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自旋共振实验学习教案_第1页
电子自旋共振实验学习教案_第2页
电子自旋共振实验学习教案_第3页
电子自旋共振实验学习教案_第4页
电子自旋共振实验学习教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会计学1电子自旋共振电子自旋共振(gngzhn)实验实验第一页,共22页。 证实了电子具有不同(b tn)空间取向的自旋磁矩(自旋量子数S的概念) 。 可获得(hud)有关物质微观结构的信息。 磁共振技术的典型应用之一。第1页/共21页第二页,共22页。一、实验一、实验(shyn)目的目的 1. 了解了解“电子自旋电子自旋”的概念及的概念及“电子自旋共振电子自旋共振(gngzhn)”实验方法在现代科学技术中的广泛应用实验方法在现代科学技术中的广泛应用。 2. 掌握用掌握用“扫场法扫场法”观察观察(gunch)共振跃共振跃迁现象的实验设计思想。迁现象的实验设计思想。 3. 测量DPPH中未偶电子

2、的g因子。第2页/共21页第三页,共22页。 泡利因此(ync)获得1945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二、历史背景与广泛应用二、历史背景与广泛应用 1. 泡利不相容原理泡利不相容原理 1924年,奥地利物理学家泡利年,奥地利物理学家泡利(Wolfgang Pauli)为为了解决观测到的分子光谱与正在发展的量子力学之间了解决观测到的分子光谱与正在发展的量子力学之间的矛盾的矛盾(modn),提出了电子在,提出了电子在n与与L之外还有一个新之外还有一个新的自由度的自由度(1925年确认为自旋年确认为自旋)。同时他还提出:一个原。同时他还提出:一个原子中没有任何两个电子可以拥有完全相同的量子态。子中没有任何

3、两个电子可以拥有完全相同的量子态。这就是泡利不相容原理。这就是泡利不相容原理。第3页/共21页第四页,共22页。 2. “自旋自旋(z xun)”概念的明确提出概念的明确提出 1925年,两位年轻的荷兰学生乌伦贝克和哥德斯年,两位年轻的荷兰学生乌伦贝克和哥德斯密特,密特,“为了解释反常塞曼效应为了解释反常塞曼效应”,受泡利不相容原理,受泡利不相容原理的启发,明确提出了电子具有自旋的启发,明确提出了电子具有自旋(z xun)的概念,的概念,并证明了并证明了“自旋自旋(z xun)”就是泡利提出的就是泡利提出的“新自由度新自由度”。 1926年,海森伯和约旦引进自旋年,海森伯和约旦引进自旋(z x

4、un)S,用,用量子力学理论对反常塞曼效应作出了正确的计算。量子力学理论对反常塞曼效应作出了正确的计算。 1927年,泡利引入了泡利矩阵作为自旋年,泡利引入了泡利矩阵作为自旋(z xun)操作符号的基础,引发了保罗操作符号的基础,引发了保罗-狄拉克发现描述相对狄拉克发现描述相对论电子的狄拉克方程式。论电子的狄拉克方程式。第4页/共21页第五页,共22页。 3. “电子自旋电子自旋”概念的理解概念的理解 “电子自旋电子自旋”的假设能够解释当时的假设能够解释当时(dngsh)发现的所有相发现的所有相关实验现象,但很难用经典模型来描绘这种运动。关实验现象,但很难用经典模型来描绘这种运动。 不能将不能

5、将“电子自旋电子自旋”简单理解为像陀螺一样绕自身轴转动简单理解为像陀螺一样绕自身轴转动,如果这样理解就会导出电子表面上的物质的线速度大于光,如果这样理解就会导出电子表面上的物质的线速度大于光速的结论,这与相对论产生了矛盾。速的结论,这与相对论产生了矛盾。 正确理解正确理解“电子自旋电子自旋”是将其作为电子是将其作为电子“内秉的运动内秉的运动”看待看待,它就是,它就是“描述电子量子态的第三个自由度描述电子量子态的第三个自由度”。第5页/共21页第六页,共22页。 4. “电子自旋共振电子自旋共振”实验实验 电子自旋共振电子自旋共振(ESR,Electron Spin Resonance)是一种是

6、一种(y zhn)奇妙的实验现象,也被称为电子顺磁共振奇妙的实验现象,也被称为电子顺磁共振(EPR,Electron Paramagnetic Resonance)。它利用具有未偶电。它利用具有未偶电子的物质在外加恒定磁场作用下对电磁波的共振吸收特性子的物质在外加恒定磁场作用下对电磁波的共振吸收特性,来探测物质中的未偶电子,研究其与周围环境的相互作,来探测物质中的未偶电子,研究其与周围环境的相互作用,从而获得有关物质微观结构的信息。用,从而获得有关物质微观结构的信息。 电子自旋共振现象直到电子自旋共振现象直到1944年才由苏联喀山大学的扎年才由苏联喀山大学的扎沃伊斯基沃伊斯基(E.K.abou

7、chu)在实验中观察到。在实验中观察到。第6页/共21页第七页,共22页。 5. 电子自旋共振实验方法的应用范围电子自旋共振实验方法的应用范围 ESR方法具有灵敏度和分辨率较高,能深入物质内方法具有灵敏度和分辨率较高,能深入物质内部进行细致分析而不破坏样品以及对化学反应无干扰部进行细致分析而不破坏样品以及对化学反应无干扰(gnro)等优点,被广泛应用于多相催化、高分子聚合等优点,被广泛应用于多相催化、高分子聚合、化学交换、化学反应中间产物、高能辐照、新技术晶、化学交换、化学反应中间产物、高能辐照、新技术晶体、半导体、特种玻璃等一系列当代科技重大课题的研体、半导体、特种玻璃等一系列当代科技重大课

8、题的研究中。此外,生物体内含有微量的自由基和过渡金属离究中。此外,生物体内含有微量的自由基和过渡金属离子,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肿瘤致癌、生命衰老等过程子,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肿瘤致癌、生命衰老等过程都跟自由基有关,都跟自由基有关,ESR技术更是在分子水平及细胞水平技术更是在分子水平及细胞水平上研究生物问题不可缺少的工具。上研究生物问题不可缺少的工具。 第7页/共21页第八页,共22页。三、实验原理三、实验原理 1. 电子的自旋磁矩电子的自旋磁矩 电子具有自旋,由量子力学可知电子具有自旋,由量子力学可知(k zh)电子的自旋角动电子的自旋角动量为量为式中式中S为自旋量子数,为自旋量子数,S=1/

9、2。电子的自旋将产生自旋磁矩,。电子的自旋将产生自旋磁矩,其大小为其大小为其中其中g为朗德因子,对自由电子,为朗德因子,对自由电子,g,e为电子电荷,为电子电荷,me为电子为电子质量,质量,B为玻尔磁子,其值为为玻尔磁子,其值为 B=eh/(4 me) =9.27410-24 JT-1。2) 1(hSSpssBsesphgpmeg22(1.3-1)(1.3-2)第8页/共21页第九页,共22页。 2. 电子电子(dinz)自旋磁矩与外磁场作用导致能级自旋磁矩与外磁场作用导致能级分裂分裂 若电子若电子(dinz)处于外磁场处于外磁场B(沿沿z方向方向)中,由于中,由于B与自旋磁矩与自旋磁矩s的作

10、用,其自旋角动量的作用,其自旋角动量ps将对将对z轴发生轴发生进动。按照量子力学的观点,进动。按照量子力学的观点, ps在空间的取向是量子在空间的取向是量子化的,化的,ps在在z方向的投影方向的投影pz为为式中式中m为磁量子数,为磁量子数,m = S,S-1,-S。故。故m可取可取值为值为1/2,自旋磁矩,自旋磁矩s与外磁场与外磁场B的相互作用能为的相互作用能为2hmpzBmgBphgBEBzBs2(1.3-3)(1.3-4)BgB21第9页/共21页第十页,共22页。 此时如果有一个频率为的电磁波作用于电子,且满足h = E的条件,原来(yunli)处于下能级的电子就有可能吸收电磁波的能量跃

11、迁到上能级。这种现象就被称为电子自旋共振。 因此,无外磁场(cchng)时的一个能级(E=0),在外磁场(cchng)B中,由于B与自旋磁矩s的作用,将分裂为两个能级,如图(1.3-1)所示。分裂产生的两个能级间的能量差为BgBgBgEBBB2121(1.3-5)E = 0E=gBB/2E= -gBB/2BE0图1.3-1 外磁场中自旋磁矩导致能级分裂示意图h3.电子自旋共振电子自旋共振 h = g B B (1.3-6)被称为共振条件。第10页/共21页第十一页,共22页。 4. 使共振现象使共振现象(xinxing)持续出现的实验方持续出现的实验方法法 当当与与B的关系从不满足共振条件变为

12、满足的关系从不满足共振条件变为满足共振条件的瞬间,共振条件的瞬间,-gBB/2能级上的电子吸收电能级上的电子吸收电磁波的能量跃迁到磁波的能量跃迁到gBB/2能级,我们可以检测能级,我们可以检测到电磁波能量的变化从而得知发生了共振现象到电磁波能量的变化从而得知发生了共振现象(xinxing)。 但是当但是当与与B的关系长时间满足共振条件时的关系长时间满足共振条件时,共振现象,共振现象(xinxing)还会持续出现吗?还会持续出现吗?第11页/共21页第十二页,共22页。 在热平衡条件下,处在gBB/2能级和-gBB/2能级上的电子数应满足玻尔兹曼分布,两个能级上的电子数N2、N1的比值为 N2/

13、N1 = exp - (E2-E1) / kT (1.3-7) 式中k为玻尔兹曼常数,T为热力学温度。通常情况下都满足E2-E1 kT 的高温近似条件,上式可写成 N2/N1 = 1- (E2-E1)/kT =1- gBB/kT (1.3-8)显然(xinrn),外加磁场越强,温度越低,两个能级上的粒子数之差越大。第12页/共21页第十三页,共22页。 当与B的关系长时间满足共振条件时,由于共振跃迁使两个能级上分布的电子数的比值大于玻尔兹曼分布对应的比值,便会产生从高能级到低能级的自发跃迁。在自发跃迁与共振跃迁达到平衡时,自发跃迁辐射的能量与共振跃迁吸收的能量相等,我们(w men)就无法继续

14、观察到共振现象的存在。第13页/共21页第十四页,共22页。 为了使与B的关系在不满足共振条件与满足共振条件之间产生周期性变化以便我们可以持续(周期性)地观察到共振现象产生的信号,可以采用以下(yxi)两种方法: (1) 保持不变,使B周期性改变来满足共振条件。这种实验方法称为“扫场法”。 (2) 保持B不变,使周期性改变来满足共振条件。这种实验方法称为“扫频法”。 实现“扫频法”的技术难度较大,实际应用中通常采用“扫场法”。第14页/共21页第十五页,共22页。B0)sin(0tBBBmBIttBghB扫场法:扫场法:第15页/共21页第十六页,共22页。 5. 标准样品(yngpn)DPP

15、H的分子结构 本实验使用的样品(yngpn)为DPPH(Di-Phehcryl-Picryl-Hydrazal),化学名称是二苯基苦酸 基 联 氨 , 其 分 子 式 为 : ( C 6 H 5 ) 2 N -NC6H2(NO2)3,如图所示。其 图1.3-2 DPPH结构图第2个N原子少了一个共价键,有一个未偶电子,是一个稳定的自由基,它在外磁场(cchng)中便可以产生电子自旋共振现象。本实验要求测定这个未偶电子的g因子。第16页/共21页第十七页,共22页。6.电子自旋共振电子自旋共振(gngzhn)与塞曼效应的与塞曼效应的区别区别 电子自旋共振研究的同一(tngy)电子状态(基态)的不

16、同塞曼能级本身之间的跃迁,这种跃迁只发生在相邻的塞曼能级之间。而塞曼效应则研究的是不同电子状态的能级间的跃迁。E2E1EBMJ3 21 21 23 23 21 21 21 2塞曼效应电子自旋共振图1.3-3电子自旋共振与塞曼效应第17页/共21页第十八页,共22页。魔T四、实验仪器四、实验仪器(yq)介绍介绍电子自旋共振电子自旋共振(gngzhn)实验实验固体微波源固体微波源:在3cm固态微波电源作用下,可由其体振荡产生波长约为3cm的微波信号。调节其上的螺旋丝杆可对微波信号的频率进行微调。隔离器隔离器:只允许微波单向通过,用于防止回波信号损坏微波源。可变衰减器可变衰减器:垂直波导宽壁中线沿纵

17、向插入吸收片以吸收部分传输功率,调节其插入深度或离宽壁中线距离,可改变微波输出功率大小。频率计频率计:通过螺旋丝杆调节其谐振腔与微波频率达到匹配时,可产生较强的谐振吸收。后续微波通道上的检波器检测到这个谐振吸收信号时,可根据螺旋丝杆读数查表确定微波的实际频率。魔魔T:是一种互易无损耗四端口网络,与低频桥式线圈相对应,故又称桥式接头,有“双臂隔离,旁臂平分”的特性。当单螺调配器一侧与样品腔一侧状态匹配时,输出到检波器的信号幅度最小。单螺调配器单螺调配器:改变探针深入到波导内的深度和水平位置时,可以改变此臂反射波的振幅和相位。第18页/共21页第十九页,共22页。样品谐振腔的调谐与微波(wib)磁

18、场分布: 图1.3-5 TE104模的电磁场结构(jigu) 调节短路活塞,使腔长等于半个波导波长的整数倍( )时,腔谐振。谐振时,电磁场沿腔长度方向出现 个长度为 的驻立半波,此即TE10n模式。驻立半波空间内的闭合磁力线环平行于波导宽壁,且同一驻立半波空间磁力线环的方向相同,相邻驻立半波空间磁力线环的方向相反。2glnn2g相邻两驻立半波空间交界面处,微波横向磁场同向,强度最大,而微波电场最弱,满足样品共振吸收强、非共振的介质损耗小的要求,是安置被测样品最理想的地方。2)2/(1/ag第19页/共21页第二十页,共22页。五、实验内容和要求五、实验内容和要求 观察电子自旋共振实验现象,并测定观察电子自旋共振实验现象,并测定实验样品实验样品(DPPH)中未偶电子的中未偶电子的g因子。因子。提示提示(tsh):测出产生共振信号时微波频率:测出产生共振信号时微波频率 与稳恒磁场与稳恒磁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