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第三章第三章 就业政策与就业形势就业政策与就业形势第一节 高校毕业生就业政策概要一、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沿革二、我国实行的积极就业政策三、高校毕业生基本就业制度四、促进毕业生就业优惠政策一、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沿革(一)计划分配阶段(二)供需见面阶段(三)双向选择阶段(四)自主择业阶段(一)计划分配阶段 旧中国高校的毕业生基本上是自谋职业。建国以后,根据我国经济、教育发展和人才供求不平衡的实际状况,逐步建立起了与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相适应的高校毕业生分配制度。1952年,正式确定了“高等学校毕业生的工作由政府分配”的原则和“根据国家需要,集中使用,重点分配和一般照顾”的基本方针。尽管随后在制定高校
2、毕业生分配计划的办法上几经改变,但始终没有离开以“统”和“包”为特征、由国家负责按计划分配的制度主线。这一制度除“文革”期间无法实行外,一直延续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在这期间,我国负责高校毕业生分配工作的国家主管机构绝大多数时间都是由国家计委、教育部和人事部共同担任。(二)供需见面阶段20世纪80年代,虽然当时还处于“统包统分”制度的时代,但我国仍然开始了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的探索和试点工作。1983年,为了使高校毕业生分配工作更好地适应祖国四化建设的需要,教育部将清华大学等四所高校作为学校与用人单位“供需见面”的试点。1984年,继续进行“供需见面”试点工作的同时,又针对高校毕业生分配过
3、程中存在用非所学、专业不对口以及分配渠道不畅等问题,提出了“扩大高等学校分配毕业生权限”的方案。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颁布实施,其核心是对国家计划内的大学生,实行在国家计划指导下,由本人填报志愿、学校推荐、用人单位择优录取“供需见面”的毕业生分配制度。这是发展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纲领性文件,使得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的改革迈出关键一步,毕业分配尽可能科学、合理、符合实际,为我国就业制度改革奠定了良好的根基。(三)双向选择阶段1989年,国务院批准转发国家教委关于改革高等学校毕业生分配制度的报告和高等学校毕业生分配制度改革方案,提出高校毕业生分配制度改革的目标是在国家就业方针和
4、政策指导下,逐步实行毕业生自主择业,用人单位择优录用的“双向选择”。1993年,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提出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的长远目标是:改革高校毕业生“统包统分”和“包当干部”的制度,实行少数毕业生由国家安排就业,多数毕业生由自己“自主择业”的就业制度。至1994年,全国大部分高校毕业生都已按照“双向选择”的就业模式实行就业,形式多样的大学毕业生就业市场也开始逐步形成。1997年,我国高校全面实行并轨招生,免费接受高等教育的做法在我国成为历史。2000年,教育部取消毕业生派遣证,采用毕业生就业报到证,这标志着我国结束了计划分配、派遣就业的历史,开始了市场导向的就业制
5、度。(四)自主择业阶段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高等教育得到快速发展,特别是1999年高校扩招以来,实现了跨越式发展的宏伟目标。高校在校生人数剧增,毕业生就业状况也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并在2002年进入到了新的阶段。2002年,国务院办公厅相继转发了教育部、公安部、人事部、劳动保障部关于进一步深化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有关问题的意见及关于切实做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对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提出重要意见。这些重要文件的颁布实施,使我国开始了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新的历史阶段。至此,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经历了由“计划分配”到“供需见面”以及一定范围内的“双向选择”等几个发展阶段后,正式
6、建立起“市场导向、政府调控、学校推荐、学生和用人单位双向选择”的以“自主择业”为核心的毕业生就业制度。二、我国实行的积极就业政策(一)积极创造就业岗位(二)完善就业服务体系(三)促进失业者再就业(四)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一)积极创造就业岗位1.发展国民经济,拉动就业能力 将促进就业作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战略任务,将控制失业率和增加就业岗位作为宏观调控的主要目标,坚持实行扩大内需的方针,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保持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并积极调整经济结构,提高经济增长对就业的拉动能力。2.发展第三产业,扩大就业容量 坚持把发展服务业作为扩大就业的主要方向,鼓励发展社区服务、餐饮服务、
7、商贸流通、旅游等行业,更多地增加这些行业的就业岗位。(一)积极创造就业岗位3.发展多种经济,拓宽就业渠道 注重发挥劳动力资源优势,积极发展具有比较优势和市场需求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和企业,特别是就业容量大的私营、个体经济和中小企业。4.发展灵活多样的就业形式,增加就业途径 鼓励劳动者通过灵活多样的方式实现就业,积极发展劳务派遣组织和就业基地为灵活就业提供服务和帮助。制定了非全日制用工、临时就业人员医疗保险等政策,在劳动关系、工资支付、社会保险等方面建立制度,保障灵活就业人员的合法权益。(二)完善就业服务体系1.建立市场导向的就业机制 积极培育和发展劳动力市场,逐步确立企业作为劳动力市场的用人主体、
8、劳动者作为供给主体的地位。同时,协调推进社会保障制度、住房制度、户籍制度等多项改革,劳动力市场发育的客观环境明显改善,市场机制已经在劳动力资源配置中发挥基础性作用。 2.发展完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 加大劳动力市场和人才市场的建设力度,不断提升服务质量和服务范围,强化劳动力市场和人才市场的科学化、规范化、现代化建设,建立和完善公共就业服务制度。3.进一步完善失业保险制度 20世纪80年代中期,我国建立了失业保险制度,为失业人员提供失业救济和失业医疗补助,全面开展失业人员管理和服务,充分发挥失业保险促进就业和再就业的作用。之后又发布了失业保险条例,进一步完善了失业保险制度。(三)促进失业者再就业1.
9、建立再就业服务中心 国家组织各方力量建立再就业服务中心,为下岗职工提供基本生活保障,代缴养老、医疗等社会保险费,并为他们提供职业指导、就业信息服务和职业培训机会。2.实行税费减免和担保贷款扶持政策 对下岗失业人员自谋职业,从事个体经营的,一定时期免征有关税费;对下岗失业人员自谋职业和自主创业提供小额担保贷款,由政府建立担保基金,并提供财政贴息。 3.实行社会保险补贴和减免税收政策 为鼓励企业多吸纳下岗失业人员,对服务型企业、商贸企业、劳动就业服务企业中的加工型企业,在当年新增岗位中招用下岗失业人员较多的,给予社会保险补贴或税费减免等。(三)促进失业者再就业4.实施再就业援助帮扶就业困难者 将有
10、就业能力和就业愿望的男50周岁、女40周岁以上就业困难的下岗失业人员,作为就业援助的主要对象,提供即时岗位援助等多种帮扶。政府投资开发的公益性岗位优先安排就业困难对象。5.鼓励国有企业分流安置富余人员 国家通过多种渠道和多种措施,制定多种优惠政策,鼓励国有大中型企业通过主辅分离、辅业改制,分流安置本企业富余人员。6.加强对下岗失业人员的就业服务 在各级公共职业介绍机构中,对下岗失业人员实行求职登记、职业指导、职业介绍、社会保险关系等,开展“一站式”就业服务,并提供免费职业介绍和职业培训。(四)完善社会保障体系1.建立“三条保障线”制度 1998年以来,我国建立了以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失业保险
11、和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为内容的“三条保障线”制度,将下岗失业人员的生活保障、社会保障和再就业紧密联系起来。2.加强和完善社会保障服务 我国多年来采取各种措施,积极探索建立独立于企事业单位之外、资金来源多元化、保障制度规范化、管理服务社会化的一系列社会保障体系。 3.建立新型劳动关系调整机制 积极推动建立“双方自主协商、政府依法调整”的劳动关系协调机制,推动建立通过劳动合同确立劳动关系的制度。4.充分保障劳动者就业权利 我国法律规定,劳动者就业,不因民族、种族、性别、宗教信仰不同而受歧视,严禁用人单位招用未满16周岁的未成年人,严厉查处非法使用童工和介绍童工就业的行为,不断完善职业安全与卫生的国
12、家标准、行业标准和地方标准。三、高校毕业生基本就业制度(一)完善就业的领导和指导工作建设(二)完善就业的市场机制和环境建设(三)明确政府提供必要的保障和服务(一)完善就业的领导和指导工作建设我国目前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领导体制是中央和地方两级政府负责,地方政府统筹为主,中央和省市成立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领导小组。同时要求各高校实行就业工作“一把手”工程,将其纳入学校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切实把毕业生就业工作作为考核领导干部政绩的主要内容。努力实现就业指导服务的机构到位、人员到位、经费到位。建立健全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机构,在办公条件、人员等方面给予充分保证。把就业指导教师队伍建设摆到整个高校师资队伍建设
13、的重要位置,努力提高就业指导队伍的职业化、专业化和专家化水平。各高校要结合学校实际,根据就业工作的实际需要,按照毕业生人数确定标准并据此列入学校的总体预算,确保就业工作所需经费落实到位。(二)完善就业的市场机制和环境建设我国已经逐步建立了“市场导向、政府调控、学校推荐、学生和用人单位双向选择”的大学毕业生就业制度。并明确提出要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制定和完善各项政策,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高校毕业生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为高校毕业生进入市场自主择业创造有利条件。要加强宏观调控力度,促进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面向重点加强和发展的部门及地区就业。还提出了劳动力市场、人才市场和毕业生就业市场三者互通
14、的要求。进一步整顿和规范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的体系和制度。应届高校毕业生招聘活动应主要在高校内举办。跨省举办的高校毕业生招聘活动须经当地省级人民政府主管部门批准,并接受监督。要采取措施实现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人才市场和劳动力市场相互贯通,实现资源信息共享,更好地为毕业生和用人单位服务。同时破除了限制毕业生出省、出系统就业的收费政策,制定鼓励人才合理流动的政策,实行了全国范围省会及省会以下城市对毕业生落户开放的政策和要求。(三)明确政府提供必要的保障和服务 我国明确了政府机构必须为高校毕业生办理户口和档案等手续提供便利。本人要求将户口转回生源地的,公安机关应当按照户籍管理规定为其办理落户手续,人事
15、部门所属人才交流服务机构免费提供人事代理服务。本人落实工作的由公安机关按有关规定办理户口迁移手续。半年以上未能就业并要求就业的高校毕业生,可持学校证明到生源地劳动保障部门办理失业登记,享受一定程度免费的就业服务。对已进行失业登记的高校毕业生,有条件的城市可组织其参加临时性的社会工作或到用人单位见习,给予一定报酬。对于因患病等原因短期无法工作并确无生活来源者,由民政部门参照当地城市低保标准,给予临时救助。四、促进毕业生就业优惠政策(一)帮助提升就业能力(二)引导面向基层就业(三)大力扶持自主创业(四)完善就业援助制度(五)强化就业服务指导(六)鼓励到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企业就业(七)鼓励各骨干企业
16、和科研单位吸纳就业(一)帮助提升就业能力 全国各高校大力组织以促进就业为目的的实习实践,确保高校毕业生在离校前都能参加实习实践活动。不断完善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见习制度,鼓励见习单位优先录用见习高校毕业生。加强高等职业院校学生的技能培训,实施毕业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双证书”制度。国家和省、市各级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根据高校毕业生需要,提供专场或其他形式的职业技能鉴定服务,教育部门及高校要给予积极配合。对符合就业困难人员条件的高校毕业生,按规定给予鉴定补贴。(二)引导面向基层就业 鼓励高校毕业生积极参加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城市社区建设和应征入伍。围绕基层面向群众的社会管理、公共服务、生活服务、
17、救助服务等领域,大力开发适合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基层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岗位,引导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就业。对到农村基层和城市社区从事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工作的高校毕业生,给予一定的福利和经济补贴。对到中西部地区和边远地区农村基层单位就业、并履行一定服务期限的高校毕业生,以及应征入伍服兵役的高校毕业生,按规定实施学费和助学贷款代偿。对具有基层工作经历的,在研究生招录和事业单位选聘时优先,在地市级以上党政机关考录公务员时也扩大招录比例。(三)大力扶持自主创业 我国政府鼓励高校积极开展创业教育和实践活动,对高校毕业生从事个体经营符合条件的,免收行政事业性收费,落实鼓励残疾人就业、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以及中小企业
18、、高新技术企业发展等现行税收优惠政策和创业经营场所安排等扶持政策。强化高校毕业生创业指导服务,提供政策咨询、项目开发、创业培训、创业孵化、小额贷款、开业指导、跟踪辅导的“一条龙”服务。要求各地建设完善一批投资小、见效快的大学生创业园和创业孵化基地,并给予享受社会保险补贴等相关优惠政策扶持。(四)完善就业援助制度 各级机关考录公务员、事业单位招聘工作人员时,免收困难家庭高校毕业生的报名费和体检费。对离校后未就业回到原籍的高校毕业生,要求免费提供政策咨询、职业指导、职业介绍和人事档案托管等服务,并组织参加就业见习、职业技能培训等促进就业的活动。对登记失业的高校毕业生,纳入当地失业人员扶持政策体系。
19、对就业困难的高校毕业生和零就业家庭的高校毕业生,实施一对一职业指导、向用人单位重点推荐、公益性岗位安置等帮扶措施,按规定落实社会保险补贴、公益性岗位补贴等就业援助政策。(五)强化就业服务指导 充分发挥人力资源市场配置资源的作用,强化公共就业服务体系的功能。要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教育等部门及高校加强协作,采取网络招聘、专场宣讲招聘、供需洽谈会和用人单位进校园等多种方式,大力开展面向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服务活动,为应届高校毕业生提供更好的免费就业信息和各类就业服务。高校强化对大学生的就业指导,开设就业指导课并作为必修课程,加强高校就业指导服务机构建设,落实人员、场地和经费。加强人力资源市场管理,严厉
20、打击违法违规行为,加强招聘活动安全保障,维护高校毕业生就业权益。(六)鼓励到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企业就业 各类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企业是高校毕业生就业的主要渠道。我国政府要求进一步清理影响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制度性障碍和限制,为其提供档案管理、人事代理、社会保险办理和接收、职称评定以及权益保障等方面的服务,形成有利于高校毕业生到企业就业的良好社会环境。对企业聘用非本地户籍的普通高校专科以上毕业生,取消落户限制(直辖市按有关规定执行)。企业聘用符合条件的高校毕业生,可享受相关就业扶持政策。(七)鼓励各骨干企业和科研单位吸纳就业 鼓励国有大中型企业特别是创新型企业创造条件,更多地吸纳有技术专长的高校毕业生
21、就业。充分发挥高新技术开发区、经济技术开发区和高科技企业集中吸纳高校毕业生就业的作用,加强人才培养、使用和储备。各地在实施支持困难企业稳定员工队伍的工作中,引导企业不裁员或少裁员,更多地保留高校毕业生技术骨干,对符合条件的困难企业可给予一定的补助。要求承担国家和地方重大科研项目的单位要积极聘用优秀高校毕业生参与研究,在毕业生的劳务性费用发放、户口和档案的存放等方面都提供了一系列的支持举措。第二节 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分析一、我国目前总体的就业形势二、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三、高校毕业生就业有利条件一、我国目前总体的就业形势1.供求总量上矛盾突出 我国今后几年每年需要在城镇安排就业的人数将保持在2
22、400万以上,而在目前的经济结构条件下,我国每年大概能提供的就业岗位只有1100万个左右,年度的就业岗位的缺口在1300万个左右。劳动者供大于求的矛盾十分尖锐,并且短期内难以根本改变。2. 供求结构性矛盾突出 劳动者供求的结构性矛盾一方面体现在劳动者缺乏职业技能,或者原有的职业技能不能满足新职业的需要,难以实现顺利就业;另一方面还体现在新型的产业、行业和技术性职业所需要的高素质劳动者供不应求,尤其是目前高技能人才的需求增长幅度很大。一、我国目前总体的就业形势3. 地区就业状况不平衡 地区间的就业状况不平衡的一个最重要原因就是各地就业岗位供应差异很大。在东南沿海发达地区,就业形势总体基本稳定,但
23、在中西部地区、老工业地区、资源枯竭城市、困难行业和关闭破产企业比较集中的地区,就业困难人员多,岗位供应少,就业问题突显严重性。4. 统筹城乡就业压力大 我国随着城镇化的发展,还将有1.5亿以上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要向城镇和非农产业转移。改善农民进城就业环境,增加其就业岗位,维护其合法权益,面临繁重的任务。近年来,在就业压力持续增加的情况下,我国政府采取多种措施控制城镇失业率急剧上升的势头,但压力巨大。二、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1. 高校毕业生总人数逐年递增2. 待就业毕业生人数逐年递增3. 就业流向地结构性问题严重4. 毕业生专业结构性问题严重5. 一些政策性的障碍依然存在1. 高校毕业生总人数逐
24、年递增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每年高校毕业生人数规模巨大,并且逐年递增。十五期间高校毕业生大约为1090万人,十一五期间高校毕业生大约为2500万人。2003年全国高校毕业生规模为212万人,到2009年增加到611万人,2010年预计将增加到631万人。2. 待就业毕业生人数逐年递增 待就业的高校毕业生人数众多,且有逐年增加之势。对这样一个特殊群体,如何解决其继续升学与就业创业的问题已为社会所关注。其人数的增加也使应届毕业生的就业空间受到挤压,给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带来更大压力。3. 就业流向地结构性问题严重 就业地域结构性问题突出表现在到西部、到基层就业的规模还很有限,根源在于区域间经
25、济社会发展差距、学生就业观念调整、人事分配制度配套等方面的影响。从区域结构来看,尽管近年来我国采取一系列措施引导毕业生向中西部就业,但到东部地区就业的毕业生比例仍远远高于中西部地区。4. 毕业生专业结构性问题严重 有很多高校在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方面存在一定问题,往往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一些投入少、上得快的文、法、经、管等专业规模扩张过快,而需求较大的工学专业增加十分有限。专业趋同现象严重,全国几乎所有高校都设有计算机、管理、法律、会计、英语等专业。过度的专业膨胀,带来一些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困难。5. 一些政策性的障碍依然存在 我国的就业体制一直在不断地改革和完善,但政策障碍仍然是影响毕业生顺
26、利就业,特别是面向基层就业的一个重要因素。东部地区一些城市出于人口压力过大的考虑,限制毕业生落户,是影响就业的一个颇有争议的政策障碍。同时,在引导面向基层就业方面也有诸多问题:一是欠发达地区缺乏编制和资金,影响这些地区吸纳毕业生;二是部分中小企业用工不规范、社会保障不落实,使得相当部分毕业生望而止步;三是毕业生自主创业在实际操作上还存在较多制约,如申请小额担保贷款比较困难,主管部门分工不明确,使得缺乏资金成为毕业生自主创业的一大障碍。三、高校毕业生就业有利条件1. 适应新形势的管理机制和政策体系初步建立 我国已经建立了“市场导向、政府调控、学校推荐、学生和用人单位双向选择”的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
27、,确立了就业改革的方向,并为社会各界和广大毕业生所接受。国务院明确了中央和地方两级管理、以地方管理为主的高校管理体制,批准建立了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部际联席会议制度,各部门加强合作,积极配合,共同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各地因地制宜制定了大量配套的政策,已经形成了比较完善的高校毕业生就业政策体系框架。2. 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体系已经基本建立 我国各地普遍成立了就业指导服务中心,软硬件状况都在不断加强,各高校就业指导服务的水平也在不断提升。据统计,98%以上的高校成立就业指导服务中心,81%以上的就业指导人员数量和毕业生人数达到1:500的要求,93%以上的高校建立就业服务信息
28、网。全国各高校普遍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多种渠道搜集就业岗位信息,举办各种规模、各种类型的校园招聘会,促进供需双方有效对接。高校与用人单位加强互动合作,积极建立就业实习基地,各高校的就业市场建设取得长足进展。三、高校毕业生就业有利条件3. 高等教育以经济社会需求为导向的改革深化 自从2003年提出“以就业为导向推进新一轮高等教育改革”以来,现在已经颇有成效,诸多地方已经开始将高等教育发展规模、高校学科专业结构调整、高等院校教学工作改革等工作与毕业生就业状况密切挂钩。全国绝大多数省份都开展了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年度评估,并连续公布本地区的高校毕业生就业率。4. 唱响到基层和祖国最需要的地方
29、去的主旋律 自从2003年启动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以来,每年都有大学生踊跃报名,平均每年有2万名左右的大学生到西部基层服务。近年来,我国又启动了“三支一扶”计划、农村教师“特岗计划”、大学生到村(社区)任职等多个基层就业项目,各地也结合本地实际情况,启动了各种基层就业项目,规模不断扩大,投入不断增加,政策不断完善,取得了很好的效果。第三节 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分析一、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概要二、高校毕业生校园招聘组织三、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开发一、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概要(一)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基本概念(二)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基本特征(三)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主要矛盾(一)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基本概念1
30、.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的内涵2.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的形式1.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的内涵 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是运用市场运行机制,配置高校毕业生人力资源,为毕业生和用人单位提供政策咨询、就业指导、供需见面、创业培训等就业综合服务的专业化市场,是高校毕业生求职择业和用人单位招聘人才的主要场所,是毕业生求职择业过程中涉及的各种社会关系的总和。其主体要素包括毕业生供方、需方及中介方,通常分别由毕业生、用人单位、各地方以及高校的就业主管部门来构成,非主体要素包括户档管理、城市政策、保险福利、人事制度等。2.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的形式(1)根据举办的单位来分 包括单个学校针对本校毕业生专业特点和服务行业举办的毕业
31、生就业市场(招聘会或洽谈会)、两所或两所以上学校联办的毕业生就业市场、由大型企业举办的毕业生就业市场以及由省、市主管毕业生就业部门组织或地方人才中介机构主办的毕业生就业市场等。(2)根据举办的区域来分 包括由地方毕业生就业主管部门举办的为本地区经济发展服务的区域性毕业生就业市场,以及由国内外的人才中介组织举办的国际性毕业生就业市场等。(3)根据举办的类别来分 包括把理、工、农、医、师范等学科类的毕业生分别集中起来的分学科门类的毕业生就业市场,对学力层次的要求不同而形成的研究生、本专科毕业生就业市场的分层次的毕业生就业市场,以及按社会上系统及行业的划分而举办的分系统或分行业的毕业生就业市场。(二
32、)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基本特征1.市场机制的实效性 组成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的各个环节是以市场为导向来相互影响、作用和制约,最终形成相互联系的供求机制、价格机制、竞争机制等三大机制,在市场运行中显示出的强大的实效性。其中,供求机制是通过确定市场主体,实现毕业生供求双方的自主用人和择业,它是就业市场运行的基础。价格机制则体现着供求与价格之间的内在运行关系,它是就业市场运作的中心环节。竞争机制是内生于所有市场的一种必然现象,它是就业市场的实现机制。这些机制综合作用,在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专门化的过程中,推动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的各个组成部分和各个环节间不断发展运行。2.市场主体的可控性 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
33、主体中的供方是高校毕业生,甚至可以由相同或相近专业的毕业生构成,求职人员种类比较单一,不如社会性的人才市场、人力资源市场那样知识能力、年龄层次等各方面参差不齐。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主体中的需方一般也是经过遴选和审查的用人单位,主要招聘岗位也是针对大学生来设置。中介方则通常由各地方和高校就业主管部门来担任。因此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的参与主体相对单一,可控性较高。(二)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基本特征3.市场状态的散在性 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虽有专门化的趋势,但是却存在不同类型的就业市场各自为战、互相挤压的现象。同时,大多数就业市场的举办为自发,随意性很强,市场内涵过于简单,运作模式比较粗犷。总之,高校毕
34、业生就业市场还没有呈现整体的专门化、精细化和系统化的状态。4.市场配置的多环节性 从我国现有的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来看,毕业生、用人单位、高校在完成人力资源配置过程中需要经过的环节过多,手续比较繁琐,中间过程还不是非常畅通。毕业生从进入就业市场到正式录用,再到走上工作岗位,牵涉到协议、户口、档案等一系列复杂繁多的程序。(三)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主要矛盾1.社会经济发展与高校毕业人数增加不同步的矛盾 我国整个社会的就业发展所能提供的毕业生就业岗位数与大学扩招后逐年增长的毕业生人数还难以匹配,全国应届毕业生从2001年的115万增长至2009年的611万,增长的速度远远超过了社会经济发展所能带来的大学
35、生就业岗位的增长。2.社会产业结构调整与高校专业调整不同步的矛盾 我国社会产业结构性调整使得部分过去的热门专业变成了今天就业市场上的冷门专业,而一些昔日无人问津的专业反过来却需求旺盛,一些高校的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方向的调整却滞后于社会产业结构调整,加之众多高校为了迅速扩张,盲目发展成本低、见效快的专业,导致一些专业毕业生人数大增,而没有根据社会需求来培养人才,其结果必然是一方面毕业生就业难,一方面用人单位求贤不得。(三)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主要矛盾3.社会人才需求规格与高校人才培养不对接的矛盾 我国高校扩招之后,有限的教学资源被每年剧增的学生所稀释,整体上的教学质量和学生素质能力均有下降趋势,使
36、得相当一部分高校毕业生不能达到社会人才需求的标准,人才培养的质量造成整体上的就业困难。4.就业市场配置环节与人才供需渠道不对接的矛盾 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发展还不充分,就业渠道还不十分畅通,毕业生求职和用人单位招聘都带有一定的盲目性和偶然性,信息不畅、功能不全的毕业生就业市场迫切需要一个能及时反馈供需信息的、完善的现代化信息网络的形成。二、高校毕业生校园招聘组织 (一)校园招聘的形式(二)校园招聘的组织(一)校园招聘的形式1.按招聘活动载体分类 按招聘活动载体可以将校园招聘分为有形市场和无形市场两类。有形市场是利用校园内物化的场所举办的各种招聘活动,它是目前校园招聘的主要形式。无形市场是利用
37、虚拟的网络平台举办的各种招聘活动,从长远来看它是校园招聘的一个发展方向。用人单位可以利用无形市场来完成求职简历投递、筛选等初选工作,再结合有形市场来完成笔试、面试等工作。2.按参与单位数量分类 按参与单位数量可以将校园招聘分为大型招聘、中型招聘、小型招聘和由一家用人单位单独参与的专场招聘。目前对大、中、小型校园招聘的参与单位数量并没有统一的界定,而通常由主办单位根据自身习惯、组织能力等实际情况来确定。(一)校园招聘的形式3.按用人单位类别分类 按用人单位类别可以将校园招聘分为毕业生大型人才供需洽谈会等综合类招聘会;医学类毕业生人才供需洽谈会等行业类招聘会;华东地区人才招聘等地区类招聘会;全国地
38、理系统毕业生人才交流会等系统类招聘会。另外,一些高校也通过校友企业招聘会、大规模企业专场招聘会等活动来进一步丰富了毕业生就业市场的形式。4.按组织主办单位分类 按校园招聘的组织单位类别可以分为高校单独举办或联合举办的招聘会、政府公共服务机构主办的招聘会、人才中介组织主办的招聘会、企业集团组织的招聘会及民间协会组织的招聘会等。(二)校园招聘的组织1.通常模式 校园招聘一般选择在校内能容纳适当人员进出和用人单位布展的场地举行,举办方一般会向用人单位提供标准展位作为供需洽谈的场地。展位上一般标注序号和写明参会单位的全称。用人单位在展位内将本单位的概况、用人需求情况、职位安排、单位待遇以及联系方式等毕
39、业生所关注的问题进行公开展示。招聘现场有用人单位安排工作人员接待应聘者,介绍本单位的基本情况并与应聘者相互交流,接收应聘者的求职材料。2.筹划准备 一般来说,比较正规的招聘会组织过程中会拟定一份详细的活动策划书,如不做详细策划,则也需具体筹划并确定招聘会举办的日期、地点(可包括会场地点、报到地点、代表住宿地点等)和招聘会规模、类型等,拟定和印制招聘会邀请函,对招聘会费用进行预算等。(二)校园招聘的组织3.单位邀请 在我国当今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比较严峻的阶段,用人单位的邀请通常是各高校就业市场的重点和难点问题。因为一方面处于人才供求买方市场中的用人单位可以有更多低成本的招聘方式,如何邀请到更多合
40、适的用人单位来校招聘是一项艰巨的工作;另一方面高校不仅仅是通过信件、电子邮件、网络信息等方式发出邀请函并对来函进行汇总整理,而且还要认真审查参会单位的资格,以避免各种招聘陷阱。资格审查一般是要求用人单位出具法人资格证明、营业执照或注册证副本等能证明其合法性的相关材料;要求代理招聘的社会中介结构出具本单位有关证明及用人单位的委托许可证明文件;查验招聘人员单位介绍信、身份证,以及招聘信息的真实性和招聘方式的正当性等。4.会务组织 主要包括会场布置、会务接待、信息发布、安全保卫等。其中需要注意的有两个方面:一是对于比较大型的校园招聘活动,组织工作量大,需要召开校内相关部门协调会,明确职责,进行分工,
41、由各部门共同合作完成,而不仅仅是就业工作部门的事情;二是安全保卫工作是大型校园招聘的头等大事,一般要向学校保卫处或公安机关提出申请报告并备案,制定安全保卫方案,确保参会人员的生命和财产安全。三、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开发(一)开拓就业渠道(二)实习基地建设(一)开拓就业渠道1.高校就业市场的主要渠道2.开拓就业渠道的主要方式1.高校就业市场的主要渠道 由于体制的原因,我国高校目前还不能真正成为举办就业市场的主体,各高校还必须采取各种方式来建设毕业生的就业渠道。这些渠道主要有:一是地方就业主管部门,如各省、市基本上都已经建立起来的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中心;二是社会人才中介机构,如区域性、行业性的社会人
42、才市场及就业网站;三是民间协会团体,如汽车、化工等行业协会等;四是校友资源,校友对学校有感情,更趋于关心母校毕业生的就业;五是教职工资源,高校教职工都应参与毕业生就业,利用产学研合作项目、社会实践基地等加强吸引用人单位来校招聘;六是国外渠道,如开发合作办学资源,在其中引入就业元素。2.开拓就业渠道的主要方式毕业生自身的就业渠道可能是亲戚朋友帮助安排、毕业生与用人单位某一方主动联系、指导毕业生设计的教师或任课老师引荐等,而高校从政策和工作举措方面主要按以下方式来开拓就业渠道:一是加强与高校属地和本校毕业生主要流向地的人事局、人才服务中心交流合作,通过他们推荐毕业生,介绍或组织用人单位来校招聘毕业
43、生;二是加强与行业协会、社会人才中介服务机构联系,积极联络对口的行业、企业招聘毕业生;三是通过发函、致电、走访、调研、合作等方式,主动联络用人单位;四是充分利用校友资源,按区域或按院系成立校友会,发动校友吸纳母校毕业生;五是充分发掘学校的其他产学研资源,发动广大教职工在与用人单位的合作与联络时,帮助推荐毕业生;六是加强与国际劳务组织合作,输送高校毕业生到国外就业,这是一个具有广阔前景的就业渠道;七是积极参与各地举办的人才交流会,利用这些机会收集用人单位需求信息,宣传学校,推荐毕业生;八是大力开发网络资源,建立和完善自己的校园网络招聘平台,加强与校外的网络服务商合作。(二)实习基地建设1.建立实
44、习基地主要方式2.建立实习基地一般流程3.建立实习基地注意事项1.建立实习基地主要方式建立实习基地可以加强学校与用人单位的合作与联系,达到双方互为基地、互惠发展,校企双赢。高校建立毕业生实习基地的主要方式有:一是与各级地方政府联合,取得政府的支持,直接与政府部门签订协议,通过他们在用人单位建立一批实习基地;二是与社会人才中介服务机构联合,发挥他们的中介作用,联络一批用人单位建立实习基地;三是与行业协会联系,在行业内建立一批实习基地,行业协会基地针对性强、合作稳定;四是加强校友资源开发,通过与校友的感情联络,在校友所在单位或通过校友在一些单位建立实习基地;五是拓展社会实践基地,利用学生寒暑假社会
45、实践的机会考察用人单位状况,与适合建立实习基地的一些单位加强联络与沟通;六是拓展教学实习基地的功能。在安排学生到用人单位短暂实习过程中,引导毕业生和用人单位双向选择,在学校安排的实习结束后使得部分毕业生继续在单位就业实习,将教学实习基地拓展为就业实习基地。2.建立实习基地一般流程 主要有以下几个环节:一是学校与用人单位拟定就业实习计划,明确双方职责;二是双方确定实习学生专业、层次和人数;三是双方明确就业实习任务、内容和要求;四是双方商定就业实习基地提供的基本条件,包括实习指导教师、食宿安排、实习场所、实习所需的安全设备与其他物质保障等;五是双方签订就业实习协议书,书面明确责权利等关系。3.建立
46、实习基地注意事项 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要争取学校领导的重视与支持,为实习基地建设提供基本条件保障;二是要了解用人单位需求人才的专业、层次、数量情况是否与学校输送的学生相匹配;三是要了解用人单位的实习场所、设施是否能够满足就业实习的要求;四是要提高实习基地的实效,使其成为实习生真正的用人单位。督促毕业生通过基地来完成实习任务,并了解单位情况;引导用人单位通过实习了解、考察毕业生,从而招聘到合适的人才;五是以共赢互利为原则,加强与实习基地的联系与合作,不断完善就业实习协议,建立实习基地的长远运行机制。第四节 高校毕业生就业权益保护一、高校毕业生就业权益概要二、就业协议与劳动合同签订三、高校毕
47、业生常见就业陷阱一、高校毕业生就业权益概要(一)毕业生就业权益的内容(二)毕业生就业的相关义务(三)毕业生就业权益的保护(一)毕业生就业权益的内容1.获取信息权2.接受指导权3.被推荐权 4.自主选择权5.公平待遇权6.违约补偿权1.获取信息权 就业信息是毕业生择业成功的前提,只有在充分获取就业信息的基础上,才能结合自身情况选择适合自身职业发展的用人单位。高校毕业生获取信息权应包括三方面的含义:一是就业信息公开,即所有就业信息应向全体毕业生公开,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隐瞒、截留需求信息;二是就业信息及时,也就是毕业生获取的信息必须是及时有效的,不能将过时的无任何利用价值的信息发布给毕业生;三是就业
48、信息全面,高校毕业生有权获得全面、准确、可靠的就业信息,以便对招聘单位有全面的了解,从而做出适合自身职业发展要求的选择。2.接受指导权 高校毕业生有权从学校主管部门接受择业就业指导。各高校就业主管部门应向毕业生宣传国家、省市和学校关于毕业生就业的有关方针、政策;对毕业生进行相关的就业技巧指导;积极引导毕业生根据国家和社会发展需要,同时结合个人实际情况进行科学择业,帮助毕业生准确定位、合理择业、顺利就业。3.被推荐权 向用人单位推荐毕业生是高校在就业工作中的一个重要职责。高校毕业生享有的被推荐就业权包含以下几方面:一是如实推荐,即高校在推荐毕业生时,应本着实事求是的态度,根据毕业生本人的客观情况
49、向招聘单位进行介绍、推荐和评价;二是公正推荐,高等院校对毕业生进行推荐应做到公平、公正、公开,应给每一位毕业生平等就业推荐的机会,不能有所偏颇;三是择优推荐,学校应根据毕业生的在校表现,在公正、公开、公平的基础上择优推荐,招聘单位在录用毕业生时也应坚持这一标准。4.自主选择权 作为即将走向社会的大学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上享有自主选择职业的权利,可以按照自己的兴趣、爱好和能力去选择自己将要从事的职业。家长、学校和用人单位,可以给毕业生提供择业意向方面的建议,但不能限制他们选择职业。任何将个人意志强加给毕业生,强令毕业生到某单位的行为是侵犯毕业生选择权的行为。5.公平待遇权 招聘单位在录用毕业生的过
50、程中,应本着公平、公正的原则,一视同仁。我国当前毕业生的公平待遇权受到很大的冲击,也最为毕业生所担忧。由于各项配套措施滞后,完全开放公平的就业市场尚未真正形成,用人单位录用毕业生还不同程度存在不公平和不公正的现象。公平受录用权是毕业生最迫切最需要得到维护的权益。6.违约补偿权 高校毕业生和招聘单位在签定就业协议后,原则上任何一方不得擅自毁约,如招聘单位无故要求解约,毕业生有权要求对方严格履行就业协议相关内容,否则招聘单位应对毕业生承担违约责任,支付违约金,进行违约补偿。(二)毕业生就业的相关义务1.回报党和国家 对于高校毕业生来说,国家和社会乃至家庭为毕业生的健康成长和发展提供了优厚的条件和待
51、遇,毕业生在毕业后积极回报国家、社会和家庭是应尽的义务。2.服从国家需要 虽然毕业生在择业过程中有相当大的自主选择权利,但同时也有服从国家需要的义务。当国家重点建设项目和某些行业急需人才的时候,毕业生有义务响应号召、服从安排,为国家的重点建设工程服务。3.客观推荐自己 高校毕业生在与用人单位联系和接触时,不得隐瞒和弄虚作假。实事求是是毕业生的一项重要义务,毕业生应遵守诚实守信的原则向用人单位客观介绍自己的实际学习及工作情况。(二)毕业生就业的相关义务4.遵守就业协议 就业协议书签订生效后,高校毕业生应遵守就业协议的规定和合法约定,做好履行就业协议的各项准备工作,并按照规定时间到用人单位报到,履
52、行协议书的各项承诺。5.保护知识产权 部分高校毕业生在校期间曾参加一些科研项目,接触到不少科技成果,但这些科研成果若属于学校所有,则毕业生在与用人单位签订就业协议书时不能以科研成果转化作为约定条件,不得侵犯学校的知识产权。6. 维护就业秩序 目前我国就业的人才市场出现了结构性失衡现象,解决矛盾的有效途径之一就是规范就业秩序,合理分流就业压力。毕业生在郑重签署就业协议后,要有法律观念,积极维护就业秩序,认真履行就业协议。(三)毕业生就业权益的保护1. 毕业生就业权益法规保护2.毕业生就业权益自我保护1. 毕业生就业权益法规保护近年来,为切实保障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顺利进行,保障毕业生就业活动的有序开
53、展,我国政府和有关部门制定了一系列的就业政策和法规来规范和约束就业市场。其类型主要可以分为以下几类:一是教育部及有关部委关于毕业生就业的规范;二是各地方就业主管部门根据本地方的实际情况出台的有关毕业生就业的规范性文件,用于规范指导本地方的毕业生就业;三是高等学校结合学校实际,根据国家的就业方针、政策和规定以及主管部门工作意见制定的符合本校就业工作实际的办法和细则。与毕业生就业相关的法律、法规主要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就业服务与就业管理规定、普通高等学校就业工作暂行规定等。2.毕业生就业权益自我保护(1)就业主管部门保护 各地
54、方的毕业生就业主管部门,可以通过制定相应的规范来确定毕业生就业的合法权益,并对侵犯毕业生就业合法权益的行为予以抵制和处理。(2)学生所在学校保护 学校通过制定各项措施来规范毕业生就业指导和就业推荐程序,对于用人单位在录用毕业生过程中出现的不公平、不公正行为,学校有权予以抵制,以维护毕业生公平受录用的权利。(3)毕业生的自我保护 毕业生就业权益保护的关键还在于毕业生的自我保护,这种自我保护主要体现在三方面:一是毕业生应了解目前国家关于毕业生就业的有关方针、政策和法规,熟悉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的权利和义务,这是毕业生就业权益自我保护的前提。二是毕业生应自觉遵循有关就业规范,接受其制约,保证自己的就业
55、行为不违反就业规范,不侵犯其他毕业生的合法权益。三是毕业生应学会运用法律手段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针对侵犯自身就业权益的行为,毕业生有权向用人单位上级主管部门和学校进行申诉并听取他们的处理意见,同时也可提交给当地的劳动争议仲裁机构进行调节和仲裁,也可以直接向人民法院提出诉讼。二、就业协议与劳动合同签订(一)毕业生就业协议的签订(二)毕业生劳动合同的签订(三)就业协议与劳动合同的异同(一)毕业生就业协议的签订1.用人单位和毕业生在双向选择的基础上确定用人意向,由用人单位出具加盖公章的接收函或录用意向函,毕业生凭此函到学校就业主管部门领取就业协议书。2.毕业生与用人单位在就业协议书上认真准确地填写各
56、项基本资料,并就协议书中所列事项进行平等协商。协商一致的,在双方在场的情况下,填写协议书中的各项协议内容并签名盖章,如另有其他约定条款的,需在就业协议书上注明或另附补充协议。3.用人单位按照管理权限报上级主管部门或当地人事部门审核盖章。其中,用人单位是省属高校或省属单位,应由用人单位人事部门盖章,然后由用人单位报其主管部门或省教育厅审核备案。用人单位是一般企事业单位,除用人单位盖章外,还应报其主管部门或当地人事部门审核备案。用人单位是普教系统或卫生系统,除用人单位盖章外,还应报地方教育局或卫生局人事部门审核备案。部属单位、计划单列单位、部队等可以自主接收毕业生就业;(一)毕业生就业协议的签订4
57、.毕业生将与用人单位双方签字盖章后就业协议书在规定时间内,送交到毕业生就业管理部门。学校须对就业协议书中的内容及双方签字盖章效力的形式进行审查,签署鉴证登记意见,然后将毕业生纳入当年的就业派遣方案。5学校鉴证登记后,学校保留一份,毕业生自己执一份,并由毕业生将另一份协议书及时反馈给用人单位。(二)毕业生劳动合同的签订劳动合同又称劳动契约、劳动协议,是指劳动者与用人单位确立劳动关系、明确双方权利和义务的协议,也是确立劳动关系的法律形式。任何用人单位,包括企业、事业、商业、行政机关和社会团体等各类用人单位,只要招工用人,就应该与劳动者签订劳动合同。劳动合同主要包括以下内容:一是合同双方当事人的姓名
58、、身份。二是合同期限,即劳动合同起始和终止的时间。三是工作内容,被聘用者所从事的岗位、工种以及在生产上应达到的数量和质量等。四是劳动保护和劳动条件,用人单位应当提供的各种劳动条件和保护措施。五是工作时间和劳动报酬,工作时间每天不超过8小时,平均每周40小时工时制。六是劳动纪律,即厂纪厂规,劳动者必须遵守。七是社会保险和福利待遇。八是劳动合同终止的条件。九是违反劳动合同的责任,即违约责任,当事人一方由于违约而应承担的法律责任。(三)就业协议与劳动合同的异同1.性质不同 就业协议书是毕业生在校时与用人单位协商签订的就业意向协议,也是学校编制毕业生就业派遣方案的依据;劳动合同是毕业生与用人单位依法确
59、立劳动关系、明确双方权利和义务的协议,是明确毕业生就业后从事何种岗位、享有何种待遇等权利和义务的依据。2.内容不同 就业协议是高校毕业生与用人单位的初次工作协议,其主要意义在于将毕业生与用人单位双方互相选择的协议确定下来,一般并没有详细的规定双方具体的权利和义务;而劳动合同则指用人的单位在与劳动者确定工作关系之后签订的关于双方权利和义务的协议。因此,毕业生与用人单位签订了就业协议之后,还须另行签订劳动合同,以保护双方合法权益。3.属性不同 在毕业生就业协议发生问题、需要处理时,一般首先由毕业生和用人单位进行协商,如果取得一致意见,则报送毕业生所属的高校就业主管部门审查认可,再报上级主管部门批准
60、,予以调整。而劳动合同发生问题,则毕业生和用人单位需要向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或劳动仲裁机构报送,请求处理。还可以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处理劳动纠纷。三、高校毕业生常见就业陷阱(一)就业陷阱的种类(二)就业陷阱的防范(一)就业陷阱的种类1.协议陷阱2.传销陷阱 3.押金陷阱4.工资陷阱5.试用期陷阱 6.虚假招聘陷阱7.电话面试陷阱8.网络求职陷阱1.协议陷阱就业协议明确规定毕业生在就业后就执行劳动合同,已签订的就业协议不再生效,但实际上在签订就业协议后,不少用人单位在试用期间就不再签订劳动合同,所以常常会出现学生在试用期间要跳槽,按照劳动法不需要承担违约责任,而单位则以就业协议为依据向学生提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