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近海中国地理._第1页
第三章 近海中国地理._第2页
第三章 近海中国地理._第3页
第三章 近海中国地理._第4页
第三章 近海中国地理.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3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1:05:13第三章第三章第三章第三章第三章第三章 中国近海中国近海中国近海中国近海中国近海中国近海中国地理(自然)中国地理(自然)中国近海中国近海1:05:13第三章第三章第三章第三章第三章第三章 中国近海中国近海中国近海中国近海中国近海中国近海中中 国国 近近 海海中国近海中国近海 海域自北向南略呈海域自北向南略呈弧形分布弧形分布纵跨温带、亚热带和热带纵跨温带、亚热带和热带复杂多变的地理界面复杂多变的地理界面处于远海与大陆两个性质截然不同的物质体系之间,处于远海与大陆两个性质截然不同的物质体系之间,经过水面蒸发、季风环流、入海径流、洋流等途径经过水面蒸发、季风环流、入海径流、洋流等途径进行

2、大规模的物质和能量交换。进行大规模的物质和能量交换。1:05:13第三章第三章第三章第三章第三章第三章 中国近海中国近海中国近海中国近海中国近海中国近海中中 国国 近近 海海1:05:13第三章第三章第三章第三章第三章第三章 中国近海中国近海中国近海中国近海中国近海中国近海 第一节 海域环境1:05:13第三章第三章第三章第三章第三章第三章 中国近海中国近海中国近海中国近海中国近海中国近海一、中一、中 国国 的的 海海 域域 范围范围 根据根据地形和水文地形和水文特征特征中国近海中国近海渤海渤海黄海黄海东海东海南海南海台湾以东的台湾以东的太平洋海区太平洋海区1:05:13第三章第三章第三章第三

3、章第三章第三章 中国近海中国近海中国近海中国近海中国近海中国近海海名海名面积面积(kmkm)平均深度平均深度(m)最大深度最大深度(m)对外联系的主要海峡对外联系的主要海峡渤海渤海770001878渤海海峡渤海海峡黄海黄海38000044140济州海峡济州海峡东海东海7700003702719冲绳海峡冲绳海峡南海南海350000012125559台湾,巴士,巴林塘,台湾,巴士,巴林塘,马六甲海峡马六甲海峡除太平洋海区外,前四个海区的总面积为除太平洋海区外,前四个海区的总面积为473473万万kmkm2 2。它们南北相连,属北太平洋西部的陆。它们南北相连,属北太平洋西部的陆缘海。缘海。1:05:

4、13第三章第三章第三章第三章第三章第三章 中国近海中国近海中国近海中国近海中国近海中国近海 渤海渤海古代也称沧海,古代也称沧海,是一个近封闭的浅海是一个近封闭的浅海.渤海是我国的内海。渤海是我国的内海。面积约面积约7.7万万km2。渤海地势从三个海渤海地势从三个海湾向中央盆地以及湾向中央盆地以及渤海海峡方向倾斜,渤海海峡方向倾斜,坡度平缓,平均坡坡度平缓,平均坡度为度为00 28 .平均平均水深水深18m, 深度小于深度小于30m的海峡占总面积的海峡占总面积的的95%.渤海海峡宽渤海海峡宽57海里,庙岛列海里,庙岛列岛把海峡分成岛把海峡分成六个水道。六个水道。老铁山水道较宽老铁山水道较宽,局部

5、可以出现水局部可以出现水深达到深达到80m左右左右的冲刷潮沟的冲刷潮沟,是黄是黄海海水进入渤海海海水进入渤海的重要通道的重要通道.水文性质深受水文性质深受大陆的影响大陆的影响,水水温较低温较低,盐度较盐度较小小,含沙量较大含沙量较大.1:05:13第三章第三章第三章第三章第三章第三章 中国近海中国近海中国近海中国近海中国近海中国近海启东启东黄海面积约黄海面积约38万万km2,平均水深平均水深44m.黄海是一个黄海是一个半封闭的浅海半封闭的浅海.成山角与长山串之间成山角与长山串之间最为狭窄最为狭窄,将黄海分为将黄海分为南北两个部分南北两个部分.北部平北部平均深度均深度38m,南部南部46m.黄海

6、海底地形开阔平坦黄海海底地形开阔平坦,地势由大陆向东南倾斜地势由大陆向东南倾斜,平均坡度平均坡度001 21 .黄海最深在黄海最深在济州岛北面济州岛北面,约约140m.水文特征在较大的程度上受到大陆的水文特征在较大的程度上受到大陆的影响影响,特别是西部的水温、盐度和海流特别是西部的水温、盐度和海流的状况都有明显的季节变化。海底的的状况都有明显的季节变化。海底的沉积物主要是大陆带来的粉砂、淤泥沉积物主要是大陆带来的粉砂、淤泥等物质。等物质。铁山岬铁山岬蓬莱角蓬莱角成山角成山角长山串长山串1:05:13第三章第三章第三章第三章第三章第三章 中国近海中国近海中国近海中国近海中国近海中国近海南澳岛南澳

7、岛东海面积东海面积75.2km75.2km2 2。海底地。海底地形复杂,大致以台湾岛和形复杂,大致以台湾岛和日本五岛列岛一线分界日本五岛列岛一线分界。东海平均水深东海平均水深349m。最大。最大水深水深2719m。东海的海湾。东海的海湾以杭州湾最大,岛屿主要以杭州湾最大,岛屿主要有台湾岛、舟山群岛、澎有台湾岛、舟山群岛、澎湖列岛、钓鱼岛等。湖列岛、钓鱼岛等。该线西北属于大陆架范围,该线西北属于大陆架范围,大陆架向东南缓缓倾斜,大陆架向东南缓缓倾斜,坡度基本上不超过坡度基本上不超过00 2,水下三角洲、古河道、,水下三角洲、古河道、古海滨等地貌保存较好。古海滨等地貌保存较好。该线东南主要是大陆坡

8、和该线东南主要是大陆坡和冲绳海峡。冲绳海峡。启东启东鹅銮鼻鹅銮鼻1:05:14第三章第三章第三章第三章第三章第三章 中国近海中国近海中国近海中国近海中国近海中国近海南海平均深度南海平均深度1212m,最深处达到最深处达到5377m,位于中沙群岛西南位于中沙群岛西南的一个狭长洼地内。的一个狭长洼地内。巴林塘海峡巴林塘海峡大陆架以下为阶梯状的大陆架以下为阶梯状的大陆坡,坡麓是海槽和大陆坡,坡麓是海槽和海谷。大陆坡以下则是海谷。大陆坡以下则是水深大于水深大于3500m的中央的中央盆地。南海中央盆地介盆地。南海中央盆地介于中沙和南沙群岛大陆于中沙和南沙群岛大陆坡之间,为宽广的深海坡之间,为宽广的深海平

9、原,海盆内有海丘和平原,海盆内有海丘和海山。海山。南海海域辽阔,南海海域辽阔,面积面积350万万km2南海地处热带,南海地处热带,水温较高,盐水温较高,盐度较大。度较大。地质构造复杂,地质构造复杂,海底地貌类型海底地貌类型多样。南海大多样。南海大陆架基本都沿陆架基本都沿四周大陆、岛四周大陆、岛弧呈环状分布,弧呈环状分布,以西北和西南以西北和西南部最宽,东西部最宽,东西两侧很窄。两侧很窄。南海中央海盆南海中央海盆1:05:14第三章第三章第三章第三章第三章第三章 中国近海中国近海中国近海中国近海中国近海中国近海巴士巴士海峡海峡台湾以东太平洋海区,海底地貌是狭窄的台湾以东太平洋海区,海底地貌是狭窄

10、的岛源陆架,陆架外侧是陡窄的大陆坡直叉岛源陆架,陆架外侧是陡窄的大陆坡直叉海沟或洋底,表现为陡窄的阶梯与海槽、海沟或洋底,表现为陡窄的阶梯与海槽、海沟相伴分布底特点。海沟相伴分布底特点。由于位于西太平洋新生代底构造活动带,由于位于西太平洋新生代底构造活动带,火山、地震活动频繁。火山、地震活动频繁。1:05:14第三章第三章第三章第三章第三章第三章 中国近海中国近海中国近海中国近海中国近海中国近海二、海洋水文 海水温度影响近海海温的主要因素:影响近海海温的主要因素: (1)气候带的差异)气候带的差异 (2) 大陆上气候的影响大陆上气候的影响 (3) 海水的深度海水的深度 (4) 海流的影响海流的

11、影响1:05:14第三章第三章第三章第三章第三章第三章 中国近海中国近海中国近海中国近海中国近海中国近海中国近海表层海水温度分布的中国近海表层海水温度分布的基本特点基本特点是:是: A,水温自北而南逐渐增高,而年较差则,水温自北而南逐渐增高,而年较差则从北往南逐渐减小,这显然与太阳辐射有从北往南逐渐减小,这显然与太阳辐射有密切关系。密切关系。 B,冷、暖海流则改变了地理纬度所决定,冷、暖海流则改变了地理纬度所决定的水温分布格局。的水温分布格局。1:05:14第三章第三章第三章第三章第三章第三章 中国近海中国近海中国近海中国近海中国近海中国近海中国近海表层水温中国近海表层水温2月月8月月1:05

12、:14第三章第三章第三章第三章第三章第三章 中国近海中国近海中国近海中国近海中国近海中国近海20冷水带冷水带 温水带温水带 暖水带暖水带412 1220 20-25 25 冷温带冷温带 暖温带暖温带 亚热带亚热带 热带热带渤海渤海 黄海黄海 东海东海 南海南海海洋水温划分海洋水温划分1:05:14第三章第三章第三章第三章第三章第三章 中国近海中国近海中国近海中国近海中国近海中国近海渤海,因地理条件制约,水温状况受大陆影响最大。 冬季,各层水温呈均匀状态,等温线大体上与等深线平行分布,浅水部低于深水部。在沿岸浅水区,每年均有短期结冰现象。1969年,渤海曾全部封冻。 夏季,各层水温均显著上升,达

13、2428,下层水温低于上层,而沿岸浅滩区则上下层均匀,皆为高温水。 1:05:14第三章第三章第三章第三章第三章第三章 中国近海中国近海中国近海中国近海中国近海中国近海黄海黄海 冬季冬季水温的垂直分布均匀。黄海暖流自水温的垂直分布均匀。黄海暖流自南向北伸入本区,使等温线呈舌状分布,南向北伸入本区,使等温线呈舌状分布,水温自南而北,自中部向近岸递减。水温自南而北,自中部向近岸递减。 夏季夏季,中下层大部分空间为冷水团占领,中下层大部分空间为冷水团占领,表层水升温且水平分布均匀,最高约达表层水升温且水平分布均匀,最高约达 2828。 1:05:14第三章第三章第三章第三章第三章第三章 中国近海中国

14、近海中国近海中国近海中国近海中国近海东海,东海,东部深水区的水温终年受黑潮东部深水区的水温终年受黑潮影响,中西部大陆架水温受陆地影响较影响,中西部大陆架水温受陆地影响较多。多。冬季冬季 东部东部的黑潮流域为一高温区,水温约的黑潮流域为一高温区,水温约2020,等温线分布与黑潮路径一致,大,等温线分布与黑潮路径一致,大致呈西南致呈西南- -东北向。东北向。 西部西部为东海沿岸流与台湾暖流交汇区,为东海沿岸流与台湾暖流交汇区,温度通常低于温度通常低于1010,水平梯度较大。是,水平梯度较大。是时上层水温垂直分布基本均匀,而深水时上层水温垂直分布基本均匀,而深水区的下层保持成层状态。区的下层保持成层

15、状态。1:05:14第三章第三章第三章第三章第三章第三章 中国近海中国近海中国近海中国近海中国近海中国近海夏季夏季 水温分布呈水温分布呈复杂复杂状态。状态。 沿岸水温沿岸水温急剧上升,表层水温可达急剧上升,表层水温可达2828 长江口外长江口外有一低盐高温水舌伸向东北;有一低盐高温水舌伸向东北; 海区西北部海区西北部有黄海冷水舌向东南方延伸,有黄海冷水舌向东南方延伸, 两侧两侧为高温的对马暖流及台湾暖流包围,为高温的对马暖流及台湾暖流包围,水平梯度很大。水平梯度很大。1:05:14第三章第三章第三章第三章第三章第三章 中国近海中国近海中国近海中国近海中国近海中国近海南海,南海,水温有明显的热带

16、深海特征,温水温有明显的热带深海特征,温度高而年变化小。度高而年变化小。 冬季冬季海区北端最低水温仍在海区北端最低水温仍在1616以上,海盆以上,海盆区在区在2626左右,南部大陆架区高达左右,南部大陆架区高达2828以上。以上。 夏季夏季表层水温均在表层水温均在2828以上,分布非常均匀,以上,分布非常均匀,只在海南岛东部,粤东以及越南沿岸等存在只在海南岛东部,粤东以及越南沿岸等存在几个范围不大的低温区,为上升流所致。几个范围不大的低温区,为上升流所致。 夏季大部分海区的夏季大部分海区的层化现象层化现象显著,出现较大显著,出现较大的的温跃层温跃层。南海深海盆区水温的分布与太平。南海深海盆区水

17、温的分布与太平洋水极为相似,显然是因为同太平洋水充分洋水极为相似,显然是因为同太平洋水充分交换的结果。交换的结果。 1:05:14第三章第三章第三章第三章第三章第三章 中国近海中国近海中国近海中国近海中国近海中国近海海水的盐度海水的盐度 盐度盐度是海水中各种盐类含量多少的指标,是海水中各种盐类含量多少的指标,与与温度温度共同构成海水的共同构成海水的两大基本要素两大基本要素。 盐度和温度一样,对于渔场的分布、海盐度和温度一样,对于渔场的分布、海冰的消长、海洋中的许多化学过程都有冰的消长、海洋中的许多化学过程都有直接的影响。直接的影响。 盐度和温度共同决定海水的密度,从而盐度和温度共同决定海水的密

18、度,从而与海水的运动密切相关;强大的密度跃与海水的运动密切相关;强大的密度跃层则对水下通讯和潜艇活动等影响颇大。层则对水下通讯和潜艇活动等影响颇大。1:05:14第三章第三章第三章第三章第三章第三章 中国近海中国近海中国近海中国近海中国近海中国近海 盐度盐度的分布和变化主要的分布和变化主要取决于取决于入海入海河川径流量的多寡、蒸发和降水量、河川径流量的多寡、蒸发和降水量、海流的强弱和水团的变化。海流的强弱和水团的变化。 近海盐度近海盐度空间分布空间分布的的特点特点是:表层是:表层低,下层高;近岸低,外海高。低,下层高;近岸低,外海高。 近岸区域受陆地径流影响,盐度梯近岸区域受陆地径流影响,盐度

19、梯度大,外海区则梯度小。度大,外海区则梯度小。 1:05:14第三章第三章第三章第三章第三章第三章 中国近海中国近海中国近海中国近海中国近海中国近海盐度季节变化盐度季节变化的特点是的特点是: 夏夏半年降水量增大,沿岸水旺盛,表层半年降水量增大,沿岸水旺盛,表层盐度普遍降低;盐度普遍降低; 冬冬半年蒸发强烈,且沿岸水缩小,表层半年蒸发强烈,且沿岸水缩小,表层盐度普遍增大。盐度普遍增大。 近岸区域表层盐度近岸区域表层盐度季节变幅季节变幅最大;外海最大;外海区域表层盐度季节变幅也较大;区域表层盐度季节变幅也较大; 表层以下季节变幅一般不朋显。表层以下季节变幅一般不朋显。 各海区盐度的分布与变化具有明

20、显的差各海区盐度的分布与变化具有明显的差异。异。1:05:14第三章第三章第三章第三章第三章第三章 中国近海中国近海中国近海中国近海中国近海中国近海渤海渤海,盐度最低,年平均值约,盐度最低,年平均值约3030。东部黄海水团控制区盐度较高,约东部黄海水团控制区盐度较高,约3131;近岸区盐度仅近岸区盐度仅2626左右。左右。 冬季冬季,全区盐度的垂直分布呈均匀状态,全区盐度的垂直分布呈均匀状态,等盐线大致与海岸平行,内低外高。等盐线大致与海岸平行,内低外高。 夏季夏季,随降水和河川径流的增大,表层,随降水和河川径流的增大,表层盐度降低,河口区低于盐度降低,河口区低于2424,黄河冲淡,黄河冲淡水

21、舌可及海区中部,形成范围较广的浅水舌可及海区中部,形成范围较广的浅薄低盐层。薄低盐层。1:05:14第三章第三章第三章第三章第三章第三章 中国近海中国近海中国近海中国近海中国近海中国近海黄海黄海,盐度平均约,盐度平均约3232,等盐线的分,等盐线的分布与海流的走向直接相关。布与海流的走向直接相关。 冬季冬季,高盐水舌随黄海暖流北进,水平,高盐水舌随黄海暖流北进,水平梯度较大;此时垂直分布上下一致。梯度较大;此时垂直分布上下一致。 夏季夏季,沿岸水范围扩大,北部近岸出现,沿岸水范围扩大,北部近岸出现低盐区,而中部和南部仍受黄海暖流影低盐区,而中部和南部仍受黄海暖流影响,盐度较高。此时海水层化现象

22、显著,响,盐度较高。此时海水层化现象显著,盐度垂直梯度很大。盐度垂直梯度很大。 1:05:14第三章第三章第三章第三章第三章第三章 中国近海中国近海中国近海中国近海中国近海中国近海 东海东海,盐度的分布主要取决于高盐的黑潮水,盐度的分布主要取决于高盐的黑潮水及低盐的沿岸水的消长。平均盐度约及低盐的沿岸水的消长。平均盐度约3333,黑,黑潮区高于潮区高于3434,江浙沿岸通常低于,江浙沿岸通常低于 3030。 冬季冬季,等盐线呈西南,等盐线呈西南- -东北走向,对马暖流高东北走向,对马暖流高盐区大于盐区大于3333,苏北沿岸水低盐区小于,苏北沿岸水低盐区小于3131。浙闽沿岸低盐区与台湾暖流高盐

23、区交汇处,水浙闽沿岸低盐区与台湾暖流高盐区交汇处,水平梯度显著增强。平梯度显著增强。 夏季夏季,长江冲淡水几乎遍及整个东海北部,对,长江冲淡水几乎遍及整个东海北部,对表层盐度分布影响很大。台湾海峡区盐度最低,表层盐度分布影响很大。台湾海峡区盐度最低,水平梯度最大。南部海域及台湾以东海域,则水平梯度最大。南部海域及台湾以东海域,则保持终年高盐,分布均匀保持终年高盐,分布均匀 1:05:14第三章第三章第三章第三章第三章第三章 中国近海中国近海中国近海中国近海中国近海中国近海 南海南海,盐度最高,平均约,盐度最高,平均约3434。近岸区。近岸区域多在低盐的沿岸水控制下,盐度较低,域多在低盐的沿岸水

24、控制下,盐度较低,变化较大。南海海盆区主要受太平洋高变化较大。南海海盆区主要受太平洋高盐水控制,盐度终年较高,变幅一般小盐水控制,盐度终年较高,变幅一般小于于11,且分布均匀。,且分布均匀。 东北季风时期东北季风时期,蒸发大于降水,高盐的,蒸发大于降水,高盐的太平洋上层水经巴士海峡进入南海,向太平洋上层水经巴士海峡进入南海,向西向南扩展,全区盐度普遍升高。西向南扩展,全区盐度普遍升高。 西南季风期间西南季风期间,降水大于蒸发,沿岸水,降水大于蒸发,沿岸水范围扩大,高盐的表层水向北退缩,全范围扩大,高盐的表层水向北退缩,全区表层盐度普遍降低。区表层盐度普遍降低。 1:05:14第三章第三章第三章

25、第三章第三章第三章 中国近海中国近海中国近海中国近海中国近海中国近海海流海流 海水沿着一定的方向有规律的水平海水沿着一定的方向有规律的水平流动,就是流动,就是海流或洋流海流或洋流。它是海水的主。它是海水的主要运动形式。要运动形式。 风力风力(主要动力),(主要动力),地球偏转力地球偏转力、海海陆分布陆分布和和海底起伏海底起伏等,也对其有不同等,也对其有不同程度的影响。程度的影响。1:05:14第三章第三章第三章第三章第三章第三章 中国近海中国近海中国近海中国近海中国近海中国近海1:05:15第三章第三章第三章第三章第三章第三章 中国近海中国近海中国近海中国近海中国近海中国近海中国近海的海流,可

26、以分为中国近海的海流,可以分为两大系统两大系统外来外来洋流系统洋流系统近海近海就地就地形成形成各种沿岸流各种沿岸流季风漂流季风漂流海流海流黑潮暖流主干黑潮暖流主干黑潮暖流分支黑潮暖流分支季风漂流:季风影响形成的海流,冬夏环流形式不同。季风漂流:季风影响形成的海流,冬夏环流形式不同。沿岸流:河水和海水混合形成的冲淡水性质的海流沿岸流:河水和海水混合形成的冲淡水性质的海流1:05:15第三章第三章第三章第三章第三章第三章 中国近海中国近海中国近海中国近海中国近海中国近海我国沿海海域我国沿海海域: :沿岸流沿岸流东海、黄海、渤海海流:东海、黄海、渤海海流:黑潮控制,冬黑潮控制,冬夏季的环流形式变化不

27、大夏季的环流形式变化不大南海海流南海海流:季风漂流,冬夏环流形式:季风漂流,冬夏环流形式不同不同1:05:15第三章第三章第三章第三章第三章第三章 中国近海中国近海中国近海中国近海中国近海中国近海2月月8月月1黑潮黑潮2台湾暖流台湾暖流3对马暖流对马暖流4黄海暖流黄海暖流5黄海沿岸流黄海沿岸流6东海沿岸流东海沿岸流7南海东北季风漂流南海东北季风漂流8南海西南季风漂流南海西南季风漂流中国近海表层海流中国近海表层海流1:05:15第三章第三章第三章第三章第三章第三章 中国近海中国近海中国近海中国近海中国近海中国近海平均流量:平均流量:约为约为353510106 6m m3 3/s/s,大约相,大约

28、相当长江年平均径流量的当长江年平均径流量的10001000倍倍温度温度:很高。在台湾东面的水温夏季可:很高。在台湾东面的水温夏季可以到以到3030 ,冬季仍然在,冬季仍然在2020 黑黑 潮潮(1 1)黑潮:世界上最强大的海流之一)黑潮:世界上最强大的海流之一 黑潮主干黑潮主干:起源吕宋岛以东海面:起源吕宋岛以东海面经东海经东海和日本南岸和日本南岸延续到东经延续到东经160160成为北成为北太平洋总环流的一部分。太平洋总环流的一部分。分支分支则进入中国近则进入中国近海各海区海各海区1:05:15第三章第三章第三章第三章第三章第三章 中国近海中国近海中国近海中国近海中国近海中国近海 黑潮将太平洋

29、高温高盐海水带到近海海域,黑潮将太平洋高温高盐海水带到近海海域,从而对海区的从而对海区的水文气象产生重大影响水文气象产生重大影响。(如渔场的变动、海雾的消长、渤、黄海的冰如渔场的变动、海雾的消长、渤、黄海的冰情、我国东部的旱涝状况,都与之有关联)情、我国东部的旱涝状况,都与之有关联)台湾暖流:台湾暖流:黑潮在台湾东北向北分出一黑潮在台湾东北向北分出一支进入闽浙沿海支进入闽浙沿海对马暖流:对马暖流:沿着东海大陆坡向东北流动,沿着东海大陆坡向东北流动, 从九州西岸北上一支海流从九州西岸北上一支海流1:05:15第三章第三章第三章第三章第三章第三章 中国近海中国近海中国近海中国近海中国近海中国近海

30、对马暖流是黑潮在东海的最大分支对马暖流是黑潮在东海的最大分支流速和流量显著的流速和流量显著的夏强冬弱夏强冬弱变化:冬季变化:冬季暖流受强北风吹阻而削弱,夏季则增强暖流受强北风吹阻而削弱,夏季则增强气象水文原因:受季风、海水密度梯气象水文原因:受季风、海水密度梯度季节变化的影响度季节变化的影响对马对马暖流暖流分支分支主流转向东北,经朝鲜海峡返回主流转向东北,经朝鲜海峡返回太平洋太平洋绕过济州岛进入黄海,成为绕过济州岛进入黄海,成为黄海黄海暖流暖流1:05:15第三章第三章第三章第三章第三章第三章 中国近海中国近海中国近海中国近海中国近海中国近海 黄海暖流 主支在北黄海折向西经渤海海峡的老铁主支在

31、北黄海折向西经渤海海峡的老铁山水道山水道进入渤海进入渤海。 带来了高温高盐的外海水,有助于半封闭带来了高温高盐的外海水,有助于半封闭的的渤海海水的更新渤海海水的更新。成山角以东向右侧分出一股,汇入西成山角以东向右侧分出一股,汇入西朝鲜沿岸流南下朝鲜沿岸流南下8 8月月分支分支在北纬在北纬3535附近从左侧分出一股与南附近从左侧分出一股与南下的黄海沿岸流汇合。下的黄海沿岸流汇合。1:05:15第三章第三章第三章第三章第三章第三章 中国近海中国近海中国近海中国近海中国近海中国近海 黄海和渤海是潮流强盛的海区,海流相黄海和渤海是潮流强盛的海区,海流相对较弱。这两个海区的海流系统主要由对较弱。这两个海

32、区的海流系统主要由黄海暖流及黄海沿岸流组成。黄海暖流及黄海沿岸流组成。 黄海沿岸流黄海沿岸流是一支流经山东和江苏沿是一支流经山东和江苏沿岸的盐度较低的海流。自渤海湾起,沿岸的盐度较低的海流。自渤海湾起,沿山东北部向东山东北部向东 直达成山角(时称鲁北直达成山角(时称鲁北沿岸流),绕过成山角后进入黄海南部,沿岸流),绕过成山角后进入黄海南部,到达苏北沿岸,并能越过长江浅滩侵入到达苏北沿岸,并能越过长江浅滩侵入东海。东海。1:05:15第三章第三章第三章第三章第三章第三章 中国近海中国近海中国近海中国近海中国近海中国近海 台湾暖流台湾暖流在台湾东北海面从黑潮主干分出后、在台湾东北海面从黑潮主干分出

33、后、沿东经沿东经123123左右流经东海大陆架西部,对该区的左右流经东海大陆架西部,对该区的水文状况影响很大。水文状况影响很大。 台湾暖流表层受季风作用影响,夏强冬弱,其中台湾暖流表层受季风作用影响,夏强冬弱,其中层和深层流向稳定,终年向北,前锋在长江口外层和深层流向稳定,终年向北,前锋在长江口外与黄海沿岸流混合。与黄海沿岸流混合。 东海沿岸流东海沿岸流主要来自长江的冲淡水,其路径随主要来自长江的冲淡水,其路径随季节变化。夏季强大的冲淡水向东北直指济州岛季节变化。夏季强大的冲淡水向东北直指济州岛方向流去;冬季,东海沿岸流在北风吹刮下紧贴方向流去;冬季,东海沿岸流在北风吹刮下紧贴浙闽近岸向南流动

34、,穿过台湾海峡流向南海。此浙闽近岸向南流动,穿过台湾海峡流向南海。此时它与台湾暖流毗邻而反向,二者界限分明。时它与台湾暖流毗邻而反向,二者界限分明。1:05:15第三章第三章第三章第三章第三章第三章 中国近海中国近海中国近海中国近海中国近海中国近海 由此可见,渤、黄、东海的海洋环流,由此可见,渤、黄、东海的海洋环流,是黑潮系统与各沿岸流共同构成的。它是黑潮系统与各沿岸流共同构成的。它们联系紧密,并随着季节变化而调整平们联系紧密,并随着季节变化而调整平衡。衡。(2 2)南海环流)南海环流 最大特点是冬夏两季的流向截然相反。最大特点是冬夏两季的流向截然相反。自海面至约自海面至约200200米米深的

35、水层,海流的路深的水层,海流的路径和强度均随季节而变径和强度均随季节而变化化。1:05:15第三章第三章第三章第三章第三章第三章 中国近海中国近海中国近海中国近海中国近海中国近海 夏季夏季,受西南季风影响,南海东北漂流(即西,受西南季风影响,南海东北漂流(即西南季风漂流)流向东北,主流出巴士海峡汇入南季风漂流)流向东北,主流出巴士海峡汇入黑潮,另一股经台湾海峡入东海。此时,补偿黑潮,另一股经台湾海峡入东海。此时,补偿流来自苏禄海和爪哇海。流来自苏禄海和爪哇海。 冬季冬季,在东北季风影响下,一部分黑潮水从巴,在东北季风影响下,一部分黑潮水从巴士海峡冲入南海,同来自台湾海峡的东海沿岸士海峡冲入南海

36、,同来自台湾海峡的东海沿岸流以及广东沿岸流汇合南下,构成西南漂流流以及广东沿岸流汇合南下,构成西南漂流(即东北季风漂流),并最终将大部分海水输(即东北季风漂流),并最终将大部分海水输入爪哇海。入爪哇海。 南海海域辽阔,盛行季风,由于季风方向同南南海海域辽阔,盛行季风,由于季风方向同南海纵轴基本一致,因而对于漂流的发展特别有海纵轴基本一致,因而对于漂流的发展特别有利。利。1:05:15第三章第三章第三章第三章第三章第三章 中国近海中国近海中国近海中国近海中国近海中国近海海流的环境意义海流的环境意义 1 1 对海洋水文的影响对海洋水文的影响: : (1) (1)参与热量分配参与热量分配: :影响近

37、海水文及海岸带气候影响近海水文及海岸带气候 (2)(2)海流造成水体混合海流造成水体混合, ,对近海盐度分布有重要影响对近海盐度分布有重要影响 2 2 对海洋渔业的影响对海洋渔业的影响 (1)(1)使海洋鱼类动物区系的地理分布复杂化使海洋鱼类动物区系的地理分布复杂化 不同性质的洋流系统不同性质的洋流系统, ,决定不同的鱼类群体决定不同的鱼类群体 (2) (2) 海流是形成渔场的主要环境条件海流是形成渔场的主要环境条件 a a 不同海流系统带来的浮游生物在界面上形成丰富的饵料不同海流系统带来的浮游生物在界面上形成丰富的饵料生物区生物区, ,鱼群游向这一海区索饵鱼群游向这一海区索饵, ,从而形成良

38、好的渔场。从而形成良好的渔场。 b b 冷暖流的交汇,海水涡动混合作用,使下层或海底生物冷暖流的交汇,海水涡动混合作用,使下层或海底生物有机质向表层输送。有机质向表层输送。 1:05:15第三章第三章第三章第三章第三章第三章 中国近海中国近海中国近海中国近海中国近海中国近海潮潮 汐汐 月球质量仅为地球的1/81,离地球只有38万km, 太阳质量虽然是地球的33.3104倍,但与地球的距离达14960104km, 根据万有引力定律,月球对地球的引力要比太阳的引力大2.17倍。1:05:15第三章第三章第三章第三章第三章第三章 中国近海中国近海中国近海中国近海中国近海中国近海 地球中心所受的力正是

39、这两种力的平均地球中心所受的力正是这两种力的平均值,而地球上任何地点所受到的月球和值,而地球上任何地点所受到的月球和太阳的引力,同这一平均值相比大小有太阳的引力,同这一平均值相比大小有别,方向也不同。正是这一引力差使别,方向也不同。正是这一引力差使海海面发生升降面发生升降。所以称之为。所以称之为引潮力引潮力。 引潮力是地球朝向月球和太阳的一面以引潮力是地球朝向月球和太阳的一面以及背向太阳和月亮的一面同时发生的。及背向太阳和月亮的一面同时发生的。朝向的一面称朝向的一面称顺潮顺潮,背向一面称,背向一面称对潮对潮。 (大气潮汐、海洋潮汐、地壳潮汐)(大气潮汐、海洋潮汐、地壳潮汐) 1:05:15第三

40、章第三章第三章第三章第三章第三章 中国近海中国近海中国近海中国近海中国近海中国近海1:05:15第三章第三章第三章第三章第三章第三章 中国近海中国近海中国近海中国近海中国近海中国近海海洋潮汐是海水在天体引潮力作用下海洋潮汐是海水在天体引潮力作用下发生的周期性波动。发生的周期性波动。通常海面周期性的涨落称为潮汐,海通常海面周期性的涨落称为潮汐,海水周期性的水平流动称为潮流。水周期性的水平流动称为潮流。钱塘潮钱塘潮1:05:15第三章第三章第三章第三章第三章第三章 中国近海中国近海中国近海中国近海中国近海中国近海潮汐的复杂性潮汐的复杂性 如果只考虑天文因素,则世界上的如果只考虑天文因素,则世界上的

41、潮汐均应为半日潮。而世界上既有半日潮汐均应为半日潮。而世界上既有半日潮,也有全日潮,又有混合潮,规则潮,潮,也有全日潮,又有混合潮,规则潮,不规则潮。不规则潮。 影响因子:影响因子: 天文因子,海区水的天文因子,海区水的深浅,海盆的形态,海底的地形,海水深浅,海盆的形态,海底的地形,海水自然周期,海水内摩擦力等因素的影响。自然周期,海水内摩擦力等因素的影响。EgEg. . 按天文潮汐推算理论最大潮按天文潮汐推算理论最大潮差为差为 0.8-0.9m0.8-0.9m(大洋中部潮差,沿岸(大洋中部潮差,沿岸地区加大)喇叭形河口地区,受地形束地区加大)喇叭形河口地区,受地形束狭及河底太高底影响,形成涌

42、潮狭及河底太高底影响,形成涌潮钱钱塘江潮(塘江潮(8.93m)8.93m)(8.188.18)1:05:15第三章第三章第三章第三章第三章第三章 中国近海中国近海中国近海中国近海中国近海中国近海 中国近海的潮波系统,主要是太平洋传中国近海的潮波系统,主要是太平洋传入潮波形成的。入潮波形成的。 西太平洋的潮波通过西太平洋的潮波通过两条路径两条路径传入中国传入中国近海:近海:1 1、经琉球群岛之间诸水道进入东经琉球群岛之间诸水道进入东海,海,进入东海进入东海的潮波又分为的潮波又分为两支,两支,主要的主要的一支向西北传播,从而形成东海、黄海和一支向西北传播,从而形成东海、黄海和渤海的潮波系统;另一小

43、部分向南进入台渤海的潮波系统;另一小部分向南进入台湾海峡。湾海峡。 2 2、经巴士海峡进入南海。进入南海的潮经巴士海峡进入南海。进入南海的潮波,主支南贯南海,构成南海的潮波系统,波,主支南贯南海,构成南海的潮波系统,分支则向北转折进入台湾海峡南部。分支则向北转折进入台湾海峡南部。 1:05:15第三章第三章第三章第三章第三章第三章 中国近海中国近海中国近海中国近海中国近海中国近海 潮汐按其性质可分为三类:半日潮、全日潮和潮汐按其性质可分为三类:半日潮、全日潮和混合潮。混合潮。半日潮半日潮是在一个太阴日内是在一个太阴日内(约(约24h50min24h50min) ,出现,出现高潮和低潮各两次,且

44、相邻高潮及相邻低潮的高潮和低潮各两次,且相邻高潮及相邻低潮的潮高均几乎相同,涨潮时和落潮时也几乎相等。潮高均几乎相同,涨潮时和落潮时也几乎相等。 全日潮全日潮是在半月内有连续二分之一以上天数,是在半月内有连续二分之一以上天数,在一个太阴日内只有一次高潮和低潮;而在其在一个太阴日内只有一次高潮和低潮;而在其余日子则是半日潮。余日子则是半日潮。 混合潮混合潮是不正规半日潮与不正规全日潮的总称。是不正规半日潮与不正规全日潮的总称。不规则半日潮不规则半日潮是指虽波动次数同半日潮,但潮是指虽波动次数同半日潮,但潮差不同,涨潮时和落潮时也不等。差不同,涨潮时和落潮时也不等。不规则全日不规则全日潮潮是指半个

45、月内,日潮天数不超过是指半个月内,日潮天数不超过7 7天,其余大天,其余大多数日子为不正规半日潮。多数日子为不正规半日潮。 1:05:15第三章第三章第三章第三章第三章第三章 中国近海中国近海中国近海中国近海中国近海中国近海东海西半部和黄东海西半部和黄海大部,以海大部,以半日半日潮潮为主,而东海为主,而东海东半部、黄海成东半部、黄海成山角以东海区以山角以东海区以及渤海的大部,及渤海的大部,都属都属不规则半日不规则半日潮潮。南海包括中央海南海包括中央海区在内的大部分区在内的大部分区域都为区域都为不规则不规则全日潮全日潮,其余地,其余地方为全日潮区和方为全日潮区和不规则半日潮区不规则半日潮区。中国

46、近海由于海中国近海由于海区形态和海底地区形态和海底地形比较复杂,潮形比较复杂,潮汐性质在各海区汐性质在各海区不相同。不相同。1:05:15第三章第三章第三章第三章第三章第三章 中国近海中国近海中国近海中国近海中国近海中国近海 潮流潮流的变化一般较潮汐更为复杂。各海的变化一般较潮汐更为复杂。各海区中海面开敞的区域常形成区中海面开敞的区域常形成旋转流旋转流,其,其旋转方向多为右旋。旋转方向多为右旋。 但秦皇岛以南,渤海海峡以东,黄海南但秦皇岛以南,渤海海峡以东,黄海南部,东海西部及珠江口以东几个海区为部,东海西部及珠江口以东几个海区为左旋。左旋。1:05:15第三章第三章第三章第三章第三章第三章

47、中国近海中国近海中国近海中国近海中国近海中国近海 潮流的速度除了与潮差成正相关外,地潮流的速度除了与潮差成正相关外,地形的影响亦十分明显。形的影响亦十分明显。 渤海渤海中的海峡处潮流可高于其它处中的海峡处潮流可高于其它处2 23 3倍;倍; 黄海黄海中央的潮流弱于东、西两侧沿岸处中央的潮流弱于东、西两侧沿岸处潮流;潮流; 东海东海的潮流越近岸处,流速越大,长江的潮流越近岸处,流速越大,长江口、杭州湾和舟山群岛附近是我国沿海口、杭州湾和舟山群岛附近是我国沿海潮流最强的区域。潮流最强的区域。 南海南海开阔,潮流相对最弱。开阔,潮流相对最弱。1:05:15第三章第三章第三章第三章第三章第三章 中国近

48、海中国近海中国近海中国近海中国近海中国近海 潮差潮差是在一个潮汐周期内,相邻高潮位是在一个潮汐周期内,相邻高潮位与低潮位间的差值,又称潮幅。与低潮位间的差值,又称潮幅。 最大潮差:某一定时期内的潮差的最大最大潮差:某一定时期内的潮差的最大值,是潮汐的一个重要工程特征值。中值,是潮汐的一个重要工程特征值。中国著名的钱塘江河口潮汐,最大潮差近国著名的钱塘江河口潮汐,最大潮差近9m9m。世界上最大潮差发生在加拿大的芬。世界上最大潮差发生在加拿大的芬地湾,达地湾,达19.6m19.6m。 潮差大小受引潮力、地形和其他条件的潮差大小受引潮力、地形和其他条件的影响,随时间及地点而不同。中国沿海影响,随时间

49、及地点而不同。中国沿海潮差分布的趋势是东海沿岸最大,渤海、潮差分布的趋势是东海沿岸最大,渤海、黄海次之,南海最小。黄海次之,南海最小。1:05:15第三章第三章第三章第三章第三章第三章 中国近海中国近海中国近海中国近海中国近海中国近海 中国中国近海潮差近海潮差分布的地区差异很大,分布的地区差异很大,总总的趋势的趋势是外海潮差较小,越近岸边潮差是外海潮差较小,越近岸边潮差越大,湾口潮差向湾顶递增。越大,湾口潮差向湾顶递增。 各海区中,各海区中,渤海渤海的最大潮差出现在渤海的最大潮差出现在渤海湾和辽东湾顶。湾和辽东湾顶。 黄海黄海由于地形和地转偏向力的作用,东由于地形和地转偏向力的作用,东岸潮差明

50、显大于西岸。岸潮差明显大于西岸。 东海东海西侧潮差大于东侧,浙、闽沿岸为西侧潮差大于东侧,浙、闽沿岸为我国沿海最大潮差区。我国沿海最大潮差区。 南海南海是中国近海潮差最小的区域,但在是中国近海潮差最小的区域,但在我国两广沿岸潮差较大,北部湾顶的北我国两广沿岸潮差较大,北部湾顶的北海潮差为南海潮差之冠。海潮差为南海潮差之冠。 1:05:15第三章第三章第三章第三章第三章第三章 中国近海中国近海中国近海中国近海中国近海中国近海 第二节第二节 海底地貌海底地貌1:05:15第三章第三章第三章第三章第三章第三章 中国近海中国近海中国近海中国近海中国近海中国近海二、中国的海底地貌二、中国的海底地貌中国近

51、海中国近海 内侧内侧是亚洲大陆,是亚洲大陆, 外侧外侧的岛孤海沟将的岛孤海沟将边缘海与太平洋分隔边缘海与太平洋分隔开来,开来, 边缘海中边缘海中围堵沉积了围堵沉积了大陆的大量大陆的大量陆源物质陆源物质。 中国近海中国近海地势地势大体上大体上由西北向东南渐趋加由西北向东南渐趋加深之势。深之势。五岛列岛五岛列岛此线西北构成此线西北构成平缓的大陆架平缓的大陆架区,它在地形区,它在地形和地质构造上和地质构造上实为大陆的延实为大陆的延续部分。续部分。此线以南多为地此线以南多为地形复杂的大陆坡、形复杂的大陆坡、海槽、深海盆以海槽、深海盆以及岛缘大陆架。及岛缘大陆架。1:05:15第三章第三章第三章第三章第

52、三章第三章 中国近海中国近海中国近海中国近海中国近海中国近海海平面海平面海海 沟沟大大 洋洋大大 陆陆 架架河河 口口海底平原海底平原海底高原海底高原1:05:15第三章第三章第三章第三章第三章第三章 中国近海中国近海中国近海中国近海中国近海中国近海大陆架大陆架大陆坡大陆坡深海盆地或深海盆地或深海平原深海平原水下三角洲水下三角洲1:05:15第三章第三章第三章第三章第三章第三章 中国近海中国近海中国近海中国近海中国近海中国近海大陆架大陆架:实际是沿海陆地向海中的:实际是沿海陆地向海中的自然延自然延 伸部分伸部分,实际是大陆的一部分。,实际是大陆的一部分。中国近海大陆架中国近海大陆架堆积型堆积型

53、侵蚀堆积型侵蚀堆积型以堆积为主以堆积为主两种成因两种成因、大陆架、大陆架1:05:15第三章第三章第三章第三章第三章第三章 中国近海中国近海中国近海中国近海中国近海中国近海3 3、沉溺地形沉溺地形。如在各个还区中常有水下古河道如在各个还区中常有水下古河道和古三角洲。和古三角洲。4 4、资源宝库资源宝库。尤其是海底石油储量可观。尤其是海底石油储量可观。 分布在大陆架的石油最丰富,约分布在大陆架的石油最丰富,约1 1千亿吨,占全千亿吨,占全世界石油储量的世界石油储量的1/31/3。2 2、水深水深变化很小变化很小( (在在200200m m以内以内) )。1 1、缓缓的向海中倾斜缓缓的向海中倾斜.

54、 .往往要航行几往往要航行几kmkm或者或者2020多多kmkm才增加才增加1 1m m( (中国近海大陆架的坡度平缓,基本不超过中国近海大陆架的坡度平缓,基本不超过0 00202 ,南海的,南海的略陡也仅略陡也仅0 00101 0 00505 ) )大陆架大陆架特点特点1:05:15第三章第三章第三章第三章第三章第三章 中国近海中国近海中国近海中国近海中国近海中国近海近海近海大陆架发育的有利条件大陆架发育的有利条件1 1、丰富的、丰富的物质来源物质来源。 大河从大陆搬运大量泥沙入海堆积而成;大河从大陆搬运大量泥沙入海堆积而成; 岛屿的冲刷和生物成因堆积。岛屿的冲刷和生物成因堆积。2 2、一系

55、列水下隆脊所围限的、一系列水下隆脊所围限的盆地地形盆地地形。水下隆脊主要呈东北走向。水下隆脊主要呈东北走向。1:05:15第三章第三章第三章第三章第三章第三章 中国近海中国近海中国近海中国近海中国近海中国近海渤海、黄海渤海、黄海整个位于大陆架上整个位于大陆架上东海东海2/32/3,东海是亚洲东部最宽广的大陆架,东海是亚洲东部最宽广的大陆架南海南海的的1/2 1/2 位于大陆架上位于大陆架上台湾以东台湾以东大陆架较狭窄大陆架较狭窄1:05:15第三章第三章第三章第三章第三章第三章 中国近海中国近海中国近海中国近海中国近海中国近海大大陆陆架架海底海底大陆坡大陆坡1:05:16第三章第三章第三章第三

56、章第三章第三章 中国近海中国近海中国近海中国近海中国近海中国近海、大陆坡、大陆坡 大陆坡:大陆坡:从大陆架继续往海中延伸,海底从大陆架继续往海中延伸,海底地势从大陆架外缘向大洋盆地急剧变陡过地势从大陆架外缘向大洋盆地急剧变陡过渡的地方称为大陆坡。渡的地方称为大陆坡。 大陆坡的海底有很多峡谷,深度一般大陆坡的海底有很多峡谷,深度一般2002400m。1:05:16第三章第三章第三章第三章第三章第三章 中国近海中国近海中国近海中国近海中国近海中国近海 中国近海的大陆坡,在东海、南海南部、中国近海的大陆坡,在东海、南海南部、台湾以东的海域台湾以东的海域表现特征为陡峭的阶梯表现特征为陡峭的阶梯和海槽、

57、海沟相伴和海槽、海沟相伴它们是西太平洋新生代的构造活动它们是西太平洋新生代的构造活动带,火山地震频繁。带,火山地震频繁。1:05:16第三章第三章第三章第三章第三章第三章 中国近海中国近海中国近海中国近海中国近海中国近海东海陆坡在宽约东海陆坡在宽约3060海里的范围海里的范围进入冲绳海槽,构成它的西侧槽坡。进入冲绳海槽,构成它的西侧槽坡。平均坡度为平均坡度为105 ,是陆架的,是陆架的63倍。倍。东海东海大陆坡大陆坡南海南海大陆坡大陆坡阶梯状阶梯状大陆架陡坡海槽大陆架陡坡海槽断续相连的断续相连的平平台面(海底高原)中央海盆底部台面(海底高原)中央海盆底部(南海深海)(南海深海)台湾以东海区台湾

58、以东海区陆架狭窄,大陆坡更为陡急。陆架狭窄,大陆坡更为陡急。1:05:16第三章第三章第三章第三章第三章第三章 中国近海中国近海中国近海中国近海中国近海中国近海、海槽与陆缘海盆、海槽与陆缘海盆 我国近海的我国近海的东海东海和和南海南海分布若干海槽。分布若干海槽。 有的海槽将大陆坡分割成阶梯状的几个块段,也有海槽有的海槽将大陆坡分割成阶梯状的几个块段,也有海槽分布在大陆坡底麓分布在大陆坡底麓。形似新月,向东南凸出,总体走向是北东形似新月,向东南凸出,总体走向是北东南西向,和太平洋岛弧近于平行。南西向,和太平洋岛弧近于平行。冲绳海槽冲绳海槽天然分界:东海大陆架琉球群岛岛缘陆架天然分界:东海大陆架琉

59、球群岛岛缘陆架南海海槽南海海槽多沿地堑或断裂发育多沿地堑或断裂发育eg.台湾西南海槽、南沙海槽、西沙以东台湾西南海槽、南沙海槽、西沙以东.以北以北和以南海槽、吕宋海槽。和以南海槽、吕宋海槽。1:05:16第三章第三章第三章第三章第三章第三章 中国近海中国近海中国近海中国近海中国近海中国近海陆缘海盆 其分布在南海中部,深海平原长1500km,最宽处820km,北部海底平坦,水深34004000m,向南缓倾斜,中部水深40004300m,向西南倾斜,南部水深43004400m,其间有一系列近东向或北东向的海山、海丘群。黄岩岛为出露水面的海山。组成物多为玄武岩。1:05:16第三章第三章第三章第三章

60、第三章第三章 中国近海中国近海中国近海中国近海中国近海中国近海 深海平原深海平原 从大陆坡向外延伸就到了广阔的深水大洋盆。从大陆坡向外延伸就到了广阔的深水大洋盆。它是海洋的基本部分,约占海洋总面积的它是海洋的基本部分,约占海洋总面积的78,其深度是,其深度是25006000m。这里。这里海沟纵海沟纵横横,海岭高耸海岭高耸。1:05:16第三章第三章第三章第三章第三章第三章 中国近海中国近海中国近海中国近海中国近海中国近海南海中部,即在中沙群岛和南沙群岛大陆坡南海中部,即在中沙群岛和南沙群岛大陆坡之间,是之间,是北东南西北东南西延伸的深海平原延伸的深海平原深海平原中沿着北东向断裂带还有一系列深海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