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经济学》word版全文讲义_第1页
《国际经济学》word版全文讲义_第2页
《国际经济学》word版全文讲义_第3页
《国际经济学》word版全文讲义_第4页
《国际经济学》word版全文讲义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国际经济学讲义主讲:聂文星引入: 在课程开始前播放一些与国际经济学有关的视频资料,引起同学们的兴趣与参与意识,然后作一个简要的开场白,逐渐导入并介绍本章的主要内容。本章内容介绍介绍国际经济学的研究背景、研究对象、主要内容、主要特征及国际经济学的发展一、国际经济学的研究背景国际经济联系(纽带)贸易联系(Trade):商品(goods)、服务(serviced金融联系(Financed :对外借款(foreign debt)、 对外投资(foreigninvestment)、汇率( exchange rate)s实业联系(Business :跨国公司(multi-national corporat

2、ions)、全球生产(global production)(一)经济相互依赖(开放经济)的影响可获得国内没有的原材料和能源可获得更加廉价的产品可获得国内缺乏的投资或资金国际竞争可提高效率可缓解国内的通货膨胀压力可抑制国内工资上涨经济易受外部扰动的影响国内财政政策对经济的影响受到制约补充:关于国际贸易的常见误解辨析“国际贸易是零和博弈。” 贸易对双方有利。“进口不利,出口有利。” 你不从别国购买,别国也就没有收入,不能从你这购买。“关税和配额能够保护工作职位。 ” 削减进口使得出口变得困难,会导致其他工作职位失去。(二)经济全球化技术进步(Technological change):生产(Pro

3、duction)通讯与信息(Communication & information )运输(Transport)贸易投资自由化(Liberalization of trade & investment):削减关税、非关税壁垒(Tariff, non-tariff barrier reductions)金融业务自由化(Liberalized financial transactions)国际金融市场的发展(International financial markets)补充:经济全球化的浪潮第一次浪潮:18701914关税壁垒削减运输进步第二次浪潮:19451980协议降税富国专

4、业化分工穷国没有跟上第三次浪潮:1980目前新兴市场的兴起国际资本流动越来越重要、国际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及主要内容(一)国际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一一国际经济关系(二)国际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国际贸易理论国际贸易纯理论国际贸易政策贸易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国际金融理论外汇理论与政策国际收支调节理论与政策国际货币制度、国际经济学的主要特征国际经济学的两大特征国际交易不同于国内交易。劳动力与资本的流动性贸易壁垒货币不同国际经济关系发生于各个独立的经济实体之间。各国政策目标不同政策的外部性、国际经济学的发展(一)国际贸易理论的发展历程亚当斯密(Adam Smith)大卫李嘉图(David Ricardo)穆勒、马

5、歇尔和埃奇沃思等(Mill, Marshall & Edgeworth )哈伯勒、勒纳、里昂惕夫和米德等(Harberler, Lerner, Leontief & Meade)赫克歇尔和俄林(Hechscher & Ohlin)林德、波斯纳、伏铂尔和弗农等(Linder, Posner, Hubauer & Vernon)克鲁格曼、赫尔普曼、布兰德和斯潘塞(Krugman,Helpman, Brander &Spencer)补充:“国际贸易基础的决定因素”图示(二)国际金融理论的发展历程“价格铸币流动机制”凯恩斯的乘数理论布雷顿森林体系(“特里芬难题”

6、)“蒙代尔弗莱明模型”国际收支的货币分析法资产组合模型跨时分析方法课程安排总学时:34学时授课包括(复习、答疑):28学时课堂讨论与案例分析:4学时考试:2学时教材:李坤望主编:国际经济学(第二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成绩结构课 堂 参 与 得 分 : 30分考勤、提问、发言等:10分小组讨论与课堂讨论:20分作业得分:10分平时作业(抽查):10分期末考试得分 (闭 卷 ) : 60分附加说明:小组讨论之要求45人为一组每个组选一位组长(讨论召集人)讨论选题(属国际经济学范畴)由各组自定讨论过程和内容要进行记录并上交各组组内对每位组员进行评定和打分(10分制)讨论成果通过 讨论课”

7、进行展示1015分钟,要求制作PPT由全班对各组的展示进行评定和打分(10分制)每位同学的讨论得分等于上述二者之和。第一章 国际贸易理论的微观基础先简要介绍一下本章的内容结构国际贸易理论的研究对象与目的国际贸易理论的基本分析方法与模型框架国际贸易研究方法的特点主要分析工具封闭条件下的一般均衡开放条件下的一般均衡贸易利益国际贸易的起因一个没有贸易的假想世界国际贸易的起因第一节 国际贸易理论的研究对象与目的、国际贸易理论的研究对象国际贸易:狭义上,国际贸易系指商品(或货物)的跨国流动;广义上,国际贸易既包括商品贸易也包括要素贸易。国际贸易的理论基础:微观经济学。、国际贸易理论的研究目的生产要素在国

8、际间和国内的流动程度的差别引起的对国际间资源配置问题的研究;现实中人为的贸易障碍对经济和福利的影响。第二节 国际贸易理论的基本分析方法与模型框架、国际贸易研究方法的特点(较详细地说明)不涉及货币因素。在分析框架上,贸易理论模型大都假定世界上只有两国、两商品(或部门)、两要素。多采用一般均衡分析方法。静态或比较静态分析。、介绍主要分析工具(一)生产可能性边界与供给1. 生产可能性边界:(引导学生回顾其)基本假设:( 1)商品市场和生产要素市场完全竞争;( 2)商品的生产技术条件既定且规模收益不变;( 3)生产要素的总供给固定不变;( 4)生产要素可在各部门间自由流动;( 5)生产要素都充分利用;

9、( 6)经济活动中不存在外在性(externality)。回顾生产可能性边界的推导生产可能性边界图示(图1 2)2. 机会成本:机会成本递增图示见图1 2( a)机会成本不变图示见图1 2( b)3. 商品市场均衡:均衡条件:相对价格等于机会成本均衡图示说明(图 1 3)(二)消费者偏好与社会无差异曲线社会无差异曲线图示(图 1 4)三、封闭条件下的一般均衡(一)回顾一般均衡条件与均衡解1 6,图1 7)(三)封闭的相对价格差与国际贸易的发生图示说明(图 1 8,图1 9)四、开放条件下的一般均衡(一)一般均衡条件与均衡解图示(图 1 10)(二)用图示方法说明国际均衡价格的决定图示说明(图

10、1 11 ,图 1 12,图1 13)五、贸易利益(一)贸易利益的衡量通过无差异曲线所体现的社会效用水平变化来衡量(图示,见图1 14)(二)贸易利益的分解图示(图1 15)交换利益及其图示:个人或国家之间拥有不同的商品禀赋或偏好,通过商品交易均可改善各自的福利(图中Ui到U2);专业化利益及其图示:个体或国家之间通过专门从事其效率相对最高的生产来获得额外的利益(图中 U2到U3 ) 0第三节 国际贸易的起因、一个没有贸易的假想世界先图示介绍没有两国贸易(在封闭条件下,两国产品的相对价格相同)的两种情形(图1 16,图1 17)然后归纳两国没有贸易的充分必要条件( 1)两国相同商品的生产函数相

11、同;( 2)两国相对要素禀赋相同;( 3)两国消费偏好相同;( 4)规模收益不变;( 5)两国的商品市场和要素市场都是完全竞争的,且不存在外部经济性。、国际贸易的起因生产技术差异要素禀赋差异需求方面的差异不完全竞争和规模收益递增本章小结国际贸易理论以微观经济学原理为基础,讨论世界范围内的资源配置问题。微观经济学中的一般均衡分析也是国际贸易理论中的主要研究方法,最常用的国际贸易模型的结构形式为两个国家、两种产品(或部门)和两种要素。在完全竞争的假设前提下,封闭条件下的相对价格差是国际贸易产生的基础,相对价格差决定了比较优势的表现。国家间的供给、需求方面的差异是造成相对价格差的根源。贸易后,国际均

12、衡价格由两国的供需共同决定,国际均衡价格处于两国封闭下的相对价格之间。国际贸易对参加贸易的各方都有好处,贸易利益包括交换利益和专业化利益。在规模收益不变、完全竞争市场的前提下,具有同等技术、要素禀赋和偏好的国家,将会有同样的封闭条件下的相对价格,因而也就没有进行贸易的动机。因此,各个国家必须在这些方面至少一个方面有所差别,才能产生比较优势,从而引发国际贸易。古典贸易理论先介绍 本 章 结 构古典贸易理论的演变 劳动生产率差异与国际贸易模型基本结构 绝对优势与比较优势李嘉图比较成本理论的图示 古典贸易理论的验证与评价第一节 古典贸易理论的演变、亚当斯密对于国际贸易学说的贡献亚当斯密生平与学术贡献

13、简介:亚当斯密(Adam Smith, 17231790年)是资产阶级经济学古典学派的主要奠基人之一,也是国际分工国际贸易理论的创始者,是倡导自由贸易的带头人。他曾任大学教师、私人教授、海关专员、大学校长等。亚当斯密在1776年发表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Inquiry into the Nature and Causes of the Wealth of Nation) s , 简称 国富论( The Wealth ofNations),批判了重商主义,创立了自由放任(Laissez-Fai® 的自由主义 经济理论。亚当斯密的绝对优势理论1、 关于分工与国际分工的思想分工可以提

14、高劳动生产率分工的原则是绝对优势或绝对利益国际分工的基础是有利的自然禀赋或后天的有利条件(即绝对优势)2、 关于国际贸易的基本思想用本国的优势产品去换取本国的劣势产品。各国按照各自的有利条件进行分工和交换,将会使各国的资源、劳动力和资 本得到最有效的利用,将会大大地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增加物质财富,并使各 国从贸易中获益。二、李嘉图提出的比较优势理论大卫李嘉图(David Ricardo, 17721823年)生平简介:著名的英国经济学家,是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完成者。他出身于一个交易所经纪人家庭,14岁开始从事交易所活动,25岁便成为百万富翁。1809年,他开始钻研政治经济学,其处女作黄金的

15、价格(1809年)使他一举成名,后来他又当选为国会议员,倍受政府要员的青睐。其主要代表作是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 The Principles of Political Economy and Taxation, 1817)。大卫李嘉图发展了亚当斯密的观点,认为各国不一定要专门生产劳动成本绝对低(即绝对有利)的产品,而只要专门生产劳动成本相对低(即利益较大或不利较小)的产品,即参与国际分工,便可进行对外贸易,并能从中 获得贸易利益和实现社会劳动的节约。李嘉图从个人的例子出发论述道:如果两个人都能制造鞋和帽,其中一个人在两种职业上都比另一个人强一些,不过在制帽上只强 1/5或20% ,而在制鞋

16、上则强1/3或33%,那么这个较强的人专门制鞋,而那个较差的人专门制帽, 岂不是对双方都有利?”李嘉图由个人推及国家,认为国家间也应按 两优相权取其重,两劣相衡取其 轻”的比较优势原则进行分工。假定一个国家在两种商品的生产上都处于绝对有利地位,但有利的程度不同, 而另一个国家在两种商品的生产上都处于绝对不利的地位,但不利的程度也 不同。在此情况下,前者应专门生产比较最有利(即有利程度最大)的商品, 后者应专门生产其不利程度最小的商品,通过对外贸易,双方都能取得比自 己以等量劳动所能生产的更多的产品,从而实现社会劳动的节约,给贸易双 方都带来利益。第二节劳动生成产率差异与国际贸易一、模型基本结构

17、基本假定:生产要素只有一种劳动;劳动在一国之内是完全同质的;劳动在一国之内可自由流动,在国际间不能流动;规模收益不变;商品和劳动市场都是完全竞争的;不考虑运输成本和其他交易费用;两国的生产函数不相同;两国的消费者偏好相同。归纳:2>2X1模型(两个国家、两种产品、一种要素)A和B两国的X和Y两种产品的生产函数、绝对优势与比较优势李嘉图认为生产成本取决于劳动投入,商品的生产成本或价格与其劳动生产 率成反比。表 2-1(a)表 2-1(b) 表 2-2(a) 表 2-2(b)现在分别在两种情形下放弃A、B两国生产技术差异的两个实例 绝对优势与比较优势(逐次显示以下 表格):两国的单位产出所需

18、的劳动量两国的单位产出所需的劳动量两国的劳动生产率两国的劳动生产率1个单位处于绝对劣势地位/比较劣势地位的部门生产,专业化分工后的净效果比较(表格显示):表2-3(a)国际分工后生产变化的净效果表2-3(b)国际分工后生产变化的净效果归纳结论:李嘉图的比较优势学说比斯密的绝对优势学说更具有普遍意义。只要两国间存在成本上的差异,即使其中一国处于全面的劣势地位,国际贸易仍会发生,而且可以使所有国家获利。由此引出:古典贸易理论关于绝对优势与比较优势的概念。三、李嘉图比较成本理论的图示(一)生产可能性边界(A国)A、B两国的生产可能性曲线(图2-1)(二)封闭条件下的相对价格在封闭均衡状态下,A、B两

19、国的相对价格由各自的生产可能性边界与社会无差异曲线相切决定(三)国际均衡价格A国X商品过剩供给曲线的导出(图2-2)A国过剩供给曲线与B国过剩需求曲线的交点决定的国际均衡价格(图 2-3,图 2-4)(四)贸易后的一般均衡贸易后A国完全专业化生产和出口 X,进口 Y; B国完全专业化生产和出口 Y, 进口X。图示(图2-5)(五)贸易利益从贸易前后社会无差异曲线的移动来判定:贸易后社会无差异曲线均向上移动,因此,贸易改善了两国福利水平;从资源配置的角度来判定:以A国为例,开放后放弃1单位Y的生产,转而生 产X,再用X与B国交换Y,所得的Y商品数量大于A国自己生产所得的数量。第三节 古典贸易理论

20、的验证与评价迈克道格尔(MacDugall)对李嘉图贸易理论的实证检验与评价:以1937年为 例,考察了美国与英国各行业的出口绩效与劳动生产率之间的关系(表格显示):表 2- 4 迈克道格尔对李嘉图贸易理论的检验结果斯特/恩(Robert Stern)的实证检验及其评价。本章小结古典贸易理论起源于亚当斯密,后经李嘉图和穆勒等的发展和补充,日趋完善。亚当斯密从各国生产成本的绝对差异角度解释了国际贸易的基础。李嘉图则更进一步,从更一般的意义上,论证了各国依据劳 动 成 本 的 相 对 差 异 (比较优势)进行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可以改善各自的福利。从本质上讲,古典贸易理论是从生 产 技 术 差 异

21、 的角度来解释国际贸易的起因与影响的。只不过在古典生产函数中,劳动是唯一的生产要素,因此,生产技术差异就具体化为劳动生产率的差异,在这种情况下,劳动生产率差异就是国际贸易的一个重要起因。要素禀赋理论本章结构要素禀赋理论基本模型H-O理论要素价格均等化理论要素积累与国际贸易要素禀赋理论的验证与补充第一节 要素禀赋理论的基本模型先介绍要素禀赋理论与古典贸易理论的两点区别、要素禀赋要素禀赋:指一国所拥有的两种生产要素的相对比例。如果一国的要素禀赋(K/L )大于他国,则称该国为资本(相对)丰富或劳动(相对)稀缺的国家;反过来,他国为劳动丰富或资本稀缺的国家。用表格资料加以说明:表 3-1 部分国家

22、1990年人均资本存量要素禀赋的衡量及其图示(图 3 1)、要素密集度要素密集度(Facto门ntensity):指生产某种产品所投入两种生产要素的比例。这也是一个相对的概念,与生产要素的绝对投入量无关。两种商品的资本劳动投入比例为:kx=Kx/Lx , ky=Ky/Ly,若kx>ky ,则X是资本密集型产品,Y是劳动密集型产品。两点说明要素密集度图示(图3 2)三、模型基本假设两国相同部门的生产函数相同;两国消费者偏好相同;规模收益不变;所有商品市场、要素市场都是完全竞争的;两国的生产要素供给是既定不变的;假设A国为资本丰富的国家,B国为劳动丰富的国家;生产要素在一国之内可自由流动,在

23、国际间不能流动;X、Y的生产技术不同,假设X为资本密集型产品,Y为劳动密集型产品;不存在运输成本或其他贸易障碍。总结:由以上假设可知,A、B两国除要素票赋不同外,其他一切条件都 是完全相同的。第二节H-O理论一、要素禀赋差异与相对供给差异在两国生产技术条件相同的情况下,要素禀赋差异最终会导致相对供给能力的差异。可以通过考察两国生产可能性边界的偏向性来进行判断两国供给能力的差异(图示,见图3 3,图3 4)二、封闭条件下的相对价格如图 3 5所示:PA<PB,即A国在X商品上具有比较优势,而B国则在Y商品上具有比较优 势。亦即 资本丰富国家在资本密集型产品上具有比较优势,劳动丰富国家在劳动

24、密集型产品上具有比较优势。三、H-O定理开放后,A国将出口 X,进口 Y, B国则相反。因此,A国X的相对价格将 上升,B国X的相对价格将下降,最终两国价格趋于一致,即两国面对相 同的国际均衡价格。国际均衡价格Pw由A、B两国的相互需求共同决定。(如图36)图示贸易三角AQaOaCa和AQbObCb (图3 7)H-O定理:根据比较优势原则,一国出口密集使用其丰富要素的产品,进口密集使用其稀缺要素的产品。第三节 要素价格均等化理论、商品价格和要素价格在完全竞争条件下,生产要素在每一部门的报酬等于其边际产品价值,即等于其边际产出与商品价格的乘积。在均衡时,生产要素在所有部门的报酬应当是相同的。当

25、X的相对价格上升时,X、Y两个部门所使用的资本一劳动比率均下降。根据边际收益递减规律,当资本劳动比例下降时,由于资本相对于劳动的投入减少,所以资本的边际生产力上升,相反,劳动的边际生产力下降。由(3.3)、 (3.4)两式,则r/Px、 r/Py均上升,而w/Px、w/Py均下降,即X相 对价格上升后,资本的实际价格或报酬上升,劳动的实际价格或报酬下降。斯托珀-萨缪尔森定理(The StolPer-Samuelson Theorem) :某一商品相对价格的上升,将导致该商品密集使用的生产要素的实际价格或报酬提高,而另一种生产要素的实际价格或报酬则下降。S-S定理的引中(S-S定理在H-O基础上

26、的应用):国际贸易会提高该国丰富要素所有者的实际收入,降低稀缺要素所有者的实际收入。、国际贸易与要素价格均等化随着贸易的开展,两国X商品的相对价格的差异会不断缩小,并最终达到均等。 在这个过程中两国丰富要素的价格不断上升,稀缺要素的价格则不断下降,于是两国要素价格朝着差异缩小的目标变化,趋向于一个共同的水平。随着 商品价格的统一,两国要素价格水平也将达到均等。通过单位价值等产量曲线( unit-value isoquant) 和单位等成本直线( unit isocost)加以说明(图3 8)。讨论:要素价格的均等是以商品价格的均等为先决条件的。现实中,由于运输成本和一些贸易壁垒的存在,各国的商

27、品价格难以达到一致,因此,国际间要素价格均等化在现实中一般难以实现。要素价格均等还要求生产技术条件必须完全一样,这也是一个比较苛刻的条件。第四节 要素积累与国际贸易( Rybczynski Theorem)罗伯津斯基定理:在商品相对价格不变的前提下,某一要素的增加会导致密集使用该要素部门的生产增加,而另一部门的生产则下降。用图示方法证明(图3 9).、要素积累与贸易条件图示罗伯津斯基线(图3 10)大国情形(假设资本增加,劳动不变)开放情况下,如果一国某一要素增加,对方国家一切保持不变,那么要素增加后,在国际市场上密集使用该要素的商品相对价格要下降。进一步讲,若该商品是要素增加国家的出口商品,

28、则该国的贸易条件恶化,相应地,对方国家贸易条件则改善;若该商品是要素增加国家的进口商品,则该国贸易条件改善,而对方国家贸易条件则恶化。如果生产可能性边界的外移偏向于出口部门,则称之为偏向出口的增长( export-biased growth );如果生产可能性边界的外移偏向于进口替代部门,则称之为偏向进口的增长(import-biased growth )。小国在国际市场上可看成是价格接受者,国际价格不会因其经济增长而有所变动,因此,对小国来说,要素禀赋变化之后,其贸易条件可视为不变。如图 3 11。“悲惨增长 ”( immiserising growth)转移至他国的利益部分超出了增长利益,

29、总的福利效果为负。如图3 12、要素积累与比较优势 如果时间足够长的话,要素积累或经济增长可能会改变一国的比较优势型态,即以前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现在由于经济增长可能变为比较劣势;反之,以前处于比较劣势的物品,现在也可能变为具有比较优势。图示( 图 3 13)第五节 要素禀赋理论的验证与补充、里昂惕夫之谜里昂惕夫之谜(The Leontief Paradox) :美国出口劳动密集型商品,进口资本密集型商品,这一结果与H-O理论恰恰相反。里昂惕夫的解释:有效劳动(effective labor)由于劳动素质各国不同,在同样的资本配合下,美国的劳动生产力约为他国(比如意大利)的3 倍,因此若以他国

30、作为衡量标准,则美国的有效劳动数量应是现存劳动量的3 倍。从有效劳动数量看,美国应为(有效)劳动相对丰富的国家,而资本在美国则成为相对稀缺的要素。二、里昂惕夫之谜的解释1、人力资本一般劳动可区分为非熟练劳动( unskilled labor) 和熟练劳动( skilled labor)两类;熟练劳动是指具有一定技能的劳动,这种技能不是先天具备的,而是通过后天的教育、培训等手段积累起来。由于这种后天的努力类似于物质资本的投资行为,所以我们称后一类劳动为人力资本。美国经济学凯恩(Pete B. KenerD后来发现,美国的出口以物质资本加人力资本密集型商品为主。2、自然资源自然资源与资本在生产中往

31、往是互补的,因此,一些自然资源密集型的产品,如能源,往往也是资本密集型的。从自然资源的角度看,美国的某些自然资源是相对稀缺的(自然或人为因素造成的),如石油。这样,美国的太宗进口商品很多是自然资源密集型产品。从自然资源角度看,实际上美国进口的是其稀缺的自然资源,而不是资本。3、要素密集度逆转在某些要素价格下,X是资本密集型的,Y是劳动密集型的,但在另外一些 要素价格下,X变成劳动密集型,Y变为资本密集型。4、需求逆转当某一国对于某一商品享有生产上的比较优势,但因其国民在消费上又特别地偏好该商品时,将会使得原来依据 H-O定理所决定的进口方向发生改变。本章小结要素禀赋理论由H-O定理、要素价格均

32、等化理论 和罗伯津斯基定理 这三个主要部分构成;H-O定理:根据比较优势,一国应出口密集使用其相对丰富要素的产品,进口密集使用其相对稀缺要素的产品;要 素 价 格 均 等 化 理 论 : 国际贸易通过商品价格的均等化,会导致要素价格的均等化,从而在世界范围实现资源的最佳配置,同时由于要素价格的变动,国际贸易会影响一国收入分配格局,即相对丰富要素的所有者会从国际贸易中获利,而相对稀缺要素的所有者会因贸易而受损;罗 伯 津 斯 基 定 理 : 在商品价格不变的前提下,某一要素的增加会导致密集使用该要素产品的生产增加,而另一产品生产则下降。由罗伯津斯基定理,我们可以依据罗伯津斯基线的方向来判断要素增

33、加国的经济增长类型,对于大国来说, 若经济增长偏向出口部门,则会恶化增长国的贸易条件,若经济增长偏向进口部门,则会改善增长国的贸易条件。特定要素与国际贸易本章结构短期中的生产要素特定要素模型基本假设模型的均衡解国际贸易与收入分配商品价格与要素价格短期与长期的比较利益集团与贸易政策第一节 短期中的生产要素在微观经济学中,关于供给面的分析通常分为短期分析和长期分析两种,短期和长期并不是完全按时间长短划分的,而主要视生产要素的流动性而定。特定要素是指一种要素的用途通常仅限于某一部门,而不适合于其它部门的需要。第二节 特定要素模型、基本假设X、Y两种产品生产都使用资本和劳动;规模收益不变;劳动是同质的

34、,可在两个部门间自由流动;劳动总量是固定的,并且充分就业;资本是特定生产要素,即两个部门的资本不能互相使用;每个部门的资本投入都是固定不变的;所有商品市场和要素市场都是完全竞争的。二、模型的均衡解如图4 1 :由于资本是特定不变的,所以两个部门的边际劳动生产力只取决于劳动投入量。劳动投入越多,边际劳动生产力就越小,所以,在商品价格给定不变的前提下, 劳动的报酬与劳动投入量之间成反比。图中劳动边际产品价值VMP LX所代表的曲线反映了 X部门对劳动的需求与劳动价格之间的关系,即劳动需求 曲线,而VMPly则表示Y部门的劳动需求曲线。上图中,两条件劳动需求曲线 的形状取决于生产函数的性质,位置则取

35、决于商品价格。当两个部门的劳动报酬相同时,劳动在两个部门间的的分配便达到均衡。当两个部门的劳动需求曲线相交时,两个部门面对相同的劳动价格,为 wo此时, X部门的劳动投入量为OxL, Y部门的劳动投入量则为OyL。劳动的分配一旦 确定,两个部门的生产也随之确定。第三节 国际贸易与收入分配、商品价格与要素价格假设图4-1中的E点是封闭条件下一国生产要素的均衡配置点。假设开展贸易以后,该国依据比较优势原则,出口 X商品,进口 Y商品。那么,该国 X 商品的相对价格将上升。假设X商品的价格由Px上升至P,X。这时X部门的劳动需求曲线向上方移动,如图4-1,曲线VMP LX 上移至VMP LX 处。此

36、时:(一)劳动实际报酬的变化(二)X部门资本实际报酬的变化(三)Y部门资本实际报酬的变化总结:国际贸易会提高贸易国出口部门特定要素的实际收入,降低与进口相竞争部门特定要素的实际收入,而对可自由流动要素的实际收入的影响则不确定,可自由流动要素的实际收入是否提高取决于要素所有者的消费结构。二、短期与长期的比较短期内,国际贸易对收入分配的影响按部门划分;而长期内国际贸易对收入分配的影响按要素所有者区分。在短期内,由于资本是特定要素,两个部门的资本使用量都无法调整,国际贸易将导致两个部门的资本劳动比例朝相反方向变化,于是两个部门特定要素的实际报酬的变化也是相反的。在长期内,国际贸易通过商品价格的变化,

37、将促使两个部门所使用的资本劳动比例朝相同方向变化,于是两个部门相同要素的实际报酬将同方向变化。三、利益集团与贸易政策利益集团的存在会左右贸易政策的制定。本章小结特定要素模型与要素禀赋理论相比,属于一种短期分析,后者则属于长期分析。这一模型从特定要素的角度,揭示了国际贸易在短期内对一国收入分配的影响,即国际贸易会提高出口部门的资本(特定要素)实际收入,降低进口替代部门的资本实际收入,而对劳动实际收入的影响则不确定。这一模型对人们认识贸易政策的制定有非常有益的启示。48第五章 需求、 技术变化与国际贸易本章结构重叠需求理论消费者行为假设重叠需求与国际贸易产品周期理论初始期(introduction

38、)成长期(growth)成熟期(maturity)第一节 重叠需求理论1961年,著名瑞典经济学家林德(S. B. Linder)推出贸易与变化一书,另辟蹊径,用国家之间的需求结构的相似来解释工业制成品发展的理论,第一次从需求的角度探讨了国际贸易产生的原因,提出了需求偏好相似说( Theoryof Preference Similarity),又称重叠需求理论或收入贸易说。他提出了需求决定成本、从而创造比较优势的思想。核心思想 :两国之间贸易关系的密切程度是由两国的需求结构与收入水平决定的。、消费者行为假设假设在一国之内,不同收入阶层的消费者偏好不同,收入越高的消费者就越偏好奢侈品,收入越低的

39、消费者就越偏好必需品;假设世界不同地方的消费者如果收入水平相同,则其偏好也相同。根据上述两条基本假设,我们可推断两国的消费结构与收入水平之间的关系是一致的,即两国收入水平越接近,消费结构也就越相似。反之,若两国收入水平相差很大,则它们的需求结构也必存在着显著的差异。、重叠需求与国际贸易林德指出,企业在决定一种产品的生产与否时,首要的考虑是这种产品在本国国内是否有市场,是否有利可图,而不是先考虑是否能出口。厂商根据消费者的收入水平与需求结构来决定其生产方向与内容,而生产的必要条件是对其产品有效需求的存在。如果有来自国外市场的有效需求,产品还可以出口到国外去。如果两国的收入水平相近,则两国的需求结

40、构也必定相似。两国之间的需求结构越接近,则两国之间进行贸易的基础也就越雄厚。图示(图5 1 ):图中,横轴表示人均收入水平y,纵轴表示消费者所需的各种商品的品质 等级q, OP表小二者的关系E和F之间的冏品,两国的重叠需求是两国开展 贸易的基础。当两国的人均收入水平越接近时,则重叠需求的范围就越大,两国重复需要的商品都有可能成为贸易品。收入水平相似的国家,互相间的贸易关系也就可能越密切。理论结论:当两国的人均收入水平越接近时,则重叠需求的范围就越大,两国重复需要的商品都有可能成为贸易品,所以, 收入水平相似的国家,互相间的贸易关系也就可能越密切。依据重叠需求理论,如果各国的国民收入不断提高,则

41、由于收入水平的提高,新的重复需要的商品便不断地出现,贸易也相应地不断扩大,贸易中的新品种就会不断地出现。归纳:1 、企业生产的首要决定因素不是成本而是需求和市场。一种新产品的发明或者创新思想的出现,首先所需要精确考虑的是市场对其的需要,然后进行研制和生产。2、出口市场的形成是因为与国内市场有着相似优势,即贸易发生在两国具有重叠需求的商品之间。3、人均收入水平决定需求偏好和需求结构,而需求偏好和需求结构又决定贸易关系。4、进口国通常会成为下一个出口国。补充:重叠需求理论与要素禀赋理论的区别适用范围不同要素禀赋理论主要解释发生在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产业间贸易( Inter-industry

42、trade),即工业品与初级产品或资本密集型产品与劳动密集型产品之间的贸易。重叠需求理论则适合于解释发生在发达国家之间的产业内贸易(Intra-industrytrade),即制造业内部的一种水平式贸易。第二节 产品周期理论美国经济学家雷蒙德 弗农分析了产品技术变化对贸易格局的影响,提出了产 品生命周期学说,解释贸易模式的动态变动和产品领先地位变化。该理论认为,产品像生物一样,随着技术的变化,从出生到衰落,完成一次循环(生命周期)。一种产品的生产需要许多不同的投入,如研究与开发、资本与劳动投入、促销及原材料等。在产品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各种投入在成本中的相对重要性也会发生变化。由于各国在各种投

43、入上的相对优势不同,因此,随着时间的迁移,各国分别在产品周期的不同阶段具有比较优势。这取决于各种投入在成本中的相对重要性。Introduction)产品的初始期是指产品的研制与开发阶段。在这一阶段,产品的技术还未成形,研究与开发的费用在成本结构中占据最大的比重。对于少数先进国家来说,由于劳动相对稀缺,工资比较高,所以进行技术创新以寻求节约劳动的方法。由于它们拥有相对较高的科技水平和较多的科技人员, 能够集中大批高素质的科技人员从事研究与开发活动。而且, 由于资本相对丰富,它们在研究与开发中投入大量资本,并且其承担风险的能力也较强。因此,它们在产品的初始期拥有比较优势。贸易主要发生在少数先进国家

44、与其他发达国家之间,因为这些国家的收入水平相对较高且比较接近。Growth)由于技术已经确定,并被普遍采用,新进入的厂商不会受到技术上的限制。企业之间竞争激烈,为扩大生产和销售,它们进行大量的资本投入,即产品进入大量生产与销售阶段。也就是说,在生产上从研究与开发密集型转化为资本(物质资本管理、营销所需的人力资本)密集型。在这一阶段,资本成为最主要的成本构成。根据要素禀赋理论,发达国家在这一产品阶段拥有比较优势,产品将主要由发达国家输出到发展中国家。Maturity )产品已实现了标准化,并普及到广大的市场中,厂商的生产基本达到了最佳规模点。在这一阶段,原材料和劳动工资是最重要的成本,尤其是低工

45、资的劳动(包括非熟练劳动与半熟练劳动)成为决定比较优势的最重要因素。发展中国家,特别是在工业化方面已取得相当成效的发展中国家或地区(如亚洲 “四小龙 ” 等)拥有比较优势。在这一阶段,产品主要由发展中国家向发达国家输出。产品周期理论的国际贸易演变图示(图5 2)本章小结重叠需求理论是从消费者行为 需求方面 来解释国际贸易的起因的。两个国家人均收入水平越接近,则这两个国家的需求结构重叠部分就越大,因而两国的贸易关系就越密切。产品周期理论从技术变化的角度,探讨了比较优势的动态演变。该理论按技术变化的特点,将产品的发展过程划分为三个阶段:初始期、成长期和成熟期。第六章 规模经济、不完全竞争与国际贸易

46、本章结构外部规模经济与国际贸易规模经济的含义外部规模经济与国际贸易垄断竞争与国际贸易:差异产品产业内贸易垄断竞争市场的特征市场规模与厂商产量、厂商数目开放条件下垄断竞争市场的均衡规模经济、要素禀赋与国际贸易寡头垄断与国际贸易:同质产品产业内贸易寡头垄断市场的特征双寡头市场 古诺模型寡头垄断与产业内贸易第一节 外部规模经济与国际贸易一、规模经济的含义规模经济:指在产出的某一范围内,平均成本随着产出的增加而递减。规模经济通常有两种表现形式:一种是内在的,即厂商的平均生产成本随着其自身生产规模扩大而下降;另一种是对单个厂商来说是外在的,而对整个行业来说是内在的,即平均成本与单个厂商的生产规模无关,但

47、与整个行业的规模有关。外部规模经济产生的根源行业地理位置的集中:随着行业集中,相应的基础设施和配套服务也逐渐完善起来,有利于企业成本的降低。干中学 ”(Learning by doing) 效应:生产中的一些技能或知识往往直接来自于实践经验的积累,随着整个行业的规模扩大,来自于实践的经验积累就比较显著了,因此,行业内每个企业都可从整个行业的规模扩大中获得更多的知识积累。注意区分规模经济与规模收益递增:后者是指一种纯粹的技术特征,它指生产过程中产出增加的比例大于要素投入增加的比例。当生产过程遵循规模报酬递增规律时,自然存在规模经济,但反过来,规模经济并不要求规模报酬递增一定存在。在外部规模经济情

48、况下,企业的生产过程仍是规模收益不变的,规模收益递增只发生在产业层次上,即整个产业产出增加比例大于整个产业要素投入增加的比例。二、外部规模经济与国际贸易以2X2模型为基础,做如下假设:X部门存在外部规模经济;Y部门仍为规模收益不变部门;市场结构仍是完全竞争的;两国的相同部门的生产函数、要素禀赋、消费者偏好以及市场规模假设均相同。总结: 在封闭条件下当达到均衡时,两国的相对价格完全一致,即不存在比较优势。生产可能性边界的形状:部门间要素密集度的差异会产生一种将生产可能性边界向外凸的“张力”;规模经济则产生一种将生产可能边界向内凹(机会成本递减)的“吸力” 。假设规模经济的影响超过了要素密集度的影

49、响,生产可能性边界的形状是一条凹向原点的曲线TT 。如图6 1。封闭条件下:一般均衡点在图61中的E点。在E点相对价格线(Px/Py)与生产可能性边 界相交,而不是相切,这是因为X部门存在外部规模经济,所以X部门厂商 所面对的相对价格要低于社会机会成本(生产可能性边界的切线斜率的绝对值)。在均衡状态时,社会福利则由通过E点与相对价格线相切的社会无差曲线表示。总 结:两国的相对价格完全相同,两国两种产品都生产,社会福利也相同。开放条件下:均衡点E对两国来说都不再是稳定的,两国通过国际分工与贸易可以改善各自的福利。如果A国专门生产X, B国专门生产Y, A、B两国都愿意将各自所生产出的产品一半与对

50、方进行交换,那么两国的消费点都会超过生产可能性边界,位于图61中直线TT的中点C。这时,很明显,两国都会获益。总 结:既使不存在比较优势,外部规模经济也可导致国际贸易的产生。际分工格局的确定:偶然或历史因素。先行优势"(first mover advantage :在发展初期 领先一步”的优势,由于规模经济的存在,转化为成本上的优势,从而限制了“后来者 ”的进入。国 与国之间市场的差别:国内市场规模相对较大的国家将完全专业化生产具有外部规模经济的产品(X),而国内市场规模较小的国家将只能完全专业化生产规模收益不变的产品(Y)。进 口保护或出口促进等政策措施的采用。第二节 垄断竞争与国

51、际贸易:差异产品产业内贸易不完全竞争和市场结构图示(图6 4)、垄断竞争市场的特征:( 1)企业众多。企业间为瓜分市场份额而竞争,没有一家企业的行为能够直接地影响市场价格。企业间共谋的可能性几乎为零 竞争性。( 2)产品差别化。企业生产的产品是或多或少区别于与之竞争的企业的产品的, 这导致了产品间的不完全替代性,企业面对的产品需求曲线是向下倾斜的,即企业对自己的产品具有一定的定价能力 垄断性(力量)。( 3)竞争手段包括价格、质量和营销等。( 4)市场进出障碍不显著,通常只存在一些必要的法律程序。允许差异产品(differentiated product)存在,原来的完全竞争市场就转变为垄断

52、竞争市场;假设消费者偏爱消费多样化,即消费者希望供选择的消费商品种类越多越好;产品差异性使同类厂商的产品之间不具有完全替代性,每个厂商都面对一条向下倾斜的需求曲线;规模经济存在的条件下,厂商在扩大规模和产品多样化之间做出平衡;市场可自由进入,市场平均利润为零时,厂商数目达到均衡,差异产品的种类也随之确定。、市场规模与厂商产量、厂商数目假设在一共同行业内,所有厂商的生产技术条件和所面对需求条件均分别相同;假设每个厂商只生产一种的产品,厂商的数目与差异产品的数目是等同的;假设该行业的要素投入总量是固定不变的,市场总需求完全无弹性,即与价格无关。单个厂商均衡产量的决定。(图6 5)新厂商的进入会对原

53、有厂商的需求曲线的影响:如果市场规模越大,则其所能容纳的厂商数目(n)就会越多;其次,厂商数目越多,与单个厂商平均成本曲线相切的需求曲线就越平坦,这意味着厂商的均衡产量会随着市场规模的扩大而上升。由于所有厂商的条件均完全相同,所以均衡时,所有厂商的产量与产品价格也均相同,若用M 表示整个市场规模,那么均衡时每个厂商的产量均为:q=M/n 。均衡时厂商数目与厂商产量之间所有可能组合的轨迹RC曲线(图6 6)三、开放条件下垄断竞争市场的均衡假设世界上只有两个国家 一一A国与B国,两个国家除了市场规模存在差异(例如人口规模的差别导致了市场规模的差异)外, 在生产技术条件、要素禀赋以及消费者偏好等诸多

54、方面假设都完全相同;假设A国较小,B国较大。封闭条件下,两国的市场均衡点(图6 6)。开放后的情形:国际分工格局:同一行业里,一国只生产某些种类的产品,另一国则生产其他类型的产品,我们不能肯定每个国家生产产品的种类。贸易形态:产业内贸易。市场扩大产生两种积极效应:一是通过厂商产量的提高实现规模经济利益;二是增加产品的品种数量。贸易的福利效果:一是生产成本的降低,使消费者可以更低的价格购买消费品;二是产品品种的增加,使得消费者可有更多的选择,带来更多的满足。四、规模经济、要素禀赋与国际贸易分析框架:垄断竞争贸易模型除了规模经济外,再引入要素禀赋差异这一因素。分析方法:一般均衡分析(针对两个部门)假设现有两个部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