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参考模板_第1页
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参考模板_第2页
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参考模板_第3页
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参考模板_第4页
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参考模板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四 处方中各药化学成分及其药理作用(一) 麻黄麻黄茎主要含有生物碱,麻黄的成分因种而不同。草麻黄茎中生物碱含量约1.3% ,其中l一麻黄碱(I-ephedrine)占6O%以上,其次为d一伪麻黄碱(d-pseu-doephedrine)、微量的lN一伪麻黄碱、麻黄次碱、麻黄噁烷、2,3,4一三甲基苯噁唑烷、3,4一二甲基苯噁唑烷、L一去甲基麻黄碱、d一去甲基伪麻黄碱、苄甲胺及麻黄噁唑酮。挥发油含量为0.25%,油中有2,3,5,6一四甲基吡嗪、l-a一萜品烯醇、萜品烯醇、萜品烯醇一4、月桂烯、二氢葛缕醇等。其中四甲基吡嗪和萜品烯醇的含量为2.26%和1.92%。黄酮类含芹菜素、小麦黄素、山柰酚

2、、芹菜素一5一鼠李糖苷、草棉黄索、无色飞燕草索、3一甲氧基草棉黄索、山奈酚鼠李糖苷、芦丁、白天竺葵苷、白花色苷、无色矢车菊索、槲皮素、4,5,7一三甲基羟基一8一甲氧基黄酮醇一3一O一D一葡萄糖苷、30一一D一吡喃葡萄糖基一5,9,4一三羟基一8一甲氧基黄酮、57,4一三羟基黄酮、4,5,7-三甲基羟基黄酮醇、5,7,4一三羟基黄酮一5一鼠李糖苷、Herbacetin、3-methoxyherbacetin、4,6,7-三羟基黄酮醇鼠李糖苷。有机酸类含对羟基苯甲酸、香草酸、肉桂酸、对一香豆酸、原儿茶酸;还含有麻黄多糖A、B、C、D、E、儿茶酚鞣质、无机元素se及Mo等。中麻黄生物碱含量约为1.

3、1% ,其中l一麻黄碱占3040%麻黄碱占原生药0.31%。木贼麻黄生物碱含量约1.7%,其中l一麻黄碱占8590%。另含有有机酸、鞣质、黄酮苷、糊精、淀粉、果胶、纤维素、葡萄糖及少量挥发油(O124%)。麻黄平喘作用,沿用千年,但其作用及作用机理的探讨 ,直至 20世纪 30年代开始进行。实验研究证明麻黄碱是平喘的有效成分。78(二)细辛细辛的主要成分是甲基丁香油酚(methyleugenol)、a-蒎烯 (-pinene)、-蒎烯 (-pinene)、月桂烯 (myrcene)、细辛醚 (Sarisan)、柠檬油精 (limonene)、黄樟醚 (safrole)、-水芹烯(-phella

4、ndrene)、3-蒈烯 (3-carene)、伞花烃 (p-cymene)、1,8-桉叶素 (1,8-cineole)、-松油烯(-terpinene)、-异松油烯 (-terpinolene)、番桧烯水合物 (sabinenehydrate)、樟脑 (camphor)、优香芹酮 (eucarvone)、4-松油烯醇 (terpinen-4-ol)、对-聚伞花-醇 (p-cymen-ol)、-松油醇 (-terpineol)、爱草脑 (estragole)、3,5-二甲氧基甲苯(3, 5-dimethoxytoluene)、甲基丁香酚(methyleugenol)、三甲氧基甲苯 (trime

5、thoxytoluene)、-古香油烯 (-gurjunene)、-蛇麻烯 (-muurolene)、肉豆蔻醚(myristicin)、正十五烷 (pentadecane)、榄香素 (el-emicin)、 苦 橙 油 醇 (nerolidol)、 -细 辛 脑(asarone)、卡枯醇 (kakuol)、百秋李醇 (patchoulial- cohol)、二十碳烷 (eicosane)、 派 立 托 胺 (pelli-torine)、棕榈酸 (palmitic acid )、冰片 (borne-ol)、 2-甲氧基黄樟醚、萘 (naphthalene) 、正癸烷 (n-decane)、N-异

6、丁基十二碳四烯酰胺 (N-isobutyldodecatetraenamide)。另外还有钾、钠、镁、钙、铁、锰、铜、锌等微量元素。79药理实验表明:挥发油有解热,镇静,镇痛,抗炎,降压和局部麻醉作用,甲基丁香酚为这些作用的有效成分,细辛醚有镇静的作用。甲基丁香酚对支气管平滑肌有松弛作用;细辛醚有一定的平喘,祛痰作用。乙醚提取物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枯草杆菌,痢疾杆菌,伤寒杆菌有抑制作用。(三)干姜干姜油含挥发性成分:-姜烯(-zingiberene),牻牛儿醇(geraniol),-甜没药烯(-bisabolene),橙花醇(nerol),1,8-桉叶素(1,8-cineole),-松油醇(-t

7、erpineol),龙脑(borneol),-水芹烯(-phellandrene),芳樟醇(linalool),甲基壬基(methylnonyl ketone),樟烯(camphene),柠檬烯(limonene),倍半水芹烯(sesquiphellandrene),-姜黄烯(-curcumene)及乙酸孟酯(menthylacetate)等70多种;辛辣成分:6-姜辣醇(6-gingerdione),6-姜辣酮(6-shogaol),8-姜辣烯酮,5-去氧-6-姜辣醇(6-paradol),6-辣辣二醇(6-gingediol),6-姜辣二醇-5-乙酸酯(6-gingediol-5-acet

8、ate),6-姜辣二醇-3-乙酸酯(6-gingediol-3-acetate),6-姜辣二醇双乙酸酯(6-gingediacetate)及6-甲基姜辣二醇双乙酸酯(6-methylgingediacetate)等;二芳基庚烷类成分:姜烯酮(gingerenong)A、B、C异姜烯酮B(isogingerenoneB),六氢姜黄素(hexahydrocurcumin),内消旋-3,5-二乙酰氧基-1,7-双-(4-羟 基-3-甲氧基苯基)-庚烷3,5-diacetoxy-1,7-bis-(4-hydroxy-3-methoxyphenyl)-heptane,3,5-二乙酰氧基-1-(4-羟基-

9、3,5-二甲氧基苯基)-7-(4-羟基-3-甲氧基苯基)-庚烷3,5-diacetoxy-1-(4-hydroxy-3,5-eimethoxyphenyl)-7-(4-hydroxy-3-methoxyphenyl)-heptane,(3S,5S)-二羟基-1-(4-羟基-3,5-二甲氧基苯基)-7-(4-羟基-3-甲氧基苯基)-庚烷(3S,5S)-dihydroxy-1-(4-hydroxy-3,5-dimethoxyphenyl)-7-(4-hydroxy-3-methoxyphenyl)-heptane,(3S,5S)-3,5-二羟基-1,7-双-(4-羟基-3-甲氧基苯基)-庚烷(3S

10、,5S)-3,5-dihydroxy-1,7-bis-(4-hydroxy-3-methoxyphenyl)-heptane,5-羟基-7-(4羟基苯基)-1-( 4-羟基-3-甲氧基苯基)-3-庚酮5-hydroxy-7-(4-hydroxyphenyl)-1-(4-hydroxy-3-methoxyphenyl)-3-heptanone,3,5-二乙酰氧基-7-(3,4-二羟基苯基)-1-(4-羟基-3-甲氧基苯基)-庚烷3,5-diacetoxy-7-(3,4-dihydroxyphenyl)-1-(4-hydroxy-3-methoxyphenyl)-heptane,5-羟基-1-(4

11、-羟基-3,5-二甲氧基苯基)-7-(4)-羟基-3-甲氧基苯基-3-庚酮5-hydroxy-1-(4-hydroxy3,5-dimethoxyphenyl)-7-(4-hydroxy-3-methoxyphenyl)-3-heptanone,5-羟基-7-(4-羟基-3,5-二甲氧基苯基)-1-(4-羟基-3-甲摒 在苯基)-3-庚酮5-hydroxy-7-(4-hydroxy-3,5-dimethoxyphenyl)-1-(4-hydroxy-3-methoxyphenyl)-3-heptanone,(3R,5S)-3,5-二羟基-1,7-二-(4-羟基-3-甲氧基苯基)-庚烷、(3S,5

12、S)-3,5-二乙酰氧基-1,7-双-(3,4-二羟基苯基)-庚烷(3S,5S)-3,5-diacetoxy-1,7-bis-(3,4-dihydroxyphenyl)-heptane及7-(3,4-二羟基苯基)-1-(4-羟基-3-甲氧基苯基)-4-庚烯-3-酮7-(3,4dihydroxyphenyl)-1-(4-hydroxy-3-methoxyphenyl)-hept-4-en-3-one等。 干姜还含6-姜辣磺酸(6-gingesulfonic acid),5-外-羟基龙脑-2-O-D-吡喃葡萄糖甙(angelicoidenol-2-O-D-glucopyranoside)及姜糖脂(

13、gingerglycolipid)A、B、C。80药理实验表明姜有抗炎,镇痛作用;生姜性微温,味辛。能解表散寒,温中止呕。用于治疗风寒感冒,胃寒呕吐,寒痰咳嗽等病症。(四)甘草甘草的主要有效成分是多种三萜化合物和多种黄酮类化合物,另外,还从甘草中分离到香豆素类、氨基酸、生物碱、雌激素和有机酸等。甘草的根和根茎含三萜甙甘草酸(Glycyrrhizic acid),即甘草甜素(Glycyrrhizin),是甘草次酸(Glycyrrhetinic acid,Glycyrrhetic acid)的二葡萄醛酸甙,为甘草的甜味成分,甘草根的水解产物中尚分离出乌热酸,经证明为18一甘草次酸。黄酮成分包括甘草

14、素(Liquiritigemin, 即47一二羟基双氢黄酮)、异甘草酸(Isoliquiritigenin),是与甘草素相应的查耳酮化合物2,4,4一三羟基查耳酮)、甘草甙(Liquifitin即甘草素4一一葡萄糖甙)、新甘草甙(Neoliquintin, 即甘草素7一一葡萄糖甙)、新异甘草甙(Neoisoliquiritin, 即异甘草素一4一一葡萄糖甙)、异甘草素一4一一葡萄糖一一洋芫荽糖甙(Licurazid)等。在从胀果甘草中分离鉴定出4种二苯甲烷衍生物的基础上,又从其微量酸性成分中分离到8种已知化合物,即两种苯丙烯酰苯、菜豆蛋白、2一苯并呋喃、异黄酮(isoderrone)和两种新型

15、二苯甲酰甲烷衍生物。从光果甘草中提取分离出9种已知化合物(甘草异黄酮B,gancaonimG及H,甘草查耳酮A等)和一种新化合物。新化合物分子式是C22H2605,经确定其结构为具有异戊二烯基和2个甲氧基的异黄酮衍生物。国内学者从乌拉尔甘草的根和根茎中分离出一个黄酮,经鉴定为虎耳草甙(Saxifragin)。81药理实验表明,甘草具有镇咳祛痰的作用,18-甘草次酸及其衍生物具有显著的中枢镇咳作用其中作用最强的是甘草次酸胆碱盐,皮下注射1mg/kg就能抑制80的咳嗽发作。(五)五味子 1、木脂素北五味子果实中木脂素含量主要集中在种子上,种子木脂素含量约占果实的90%,我国研究人员先后从北五味子分

16、离出五味子醇甲(Sehisantherrin A)、五味子醇乙(schisandrol B)、五味子酯甲、五味子酯乙(Sehisantherfin B)、五味子甲素(deoxyschisandrin)、五味子乙素(Sehisandrin B)、五味子丙素(Sehisandrin C)、五味子酚、表一加巴辛、安五脂素、6-O-苯甲酰戈米辛O、戈米辛N、白芷酰基戈米辛H等l3种木脂素类化合物。日本研究人员先后从北五味子分离出38种木脂素类化合物。国内外合计分离出五味子木脂素42种。王彦涵等用HPLC对五味子属5个不同种的果实环乙烷提取物甲醇溶液的木脂索成分五味子醇甲、五味子醇乙、五味子酯甲、五味子

17、甲素、表一加巴辛、安五脂素、五味子乙素、6一O-苯甲酰戈米辛O和五味子丙素进行含量测定,求得9种木脂素总含量为北五味子l.96 (最高)、绿叶五味子052%、翼梗五味子098%、小花五味子083%、华中五味子127%。不同产地的北五味子种子木脂素含量不同。陈建军等对长白山6个不同产区北五味子种子己烷甲醇提取物的甲醇溶液,进行高压液相色谱测定,种子中五味子乙素、丙素、醇乙、酯乙(甲)的总木脂素含量无太大差异,平均为1066%;张永煜等对黑吉辽三省及日本l2个北五味子果实样品的氯仿一甲醇提取物甲醇溶液,进行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五味子醇甲、五味子醇乙、白芷酰基戈米辛H、五味子甲素、五味子乙素、戈米辛

18、N、五味子丙素7种木脂素总含量,如成熟度相近没有显著差别,在114 %152%之问,但未成熟果实,因种子所占比例较大,木脂素成分含量较高,随着生长期的延长,果肉所占比例增大,则木脂素成分含量相应减少。日本五味子与中国比较,木脂素成分的种类相差无几,含量差别甚大,日本五味子总木脂素含量082%。2、五味子多糖北五味子果实含有多糖,张兰杰等将样品经DEAE纤维素柱色谱分离后,由洗脱曲线可见,多糖分离为两个峰,1号峰经浓缩、透析、干燥后得到白色结晶,2号峰同样处理后得到黄色粉末,这两种多糖具有不同的化学组成,分别占北五味子果实重量的0387%和0060%。第一次提取所得粗多糖量占总粗多糖量的556%

19、,第二次提取占385%,第三次提取占59%,经Savage法脱蛋白后,多糖损失率为72%。刘放等在恒温的五味子多糖溶液中缓慢地滴加乙醇,当出现沉淀时进行离心,其沉淀物为第一个级分,在上层清液中继续加入乙醇可得到第二级分,这样下去可以得到多糖的47个级分。各级分的颜色随分子量降低而变浅,沉淀物形状、特性粘度等没有变化规律,但差别很大。由于五味子分布的产地不同,多为野生,所以,不同试验者提取粗多糖占北五味子果实重量分别为18 %、6.1%、6.3%、11.98%。3、水溶性成分北五味子果实的水溶性部位有8个已知化合物:原儿茶酸、奎尼酸、柠檬酸单甲酯、5-羟甲基-2-糠醛、4-(3 -甲氧基-4 -

20、羟基-苯基)-2-丁酮-4 O-D-吡喃葡萄糖甙、2-异丙基-5-甲基-1,4-苯二酚l-O-p-D-吡喃葡萄糖甙、2-甲基-5-异丙基-1,4-苯二酚l-O- D-吡喃葡萄糖甙、胡萝卜甙。4、挥发油北五味子种子中挥发油成分主要为各种萜类化合物。单萜类如莰烯、蒎烯、月桂烯、松油烯等相对分子质量为136;倍半萜类如金合欢烯、榄香烯、异石竹烯、古巴烯、依兰烯、8-芹子烯等分子量为204。在以上组分中以古巴烯、a-金合欢烯、a-荜澄茄油烯含量最高(3100%、1489%、903%),三者之和占总挥发油的5492%。此外,挥发油中还有少量的醇、酯、醛、酮及苯和萘的衍生物等。李晓宁等用五味子果实粗粉,提

21、取挥发油(浅黄色),含量14%,含有56个组分,鉴定了其中49个化合物,占挥发油总量的9821%。倍半萜类化合物约占挥发油总量的6O%,两个主要成分是古巴烯(11.93%)和麝子油烯(1437%)。5、其他成分a一葡萄糖苷酶抑制剂,是通过对五味子水浸抽提、超滤、阴阳离子交换树脂组合层析及醋酸铅沉淀后,获得了初步纯化 相对分子量大于5万,可能是大分子糖苷类物质。汪有初等从北五味子果实甲醇提取物的乙酸乙酯部位,经正、反相色谱分离鉴定了3个环二肽,即环(亮一脯)、环(苯丙一脯)、环(苯丙一亮)和一个由3个环二肽组成的混合物,即环(苯丙一缬)、环(苯丙一异亮)、环(苯丙一苯丙)。这3个环二肽组成的混合

22、物由于量少,未能分离得到纯品。他们的含量分别为388%、255%、224%、092%。五味子还含有色素、甾醇、脂肪酸、生育酚等成分。82(六) 黄芩黄芩中主要含黄芩苷(baicalin),黄芩素(baicalein),汉黄芩素(wogonin),汉黄芩苷(wogonoside),黄芩素苷(Scutellarin)。此外还有黄芩素-7-O-糖苷,黄芩黄酮 I和 ,5,7-二羟基一6一甲氧基双氢黄酮,白杨黄素及其苷,木蝴蝶素 A及其葡萄糖醛酸苷 ,二羟基木蝴蝶 素 A,2,5,8-三羟基-7-甲基黄酮 ,2,5,8-三羟基-6,7-甲基黄酮 ,4,5,7-三羟基-6-甲氧基双氢黄酮及新化合物 2,

23、6,5,7-四羟基双氢黄酮 ,2,6,3,5,7-五羟基双氢黄酮 。 黄芩苷异名贝加灵 ,淡黄色细针晶(甲醇)a D18+123(=02,吡啶-水),易溶于 N,N-二甲基甲酰胺和吡啶,可溶于碳酸氢钠、碳酸钠和氢氧化钠等碱液,但在碱液中不稳定 ,渐变为暗棕色 ;微溶于热冰醋酸 ,难溶于甲醇、乙醇和丙酮;几乎不溶于水、乙醚、苯和氯仿 等。可用于急性、迁移性或慢性肝炎,也可用于肾炎或肾盂肾炎。 汉黄芩苷为黄芩中特有成分,黄色结晶 ,230变成红棕色,302变黑分解,微溶于5O乙醇或甲醇,几乎不溶于水或常见有机溶剂,水解后生成汉黄芩素。 黄芩素又名黄芩苷元,黄芩黄素(Noroxylin),黄色针晶(

24、乙醇),mp264265(分解),溶于乙醇、甲醇、乙醚、丙酮、乙酸乙酯和热的冰醋酸,微溶于氯仿和硝基苯,几乎不溶于水,溶于稀氢氧化钠呈绿棕色,遇浓硫酸呈黄色并显绿色荧光。黄芩素有抗组胺和抗乙酸胆碱作用,抑制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对实验性哮喘有效,能显著抑制被动皮肤过敏。 汉黄芩素异名汉黄芩黄质,沃贡宁或次黄芩素,黄色针状结晶(乙醇水溶液或乙酸乙酯-苯),mp203,极易溶于甲醇、乙醇、丙酮、乙酸乙酯,溶于乙醇、乙酸和氯仿,微溶于苯和水,不溶于二硫化碳和石油醚 。83(七) 冰片 从龙脑香的树脂和挥发油中提取的冰片是近乎纯粹的右旋龙脑(dborneo1)。龙脑香的树脂和挥发油中含有多种萜类成分,除

25、龙脑外,尚含萑草烯(humulene)、13一榄香烯(13一elemene)、石竹烯(caryophyllene)等倍半萜,齐墩果酸、麦珠子酸、积雪草酸(asiatic acid)、龙脑香醇酮 (dipterocarpol,Hydroxydammarenone II)、龙脑香二醇酮(dryobalanone)、古柯二醇(erythrodio1)等三萜化合物。从樟科植物樟中提取的天然冰片主成分为右旋龙脑(8178),另外还含有异松油精(295)、一蒎烯 (201)、1,8一桉油素(163)、柠檬烯(162)、莰烯(151)等。从菊科植物艾纳香 Blumea hal-somifera DC中提取的

26、冰片主要含左旋龙脑(1一borneo1),并含少量桉油精 、左旋樟脑、倍半萜醇等。机制冰片是以松节油或樟脑等物质经过化学方法合成而得,除含有龙脑外,还含有大量异龙脑(为龙脑的差向异构体),其整体构成冰片的外消旋体。84药理实验表明,冰片对中枢神经兴奋性有较强的双向调节作用。冰片既有镇静安神作用,又有醒脑作用,具体表现为冰片能缩短戊巴比妥钠持续睡眠时间,还能延长苯巴比妥钠入睡时间,表现出醒脑和兴奋作用。冰片可以通过改善缺血脑组织的血氧供应,进而改善该区域的能量代谢,起到对脑缺血的保护作用。另外还有抗炎和抗菌作用.84(八)石菖蒲 石菖蒲根茎中主要成分为挥发油,其不仅可以提供药用,也是一种香料。含

27、油率随产地不同差异较大,在05327之间,挥发油的主要成分为一细辛醚(0705153)和一细辛醚(00350258),1999年前关于石菖蒲挥发油的化学成分有人详细报道过。近年来高玉琼等测得石菖蒲挥发油中的29个化合物,分别是蒿脑、a一细辛醚、一细辛醚、莰烯、L一龙脑、一榄香烯、甲基丁香酚、吉马烯-B等,这些成分占挥发油的99315。刘春海等经由GCMS联用从挥发油中分离出52种成分,鉴定了39种化合物,其中一细辛醚的含量占挥发油的8375。另有报道采用超临界萃取技术(SFE)萃取石菖蒲精油的成分经分析与水蒸气蒸馏法分离的挥发油的成分有较大区别。除挥发油外,有人测得去油水煎液共有l0个色谱峰,

28、证明了至少含有l0种水溶性成分,近年来鉴定这些水溶性成分为2,3-二氢-3,5-二羟基-6-甲基-4H-吡喃-4-酮,5-羟甲基糠醛,细辛酮,2,4,5一三甲氧基苯甲酸,4-羟基-3-甲氧基苯甲酸,2,4,5-三甲氧基苯甲醛,双甲酰基糠基-醚和2,5-二甲氧基苯醌。除了上述挥发油和水溶性成分外,还含有糖类、有机酸和氨基酸等。洪永福等对石菖蒲中所含多糖进行研究分析表明组成它的单糖为葡萄糖,含量占1222。董玉等就石菖蒲中的游离氨基酸进行了分析研究,测定了其中17种氨基酸的含量(游离氨基酸总含量为 06545),其中8种为人体必需氨基酸,2种为人体半必需氨基酸。近两年又有人首次从石菖蒲中分得一些化

29、合物,分别是香柑内酯(bergapten)、8-异戊二烯基山柰酚(8-prenylka-empfero1)、异紫花前胡内(mannesine)、大黄素(e-modin)、异茴香内酯(isopimpinellin)、galgravin、ve- raguensin、桉脂素,并且是首次从菖蒲属植物中分得 单环氧、双环氧木脂素类成分。85中枢神经系统的作用研究表明石菖蒲对中枢神经系统有双向调节作用,既镇静安神(镇静、抗惊厥),又醒脑开窍(兴奋、抗抑郁),对脑组织和神经细胞有很好的保护作用。药理实验表明石菖蒲有镇静、抗惊厥、兴奋、抗抑郁、脑保护、益智的作用。石菖蒲含有多种解痉平喘成分,尤以挥发油中的细辛

30、醚解痉作用较强。石菖蒲可促进消化,调节胃肠运动,临床多用于胃痛、腹痛。抗癌和致癌作用(九) 猪牙皂 猪牙皂含有丰富的皂苷,Zhang等从其正丁醇部位分离并运用多种核磁共振技术,包括DEPT、DQF-COSY、HETCOR、HMBC、ROESY、HRMS等,共鉴定了19种五环三萜型皂荚皂苷。包括6种齐墩果烷型三萜皂苷 :gleditsiosideH(C74H120 O37)、gleditsiosideI(C68H110O33)、gleditsiosideJ(C74H120O39)、gleditsio-sideK(C73 Hll8 O38)、gleditsia saponin C(C74 H120

31、 O38)、gleditsia saponin E(C69H112O34);糖基上接有一个单萜酸单元的5种齐墩果烷型三萜皂苷:gleditsio-side A(C78 H124 O35)、gleditsioside B(C78 H124 O36)、gleditsiosideC(C84 H134 O42)、gleditsioside D(C84 H134 O41)、gleditsioside Q(C78H124O37);接有2个单萜酸单元的7种三萜皂苷:gleditsiosideE(C94H148O43)、gleditsiosideF(C94 H148 O42)、gleditsioside G(

32、C94 H148 O42)、gleditsioside N(C88H138O38)、gleditsiosideO(C88 H138 O37)、gleditsia saponin B (C94Hl48O44 )、gleditsia saponin C(C94H148O43以及接有3个单萜酸单元的 gleditsioside P(Cl03H160O43).其他类型化合物 猪牙皂中还含有鞣质、蜡醇(hexacosano1)、廿九(nonacosane)、豆甾醇(stigmastero1)、谷甾醇(si-tostero1)等多种成分 。 微量元素 猪牙皂中含铁、锌、铜、锰、镁、钾、钙等微量元素,其中以

33、铁、锌的含量最高。 杨秀培对猪牙皂与大皂角的总皂苷和不同溶剂提取物进行了初步比较研究,结果显示两者的总皂苷含量以及不同溶剂连续提取物的量相当。有关样品的薄层色谱、紫外吸收光谱和高效液相色谱比较分析中,两者均表现出基本相同的特征。药理实验表明猪牙皂具有抗炎,抗过敏,抗病毒,抗菌, 抗肿瘤,改善心肌缺血的作用。86(十)制南星1.生物碱类 Prakash等从 Acurvatum果实的甲醇提取液中分离得到秋水仙碱;印度学者 Chawla Amrjk Sinyh等 1978年在 Atortuosum中分离得到胆碱和水苏碱。 sylvie Ducki等从天南星的块茎中鉴定一生物碱为 aurantiami

34、de acetate。2.苷类 邹晓红等从东北南星和异叶南星中分离到胡萝卜甙。 JeeH,Jung等从 Arisaema amurense Nakai分离到9个二酰基甘油基半乳糖苷类 diacylglycerol(diacylglycery1- galactoside)化合物:(2s)-1-0-十六烷基 -2-0(9Z12Z十八烯基)-3-0-D-吡喃半乳糖甘油; 1-0-(9Z-十八烷基)-2-0-(9Z,12Z-十八烯基础)-3-0-D-吡喃半乳糖基甘油;1-0-十六烷基-2-0-(9Z-十八烯基)-3-0-D-吡喃半乳糖甘油;1-0-十八烷基 -2-0-(9Z,12Z,5Z-十八三烯基)

35、-3-0-D-吡喃半乳糖甘油;(2S)1-0-十八烷基 -2-0-(9Z,12Z-十八二烯基)-3-0-a-D-吡喃半乳糖基 -(1-6)-0-D-吡喃半乳糖基甘油;1-0-十六烷基-2-0-(9Z,12Z-十八二烯基)-3-0-a-D-吡喃半乳糖基-(1-6)-0-D-吡喃半乳糖基甘油;1-0-十六烷基-2- 0-(9Z-十八烯基)-3-0-a-D-吡喃半乳糖基 - (1-6)-0-D-吡喃半乳糖基甘油;1-0-十六烷基-2-0-(9Z,12Z,15Z-十八三烯基)-3-0-a-D-吡喃半乳糖基 -(1-6)-0-D-吡喃半乳糖基甘油;1-0-(9Z,12Z-十八二烯基)-2-0-(9Z,1

36、2Z-十八二烯基)-3-0-D-吡喃半乳糖基甘油。JeeH,Jung等还从东 北天南星(Arisaemaa-murenseMaxim.)中分离到 5个 cerebrosides(脑苷脂类)化合物:1-0-D-吡喃葡萄糖基 -(2S,3R,4E,8Z)-2-2(R)-羟基二十烷基)酰氨基-4,8-十八烯-1,3-二醇;1-0-D-吡喃葡萄糖基-(2S,3R,4E,8Z)-2-2(R)-羟基十八烷基)酰氨基-4,8-十八烯 -1,3-二醇;1-0-D-吡喃葡萄糖基 -(2S,3R,4E,8Z)-2-2(R)-羟基十六烷基)酰氨基-4,8-十八烯 -1,3-二醇;1-0-D-吡喃葡萄糖基-(2S,3

37、R,4E,8E)-2-2(R)-羟基二十烷基)酰氨基-4,8-十八烯 -1,3-二醇;1-0-D一吡喃葡萄糖基 -(2S,3R,4E,8E)-2-2(R)-羟基十八烷基)酰氨基-4,8-十八烯 -1,3-二醇。3. 氨基酸类 从天南星中分离出多种氨基酸,其中包括鸟氨酸、精氨酸、-氨基酸、瓜氨酸、亮氨酸、异亮氨酸、天门冬氨酸、谷氨酸、丝氨酸、甘氨酸、丙氨酸、酪氨酸、缬氨酸、苯丙氨酸、苏氨酸、脯氨酸、蛋氨酸、组氨酸、色氨酸等3O多种。 脂肪酸和甾醇类 目前从天南星中分离得到的脂肪酸和甾醇类不多。主要有三十烷、没食子酸乙酯、四十烷烃、没食子酸、三十七烷、二十六烷、琥珀酸、苯基葡萄糖脎、内酯、亚油酸、

38、亚麻酸等一系列脂肪酸,还有南星甾醇,植物甾醇、甘露醇、-谷甾醇、豆甾醇、谷甾醇、苯油醇、胆甾醇、n-链醇等。另外还有人得到棕榈酸甘油酯,二十五烷酸和二十六烷酸的混合物。 4. 其它 除上述物质以外还有凝集素类,像血液凝集素,淋巴凝集素,精液凝集素,单核外源凝集素等。也含有许多微量元素 Mg、AL、Zn 、Cu、Se、Co、v等 20多种。从东北天南星中分离得到 2-甲基 -3-(z- 丙烯酸甲酯基)-6-亚甲脲基 -3-烯-氢化吡喃为一个新化合物。87(十一) 苦杏仁 药典所载苦杏仁(Semen Armeniacae Amanrum)为蔷薇科(Rosaceae)植物杏(Armeniaca Va

39、l gaffs Lam)、山杏 (Armeniaca Valgaris Lam)和野杏 (ArmeniacaSibirica Lam)的干燥成熟种子,具有降气止咳、平喘、润肠通便作用,临床用于防治咳嗽气喘,胸满痰多,血虞津枯,润燥便秘等苦杏仁主要含苦杏仁苷和苦杏仁油,它们是苦杏仁中主要的活性成分苦杏仁油主要含有棕榈酸、硬脂酸、油酸、亚油酸、亚麻酸等多种不饱和脂肪酸等此外还有苦杏仁酶、蛋白质、多种氨基酸、挥发性成分和微量元素等药理实验表明,苦杏仁苷分解产物氢氰酸等轻度抑制呼吸中枢,起镇咳平喘的作用。88(十二) 矮地茶矮地茶为紫金牛科植物紫金牛A rdisia japonica(Hornsted

40、)BL,是湖南民间草药,常用于治疗咳嗽等肺部疾患,经临床验证对慢性气管炎和肺炎有一定的疗效。全株含岩白菜索(矮茶素I号,bergenin)。槲皮甙(quercitrin),杨梅甙(myrici-trin)、三萜类、冬青萜醇(ilexo1)、2-羟基-5-甲氧基-3-十五碳烯基苯醌,挥发油等。矮地茶挥发油的药理试验表明有平喘作用,但其化学成分国内外未见报道。89(十三) 穿山龙 穿山龙的有效成分主要为甾体皂甙类,包括薯蓣皂甙(Dioscin)、纤细皂甙(Gracillin)和水溶性皂甙。总皂甙水解产生薯蓣皂甙元(Diosgenin)。薯蓣皂甙元的平均含量为093 226。李永茂从水溶性成分中分离

41、出一种酸性物质,有较强的镇咳作用,确定为对-羟苄基酒石酸(Piscidic acid)。此外,根茎中尚分离出少量25-异螺甾-3,5乙烯(25-D-Apirosta-3,5-diene)。后来张永清等对穿山龙中的18种氨基酸作了含量测定,其中总氨基酸含量为6804。90(十四) 桔梗 现代研究表明,桔梗中含有多种皂苷类成分,主要为三萜皂苷,桔梗皂苷D、桔梗皂苷A、桔梗皂苷C等,桔梗皂苷D为主要的镇咳活性成分。桔梗总皂苷经完全水解后得到的皂苷元为三萜酸的混合物。还含有苏氨酸、丝氨酸、谷氨酸、甘氨酸、丙氨酸、蛋氨酸等多种氨基酸,锌、锡、铅、镍、钡、铁、锰、镁、铜等多种微量元素。其他尚含有多聚糖、甾

42、体及其糖苷、脂肪油、脂肪酸等。911皂苷类属齐墩果烷型五环三萜衍生物,结构上的共同特点是C12为烯键和C28为羧基。其苷元结构变化主要发生在C24,有-CH3(I),-CH2OH(II)及一COOCH3(III)几种主要类型。其中(I)是远志酸(polygalacic acid)类,(II)为桔梗皂苷元(platycodigenin)衍生物,为与远志酸类对应,我们将其命名为桔梗酸(platycodic acid)类,(III)为platycodigenic acid衍生物,中文曾将其命名为桔梗酸,为充分反映其结构特点并与(I)、(II)两类对应,现将其重新命名为桔梗二酸类,其英文名仍采用pla

43、tycodigenic acid。这些皂苷的糖苷化主要发生在C3位的羟基,而化学结构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则主要表现在C28糖酯化所连接的不同的糖,这些通过糖酯化连接的糖很不稳定,在提取分离过程中易水解而成甲酯化形式的次级苷。2甾体 桔梗根中含-2菠菜甾醇及其葡萄糖苷,7-豆甾烯醇和-谷甾醇以及白桦脂醇等。3. 多聚糖 桔梗根中含有大量由果糖组成的桔梗聚糖,已鉴定结构的有桔梗聚糖GF2-GF9。此外,桔梗中还含有大量的菊糖。 4. 脂肪油、脂肪酸桔梗根中含油092,且不饱和化合物含量较高。脂肪中亚油酸、软脂酸的含量较大,亚油酸含量达6324,软脂酸为2951。此外还含有亚麻酸和硬脂酸、油酸、棕榈酸等

44、。 5. 维生素 桔梗根中维生素含量丰富。每百克中含有胡萝卜素880mg,维生素B138mg,尼克酸03mg,维生素C1267mg。 6. 氨基酸 桔梗根中含有16种以上的氨基酸,包括8种必需氨基酸,占氨基酸总量的644,总氨基酸含量高达1501,其中包括-氨基丁酸,它是一种神经传导的化学物质,在人脑能量代谢过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7. 无机元素 对桔梗中无机元素进行分析,发现含有17种以上无机元素,包括Cu、Zn、Ni、Mn、Cr、Sr、Fe、V等8种必需微量元素,其中Cu、Zn、Mn含量均较高。 8. 挥发油 桔梗挥发油中有机酸和酯类化合物含量较高,不饱和化合物含量较高,及少量烃类化合物,醇

45、、酚 、醚、醛和酮类等。药理研究研究表明,桔梗具有抗炎、祛痰、镇咳、抗溃疡、降血压、扩张血管、解热镇痛、镇静、降血糖、抗胆碱、促进胆酸分泌、抗过敏及增强人体免疫力等广泛的药理作用。(十五) 射干 射干主要含有异黄酮类化合物,此外还含有酮类、醌类、酚类、二环三萜类、甾类化合物。92 1. 异黄酮类化合物 射干中共分离得到异黄酮及其苷。据报道从射干中分离得到鸢尾苷(tectoridin)及其苷元鸢尾黄素(tectorigenin),野鸢尾黄素(irisflorentin),野鸢尾苷(iridin),白射干素(dichotomin),吉文亮从乙醇提取物的乙醚萃取部位中分得化合物:德鸢尾素(irilo

46、ne)、染料木素(genistein)。刘合刚从射干根茎中分离得到次野鸢尾黄素(Irisflorentin),野鸢尾苷元(Irigenin)。周立新分离得到2个新化合物:3,45,7一四羟基一8一甲氧基异黄酮和八聚异戊二烯类化合物 (polyoctapentene)。吉文亮报道射干中含有射干苷(belamcandin)、甲基尼鸢尾立黄素(thylirisolidone),二甲基鸢尾黄素(dimethyltectorigenin,即甲基尼鸢尾立黄素)、明宁京(紫檀素,muningin)、茑尾甲黄素A(iristectorigenin A)、鸢尾甲黄素B(iristectorigenin B),去

47、甲基次野鸢尾黄素(noririsflorenitin)和3,5,7一三羟基一4,8一二甲氧基异黄酮。 2. 苯醌类化合物 吉文亮报道从射干种子中分离得到1,4一 苯醌衍生物 ardisianone A及其与belamcandol B形成的二聚体belamcandaquinoneA和B。3. 酚类化合物 吉文亮报道从射干种子分离得到2个射干酚belamcandolsA 和 B。 4. 酮类化合物 包括余亚纲等从射干中分得的射干酮(sheganone)和吉文亮报道从射干种子油中分离得到的 4种烯二酮类化合物belamcandones A、B、C和D,含量分别为38、42、l7和3。 5. 二环三萜类化合物 吉文亮报道Abe等从射干中分离得到9个二环三萜类成分:(+)一(6R,10S,llS,14S,26R)一26hydroxy一15一methylidenespiroirid一16一enal、acyl of 1、 isoiridogermanal、 1 6O一acetyl isoiridogermanal、fatty acid esters of iridals、16一Oacetyl of 5、belamcandal(28一acetoxy一14,15一dihydro一26一hydroxy一19一thylidenespir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