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师-《中国地理》第四章地质及地貌1_第1页
高师-《中国地理》第四章地质及地貌1_第2页
高师-《中国地理》第四章地质及地貌1_第3页
高师-《中国地理》第四章地质及地貌1_第4页
高师-《中国地理》第四章地质及地貌1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第四章第四章 地质与地貌地质与地貌第二篇第二篇 中国自然地理系统中国自然地理系统1234第一节第一节 中国地貌的基本特征中国地貌的基本特征第二节第二节 主要地貌类型主要地貌类型第三节第三节 中国地质构造基础中国地质构造基础第四节第四节 矿产资源矿产资源v 中国位于亚欧大陆东部,面向太平洋,地势西高东低,自西向东逐级下降。中国位于亚欧大陆东部,面向太平洋,地势西高东低,自西向东逐级下降。 第一节第一节 中国地貌的基本特征中国地貌的基本特征一、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一、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中国地势中国地势(引自:中国科学院中国自然地理编辑委员会,中国自然地理(总论),1985)n阶梯状分

2、布的地势,加强了中国东部地区季风的强度,同时也抑制了西部地区南北冷暖气流的交换,从而加剧了气候的地域差异。n中国著名的江河大都发源于第一、二级阶梯,使河水大多的自西向东流动,沟通了东西之间的交通,加强了沿海与内陆的联系。n在地势呈阶梯状急剧下降的地段,河流深切,坡大流急,水力资源蕴藏量大,适合于大型水利枢纽工程的梯级开发。二、山地面积广,地势高差大二、山地面积广,地势高差大v 中国地域辽阔,是个多山的国家,山地占全国陆地总面积的的中国地域辽阔,是个多山的国家,山地占全国陆地总面积的的1/31/3。如果把切割的高原和起伏的丘陵包括在内,广义的山地约占全国陆如果把切割的高原和起伏的丘陵包括在内,广

3、义的山地约占全国陆总地面积的总地面积的65%65%。v 中国山地面积不仅广大,而且地势高峻。中国山地面积不仅广大,而且地势高峻。v 众多的山脉在地区分布上有一定的规律性:众多的山脉在地区分布上有一定的规律性:v 中国地势高差的悬殊大。中国地势高差的悬殊大。 n 海拔高度计算,超过1000米的山地和高原占全国总面积的65%n 海拔5000米以上的占19%n 2000米-5000米的占18%n 1000米-2000米的占28%n 兰州昆明一线以西的山地,多为海拔高度超过3500米的高山和超过5000米以上的极高山。n 兰州昆明一线以东的山地,多为2000米以下的中山和低山。n 如有高达8844米的

4、珠穆朗玛峰,又有低于海平面以下154米的艾丁湖, 三、地貌类型复杂多样,类型齐全三、地貌类型复杂多样,类型齐全v 中国的地质条件复杂,地面组成物质的地区差异非常显著。中国的地质条件复杂,地面组成物质的地区差异非常显著。v 中国地貌的多种多样的特点,还表现在多种特殊地貌类型并存的状况。中国地貌的多种多样的特点,还表现在多种特殊地貌类型并存的状况。v 地貌类型分布极有规律的。总的特点是:地貌组合复杂,镶嵌分布突出。地貌类型分布极有规律的。总的特点是:地貌组合复杂,镶嵌分布突出。v 众多的地貌类型,构成中国复杂的自然环境的基础,复杂多样的地貌类众多的地貌类型,构成中国复杂的自然环境的基础,复杂多样的

5、地貌类型,又为中国提供了丰富多彩的自然资源。型,又为中国提供了丰富多彩的自然资源。n 首先表现在常态地貌类型齐全。 形态特征划分的五种常态地貌类型: 山地:约占全国土地总面积的33% 高原:约占26%盆地约占19% 平原:约占12% 丘陵:约占10%。n 常态地貌类型的次一级类型也具有多样性。 如山地中就有极高山、高山、中山、低山之不同; 高原类型有冰雪融冻的高原、崎岖的喀斯特高原、千沟万壑的高原、 风化剥蚀的高原; 盆地类型中有内陆盆地和外流盆地之别; 丘陵类型中也因岩性不同而有花岗岩丘陵、红层丘陵、岩溶丘陵; 平原也可按其形态的差异和成因上的差别分出次一级类型等。n n按外营力的不同,可有

6、山岳冰川地貌、冻土地貌、风沙地貌、流水地貌等;按外营力的不同,可有山岳冰川地貌、冻土地貌、风沙地貌、流水地貌等;按岩性的差异又有黄土地貌、花岗岩地貌、喀斯特地貌、火山地貌、红层地按岩性的差异又有黄土地貌、花岗岩地貌、喀斯特地貌、火山地貌、红层地貌等;按构造的不同又有断层地貌、褶皱地貌等等。貌等;按构造的不同又有断层地貌、褶皱地貌等等。 中国特殊地貌的分布中国特殊地貌的分布(引自:王静爱,中国地理教程,2007)第二节第二节 主要地貌类型主要地貌类型v 中国山地分布广泛,众多的山脉纵横交错,不仅构成地貌格局的骨架,中国山地分布广泛,众多的山脉纵横交错,不仅构成地貌格局的骨架, 而且形成地理上的重

7、要分界线。而且形成地理上的重要分界线。一、山地一、山地 中国主要山系中国主要山系(引自:王静爱,中国地理教程,2007)山脉分布有一定的规律,山脉分布有一定的规律,根据山脉走向,可以分为:根据山脉走向,可以分为:东西走向、南北走向、东西走向、南北走向、北东走向和北西走向北东走向和北西走向四种主要类型。四种主要类型。(一)东西走向的山脉(一)东西走向的山脉主要有三列:主要有三列:v 最北的一列是天山最北的一列是天山- -阴山,大致展布于北纬阴山,大致展布于北纬4040-43-43之间。之间。v 中间一列包括包括昆仑山中间一列包括包括昆仑山- -秦岭,大致位于北纬秦岭,大致位于北纬32.532.5

8、-35-35之间。之间。v 南列南岭位于北纬南列南岭位于北纬2424-25.5-25.5之间,是一条隐伏的近东西向构造带,之间,是一条隐伏的近东西向构造带, 它由一系列北东走向的山地组成。它由一系列北东走向的山地组成。v 这三列东西走向的山脉各距约这三列东西走向的山脉各距约8 8个纬度,具有明显的等距性,并都成为个纬度,具有明显的等距性,并都成为 中国地理上的重要分界线。中国地理上的重要分界线。n 阴山构成了内蒙古高原的边缘,是中国内、外流域的分界线, 又是半湿润与半干旱气候区域的分界线;n 秦岭的分界意义更为明显,是中国东部亚热带与暖温带的分界线, 湿润地区与半湿润地区的分界线,黄河与长江的

9、分水岭等;n 南岭是长江与珠江的分水岭。如:v 位于中国大陆的中部,自北而南有贺兰山、六盘山、横断山脉等。位于中国大陆的中部,自北而南有贺兰山、六盘山、横断山脉等。横断山脉由一系列平行的岭谷相间的高山和深谷所组成。横断山脉由一系列平行的岭谷相间的高山和深谷所组成。v 这一南北纵列的山脉,把全国分成东、西两大部分。这一南北纵列的山脉,把全国分成东、西两大部分。(二)南北走向的山脉(二)南北走向的山脉n 西部多为海拔超过3500米的高山和高逾5000米的极高山,且山脉主要为 北西、北北西走向;n 东部多为海拔低于3500米的中山和低山,仅台湾玉山主峰和秦岭太白山 海拔超过3500米,且以北东、北北

10、东走向的山脉为主。v 主要分布在东部,自西向东大致分为三列。主要分布在东部,自西向东大致分为三列。v 主要分布在西部,自北而南有阿尔泰山、祁连山、喀喇昆仑山、冈主要分布在西部,自北而南有阿尔泰山、祁连山、喀喇昆仑山、冈底斯山等。底斯山等。v 喜马拉雅山在西段也为北西走向,向东逐渐转为东西向,表现为向喜马拉雅山在西段也为北西走向,向东逐渐转为东西向,表现为向南突出的弧形山脉。南突出的弧形山脉。v 这些山脉大都山势高峻,气候严寒,普遍有现代冰川发育。这些山脉大都山势高峻,气候严寒,普遍有现代冰川发育。(三)北东走向的山脉(三)北东走向的山脉n 西列包括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武陵山-雪峰山等;n

11、中列北起长白山,经千山、鲁中低山丘陵到武夷山;n 最东一列是台湾山脉。主峰玉山海拔3997米,我国东部最高的山峰。n 这三列北东走向的山脉之间都有一系列北东向的相对沉降带相隔, 在中国东部形成“三凹三隆”的构造形态。(四)北西走向的山脉(四)北西走向的山脉二、高原二、高原v 中国有四大高原。中国有四大高原。v 第一阶梯:青藏高原;第二级阶梯:自北向南分布着内蒙古高原、第一阶梯:青藏高原;第二级阶梯:自北向南分布着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和云贵高原。黄土高原和云贵高原。青藏高原青藏高原u 位于北侧昆仑山、阿尔金山、祁连山和南侧的喜马拉雅山之间以及 岷山-邛崃山-横断山脉以西的大网格中,相当于第一级阶

12、梯地形面, 面积约200万平方千米,平均海拔4500米。u 形成于地球最新的一次造山运动,是全国面积最大、也是全国和 全球最年青、地势最高的高原,有“世界屋脊”之称。u 高原以数列近东西走向的山脉为骨架,山脉之间分布着一系列断陷 盆地,盆地中湖泊星罗棋布。u 第四纪冰川遗迹普遍,现代冰川发育,冻土广泛分布,使青藏高原 又具有冰雪融冻地貌广泛发育的特点。u位于长城以北,大兴安岭以西,马鬃山以东的网格中。u由于偏处北部内陆,气候干燥少雨,流水作用弱,风化剥蚀强烈。u地表坦荡开阔,地形起伏和缓,是中国高原形态表现明显、高原面保存比较完整的高原。内蒙古高原内蒙古高原u位于秦岭与古长城、太行山与乌鞘岭之

13、间的广大地域。u黄土高原是第四纪冰期间冰期的产物。冰期时,气候干寒,黄土堆积旺盛; 间冰期,气候转为暖湿,质地疏松的黄土经流水强烈侵蚀,形成千沟万壑、梁峁遍布、地表十分破碎的景象。黄土高原黄土高原u位于西南部,包括哀牢山以东、雪峰山以西、大娄山以南、广西北部山地以北的地区。u广布的石灰岩在暖湿的亚热带环境下充分发育,形成典型的、类型丰富的喀斯特地貌。云贵高原云贵高原三、盆地三、盆地v 中国著名的盆地有塔里木盆地、准噶尔盆地、柴达木盆地和四川盆中国著名的盆地有塔里木盆地、准噶尔盆地、柴达木盆地和四川盆地,它们都属于构造上的断陷区域。地,它们都属于构造上的断陷区域。v 除四川盆地以外,其余均地处西

14、北内陆干燥区,有大面积的戈壁和除四川盆地以外,其余均地处西北内陆干燥区,有大面积的戈壁和沙漠分布其间。沙漠分布其间。塔里木盆塔里木盆准噶尔盆地准噶尔盆地u位于天山、昆仑山和帕米尔高原之间,是中国最大的内陆盆地。u深居内陆腹地,四周高山环抱,地形封闭,气候极端干旱。u植被稀疏,干燥剥蚀和风蚀、风积作用特别旺盛,形成全国最大的沙漠塔克拉玛干沙漠。u边缘受天山、昆仑山冰雪融水滋润,分布着荒漠中的沃野绿洲。u位于天山与阿尔泰山之间,是中国第二大盆地。盆地中分布着中国第二大沙漠古尔班通古特沙漠。u盆地西部山地不高,又有许多缺口,属半封闭型盆地,水分条件较好, 植被较密,主要为固定、半固定沙丘。u草场广阔

15、,畜牧业发达。盆地南缘受天山融水浇灌,绿洲农业发达。柴达木盆柴达木盆四川盆地四川盆地u位于青藏高原北部,北为阿尔金山、祁连山,南为昆仑山,海拔2600米-3000米,是中国海拔最高的内陆盆地。u盆地气候干燥,风蚀和风积作用显著。u盆地中分布着许多盐湖和盐沼,盐矿资源品种繁多,储量丰富。此外,有色金属、黑金属、稀有金属资源和石油资源等都非常丰富。u东南部农牧业条件良好,故有“聚宝盆”之称。u位于青藏高原以东,巫山以西,南北介于云贵高原与大巴山之间,四周山地环抱,盆地形态完整。u因中生界紫红色砂岩、页岩分布广泛,又称“红色盆地”或“紫色盆地”。u虽是四大盆地中最小一个,但地处亚热带,气候温暖湿润,

16、水系稠密,土壤肥沃,物产富饶,向有“天府之国”的美誉。四、平原四、平原v 中国的平原集中分布于东部第三级阶梯上,这些平原多是由江河湖中国的平原集中分布于东部第三级阶梯上,这些平原多是由江河湖海冲积而成。一般地势低平、坦荡,水网稠密,土壤肥沃,是全国海冲积而成。一般地势低平、坦荡,水网稠密,土壤肥沃,是全国主要农耕基地。主要农耕基地。东北平原东北平原 u位于燕山以北,大、小兴安岭与长白山之间,是中国最大的平原。u整个平原又可分为三江平原、松嫩平原和辽河平原三部分。三江平原由黑龙江、松花江和乌苏里江合力冲积而成,地势最低平;松嫩平原由松花江和嫩江合力冲积而成,面积最大;辽河平原由辽河冲积而成。东北

17、平原显著的特色是:黑土面积广大,沼泽分布广泛。u分布在三峡以东的长江中下游沿岸,主要包括梧桐山、大别山和江南丘陵、浙闽丘陵之间的两湖平原、鄱阳湖平原、苏皖沿江平原和长江三角洲,呈串珠状东西向分布。u长江中下游平原最大的特色是地势低平,湖泊密布,河渠密如蛛网,水田连片,是著名的鱼米之乡。华北平原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u 位于燕山以南,太行山、伏牛山以东、大别山以北,东到黄、渤二海和 山东丘陵,是中国区第二大平u 地势低平,地面坡降很小,不少地段河床高于两岸平原,地上河与河间 洼地相间分布,构成华北平原的特色。五、丘陵五、丘陵v 中国的丘陵主要分布在东部第三级阶梯地形面上,主要有两片

18、集中分布区。中国的丘陵主要分布在东部第三级阶梯地形面上,主要有两片集中分布区。v 最集中分布在雪峰山以东、长江以南的地区,统称东南丘陵;最集中分布在雪峰山以东、长江以南的地区,统称东南丘陵; 长江以北丘陵分布范围小,称胶辽丘陵。长江以北丘陵分布范围小,称胶辽丘陵。u 有一系列北东走向的中、低山地分布,期间错落排列着大大 小小的红岩盆地,盆地内主要是绝对高度低、相对起伏小的 丘陵。u由于各地岩性不同,江南丘陵分布着厚层红色砂岩和砾岩;东南丘陵东南丘陵 长江以南、南岭以北的称江南丘陵; 南岭以南、两广境内的称两广丘陵; 武夷山以东、浙闽两省境内的称浙闽丘陵。u 包括了山东丘陵和辽东丘陵,座落在山东

19、半岛和辽东半岛上, 由变质岩和花岗岩组成,久经流水分割侵蚀,地形低缓破碎, 海岸曲折,多港湾和岛屿。胶辽丘陵胶辽丘陵第三节第三节 中国地质构造基础中国地质构造基础在中国大地构造的发展中,有两个重要的因素:v 其一是中国夹峙在西伯利亚地台与印度地台两大稳定单元之间。其一是中国夹峙在西伯利亚地台与印度地台两大稳定单元之间。v 其二是东临太平洋。其二是东临太平洋。v 按照板块构造观点,中国大地构造位置位于印度板块与亚洲板块碰按照板块构造观点,中国大地构造位置位于印度板块与亚洲板块碰撞带和亚洲板块与太平洋板块俯冲带附近,致使中国大地构造的发撞带和亚洲板块与太平洋板块俯冲带附近,致使中国大地构造的发展与

20、板块的碰撞和俯冲关系至为密切。展与板块的碰撞和俯冲关系至为密切。一、中国区域大地构造的基本轮廓一、中国区域大地构造的基本轮廓 因此可以说,中国大地构造位置是夹在南北两大稳定大陆之间,呈东西向延伸的相对活动地带。 北边的西伯利亚地台与俄罗斯地台,甚至北美地台大致在同一纬度上 南边的印度地台与非洲地台、南美地台构成冈瓦纳古陆n 中国恰处于太平洋洋壳和陆壳交接与转化的地带,由于陆壳和洋壳的交接线呈 北北东方向展布,所以中国北北东向构造特别强烈,与上述东西向构造成交叉 的形势,使中国大地构造具有近东西向及北北东向分异的特点。v 中国大地构造单位划分,基本上由以下几个板块构成:塔里木中国大地构造单位划分

21、,基本上由以下几个板块构成:塔里木- -中朝板块、中朝板块、扬子板块、青藏板块和印度板块。扬子板块、青藏板块和印度板块。v 板块与板块之间,由于在漂移和彼此拼合(碰撞)过程中,又形成了四个板块与板块之间,由于在漂移和彼此拼合(碰撞)过程中,又形成了四个相对活动的区域。相对活动的区域。板块或中间地块:I塔里木中朝地块;II扬子地块;III青藏地块;IV印度地块;V柴达木中间地块板块俯冲带和缝合线:阿尔泰早古生代板块俯冲带;东准噶尔晚生代板块缝合线;索伦山贺根山晚古生代板块缝合线;那丹哈达岭晚中生代板块俯冲带;天山晚古生代板块俯冲带;阴山图门晚古生代板块俯冲带;祁连山秦岭早古生代板块俯冲带;青海秦

22、岭早中生代板块俯冲带;阿尔金山深断裂;昆仑山晚古生代板块俯冲带;可可西里金沙江早中生代板块俯冲带;藏北漠西晚中生代板块俯冲带;雅鲁藏布江印度河新生代板块缝合线;台湾新生代板块缝合线。中国板块构造示意图中国板块构造示意图(引自:李涛,中国地理,1991) 二、中国宏观地貌格局的形成二、中国宏观地貌格局的形成 板块学说的解释板块学说的解释 见 证: “陆环机理说”1.1.板块学说的基本观点板块学说的基本观点 地壳运动的力源机制地壳运动的力源机制 热地幔对流,带动岩石圈板块运动热地幔对流,带动岩石圈板块运动 板块之间产生各种应力板块之间产生各种应力 地壳运动以水平方向为主地壳运动以水平方向为主 特殊

23、现象(证据)特殊现象(证据) 特殊物质:蛇绿岩,混杂堆积物特殊物质:蛇绿岩,混杂堆积物 特殊地貌:边界为山地、谷地特殊地貌:边界为山地、谷地BAABCD 四种板块接触关系四种板块接触关系C 三大板块及其运动方向三大板块及其运动方向 欧亚板块向南滑动欧亚板块向南滑动 地缝合线型地缝合线型 印度板块向北滑动印度板块向北滑动 海沟俯冲型海沟俯冲型 太平洋板块向西北俯冲太平洋板块向西北俯冲 D 西部为欧亚与印度板块影响区西部为欧亚与印度板块影响区 作用影响区作用影响区 东部为欧亚与太平洋板块影响区东部为欧亚与太平洋板块影响区 中部为三大板块复合影响区中部为三大板块复合影响区 对中国板块关系的认识对中国

24、板块关系的认识2.2.对大地貌类型和展布方向的解释对大地貌类型和展布方向的解释 山地山地谷地为板块接触带,为构造活动带谷地为板块接触带,为构造活动带 证据:俯冲带发现有蛇绿岩与混杂堆积物证据:俯冲带发现有蛇绿岩与混杂堆积物 山地坡向不对称(大多数)山地坡向不对称(大多数) 东部山地:东坡陡,西坡缓西部山地:南坡陡,北坡缓东部山地:东坡陡,西坡缓西部山地:南坡陡,北坡缓 高原、盆地、平原为板块内部,为构造稳定带高原、盆地、平原为板块内部,为构造稳定带 山地格局的四大轴向性:北东、北西、东西、南北向山地格局的四大轴向性:北东、北西、东西、南北向 两大构造区(贺兰线为界)两大构造区(贺兰线为界) 3

25、.3.对大地貌时空递变的解释对大地貌时空递变的解释 水平方向 东部:岛弧与弧后盆地陆波隆起带与沉降带 西部:手风琴式陆波山地与盆地或高原(地缝合线型) 垂直方向 陆块与陆块相撞,产生最高的地势(青藏高原) 考虑外营力的影响:最新碰撞的地区具有相对最高的地势 东部:台湾山脉;西部:喜马拉雅山地空间递变空间递变 时间递变时间递变 东部区东部区西早东晚西早东晚 西部区西部区北早南晚北早南晚 三、中国地貌物质与气候地貌的地域差异三、中国地貌物质与气候地貌的地域差异 海相沉积海相沉积 石灰岩石灰岩第四纪松散沉积物第四纪松散沉积物 风沙物质风沙物质 黄土物质黄土物质红色岩系红色岩系 红色风化壳红色风化壳

26、红层红层 地貌物质地貌物质 火山岩火山岩 地貌外营力与气候地貌地貌外营力与气候地貌 400mm400mm等降水线等降水线 0 0C C等温线等温线 起沙风临界值起沙风临界值 冰川地貌冰川地貌 黄土地貌黄土地貌 风沙地貌风沙地貌 岩溶地貌岩溶地貌(CAICAI光盘)光盘)二、中国大地构造的演化二、中国大地构造的演化v 中国板块构造的演化,大致以塔里木中国板块构造的演化,大致以塔里木- -中朝板块和扬子板块为核心,逐渐向中朝板块和扬子板块为核心,逐渐向外扩展。外扩展。v 其扩展方式大体有两种,即俯冲后退式和碰撞相接式。其扩展方式大体有两种,即俯冲后退式和碰撞相接式。【注】准:准噶尔地块;柴:柴达木

27、地块;羌:羌塘地块;拉:拉萨地块;若:若尔盖地块;昌:昌都地块;保:保山地块;佳:佳木斯地块。天链:中天山岛链;祁链:中祁连岛链;巴链:巴塘-得荣岛链。板块构造与地貌轮廓板块构造与地貌轮廓(引自:张治勋,中国自然地理图解,1990)(一)太平洋板块与亚洲板块相互关系及其对(一)太平洋板块与亚洲板块相互关系及其对 中国大陆的影响中国大陆的影响v 太平洋板块与亚洲板块之间最基本的特征是形成板块俯冲,即太平太平洋板块与亚洲板块之间最基本的特征是形成板块俯冲,即太平洋板块俯冲至亚洲板块之下。洋板块俯冲至亚洲板块之下。v 太平洋板块是由于中生代以来海底扩张而产生的,为典型洋壳结构。太平洋板块是由于中生代

28、以来海底扩张而产生的,为典型洋壳结构。使中国大陆受到强烈挤压使中国大陆受到强烈挤压引起大陆下面上地幔物质的运动引起大陆下面上地幔物质的运动形成中国东部总体隆起的构造形成中国东部总体隆起的构造背景,并使中国东部自元古代背景,并使中国东部自元古代和古生代以来南北分异的构造和古生代以来南北分异的构造格局,转变为与板块俯冲带基格局,转变为与板块俯冲带基本平行的北北东本平行的北北东-北东构造为主北东构造为主导。这种构造格局具体表现在导。这种构造格局具体表现在断裂构造、岩浆活动和盆地构断裂构造、岩浆活动和盆地构造三个方面。造三个方面。太平洋板块的活动太平洋板块的活动(二)印度板块与亚洲版块相互关系及其对

29、中国大陆的影响有三条明显的界线:n 第一条为可可西里-金沙江-红河印支期碰撞带;n 第二条为班公湖-怒江中生代板块碰撞带;n 第三条为雅鲁藏布江新生代板块碰撞带。碰撞接触带以南划分了三个带:n 一是碰撞造山带;n 二是山后拗陷带;n 三是古地台区。v 印度板块与亚洲版块的碰撞是代表了冈瓦纳大陆和亚欧大陆的碰撞。印度板块与亚洲版块的碰撞是代表了冈瓦纳大陆和亚欧大陆的碰撞。v 这两大板块的碰撞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它形成的不是一条缝合线,这两大板块的碰撞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它形成的不是一条缝合线, 而是一个宽广的碰撞接触带。而是一个宽广的碰撞接触带。v由于碰撞造成了自南南西由于碰撞造成了自南南西

30、-北北东向的纵向挤压,在中国西部广大地区形成了北北东向的纵向挤压,在中国西部广大地区形成了 北西西向山地和内陆盆地相间的构造景观。北西西向山地和内陆盆地相间的构造景观。 v 总的来说,俯冲的影响从东往西变弱,而碰撞的影响则相反,因而总的来说,俯冲的影响从东往西变弱,而碰撞的影响则相反,因而使中部地区既受东部板块俯冲的控制,又受西部板块碰撞的影响,使中部地区既受东部板块俯冲的控制,又受西部板块碰撞的影响,但它们的影响强度都较弱,所以使这里成为相对稳定区,其特点表但它们的影响强度都较弱,所以使这里成为相对稳定区,其特点表现为:现为:1. 由于其东侧在板块运动的影响下隆起,所以这里总体属于拗陷的构造

31、 背景,发育了四川盆地、鄂尔多斯盆地等大型盆地。由于盆地大面积 沉降,遭遇古生代温湿气候,生物繁殖,加上持续沉降,保持了相对 稳定的沉积条件,沉积了巨厚的红层和油页岩,除有油气外,还是重 要的聚煤盆地。2. 由于东面板块俯冲遭受自东向西的挤压;西面板块碰撞,产生离开 板块聚合带而向东作水平横向移动,产生自西向东的挤压力。在这双 重力的作用下,本区的东、西两侧边缘都出现比较明显的偏南北向褶 皱。3. 岩浆活动极不发育,仅在鄂尔多斯盆地北缘发现有小型岩体。三、大地构造体系的形成三、大地构造体系的形成v 构造体系是指许多不同形态、不同性质、不同级别和不同序次,但具有构造体系是指许多不同形态、不同性质

32、、不同级别和不同序次,但具有 成生联系的各项构造形迹组合而成的、具有一定形态特征的总体。成生联系的各项构造形迹组合而成的、具有一定形态特征的总体。v 构造体系都有各自的发展过程和分布规律,它们的发生、发展、转化和构造体系都有各自的发展过程和分布规律,它们的发生、发展、转化和 复合,不仅控制着地质发展和构造格架,而且决定了地质构造复杂多样复合,不仅控制着地质发展和构造格架,而且决定了地质构造复杂多样 和地貌形成的规律。和地貌形成的规律。v 就大陆地壳来讲,中国的构造体系大致可分为三类:就大陆地壳来讲,中国的构造体系大致可分为三类: 巨型纬向构造体系巨型纬向构造体系 经向构造体系经向构造体系 各种

33、扭动构造体系。各种扭动构造体系。(一)构造体系的类型(一)构造体系的类型中国大地主要构造类型及特征中国大地主要构造类型及特征构造类型构造类型构构 造造 特特 征征纬向构造体系纬向构造体系1. 包括若干巨型复杂的东西构造带,每个复杂构造带自成一个体系。包括若干巨型复杂的东西构造带,每个复杂构造带自成一个体系。2. 主体是由走向东西的褶皱带和挤压性断裂带构成,有扭断裂与之斜交主体是由走向东西的褶皱带和挤压性断裂带构成,有扭断裂与之斜交, 张断裂与之垂直。张断裂与之垂直。3. 走向基本与纬线平行,向东西方向延伸。走向基本与纬线平行,向东西方向延伸。经向构造体系经向构造体系1. 构造体系的主体是走向南

34、北的挤压带,即单式和复式的剧烈褶皱带构构造体系的主体是走向南北的挤压带,即单式和复式的剧烈褶皱带构成。成。2. 走向大致与经线平行,向南北方向延伸。走向大致与经线平行,向南北方向延伸。扭动构造体系扭动构造体系1. 由于地壳组成的不均一性,导致局部地区发生扭动而形成。由于地壳组成的不均一性,导致局部地区发生扭动而形成。2. 把直线扭动形成的构造称为扭动构造体系,如多字型、山字型、棋盘把直线扭动形成的构造称为扭动构造体系,如多字型、山字型、棋盘式式 和入字型等构造。和入字型等构造。3. 把曲线扭动形成的构造称为旋扭构造体系,如歹字(之字)型、帚状把曲线扭动形成的构造称为旋扭构造体系,如歹字(之字)

35、型、帚状、 莲花状等构造。莲花状等构造。(引自:聂树人、单树模、常剑峤,中国自然地理教学参考书(上册),1987)(二)构造体系的特征(二)构造体系的特征v从中国大地构造体系的分布规律可以看出,许多巨型或大型的构从中国大地构造体系的分布规律可以看出,许多巨型或大型的构造体系都具有其特定的方向性,即定向性。造体系都具有其特定的方向性,即定向性。v从山脉走向讲,纬向构造体系经常构成东西向山脉,经向构造体从山脉走向讲,纬向构造体系经常构成东西向山脉,经向构造体系构成南北向山脉。系构成南北向山脉。v事实上,岩浆岩带的分布也是受构造体系控制的。事实上,岩浆岩带的分布也是受构造体系控制的。v构造体系是地壳

36、运动的产物,是地应力作用的反映。因此,可以构造体系是地壳运动的产物,是地应力作用的反映。因此,可以根据各种构造体系的特点和分布规律,推测地壳运动的方式和方根据各种构造体系的特点和分布规律,推测地壳运动的方式和方向,并分析因此造成的地表形态特征以及矿产的分布。向,并分析因此造成的地表形态特征以及矿产的分布。 中国大地主要构造体系的走向中国大地主要构造体系的走向构造体系构造体系主体走向主体走向构造体系构造体系主体走向主体走向纬向构造体系纬向构造体系东西东西经向构造体系经向构造体系南北南北新华夏构造体系新华夏构造体系北北东北北东河西系河西系北北西北北西华夏系与华夏式华夏系与华夏式构造体系构造体系北东

37、北东西域系西域系北西北西(引自:聂树人、单树模、常剑峤,中国自然地理教学参考书(上册),1987)1. 1. 构造的定向性构造的定向性v 一切构造形迹都是成群发生的,每一构造形迹群和其他有成生联系一切构造形迹都是成群发生的,每一构造形迹群和其他有成生联系的构造形迹群,往往形成构造带。的构造形迹群,往往形成构造带。v 中国东部地区和东亚岛弧带属于新华夏构造体系,由三条北北东向中国东部地区和东亚岛弧带属于新华夏构造体系,由三条北北东向的巨型隆起带和三条与之相辅而行的巨型沉降带所构成,隆起带和的巨型隆起带和三条与之相辅而行的巨型沉降带所构成,隆起带和沉降带在排列上成带性非常显著,构成典型的沉降带在排

38、列上成带性非常显著,构成典型的“三凹三隆三凹三隆”构造。构造。2. 2. 带(列)状分布显著带(列)状分布显著新华夏构造体系分布及特征新华夏构造体系分布及特征构造带构造带分布分布构构 造造 特特 征征岛弧隆起带岛弧隆起带(第一隆起带)(第一隆起带)千岛群岛千岛群岛日本群岛日本群岛台台湾岛湾岛菲律宾群岛等东亚菲律宾群岛等东亚岛弧岛弧1. 是东亚大陆边缘濒临太平洋的强烈隆起带是东亚大陆边缘濒临太平洋的强烈隆起带2. 隆起带是由一串弧形岛屿构造组成隆起带是由一串弧形岛屿构造组成3. 隆起带东侧有一条深海沟隆起带东侧有一条深海沟海盆沉降带海盆沉降带(第一沉降带)(第一沉降带)鄂霍次克海鄂霍次克海日本海

39、日本海黄黄海海东海东海南海南海1. 是一条巨大的沉降褶皱带,发育以大陆型地壳为是一条巨大的沉降褶皱带,发育以大陆型地壳为基底的浅海盆地基底的浅海盆地2. 轮廓多呈菱形,地势向东南缓倾轮廓多呈菱形,地势向东南缓倾海岸隆起带海岸隆起带(第二隆起带)(第二隆起带)锡霍特山锡霍特山朝鲜半岛朝鲜半岛武武夷山等夷山等1. 隆起带断断续续,断裂发育隆起带断断续续,断裂发育2. 陆相火山岩和侵入岩广泛发育陆相火山岩和侵入岩广泛发育平原沉降带平原沉降带(第二沉降带)(第二沉降带)松辽平原松辽平原华北平原华北平原长长江中下游平原江中下游平原珠江三角珠江三角洲平原洲平原1. 是一条中、新生代的沉降带,以陆相沉积为主

40、,沉是一条中、新生代的沉降带,以陆相沉积为主,沉降分成几个不连续单元降分成几个不连续单元2. 沉降幅度西侧大于东侧,北部大于南部沉降幅度西侧大于东侧,北部大于南部西列隆起带西列隆起带(第三隆起带)(第三隆起带)大兴安岭大兴安岭太行山太行山巫巫山山雪峰山等雪峰山等1. 隆起带东陡西缓,隆起带东侧有深断裂存在隆起带东陡西缓,隆起带东侧有深断裂存在2. 隆起带有由北向南挨次相对向西错动形势隆起带有由北向南挨次相对向西错动形势盆地沉降带盆地沉降带(第三沉降带)(第三沉降带)呼伦贝尔盆地呼伦贝尔盆地陕甘宁盆陕甘宁盆地地四川盆地四川盆地滇中盆地滇中盆地1. 属沉降构造盆地,长轴为北北东向属沉降构造盆地,长

41、轴为北北东向2. 沉降带受东西构造带干扰,分隔成几个单独的构造沉降带受东西构造带干扰,分隔成几个单独的构造盆地盆地(引自:聂树人、单树模、常剑峤,中国自然地理教学参考书(上册),1987)v 各种构造体系同级的构造带,它们之间的排列往往是近似等距的。各种构造体系同级的构造带,它们之间的排列往往是近似等距的。v 构造体系内部次一级的褶皱带,大体上也具有等距的趋势。构造体系内部次一级的褶皱带,大体上也具有等距的趋势。v 多字型构造是地壳相邻部分相对直线扭动而形成大致相互平行的褶皱带多字型构造是地壳相邻部分相对直线扭动而形成大致相互平行的褶皱带及断裂带。及断裂带。3. 3. 排列等距排列等距4. 4

42、. 东西对称东西对称n 纬向构造体系在各个构造带之间,大致保持纬度8度-9度的间距;n 新华夏构造体系的三列隆起带与三列相辅而行的沉降带之间,也是大致 保持相隔经度8度-9度的间距。n 根据其形成时代、构造方向和分布地区的不同,大致以东经105线为轴界:n 东部主要分布华夏系和新华夏系的一系列北东向和北北东向的褶皱带;n 西北地区主要是西域系和河西系形成的一系列北西及北北西的褶皱带。n 这两组构造体系,在平面图像上显示出东西对称的特征。第四节第四节 矿产资源矿产资源v 地质条件是矿产生成和分布的控制因素。地质条件越复杂,地质发展地质条件是矿产生成和分布的控制因素。地质条件越复杂,地质发展 历史

43、越长,矿产的种类和类型就越多。历史越长,矿产的种类和类型就越多。v 频繁的地壳活动,导致褶皱隆起带的两侧的低洼区产生多次的沉积旋回,频繁的地壳活动,导致褶皱隆起带的两侧的低洼区产生多次的沉积旋回, 形成多期的沉积矿产。形成多期的沉积矿产。v 成矿条件与大地构造的关系也十分密切,受大地构造的明显控制。成矿条件与大地构造的关系也十分密切,受大地构造的明显控制。 按照板块构造学说的观点,在同一板块的不同部位,其成矿的条件不同。按照板块构造学说的观点,在同一板块的不同部位,其成矿的条件不同。一、成矿条件与矿产分布规律一、成矿条件与矿产分布规律(一)成矿条件(一)成矿条件n 中国处在亚欧大陆板块、印度板

44、块和太平洋板块的交汇处,所以地壳活动性大, 地质条件极其复杂。n 中国内生成矿作用也具有多期性,形成丰富的有色金属和稀有金属矿产。n 煤、铁、锰、磷、铝、铜、盐等都是沉积矿产,都具有明显的多期性。n 煤,石炭纪、二叠纪、三叠纪、侏罗纪和第三纪都是中国的重要成煤时期。(二)矿产分布规律(二)矿产分布规律v 内生矿产和外生矿产的分布,均受地壳运动和地质构造控制。内生矿产和外生矿产的分布,均受地壳运动和地质构造控制。v 一般多分布在较活动的构造带,或一个构造体系中相对稳定的部分;一般多分布在较活动的构造带,或一个构造体系中相对稳定的部分; 沉积矿产则大部分分布于地壳活动性不太强烈的地带,或一个构造体

45、系中沉积矿产则大部分分布于地壳活动性不太强烈的地带,或一个构造体系中 相对稳定的部位。相对稳定的部位。v 按照槽台说的观点,地槽是相对活动的,是内生矿产富集的地段;按照槽台说的观点,地槽是相对活动的,是内生矿产富集的地段; 地台则相对稳定,多沉积矿产。地台则相对稳定,多沉积矿产。v 根据板块学说,板块的离散边界(大陆裂谷、大洋中脊、边缘海)和根据板块学说,板块的离散边界(大陆裂谷、大洋中脊、边缘海)和 汇聚带(岛弧、海沟、俯冲汇聚带(岛弧、海沟、俯冲-碰撞带)都是构造活动带,所以是内生矿富集;碰撞带)都是构造活动带,所以是内生矿富集;而板块内部,则只有升降或微弱褶皱、断裂,一般多沉积矿产。而板

46、块内部,则只有升降或微弱褶皱、断裂,一般多沉积矿产。内生矿产内生矿产v 中国的三个纬向构造带均具有板块边缘的汇聚带的性质,因此是内中国的三个纬向构造带均具有板块边缘的汇聚带的性质,因此是内生矿产的富集带。生矿产的富集带。n 川滇经向构造带是扬子地块西缘古地槽褶皱系,矿床类型以 岩浆型和热液型为主。n 滇西-西藏弧形构造带是印度板块的一部分,以超基性和酸性、 偏碱性岩体、岩带的广泛分布为特点。n 湘黔边境山地、太行山、大兴安岭、东北东部山地以及浙、闽、 粤等地,是环太平洋金属矿化带的组成部分,主要产与酸性 侵入岩有关的矿床。v 具有明显的规律性。具有明显的规律性。v 天山天山- -阴山构造带以北

47、是中生代以来的较稳定的相对拗陷地带,故以阴山构造带以北是中生代以来的较稳定的相对拗陷地带,故以中、新生代生成的煤、石油、铁的沉积为主。中、新生代生成的煤、石油、铁的沉积为主。v 天山天山- -阴山与昆仑山阴山与昆仑山- -秦岭构造带之间的塔里木秦岭构造带之间的塔里木- -中朝地块,是太古代中朝地块,是太古代至元古代褶皱为基底的古老地块,地壳运动比较和缓,故从前震旦至元古代褶皱为基底的古老地块,地壳运动比较和缓,故从前震旦纪到中、新生代都有沉积矿床生成,主要有铁、锰、磷、煤、铝、纪到中、新生代都有沉积矿床生成,主要有铁、锰、磷、煤、铝、石油、盐等。石油、盐等。v 昆仑山昆仑山- -秦岭构造带南面

48、的扬子地块,为以元古代褶皱为基底的比较秦岭构造带南面的扬子地块,为以元古代褶皱为基底的比较古老的地块,也比较稳定,故其中的拗陷地区多震旦纪到新生代的古老的地块,也比较稳定,故其中的拗陷地区多震旦纪到新生代的沉积矿,也主要有铁、锰、磷、煤、石油、盐等。沉积矿,也主要有铁、锰、磷、煤、石油、盐等。外生矿产外生矿产v 大致以贺兰山大致以贺兰山- -龙门山一线为界,东西部的构造条件不同,成矿条件龙门山一线为界,东西部的构造条件不同,成矿条件也有差别。也有差别。n 东部以地台型矿床为主,有元古代到古生代沉积的铁、锰、 磷、铝、煤等沉积矿分布;中生代时,地壳活动强烈,岩浆 活动广泛,成为中国有色金属和稀有

49、金属矿的主要分布区。n 西部则以地槽型矿床为主,岩浆活动激烈,以基性、超基性岩 占较大比重,是中国铬、镍、钴、钒、钛、铜、铁、铅、锌、 金等矿床的重要分布区域。西部的一些稳定地块中,也有外生 矿床生成,主要有中、新生代的煤、石油、盐等。 二、矿产资源的特点二、矿产资源的特点v 中国矿产资源的分布,既有分布广泛,又有相对集中的特点。中国矿产资源的分布,既有分布广泛,又有相对集中的特点。 从区域角度看:从区域角度看:v 矿藏相对的集中性,极有利于矿产资源的集中开发与生产。矿藏相对的集中性,极有利于矿产资源的集中开发与生产。(一)矿产资源分布特点(一)矿产资源分布特点n 中国东北、华北多煤炭、稀土;

50、中国东北、华北多煤炭、稀土;n 中南区和西南区以有色金属、化学矿为主;中南区和西南区以有色金属、化学矿为主;n 南方多有色金属和磷;南方多有色金属和磷;n 华东有色金属较多;华东有色金属较多;n 西北区产钾盐、有色金属等。西北区产钾盐、有色金属等。(二)矿产资源的组合特点(二)矿产资源的组合特点v 中国幅员辽阔,地质条件复杂,矿产资源十分丰富。已探明的矿产中国幅员辽阔,地质条件复杂,矿产资源十分丰富。已探明的矿产资源总量较大,仅次于美国和俄罗斯,居世界第三位。资源总量较大,仅次于美国和俄罗斯,居世界第三位。v 有不少矿种的储量居世界前列。有不少矿种的储量居世界前列。1. 1. 资源丰富,种类齐

51、全资源丰富,种类齐全n 截至2004年底,中国已查明资源储量的金属矿产54种, 非金属矿产91种,其他水汽矿产3种。n 如中国拥有世界上70%的钨储量、43%的稀土、42%的锑、 21%的重晶石、27%的锡、34%的钼、25%的萤石。n 但石油、富铁矿、富锰矿、铬铁矿、铜、铝、钾盐等国内 资源则明显不足。中国主要金属矿产资源分布中国主要金属矿产资源分布 (引自:王静爱,中国地理教程,2007)v 中国的矿藏不论是金属还是非金属,多为低品位的。低品位的矿利用起来中国的矿藏不论是金属还是非金属,多为低品位的。低品位的矿利用起来困难,经济效益不高。困难,经济效益不高。v 中国的许多大矿床都是共(伴)

52、生矿。共(伴)生矿的分选和冶炼复杂、中国的许多大矿床都是共(伴)生矿。共(伴)生矿的分选和冶炼复杂、困难,生产成本高,易造成资源浪费。困难,生产成本高,易造成资源浪费。v 中国已探明的中国已探明的2 2万多个矿床,多为中小型矿床,大型矿床只有万多个矿床,多为中小型矿床,大型矿床只有4%4%左右。左右。v 中国矿产资源这样的组合特点,使矿产资源的的产出率、回收率、综合利中国矿产资源这样的组合特点,使矿产资源的的产出率、回收率、综合利用率低。用率低。2. 2. 贫矿多、富矿少,共(伴)生矿多、独立矿少贫矿多、富矿少,共(伴)生矿多、独立矿少n 中国铅锌矿中共(伴)生有用元素达50多种;1/3的铁矿

53、和1/4的铜矿均为共(伴)生矿。n 中国许多对经济建设有重要意义的矿产资源,铁、锰、铝、铜、金、硫、磷等,组合条件 都不佳。3. 3. 大矿少、中小型矿多,坑采矿多露采矿少大矿少、中小型矿多,坑采矿多露采矿少n 综合利用率不到20%,综合回收率只有30%,与国外的差距分别为30和20个百分点。n 对于矿产废弃物的回收和无害化处理才刚刚起步,矿山尾矿床的平均利用率只有10%。n 这加快了资源的耗竭速度,同时加重了资源的紧缺程度。n 可露天开采的煤炭储量仅占7%。70%的铝土矿、80%以上的铜矿和硫矿、 90%以上的镍矿,都需要地下开采。(三)主要矿产及其分布(三)主要矿产及其分布u中国的煤炭资源

54、丰富,种类齐全,并主要形成于石炭纪、二叠纪、侏罗纪和第三纪。u煤集中分布在平原、高原、巨大盆地外缘的山麓地带。u从区域上看,中国的煤矿主要分布在北方,昆仑秦岭大别山一线以北地区的资源占90%。南方地区的煤炭资源相对集中于西南的黔西、滇东、川南一带,但其资源探明储量仅占全国总储量的1.8%。u中国的石油资源探明储量为1000108 t多,居世界第十位。u中国东部新华夏构造体系的三个沉降带。自中、新生代以来,沉降幅度大,沉积巨厚,湖盆长期稳定发展,条件良好。西部的五列沉陷拗陷带,都有含油层的分布。1. 1. 化石能源化石能源石油资源石油资源煤炭资源煤炭资源天然气资源天然气资源u 根据1998年第三

55、次油气资源评价结果,中国天然气资源量约有52.651012 m3, 可采资源量为13.851012 m3。u 天然气成因多样,其地质分布可能与石油、煤分布有关,也可形成独立气藏。u 时间分布上,古生代约占50%,中生代和新生代约分别占20%和30%。地域分布上, 油气资源的埋深大多在2000米3500米。u 主要集中在几个大型盆地。v 中国化石能源的大型、特大型矿少,中国化石能源的大型、特大型矿少,90%90%以上的煤矿和油气田为中小型矿。以上的煤矿和油气田为中小型矿。v 煤炭资源、石油资源集中于北方地区,天然气资源集中于西部地区。煤炭资源、石油资源集中于北方地区,天然气资源集中于西部地区。中

56、国化石能源分布示意图中国化石能源分布示意图(引自:王静爱,中国地理教程,2007)v 中国的铁矿具有储量丰富、品位低和类型众多的特点。中国的铁矿具有储量丰富、品位低和类型众多的特点。v 已探明的铁矿石储量为已探明的铁矿石储量为217.6217.6亿吨,但铁矿石品位平均只有亿吨,但铁矿石品位平均只有34%34%,贫,贫矿占矿占95%95%以上,富矿不到以上,富矿不到5%5%。v 矿藏的类型既有内生的,也有外生的,还有是两种成因兼而有之的。矿藏的类型既有内生的,也有外生的,还有是两种成因兼而有之的。类形式多样的。类形式多样的。2. 2. 铁与有色金属铁与有色金属中国铁矿分布示意图中国铁矿分布示意图(引自:王静爱,中国地理教程,2007)铁铁 (1)内生铁矿内生铁矿:由于内营力作用,使地壳内部的岩浆上喷,含铁的热液 气体上侵充填裂隙或围岩发生接触交代作用,而形成铁矿。 中国目前工业开采的铁矿,大部分属于这一类型。 按其成因,还可以分为三种: 岩浆矿床 热液矿床 接触交代矿床 (2)外生铁矿外生铁矿:在外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