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大学课件_第1页
神经——大学课件_第2页
神经——大学课件_第3页
神经——大学课件_第4页
神经——大学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第九章 神经系统n【目的要求】【目的要求】n通过对神经生理的讲授,要求掌握组成神经系统的基本元通过对神经生理的讲授,要求掌握组成神经系统的基本元件、突触传递的机理、神经系统的感觉的产生、神经系件、突触传递的机理、神经系统的感觉的产生、神经系统对躯体运动的调节、神经系统对内脏活动的调节、条件统对躯体运动的调节、神经系统对内脏活动的调节、条件反射等内容。反射等内容。 n本章共分六节,本章共分六节,6 6学时。学时。n【重点讲授】【重点讲授】n突触传递、神经系统的感觉功能、运动功能、内脏活动调突触传递、神经系统的感觉功能、运动功能、内脏活动调节功能、条件反射建立及意义。节功能、条件反射建立及意义。

2、第一节第一节 组成神经系统的基本元件组成神经系统的基本元件 第二节第二节 神经元之间的功能联系神经元之间的功能联系 第三节第三节 神经系统的感觉功能神经系统的感觉功能 第四节第四节 神经系统对躯体运动的调节神经系统对躯体运动的调节 第五节第五节 神经系统对内脏活动的调节神经系统对内脏活动的调节 第六节第六节 脑的高级功能脑的高级功能 第一节组成神经系统 的基本元件9 1神经元、神经胶质细胞神经元、神经胶质细胞 图图92 神经系统的组成神经系统的组成 (a)示)示CNS和和PNS的组成的组成 神经系统神经系统 主要是由神经元和神经胶质细胞组成。主要是由神经元和神经胶质细胞组成。 分为:中枢神经系

3、统和外周神经系统。分为:中枢神经系统和外周神经系统。 一、神经元与神经纤维一、神经元与神经纤维 1.1.神经元神经元( (neuron) ) 神经元是神经系统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单位。神经元是神经系统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单位。 功能:功能: 接受、整合和传递信息。接受、整合和传递信息。 形态:形态: 单极、双极和多极细胞单极、双极和多极细胞 功能分为:功能分为: 传入神经元(感觉神经元)传入神经元(感觉神经元) 中间神经元(联络神经元)中间神经元(联络神经元) 传出神经元(运动神经元)传出神经元(运动神经元) 按对后继神经元的影响来分:按对后继神经元的影响来分: 兴奋性神经元兴奋性神经元 抑制性神经元

4、抑制性神经元 图图94 神经元的结构神经元的结构 单极细胞单极细胞 双极细胞双极细胞 多极细胞多极细胞 图图9-3 神经元分类神经元分类 2. 2. 神经纤维神经纤维 (1)神经纤维传导冲动的一般特征神经纤维传导冲动的一般特征 生理完整性生理完整性 绝缘性绝缘性 双向传导性双向传导性 不衰减性不衰减性 相对不疲劳性相对不疲劳性 神经纤维的分类和传导速度神经纤维的分类和传导速度 表表91 91 哺乳动物各类神经纤维的特征哺乳动物各类神经纤维的特征 类类 型型 髓髓 鞘鞘 直直 径径m 传导速度传导速度 /m.s-1功功 能能AaAArAyBC有有有有有无 12208124825130.41.07

5、0120457020505203150.52运动神经纤维和肌肉本体运动神经纤维和肌肉本体感受器纤维。感受器纤维。触觉和运动感觉纤维。触觉和运动感觉纤维。触觉、压觉纤维和肌梭运触觉、压觉纤维和肌梭运动纤维。动纤维。触觉、痛觉、温觉和压觉触觉、痛觉、温觉和压觉纤维。纤维。植物性神经节前纤维。植物性神经节前纤维。植物性神经节后纤维和植物性神经节后纤维和痛觉纤维。痛觉纤维。 神经纤维的营养功能神经纤维的营养功能 通过轴浆运输通过轴浆运输, ,轴突末梢缓慢持久地轴突末梢缓慢持久地 释放某种物质释放某种物质, ,营养效应器营养效应器, ,肌肉失去神经支配肌肉失去神经支配 后后, ,就会逐渐萎缩。就会逐渐萎

6、缩。 二、神经胶质细胞的功能二、神经胶质细胞的功能 神经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分布于神经元和毛细血神经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分布于神经元和毛细血 管之间,数量很大。管之间,数量很大。 (一)分类(一)分类 一般分为三类:一般分为三类: 星状、少突和小突胶质细胞。星状、少突和小突胶质细胞。 垂体细胞,外周神经中的雪旺细胞,卫星细胞垂体细胞,外周神经中的雪旺细胞,卫星细胞 也可列入。也可列入。(二)神经胶质细胞的主要功能(二)神经胶质细胞的主要功能 1. 支持作用支持作用 2. 物质转运作用物质转运作用 “血管周足血管周足” 胶质细胞的突起有的末端有膨大,终止于胶质细胞的突起有的末端有膨大,终止于脑毛

7、细血管壁上形成。脑毛细血管壁上形成。 脑毛细血管表面的约脑毛细血管表面的约85%85%面积被血管周足所包围,构成面积被血管周足所包围,构成“血脑屏障血脑屏障”。 可选择性地阻止血液中某些药物,染料和其他化学物可选择性地阻止血液中某些药物,染料和其他化学物质进入脑组织。质进入脑组织。 3.3.调节神经细胞外液的离子浓度调节神经细胞外液的离子浓度 摄取摄取K K+ +,限制神经元的去极化程度。,限制神经元的去极化程度。 4.4.调节局部的递质活动调节局部的递质活动 胶质细胞对胶质细胞对GABAGABA有高度亲和性和吸附力,有高度亲和性和吸附力, 从血液中摄从血液中摄 取合成肽类递质的原料谷氨酸,有

8、利于递质的传递和合成。取合成肽类递质的原料谷氨酸,有利于递质的传递和合成。 5.5.修复和再生修复和再生 终生保持细胞分裂能力,填补神经元死亡的空间位置。终生保持细胞分裂能力,填补神经元死亡的空间位置。 6.6.构成髓鞘构成髓鞘 在外周,由雪旺细胞形成髓鞘;在外周,由雪旺细胞形成髓鞘; 在在CNSCNS, 由少突胶质细胞构成髓鞘。由少突胶质细胞构成髓鞘。 第二节 神经元之间 的功能联系 一、突触传递一、突触传递 (一)突触(一)突触(synaptic) 一个神经元的轴突末梢与其他神经元发生接触的部位一个神经元的轴突末梢与其他神经元发生接触的部位称之。广义的突触,指神经元与神经元相互接触的部位。

9、称之。广义的突触,指神经元与神经元相互接触的部位。 突触传递突触传递(synaptic transmission) 神经冲动由一个神经元传递到另一个神经元的过程神经冲动由一个神经元传递到另一个神经元的过程称之。包括兴奋和抑制的传递。称之。包括兴奋和抑制的传递。 1.1.突触的分类突触的分类 按传递信息的方式分为按传递信息的方式分为 化学性突触化学性突触 化学物质化学物质 电突触电突触 生物电和离子交换传递信息生物电和离子交换传递信息 按突触的功能分为按突触的功能分为 兴奋性突触兴奋性突触 抑制性突触抑制性突触 前者传递产生兴奋性突触后电位(前者传递产生兴奋性突触后电位(EPSPEPSP);后者

10、传);后者传 递产生抑制性突触后电位(递产生抑制性突触后电位(IPSPIPSP)。)。 图图9 - 5 突触示意图突触示意图 轴轴体突触体突触 按联系部位分为按联系部位分为 轴轴树突触树突触 轴轴轴突触轴突触 除这三种常见突触以外,还存在少量的树除这三种常见突触以外,还存在少量的树树、树、树树体、体体、体体等突触。体等突触。 图图96 突触的类型突触的类型 2.2.突触的结构突触的结构 (1 1)化学性突触的结构)化学性突触的结构 突触小体突触小体 包包 括括 突触间隙突触间隙 突触后膜突触后膜 突触小体突触小体 存在突触小泡,小泡内含有递质存在突触小泡,小泡内含有递质(乙酰胆碱或去甲肾上腺素

11、等)。(乙酰胆碱或去甲肾上腺素等)。 突触间隙突触间隙 20-50nm。 突触后膜突触后膜 位置:位置: 胞体膜、树突膜胞体膜、树突膜 或轴突膜。或轴突膜。 存在:存在: 受体、离子通道,受体、离子通道, 分解递质的酶。分解递质的酶。 图图9-7 化学性突触的结化学性突触的结构构 图图9-8 9-8 化学性突触的结构化学性突触的结构(2 2)电突触的结构)电突触的结构间隙很小仅间隙很小仅2-3nm2-3nm,称为称为“缝隙连接缝隙连接”。缺。缺乏突触小泡,无前后膜乏突触小泡,无前后膜之分,间隙电阻小,存之分,间隙电阻小,存在水相蛋白通道在水相蛋白通道。 图图9-9 电突触结构示意图电突触结构示

12、意图(二)非突触传递(二)非突触传递 肾上腺素能神经元肾上腺素能神经元 轴突末梢分支上轴突末梢分支上 结节状曲张体,结节状曲张体, 存在大量的递质小泡。存在大量的递质小泡。 神经冲动神经冲动 递质释放递质释放 邻近或稍远的靶细胞邻近或稍远的靶细胞 与其受体结合与其受体结合 生理效应生理效应(特点:特点:时间长、距离较远、作用多个靶细胞)时间长、距离较远、作用多个靶细胞)9 10 ( (三三) )突触传递的机理突触传递的机理 1.1.化学性突触传递的机理化学性突触传递的机理 (1 1)突触传递的兴奋效应)突触传递的兴奋效应 NaNa+ +、K K+ +、ClCl- -的通透性的通透性 增大,(尤

13、其是增大,(尤其是NaNa+ +) (乙酰胆碱或去甲肾上腺素等)9 11(2)突触传递的抑制效应)突触传递的抑制效应 (如(如 甘氨酸等)甘氨酸等) 图图 9 - 12 图图913 突触后电位(突触后电位(PSPs),(a)示)示EPSP,(,(b)示)示IPSP 胆碱酯酶胆碱酯酶 乙酰胆碱乙酰胆碱 儿茶酚胺氧位甲基移位酶儿茶酚胺氧位甲基移位酶 单胺氧化酶单胺氧化酶 前膜摄取前膜摄取 去甲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 突触后电位的总和突触后电位的总和空间总和空间总和 时间总和时间总和 空间总和空间总和 许多兴奋性突触同时产生一排许多兴奋性突触同时产生一排EPSPEPSP总和起来。总和起来。 时间总和时

14、间总和 单个兴奋性突触接连产生一连串单个兴奋性突触接连产生一连串EPSPEPSP,经突触经突触 后神经元总和后神经元总和( (summation) )起来。起来。 EPSPEPSP、 IPSPIPSP都有空间和时间上的总和,都有空间和时间上的总和, IPSPIPSP可以抵消可以抵消EPSPEPSP,突触后神经元上产生兴奋效应还是抑,突触后神经元上产生兴奋效应还是抑制效应决定于两种力量的对比。制效应决定于两种力量的对比。 2.2.电突触传递的机理电突触传递的机理 多数属于兴奋性突触。多数属于兴奋性突触。“缝隙连接缝隙连接”允许带电离子允许带电离子和局部电流通过。和局部电流通过。动作电位直接越过突

15、触间隙动作电位直接越过突触间隙作用于突触后膜作用于突触后膜去极化,去极化,当去极化达到一定程度时当去极化达到一定程度时爆发可传播的动作电位爆发可传播的动作电位(轴丘)。(轴丘)。双向传递,传递速度快。双向传递,传递速度快。 中枢兴奋传导的特征中枢兴奋传导的特征 中枢延搁中枢延搁 总和作用总和作用 兴奋的扩散和集中兴奋的扩散和集中 易化作用易化作用 后作用后作用 (一)突触后抑制(一)突触后抑制 突触后抑制突触后抑制(post-synaptic inhibition) 由抑制性中间神经元引起,突触后膜发生超极化由抑制性中间神经元引起,突触后膜发生超极化, , 即产生抑制性突触后电位即产生抑制性突

16、触后电位, ,使突触后神经元兴奋性降低使突触后神经元兴奋性降低, , 而呈现抑制。而呈现抑制。 (四)突触的抑制(四)突触的抑制 1.1.传入侧支性抑制传入侧支性抑制 传入纤维除兴奋某一中枢的神传入纤维除兴奋某一中枢的神经元外,还分出一侧支兴奋经元外,还分出一侧支兴奋 另一个抑制性中间神经元,然另一个抑制性中间神经元,然后通过其抑制另一中枢的神经后通过其抑制另一中枢的神经元。例如:脊髓对伸肌和屈肌元。例如:脊髓对伸肌和屈肌的支配关系。的支配关系。 图图9-152. 2. 回返性抑制回返性抑制 某一中枢的神经元兴奋某一中枢的神经元兴奋时,其冲动沿轴突外传,同时,其冲动沿轴突外传,同时又经其轴突侧

17、支去兴奋另时又经其轴突侧支去兴奋另一抑制性中间神经元,其冲一抑制性中间神经元,其冲动经轴突回返,作用于原先动经轴突回返,作用于原先发动兴奋的神经元及同一中发动兴奋的神经元及同一中枢的其他神经元,抑制它们枢的其他神经元,抑制它们的活动。的活动。如,脊髓的闰绍细胞。如,脊髓的闰绍细胞。 图图9-16 (二)突触前抑制(二)突触前抑制(presynaptic inhibition) 兴奋性突触的突触前神经元轴突末梢受到另一神经元兴奋性突触的突触前神经元轴突末梢受到另一神经元轴突末梢的影响,导致前者所释放的轴突末梢的影响,导致前者所释放的兴奋性递质减少兴奋性递质减少,从,从而使突触后神经元不易或不能兴

18、奋而呈现抑制,而使突触后神经元不易或不能兴奋而呈现抑制,称为突触称为突触前抑制。前抑制。 突触前抑制的递质是突触前抑制的递质是GABAGABA,GABAGABA同时也是引起突触后同时也是引起突触后抑制的一种抑制性递质。抑制的一种抑制性递质。 图图 917 突触前抑制突触前抑制 (五)突触传递的特征(五)突触传递的特征 1. 1. 单向传递单向传递 2. 2. 总和作用有兴奋总和、抑制总和总和作用有兴奋总和、抑制总和 3. 3. 突触延搁突触延搁 延搁延搁0.3-0.5ms0.3-0.5ms。 4. 4. 兴奋节律的改变,传入冲动兴奋节律的改变,传入冲动 传出冲动传出冲动 5. 5. 对内环境变

19、化的敏感性对内环境变化的敏感性 缺氧、酸碱度升降、离子浓度变化等。如:急性缺氧缺氧、酸碱度升降、离子浓度变化等。如:急性缺氧 6. 6. 突触的可塑性突触的可塑性 突触传递的功能可发生较长时间的增强或减弱称突触传递的功能可发生较长时间的增强或减弱称 之,影响脑的学习和记忆。之,影响脑的学习和记忆。 二、神经递质二、神经递质 1.1.神经递质神经递质( (neurotransmitter) ) 由突触前膜释放的化学物质,由突触前膜释放的化学物质,完成信息传递,影响突触后神经元的活动,这种化学物质完成信息传递,影响突触后神经元的活动,这种化学物质称之。神经递质根据其产生部位分为:称之。神经递质根据

20、其产生部位分为: 中枢递质和外周递质中枢递质和外周递质 2. 神经调质神经调质( (neuromodulator) ) 不直接传递信息,但能增强或削弱递质的效应,神经不直接传递信息,但能增强或削弱递质的效应,神经系统中这一类化学物质称之。系统中这一类化学物质称之。 (一)外周递质(一)外周递质 由外周神经元合成。由外周神经元合成。 外周递质包括:外周递质包括: 乙酰胆碱、去甲肾上腺素、嘌呤类和肽类。乙酰胆碱、去甲肾上腺素、嘌呤类和肽类。 1.1.胆碱能纤维,释放递质:乙酰胆碱胆碱能纤维,释放递质:乙酰胆碱 2.2.肾上腺素能纤维,释放递质:去甲肾上腺素肾上腺素能纤维,释放递质:去甲肾上腺素 3

21、.3.释放释放ATPATP的嘌呤能纤维的嘌呤能纤维 4.4.释放肽类递质的肽能纤维释放肽类递质的肽能纤维 (二)中枢递质(二)中枢递质 由中枢神经系统的神经元合成。由中枢神经系统的神经元合成。 1.1.乙酰胆碱:乙酰胆碱: 2.2.单胺类:单胺类: 包括:去甲肾上腺素、多巴胺和包括:去甲肾上腺素、多巴胺和多巴胺系统之说、多巴胺系统之说、 5-5-羟色胺等。羟色胺等。 3.3.氨基酸类氨基酸类 (1)(1)兴奋作用的氨基酸兴奋作用的氨基酸 (2)(2)抑制作用的氨基酸抑制作用的氨基酸 4.4.肽类肽类 其中重要的是其中重要的是P P物质和脑啡肽。物质和脑啡肽。三、受体三、受体( (recepto

22、r) ) 指细胞膜或细胞内能与某些化学物质发生特异性结合指细胞膜或细胞内能与某些化学物质发生特异性结合并诱发生物效应的特殊生物分子。并诱发生物效应的特殊生物分子。 主要部位:突触后膜;突触前膜存在少量受体,主要部位:突触后膜;突触前膜存在少量受体, 调控递质的合成、释放等过程。调控递质的合成、释放等过程。 配体配体:能与受体发生特异性结合的化学物质称之。:能与受体发生特异性结合的化学物质称之。 受体激动剂:与受体发生特异性结合并产生相应生理效应受体激动剂:与受体发生特异性结合并产生相应生理效应 的化学物质。的化学物质。 受体颉颃剂:与受体发生特异性结合,不产生生理效应的受体颉颃剂:与受体发生特

23、异性结合,不产生生理效应的 化学物质。化学物质。 受体与配体的结合的特性受体与配体的结合的特性:特异性特异性饱和性饱和性可逆性可逆性 1.1.胆碱能受体胆碱能受体 以以AchAch为配体的受体称为胆碱能受体。为配体的受体称为胆碱能受体。 分为两类:毒蕈碱型、菸碱型分为两类:毒蕈碱型、菸碱型 (1 1)毒蕈碱型()毒蕈碱型(M M型)型) 存在于副交感神经节后纤维支配存在于副交感神经节后纤维支配 的效应器细胞上。的效应器细胞上。效应:效应: (2 2)菸碱型()菸碱型(N N型)型) 亚型:亚型: N N1 1受体受体 分布在神经节神经元突触后膜上。分布在神经节神经元突触后膜上。 N N2 2受

24、体受体 分布在骨骼肌终板膜上。分布在骨骼肌终板膜上。 2.2.肾上腺素能受体肾上腺素能受体 体内能与儿茶酚胺类物质相结合的受体称之。体内能与儿茶酚胺类物质相结合的受体称之。 分两类分两类 a-受体受体 分为分为 a1和和a2亚型亚型 -受体受体 分为分为1、2和和3亚型亚型 3. 3.突触前受体突触前受体 存在于突触前膜的受体称之。存在于突触前膜的受体称之。 作用:调节末梢的递质释放。作用:调节末梢的递质释放。 4.4.中枢递质的受体中枢递质的受体 除了上述受体外,中枢还存在多巴胺受体、除了上述受体外,中枢还存在多巴胺受体、 5-5-羟色羟色胺受体、胺受体、GABAGABA(氨基丁酸)受体、甘

25、氨酸受体及肽类氨基丁酸)受体、甘氨酸受体及肽类受体等。并都有相应的受体阻断剂。受体等。并都有相应的受体阻断剂。 四、反射与反射弧四、反射与反射弧 反射:反射: 是神经系统活动的基本形式,指在是神经系统活动的基本形式,指在CNSCNS的参与下,的参与下, 机体对内外环境刺激所做出的应答性反应。机体对内外环境刺激所做出的应答性反应。 如:如: 眨眼反射。眨眼反射。 单突触反射(腱反射)单突触反射(腱反射) 多突触反射(屈肌反射)多突触反射(屈肌反射) 反射弧:反射弧: 实现反射的结构基础和基本单位称之。实现反射的结构基础和基本单位称之。 包括:包括: 感受器、传入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感受器

26、、传入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 五个部分组成。五个部分组成。 反射过程反射过程 特定刺激特定刺激 特定感受器(以神经冲动的形式)特定感受器(以神经冲动的形式) 传入神经传入神经 反射中枢(分析、综合)反射中枢(分析、综合) 传出神经传出神经 效应器效应器 (产生相应活动)(产生相应活动) 图图918 反射弧的组成示意图反射弧的组成示意图 五、中枢神经元的联系方式五、中枢神经元的联系方式 9 19 图图9-20 9-20 神经元的联系方式示意图神经元的联系方式示意图 (a a)辐散式,()辐散式,(b b)聚合式,()聚合式,(c c)环状式,()环状式,(d d)平行后放线路)平行后放线路

27、 1.1.辐散式辐散式 扩大突触前神经元的作用范围。扩大突触前神经元的作用范围。 见于传入神经元和植物性神经的节前神经元。见于传入神经元和植物性神经的节前神经元。 2.2.聚合式聚合式 发生兴奋总和,或兴奋和抑制发生整合。发生兴奋总和,或兴奋和抑制发生整合。 3.3.链锁式与环状式链锁式与环状式 中枢神经系统内,中枢神经系统内,辐散式和聚合式联系辐散式和聚合式联系方式常共同存方式常共同存在,并且通过在,并且通过中间神经元中间神经元构成许多复杂的构成许多复杂的链锁式和环状式链锁式和环状式联系联系。(环状式联系为重点)。(环状式联系为重点)。 链锁式联系链锁式联系:兴奋的传递在空间上加强或扩大作用

28、范围。:兴奋的传递在空间上加强或扩大作用范围。 环状式联系环状式联系:兴奋性神经元联系,结果则使兴奋得到加强:兴奋性神经元联系,结果则使兴奋得到加强和延续,起到和延续,起到正反馈作用正反馈作用,产生,产生“后放后放”( (after-discharge) )。 环路中某些是抑制性神经元,传递将起环路中某些是抑制性神经元,传递将起负反馈作用负反馈作用。 第三节 神经系统的感觉功能 内外环境变化内外环境变化 感受器感受器 大脑皮层大脑皮层 传传 入入 系系 统统(经神经传导通(经神经传导通路进入路进入CNS) 产生相应的感觉产生相应的感觉神经冲动神经冲动图图921 感觉的产生感觉的产生 一、感受器

29、一、感受器( (receptor) ) 感受器感受器:能感受内外环境的刺激,将其转化为神经冲动的:能感受内外环境的刺激,将其转化为神经冲动的 转化装置称之。转化装置称之。 (一)感受器的分类(一)感受器的分类 1. 1. 据分布位置和接受的刺激来源分为:据分布位置和接受的刺激来源分为: 外感受器外感受器 分为距离和接触感受器分为距离和接触感受器 内感受器内感受器 分为内脏和本体感受器分为内脏和本体感受器 分别接受来自内外界环境的刺激。分别接受来自内外界环境的刺激。 2. 2. 据所能接受的适宜刺激种类,常分为:据所能接受的适宜刺激种类,常分为: 机械、温度、化学、光等感受器。机械、温度、化学、

30、光等感受器。(二)感受器的一般生理特性(二)感受器的一般生理特性 1.1.适宜刺激适宜刺激 2.2.感受器的换能作用感受器的换能作用 3.3.感受器的编码作用感受器的编码作用 4.4.适应现象适应现象 快适应,快适应,外感受器外感受器 - -光对眼睛的刺激光对眼睛的刺激 慢适应,慢适应,内感受器内感受器 - - 维持稳态维持稳态 5.5.对比现象和后作用对比现象和后作用 性质相反的刺激,性质相反的刺激, 感受器的感受器的敏感性上升;敏感性上升; 后作用,如视觉暂留现象。后作用,如视觉暂留现象。二、脊髓的感觉传导功能二、脊髓的感觉传导功能 1.1.浅感觉传导路径浅感觉传导路径 传导痛觉、温觉和轻

31、触觉。传导痛觉、温觉和轻触觉。 脊髓脊髓- -丘脑侧束丘脑侧束(痛、温觉)(痛、温觉) 脊髓丘脑腹束脊髓丘脑腹束(轻触觉)前行抵达丘脑。(轻触觉)前行抵达丘脑。 特点:先交叉后前行特点:先交叉后前行。 2.2.深感觉传导路径深感觉传导路径 肌肉本体感受器和深部压觉。传入纤肌肉本体感受器和深部压觉。传入纤维进入维进入脊髓沿同侧背束脊髓沿同侧背束前行。前行。 特点:先前行后交叉特点:先前行后交叉。 图图9-22 深感觉传导路径深感觉传导路径 浅感觉传导路径浅感觉传导路径 三、丘脑及其感觉投射系统三、丘脑及其感觉投射系统 大脑皮质大脑皮质不发达的动物不发达的动物:丘脑是感觉的:丘脑是感觉的最高级中枢

32、最高级中枢; 大脑皮层大脑皮层发达的动物发达的动物:除嗅觉以外它接受所有感觉投射,:除嗅觉以外它接受所有感觉投射,是最重要的感觉接替站,对感觉进行是最重要的感觉接替站,对感觉进行粗糙分析综合粗糙分析综合。 三、丘脑及其感觉投射系统三、丘脑及其感觉投射系统 (一)丘脑核团的分类(一)丘脑核团的分类 1.1.第一类(第一类(感觉接替核感觉接替核) 接受感觉的投射,纤维换元后投射到大脑皮层感觉区。接受感觉的投射,纤维换元后投射到大脑皮层感觉区。 2.2.第二类(第二类(联络核联络核) 接受第一类核团和皮层下中枢来的纤维,换元后接受第一类核团和皮层下中枢来的纤维,换元后 投射到大脑皮层的特定区域。投射

33、到大脑皮层的特定区域。 3.3.第三类(主要是第三类(主要是髓板内核群髓板内核群) 不直接投射到大脑皮层上的纤维,间接地通过不直接投射到大脑皮层上的纤维,间接地通过 丘脑网状核、纹状体等多突触接替,弥散地投射到大脑丘脑网状核、纹状体等多突触接替,弥散地投射到大脑 皮质的各层,对维持大脑皮层的皮质的各层,对维持大脑皮层的兴奋状态兴奋状态有重要作用。有重要作用。 ( (二二) ) 感觉投射系统感觉投射系统 丘脑的感觉投射系统可分为两类:丘脑的感觉投射系统可分为两类: 1.1.特异性投射系统(特异性投射系统(specific projection system) 丘脑的丘脑的感觉接替核感觉接替核接受

34、躯体各种特异性感觉传导通路接受躯体各种特异性感觉传导通路(如视、听觉,皮肤、深部躯体痛觉)的冲动,再通过纤(如视、听觉,皮肤、深部躯体痛觉)的冲动,再通过纤维投射到大脑皮层的维投射到大脑皮层的特定区域特定区域,产生,产生特定感觉特定感觉,称为特异,称为特异性投射系统。丘脑的性投射系统。丘脑的联络核联络核也属于此系统。也属于此系统。 例如:皮肤感觉、本体感觉、视觉、听觉等。例如:皮肤感觉、本体感觉、视觉、听觉等。 图图9-23 特异性投射系统特异性投射系统2.2.非特异性投射系统(非特异性投射系统(nonspecific projection system) 各种各种特异感觉传导纤维特异感觉传导

35、纤维前行前行 脑干网状结构的神经元发生突触联系脑干网状结构的神经元发生突触联系 丘脑的丘脑的第三类核团第三类核团(髓板内核群)(髓板内核群) 弥散地投射弥散地投射到大脑皮层的到大脑皮层的广泛区域广泛区域功能:功能:不产生特定感觉,普遍提高大脑皮层兴奋性,不产生特定感觉,普遍提高大脑皮层兴奋性, 维持觉醒。大脑皮层产生特定感觉基础。维持觉醒。大脑皮层产生特定感觉基础。 该系统又称为:该系统又称为:脑干网状结构上行脑干网状结构上行激动系统。激动系统。对化学物质具有极对化学物质具有极高的敏感性,如,高的敏感性,如,麻醉药的作用。麻醉药的作用。 9 24四、大脑皮层的感觉分析功能四、大脑皮层的感觉分析

36、功能 不同感觉在大脑皮层有不同的代表区。不同感觉在大脑皮层有不同的代表区。 1. 1. 躯体感觉区躯体感觉区 位于大脑皮层顶叶。汇集全身浅感觉、位于大脑皮层顶叶。汇集全身浅感觉、深感觉。在深感觉。在低等哺乳动物低等哺乳动物(兔、鼠等),(兔、鼠等),躯体感觉区和躯躯体感觉区和躯体运动区基本重合体运动区基本重合,统称为感觉运动区。,统称为感觉运动区。 动物动物 进化,进化, 这两个区域这两个区域 分离分离 2. 2. 感觉运动区感觉运动区 位于中央前回,它与外周神经联系是对位于中央前回,它与外周神经联系是对 侧性的。侧性的。 3. 3. 内脏感觉区内脏感觉区 该区投射范围较为弥散,传入纤维有该区

37、投射范围较为弥散,传入纤维有 重叠投射。重叠投射。 例如:上腹部内脏例如:上腹部内脏 躯干区躯干区 盆腔盆腔 下肢区下肢区 边缘系统的皮层部位也是内脏感觉的投射区。边缘系统的皮层部位也是内脏感觉的投射区。 4. 4. 视觉区视觉区 位于皮层的枕叶,接受视网膜传入的冲动。位于皮层的枕叶,接受视网膜传入的冲动。 5. 5. 听觉区听觉区 位于皮层的颞叶。听觉的投射是双侧性的,位于皮层的颞叶。听觉的投射是双侧性的, 接受来自双侧耳蜗的传入接受来自双侧耳蜗的传入 投射。投射。 6.6.嗅觉区与味觉区嗅觉区与味觉区 嗅觉区:随着进化而缩小,高等动物位于边缘皮嗅觉区:随着进化而缩小,高等动物位于边缘皮 层

38、的前底部区。层的前底部区。 味觉区:位于中央后回面部感觉投射区的下方。味觉区:位于中央后回面部感觉投射区的下方。 第四节 神经系统对躯体 运动的调节 神经系统的不同水平对躯体运动的整和作用存在明显神经系统的不同水平对躯体运动的整和作用存在明显程度上的差异。程度上的差异。 一、脊髓对躯体运动的调节一、脊髓对躯体运动的调节 通过脊髓能完成一些较简单的反射活动。通过脊髓能完成一些较简单的反射活动。 1.1.牵张反射牵张反射( (stretch reflex) ) 当骨骼肌受到外力牵拉使其伸长时,能反射当骨骼肌受到外力牵拉使其伸长时,能反射 性地引起受牵拉的同一肌肉收缩称之。性地引起受牵拉的同一肌肉收

39、缩称之。 有有腱反射腱反射和和肌紧张肌紧张两种类型。两种类型。 腱反射腱反射 是指快速牵拉肌腱时发生的牵张反射。是指快速牵拉肌腱时发生的牵张反射。 主要发生于主要发生于快肌纤维快肌纤维,单突触反射。,单突触反射。 如:扣击跟腱,引起腓肠肌收缩(跟腱反射)。如:扣击跟腱,引起腓肠肌收缩(跟腱反射)。 肌紧张肌紧张 骨骼肌受到缓慢而持续的牵拉时,使该肌肉骨骼肌受到缓慢而持续的牵拉时,使该肌肉 经常处于持续的轻度收缩的状态称之。经常处于持续的轻度收缩的状态称之。 例如:关节弯曲,伸肌紧张。例如:关节弯曲,伸肌紧张。 肌紧张是维持正常姿势的基本因素,也是保证动物肌紧张是维持正常姿势的基本因素,也是保证

40、动物 机体进行各种运动的必要条件。机体进行各种运动的必要条件。 牵张反射的牵张反射的低级中枢低级中枢: 脊髓腹角脊髓腹角 传出纤维:传出纤维: aa运动神经元,控制梭外肌;运动神经元,控制梭外肌; 运动神经元,控制梭内肌。运动神经元,控制梭内肌。 特点:特点: 感受器、效应器存在同一条骨骼肌中。感受器、效应器存在同一条骨骼肌中。 2.2.脊休克脊休克( (spinal shock) ) 脊动物脊动物 脊髓与脑完全断离的动物称之。脊髓与脑完全断离的动物称之。 脊休克脊休克 与脑断离后的脊动物在一段时间内脊髓暂时丧失与脑断离后的脊动物在一段时间内脊髓暂时丧失 一切反射活动的能力,进入无反应状态,这

41、种现一切反射活动的能力,进入无反应状态,这种现 象称之。象称之。 低等动物恢复较快;高等动物恢复较慢。低等动物恢复较快;高等动物恢复较慢。 原始、简单的反射先恢复;复杂反射后恢复。原始、简单的反射先恢复;复杂反射后恢复。 断面以下的各种感觉和随意运动很难恢复(截瘫)。断面以下的各种感觉和随意运动很难恢复(截瘫)。 二、脑干对肌紧张和姿势的调节二、脑干对肌紧张和姿势的调节 脑干,脑干, 由延髓、脑桥和中脑组成。由延髓、脑桥和中脑组成。 (一)脑干网状结构对肌紧张的调节(一)脑干网状结构对肌紧张的调节 1.1.脑干网状结构抑制区脑干网状结构抑制区 主要位于延髓网状结构的腹内侧部。主要位于延髓网状结

42、构的腹内侧部。 作用:削弱作用:削弱环路,抑制肌紧张和运动。环路,抑制肌紧张和运动。 抑制区的活动需要抑制区的活动需要大脑皮层、尾状核和小脑大脑皮层、尾状核和小脑下行抑下行抑 制系统的制系统的始动作用始动作用。 2.2.脑干网状结构易化区脑干网状结构易化区 位于延髓网状结构的背外侧,脑桥和中脑的被盖,向位于延髓网状结构的背外侧,脑桥和中脑的被盖,向上直至间脑的网状结构。上直至间脑的网状结构。 作用:兴奋作用:兴奋运动神经元,加强肌紧张和躯体运动。运动神经元,加强肌紧张和躯体运动。 抑制区和易化区的作用保持动态平衡抑制区和易化区的作用保持动态平衡,使骨骼肌保持,使骨骼肌保持适当的肌紧张。适当的肌

43、紧张。9 25 (二)去大脑僵直(二)去大脑僵直(decerebrate rigidity) 中脑前后丘之间完全切断动物的脑干,可出现四肢中脑前后丘之间完全切断动物的脑干,可出现四肢 僵直,脊柱硬挺,头向后仰,尾部翘起,躯体呈角弓反张僵直,脊柱硬挺,头向后仰,尾部翘起,躯体呈角弓反张 姿势,称为姿势,称为去大脑僵直去大脑僵直。 1. 1. 去大脑僵直的成因去大脑僵直的成因 (1 1)来自皮层抑制区和纹状体的抑制性作用消除,)来自皮层抑制区和纹状体的抑制性作用消除, 使原先被抑制的牵张反射得到加强。使原先被抑制的牵张反射得到加强。 (2 2)不断传向脊髓的易化性作用相对加强。)不断传向脊髓的易化

44、性作用相对加强。 2. 2. 肌紧张加强的两个途径:肌紧张加强的两个途径: (1 1)-僵直僵直 (2 2)-僵直僵直 经典的去大脑僵直主要属于经典的去大脑僵直主要属于-僵直僵直 (三)脑干对姿势的调节作用(三)脑干对姿势的调节作用 姿势反射姿势反射 中枢神经系统调节骨骼肌的肌紧张或产生相应运动,中枢神经系统调节骨骼肌的肌紧张或产生相应运动, 以保持或改正动物躯体在空间的姿势称之。以保持或改正动物躯体在空间的姿势称之。n 姿势反射的分类姿势反射的分类n 状态反射状态反射n 静位反射静位反射n (没有移位运动)(没有移位运动) 翻正反射翻正反射n 姿势反射姿势反射 旋转反射旋转反射n n 静位运

45、动反射静位运动反射 上升反射上升反射n (包括主动、被动移位运动)(包括主动、被动移位运动)n 下降反射下降反射n n 落地反射落地反射1.1.状态反射状态反射 (attitudinal reflex) 动物头部在空间的位动物头部在空间的位置改变或头部与躯干的相对置改变或头部与躯干的相对位置改变时,反射性地改变位置改变时,反射性地改变躯体肌肉的紧张性称之。躯体肌肉的紧张性称之。中枢:中枢: 脊髓、延髓。脊髓、延髓。感受器:内耳椭圆囊、球囊感受器:内耳椭圆囊、球囊 及颈部本体感受器及颈部本体感受器 图9 - 262.2.翻正反射(翻正反射(righting reflex) 当动物被推倒或使它从当

46、动物被推倒或使它从空中仰面放落时,它能迅速空中仰面放落时,它能迅速翻身、起立或改变为四肢朝翻身、起立或改变为四肢朝下的姿势而落地,这种复杂下的姿势而落地,这种复杂的姿势反射称之。的姿势反射称之。中枢:中脑中枢:中脑感受器:视网膜、内耳椭圆感受器:视网膜、内耳椭圆 囊、球囊、颈部及全囊、球囊、颈部及全 身有关本体感受器。身有关本体感受器。 图9 -27 三、小脑对躯体运动的调节(了解)三、小脑对躯体运动的调节(了解)小脑是躯体运动调节的小脑是躯体运动调节的重要中枢。重要中枢。 主要功能:主要功能:1.1.维持身体平衡维持身体平衡 绒球小结叶的功能。绒球小结叶的功能。前庭冲动前庭冲动前庭核前庭核绒

47、球绒球小结叶小结叶顶核等顶核等脊髓运动神经元。脊髓运动神经元。 图图9-28 2.2.调节肌紧张调节肌紧张 主要是小脑前叶的功能,前叶可抑制伸主要是小脑前叶的功能,前叶可抑制伸 肌紧张。肌紧张。 来自肌肉、关节等本体感受器的冲动来自肌肉、关节等本体感受器的冲动脊髓小脑束脊髓小脑束皮皮层层 经皮层整合、调节肌紧张。经皮层整合、调节肌紧张。 3.3.协调随意运动协调随意运动 小脑后叶中间带的功能。小脑后叶中间带的功能。 两条反馈环路:两条反馈环路: (1 1) 皮层运动区皮层运动区脑桥脑桥小脑小脑红核红核丘脑外侧核丘脑外侧核 返回皮层运动区返回皮层运动区 (2 2)本体感受器神经冲动)本体感受器神

48、经冲动脊髓小脑束脊髓小脑束小脑小脑红核红核 丘脑丘脑皮层运动区皮层运动区 信号信号小脑,经整合小脑,经整合返回皮层运动区返回皮层运动区实现调节作用实现调节作用 小脑后叶中间带出现损伤时小脑后叶中间带出现损伤时 随意运动协调的障碍,随意运动协调的障碍, 称为称为小脑性共济失调小脑性共济失调。四、大脑皮层对躯体运动的调节四、大脑皮层对躯体运动的调节 (一)大脑皮层运动区(一)大脑皮层运动区 大脑皮层的某些区域(中央前回或十字沟前回)与骨大脑皮层的某些区域(中央前回或十字沟前回)与骨骼肌运动有密切的关系,这些区域称之。骼肌运动有密切的关系,这些区域称之。 调节骨骼肌的调节骨骼肌的特点特点是:是: 1

49、. 1. 交叉支配,头面部肌肉除外;交叉支配,头面部肌肉除外; 2. 2. 精确的功能定位,功能定位呈倒置支配关系;精确的功能定位,功能定位呈倒置支配关系; 3. 3. 运动区的大小与部位功能精细复杂程度有关。运动区的大小与部位功能精细复杂程度有关。 如如: :头面部头面部, ,皮层代表区较大皮层代表区较大, ,而四肢代表区较小。而四肢代表区较小。 图图9-29 大脑皮层运动区示意图大脑皮层运动区示意图 皮皮 层层 锥体系统锥体系统 锥体外系统。锥体外系统。控制和调节躯体运动控制和调节躯体运动 (二)锥体系统及其功能(二)锥体系统及其功能 锥体系统包括:锥体系统包括: 1.1.皮层脊髓束皮层脊

50、髓束 大脑皮层大脑皮层( (大、小锥体细胞大、小锥体细胞) )发出发出NFNF内囊内囊大脑脚大脑脚延髓延髓 锥体(锥体(80%80%交叉)交叉)脊髓(脊髓(20%20%交叉)交叉)中间神经元中间神经元 腹角运动神经元腹角运动神经元发出的发出的NFNF支配四肢、躯干骨骼肌。支配四肢、躯干骨骼肌。 2.2.皮层脑干束皮层脑干束 皮层皮层内囊内囊同脑神经运动核的神经元联系同脑神经运动核的神经元联系发出的发出的NF NF 支配头面部肌肉,多为两侧性。支配头面部肌肉,多为两侧性。 锥体系统功能锥体系统功能 控制脊髓腹角控制脊髓腹角-运动神经运动神经元和元和-运动神经元的活动。运动神经元的活动。 -运动神

51、经元的作用:运动神经元的作用: 主要是发动肌肉运动;主要是发动肌肉运动; -运动神经元的作用:运动神经元的作用: 主要是调整肌梭的敏感主要是调整肌梭的敏感 性,以配合运动。性,以配合运动。 图图9-30 锥体系统示意图锥体系统示意图(三)锥体外系统及其功能(三)锥体外系统及其功能 特点特点 1.1.均不经过延髓锥体,所以称均不经过延髓锥体,所以称为为“锥体外系统锥体外系统”。 2.2.皮层起源的神经元为中、皮层起源的神经元为中、 小锥体细胞,轴突较短,小锥体细胞,轴突较短, 途中需多次更换神经元,途中需多次更换神经元, 到达脊髓。到达脊髓。 图图9-31 锥体外系统锥体外系统 锥体外系统包括三

52、个部分锥体外系统包括三个部分: 1.1.经典的锥体外系统经典的锥体外系统 起源于皮层下的某些核团,经某些下行路径控制脊髓的运动起源于皮层下的某些核团,经某些下行路径控制脊髓的运动 神经元活动。神经元活动。 2.2.皮层起源的锥体外系统皮层起源的锥体外系统 大脑皮层下行,通过皮层下核团,换元后控制脊髓运动神经元。大脑皮层下行,通过皮层下核团,换元后控制脊髓运动神经元。 3.3.旁锥体系统旁锥体系统 由锥体束侧支进入皮层下核团,换元后控制脊髓由锥体束侧支进入皮层下核团,换元后控制脊髓运动神经元的传导系统。运动神经元的传导系统。锥体外系统功能锥体外系统功能 调节肌紧张和肌群的协调运动,使躯体运动协调

53、和精确。调节肌紧张和肌群的协调运动,使躯体运动协调和精确。 在家畜,锥体外系统较锥体系统发达。在家畜,锥体外系统较锥体系统发达。 第五节 神经系统对内脏 活动的调节 图图9-32 交感神经系统分布交感神经系统分布 图图9-33 副交感神经系统分布副交感神经系统分布 调节内脏活动的神经结构称为调节内脏活动的神经结构称为植物性神经系统植物性神经系统。 大多数内脏器官都受交感和副交感神经的双重支配。大多数内脏器官都受交感和副交感神经的双重支配。 一、交感和副交感神经的特征(了解)一、交感和副交感神经的特征(了解) 1.1.交感和副交感神经的来源不同交感和副交感神经的来源不同; ; 2. 2.不直接与

54、效应器联系;不直接与效应器联系; 3.3.分布不同;分布不同; 4. 4. 效应器反应不同。效应器反应不同。 图图9-34 植物性神经系统的特点植物性神经系统的特点 二、交感与副交感神经的功能特点二、交感与副交感神经的功能特点 1.1.植物性神经的双重支配与对立植物性神经的双重支配与对立 如,对心脏的作用。如,对心脏的作用。 2.2.紧张性作用紧张性作用 例如:迷走神经支配心脏。例如:迷走神经支配心脏。 3.3.交感交感- -肾上腺系统与应急肾上腺系统与应急 各种紧急情况,如激烈运动、失血、疼痛、各种紧急情况,如激烈运动、失血、疼痛、 寒冷时,机体立即会发生一系列的交感寒冷时,机体立即会发生一

55、系列的交感- -肾上腺肾上腺 系统活动的亢进现象,称为系统活动的亢进现象,称为应急应急。 表表93 植物性神经的主要功能植物性神经的主要功能器官器官交感神经交感神经副交感神经副交感神经 心血管心血管心搏加快、加强,腹腔脏器血管、心搏加快、加强,腹腔脏器血管、皮肤血管、唾液腺与外生殖器血管:收缩;皮肤血管、唾液腺与外生殖器血管:收缩;肌肉血管:收缩或舒张(胆碱能)肌肉血管:收缩或舒张(胆碱能)心搏减慢,收缩减弱心搏减慢,收缩减弱血管舒张:分布于软脑膜与血管舒张:分布于软脑膜与外生殖器的血管外生殖器的血管 呼吸器官呼吸器官 支气管平滑肌舒张支气管平滑肌舒张 支气管平滑肌收缩支气管平滑肌收缩 消化器

56、官消化器官分泌粘稠唾液,抑制胃肠运动,分泌粘稠唾液,抑制胃肠运动,促进括约肌收缩,抑制胆囊活动促进括约肌收缩,抑制胆囊活动分泌稀薄唾液,促进胃液、分泌稀薄唾液,促进胃液、胰液分泌,促进胃肠运动,胰液分泌,促进胃肠运动,括约肌舒张,胆囊收缩括约肌舒张,胆囊收缩泌尿、生泌尿、生殖器官殖器官逼尿肌舒张,括约肌收缩,子宫(有孕)逼尿肌舒张,括约肌收缩,子宫(有孕)收缩和子宫(无孕)舒张收缩和子宫(无孕)舒张 逼尿肌收缩,括约肌舒张逼尿肌收缩,括约肌舒张 眼眼瞳孔放大,睫状肌松弛,上眼睑平滑肌瞳孔放大,睫状肌松弛,上眼睑平滑肌收缩收缩瞳孔缩小,睫状肌收缩,促瞳孔缩小,睫状肌收缩,促进泪腺分泌进泪腺分泌

57、皮肤皮肤 竖毛肌收缩,汗腺分泌竖毛肌收缩,汗腺分泌 代谢代谢 促进糖分解,促进肾上腺髓质分泌促进糖分解,促进肾上腺髓质分泌 促进胰岛素分泌促进胰岛素分泌三、内脏活动的中枢性调节三、内脏活动的中枢性调节(一)脊髓的调节一)脊髓的调节 为低级中枢,常受高级中枢低级中枢,常受高级中枢的调节。反射弧比较简单。的调节。反射弧比较简单。例如:排粪、排尿、血管运例如:排粪、排尿、血管运动、性反射、出汗、竖毛动、性反射、出汗、竖毛肌、腹腔内脏等。肌、腹腔内脏等。 图图9- 35 脊髓脊髓(二)低位脑干的调节(二)低位脑干的调节 延髓网状结构延髓网状结构集中基本集中基本生命活动有关的调节中枢。生命活动有关的调节

58、中枢。例如:呼吸、心血管中例如:呼吸、心血管中枢、咳嗽、喷嚏、吞咽、枢、咳嗽、喷嚏、吞咽、唾液分泌、吸吮、呕吐唾液分泌、吸吮、呕吐等,因此称之等,因此称之“生命中枢生命中枢” 。 图图9-36 脑脑 干干 脑桥脑桥 呼吸调整中枢、呼吸调整中枢、 角膜反射中枢。角膜反射中枢。 中脑中脑 瞳孔反射、视听探究瞳孔反射、视听探究 反射的中枢。反射的中枢。(三)下丘脑对内脏活动的调节(三)下丘脑对内脏活动的调节 1.1.体温调节体温调节 存在体温调节的主要中枢。存在体温调节的主要中枢。 2.2.摄食活动的调节摄食活动的调节 摄食中枢和饱中枢摄食中枢和饱中枢, , 对血糖非常敏感对血糖非常敏感 (反刍:(

59、反刍:VFAVFA),调节采食。),调节采食。 图图9-37 下丘脑下丘脑 3. 3. 水平衡的调节水平衡的调节 视上核和室旁核视上核和室旁核 水平衡的中枢。水平衡的中枢。 4. 4. 对情绪反应的影响对情绪反应的影响 下丘脑所谓的下丘脑所谓的“防御反应区防御反应区”, 存在存在情绪反应情绪反应中中 枢枢、睡眠中枢睡眠中枢。 5. 5. 内分泌功能以及对生殖活动的影响内分泌功能以及对生殖活动的影响 分泌多种释放激素,调节代谢、生长、发育、生殖、泌乳等活动。分泌多种释放激素,调节代谢、生长、发育、生殖、泌乳等活动。 (四)大脑皮层对内脏活动的调节(四)大脑皮层对内脏活动的调节 1. 1. 新皮层

60、新皮层 电刺激,除引起躯体运动外,发生内脏反应。电刺激,除引起躯体运动外,发生内脏反应。如:呼吸、心血管活动的变化;消化道运动、膀胱运如:呼吸、心血管活动的变化;消化道运动、膀胱运动以及唾液分泌等。动以及唾液分泌等。 2. 2. 边缘系统边缘系统 边缘系统是大脑皮层内侧面环绕脑干背面的一个边缘系统是大脑皮层内侧面环绕脑干背面的一个弓形皮层以及皮层下在功能上密切联系的神经结构的弓形皮层以及皮层下在功能上密切联系的神经结构的总称。总称。 边缘系统的不同部位,都代表一定的内脏活动边缘系统的不同部位,都代表一定的内脏活动 的区域,所以有的区域,所以有“内脏脑内脏脑”之称。之称。 此外,边缘系统与情绪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