诗中诗人用“沉舟 ”和 “病树 ”自喻,表达了诗人对世事变迁、仕宦浮沉的感叹;同时这两句诗还蕴含新事物必将代替旧事物的哲理。( 3)本诗是诗人回洛阳途中,在扬州遇到白居易,白居易对诗人的遭遇表达同情和惋惜,刘禹锡在和诗中虽感叹岁月流逝、人事变迁,但以“长精神 ”,表达乐观豁达;进取向上;坚韧不拔的精神。故答案为: 修辞手法:用典。情感:表达了诗人对旧友的怀念之情,对岁月流逝、人事变

27、迁的感叹。 诗人用 “沉舟 ”和 “病树 ”自喻,表达了诗人对世事变迁、仕宦浮沉的感叹;另外这两句诗还蕴含新事物必将代替旧事物的哲理。 乐观豁达;进取向上;坚韧不拔(意志坚定)。【点评】 本题考查诗句的修辞用法和情感的理解能力。解答此题要理解诗歌的内容,了解诗人的人生经历和写作背景,学习过程中药注意书本上的注释。 本题考查诗歌名句的赏析,解答此题要选准赏析的角度,从内容和情感上进行分析理解。 本题考查诗歌主旨的理解。考生要全面理解诗歌,结合诗人的人生际遇、理想抱负、情感思想等进行分析。10 阅读下面一首词,完成小题。浪淘沙(南唐)李煜往事只堪哀,对景难排。秋风庭院藓侵阶。一桁 珠帘用不卷,终日

28、谁来。金剑已沉埋,壮气 蒿莱。晚凉天净月华开,想得玉楼瑶殿影,空照秦淮。【注】 桁:通作 行”。一桁,一带、一列。 壮气:暗用丰城剑气,见晋书 张华 传,蒿菜:野草。( 1 )以下对这首词的理解和鉴赏,判断正误。 一,二句开门见山,直抒胸臆,“只 ”,除了哀伤再无别的,极言哀情之深。“ 终日谁来”,自己今为阶下囚,整日无人来访,流露出对人们趋炎附势的不满。 下片金剑、壮气连用,既写出了李煜对亡国的无奈,又写出了内心的不甘。“ 晚凉天净月华开”,天空澄澈,明月朗照,词人的心境随之变得明净、开阔。 最后两句照应开篇,“空 ”与 “只 ”相互呼应,无比空虚中又增添了无限凄凉。(2)秋风庭院群侵阶”与

29、刘禹觞陋室铭中答痕上阶绿”,都描写了苔葬爬上台阶之景,但两句表达的情感有所不同,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答案】( 1 ) 正确; 错误; 错误; 正确; 正确。( 2)后主李煜写到的“苔藓 ”突出了他被幽禁的痛苦和孤独,一人帝王落得无人问津,阶上“苔藓 ”显得那么刺眼;而刘禹锡的苔痕上阶绿,用“苔藓 ”的淡雅之色,隐寓作者的恬淡之心,又以草色入帘青的生机盎然点明恬淡中充满生机的生活状态。完全不同的心境和情者思想情感的基础上作什么内容,表达了什么感 正确; 错误,词境; 只有无奈和悔恨,开阔; 正确。苔痕上阶【解析】【分析】 诗歌句子赏析需要我们在了解诗歌的结构和作答,常见的答题格式:本句运用了什

30、么修辞或写作方法,写出来情。可从手法、情感、语言等方面任选一面作答,言之有理皆可。人没有流露出对人们趋炎附势的不满,只是写出自己的凄凉处没有不甘; 词人的心境始终是愁苦悲伤,没有随之变得明净、 “秋风庭院藓侵阶”表达的是词人悲伤凄凉之感,是亡国之痛,故国之思。绿 ”,表达作者不慕荣利、保持高尚节操的愿望和不求闻达、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译 文: 往事回想起来,只令人徒增哀叹;即便面对多么美好的景色,也终究难以排遣心中的 愁 苦。秋风萧瑟,冷落的庭院中,爬满苔藓的台阶,触目可见。门前的珠帘,任凭它慵懒地垂着,从不卷起,反正整天也不会有人来探望。横江的铁锁链,已经深深地埋于江底;豪壮的气概,也早已付

31、与荒郊野草。傍晚的天气渐渐转凉,这时的天空是那样的明净,月光毫无遮拦地洒满秦淮河上。故答案为: 正确; 错误; 错误; 正确; 正确。 后主李煜写到的“苔藓 ”突出了他被幽禁的痛苦和孤独,一人帝王落得无人问津,阶上“苔藓 ”显得那么刺眼;而刘禹锡的苔痕上阶绿,用“苔藓 ”的淡雅之色,隐寓作者的恬淡之心,又以草色入帘青的生机盎然点明恬淡中充满生机的生活状态。完全不同的心境和情感。【点评】 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赏析。答题时应注意,准确把握各个选项的说法,再和诗词相关诗词句内容和手法比照,字斟句酌归纳辨析正误。 本题考查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答题时应注意,从关键诗句上着手,分析概括,推断作 答的

32、切入点。从相关背景资料入手,准确把握作品的旨趣、作者的情感倾向。从诗歌的具体内容入手,把握各类诗歌的思想内容。从作家的风格和语言特征去领悟诗句的含义和表达的情感。二、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11 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选段,完成后面小题。【甲】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

33、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节选自醉翁亭记)【乙】世之人有喜作肥字者,正如厚皮馒头,食之未必不佳,而视其为状,已可知其俗物。字 法中绝将五十年,近日稍稍知以字书为贵,而追踪前贤者未有三四人。古之人岂皆能书, 独其人之贤乾传遂远。然后世不推此,但务于书,不知前日工书者随纸与墨泯弃者不可胜 数也。使颜公书虽不佳,后世见者未必不宝也。杨凝式以直言谏其父,其节见于艰危。李 建中清慎温雅,爱其书者兼取其为人也。岂有其实,然后存之久耶?非自古贤哲必能书 也,惟贤者能存尔,其馀泯泯不复见尔。(选自书学集成 汉宋卷,有

34、删节) (1)解释下列语句中划线词的意思。杂然而前陈者宴酣之乐字法中绝将五十年后世见者未必不宝也(2)下列各组句中划线词的意思相同的一组是()A.至于负者歌于途/其节见壬艰危B.醒能述以文/属予作文以记之C.禽鸟知山林之乐/食之未必不佳iD.泉香也酒洌/晅追踪前贤未有三四人(3)翻译下面的句子。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 非自古贤哲必能书也,惟贤者能存尔。(4)欧阳修的 为人”之道,既体现在为官之时,又体现于书法之论中,请根据两个文段内 容,简要分析。【答案】(1)陈列、摆开;尽兴地喝酒;消失、断绝;以为宝A(3) 醉了能够同大家一起欢乐,醒来能够用文章记述这件事的人。 并不是自古以来的贤人哲

35、士都一定能够写出好的书法,只有贤明之人的书法能保存下来罢了。(4)醉翁亭记体现了欧阳修在仕途失意时与民同乐”的恬淡、豁达的情怀;书学集成则呈现了欧阳修在书法之论中寄予了追求卓越的理想。【解析】【分析】(1) 杂然而前陈者”大意是:杂乱地摆放在前面;故 陈”的意思是摆 放、陈列。 宴酣之乐”大意是:宴会喝酒的乐趣;故 酣”的意思是尽兴地喝酒。 学法中绝 将五十年”大意是写字的技巧丢失将近 50年了;故 绝”的意思是消失、断绝。 后世见者未 必不宝也”大意是后世见了的人也未必不当成宝物;故 宝”的意思是以为宝。(2) A项,两个 于”都是在的意思。B项,第一个 以":用;第二个 以“:来

36、。C项,第 一个 之”:助词,的;第二个 之”:代词,代厚皮馒头。 D项,第一个 而”:表示并列;第 二个而”:表示转折。故选 A。(3)第一句重难点词语是乐其乐”中第一个 乐”,要翻译为以为乐。第二句重难点词语是:书”,书法;存”,存留在心里,记住。(4)回答时,需要联系文章内容进行具体分析。醉翁亭记以醉”为表象,极力写“乐 ”。文章写了山水之乐,四时之乐,宴酣之乐,禽鸟之乐,游人之乐,太守之乐。重在表现作者被贬官之后寄情山水,与民同乐的为官之道。书学集成则重在表现欧阳修对书法的独特见解:书法与贤德紧密相关。表现了他追求卓越的境界。故答案为:陈列、摆开;尽兴地喝酒;消失、断绝;以为宝; A;

37、 醉了能够同大家一起欢乐,醒来能够用文章记述这件事的人。 并不是自古以来的贤人哲士都一定能够写出好的书法,只有贤明之人的书法能保存下来罢了; 醉翁亭记体现了欧阳修在仕途失意时“与民同乐”的恬淡、豁达的情怀;书学集成则呈现了欧阳修在书法之论中寄予了追求卓越的理想。【点评】 作答本题,重点在于文言实词的积累,同时也可以借助整个句子的意思来判断。学生一要注重平时的积累,结合所学课文语境积累常用的实词的意思和所运用的具体语境以及所属词性或语法功能;二要关注所做试题选文的语境,以及所给比较选项的语境,在具体语境下理解比较,即可得出答案; 题考查辨析一词多义,文言词语的用法和含义是中考的常考题,一词多义现

38、象在文言文中相当常见,有些词所包含的意义不只一个,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表示不同的意思; 文言文翻译首先做到直译为主,意译为辅,一定要字字落实,尤其是句中的重点词,如实词中的通假字、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等,翻译重点语句是一项综合能力的体现,不仅要求学生具有丰富的文言词汇知识储备,还要有一定的古汉语知识,同时要求语言表达流畅与优美; 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找出相关的语句即可。答题时应注意,准确把握文章大意,然后锁定目标句既可作答。【附参考译文】【甲】至于背着东西的人在路上歌唱,走路的人在树下休息,前面的人呼喊,后面的人应答,老老小小,来来往往络绎不绝的,是滁州人在游山啊。到溪边捕鱼,

39、溪水深鱼儿肥,用泉水酿酒,泉水香甜,酒水清冽,山中的野味野菜,杂乱地摆放在前面,这是太守在宴请宾客。宴会喝酒的乐趣,不在于音乐,投壶的人射中了目标,下棋的人得胜了,酒杯和酒筹交互错杂,时起时坐,大声喧哗的,是众位宾客欢乐的样子。脸色苍老,头发花白,醉醺醺地坐在众人中间的,是太守喝醉了。不久太阳落到山顶,人的影子散乱一地。太守下山回家,宾客跟随着。树林茂密阴蔽,鸟儿到处鸣叫,那是因为是游人离开后鸟儿们在快乐啊。然而鸟儿只知道山林的乐趣,却不知道游人的乐趣,游人只知道跟随太守游玩的乐趣,却不知道太守以宾客的快乐为快乐。醉了能够同大家一起快乐,醒来能够用文章记述这乐事的人,是太守。太守是谁?是庐陵人

40、欧阳修。【乙】现在的人喜欢写肥大的字,就像厚皮馒头一样,吃起来也许不错,可光看形状就知道是俗物了。写字的技巧丢失将近50 年了,现在才稍微开始重视,但向过去的贤者学习的却没几个人。过去的人难道只是会写字么?他们的贤德才是值得流传的啊。但后世的人们却忘了这点,只是在书法上钻研,却不知道有多少写的好的字随着纸墨一起消失了。可就算颜公写的不好,后世见了的人也未必不当成宝物。杨凝视直言规劝其父,越在艰危的时候越见节操。李建中为人清廉温和儒雅,喜欢他的字的人,也大多喜欢他的品格。这难道是因为存在就能流传么?不是过去的贤者就能写好字,是只有贤者的字才能流传,其他 的就默默消失掉了。12.阅读文言文,完成下

41、列各题。帝置酒洛阳南宫。上日:到侯、诸将毋敢隐朕,皆言其情:我所以有天下者何?项氏所以失天下者何? ”高起、王陵对日:陛下使人攻城略地因以与之与天下同其利;项羽不然,有功者害之,贤者疑之,此所以失天下也。”上曰:公知其一,未知其二。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 ;镇国家,抚百姓,给饷馈 ,不绝粮道,吾不如 萧何;连百万之众,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三者皆人杰,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 天下者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用,此所以为我所禽也。”【注】帝:指汉高祖刘邦。 子房:指张良,字子房。 饷馈:军饷。(1)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皆言其情此所以为我所禽也(2)用“/线给文中画线句子断句。

42、(限断 2处) 陛下使人攻城略地因以与之与天下同其利(3)刘邦论三杰”的话告诉了我们一个什么道理?【答案】(1)情况;被(2)陛下使人攻城略地/因以与之/与天下同其利(3)必须尊重人才,重用人才。【解析】【分析】(1)根据平时对文言词语的积累并结合句意理解词意,注意为"这里是被的意思。(2)这句话的大意是:陛下让人攻取城池取得土地,就把它(指所攻取的城镇、土地)赐给他们,与天下的利益相同。根据句意及语法结构,这句话应该这样断句:陛下使人攻城略地/因以与之/与天下同其利。(3)结合刘邦的话分析,刘邦认为子房能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萧何能镇国 家,抚百姓,给饷馈,不绝粮道;韩信能连

43、百万之众,战必胜,攻必取。这三个人皆人 杰,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者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用,此所以为我所禽也。由此我 们可以明白一个道理:必须尊重人才,重用人才。故答案为:情况;被陛下使人攻城略地/因以与之/与天下同其利必须尊重人才,重用人才。【点评】本题考查对文言词语理解的能力。文言词语的解释要放在具体的语句中识记更 事半功倍。另外,在积累的基础上积累一些推断词义的方法,比如:字形推断法,语境推 断法,结构推断法等。另外还要注意通假字、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等。此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诵读语句,通过诵读,力求对语句的 内容有个大体的了解,凭语感将能断开的先断开,逐

44、步缩小范围,然后再集中精力分析难 断处,遵循先易后难的原则。本题考查概括文章所讲道理的能力。学生要在平时的学习中多读文言文、多练文言文,提高文言文阅读和理解的能力。做题时,要认真阅读文章,理解文章内容,在理解文章内 容的基础上,对文章内容进行深入思考,并联系生活实际谈文章所讲的道理。13.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问题。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 备。晓雾将歌,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来复有 能与其奇者。(陶弘景答谢中书书)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 寻张怀民。怀民亦

45、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外交横,盖竹柏影 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苏轼记承天寺夜游)(1)对下面句子中划线词的解释,有错误的一组是(A.古来共谈B.五色交辉共:共同 高峰入云交:交相 四时俱备入:耸入 俱:都C.猿鸟乱鸣 舌L:纷乱 沉鳞竟跃竞:争相,争着D. 盖竹柏影也 盖:只是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但:大概(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3)自康乐(谢灵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这句话有什么言外之意?【答案】(1) D(2)(张)怀民也没有睡觉,我们两个人便一起在院子里散步。(3) 这句话表达了作者要像谢

46、灵运那样,陶情怡乐于这美妙的山水之中; 这句话同时也抒发了作者自己归隐林泉的终身志趣。【解析】【分析】(1) ABC解释正确。D盖:原来是。但:只是。(2)翻译文言文句子,首先要是否为特殊句式,然后再把关键词语翻译准确,最后再根 据现代汉语的规范翻译。亦:也;相与:共同,一起;步:散步,漫步;中庭:院子里。这个句子翻译时要调整一下语序。故此句可以翻译为:(张)怀民也没有睡觉,我们两个人便一起在院子里散步。(3)这句话的大意是: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的景色 了。言外之意是别人都不能欣赏到这奇丽的景色,而我今天也能像谢灵运一样,欣赏到这 种奇丽的景色,也就是说我的思想和

47、情趣是和谢灵运一样的,因此这句话表达了作者要像 谢灵运那样,陶情怡乐于这美妙的山水之中以及归隐林泉的终身志趣。故答案为:D;(张)怀民也没有睡觉,我们两个人便一起在院子里散步。 这句话表达了作者要像谢灵运那样,陶情怡乐于这美妙的山水之中; 这句话同时也抒发了作者自己归隐林泉的终身志趣。【点评】本题考查对常见文言实词意义的理解能力。解答本题要借助于平时的知识积累,因此平时要对文言词语归类记忆。如文言实词可从词类活用、古今通假、古今异义、一词多义等多方面归类。解题时,如遇到课本中学过的,可运用联想法,结合语境分析比 较做出选择。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在文言文翻译过程中,必须遵循字字有着落,直译、意译

48、相结合,以直译为主”的原则。翻译文言语句要抓住句子中的关键词汇,运用增、删、调、换、留”等译文的基本方法,做到译句文从字顺,符合现代汉语语法规范,句意尽量达到完 美。本题考查理解句子内涵的能力。解答此题要在理解句子字面意思的基础上,结合文章的 内容与主旨,分析出其深层内涵。14.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庞公者,南郡襄阳人也。居蜿山之南,未尝入城府。夫妻相敬如宾。荆州刺史刘表数延 请不能屈乃就候之谓曰夫保全一身孰若保全天下乎庞公笑曰: 鸿鹄巢于高林之上,暮而得所栖;番蠢穴于深渊之下,夕而得所宿。夫趣舍行止,亦人之巢穴也。且各得其栖宿而已,天下非所保也。”因释耕于垄上,而妻子耘于前。表指而问曰:先生

49、苦居吠亩而不肯官禄,后世何以遗子孙乎?”庞公日: 世人皆遗之以危,今独遗之以安,虽所遗不同,未为无所遗也。”表叹息而去。后遂携其妻子登鹿门山,因采药不反。(节选自后汉书逸民列传)(1)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荆州刺史刘表数延请/不能屈/乃就候之/谓曰/夫保全一身/孰若保全天下乎B.荆州刺史刘表数延请不能屈 /乃就候之/谓曰/夫保全身孰若/保全大下乎C.荆州刺史刘表数延请/不能屈乃就/候之i1日/夫保全一身/孰若保全天下乎D.荆州刺史刘表/数延请不能屈/乃就候之谓曰/夫保全/一身孰若/保全天下乎(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世人皆遗之以危,今独遗之以安,虽所遗不同

50、,未为无所遗也。(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庞公是一位避世隐居的高人,自食其力,从没有进过城府。B.荆州刺史刘表去请庞公出山。特意带了很多钱财表示城意。C.庞公不愿做官,运用比喻给刘表讲了一番人各有志的道理。D.庞公的妻子也是一位不慕荣华富贵的人,与庞公志趣相投。【答案】(1) A(2)世上多数人都给子孙留下危险,现在只有我留给后代平安,只是留的东西不同,也不 是什么都没有留下。(3) B【解析】【分析】(1)根据句意和语法结构断句,这句话的大意是:荆州刺史刘表数次延 请,不能使庞公屈就侯爵之位,说他;你保全了你一个人,为什么不保全天下呢?据此可知这句话的断句方

51、法为:荆州刺史刘表数延请/不能屈/乃就候之/谓曰/夫保全一身/孰若保全天下乎。故选Ao(2)翻译文言文句子,首先要是否为特殊句式,然后再把关键词语翻译准确,最后再根 据现代汉语的规范翻译。以:把;虽:只是。故此句可以翻译为:世上多数人都给子孙留下危险,现在只有我留给后代平安,只是留的东西不同,也不是什么都没有留下。(3) ACD正确。B文中并没有荆州刺史刘表去请庞公出山。特意带了很多钱财表示城意的 内容,其实刘表能其中去请,就是最大的诚意。故答案为:A;世上多数人都给子孙留下危险,现在只有我留给后代平安,只是留的东西不同,也不是 什么都没有留下。B【点评】 本题考查文言文的断句能力。解答时可以

52、了解文言断句的一些常识,还可以将 其翻译成现代汉语,然后再根据语感和结构进行划分。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文言文翻译的基本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同时还要 注意分析和扣准得分点,即重要的实词、虚词和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阅读文言文多方面的能力。答这样的题,首先要疏通文意, 理解文章内容,把握文章主旨,然后在此基础上理解文章关键语句的意思,分析文章写作 手法及人物形象,最后再辨析每个选项并作出选择。【译文】庞公是南郡襄阳人。住在蜿山向阳的一面,从不去城中,夫妻之间相敬如宾。荆州刺 史刘表数次延请不能使庞公屈就侯爵之位,说他:你保全了你一个人,为什么不保全天下呢庞公笑着

53、说:鸿鹄在高林之上筑巢,晚上有栖息的地方,番蠢(大鳖)在深渊下面晚上也可以休息,我住的房子小舍也不过只是人的巢穴,(我们)都各得了栖宿的地方而已,天下并不是我所能保全的。因而在田上耕作,妻子在前。刘表问:先生住在田亩之中,不肯出来做官,有什么能够遗留给子孙呢 ?庞公答道:世人都把危险(的钱财)留给子孙,我现 在却留下 平安给他们。只是遗留的东西不同,并非完全没有留下啊!刘表叹息而去,之后庞公与妻儿一起登鹿门山采药不返。15.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题。【甲】景春日: 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 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孟子曰: 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

54、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 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 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选自孟子 三则)【乙】同敞有文武材,意气慷慨。每出师,辄跃马为诸将先。或败弃一同敞危坐不去,诸将复还战,或取胜,军中以是服同敞。顺治七年,大兵破严关,诸将尽弃桂林走。城中虚 无人,独式相 端坐府中,道回敞自灵川至,见式相,式相曰:我为留守,当死此。子无城守责,盍去诸? ”同敞正色日: 昔人耻独为君子,公顾不许同敞共死乎?”式相喜,取酒 与饮,明烛达旦,侵晨被执,谕之降,不从。令为僧,亦不从。乃幽之民舍。虽异室声息相闻两人日赋诗倡和。阅四十余日,整衣冠就刃,颜色不变。(选自明史 张居正传,有删改)【注】同敞:张居正的曾孙, 式相(s:即瞿式相,和张同敞同为抗清名臣。(1)解释文中划线的词。往之女家或败奔同敞危坐不去适同敞自灵川至(2)用斜线(/)为【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限两处。虽异室声息相闻两人日赋诗倡和(3)下列句子中划线字意义或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行天下之太道录毕,走送、送东阳马生序)B.是焉得为大丈夫乎 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_L曹刿论战)C.H幽之民舍乃不知有汉(桃花源记)D.岂不处丈夫哉臣避口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