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实验建筑”现象的剖析与审视胡期光 【摘要】本文以独特的视角观察、剖析和审视众所关注的“实验建筑”现象,力图廓清其作为中国“先锋建筑”的积极意义和消极影响,指出科学意义上的实验在建筑艺术创造中的真正价值。【关键词】实验建筑 先锋建筑 积极意义 消极因素Abstract:With unique angle of view, phenomenon of Experimental Architecture concerned by populace is observed, analyzed and reviewed. Its active significance and negative inf
2、luence as Chinese Avant-garde Architecture are tried to be outlined. Genuine value of experiment in scientific significance during the creation of architectural art is pointed out.Key Words: experimental architecture; Avant-garde architecture; active significance; negative factors“实验建筑”可能是目前中国建筑界最引人
3、注目的话题之一。各种专业和非专业刊物,乃至电视、网络等媒体,都对其进行了宣传,其影响已经超出了建筑学的“专业”范围,涉及到整个社会文化,因此,被有些学者列为“文化关键词” 1 之一。然而,“实验建筑”至今仍是一个内涵、外延都不十分明确的模糊概念,对于它在中国现代建筑艺术的进步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发挥的作用也是众说纷纭。因此,对这一现象进行深入的剖析和审视是非常必要的。一、“实验建筑”概念的限定:先锋建筑“实验建筑”作为一个描述特定现象的概念,并不是“实验+建筑”字面意思那样简单。“实验”一词在日常中过于宽泛,容易造成概念的模糊和很多歧义,一般的使用者也有相当程度的随意性,这就使我们无法还原其真
4、正的含义。因此,我们根据在“实验建筑”一词之下的内容“所指”,把“实验”的概念,归结为西方艺术中的“先锋”,“实验建筑”即我们所说的“先锋建筑”,在这个语境之中,来阐述相关的问题,以避免由于概念的不清而带来的不便。“先锋”这一概念(又译“前卫”),出自法文avant-garde,原意为“先头部队”、“前面的哨兵(或卫兵)”,西方文艺界用以指称那些走在某类艺术的前面,但尚未得到当时社会的普遍接受,具有探索性(或试验性的)的艺术活动、艺术家和艺术作品。对于“先锋”,我们认为有以下几个基本特征:1. 从动机看:力主独创,思想观念对于现存艺术具有强烈的挑战性,如西方早期先锋艺术对传统的以“模仿”为基础
5、的艺术根本观念的挑战;2. 从过程看:在力求思想观念独创的同时,也力求创作方法的独创,如印象主义以外光环境中的写生取代传统的画室中的创作,现成品艺术和行为艺术等则更是从根本上改变了艺术作品通常的创作方法;3. 从结果看:具体的作品等成果,具有一定的陌生性或新颖性,如创造出前所未有的视觉图式,或者使从未进入艺术的要素进入艺术;4. 从社会看:其成果和社会接受具有一定程度的不定性,先锋的创新往往和新兴的社会生产力和社会新文化联系在一起,其积极性和消极性都有待社会的进一步发展来检验;5. 从历史看:其成果的“先锋性”有一定的时间上的相对性,如19世纪末印象主义是先锋,20世纪初立体主义是先锋,192
6、0年代超现实主义是先锋,而1960年代以后则现成品艺术和行为艺术等是先锋。对于中国的“实验建筑”,在世界范围看,从绝对意义上看,并不完全符合我们所说“先锋”的这些基本特征,很多观念、手法已是西方普遍接受的东西,并不具有“先锋性”。但是,它将这些西方的东西引入中国,对中国现有的建筑艺术产生冲击,在中国特有的环境中表现出相对的“先锋性”。因此可以说,“实验建筑”就是中国特定环境中的、处于初级阶段的“先锋建筑”。二、中国先锋建筑的艺术特征被称为“实验建筑”的中国先锋建筑,大体发端于1990年代初。经过10多年的发展,从最初的一小部分青年建筑师孤独的探索,到如今越来越多的建筑师、艺术家参与其中,社会经
7、济、文化的发展也培养出了越来越多的同情者和支持者(包括“甲方”和受众),先锋建筑不断拓展其影响,越来越引起建筑界乃至全社会的关注。期间,建筑师们进行了多方探索,创作了形形色色的作品。归结起来,主要体现出如下几个方面的艺术特征: 1. 借鉴先锋艺术,在观念的层面上“体验”建筑中国先锋建筑对于先锋艺术的借鉴,一部分直接来自西方,一部分来自中国先锋艺术,并且有很多先锋艺术家参与其中。其主要特征是强调基于观念的心理体验,成果往往不是实际建筑,而是“装置”和“行为”等现代艺术作品。如张永和的早期作品“头宅”、“衫宅”,录像装置“Borderline”,王澍的新近作品“1/2”等;再如一直进行“行为”艺术
8、探索的建筑师李巨川,在1990年代中期就创作了“与一块砖共同生活一个星期”、“在武汉街头划一条30分钟的线”等作品,在其新作“建筑测量24层楼到底有多高?(纪念陈宝莲)”中,更是从独特的视角发掘了对于高层建筑的意想不到的体验(图1)。2. 将西方先锋建筑的观念和手法引入中国的创作语境中国先锋建筑另一个重要的表现就是将西方先锋建筑的观念和手法引入中国的创作语境。一是对于西方先锋建筑在形式上的直接借鉴。如“杭州丰乐桥人防地道口”的“可口可乐罐”意象,直接借鉴西方波普建筑的“现成事物”手法(图2)。再如“北京大学(青岛)国际会议中心”(图3)借鉴了目前西方流行的“剖面”建筑的新手法在剖面设计中完成内
9、部空间的配置并暴露这种配置2。二是对于西方先锋建筑观念、方法的挪用,往往试图加入一些“中国的”因素。如张永和及其“非常建筑”小组对于埃森曼、屈米等人的建筑“生成”、“叠加”等方法的挪用,就选择了汉字作为“生成”、“叠加”的元素,试图与西方有所不同。如他们的郑州小赵宕幼儿园、虎门宾馆等的创作都是如此。3. 探索先锋建筑“中国化”的尝试和努力张永和应用汉字“生成”建筑形式的实例就已经体现了某种“中国化”的尝试和努力。在创作中进行更为明确的追求,并为之大声疾呼的则是赵冰。他明确打出“中国主义”的旗帜,试图寻找到一套真正属于中国的设计方法和理论,并在此思路下,先后创作了“红框系列”、风水系列、招财进宝
10、系列、书道系列和仿佛系列等。在这些作品中,发掘和借鉴了中国的传统建筑和传统文化。如在“书道系列”,他将目光投向中国的传统书法,试图以建筑的造型模拟“狂草”书写的气势(图4)。4. 在形式和空间的务实创造和解决问题的层面上探索在中国先锋建筑近年的发展中,很多建筑师开始从“宏观”的状态向“微观”状态、从空洞的玄想向务实的创造转向。很多人已经不再从“哲学”的宏大命题出发,对“中国西方”的命题也持超然的态度,他们将目光转向现实的建筑形式和空间的创造,以及试图从艺术的角度解决城市环境中存在的现实问题。如刘家琨认为,建筑设计就是“如何面对现实,积极应对,尽可能地使有利的条件和不利的因素最终都成为设计的依据
11、和资源。好的设计就是对这些资源的创造性利用。”3 在这种思路下,他应用最平常、最便宜的材料和最普通的建造技术,进行了一系列形式和空间创造的有益探索(图5、6)。王家浩提出的“极限楼”的概念,则关注解决现实城市环境问题试图以艺术的方式改造“烂尾楼”。在“极限结构”提案中,将“烂尾楼”改造成可供消费的临时性活动空间(图7);在“极限立面” 提案中,用金属网架形成建筑界面,并点缀以灯光、广告等(图8)。这样,城市空间环境中令人头痛的“烂尾楼”,在最经济、快速的条件下,不仅被改造为可供人们使用和活动的空间,而且成为城市空间景观的有机组成部分。三、中国“先锋建筑”的积极意义与消极因素虽然中国先锋建筑已有
12、10来年的发展时间,但相对于中国现代建筑发展的近百年历史,可以说是非常短暂的,而且先锋建筑真正引起关注甚至只是从20世纪末至今的短短几年,因此,它在中国现代建筑艺术发展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还很难全面评价,其影响也没有充分显现出来。但是,我们仍希望通过对先锋建筑的各种艺术活动、理念以及作品的深入分析,发掘和梳理出其发展过程中的一些积极和消极因素,以期在众说纷纭中理出一个头绪。下面将就这一问题展开论述:1、积极因素探索中的有益经验先锋建筑中蕴涵的积极因素,主要体现在其探索过程中积累的有益经验。先锋建筑不同于“常规”的观念、意识和做法,无疑给中国现代建筑带来一定的冲击,促使建筑界对很多问题重新思考。具
13、体地说,这些积极因素主要体现在如下两大方面:(1)作为“先锋”的“思想启蒙”意义首先应该给予肯定的是中国先锋建筑的出发点和总体思路强烈的挑战意识和对原有观念的质疑态度,这正是中国现代建筑发展过程中所长期缺少的。在西方现代艺术和现代建筑的创新活动中,“先锋”是其最为活跃、最具革命性的部分,历史上,几乎所有艺术上的重大突破、“飞跃式”的进步都是由“先锋”转化而来,“先锋”可以说是西方现代艺术和现代建筑不可缺少的“前沿阵地”。中国现代建筑艺术中,长期以来“先锋”的部分是一个“空白”。在“中西”比照的框架中发展,无论对西方引进元素,还是中国传统元素,都主要着眼于如何学习、运用,如何使之互相结合,对这些
14、既有的东西,是接受、改造的态度和做法,缺少质疑和挑战,缺少不择手段的创新。这就造成一直困扰中国建筑师的创作实践的折衷意识和诸多先验的理论假设,因而,一直缺少真正具有突破性的创新成果。因此,中国现代建筑艺术无疑也需要“先锋”这一“前沿阵地”。中国先锋建筑目前方兴未艾,虽然总体上还停留在学习和借用西方“先锋”的初级阶段,还不能说已经填补了“空白”。但其张扬的先锋意识无疑是具有“思想启蒙”意义的。(2)在建筑学专业的教学改革中张扬“艺术性”中国现有的建筑学专业教育存在一个重要矛盾,就是,一方面建筑形式所反映的艺术性几乎成为评论作品成败的惟一标准,但同时,又缺乏建筑艺术的理论和方法的教育。很多学校,包
15、括在国内比较有名的学校的建筑学专业,都仅有一些“应急式”的绘画技巧训练。学生普遍缺少应有的艺术修养,对于现代艺术的认识更为缺乏。这样培养出来的建筑师,必然无法真正理解现代艺术的真谛,也就难以理解现代建筑的艺术精神。因此,很多建筑师的工作根本谈不上是“创作”,而只是例行公事的“设计”。近年来,这些问题已经逐渐被各个学校意识到,并开始了或多或少的改革。在探索先锋建筑的青年建筑师中,不少人是高校教师,而且多任教于新开办的建筑学专业或艺术院校开办的建筑学专业,如张永和、王澍、李巨川等,他们将艺术探索活动与教学结合起来,在教学改革中张扬了“艺术性”,使学生对于现代艺术的观念和手法有一个初步、直观的感受,
16、促使学生从艺术的角度思考建筑的深层问题。如王澍和艾未未在为中国美术学院建筑系第一届学生开设的第一阶段专业课程中,选择了“造房子”:在学生自己夯土的基地上用废弃的材料建一座3米立方的“房子”。最终学生用塑料可乐瓶子完成了他们的作品,从中获得了传统教学方式无法得到的体验(图9)。再如李巨川在为南京大学建筑研究所的研究生开设的课程中,选择“身体的痕迹”、“手的住所”作为主题,借此对“身体体验、身体创造力,以及它们对于建筑的意义”进行考察,使学生通过完成各自不同的作品,开始思考一些从未思考过的问题(图10)。2、消极因素具体作品体现的问题与误区中国先锋建筑,虽然在探索的过程中形成了一些有益的经验,但是
17、,作为探索“成果”的具体作品,却不尽如人意,存在着诸多问题与误区。总结起来,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1)少“原创”多“模仿” 从中国先锋艺术的作品形态来看,明显有取自西方的痕迹,学习和模仿的成分较多,普遍缺少“原创性”对于建筑形式和空间的实质性的创新。借鉴西方先锋艺术和先锋建筑的作品,自然在形式上与西方的同类作品具有很多相似之处。尝试“中国化”的作品也难以摆脱西方的影子,如设定了复杂的“中国化”的规则,却没有生成真正“中国化”的结果。还有一些被宣传为“实验建筑”的作品,不仅在建筑造型和空间方面与西方现代建筑中并不“先锋”的现代建筑没有什么区别,甚至还出现了完全“模仿”西方作品的例子。(2)少
18、“本体”多“边缘”在中国先锋建筑的探索中,涉及建筑本体的创新作品较少,而介于建筑和现代艺术之间的“边缘”作品较多。这些“边缘”的作品确实能够带给人对于建筑、城市等的新体验,但这些体验往往过于“内省”,对建筑空间、形式的“破”与“立”都没有实质性的影响,在向现实的建筑艺术转化方面与西方存在差距。而西方先锋建筑的同类探索,则超越了单纯的“边缘”意义:在其影响下,出现了很多保留了“注重观念”的理念,又扬弃了其极端性,回归了建筑本体的作品。这些作品使观念性的“体验”最终向现实的建筑艺术转化,在“促进建筑艺术进步”的层面上发挥作用。同时,一些在建筑本体外的“边缘”探索,还创造出很多具有建设性的“新产品”
19、,这也是中国先锋建筑所缺少的。这些“新产品”虽然不是通常意义上的建筑,但却能够供人使用,并扩展人们的空间经验。如法国建筑师Gilles Ebersolt 的作品“树屋”(treehouse)(图11)和“外部空间”(outer space)(图12)。(3)缺少对建筑基本目标的关注建筑的基本目标是供人居住、使用,用来满足人的物质、精神需要。从古至今,建筑技术和材料在变、营造方式在变、人们的审美观念也在变,但是,建筑的基本目标一直没有改变。因此,任何先锋的探索都应该给基本目标以充分关注,才能创造出真正有意义的成果。中国先锋建筑从总体上看是缺少这种关注的,无论从建成作品,还是从方案来看都是如此,大
20、多数都只是在形式上下工夫。这并不是说这些作品在使用功能上存在问题,而是说,作为先锋,它们没有能够在拓展建筑基本目标的基础上有所作为。在这方面,国外的一些探索性建筑作品可以给我们以启发。如日本建筑师坂茂(Shigeru Ban)设计的“裸宅”(Naked House),就是试图彻底改变人的居住方式的“实验”:在以往的住宅中,房间都是事先划分的。因此,与其说是按人的居住需要设计了住宅,还不如说是用住宅“规范”了人的居住行为。在坂茂的这座“裸宅”中,房间的分割消失了,整个建筑被处理成一个由乳白色半透明材料围合的单纯的长方体,内部的“房间”则是一系列装有轮子的可以随意移动的方盒子。通过这些类似于装置的
21、方盒子的变动,使住宅的空间形态发生变动,从而将住宅还原成“生活本身”,由居住行为构成空间,而不是由空间构成居住行为。该作品深刻地关注了建筑的基本目标,是值得我们借鉴的(图13)。(4)“思想与实践”的脱节中国先锋建筑的另一个误区是“思想与实践”的脱节。在很多先锋建筑作品中,有一个普遍存在的特点,就是在构思过程中充满了“思辨”的色彩,甚至不厌其烦地引用逻辑推理和哲学语言。但在实际作品的创作中,却与构思中的这种“思辨”存在较大的距离。在很大程度上,使这些构思成为方案说明书中的“文字游戏”,存在着将简单问题“复杂化”的倾向,甚至只是为普通的建筑构件赋予了一个不同的“新”名称,如将普通的连接建筑两部分
22、之间的室外连廊称为“游走路径”、将迈耶式的抽象框架名之为中国的“廊空间”等。造成这种“脱节”现象的原因在于思想本身的问题:一方面,是理论研究的薄弱,缺少对于形式、空间等的深入科学的研究,而且对于所学习和借鉴的西方先锋建筑、先锋艺术等也缺乏在本质上的深刻认识,因此,往往流于形式上的模仿;另一方面,对各门科学和哲学的借鉴,多取实用主义的态度,以之来为自己的创作,甚至模仿“辩护”,因此往往浅尝辄止、断章取义。(5)缺少“新”技术的支持今日西方先锋建筑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与西方“信息革命”(新技术革命)的新生产力萌芽有关,因此,其中一个重要的特征就是体现出与“信息化”有关的“新”技术的支持,如计算机
23、和自动化控制技术、智能化技术等。正是在这些“新”技术的支持下,加上先进的结构和材料技术,先进的施工和工业制造工艺,才使西方先锋建筑的力图体现“信息社会”新美学观念的造型和空间的“实验”成为可能,同时,也因此能够产生一些真正具有挑战性的创新成果,如一些匪夷所思的有机造型、支离破碎的解构空间等,而埃森曼等人从观念“生成”的方式也能够真正“生成”一点新东西。与之相比,中国先锋建筑明显缺少“新”技术的支持:一方面,大多数作品规模小,投资少,限制了新技术的采用,另一方面,中国先锋建筑师对于新技术的理解和掌握程度是主要的障碍。在这种状态下,其作品(包括未实施的方案)难以在空间、形式上“出新”就是势所必然的
24、了。综上所述,现阶段的中国先锋建筑还没有取得多少足以促进中国现代建筑艺术飞跃性进步的“具体”成果。这是由中国社会物质、文化发展的客观状况决定的,不是某些个人的努力能够超越的:西方先锋建筑与生产力的变革、新生产力的萌芽有关,是社会发展内在需要的反映,其“先锋性”是基于挑战性的创新活动的必然结果。而中国社会生产力发展的相对滞后,当社会物质、文化发展需要“先锋”的时候,外国已经早就有了,这样,中国土生土长的“先锋”就很难从自身出现,而只能学习和借鉴外国的东西。由此看来,中国先锋建筑如果要具有世界意义的“先锋性”,在促进中国现代建筑艺术的飞跃进步的层面上有所作为,还有赖整个社会物质、文化的进一步发展。
25、四、“先锋建筑”应回归务实“实验”中国先锋建筑之所以被称为“实验建筑”,是因为评论家和先锋建筑师都看到了其先锋对于西方的相对性,并希望能够在此“旗帜”下容纳更多的青年建筑师的艺术探求,因此,着意强调其探索性和实验性的一面。但是,“实验”的概念却具有更为普遍的意义,而不仅限于“先锋”的方面。辞海上中文“实验”一词的本意是:“为了检验某个科学理论或假设而进行某种操作、从事某种活动”4。在此意义上引申,“实验”就成为一切进步的起点,不仅在艺术、建筑上如此,在科学、文化的方方面面都是如此。对于现代建筑艺术的发展来说,就是一个通过“实验”而“创新”,创新成果通过社会检验而“进步”的过程,这一过程可以用如
26、下框图表述:现代艺术、建筑“进步”的发生过程框图(略)从框图中可以看出,除了“先锋”的实验之外,还有另一种实验:那就是科学意义上的,明显符合艺术发展规律的,务实的实验。很多国外建筑大师都是通过这种意义上的实验,为世界现代建筑艺术进步作出巨大贡献的,如丹下健三、贝聿铭、柯里亚等都是如此。对于中国现代建筑艺术的发展来说,这种科学意义上的、务实的实验是更有意义的,是顺应中国社会物质、文化发展的内在要求的恰当创作思路。实际上,这样的实验在中国建筑师中一直都在进行,老一辈建筑师的探索提供了有益的经验,也产生了不少有意义的优秀作品。彭一刚在发掘和提炼传统园林所特有的、不同于西方的“表现性”因素在“意境”和
27、“情趣”的基础上,进行了面向现代创新的大胆的艺术实验。在形式和空间上,既注重传统的神韵,又“不拘笔墨”。在他创作的山东平度现河公园中,采用了简化、抽象的檐口和梁、柱,大门(图14)和建筑坡屋顶的局部镂空框架,简洁的无装饰的白色栏板,郁秩山庄(图15)的大面积落地玻璃窗以及游船码头重叠在坡屋顶之上的富有韵律感的五个“金字塔形”的四坡顶,都是不拘一格、“抽象”而富有现代感的,同时传统艺术中特有的“诗情画意”也仍然明显存在。在此之后,彭一刚又将这些探索进一步延伸,福建樟浦公园、浙江舟山沈家门小学等作品都是这一实验的延续,在这种延续性中,彰显了“实验”的真正意义,也一步一步具有更强的现代性。齐康在一些
28、纪念性建筑的创作中,立足于“现代性”,突破以往中国纪念性建筑惯常的观念和手法,进行大胆实验。他在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图16)、宁波镇海口海防历史纪念馆、苏中七战七捷纪念碑、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诞生地纪念馆等作品中,探讨了多种现代艺术观念和处理手法,如装置化的空间、形的转化与生成等,作品具有很强的现代性,看不到折衷和生硬的痕迹,造型和空间一气呵成。类似的实例还可以举出不少,此处不一一赘述。这些作品的成功之处,都是通过大胆的实验,在艺术创作的某一方面上有所突破。虽然,这种突破可能不是颠覆性、飞跃性的,但正是这些一点一滴的突破,构成了中国现代建筑艺术的进步过程。在中国现有的社会物质、文化条件下,这种务实的“实验”可能更有意义,其出发点更为脚踏实地:既在建筑的本体上,又在中国的本土上,体现了对于现实的社会文化、审美观念以及具体任务的深刻认识,是自然而然的艺术表达,而不是从某个“泊来”的观念出发,也不依靠某种“玄想”。如今,一些进行先锋探索的青年建筑师也开始向务实的“实验”回归,如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人民版九年级生物下册阶段测试试卷含答案
- 2025年华师大新版选修4化学下册阶段测试试卷含答案
- 2025年沪科版第二册生物上册月考试卷
- 2025年人教新课标七年级生物下册阶段测试试卷含答案
- 2025年粤教沪科版八年级科学上册月考试卷含答案
- 2025年沪教版九年级历史上册阶段测试试卷含答案
- 2025年新世纪版七年级物理上册阶段测试试卷含答案
- 2025年华东师大版必修3历史上册月考试卷含答案
- 2025年度网络文字处理专家劳动合同4篇
- 2025年度智能门窗系统销售安装与升级合同4篇
- 2025年度版权授权协议:游戏角色形象设计与授权使用3篇
- 心肺复苏课件2024
- 《城镇燃气领域重大隐患判定指导手册》专题培训
- 湖南财政经济学院专升本管理学真题
- 全国身份证前六位、区号、邮编-编码大全
- 2024-2025学年福建省厦门市第一中学高一(上)适应性训练物理试卷(10月)(含答案)
- 《零售学第二版教学》课件
- 广东省珠海市香洲区2023-2024学年四年级下学期期末数学试卷
- 房地产行业职业生涯规划
- 江苏省建筑与装饰工程计价定额(2014)电子表格版
- MOOC 数字电路与系统-大连理工大学 中国大学慕课答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