秸秆综合利用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_第1页
秸秆综合利用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_第2页
秸秆综合利用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_第3页
秸秆综合利用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_第4页
秸秆综合利用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精选文档秸秆综合利用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目录第一章 项目总论第一节 项目概况1.1.1项目名称1.1.2项目建设单位1.1.3项目拟建设地点1.1.4项目建设内容与规模1.1.5项目性质1.1.6项目总投资及资金筹措1.1.7项目建设期第二节 项目编制依据和原则1.2.1项目编辑依据1.2.2项目编制原则1.3项目主要技术经济指标1.4项目可行性研究结论第二章 项目背景及必要性分析第一节 项目背景2.1.1项目产品背景2.1.2项目提出理由第二节 项目必要性2.2.1项目是国家战略意义的需要2.2.2项目是企业获得可持续发展、增强市场竞争力的需要2.2.3项目是当地人民脱贫致富和增加就业的需要第

2、三章 项目市场分析与预测第一节 产品市场现状第二节 市场形势分析预测第三节 行业未来发展前景分析第四章 项目建设规模与产品方案第一节 项目建设规模第二节 项目产品方案第三节 项目设计产能及产值预测第五章 项目选址及建设条件第一节 项目选址5.1.1项目建设地点5.1.2项目用地性质及权属5.1.3土地现状5.1.4项目选址意见第二节 项目建设条件分析5.2.1交通、能源供应条件5.2.2政策及用工条件5.2.3施工条件5.2.4公用设施条件第三节 原材料及燃动力供应5.3.1原材料5.3.2燃动力供应第六章 技术方案、设备方案与工程方案第一节 项目技术方案6.1.1项目工艺设计原则6.1.2生

3、产工艺第二节 设备方案6.2.1主要设备选型的原则6.2.2主要生产设备6.2.3设备配置方案6.2.4设备采购方式第三节 工程方案6.3.1工程设计原则6.3.2秸秆还田项目主要建、构筑物工程方案6.3.3建筑功能布局6.3.4建筑结构第七章 总图运输与公用辅助工程第一节 总图布置7.1.1总平面布置原则7.1.2总平面布置7.1.3竖向布置7.1.4规划用地规模与建设指标第二节 给排水系统7.2.1给水情况7.2.2排水情况第三节 供电系统第四节 空调采暖第五节 通风采光系统第六节 总图运输第八章 资源利用与节能措施第一节 资源利用分析8.1.1土地资源利用分析8.1.2水资源利用分析8.

4、1.3电能源利用分析第二节 能耗指标及分析第三节 节能措施分析8.3.1土地资源节约措施8.3.2水资源节约措施8.3.3电能源节约措施第九章 生态与环境影响分析第一节 项目自然环境9.1.1基本概况9.1.2气候特点9.1.3矿产资源第二节 社会环境现状9.2.1行政划区及人口构成9.2.2经济建设第三节 项目主要污染物及污染源分析9.3.1施工期9.3.2使用期第四节 拟采取的环境保护标准9.4.1国家环保法律法规9.4.2地方环保法律法规9.4.3技术规范第五节 环境保护措施9.5.1施工期污染减缓措施9.5.2使用期污染减缓措施9.5.3其它污染控制和环境管理措施第六节 环境影响结论第

5、十章 项目劳动安全卫生及消防第一节 劳动保护与安全卫生10.1.1安全防护10.1.2劳动保护10.1.3安全卫生第二节 消防10.2.1建筑防火设计依据10.2.2总面积布置与建筑消防设计10.2.3消防给水及灭火设备10.2.4消防电气第三节 地震安全第十一章 组织机构与人力资源配置第一节 组织机构11.1.1组织机构设置因素分析11.1.2项目组织管理模式11.1.3组织机构图第二节 人员配置11.2.1人力资源配置因素分析11.2.2生产班制11.2.3劳动定员表11-1劳动定员一览表11.2.4职工工资及福利成本分析表11-2工资及福利估算表第三节 人员来源与培训第十二章 项目招投标

6、方式及内容第十三章 项目实施进度方案第一节 项目工程总进度第二节 项目实施进度表第十四章 投资估算与资金筹措第一节 投资估算依据第二节 项目总投资估算表14-1项目总投资估算表单位:万元第三节 建设投资估算表14-2建设投资估算表单位:万元第四节 基础建设投资估算表14-3基建总投资估算表单位:万元第五节 设备投资估算表14-4设备总投资估算单位:万元第六节 流动资金估算表14-5计算期内流动资金估算表单位:万元第七节 资金筹措第八节 资产形成第十五章 财务分析第一节 基础数据与参数选取第二节 营业收入、经营税金及附加估算表15-1营业收入、营业税金及附加估算表单位:万元第三节 总成本费用估算

7、表15-2总成本费用估算表单位:万元第四节 利润、利润分配及纳税总额预测表15-3利润、利润分配及纳税总额估算表单位:万元第五节 现金流量预测表15-4现金流量表单位:万元第六节 赢利能力分析15.6.1动态盈利能力分析16.6.2静态盈利能力分析第七节 盈亏平衡分析第八节 财务评价表15-5财务指标汇总表第十六章 项目风险分析第一节 风险影响因素16.1.1可能面临的风险因素16.1.2主要风险因素识别第二节 风险影响程度及规避措施16.2.1风险影响程度评价16.2.2风险规避措施第十七章 结论与建议第一节 项目结论第二节 项目建议第一章 项目总论第一节 项目概况1.1.1项目名称:秸秆的

8、综合利用1.1.2项目建设单位:广元市康泰农林专业合作社1.1.3项目拟建设地点:赤化镇泥窝村1.1.4项目建设内容与规模1.1.5项目性质1.1.6项目总投资及资金筹措1.1.7项目建设期第二节 项目编制依据和原则1.2.1项目编辑依据1.2.2项目编制原则1.3项目主要技术经济指标1.4项目可行性研究结论第二章 项目背景及必要性分析第一节 项目背景2.1.1项目产品背景2.1.2项目提出理由第二节 项目必要性2.2.1项目是国家战略意义的需要2.2.2项目是企业获得可持续发展、增强市场竞争力的需要2.2.3项目是当地人民脱贫致富和增加就业的需要第三章 项目市场分析与预测第一节 产品市场现状

9、第二节 市场形势分析预测第三节 行业未来发展前景分析第四章 项目建设规模与产品方案第一节 项目建设规模第二节 项目产品方案第三节 项目设计产能及产值预测第五章 项目选址及建设条件第一节 项目选址5.1.1项目建设地点5.1.2项目用地性质及权属5.1.3土地现状5.1.4项目选址意见第二节 项目建设条件分析5.2.1交通、能源供应条件5.2.2政策及用工条件5.2.3施工条件5.2.4公用设施条件第三节 原材料及燃动力供应5.3.1原材料5.3.2燃动力供应第六章 技术方案、设备方案与工程方案第一节 项目技术方案6.1.1项目工艺设计原则6.1.2生产工艺第二节 设备方案6.2.1主要设备选型

10、的原则6.2.2主要生产设备6.2.3设备配置方案6.2.4设备采购方式第三节 工程方案6.3.1工程设计原则6.3.2项目主要建、构筑物工程方案6.3.3建筑功能布局6.3.4建筑结构第七章 总图运输与公用辅助工程第一节 总图布置7.1.1总平面布置原则7.1.2总平面布置7.1.3竖向布置7.1.4规划用地规模与建设指标第二节 给排水系统7.2.1给水情况7.2.2排水情况第三节 供电系统第四节 空调采暖第五节 通风采光系统第六节 总图运输第八章 资源利用与节能措施第一节 资源利用分析8.1.1土地资源利用分析8.1.2水资源利用分析8.1.3电能源利用分析第二节 能耗指标及分析第三节 节

11、能措施分析8.3.1土地资源节约措施8.3.2水资源节约措施8.3.3电能源节约措施第九章 生态与环境影响分析第一节 项目自然环境9.1.1基本概况9.1.2气候特点9.1.3矿产资源第二节 社会环境现状9.2.1行政划区及人口构成9.2.2经济建设第三节 项目主要污染物及污染源分析9.3.1施工期9.3.2使用期第四节 拟采取的环境保护标准9.4.1国家环保法律法规9.4.2地方环保法律法规9.4.3技术规范第五节 环境保护措施9.5.1施工期污染减缓措施9.5.2使用期污染减缓措施9.5.3其它污染控制和环境管理措施第六节 环境影响结论第十章 项目劳动安全卫生及消防第一节 劳动保护与安全卫

12、生10.1.1安全防护10.1.2劳动保护10.1.3安全卫生第二节 消防10.2.1建筑防火设计依据10.2.2总面积布置与建筑消防设计10.2.3消防给水及灭火设备10.2.4消防电气第三节 地震安全第十一章 组织机构与人力资源配置第一节 组织机构11.1.1组织机构设置因素分析11.1.2项目组织管理模式11.1.3组织机构图第二节 人员配置11.2.1人力资源配置因素分析11.2.2生产班制11.2.3劳动定员表11-1劳动定员一览表11.2.4职工工资及福利成本分析表11-2工资及福利估算表第三节 人员来源与培训第十二章 项目招投标方式及内容第十三章 项目实施进度方案第一节 项目工程

13、总进度第二节 项目实施进度表第十四章 投资估算与资金筹措第一节 投资估算依据第二节 项目总投资估算表14-1项目总投资估算表单位:万元第三节 建设投资估算表14-2建设投资估算表单位:万元第四节 基础建设投资估算表14-3基建总投资估算表单位:万元第五节 设备投资估算表14-4设备总投资估算单位:万元第六节 流动资金估算表14-5计算期内流动资金估算表单位:万元第七节 资金筹措第八节 资产形成第十五章 财务分析第一节 基础数据与参数选取第二节 营业收入、经营税金及附加估算表15-1营业收入、营业税金及附加估算表单位:万元第三节 总成本费用估算表15-2总成本费用估算表单位:万元第四节 利润、利

14、润分配及纳税总额预测表15-3利润、利润分配及纳税总额估算表单位:万元第五节 现金流量预测表15-4现金流量表单位:万元第六节 赢利能力分析15.6.1动态盈利能力分析16.6.2静态盈利能力分析第七节 盈亏平衡分析第八节 财务评价表15-5财务指标汇总表第十六章 项目风险分析第一节 风险影响因素16.1.1可能面临的风险因素16.1.2主要风险因素识别第二节 风险影响程度及规避措施16.2.1风险影响程度评价16.2.2风险规避措施第十七章 结论与建议第一节 项目结论第二节 项目建议2015年广元市玉米的种植面积是121.6万亩,秸秆24.32万吨;2015年全市水稻的种植面积是94.2万亩

15、,秸秆28.26万吨;2016年全市小麦的种植面积是105.2万亩, 秸秆21.04万吨。低碳经济不是发达地区的“专利”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科学发展,必须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大力调整经济结构。欠发达地区如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四川省广元市自2008年汶川特大地震以来,积极发展低碳经济,建立低碳能源体系,构建低碳产业体系,倡导低碳生活理念,逐步探索出一条新路子。 具体做法建立低碳能源体系。低碳经济的核心是能源及能源技术。广元市天然气储量可观,风能、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丰富。凭借这些能源优势,广元市逐步建立起“多层次、广覆盖”的低碳能源体系,减少了二氧化碳排放量。一是启

16、动“气化广元”清洁能源行动。全力推进全市企业“煤改气”工程,已完成200多家企业“煤改气”,稳步提高城镇天然气气化率。二是实施以电代煤、以电代柴计划。三是大力发展新兴能源。启动一批太阳能、风能、地热能综合开发利用项目,制定实施生物质能源林规模种植规划,逐步扩大新兴能源利用规模。构建低碳产业体系。广元市以高新技术尤其是低碳技术为依托,着力构建低碳产业体系,优化了经济结构。一是坚持二、三产业协调发展,大力发展旅游业等低能耗产业。在第二产业内部,以新材料、新能源、新医药为重点进行招商引资,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以开发新品、加速产品升级换代为主线,引进先进设备和先进技术,提高资

17、源利用率。二是大力发展庭院经济,完善农业循环经济体系。积极推广太阳能、秸秆气化和沼肥综合利用,努力构建以农村沼气为基础,以太阳能、秸秆气化等清洁能源为补充,以节能新技术和新产品推广为引导的农村能源利用体系。倡导低碳生活理念。发展低碳经济,必须培养公众的低碳意识,倡导低碳理念和消费习惯,促进社会生活方式转变。广元市利用广播、电视、报刊等大众传媒,广泛普及低碳知识;开展低碳生产生活方式进社区、进企业、进机关、进学校活动,倡导可持续的生活方式,鼓励节约用电、用水,增强公众垃圾循环利用和垃圾分类的自觉意识。在灾后重建中大力推广低碳建筑,严格执行新建住宅和公共建筑节能50的设计标准,推进非节能居住建筑的

18、节能改造,推广建筑节能技术和材料。主要启示欠发达地区也可以发展低碳经济。欠发达地区工业化、城镇化起步晚,经济模式和工业体系尚未完全定型,产业向低碳经济调整和转型具有成本低、阻力小、动作快的后发优势。发展低碳经济,大力培育新能源、新材料、新技术等经济增长点,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可以避免走上片面追求经济增长甚至先污染后治理的弯路,实现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广元市发展低碳经济的实践证明,低碳经济不是发达地区的“专利”,欠发达地区完全有条件发展。发展低碳经济要因地制宜。低碳经济在我国刚刚起步,尚无成功模式可以借鉴。各地须结合自身实际,根据自然状况、资源禀赋、地理区位、产业结构、财力水平、人员

19、素质等情况,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制定切实可行的发展目标、政策措施和实现路径,因地制宜地发展低碳经济。广元市位于川陕甘三省交界处,是嘉陵江上游的绿色生态屏障,必须抓好生态建设;而能源资源丰富,开发利用便捷,则为当地发展低碳经济提供了良好条件。充分利用有利条件、发挥比较优势,正是广元市发展低碳经济取得明显成效的重要原因。发展低碳经济须做好组织保障工作。发展低碳经济,关系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涉及社会生产和生活的各个领域,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切实做好组织保障工作。广元市高度重视低碳经济发展工作,成立低碳经济发展领导小组,陆续出台推广清洁能源和建设循环经济产业园区实现低碳发展的意见、清洁能源开发利

20、用方案、循环经济产业园区发展规划等文件,指导低碳经济发展的具体工作,为低碳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政策和组织保障。为推进秸秆综合利用工作,加快农业循环经济和新兴产业发展,改善农村居民生产生活条件,增加农民收入,保护生态环境,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按照国务院办公厅文件要求,在分析广元秸秆资源量和综合利用情况的基础上,制定本实施方案。一、秸秆综合利用现状(一)秸秆资源量据调查统计,2010年全国秸秆理论资源量为8.4亿吨,可收集资源量约为7亿吨。秸秆品种以水稻、小麦、玉米等为主。其中,稻草约2.11亿吨,麦秸约1.54亿吨,玉米秸约2.73亿吨,棉秆约2600万吨,油料作物秸秆(主要为油菜和花生)约

21、3700万吨,豆类秸秆约2800万吨,薯类秸秆约2300万吨。我国的粮食生产带有明显的区域性特点,辽宁、吉林、黑龙江、内蒙古、河北、河南、湖北、湖南、山东、江苏、安徽、江西、四川等13个粮食主产省(区)秸秆理论资源量约6.15亿吨,占全国秸秆理论资源量的73%。(二)秸秆综合利用情况及特点2010年,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70.6%,利用量约5亿吨。其中,作为饲料使用量约2.18亿吨,占31.9%;作为肥料使用量约1.07亿吨(不含根茬还田,根茬还田量约1.58亿吨),占15.6%;作为种植食用菌基料量约0.18亿吨,占2.6%;作为人造板、造纸等工业原料量约0.18亿吨,占2.6%;作为燃料使用

22、量(含农户传统炊事取暖、秸秆新型能源化利用)约1.22亿吨,占17.8%,秸秆综合利用取得明显成效。1.多元化利用格局形成。秸秆由过去仅用作农村生活能源和牲畜饲料,拓展到肥料、饲料、食用菌基料、工业原料和燃料等用途;由过去传统农业领域发展到现代工业、能源领域。秸秆能源化利用发生了质的变化,从农民低效燃烧发展到秸秆直燃发电、秸秆沼气、秸秆固化、秸秆干馏等高效利用。秸秆工业化利用发展迅速,秸秆人造板、秸秆木塑等高附加值产品实现了产业化生产,产品已经应用于北京奥林匹克公园、上海世博会等多项重大工程。2技术水平明显提高。通过自主创新、引进消化吸收,多项技术取得一定突破。秸秆沼气、秸秆固化、秸秆人造板、

23、秸秆木塑等综合利用工艺技术以及秸秆联合收获、粉碎、拾捡打包等机械装备得到成功应用;秸秆直燃发电技术装备基本实现国产化;秸秆清洁制浆等多项技术的应用部分实现了造纸工业污水循环利用和达标排放;自主研发的秸秆人造板粘合剂已经实现甲醛零排放。3综合效益快速提升。通过大力推进秸秆综合利用,带动相关产业加快发展,重点地区的秸秆焚烧问题基本得到解决,大气环境污染问题得到有效缓解,带动了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促进了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2010年养畜消耗的秸秆相当于节约粮食5000万吨;作为燃料使用相当于节约标煤约6000万吨,实现了环境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多赢。二、面临的形势及存在问题气候变化是当今全球面

24、临的重大挑战,低碳绿色发展已成为世界各国的共识。我国政府明确提出控制温室气体排放行动目标,到2020年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的比重达到15%左右,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降低40%45%。秸秆作为优质的生物质能可部分替代和节约化石能源,有利于改善能源结构,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缓解和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的意见,提出到2015年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80%以上的目标。按照中央提出的建设生态文明的要求,发展节约型农业、循环农业、生态农业,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既为秸秆综合利用提供了新机遇,也提出了新要求、新挑战。虽然秸秆综合利用工作取得积极进展,焚烧现象得到一定

25、控制,但是还面临着一些问题:一是秸秆用之为宝、弃之为害的理念还没有深入人心,资源化、商品化程度低,区域间发展不平衡。二是国家已出台的一些鼓励秸秆综合利用的政策,农民直接受益的不多,有待进一步完善。三是秸秆综合利用企业规模小,缺乏龙头企业带动,综合利用产业化发展缓慢,要实现2015年秸秆综合利用率超过80%的目标,任务仍相当艰巨。三、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总体目标(一)指导思想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基本国策,以提高秸秆综合利用率为目标,以科技创新为动力,以制度创新为保障,发挥市场机制作用,深入研究和完善鼓励秸秆综合利用配套政策措施,因地制宜推进秸秆综合利用工作,逐步形成秸秆综合

26、利用的长效机制,促进秸秆的资源化、商品化利用,培育和壮大秸秆综合利用产业,带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二)基本原则1农业优先、多元利用。秸秆来源于农业生产,综合利用必须坚持与农业生产相结合。在满足农业和畜牧业需求的基础上,利用经济手段,统筹兼顾、合理引导秸秆能源化、工业化等综合利用,不断拓展利用领域,提高利用效益。2市场导向、政策扶持。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作用,鼓励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建立以市场为导向,企业为主体,农民积极参与的长效机制。深入研究完善相关配套政策措施,加大引导和扶持力度。3科技推动、强化支撑。推进产学研相结合,整合资源,着力解决秸秆综合利用领域共性和关键性技术难题,提高技术、装备和

27、工艺水平。构建服务支撑体系,强化培训指导,加快先进、成熟技术的推广普及。4因地制宜、突出重点。根据各地种植业、养殖业特点和秸秆资源的数量、品种,结合秸秆利用现状,选择适宜的综合利用方式。选择重点区域、重点领域,建设一批示范工程,扶持一批重点企业,加快推进秸秆综合利用产业发展。(三)总体目标到2013年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75%,到2015年力争秸秆综合利用率超过80%;基本建立较完善的秸秆田间处理、收集、储运体系;形成布局合理、多元利用的综合利用产业化格局。其中,到2015年秸秆机械化还田面积达到6亿亩;建设秸秆饲用处理设施6000万立方米,年增加饲料化处理能力3000万吨;秸秆基料化利用率达到

28、4%;秸秆原料化利用率达到4%;秸秆能源化利用率达到13%。四、重点领域(一)秸秆肥料化利用。秸秆是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物质基础。秸秆含有丰富的有机质、氮磷钾和微量元素,是农业生产重要的有机肥源。继续推广普及保护性耕作技术,通过鼓励农民使用秸秆粉碎还田机械等方式,有效提高秸秆肥料利用率。(二)秸秆饲料化利用。秸秆含有丰富的营养物质,4吨秸秆的营养价值相当于1吨粮食,可为畜牧业持续发展提供物质保障。在秸秆资源丰富的牛羊养殖优势区,鼓励养殖场(户)或秸秆饲料加工企业制作青贮、氨化、微贮或颗粒等秸秆饲料。(三)秸秆基料化利用。做好秸秆栽培食用菌,有利于促进农业生态平衡,推进农业转型升级,转变农业发展方

29、式,加快建设高效生态的现代农业,继续重点推广企业加农户的经营模式,建设一批秸秆栽培食用菌生产基地。(四)秸秆原料化利用。秸秆纤维是一种天然纤维素纤维,生物降解性好,可替代木材作用于造纸、生产板材、制作工艺品、生产活性炭等,也可替代粮食生产木糖醇等。“十二五”期间,不断提高秸秆工业化利用水平,科学利用秸秆制桨造纸,积极发展秸秆生产板材和制作工艺品,试点建设秸秆生产木糖醇、秸秆生产活性炭等工程。(五)秸秆燃料化利用。秸秆作为一种重要的生物质能,2吨秸秆能源化利用热值可替代1吨标准煤,推广秸秆能源化利用,可有效减少一次能源消耗。秸秆能源化利用技术主要包括秸秆沼气(生物气化)、秸秆固化成型燃料、秸秆热

30、解气化、直燃发电和秸秆干馏、炭化和活化等方式。“十二五”期间,大力发展秸秆沼气、秸秆固化成型燃料,提高可再生能源在能源结构中的比例。五、重点工程“十二五”期间在十三个粮食主产区、棉秆等单一品种秸秆集中度高的地区、交通干道、机场、高速公路沿线等重点地区,围绕秸秆肥料化、饲料化、基料化、原料化和燃料化等领域,实施秸秆综合利用试点示范,大力推广用量大、技术含量和附加值高的秸秆综合利用技术,实施一批重点工程。(一)秸秆循环型农业示范工程。按照循环经济理念,开辟和建立秸秆多元化利用途径,重点推广秸秆-家畜养殖-沼气-农户生活用能,沼渣-高效肥料-种植等循环利用模式,鼓励粮食主产区建设秸秆生态循环农业工程

31、,充分利用好秸秆资源。力争到2015年,秸秆生态循环农业工程秸秆综合利用量,占项目所在地区秸秆总量的10%以上。(二)秸秆原料化示范工程。重点在粮棉主产区开展专项示范工程,从政策、资金和有效运营等方面对秸秆人造板、木塑产业、秸秆清洁造纸给予扶持。引进创新秸秆纤维原料加工技术,形成规范、专业、科学的秸秆纤维原料基地布局。鼓励秸秆制桨造纸清洁生产技术研发推广,支持成熟的秸秆制桨造纸清洁化新技术产业化发展,为循环利用积累经验。建立秸秆代木产业示范基地,选取部分秸秆人造板、木塑装备制造企业,一批家秸秆人造板、木塑生产企业,给予重点支持,加快发展壮大,年消耗秸秆量1500-2000万吨。(三)能源化利用

32、示范工程。结合新农村建设,以村为单元,启动实施以秸秆沼气集中供气、秸秆固化成型燃料及高效低排放生物质炉具等为主要建设内容的秸秆清洁能源入农户工程,探索有效的项目商业运行模式。在已开展纤维原料生产乙醇的基础上,推进秸秆纤维乙醇产业化,支持实力雄厚、具备研发生产基础的企业,开展试点示范,重点解决预处理、转化酶等技术难题。力争到2015年,重点在粮棉主产区的示范村,秸秆清洁能源入农户项目村入户率达到80%以上,年秸秆能源化利用量约3000万吨,占项目区年秸秆总量的30%以上。(四)棉秆综合利用专项工程。在棉花主产区建立棉秆综合利用产业化示范工程,支持利用秆皮、秆芯生产高强低伸性纤维(造纸制浆原料)、

33、人造板、纺织工业用纤维以及其它工业用增强纤维等。探索棉秆综合利用的最优模式。(五)秸秆收储运体系工程。探索建立有效的秸秆田间处理、收集、储存及运输系统模式。加快建立以市场需求为引导,企业为龙头,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为骨干,农户参与,政府推动,市场化运作,多种模式互为补充的秸秆收集储运管理体系。(六)产学研技术体系工程。围绕秸秆综合利用中的关键技术瓶颈,遴选优势科研单位和龙头企业开展联合攻关,提升秸秆综合利用技术水平。组织力量开展技术研发、技术集成,加大机械设备开发力度,引进消化吸收适合中国国情的国外先进装备和技术。建立配套的技术标准体系,尽快形成与秸秆综合利用技术相衔接、与农业技术发展相适宜、与农

34、业产业经营相结合、与农业装备相配套的技术体系。加快建立秸秆相关产品的行业标准、产品标准、质量检测标准体系,规范生产和应用。六、保障措施(一)加强组织领导。充分发挥秸秆综合利用统筹协调机制作用,明确分工、加强配合。各地要结合本地实际,编制本地区秸秆综合利用实施方案,搞好统筹规划和组织协调,认真组织实施,做到领导到位,责任到人,目标明确,重点突出,将秸秆综合利用实施方案的主要目标和重点任务,按年度逐级分解到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建立考核制度,加强目标考核。(二)完善政策措施。针对秸秆综合利用的不同方式、不同途径,研究完善促进秸秆综合利用的相关政策、配套措施。落实好鼓励秸秆综合利用税收优惠政策;研究将

35、符合条件的秸秆综合利用产品纳入节能、环境标志等产品政府采购清单;研究完善秸秆肥料化、饲料化、原料化、能源化利用扶持政策;加大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资金支持力度,引导社会力量和资金投入,建立多渠道、多层次、多方位的融资机制。(三)加快技术创新。加强秸秆综合利用新技术、新方法的研究推广,鼓励秸秆综合利用企业积极引进开发先进实用的秸秆收集、储运、利用技术工艺和装备。扶持引导基层服务组织的发展,加快秸秆综合利用技术的推广应用。(四)强化宣传引导。通过各种形式,大力宣传秸秆综合利用对促进资源节约、环境保护、农民增收等方面的重要意义,采取面向基层,贴近农民,生动活泼的形式,普及相关知识和技术,宣传有关政策、典

36、型经验和做法,用技术指导群众,用示范带动群众,用效益吸引群众,逐步提高全社会对秸秆综合利用的意识和自觉性。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推进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的意见近年来,我国农村一些地区焚烧农作物秸秆(以下简称秸秆)现象比较普遍,不仅污染环境、严重威胁交通运输安全,还浪费资源。为加快推进秸秆综合利用,实现秸秆的资源化、商品化,促进资源节约、环境保护和农民增收,经国务院同意,现提出如下意见:一、推进秸秆综合利用工作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主要目标(一)指导思想。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落实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基本国策,把推进秸秆综合利用与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结合起来,以技术创新为动力,以制度创新为保障,加大政

37、策扶持力度,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加快推进秸秆综合利用,促进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二)基本原则。统筹规划,突出重点。根据秸秆的种类和分布,统筹编制秸秆综合利用规划,稳步推进,重点抓好秸秆禁烧及剩余秸秆综合利用工作。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结合各地生产条件和经济发展状况,进一步优化秸秆综合利用结构和方式,分类指导,逐步提高秸秆综合利用效益。科技支撑,试点示范。充分发挥科技支撑作用,着力解决秸秆综合利用中的共性和实用技术难题,努力提高秸秆综合利用的技术、装备和工艺水平,并积极开展试点示范。政策扶持,公众参与。加大政策引导和扶持()格和税收杠杆调动企业和农民的积极性,形成以政策()为主体、农民广

38、泛参与的长效机制。(三)主要目标。秸秆资源得到综合利用,解决由于秸秆废弃和违规焚烧带来的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问题。力争到2015年,基本建立秸秆收集体系,基本形成布局合理、多元利用的秸秆综合利用产业化格局,秸秆综合利用率超过80。二、大力推进产业化(四)加强规划指导。开展秸秆资源调查,进一步摸清秸秆资源情况和利用现状,以省为单位编制秸秆综合利用中长期发展规划。根据资源分布情况,合理确定秸秆用作肥料、饲料、食用菌基料、燃料和工业原料等不同用途的发展目标,统筹考虑综合利用项目和产业布局。(五)加快建设秸秆收集体系。建立以企业为龙头,农户参与,县、乡(镇)人民政府监管,市场化推进的秸秆收集和物流体系。

39、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和企业建设必要的秸秆储存基地。鼓励发展农作物联合收获、粉碎还田、捡拾打捆、贮存运输全程机械化,建立和完善秸秆田间处理体系。(六)大力推进种(养)植业综合利用秸秆。大力推广秸秆快速腐熟还田、过腹还田和机械化直接还田。鼓励养殖场(户)和饲料企业利用秸秆生产优质饲料。积极发展以秸秆为基料的食用菌生产。(七)有序发展以秸秆为原料的生物质能。结合乡村环境整治,积极利用秸秆生物气化(沼气)、热解气化、固化成型及炭化等发展生物质能,逐步改善农村能源结构。推进利用秸秆生产燃料乙醇,逐步实现产业化。合理安排利用秸秆发电项目。(八)积极发展以秸秆为原料的加工业。鼓励采用清洁生产工艺,生产以秸秆为原

40、料的非木纸浆。引导发展以秸秆为原料的人造板材、包装材料、餐具等产品生产,减少木材使用。积极发展秸秆饲料加工业和秸秆编织业。三、加强技术研发和推广应用(九)加强技术与设备研发。进一步整合科研资源,推进建立科技创新机制,引进和消化吸收国外先进技术,力争在农作物收割和秸秆还田、秸秆收集贮运、秸秆饲料加工、秸秆转化为生物质能等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形成经济、实用的集成技术体系,配套研制操作方便、性能可靠、使用安全的系列机械设备。(十)开展技能培训和技宋推广。加大秸秆综合利用技术培训和推广力度,提高技术的入户率。充分发挥现有农村基层组织和服务组织的作用,从推广成熟实用技术入手,重视技术交流、信息传播和知识

41、普及,提高农民综合利用秸秆的技能,使秸秆综合利用真正成为农业增产增效和农民增收致富的有效途径。(十一)实施技术示范和产业化项目。根据秸秆综合利用的不同用途,建立秸秆综合利用科技示范基地。通过组织秸秆还田、食用菌栽培等大面积利用示范和秸秆气化、手工编织示范以及秸秆人造板、秸秆发电等资源化利用产业示范,加快适用技术的转化应用。在秸秆禁烧的重点地区,优先安排秸秆综合利用项目。四、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十二)加大资金投入。研究制定政策引导、市场运作的产业发展机制,不断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对秸秆发电、秸秆气化、秸秆燃料乙醇制备技术以及秸秆收集贮运等关键技术和设备研发给予适当补助。将秸秆还田、青贮等相关机具纳入

42、农机购置补贴范围。对秸秆这田、秸秆气化技术应用和生产秸秆固化成型燃料等给予适当资金支持。对秸秆综合利用企业和农机服务组织购置秸秆处理机械给予信贷支持。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投入。(十三)实施税收和价格优惠政策。把秸秆综合利用列入国家产业结构调整和资源综合利用鼓励与扶持的范围,针对秸秆综合利用的不同环节和不同用途,制定和完善相应的税收优惠政策。完善秸秆发电等可再生能源价格政策。五、加强组织领导(十四)落实地方政府责任。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是推进秸秆综合利用和秸秆禁烧工作的责任主体,要把秸秆综合利用和禁烧作为推进节能减排、发展循环经济、促进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一项工作内容,摆上重要议事日程,进一步加强领导,

43、统筹规划,完善秸秆禁烧的相关法规和管理办法,抓紧制定加快推进秸秆综合利用的具体政策,狠抓各项措施和规定的落实,努力实现秸秆综合利用和禁烧目标。(十五)加强部门分工协作。建立由发展改革部门会同农业部门牵头、各有关部门参加的协调机制,明确分工,加强配合,统筹研究推进秸秆综合利用的重大问题,提出促进秸秆综合利用的政策建议,加强对地方秸秆综合利用工作的督促和指导。发展改革委要会同农业部指导地方做好规划编制工作,农业部要指导地方开展秸秆资源调查,科技部要会同农业部等部门抓好技术研发和推广工作,财政部要会同有关部门抓紧制定出台具体的财税扶持政策,环境保护部要牵头抓好秸秆禁烧工作,其他相关部门要按照职责分工

44、开展工作。(十六)严格禁烧监管执法。各地要结合实际,对秸秆禁烧的范围等做出具体规定。要将人口集中地区、机场周围、交通干线附近和各直辖市、省会城市以及副省级城市行政区域列入秸秆禁烧范围。充分发挥基层组织的作用,实行群防群治。加强对秸秆禁烧工作的督促检查,加大实时监测和现场执法力度,依法查处违规焚烧行为。(十七)广泛开展宣传教育。开展形式多样、生动活泼、贴近生活的秸秆综合利用和禁烧宣传教育活动,充分发挥新闻媒体的舆论引导和监督作用,提高公众对秸秆综合利用和禁烧的认识水平与参与意识,使禁烧秸秆成为农民的自觉行动。生物质能源科技发展 “十二五”重点专项规划该规划以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

45、06-2020)、可再生能源中长期发展规划、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和“十二五”农业与农村科技发展规划为依据,以传统生物质集贮、新型生物质资源培育以及生物质高效转化气体、液体、固体燃料及热电能源为重点,提出“十二五”期间总体思路、发展目标和主要任务一、形势与需求随着化石资源迅速消耗,生态环境不断恶化,世界各国尤其是主要大国把发展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作为新一轮产业发展的重点,加大投入,着力推进。生物质作为唯一可转化气、液、固三种形态燃料并具有双向清洁作用的可再生资源得到世界多数国家的广泛关注。生物燃气、生物液体燃料等生物质能源在德国、巴西、美国等国已实现规模化生产和应用。德国生

46、物燃气的产量约为20.7亿立方米,占德国燃气产量的14.5%。巴西生物液体燃料产量己达到1750万吨/年,燃料乙醇己替代50%的汽油,是世界上唯一在全国范围内不供应纯汽油的国家。“十一五”以来,我国生物质能利用技术取得了明显进展。突破了厌氧发酵过程微生物调控、沼气工业化利用、秸秆类资源高效生物降解、高值化转化为液体燃料等关键技术,建立了兆瓦级沼气发电、万吨级生物柴油、千吨级纤维素乙醇及气化合成燃料示范工程。但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在核心技术、关键设备与装备研制、技术产业化规模等方面仍有差距。加快生物质能源产业发展,必须加快新型能源植物的规模化培育、加强生物质高效转化技术创新、推进液体燃料等生物质

47、能源产品规模化生产与示范,构建生物质能源研发平台,提升生物质能源企业科技创新能力,为发展可再生能源,促进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应对气候变化等提供科技支撑。二、总体思路与发展目标(一)总体思路以利用废弃生物质资源(秸秆、畜禽粪便、村镇垃圾等)及能源植物为主,以制备生物燃气、生物液体燃料、固体成型燃料等产品为重点,培育有潜力的新型生物质资源,实现多元化资源供给。突破高效转化与高值利用的核心技术,实现转化过程的高效与终端产品的高值化。加强关键工艺和设备的创制,集成和成套化关键设备与装备。建设产品多元联产和终端产品高值利用的示范工程,为发展生物质能源战略性新兴产业提供技术支撑。(二)发展目标培育一批新型

48、高效生物质新品种,突破一批生物质高效转化与利用的核心技术,创制生物质能源、化学品和材料新产品,获得一批自主知识产权的新专利,制定一批农村新能源产业标准。形成一批多元化联产工艺与成套设备,建设一批体现技术特色、区域特色和产品特色的示范基地。培育一批具有市场竞争力的生物质能源企业,培养一支生物质能源研发与产业化人才队伍,构建完善的生物质能源利用及资源综合利用技术体系。三、主要任务(一)生物燃气制备与高效利用重点研究厌氧微生物产氢和产甲烷体系的基础理论。研究生物质原料特性,开发混合多元预处理技术、高浓度高效厌氧发酵新工艺技术、热解气化新技术以及生物燃气提质纯化技术。建设标志性集中式生物燃气高值利用示

49、范工程。(二)先进生物液体燃料制备重点研究生物质全成分生物炼制动力燃料的基础理论。研发高效低成本复合酶制备、辐照解聚等预处理新技术,突破以多种生物质为原料的生物液体燃料(纤维素乙醇、非粮燃料乙醇、生物柴油、生物燃油、汽油、航空燃料、合成燃料等)、化学品、生物基材料、能化产品联产等关键与核心技术,培育纤维素乙醇、丁醇发酵新菌种、代谢调控新工艺,建立相应的示范工程,进行产业化推广。(三)成型燃料标准化成套化生产与应用装备开发以玉米秆、麦秸、稻草、棉秆、木薯秆等我国主要农作物秸秆和林业剩余物为原料,开发新型高效低能耗生物质固体成型设备,研发适宜生物质固体成型燃料特性的高效抗结渣燃烧装置,建设适应我国

50、北方和南方区域特点的生产和应用示范工程。(四)高生物量能源植物培育与能化产品生产培育高纤维素含量、高油脂含量、高糖含量、高淀粉含量等生物质资源新品种,并进行规模化种植。研究新型生物质原料的能化产品转化与生产技术和工艺设备。(五)能源微藻育种与生物炼制研究能源微藻育种、规模化培养、油脂提取、转酯化、生物反应器研制和应用等产业化共性关键技术及工艺,开发利用废水、燃煤烟气等生产能源微藻和炼制生物柴油等技术。(六)生物质高效燃烧发电和新型气化发电技术研制生物质高效燃烧设备,研究抑制秸秆灰碱金属腐蚀锅炉技术,建立生物质直接燃烧发电示范。研究混燃计量检测技术,建立生物质与煤混燃发电示范。突破新型低焦油气化

51、发电设备、生物质热解与气化多联产系统技术,建立生物质气化发电与热电联供系统。四、政策与保障措施(一)完善组织管理,加强政策保障加强生物质能源科技创新统筹协调,推动有关部门完善生物质科技发展相关政策和法规,落实国家投资补贴和税收减免政策,制定促进快速发展生物质能源的燃料替代行动计划以及示范工程推广应用的后补助政策,联合相关部门支持科技补助方式创新,推进制定补贴生物质能源产品、企业和用户的政策。(二)加强平台建设,完善技术创新体系加强生物质能源科技创新能力建设,依托科研院所、大学和大型骨干企业,联合国内相关机构,组建工程技术中心及重点实验室。成立以生物质能源企业集团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紧密结

52、合的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实现生物质能源由院所、高校为中心的技术主导型创新向以企业为中心的市场主导型创新转变,夯实产业科技创新基础,增强产业科技发展后劲。(三)加大创新人才培养,加强国际合作交流推进生物质能源人才培育纳入人才规划纲要。依托国家重大科研项目、重大工程、重点学科、重点科研基地、国际学术交流合作项目,建设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培养基地。加强生物质能源领域领军人才、核心技术研发人才培养。引进一批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学科带头人、杰出学者。加速构建一支生物质能源科技发展需求的高水平人才队伍。加强国际国内的合作与交流,提升我国生物质能源产业的整体创新发展能力和国际竞争力。(四)确保多方投入,促进

53、产业健康发展建立政府引导和大型生物质能源企业集团参与科技投入机制,推进后补助支持方式向生物质能源科技创新倾斜,形成政府引导下的多渠道投融资机制。多方开拓、吸引和争取民间、社会等资本向生物质能源产业投资,引导风险投资公司和资本市场参与投资重大科技成果转化和新产品开发,促进生物质能源产业健康发展。国家发展改革委有关负责人就“十二五”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实施方案有关问题答记者问近期,国家发展改革委、农业部、财政部联合印发了“十二五”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实施方案(以下简称实施方案)。为进一步了解实施方案有关情况,记者采访了国家发展改革委有关负责人。问:请介绍一下我国开展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的重要性、必要性。

54、答:我国是农业大国,农作物秸秆(以下简称:秸秆)产量大、分布广、种类多,长期以来一直是农民生活和农业发展的宝贵资源。近日,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指出,在强农惠农富农政策支持下,全国粮食生产已实现“八连增”。随着农业连年丰收,秸秆产生量也逐年增多。据调查统计,2010年秸秆可收集量约为7亿吨,其中十三个粮食主产区约为5亿吨,约占全国总量的73%。随着农业生产方式转变和农村生活条件改善,秸秆随意抛弃、焚烧现象严重,带来一系列环境问题。加快推进秸秆综合利用,有利于缓解资源约束,减轻环境压力,对于解决秸秆违规焚烧问题,稳定农业生态平衡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一)秸秆综合利用是缓解资源约束的重要补充。一

55、是秸秆作为优质的生物质能可部分替代和节约化石能源,减少对化石能源的依赖。按热值测算,2吨秸秆相当于1吨标准煤,开发利用秸秆能源,可有效增加农村地区能源供应,改善能源结构,减少二氧化碳排放。二是秸秆含有丰富的有机质、氮磷钾和微量元素,是一种具有多用途和可再生的生物资源,也是农业生产重要的有机肥源。据测算,7亿吨秸秆中含氮350万吨、磷80万吨、钾800万吨,相当于2010年全国化肥施用总量的五分之一左右。三是秸秆纤维是一种天然纤维素纤维,生物降解性好,可替代木材用于造纸、生产板材、制作工艺品、生产活性炭等,节约大量木材,保护宝贵的森林资源。四是秸秆含有丰富的营养物质,4吨秸秆的营养价值相当于1吨粮食,可为畜牧业持续发展提供物质保障。(二)秸秆综合利用是减轻环境压力的有效手段。长期以来,秸秆一直是我国农民生活的基本燃料和农业生产的物质资料。随着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不再使用秸秆作为家用燃料,而选用商品能源等,传统的秸秆利用途径发生了历史性的转变。秸秆出现季节性、地区性、结构性过剩,大量秸秆得不到收集利用,每逢农忙期间,秸秆遍地焚烧现象依然严重,屡禁不止。秸秆违规焚烧,不仅浪费了宝贵的资源,而且严重污染大气环境,威胁交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