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中医综合-263_第1页
考研中医综合-263_第2页
考研中医综合-263_第3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中医综合 -263( 总分: 300.00 ,做题时间: 90 分钟 )一、A型题(总题数:20,分数:120.00)1. 治疗饮证的总则是(分数: 6.00 )A. 发汗B. 利水C. 逐饮D. 温化 V解析: 考点 痰饮的治疗 解析 由于饮为阴邪,遇寒则聚,得温则行,治疗当以温化为原则。2. 患者鼻衄,头痛,目眩,耳鸣,烦躁易怒,两目红赤,口苦,舌红,脉弦数。治疗宜选(分数: 6.00 )A. 玉女煎 VB. 龙胆泻肝汤C. 泻白散D. 茜根散解析: 考点 血证的辨证论治 解析 足阳明胃经上交鼻旁,齿龈为阳明经脉所过之处。胃火上炎,热迫血行,故致鼻衄,齿衄,血色鲜 红;胃火消灼胃津,故致鼻

2、干,口渴引饮,便秘;胃热扰心则致烦躁;舌红、苔黄、脉数均为胃热炽盛之 征。此为胃热炽盛之鼻衄,治以玉女煎清胃泻火,凉血止血。3. 下列除哪项以外,均为癫狂的病因(分数: 6.00 )A. 阴阳失调B. 七情内伤C. 感受外邪 VD. 气血凝滞解析: 考点 癫狂的病因病机 解析 癫狂证的病因病机,是以阴阳失调,七情内伤,痰气上扰,气血凝滞为主要因素。因此感受外邪不 是癫狂的病因。4. 患者吞咽梗阻,胸膈痞闷,情志舒畅时可稍减轻,口干咽燥,舌质偏红,苔薄腻,脉弦滑,治宜选用 (分数: 6.00 )A. 启膈散 VB. 五汁安中饮C. 通幽汤D. 补气运脾汤解析: 考点 噎膈的辨证论治解析 痰气交阻

3、,食道不利, 则吞咽困难, 胸膈痞满,遇情绪舒畅则病证稍可减轻者, 此属气结初期特征 气结津液不能上承,且郁热伤津,故口燥咽干。舌质偏红,脉弦滑,为气郁痰阻,兼有郁热伤津之象,此 为痰气交阻之噎膈,治以启膈散开郁化痰润燥。5. 症见呃声洪亮,冲逆而出,口臭烦渴,喜冷饮,便干溲黄,脉滑数者,证属(分数: 6.00 )A. 胃火上逆 VB. 胃阴不足C. 气机郁滞D. 胃中寒冷解析: 考点 呃逆的辨证 解析 胃火上冲,故呃声洪亮,胃热伤津,肠间燥结,则口臭烦渴而喜冷饮,便结尿赤。舌苔黄,脉象滑 数,皆为胃热内盛之征,故证属呃逆之胃火上逆。6. 寒湿泄泻宜选用何方治疗 (分数: 6.00 )A. 葛

4、根苓连汤B. 四神丸C. 藿香正气散 VD. 参苓白术散解析: 考点 泄泻的治疗 解析 寒湿泄泻治以藿香正气散解表散寒,芳香化湿。7. 胁痛的辨证,当以何者为主 (分数: 6.00 )A. 阴阳B. 气血 VC. 虚实D. 表里解析: 考点 胁痛的辨证 解析 胁痛之辨证,多以气血为主,大抵胀痛多属气郁,刺痛多属血瘀。8. 食滞痰阻之聚证,治宜选用 (分数: 6.00 )A. 中满分消丸B. 木香顺气丸C. 六磨汤 VD. 枳实导滞丸解析: 考点 积聚的治疗 解析 聚证分肝气郁滞和食滞痰阻,食滞痰阻治以六磨汤导滞通便,理气化痰。9. 血虚头痛的临床特征是 (分数: 6.00 )A. 头痛而眩B.

5、 头痛而空C. 头痛隐隐而晕 VD. 头痛昏蒙眩晕 解析: 考点 头痛的辨证 解析 由于血分不足,虚火上逆,故血虚头痛表现为头痛而晕。10. 患者身热,筋脉拘急,胸脘痞闷,渴不欲饮,小便短赤,苔黄腻,脉滑数,治宜选用 (分数: 6.00 )A. 羌活胜湿汤B. 葛根汤C. 瓜蒌桂枝汤D. 三仁汤 V解析: 考点 痉证的辨证论治 解析 身热、筋拘急,胸脘痞闷,渴不欲饮,小便短赤,苔黄腻,脉滑数,此为湿热入络之痉证,治以三 仁汤清热化湿,疏通经络。11. 淋证的病位在 (分数: 6.00 )A. . 肾B. 膀胱C. 肾、膀胱 VD. 肾、三焦解析: 考点 淋证的病因病机 解析 淋证多因膀胱湿热、

6、脾肾亏虚、肝郁气滞所致,可见淋证病在膀胱和肾,且与肝脾有关。12. 足三阳经腧穴主治相同的病是(分数: 6.00 )A. 神志病 VB. 胃肠病C. 咽喉病D. 前阴病解析: 考点 腧穴总论 解析 手三阴经腧穴共同主治胸胃部疾病;手三阳经的腧穴可共同主治咽喉病、热病;足三阳经腧穴,可 共同主治眼病、热病及病;足三阴经腧穴皆可治疗前阴病及妇科病。任、督二脉的腧穴共同主治神志病、 脏腑病以及妇科病。13. 根据骨度分寸法,印堂到大椎穴是几寸(分数: 6.00 )A. 16 寸B. 18 寸 VC. 20 寸D. 12 寸解析: 考点 腧穴总论 骨度分寸法 解析 骨度分寸法,是以骨节为主要标志测量周

7、身各部的大小、长短,并依其比例折算尺寸作为定穴标准 的方法。其中,前发际至后发际 12寸;眉心至大椎为 18寸;眉心至前发际为 3寸;大椎至后发际为 3 寸; 乳头之间为 8 寸;胸剑联合至脐中为 8 寸;脐中至趾骨联合上缘为 5 寸;两肩胛内缘为 6 寸;上肢腋前纹 头至肘横纹为 9寸;肘横纹至腕横纹为 12 寸;耻骨上缘至股骨内上髁上缘为 18寸;胫骨内侧髁下缘至内 踝尖为 13 寸;股头大转子至膝中为 19寸;臀横纹至膝中为 14寸;耳后两乳头之间骨度分寸为 8 寸。14. 根据针灸治疗原则,热性病证宜(分数: 6.00 )A. 补之B. 疾之 VC. 留之D. 除之解析: 考点 治疗总

8、论解析灵枢经脉中指出了针灸治病的基本原则:“盛则泻之,虚则补之,热则疾之,寒则留之,陷 下则灸之,不盛不虚以经取之。”15. 足少阳胆经的络穴是(分数: 6.00 )A. 丰隆B. 大钟C. 飞扬D. 光明 V解析: 考点 特定穴 解析 络穴是络脉在本经别出部位的腧穴。十二经脉的络穴位于四肢肘膝关节以下。任脉络穴鸠尾;督脉 络穴长强;脾之大络为大包;手太阴络穴为列缺;手少阴络穴为通里;手厥阴络穴为内关;手太阳络穴为 支正;手阳明络穴为偏历;手少阳络穴为外关;足太阳络穴为飞扬;足阳明络穴为丰隆;足少阳络穴为光 明;足太阴络穴为公孙;足少阴络穴为大钟;足厥阴络穴为蠡沟;督脉之络穴为长强,任之络穴为

9、尾翳。16. 公孙穴位于(分数: 6.00 )A. 第一跖骨小头后缘,赤白肉际处B. 第一跖骨小头前缘,赤白肉际处C. 第一跖骨趾关节部,赤白肉际处VD. 第一跖骨基底部前下缘,赤白肉际处解析: 考点 经络腧穴各论 解析 公孙穴,为足太阴脾经之腧穴,为十五络脉之一,亦是八脉交会穴,通于冲脉。其位于人体的足内 侧缘,当第一跖骨基底部的前下方。主治呕吐,胃痛腹痛,泄泻痢疾。配中脘穴、内关穴治胃酸过多、胃 痛。17. 下列不是曲泽主治的是 (分数: 6.00 )A. 胃痛B. 呕血C. 癫痫 VD. 心痛解析: 考点 经络腧穴各论 解析 曲泽穴位于肘横纹中, 当肱二头肌腱尺侧, 为手厥阴心包经之合穴

10、。 曲泽常用于治疗为心痛、 心悸、 善惊以及胃痛、呕吐、呕血等热性胃疾;同时曲泽还可用以治疗暑热病、肘臂挛痛等症。18. 下列关于提插补泻之补法操作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分数: 6.00 )A. 先浅后深B. 提插幅度小C. 提插频率慢D. 以上提用力为主 V 解析: 考点 刺灸法 解析 针刺手法所产生补泻作用,可促使机体内在因素转化。其中最主要的有单式、复式两类补泻手法。 单式补泻法包括疾徐补泻、呼吸补泻、开合补泻、迎随补泻、提插补泻及捻转补泻。疾徐补泻即进针慢、 退针快,少捻转为补,进针快、退针慢,多捻转为泻。呼吸补泻即呼气时进针,吸气时退针为补;吸气时 进针,呼气时退针为泻。开合补泻即出

11、针后迅速按压针孔为补;出针时摇大针孔为泻。提插补泻即先浅后 深,重插轻提,提插幅度小,频率慢为补;先深后浅,轻插重提,提插幅度大,频率快为泻。迎随补泻即 针尖随着经脉循行的方向,顺经斜刺为补;针尖迎着经脉循行的方向,迎经斜刺为泻。捻转补泻即左转时 角度小,用力轻为补;右转时角度大,用力重为泻。此外,临证亦有很多复杂的复式手法,常用的有烧山 火和透天凉两种。19. 下列各组经脉中,与痄腮关系密切的是 (分数: 6.00 )A. 少阳、阳明经 VB. 阳明、太阳经C. 少阳、少阴经D. 太阴、少阳经 解析: 考点 治疗各论 解析 大头瘟又名“痄腮、腮肿、蛤蟆瘟”,是以发热、耳下腮部肿胀疼痛为特征的

12、急性传染性疾病,即 现代医学流行性腮腺炎。 其以冬、 春季两季多见。 临床表现为一侧或先后在两侧腮腺部位肿胀, 边缘不清, 按之有柔韧感,并且疼痛和压痛,或伴恶寒发热等症。痄腮的临床治法为清热解毒,消肿散结。治疗当取 手少阳、手足阳明经穴为主。20. 选取水沟、十二井穴、合谷、太冲、内关穴,针刺用泻法,主治的病证是 (分数: 6.00 )A. 头痛B. 眩晕C. 中风脱证D. 中风闭证 V 解析: 考点 治疗各论 解析 水沟穴功效为醒脑开窍,常用于治疗各种神志疾病;十二井穴可通十二经经气,调和阴阳;合谷可治半身不遂;太冲平肝熄风;内关平肝熄风、调节心神,善治神志疾患。以上诸穴合用醒脑开窍,开闭

13、醒神,可见主治的病症当是窍闭神昏、神不导气的中风闭证。二、B型题(总题数:5,分数:60.00) A.化肝煎B.香苏散合良附丸 C.黄芪建中汤* D.失笑散合丹参饮(分数:12.00)(1).胃痛瘀血停胃证的主方是(分数:6.00 )A.B. VC.D.解析:(2).胃痛胃阴亏损证的主方是(分数:6.00 )A.B.C.D. V解析:考点胃痛解析胃痛,又称胃脘痛。是由于胃气阻滞,胃络瘀阻,胃失所养,不通则痛导致的以上腹胃脘部发生疼 痛为主症的一种脾胃肠病证。胃痛的治疗,以理气和胃止痛为基本原则。胃痛属实者,治以祛邪为主,根 据寒凝、食停、气滞、郁热、血瘀、湿热之不同,分别用温胃散寒、消食导滞、

14、疏肝理气、泄热和胃、活 血化瘀、清热化湿诸法;属虚者,治以扶正为主,根据虚寒、阴虚之异,分别用温中益气、养阴益胃之法;虚实并见者,则扶正祛邪之法兼而用之。其中,胃痛之胃脘淤血证,用失笑散和丹参饮。* A.骨度分寸定位法* B.体表标志定位法* C.简便取穴法* D.手指同身寸定位法(分数:12.00 )(1).条口穴取穴宜用(分数:6.00 )A. VB.C.D.解析:(2).阳陵泉取穴宜用(分数:6.00 )A.B. VC.D.解析:考点经络腧穴各论解析针对不同的腧穴,宜选用定位准确且简便的定位方法。根据骨度分寸定位法,在犊鼻下8寸,距胫骨前缘一横指处定可条口穴;根据体表标志定位法在腓骨小头

15、前下方凹陷处取阳陵泉。 A.偏历 B.外关C.支正 D.丰隆(分数:12.00 )(1).手阳明大肠经的络穴是(分数:6.00 )A. VB.C.D.解析:(2).足阳明胃经的络穴是(分数:6.00 )A.B.C.D. V解析:考点特定穴解析偏历为手阳明大肠经的络穴;丰隆为足阳明胃经的络穴;外关为手少阳三焦经的络穴;支正为手太 阳小肠经的络穴;光明为足少阳胆经的络穴。 A.足厥阴肝经B.足太阴脾经 C.足少阳胆经* D.手太阴肺经(分数:12.00 )(1).隐白、地机穴所属的经脉是(分数:6.00 )A.B. VC.D.解析:(2).率谷、日月穴所属的经脉是(分数:6.00 )A.B.C.

16、VD.解析:考点经络腧穴各论解析隐白穴,是足太阴脾经的井穴,是治疗月经过多、崩漏的要穴,在足大趾末节内侧,距趾甲角旁开0.1寸;地机穴络属足太阴脾经,其位于小腿内侧,当内踝尖与阴陵泉穴的连线上,阴陵泉穴下3寸;率谷属足少阳胆经,其位于头部,当耳尖直上入发际1.5寸,角孙穴直上方。日月穴,属足少阳胆经,为胆之募穴,亦为足太阴、少阳之会,其位于上腹部,当乳头直下,第七肋间隙,前正中线旁开4寸。A.膀胱俞、中极、行间、内庭* B.关元、膀胱俞、脾俞、肾俞* C.脾俞、胃俞、足三里、血海* D.三阴交、阴陵泉、膀胱俞、中极(分数: 12.00 )(1). 治疗癃闭湿热下注证,应首选(分数: 6.00

17、)A.B.C.D. V解析:(2). 治疗癃闭肾气不足证,应首选(分数: 6.00 )A.B. VC.D.解析: 考点 治疗各论 解析 癃闭以排尿困难,甚或小便闭塞不通为主证本病分虚实,临证主要分为两型。其一为肾气不足型, 其主证为小便淋沥不爽, 同时伴排尿无力、 神气怯弱、 腰膝酸软、 舌淡、 脉沉细而尺弱等症。 肾气虚弱者, 治法以取足少阴经穴为主,辅以膀胱经背俞穴。基本处方为阴谷、肾俞、三焦俞、气海、委阳。其二为温 热下注型,其主证为小便量少、热赤,同时伴腹胀、口渴、舌红苔黄、脉数。治法以取足太阴经穴为主, 其处方为三阴交、阴陵泉、膀胱俞、中极。三、X型题(总题数:15,分数:120.0

18、0)21. 呕吐多为清水痰涎,脘闷不食,头眩心悸,苔白腻,脉滑,宜选用(分数: 8.00 )A. 保和丸B. 小半夏汤 VC. 苓桂术甘汤 VD. 六磨汤解析: 考点 呕吐的辨证论治 解析 脾不运化, 痰饮内停, 胃气不降, 则脘闷不食, 呕吐清水痰涎。 水饮上犯, 清阳之气不展, 故头眩 水气凌心则心悸。苔白腻,脉滑为痰饮内停之征,此为痰饮内阻之呕吐,治以小半夏汤合苓桂术甘汤温化 痰饮,和胃降逆。22. 虚寒痢的治法是(分数: 8.00 )A. 温补脾肾 VB. 养阴清肠C. 收涩固脱 VD. 温化寒湿解析: 考点 痢疾的治疗 解析 寒痢温之,久痢虚则补之,虚寒痢治当温补脾肾,收涩固脱。23

19、. 全身水肿,按之没指,小便短少,身体困重,胸闷,纳呆,泛恶,苔白腻,脉沉缓,起病缓慢,病程较 长,宜选用(分数: 8.00 )A. 麻黄连翘赤小豆汤B. 五味消毒饮C. 五皮饮 VD. 胃苓汤 V解析: 考点 水肿的辨证论治 解析 水湿之邪,浸渍肌肤,壅滞不行,以致肢体浮肿不退。水湿内聚,三焦决渎失司,膀胱气化失常, 所以小便短少,水湿日增而无出路,横溢肌肤,所以肿势日甚,按之没指。脾为湿困,阳气不得舒展,故 见身重神疲,胸闷,纳呆,泛恶等症。此为水湿浸渍之水肿,治以五皮饮合胃苓汤健脾化湿,通阳利水。24. 黄疸的治疗大法为 (分数: 8.00 )A. 通腑气B. 健脾胃C. 化湿邪 VD.

20、 利小便 V解析: 考点 黄疸的治疗 解析 黄疸的治疗大法,主要为化湿邪利小便。化湿可以退黄,利小便主要是通过淡渗利湿,以达到湿祛 黄退的目的。25. 眩晕的病因病机为 (分数: 8.00 )A. 肝阳上亢,上扰清空VB. 气血亏虚,脑失所养VC. 肾精不足,髓海空虚VD. 痰湿中阻,升阳不利V解析: 考点 眩晕的病因病机 解析 眩晕的发生,属于虚者居多。如阴虚则易肝风内动,血少则脑失养;精亏则髓海不足,均易导致眩 晕;其次由于痰浊壅遏,或化火上蒙,亦可形成眩晕。26. 消渴的典型症状有 (分数: 8.00 )A. 多饮VB. 多食VC. 多尿VD. 消瘦V解析: 考点 消渴的临床表现 解析

21、消渴是以多饮、多食、多尿、身体消瘦,或尿浊、尿有甜味为特征的病证。27. 淋证的病因病机是(分数: 8.00 )A. 膀胱湿热B. 脾肾亏虚C. 肺热气壅D. 肝郁气滞 解析: 考点 VVV淋证的病因病机 解析 淋证的病因为膀胱湿热,脾肾亏虚,肝郁气滞,其病机主要是湿热蕴结下焦,导致膀胱气化不利28. 下列选项中,位于腕横纹上的腧穴有分数: 8.00 )A. 中渚B. 大陵VC. 太渊VD. 神门V解析: 考点 经络腧穴各论 解析 大陵位于腕横纹中央,掌长肌腱和桡侧腕屈肌腱之间;太渊在腕掌侧横纹桡侧,桡动脉的桡侧凹陷 处;神门位于腕横纹尺侧端,尺侧腕屈肌腱的桡侧凹陷中;中渚则位于手背第4、5

22、掌骨小头后缘之间的凹陷中,当液门穴后 1 寸。29. 下列腧穴中,属于原穴的是(分数: 8.00 )A. 太溪VB. 阳池VC. 太渊VD. 丘墟 V解析: 考点 特定穴 解析 原穴是脏腑的元气经过和留止的部位。十二经脉在腕、踝关节附近各有一个原穴,合为十二原穴。 阴经的原穴即本经五输穴的输穴,阳经则于输穴之外另有原穴。原穴在临床上,可以治疗各自所属脏、腑 病变,也可以根据原穴的反应变化,推测脏腑功能的盛衰。十二正经中,胆经原穴为丘墟;肝经原穴为太 冲;小肠经原穴为腕谷;心经原穴为神门;胃经原穴为冲阳;脾经原穴为太白;大肠经原穴为合谷;肺经 原穴为太渊;膀胱经原穴为京骨;肾经原穴为太溪;三焦经

23、原穴为阳池;心包经原穴为大陵。30. 足少阳胆经与足少阴肾经的“募穴”分别为(分数: 8.00 )A. 日月 VB. 京门 VC. 章门D. 期门解析: 考点 特定穴 解析 脏腑之气汇聚于胸腹部的腧穴,称为“募穴”,又称为“腹募穴”。六脏六腑各有一募穴。募穴位 于胸腹部相关经脉上,故位置与其相关脏腑所处部位相近。十二正经中,肺经募中府;胆经募日月;肾脏 募京门;肝经募期门;脾脏募章门;大肠经募经天枢;心包募膻中;心募巨阙;胃募中脘;三焦募石门; 小肠募关元。31. 治疗遗精耳穴可选取(分数: 8.00 )A. 神门VB. 皮质下VC. 内分泌VD. 生殖器V解析: 考点 治疗各论 解析 遗精一

24、病,可分为梦遗和滑精。凡有梦而遗精者名梦遗;无梦而精自滑出者为滑精。基本治法为, 梦遗以交通心肾为主,针用平补平泻法;滑精以补肾为主,针用补法或针灸并用。处方为,关元、大赫、 志室。梦遗加心俞、神门、内关;滑精加肾俞、太溪、足三里。遗精耳针法选内生殖器、肾、心、神门、 内分泌、皮质下。每次 35穴,毫针用轻刺激。32. 针灸治疗气虚月经先期、量多正确的是(分数: 8.00 )A. 选用脾、胃经穴为主B. 针用补法,可加用灸法 VC. 选任脉、足太阴经穴为主 VD. 关元、三阴交、血海、足三里、脾俞、隐白 V解析: 考点 治疗各论 解析 针灸治疗月经先期, 以任脉、 足太阴经穴为主, 主穴为关元、 气海、 血海、 三阴交。 气虚证加脾俞、 足三里;月经过多加隐白。针用补法,可加用灸法。若气虚甚者,加足三里、脾俞;虚热较重者,加三阴 交、然谷、太溪;实热重者加太冲、曲池;郁热较重,加行间、地机;伴心烦者,加神门;月经量多加隐 白。33. 用耳针治疗崩漏可选用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