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第一章 规划总则1.1规划背景长陵位于陕西省咸阳市东约20公里的窑店镇三义村北。长陵又名“长山”,是汉高祖刘邦的陵墓。刘邦(公元前256公元前195年),字季,沛县(今江苏沛县)人,建立西汉王朝。位于陕西省咸阳市北,这是汉高祖刘邦与吕后同茔不同穴的陵墓。其地面建筑早已毁坏,陵园和陵邑的围墙地表遗存可见,陪葬墓区有几十余座墓冢可寻。长陵是汉代一处重要的具有丰富内涵的帝陵遗址,充分展现西汉初期经济发展、帝陵形制、祭祀制度等。1988年,长陵遗址被公布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为了全面保护长陵遗址,进一步开展考古研究与科学保护,促进遗址区内文物保护及各项事业可持续发展,特编制长陵遗址保护总体规
2、划。1.2规划性质本规划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遗址保护的法规性文件,是长陵遗址的文物保护专项规划。1.3规划依据1.3.1国家法律法规、规范、文件1、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2007修正)2、 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2008)3、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2004)4、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1989)5、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1991)6、 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弃物污染环境防治法(2005修订)7、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实施条例(2003)8、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实施条例(2011)9、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规划编制要求(2004)10、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
3、位保护规划编制审批管理办法(2004)11、 中国文物古迹保护准则(2002)12、 文物保护工程管理办法(2003)13、 风景名胜区规划规范(GB 502981999)14、 关于进一步做好文物保护“五纳入”的通知(2003)15、 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善文物工作的通知(1997)16、 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技术规范(GB/T16453.161996) 17、 土地利用现状分类(GB/T210102007) 1.3.2地方性法律、法规、文件(1) 陕西省文物保护条例(2006)(2) 陕西省人民政府批转省文物事业局关于划定省级以上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的通知(陕政发199235号)(3) 陕西
4、省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的划定原则(1992)1.3.3国际宪章、公约与文件(3) 关于保护景观和遗址的风貌与特征的建议(1962)(4) 考古遗产保护与管理宪章(1990)1.4规划范围根据长陵遗址的保存现状,为实施真实、完整保护遗址的目标,有效保护遗存本体及其历史环境风貌,将本次规划范围设定为:北临小寨村和徐家堡村,南达三义村和大唐电厂,西抵怡魏村,东至樊家堡。1.5规划期限规划期限为20132027年,共15年。1.6规划成果规划成果由4部分组成:(1)规划文本(2)规划图纸(3)规划说明书(4)基础资料汇编第二章 遗存概况2.1遗迹本体2.1.1 考古遗存陵园四面有夯土墙,
5、南北长959米,东西宽810米,墙宽5米。墙外有围沟。在东、南面各发现一门,北面发现两门。门址两侧为“凸”字形夯土台基,门道宽3.3米。高祖陵居于陵园中部,封土呈“坊”形,底部东西160米,南北134米,高30米。墓葬形制为“亜”字形,东墓道为主墓道,长177米,宽1368米,深36米。墓室呈长方形,东西长约145米,南北宽约142米,距现地表深约36米。吕后陵在高祖陵东南280米,封土形状与高祖陵相同。其封土底部东西150米、南北130米,硕部东西50米、南北30米,封土高30.7米。陵邑南北长2170米,宽1359米,墙址宽约12.816.7米。墙外有围沟。发现门址3处。道路基本上呈“井”
6、字形分布,南部和西北部里坊遗迹结构较为明显,平面呈长方形。勘探发现8处陶窑遗址。陵邑南、北、西三面城墙遗迹仍存,陵邑南墙部分与陵园边墙重合,东面没有城墙建筑。南墙长1245米,现存残迹长1100米,宽9米,中段有门洞遗迹。西墙长2200米,现存残迹长1000米,宽9米,墙中间亦有西门遗址,门址宽15米,夯层坚固如石。北城墙多被破坏,断断续续保存着部分墙迹,最长一段为200米,宽7米。北墙与南门相对处有北门遗迹。陪葬墓123座,现存封土41座,集中分布在长陵东北区域。多有墓园,墓道多为梯形,也有曲尺形;部分墓葬附近有外藏坑。外藏坑285座,形制大致可分为长方形竖穴土圹、梯形斜坡道、“甲”字形结构
7、、“凸”字形结构、双斜坡道结构、三条斜坡道结构、四条斜坡道结构、长方形坑道土洞坑室结构。长度350多米,深58米,包含物为板灰、铁锈、兽骨、漆皮彩绘等。2.1.2 建筑遗址(经考古调查)建筑遗址6处,每处建筑遗址外均有围墙。1号遗址位于帝陵封土北约21米,由南北两部分组成,中间有隔墙,遗址中有多个院落。南北424米,东西183米,面积77555平方米。2.1.3 可移动文物可移动文物主要是长陵遗址在以往的考古发掘中出土的历史文物,现多以馆藏文物形式保存在陕西历史博物馆等机构。(1)、陵园区:1976年,吕后陵附近出土“皇后之玺”一方,现存于陕西历史博物馆。在刘邦陵北130米处、吕后陵北350米
8、处,以及吕后陵正南、距南墙30米处,各有一处大型建筑遗址,出土了许多遗物,如各种形式的卷云纹瓦当,印有“宫二”、“宫十四”等文字的瓦片等。(2)、陵邑区:近年在长陵邑范围内曾发现树木双兽纹半瓦当和大量瓦片堆积、水管道、生产工具等。(3)、陪葬墓区:在陪葬墓区的中心位置,曾经出土“齐一宫当”、“齐园宫当”、“齐园”文字瓦当,是曹夫人寝园遗物。1965年冬,在长陵陪葬墓中,出土了的3000彩绘兵马俑。在陪葬墓区发现东西两排,两两相对的11个土坑,土坑内是排列有序的1800余步兵俑、580余骑兵俑,还有许多陶盾牌、兵器和车马饰。步兵俑葬于5个坑内,大的身高48.5厘米,小的44.5厘米,相当于正常人
9、的三分之一到四分之一那么高。2.2历史环境长陵遗址位于陕西省咸阳市东约20公里的窑店镇三义村北,处于渭河北岸的二级台地上,咸阳塬南部边缘地带,背倚泾河和嵕山,南临渭水,地势高亢平整,水深土厚,土地肥沃,和汉长安城相距13公里。遗址所在地属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冷热干湿分明。气候温和,光、热、水资源丰富,农、林、牧、副、渔各业发展均衡。长陵地区的先民们在此创造了光辉灿烂的西汉文明。2.3历史沿革(保护历程)公元前203年,刘邦称帝的第二年,开始营建长陵,刘邦生时,迁徙大姓和贵戚之冢于陵邑中,让其供奉陵园,陵邑户口多达五万零五十七,人口达七万九千四百六十九。(汉书·地理志载)公元前195年
10、6月1日,刘邦病逝,终年六十一岁。公元前195年5月丙寅葬高祖于长陵。公元前180年8月1日,吕太后病死,终年六十二,与汉高祖合葬长陵。刘邦死后的二三十年间,先后有萧何、曹参、周勃,周亚夫、张耳等100多位文臣武将和近亲王侯陪葬长陵,魏明帝时,曾诏令:“高祖陵四方各百步,不得耕牧樵采”。宋太祖乾德年间,定下规矩:“给守陵五户,长史春秋奉祀”。清乾隆年间,陕西巡抚毕沅所书的“汉高祖长陵”石碑一块。民国前,长陵就受到保护,设守陵户管理陵区,以防盗挖和破坏。1957年,第一次全省文物普查时,对长陵进行了调查。1965年,考古工作者在长陵的一座陪葬墓附近发现了大量陪葬墓,坑内出土了3000多件兵马俑。
11、现藏咸阳市博物馆,年接待人数15万人次年收入30余万元。1968年9月,在长陵狼家沟附近出土了一枚“皇后之玺”玉印,现藏陕西省历史博物馆。1970年,省考古所、咸阳市博物馆开始对陪葬墓进行长达五年之久的考古发掘。1980年,第二次全省文物普查时,对长陵进行了调查。1981年3月15日,咸阳市人民政府投资3万元,动员相关事业,单位干部职工10万人绿化长陵,陵顶植松,四坡栽柏。1981年,由咸阳市博物馆薛恩光,刘平立省人民政府制作的长陵保护标志碑。1981年,长陵由咸阳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办公室管理。1983-1984年,石兴邦、马建熙、孙德润等同志,对长陵进行全面勘察,清理了徐家寨村北陪葬墓、市财政
12、及文物部门拨给调查专款4000余元。1985年,变更为秦都区文物管理委员会办公室管理。1987年,变更为渭城区文物管理委会办公室管理。1988年1月13日,国务院将其列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8年,渭城区人民政府批准成立了长陵文管所科级事业单位,负责长陵田野文物安全。1989年,渭城区文管会偕同省文物局、文物处、长中处的同志在长陵考察划界保护范围。1990年,渭城区文管会对长陵进行了普查。1993年,变更为咸阳市文物局城区管理办公室管理。1996年,由新成立的渭城区文物旅游局管理。1998年,建立了长陵文管所及人员编制。2002年,咸阳市考古所岳起、刘卫鹏由陕西省文物局提供经费,对
13、其陵园、建筑遗址及陪葬墓进行考古调查,调查报告正在编写之中。2004年以后,考古人员使用GPS定位系统对咸阳塬上的西汉帝陵进行了测量。2006年9月,根据国家文物局关于<西汉帝陵考古工作方案>的批复(文物保函【2006】1087号),开始着手准备长陵考古调查工作。2010年3月至2012年4月,进行长陵考古调查工作。第三章 价值评估长陵遗址是我国历史上最具代表性和典型性的重大历史文化遗产,它是汉代第一座帝王陵墓,包含众多陪葬墓,同时开创了陵邑制度,在中华民族文明史上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科学价值与艺术价值,并可产生十分重要的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3.1历史价值3.1
14、.1长陵是西汉开国皇帝汉高祖刘邦的陵墓刘邦(前256年前195年6月1日),字季(一说原名季),沛郡丰邑中阳里(今江苏丰县)人,汉族。出身平民阶级,秦朝时曾担任泗水亭长,起兵于沛(今江苏沛县),称沛公。秦亡后被封为汉王。后于楚汉战争中打败西楚霸王项羽,成为汉朝(西汉)开国皇帝,庙号为高祖,汉景帝时改为太祖,自汉武帝时期司马迁开始,多以最初的庙号“高祖”称之,谥号为高皇帝,所以史称汉高祖、太祖高皇帝或汉高帝。刘邦不但是一个杰出的军事家,也是一个有作为的政治家,他作为一个农民起义领袖而转化为封建帝王,在中国历史上的贡献是不可磨灭的,对汉民族的统一、中国的统一强大,汉文化的保护发扬有决定性的贡献。3
15、.1.2 长陵是汉代初期墓葬形制的代表汉旧仪载:汉代皇陵地宫是“内梓棺、柏黄肠题凑,以次百官藏毕,其设四通羡门,容六车六马,皆藏之。四方外涉,东石外方立,先闭剑户,户设夜龙、莫邪剑,伏驽,设伏火”。入梓棺时,皆珠襦玉匣,连以金缕。根据考古探测,其墓葬形制为“亜”字形,东墓道为主墓道,长177米,宽约13米至68米,深36米。墓室呈长方形,东西长约145米,南北宽约142米,距现地表深约36米。作为汉代第一个皇帝陵墓,研究长陵的墓葬形制对研究汉代初期墓葬形制有重要意义。3.1.3 长陵邑的设置具有重要历史意义西汉一朝在高、惠、文、景、武、昭、宣七帝帝陵和薄太后、赵婕妤二后后陵都设置了陵县,并多次
16、迁徙居民充实人口。长陵邑是西汉设置的第一个正式陵邑,长陵邑是以汉高祖长陵为中心建造的专供守陵、护陵和祭祀之用的特别行政区。作为特殊的地方行政组织,长陵邑在巩固长安的政治中心地位、促进长安地区经济繁荣、发展长安周边文化教育事业和促进关中地区民风多样化方面都产生了重要影响。在政治上强干弱枝以拱卫京师,经济上提高农业技术、增进商业发展,文化上不仅提升了当地的文化素质同时丰富了关中地区的民俗。3.2科学与艺术价值3.2.1各种遗迹为研究长陵的平面布局、设计思路提供了宝贵的材料据历史记载,刘邦称帝的第二年开始营建长陵,是仿照西汉都城长安建造的,汉书·五行志说“园陵小于朝廷,阙在司马门中”,只是
17、规模略小而已。3.2.2 汉俑为研究西汉的军事、手工业提供实物资料在长陵周围及其陪葬墓区发现的从葬坑里,周勃父子墓旁1965年出土西汉3000兵马俑,对研究西汉初期的军队编制、雕塑艺术、贵族埋葬制度及人物服饰提供了重要实物资料。3.2.3 陵邑墙体为研究西汉建筑技术提供实物资料长陵陵园之北,就是当年长陵邑的所在地。长陵邑的南墙,也就是长陵陵园的北墙。现在陵邑中的所有建筑早已荡然无存,但陵邑南墙的长度还有一千二百四十五米,西墙长度为二千二百米,北墙残长二百米。东墙没有任何发现。这些墙的厚度,一般都为七至八米。由此可见,当年的长陵建筑,规模是多么的大,墙垣又是多么的坚固结实。真实反映出西汉建筑技术
18、之高超。3.2.4 真实反映西汉时期“日祭于寝”的礼仪制度在刘邦陵北130米处、吕后陵北350米处,以及吕后陵正南、距南墙30米处,各有一处大型建筑遗址,出土了许多遗物,如各种形式的卷云纹瓦当,印有“宫二”、“宫十四”等文字的瓦片等。这应当是当时寝殿、便殿一类的礼制建筑。寝殿是汉代皇帝或皇帝陵园中的主要祭祀场所,殿堂正中摆放亡者的神座,陵园中的宫人要象侍奉生前的皇帝、皇后一样,每天恭恭敬敬地送上四次饮食,这就是“日祭于寝”的礼仪制度。便殿是寝殿旁边休息闲宴的场所。寝殿举行重大祭祀活动的前后,众多的参与者可在此休息;另外便殿中还存放着皇帝(或皇后)生前用过的衣物,供四时祭祀。3.3社会与经济价值
19、3.3.1 长陵是有待开发的旅游观光地长陵位于咸阳塬上,与西汉其他帝王陵墓、三原县、咸阳市、西安市距离较近。长陵作为西汉第一座帝王陵墓,可以成为周边地区重要的旅游观光集中点。对长陵进行科学合理的展示,不仅可以发挥其社会教育功能,还可以使其成为区域旅游中的新亮点,吸引国内外游客,带动当地旅游经济的发展。3.3.2 长陵的保护与开发,可以进一步推动当地的经济发展与建设长陵已经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周边环境绿化工程已经开展,随着长陵各项保护与开发工作的逐步完善,必将进一步加强甘泉宫遗址的吸引力,对展示汉代的历史文化传统,促进咸阳旅游业和区域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3.3.3 甘泉宫遗址有利于激发公
20、众的爱国热情长陵展现给人们一个立体的西汉王朝,它将西汉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对外交往等,通过丧葬文化体现了出来。这是西汉王朝留给后人的宝贵文化遗产资源,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基地。第四章 综合现状评估4.1 保存现状评估 4.1.1遗址保存现状评估标准结合长陵区域内遗迹保存现状,为便于实施评估和编制保护规划,将长陵区域内的保存现状评估标准分为保存较好、保存较差和破坏严重三个等级。(一)城墙保存较好:地上现存210米高的夯土遗存的城墙。保存较差:地上现存0.52米高的夯土遗存的城墙。破坏严重:地上已无城墙夯土遗存的城墙。(二)封土堆保存较好:遗迹本体的外部形状基本保持原貌。保存较差:遗迹本体
21、的外部形状部分被破坏,大部尚存。破坏严重:遗迹本体大部被破坏或地表已无存。4.1.2遗址保存现状评估遗址名称保存现状 主要破坏因素帝陵较好封土塌陷后陵较好封土塌陷陵园南墙遗迹较差道路打破陵园西墙遗迹较差道路打破陪葬墓1较差人为取土陪葬墓2(杨家湾汉墓)较差考古发掘后无回填,杂草丛生陪葬墓3(三连冢)较差人为取土陪葬墓4(三连冢北侧墓葬)较差人为取土、道路打破陪葬墓5较差人为取土陪葬墓6较差人为取土、现代人墓葬打破陪葬墓7较差人为取土陪葬墓8较差人为取土陪葬墓9较差人为取土、现代人墓葬打破陪葬墓10较差人为取土陪葬墓11(萧何墓)严重人为取土、窑洞陪葬墓12(双冢之一)严重人为取土、窑洞陵邑西墙
22、较差人为取土、道路打破陵邑北墙较差人为取土、道路打破4.1.3遗址破坏因素分析长陵的遗迹主要由夯土构筑而成,虽历经两千多年的风吹雨打,许多地面夯土遗迹(如城墙遗迹)仍然清晰可辨,但其长年受自然侵蚀,破坏比较严重。同时,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城镇化步伐的加快,人为因素对遗址造成的破坏也日趋严重。(一) 自然因素1.日照与气温咸阳市地处暖温带,属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冷热干湿分明。气候温和,光、热、水资源丰富,利于农、林、牧、副、渔各业发展。咸阳地区一年中太阳辐射量6月最多,12月最少;日照时数8月最长,2月最短。所以,一年中6月至8月间太阳辐射对土遗址的破坏较大。咸阳地区年平均温度9.013.2,年
23、极端最低气温-18.6,年极端最高气温41.2。全年太阳辐射4.61×1094.99×109焦耳/平方米。全年月平均气温变化幅度秋季最大,春季次之,夏季最小。地温与气温的差距在夏季最高,冬季相近。所以一年中夏季地温与气温差距最大,秋季日夜温差最大,日温差最大可达28.1,是土遗址风化的主要原因之一。2.降雨咸阳地区多年平均降雨量为537605毫米,最大年降水量903.2毫米(1983年)。降雨量的78%集中在5月至10月间。春季雨量约占全年雨量的1/4;夏季炎热多雨,其中7月至9月间的雨量占全年雨量的47%,且全年暴雨日有1/2出现在夏季;秋季雨量占全年雨量的19%;冬季寒
24、冷少雨,气候干燥。暴雨具有时间短、雨量大且集中的特点,雨滴、雨水对土遗址尤其是表面无植被覆盖的土遗址冲蚀较大,且容易诱发冲沟,严重的会引发坍塌;冬季寒冷干旱,雨雪后结冻时间长,对土遗址易产生冰劈作用,气温转暖后又易产生冻融剥蚀。3.风的作用咸阳地区全年以东北风为主,次为西南风。冬春两季风速较大,夏秋两季风速较小。冬季以东北风为主,兼有西北风。冬春两季的风对表面裸露的地上夯土遗迹的吹蚀和磨蚀较大。4.冻融作用咸阳地区冻土时间主要在冬季1月上半月,解冻时间主要在1月下半月,冻结深度从地表到25厘米深不等。由于土遗迹尤其是基部含水量较大,所以冬季反复的冻融作用对土遗址造成较大破坏。(二)人为因素 由
25、于长陵位于咸阳市东约20公里的窑店镇三义村北,其保护区域内有数个村庄,所以认为因素也是十分重要的。(1)房屋建筑对遗址的破坏长陵区域内的大多数村落和居民是历史遗留下来的,但近年来随着人口的增加和经济的发展,住房建设也进入一个高峰期。房屋建设不仅要平整土地,而且要挖房基,特别是当这种行为发生在遗址的重要部位时,则破坏更大。(2)工业对遗址的破坏 工业对遗址的破坏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是工业污染,如高干渠上游的排污。其二,是占地对遗址的威胁,如距离陵邑北墙较近的大型砖厂。(3)现代道路对遗址的破坏在实地调查中,多处城墙遗迹被当地的道路打破。(4)种植业对遗址的破坏长陵区域内不仅在地上有夯土遗址及封
26、土推,在地下也有宫殿、官署等建筑基址。对于埋藏极浅的建筑遗址,深耕、退耕种树或移植苗木的过程都会对遗址造成毁灭性破坏。还有许多根系较深的植物,尤其是乔木,对地下遗址的破坏更大。另外,农作物种植过程中大水漫灌的水流冲刷和积淤也严重侵蚀着各类遗迹。特别是现代水渠的下挖,对遗迹造成了直接的破坏。(5)其他长陵区域内居民的日常生产生活活动也经常对遗址构成威胁,例如取土、挖渠、修坟墓、倾倒垃圾等,不仅破坏了遗址区的风貌,而且直接对遗迹本体造成破坏;垃圾到处堆放、秋季焚烧秸杆等严重破坏了遗址内的环境风貌。更为严重的是,当地的一些村民为了短期利益,私自把区外的生活和建筑垃圾运进遗址区内进行填埋。这不仅使土地
27、严重污染,而且使地下遗迹也被破坏殆尽。 4.1.3评估结论长陵陵园部分保存较好,有完善的绿化体系和相关监管部门。同时,陵邑与陪葬墓区保存状况较差,遗址本体和景观都有或多或少的损害。4.2保护措施评估4.2.1 保护措施现状(一)公布保护级别1988年,长陵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二)现行保护区划只有长陵和吕后陵做了单独的保护。(三)树立文物保护单位保护标志碑与保护界桩长陵陵园、陪葬墓区、陵邑区各有四角界桩。有长陵保护碑、汉高祖皇后陵保护碑、双冢碑等。(四)实施保护工程2011年5月,长陵绿化改造项目。该工程位于咸阳渭河以北,是西咸新区“疏密相同+大开大合”规模中“大开”的重要组成
28、部分之一。该工程占地面积岳微37344平方米,油松种植为14500颗。陵区内还将拟建神道,广场,雕塑等景观项目。此工程于2012年竣工。该项目配合五陵塬考古遗址文物保护区的建设,将最终组成世界最大的城市公共生态绿地,城市中央公园以及国家5A综合旅游区。4.2.2保护措施现状评估1.遗址保护区划不明确,不利于开展遗址保护工作。2.针对遗址本体主要组成部分的考古遗存尚未实施任何保护措施。4.3环境现状评估4.3.1 环境现状自然环境特征(1)地势地貌长陵位于今咸阳市秦都区窑店乡,这一区域地势北高南低,地形分为平原和台塬两部分。长陵处于台塬之上,海拔在420米到500米之间,同样北高南低,俯视长安。
29、(2)气候这一区域属暖温带。年均气温13.1,1月平均气温1.5,7月平均气温26.8。年降水量545毫米,无霜期219天。全年多东北风,冬季多为西北风。(3)河流 区域内最大河流为渭河,在长陵的南侧。这一区域处于宝鸡峡灌区最下游,灌溉用水主要来自宝鸡峡。(4)地质灾害这一地区地质结构较稳定,少有地震、滑坡等地质灾害。因此遗址区内陵墓、陪葬墓、墙体保留较为完整,受自然破坏较少。人文社会环境特征(1) 聚落环境长陵遗址区内聚落主要为农村村落,没有大型工业企业。房屋建筑多为土坯、砖混结构,大多为1层,少2层及以上,没有任何高层建筑。(2)生产环境长陵遗址区主要为平原与台塬,地势平坦,土壤肥沃,适宜
30、耕种。该地区以农业为主,主要种植的粮食作物有小麦、玉米,几乎所有土地都可以引水灌溉。区域内的怡魏村以经济林种植为主,主要种植五角枫、红叶李等。其他村庄也有少量的经济林,有葡萄、蜜桃、苹果等。区内目前没有工业生产,遗址区内尚未见商业开发。(3)交通环境遗址区内有主要道路与次级道路分布,五陵塬文物旅游路将长陵与其他几座帝陵连接为一条旅游线路。区域内有咸阳机场高速公路穿境而过。区域内有次级道路通往遗址区内的村庄,有“村村通”经过遗址区内村庄,通往咸阳市区。4.3.2 环境现状评估(1)所具优势长陵遗址区内用地现状主要为农用地,绿化面积较大、自然环境较好,工业用地数量少、规模小,区内环境控制较好,自身
31、造成的污染较小。遗址区内房屋建筑的数量相对较少,村落仍然为传统的农村,房屋大多为12层建筑,虽对地下遗迹造成了破坏,但这些建筑的体量较小,地基下挖不深,对遗迹的破坏强度不大。(2) 存在问题遗址区内现阶段存在着随意取土、乱扔垃圾、修建墓地等各种破坏遗址本体和影响环境风貌的现象,有待进一步整治管理。另外,遗址区东南侧的电厂影响遗址区的空气状况。4.3.3 评估结论 长陵遗址区内绿化率高,工业设施少,区内环境控制相对较好。遗址区内居民生产生活对遗址区环境存在破坏,有待整改。4.4 管理现状以及评估4.4.1管理现状1、规章制度渭城区为全面有效地保护汉西汉帝陵(包括长陵在内),出台国家法规有旅游安全
32、管理暂行办法实施细则,旅游资源保护暂行办法、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管理办法、导游人员管理实施办法等。现无专门对于长陵保护管理出台的法规。 目前,长陵的管理体制逐渐健全,政府的保护管理力度不断加大,与21世纪初期以前不断遭到人为破坏的状况相比较而言,得到较为有效的保护。2、 管理机构在行政区划上,长陵规划保护范围属于咸阳市渭城区,但陪葬墓区东北角小部分是属于咸阳市泾阳县管辖。地跨一区一县,保护范围内有16个村。遗址区现有专业管理机构长陵文管所。长陵文管所归属于渭城区文物旅游局,1996年设置,2000年正式盖房建所,属于副科级,编制5人,实际8人。并设有专门的巡逻人员,定期巡逻。4.4.2 管理现状评
33、估 长陵遗址已经成立文管所,有基本的规章制度,初步完成了遗址“四有”工作,组织实施和管理了各项针对遗址的保护工作。但目前长陵遗址的保护管理仍存在一些问题:管理机构组织不健全,缺乏专业管理人员;保护经费的筹资渠道单一,主要以政府财政拨款为主。4.4.3评估结论管理机构方面:有统一的行政管理机构,遗址区内现有专业管理机构(长陵文管所),少部分管理人员编制未批,经费基本能够落实。规章制度方面:对于遗址区的人为破坏有惩罚制度,总的来说,管理体制较完善,但执法监督力度不够,效果不明显。仍有盗掘现象。管理措施方面:遗址区内的管理人员少,无法完成日常的管理任务,定期巡视和监控体系不够完善。4.5遗址展示现状
34、评估长陵作为汉代第一座修建的帝王陵园,由陵园、陵邑、陪葬墓区三个部分组成,见证了汉代初期一个新王朝的建立。研究长陵对研究汉代初期建筑、绿化、墓葬制度、祭祀制度、陵邑制度有重要的意义。陵园内帝后陵保存程度较好,陪葬墓区比较著名的有萧何墓和已做发掘的杨家湾汉墓,陵邑区域内西墙和北墙虽有明显人为破坏痕迹,但布局走向清晰,保存程度较为完好,上述既是长陵对外展示的潜力所在。4.5.1展示现状长陵陵园区域内,帝后陵四周已做绿化,绿化工程由西咸新区秦汉新城城市建设管理局负责,由陕西鸿达水景园艺工程有限公司负责施工,绿化面积达337344平方米,绿化树种有雪松、油松、侧柏、大叶女贞等,绿化措施比较完善。帝后陵
35、分别有石碑作为标识,但未有展示措施,处于自然裸露状态。陵园南墙基本不复存在,无标识,无展示措施。陵园内,汉高祖刘邦的陵墓和吕后的陵墓保存非常完好,未见明显人为破坏痕迹,周围种植陪葬区内,大部分陪葬墓地面可见部分为自然裸露状态,部分陪葬墓有石碑作为标识(如萧何墓),未见有陪葬墓做展示。陵邑区域内,原有建筑已全部为地面无存状态,西墙和北墙地面可见,走向清晰,但无展示措施。4.5.2展示设施陵园区域内基础设施较为完善,交通系统通达性较好,陵园内道路交通状况良好。陪葬墓区和陵邑区域交通不便,陪葬墓区遗迹点之间没有道路连接,需在公路行驶基础上步行到达遗迹点,交通通达性一般。陵邑区域内西墙紧邻乡间土路,南
36、墙邻武陵塬旅游路,北墙两侧没有明显道路,交通通达性一般。展示相关的标识解说系统在进入长陵区域的道路边见到一处,写有长陵基本概况。帝后陵分别有石碑标识,萧何墓和另一处墓葬有“双冢”石碑标识。4.5.3评估结论(1)缺乏展示措施长陵区域内遗迹点基本为自然裸露状态,缺乏展示措施。(2)标识解说系统不全面现有的遗址展示设施及解说系统无法满足公众参观的需要,遗址的经济价值及社会价值难以得到彰显。(3)缺乏展示路线 遗址区内尚未形成固定的展示路线,陵园区内道路布局较好,但未有交通指示游览路线。陪葬墓区和陵邑区域交通方式主要为步行,无展示路线。(4)陵园展示潜力大 陵园内绿化完善,遗迹保存完好,交通状况良好
37、,展示潜力大。4.6 人口与聚落现状以及评估4.6.1 聚落分布格局 长陵整个包括陵园区、陵邑区和陪葬墓区三个部分,大部分属于咸阳市渭城区,其中陪葬墓区东北角一小部分(包括费家新庄和樊家堡)属于泾阳县范围。长陵陵园区南边为三义村;陵园北边的陵邑区由南向北依次有马家堡、怡魏村、朱家乡、彭王村、孙家圪老5个村;陵邑区东边的陪葬墓区由南向北依次有北刘村、徐唐村、南支、史村岭上、上狼家沟、徐家寨、东史村、西史村、费家新庄和樊家堡10个村。(1) 聚落分布与遗址的关系陵邑区5个村均在保护范围之内 ,且村落规模较大。陪葬墓区的北刘村、徐唐村、西史村3个村部分位于保护范围之内,其他7个村整个位于陪葬墓区保护
38、范围之内。陵园南边的三义村村落内民居建筑、乡村道路等有直接叠压南城墙的现象,与遗址保护关系密切。(2) 聚落建筑结构与形式居民住房建筑的结构形式主要有2种:土坯房(土木结构平房)、砖混结构平房。以砖混结构平房为主。土坯房只有少数。(3) 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现状经济:无大型企业,种植业为主,各户散养牲畜家禽;支出主要集中在生产性支出(农药、化肥、人工费)与(高等)教育、婚嫁、盖房;社会:人口以老年人为主;医保覆盖;受教育水品较低;生活:自来水和打井取水;“村村通”为硬化道路、村内为土质道路;旱厕。4.6.2 现代聚落对遗址保护的影响 遗址区内居民的生产生活活动,对遗迹环境造成一定程度的影响。主要表
39、现为:建筑体量扩大对地下遗迹的潜在破坏和对遗址景观的负面影响;传统民居逐渐被新民居代替导致遗址保存环境杂乱。4.6.3 评估结论 长陵遗址区范围广阔,包含了10几处村落,地跨一区一县,加大了管理难度,覆盖在遗址表面的那些自然村落对于遗址区一些墓葬的保护和管理都构成了威胁,自然村落的居民生产生活垃圾影响了遗址区景观风貌。遗址区耕地覆盖面积非常大,耕地导致的封土面积变小以及封土周围环境恶化。4.7 土地利用现状评估4.7.1土地利用现状1.保护范围土地利用现状长陵遗址区保护范围,主要为农业用地和农村居民用地。2.建设控制地带土地利用现状长陵遗址建设控制地带,主要为农业用地和农村居民用地。4.7.2
40、 土地利用中存在的问题 农业生产和遗址保护的矛盾长陵遗址区内的遗存主要分布在农村集体土地上,其土地性质主要为农业用地,农业生产与遗址保护存在冲突。 4.7.3 评估结论长陵遗址区多为大片的农业用地,土地利用率高,效益好。但与遗址保护发生冲突,尤其是农业生产活动大面积破坏了遗址区封土及其周围环境。4.8 遗址区基础设施现状评估4.8.1交通现状及评估1、道路现状(1)遗址区内交通系统主要由交通主干道和次级道路组成。(2)主要交通道路有:机场专线和五陵塬旅游路(3)辅助道路主要由乡间道路和村内道路组成。有进入三义村、怡魏村等村子的土石路面。2.道路用途(1)遗址展示区内的现有道路系统主要服务于当地
41、居民和参观者。(2)机场专线穿境而过,连接机场与西咸新区的重要通道。(3)五陵塬旅游路沟通区内外,是遗址区的主要线路。(4)区内辅助道路主要满足遗址区居民生产生活的需求。 3、道路交通评估(1)遗址区内现有道路主要为区内外经济活动服务,除五陵塬旅游路将几座帝陵连接为一条线外,道路设计过程中未考虑遗址展示的需要,道路系统布局与展示无关,无法满足陵区保护、展示和旅游观光的需求。(2)现有多凹凸不平且多为土石路面,容易扬尘,污染陵区环境。(3)遗址区内的道路在某些地段叠压在遗址之上,道路对陵园、陵邑的南墙、北墙都存在打破现象,对遗址构成了破坏。(4)在各个分散的遗址点间没有道路连接,文物的巡视工作多
42、有不便。(5)遗址区内有“村村通”公路连接着遗址区内村庄和城区,基本满足当地村民出行需要。4.8.2给排水设施现状及评估1、给排水设施现状遗址区范围内居民家都有自来水入户,少部分住户仍使用井水。在生产用水方面,当地没有工业设施,主要为农业灌溉用水。遗址区内有高干水渠流过,由各个小渠连接到每片田地。我们在调查时发现高干渠内水质发黑,污染严重,据反映为上游工厂排污所致。除此之外,也有村民在地里打井,用井水灌溉。调查时发现,在陵园南墙之上有现代水渠,在陵邑的北墙之上同样有水渠穿过。现有道路两侧设有排水明渠,现有水渠在雨涝时节同时也发挥排水作用。2、给排水设施评估遗址区范围内的供水设施已满足居民生产生
43、活的需求。长陵处于咸阳塬的制高点,地势中间高、四周低,现有排水设施也已满足需求。部分段的水渠在陵区墙体之上,这是对遗址的严重破坏。遗址区内的高干渠水体污染严重,恶臭刺鼻,严重的影响了景区的环境风貌,有待整治。4.8.3电力通讯系统设施现状及评估 1、电力通讯系统设施现状在长陵的东南方向有“大唐电厂”,排放的废气漂浮可至遗址区。遗址区内有许多输送电力的高架和通讯设施。此外,遗址区内还遍布着电线杆,分布较为分散。2、电力通讯系统设施评估 “大唐电厂”排放的废气,严重污染着遗址区的环境状况,对遗址区造成巨大影响。遗址区内的电力通讯设施影响了遗址区的整体风貌,某些设施在遗址之上构成破坏。4.8.4环境
44、卫生基础设施现状及评估1、环境卫生基础设施现状: 遗址区内没有集中的垃圾处理点,处理方式为露天堆放。遗址区内居民都使用旱厕,储粪池大多没有密闭,散发强烈气味。2、 环境卫生基础设施评估: 没有集中的垃圾处理点导致当地居民随意丢弃垃圾,严重破坏了遗址区的环境风貌 旱厕需要填土,许过村民在遗址区随意取土,破坏了遗址的完整性。此外,旱厕的强烈气味既造成空气污染,又直接影响到遗址环境。4.8.5 评估结论 长陵遗址周边现有基础设施基本满足遗址区内居民生产生活的需要,但不符合遗址保护及展示的要求,不能满足遗址保护和展示的需要,基础设施尚需改造。第五章 规划框架5.1 规划原则以“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
45、利用、加强管理”的文物工作方针为规划的指导思想,同时规划遵守以下5项原则:1.依法保护原则2.科学保护原则3.以人为本原则4.遗址保护与生态环境改善相协调原则5.遗址安全与有效利用相协调原则5.2规划策略(一)整体保护长陵陵园、陵邑和陪葬墓,是一个延续的历史过程的体现。对遗址实行整体保护,可以保护遗址的整体格局,保护遗址所携带的全部历史信息。(二)协调关系长陵陵园、陵邑和陪葬墓,是一个延续的历史过程的体现。对遗址实行整体保护,可以保护遗址的整体格局,保护遗址所携带的全部历史信息。(三)分步实施根据遗址的价值、保存状况和投资力度,按照遗迹本体、保护范围、建控地带的顺序,分步实施各项保护工作。5.
46、3规划目标有效保护长陵,并通过对长陵的展示和环境改造,把遗址区建设成为环境优美、设施完善、集遗址保护展示和科学研究为一体的多层次、多功能、多效用的综合性遗址保护展示区。第六章 保护区划6.1 保护区划长陵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的相关规定,本规划将长陵的保护区域分为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两个等级。(一)保护范围:保护范围:详情见图。(二)建设控制地带:建设控制地带为:详情见图。6.2保护范围管理规定1.保护范围内的土地全部为文物保护用地。2.保护范围内严禁有损遗址保护的各类生产、生活活动。3.保护范围内只能进行文物保护、展示和考古工程,所有工程必须按法定程序报批后才
47、能实施,严禁与文物保护、展示和考古无关的建设项目入内。4.承担文物保护、展示工程的设计施工单位,应当具有文物行政主管部门批准的资质,持有相应等级的文物保护工程资质证书和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发给的相应等级的资质证书。5.在不破坏遗迹本体和遗址景观环境的前提下,可进行必要和适度的发掘和展示,发挥遗址的社会教育功能。6.保护范围内的植被应以保护和展示遗址为主,植物种类和栽种形式的选择应符合遗址保护、展示和遗址景观保护的要求。7.保护范围内保留建筑必须按照遗址景观保护的要求进行改造,建筑维修和改建方案必须按法定程序报批后才能实施。建筑外立面应符合当地民居特色,且与遗址区整体风貌想协调。8.保护范围内的新建
48、(构)筑物高度不得高于6米。6.3 建设控制地带管理规定1.建设控制地带内的景观应以绿化为主。2.建设控制地带范围内建筑布局和形式应与遗址景观相协调。建筑高度不得高于9米。新建(构)筑物在体量、风格、材料等方面应与当地特色建筑相协调。3.在建设控制地带内进行的所有建设项目和工程设计方案,必须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等有关法规的规定,并必须按法规规定程序报批后才能实施。4.区域内生产生活活动不得对遗址安全和环境风貌造成直接或间接的危害。5.建设控制地带内不得建设各类歪曲文物真实性、影响文物历史环境风貌和自然环境的各类人工旅游景点;不得建设污染遗址景观环境的设施。6.允许在建设控制地带内实施与
49、遗址保护、展示、研究相关的建设项目,或为满足遗址展示需要而配置的停车场、游客服务的基础设施,禁止建设污染企业。7.在该区域内进行的所有建设项目和工程,应先进行考古工作,确定地下无重要遗迹、遗存,按法规规定程序报批后才能实施。第七章 保护措施规划7.1 保护管理措施(一)公布保护区划,设置保护标志碑本规划经陕西省人民政府批准公布后,保护区划由陕西省人民政府重新公布。在各遗址分区入口处设置保护标志碑,沿保护范围设置保护界桩,明确保护范围界限。(二)编制和公布保护管理办法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和陕西省文物保护条例,编制长陵管理办法。内容应包括:保护范围与建设控制地带的具体界定,各项具体管理措施
50、和环境治理要求;根据规划内容制定保护管理要求;奖励与处罚,包括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内对违章行为的处罚和对支持管理、加强保护行为的奖励;管理体制与经费,包括各级地方政府、行政部门和管理机构的相关职责。(三)规范保护档案,完善档案保存1.根据国家文物局的保护档案要求,整理、完善保护档案,提高档案的系统性与规范性。2.完善文物档案,尽最大可能记录考古资料信息。3.实现保护工程资料数据的及时采集存档。4.保存方式采取数字化处理与存储。 7.2 安全防护措施(一)安防措施1.日常巡查人员保卫工作长陵文物管理所设置专门的安保员负责遗址的安全保卫工作,安全保卫工作应做到:定岗定人值班、对遗址定时巡视、及时
51、发现隐患、及时处理各类人为和自然因素对遗址造成的破坏事件。2.监控系统根据国家相关标准,布设符合文博系统一级防护要求的安全监控设施。监测系统的设计以安全管理为中枢,入侵报警系统为核心,以声音复核系统、图像系统与视频监控系统、安防专用通讯系统为基础组成部分,并配置入口控制系统、电子巡查系统和公共广播系统。对整个长陵展示区采用全面保护、重点目标重点防护,多层次多方位的防护措施,重点区域实现摄像机联动进行视频监控和图像复核。对于其他区域采用地波探测装置进行安全监测。3.报警系统报警系统应在对遗址及其展出文物造成破坏的各类人为和自然事件发生时,及时通知有关人员和相关部门,以避免对遗址造成破坏的重大事件
52、发生。(二)消防设施1.根据建筑设计防火规范要求,在停车场、管理区、展示区域等处应设置专门的消防用水口、消火栓、水枪、水带。2.在停车场、管理区、展示区域等处应配置有防火砂箱、灭火器等消防设施,以保证遗迹及文物、游客、当地居民和单位的安全。3.设置必要的林区火险监控系统,应采取实时监控,以保证遗址、游客和当地居民的安全。在参观通道两侧设置防火宣传牌,加强防火知识的宣传,提高游客的防火意识。4.主要遗存分布在坡地,有大面积森林植被,应根据森林防火条例要求,建立森林防火预警、监测、信息保护和应急响应机制,注意森林防火安全。(三)应急预案根据相关法规与文件,制定长陵突发事件应急工作管理办法等应急预案
53、。针对遗址的具体情况,在安全评价的基础上,就事故发生后的应急救援机构和人员,应急救援的设备、设施、条件和环境,行动的步骤和纲领,控制事故发展的方法和程序等,预先做出的科学而有效的计划和安排。应急预案应包括完善的应急组织管理指挥系统,强有力的应急工程救援保障体系,综合协调、应对自如的相互支持系统,充分备灾的保障供应体系,体现综合救援的应急队伍等。应急预案要形成完整的文件体系。7.3保护技术措施基本要求在遵循遗迹本体保护最小干预原则、可逆性原则、无破坏性保护原则、遗迹本体保护与遗址景观环境相协调原则的前提下,对遗迹本体保护技术措施有以下基本要求:1.在制定各文物遗存的具体保护措施时,必须采取审慎的
54、态度。在保护技术不够成熟的情况下,首先考虑简易有效、具有可处理性的措施。2.对遗迹本体的保护技术措施必须保持遗迹本体的原貌,必须保持与遗址景观环境、氛围相协调,必须保持遗址的整体风貌。3.在对遗迹本体实施各类保护技术措施之前,必须对遗迹本体的原有形态、现有状态及在保护技术措施实施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情况和预期达到的保护结果,有充分的分析和认识,制定行之有效、针对性强的保护技术措施实施方案。4.在确定了遗迹本体保护技术措施方案之后,应先选择一般性遗迹的次要部位进行保护技术措施的试验,对试验结果进行综合评估后,方可确定所要实施的最佳保护技术和保护材料。5.在对地上遗迹本体实施各类保护技术措施时,应严格
55、控制保护技术措施实施的程度,避免对遗迹本体造成保护性破坏。6.保护技术措施中所采用的保护加固材料必须具备可再处理性。7.在所有保护工程实施前,应进行相应的考古工作。7.4 保护技术措施1.围栏保护(隔离保护)在遗迹本体或保护范围周围采取围栏、植被等隔离围护措施,围栏的形式应与遗址景观相协调。2.覆盖保护(回填保护)对已经发掘或已探明未经发掘的地下遗迹采用自然土或人工材料进行覆盖保护,将遗迹原封不动地埋在地下,防止各种人为和自然因素对遗迹的破坏。3.生物保护清除遗迹上的有害植被,改用浅根系、需水少的植物对遗址进行植被保护。7.5 保护工程措施基本要求1.所有保护工程必须建立在各遗存具体问题的实际
56、调研和科学分析的基础上,工程必须确保遗址本体的安全性,不得影响遗存本体外观。2.列入规划的保护工程必须委托具备文物保护工程甲级资质的单位进行专项设计,工程设计必须符合相关工程的行业规范,依文物保护工程管理办法要求,履行管理报批审批程序后方可实施。第八章 环境规划8.1环境整治的法规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第十九条规定:“在文物保护单位的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内,不得建设污染文物保护单位及其环境的设施,不得进行可能影响文物保护单位安全及其环境的活动。对已有的污染文物保护单位及其环境的设施,应当限期治理。”8.2环境整治目标合理规划遗址区内绿化种植,为遗址区营造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和优美的自然景观。遗址区内环境整治后,遗迹本体之上没有对遗址安全和环境风貌造成破坏的植被景观,遗址保护区内无与文物保护、展示及考古工作无关的建筑物和构筑物,对遗址区内现有村落进行搬迁或改造,使其与遗址区整体环境风貌相协调。有效防治大气污染、水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等环境污染。完善遗址区旅游服务设施,增设邮局、公用电话、网络、交通线路、公交站点等基础设施,增加餐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三单元 12《江城子 密州出猎》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
- 箱梁预制施工安全管理方案
- 湖北省武汉为明学校高中语文 第六单元 11 牲畜林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外国小说欣赏》
- 七年级英语下册 Unit 5 Our school life Topic 1 I usually come to school by subway Section C教案 (新版)仁爱版
- 2016年贵州省铜仁市中考真题语文试题(解析版)
- 机房强电布置课程设计
- 机床维修与操作课程设计
- 机密机械设计课程设计
- 机场行李分拣系统plc课程设计
- 陕西省蓝田县高中地理 第二章 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 2.2 地球表面形态教案2 湘教版必修1
- 期中模拟检测(1-4单元)(试题)(含答案)-2024-2025学年四年级上册数学北师大版
- 企业名称预先核准通知书
-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学习通超星期末考试答案章节答案2024年
- GB 5920-2024汽车和挂车光信号装置及系统
- 2023-2024学年湖南省长沙市八年级(上)期中物理试卷
- 2024年人教版语文三年级上册《第八单元》大单元整体教学设计
- 万达入职性格在线测评题
- 学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一校一策方案
- 躬耕教坛强国有我教师心得体会范文(10篇)
- 招投标管理招聘面试题及回答建议(某大型国企)2025年
- 2024年医院传染病管理制度范文(二篇)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