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林外史练习_第1页
儒林外史练习_第2页
儒林外史练习_第3页
儒林外史练习_第4页
儒林外史练习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儒林外史练习1 书中曾提到有一个书呆子游西湖,指的是谁:(A 蘧公孙B 范进C 马二先生D 娄三公子2 请问帮娄家看守祖坟的是谁:()A 杨执B 申祥甫C 邹吉甫D 杜绍卿3 请问蘧家和娄家是什么样的关系:()A 世交B 姻亲C 仇人D 邻居4 马二先生告诉蘧公孙作文应以何种气为主:()A 注疏气B 朴实气C 理法D 词赋气5 请问科举时代,选各府县学行俱优的学员进入太学者,称为什么:A 贡生 B 学生C 监生D 考生6 匡太公临死前对匡超人的遗嘱是以什么为重:(A 出人头地B 利禄C 功名D 德行7 哪一位将军建立的军功,却被连降三级:(A 萧云仙B 鲍文卿C 杜慎卿D 汤镇台8 请问太保公

2、要延揽何人拜在他门下,朋比结党(A 虞博 B 庄绍光C 蘧公孙D 杜慎卿9、请问王太守到了南昌府之后,衙门里出现了哪三种声音:()A 戥 子 声 算 盘 声 板 子 声B 打 人 声 骂 人 声 撞 人 声C 玩乐声唱歌声饮酒声D 吟诗声下棋声唱曲声10、下列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直裰(du) 杂烩(hu ) 颧 (qu n)骨 僻 (b )静b.解 (jia)回 应诺(ru) 荏 (r n)苒 掼 ( u n)下c.呷 (xi)汤 停柩 (ji ) 魂旛(fn) 入赘(o)d.硃签(qi n) 会稽 (j ) 夙 (s )因 肄 (y )业11、下列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组是:()a

3、总是你这天灾人祸的,把我一个娇滴滴的女儿生生送死。b 那条铁禅杖飞将来,把这水火棍一隔,丢到九霄云外。c.新娘子辛小姐,真有沉鱼落雁之容,闭月羞花之貌。d.发达之前,匡超人身体不好,总是面如土色。12、下列文学常识有误的一组是:()a.课文着力塑造了儒林人物匡超人的形象,揭示了匡超人在儒林这个大染缸里最终由一位心地善良的青年堕落成可笑无耻之徒的结局。b.吴敬梓(1701 1754) ,字敏轩,号粒民,晚号文木老人,安徽全椒人。出生于世代书香官宦家庭,至其父时家境破落让他饱尝了世态炎凉,三十三岁时移居南京,创造出不朽之作儒林外史。c.作者塑造匡超人这个形象,是为了说明匡超人以前虽然善良,但内心是

4、邪恶的,只要给他条件,就能引发其恶行。对其停妻再娶、不见潘三等的言行,作者是鄙视的。d.儒林外史不仅以讽刺作为主要的艺术手段,而且在结构上与通常的长篇小说以中心人物、中心事件来结构故事的方式不同,以连缀的故事、相互衔接的人物,既独立又前后呼应地结成艺术整体。13、匡超人停妻再娶的心理描写,理解错误的一项是:()a.他“吓了一跳”,是因为他对李给谏说了谎,并不是因为怕妻子生气。b.“前日说过不曾”,说没有娶妻当时是觉得丈人家地位低下,会让人笑话。c.“又恐怕理上有碍”,他不想再娶妻,但觉得既然对李给谏说没有娶,不答应亲事,道理上又说不过去。d.他用戏文中蔡状元停妻再娶的,反而成佳话,自欺欺人,平

5、衡内心不安。14、匡超人在潘三被抓后,他对蒋刑房说的话理解错误的一项是:()a.回忆过去和潘三到店里坐坐会吃些什么,实际这话是说给蒋刑房听的,以表示自己念旧,没有忘记他。b.以官话挡驾, “为朝廷办事”,怕“赏罚不明”。说得冠冕堂皇,自己的身份不宜探监,实为自私狡猾,怕潘三会牵连自己。c.当蒋刑房提出质疑时,就直说了“我也要访拿他”,潘三会成为匡超人“官场之玷” ,成为做官的污点。d.要拜托蒋刑房“心照”,一年半载后带几百两银子帮潘三,可以看出匡超人还是要看潘三的,只是在等待时机帮忙。15、结合全文,说说你对是如何理解匡超人这一人物形象的?次日清早起来,拿银子到集上买了几口猪,养在圈里,又买了

6、斗把豆子。先把猪肩出一个来杀了,烫洗干净,分肌劈理的卖了一早晨。又把豆子磨了一厢豆腐,也都卖了钱,拿来放在太公床底下。就在太公跟前坐着,见太公烦闷,便搜出些西湖上景致,以及卖的各样的吃食东西,又听得各处的笑话,曲曲折折,细说与太公听。太公听了也笑。太公过了二会,向他道: “我要出恭,快喊你娘进来。 ”母亲忙走进来,正要替太公垫布,匡超人道: “爹要出恭。不要这样出了。象这布垫在被窝里,出的也不自在,况每日要洗这布,娘也怕熏的慌,不要熏伤了胃气。 ”太公道: “我站的起来出恭倒好了,这也是没奈何! ”匡超人道: “不妥站起来,我有道理, ”连忙走到厨下端了一个瓦盆,盛上一瓦盆的灰,拿进去放在床面

7、前,就端了一条板凳,放在瓦盆外边,自己扒上床,把太公扶了横过来,两只脚放在板凳上,屁股紧对着瓦盆的灰。他自己钻在中间,双膝跪下,把太公两条腿捧着肩上,让太公睡的安安稳稳,自在出过恭;把太公两腿扶上床,仍旧直过来。又出的畅快,被窝里又没有臭气。他把板凳端开,瓦盆拿出去倒了,依旧进来坐着。到晚,又扶太公坐起来吃了晚饭。坐一会,伏侍太公睡下,盖好了被。他便把省里带来的一个大铁灯盏装满了油,坐在太公傍边,拿出文章来念。太公睡不着,夜里要吐痰、吃茶,一直到四更鼓,他就读到四更鼓。太公叫一声,就在跟前。太公夜里要出恭,从前没人服侍,就要忍到天亮,今番有儿子在傍伺侯,夜里要出就出,晚饭也放心多吃几口。匡超人

8、每夜四鼓才睡,只睡一个更头乡便要起来杀猪,磨豆腐。16、本文段记叙了匡超人一天的生活内容,试简要概括。17、作者写了匡超人帮助父亲出恭,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其目的是什么?18、本段文字选自第16 回,写了匡超人在服侍父亲仍然刻苦读书,这与课本节选部分第19 回的代替金跃考试有何关系?从手段上说,鲁迅也是善于讽刺手法的人,因此能深深体会吴敬梓之写作的高妙: “迨吴敬梓儒林外史出,乃秉持公心,指摘时弊,机锋所向,尤在士林;其文又戚而能谐,婉而多讽:于是说部中始有足称讽刺之书。”(鲁迅中国小说史略)这种观点与英国大百科全书相似: “吴敬梓是十八世纪现实主义的讽刺文学家。杰作儒林外史共五十五回,是以社

9、会群丑为题材的中世纪骑士故事。 ”周进 , 儒林外史的重要人物。作品将其设定为一个皓首穷经、迷信经典、 沉溺于科举难以自拔的人。周进生活穷愁潦倒,不得不忍受着士林人物的羞辱和市井小民的轻蔑。但始终坚信科举是自己唯一的救命稻草。刚出场时,周进已经六十多岁,依然是个老童生。在汶上县做了三年西席,学生顾小舍人都进学成了秀才,他再无资格继续教下去,沦落到薛家集观音庵私塾中来坐馆糊口,饱受秀才梅玖和举人王进的嘲弄和冷遇。不久,周进丢了饭碗,只好替一伙商人当帐房。可以说,已到了科场梦醒之时。然而,当他进省城路过贡院的时候,他多年的心结却又被触动了。但他是童生,他是不能进入贡院的,看门人的鞭子将他打了出来。

10、想象周进无助地站在贡院冷冷的门外,世界对他而言真的是一无所有了。当他恳求别人带他参观贡院时,大半生追求功名富贵却求之不得的辛酸悲苦,以及所忍受的侮辱欺凌一下子倾泻出来,周进的人生也一举进入高潮:周进一进了号, 见两块号板摆的齐齐整整,不觉眼睛里一阵酸酸的,不知道是悲从中来的发泄,还是灵光乍现的奋力一搏,周进一头撞在号板上,直僵僵不省人事。他苏醒后满地打滚,放声大哭。几个商人得知原委,答应每人拿出几十两银子,让他纳监进场。周进道: “若得如此,便是重生父母,我周进变驴变马也要报效! ”爬到地下就磕了几个头。众人还下礼去。金有余也称谢了众人。又吃了几碗茶,周进再不哭了,同众人说说笑笑回到行里。几个

11、商人帮助周进捐了个监生。不久,周进凭着监生的资格竟考中了举人。顷刻之间,不是亲的也来认亲,不是朋友的也来认做朋友,连他教过书的学堂居然也供奉起了 “周太老爷”的 “长生牌” 。过了几年,他又中了进士,升为御史,被指派为广东学道。在广州,周进发现了范进。为了照顾这个54 岁的老童生,他把范进的卷子反复看了三遍,终于发现那是一字一珠的天地间最好的文章,于是将范进取为秀才。周进角色评价这一节是儒林外史中名篇,足以和范进中举媲美。作者以其神来之笔,描绘了士人被科举制拨弄地神魂颠倒的可悲可怜可笑之处。由于前面用周进所受的种种屈辱做铺垫,揭示了其久不得志的心境,醉心功名而功名无望,撞板一段就显得水到渠成,

12、毫不突兀。实际上, 周进和紧接着出场的范进两人一个悲伤地要寻死,一个高兴地发了疯的细节,都寄寓了无限深意。作者揭示出科举制弱化了知识分子的生存能力,使他们深受“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 神童诗)的观念毒害。中举是他们唯一的生活目标,八股是他们唯一的生活技能。科场若不如意,就再无其它谋生本领。周进宁可撞板,因为他深知:除了科举,自己无法自食其力。作者在讥讽其丑态的同时,也对人物寄寓了无限的同情。因为其用意不止于暴露科场和官场人物的污秽,而是着意批判形成他们种种性格的社会根源,极其尖锐地指明科举对于人性的异化作用。自此,周进的人生陡然发生了喜剧性变化。如果说从前沉沦落魄受尽冷眼,此后可谓春风得意

13、一帆风顺。中举人,中进士,做御史,做学道,一路升到国子监司业。吴敬梓当然不是要写一个知识改变命运的传奇故事,实际上, 周进的喜剧性结局大大加强了讽刺力量。这种悲喜交融的美学风格,显示了滑稽的现实背后隐藏着的悲剧性内蕴,瞬间的可笑蕴含着永恒的悲哀。作者通过周进发迹前后士人群体对他的态度变化,批判了整个士人阶层和市民社会。在写主角的同时,也描绘了更广阔的社会生态。士人之间的相处之道,不是人们想象中的惺惺相惜,或者同命相怜。相反,他们之间完全是一种赤裸裸的食物链关系。一旦科场失意,得到的不是同情,而是整个阶层的鄙视和唾弃。一旦跃过龙门,跻身上流社会,便发现整个阶层全都笑脸相迎。吴敬梓本人对此即有刻骨

14、铭心的感受。发迹后, 从前瞧不起周进的人态度判若两人。梅玖冒称是他的学生;他在村塾中写下的对联,被恭恭敬敬地揭下来裱好;辞退了他的薛家集也供奉起他的 “长生禄位” 。周进熟识人物态度的转变,除了写尽世态人情之外,更表现了科举制度对各阶层人物的间接影响,是造成污浊世风的根源。周进前半生生活在社会底层,地位卑下,事事仰人鼻息,形成逆来顺受的性格。暮年飞黄腾达后,同情提携同样出身下层、同样屡试不第的范进,表明周进秉性忠厚,迂而不恶。写出了他性格的复杂面。在这个醉心于科举,而心术并未大坏的读书人身上,更可见出科举制对士子灵魂的侵蚀之深。范进 ,出自现实主义长篇讽刺小说儒林外史第三回周学道校士拔真 才

15、胡屠户行凶闹捷报,是书中一个很有特色的人物。 范进中举 选自 儒林外史 ,作者 吴敬梓 ( 17011754 年),字敏轩,一字文木,号粒民,清代小说家,汉族,安徽全椒人。范进是儒林外史中的一个特色鲜明的人物。范进中举前,饱尝了科举制度迫害下落第文人的辛酸苦楚。50 多岁仅是个童生 ,家中穷苦不堪,12 月的天气还穿着单衣服,“冻得直发抖 ”(原文: “广东虽是地气温暖,这时已是十二月上旬,那童生还穿着麻布直裰,冻得乞乞缩缩。”) 。范进在几十年应试不中的情况下,由于主试官周进 的抬举, 应试及第。他 喜不自胜 出现了癫狂状态。(长期的被人蔑视 侮辱, 二十多次落第的经历把他弄得十分脆弱,无论

16、是巨大的欢乐或悲哀都已经承受不住了。“好 ”,几十年的屈辱和痛苦结束了! “中了 ”梦寐以求的功名富贵到手了)在恢复过来后,他的岳丈 胡屠户 由从前的对他不屑一顾变为阿谀奉承 ; 同县的 “名流 ”也纷纷巴结。正好体现了范进 “一朝得志,语无伦次 ”的悲剧性格和各名流趋炎附势的嘴脸。范进中举后,因丁母忧过了三年才进京会试,又中了进士,授职部属,考选御史。数年后钦点 山东学道。儒林外史的范进为何叫范进?据推测, “范 ”字字面意思为 “模子 ”,而 “进 ”则译为 “进士 ”作者本意则大概是:想得到“进士 ”身份的 “模子 ”了范进人物形象范进形象特点:是一个热衷科举,深受封建教育毒害的下层知识

17、分子。他将自己的青春年华全耗在科举上,将中举取得功名利禄当作唯一的奋斗目标,几十年屡试不第,也不愿从事劳动养家糊口,其灵魂完全被科举的锁链缚住了。范进中了举,虽然物质富有了社会地位提高了,但其灵魂完全被科举毒化了,他与张静斋 称兄道弟,说明他中举后也成了封建统治阶级中的一员,也会与其他统治者一样欺压百姓的。课文通过对比手法写他中举前后的变化,形象揭露了封建科举对知识分子的毒害之深。封建科举制度已经扭曲了这些知识分子的人格和灵魂。范进是本文的主要人物,分析时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所处时代。范进 生活在明朝时期, 八股取士制度盛行, 长达千年的科考发展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几乎全社会都沉浸在“科考热

18、”中,所以在胡屠户的眼中,张乡绅是天上的文曲星,在众人的眼里中举后喜极而疯的范进患的是富贵病,没有一个人敢说它是疯子。比较安徒生 的童话皇帝的新装,那里面还有一个小男孩站出来说皇帝没有穿衣服呢。可以说中举的毒瘤漫及各个阶层,成为不治顽症,所以他的疯本不足为怪。社会地位。他出身低微,既贫且寒,穷得揭不开锅,借钱赶考不成,反遭胡屠户的一顿臭骂。人物本性。激疑:范进遭胡屠户无端辱骂,为什么却还说“岳父 见教 的是 ”?范进被胡屠户一口啐在脸上,为什么他并未发怒?范进为何能“手里插个 草标 ”在大庭广众 之下 “东张西望 ”寻人买鸡?明确:这说明范进 “人心本善 ”,不纵恶,不隐丑。范进对岳丈的“教诲

19、 ”, 唯唯连声 ,穷秀才卖鸡也能招摇过市,不过“草民 ”一个。可见,中举前的范进懦弱猥琐,甘蒙 屈辱,一脸自卑自贱的奴才相。人生追求。范进一心想做个读书人。在那个“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 ”、 “学而优则仕 ”的社会里,读书是他惟一通达 “黄金屋 ”、 “千钟粟 ”、 “颜如玉 ”的独木桥。所以,范进读书几十载,久经科场,老大不悔,用他岳丈的话意则是“少小 不努力, 老大徒伤悲”,然而痴心不改,还想混个天鹅屁吃。当然,和社会的大风气一样,他读书的目的就是为了升官发财,光宗耀祖,茅棚生辉。只有中举才能改变他的命运。所以,中举成了他唯一的心思。劳动本领。由于四体不勤,鄙视劳动,范进不会营生。他家

20、几十年“猪油不曾吃过两三回”,最后落到卖鸡换米的地步。神情举止。范进的命运戏剧性地改变,邻居飞跑到集市报信,他将信将疑。回到家,耳闻目睹之后,乐极生悲 , “一跤跌倒 ”, “不省人事 ”,等几口水灌将过来,又拍又笑,又跑又跳,喜极而疯。一向沉默寡言的他,一路高歌:“噫 !好 !我中了 ! ”几十年的怨气,似乎要在这一刻中爆发。然而范进毕竟是一根 老油条 ,张乡绅攀附道贺,他拿腔作调 ,说什么 “久仰 ”,道什么 “晚生 ”,还胡诌出个“幸得出老先生门下“。由此可见,几十年来,他学识未长,却熏染出了世故圆滑的恶浊之气。 范进的言行极富个性化色彩,但透射出丝丝悲凉阴沉的气氛,有如地狱鬼声。 纵观

21、他的悲喜剧,仿佛让人看到了一个灵魂扭曲的读书人正举着科举大旗,在众人的蛊感下跳着变形的原始人舞。命运归宿。范进从二十岁开始便“矢志不渝 “,虽屡试屡败,却能屡败屡试,死不甘心,终于叩开了功名富贵的大门,让胡屠户刮目相看,让众邻居忙前忙后,备受敬重。以前委曲求全 、 逆来顺受 的 一介书生 ,摇身一变而成为了精神领袖 。内心状态。范进的一生,没有过多的精神负债,可以说他“单纯 ”得固执。他可以不顾家,不顾众人的颜面,当一辈子的老童生,他只在乎一件事 中举。他早已熟悉了那一套不知在心中重复过多少遍的官腔,一旦中举,他老谋深算,伶牙俐齿 ,一切应酬自如,再也不是以前点头哈腰,半晌放不出个屁来的范进。

22、范进范进中举分析1) 热衷功名:范进穷尽一生的精力于科举考试 , 虽然屡遭挫败,仍寄望甚深,直到五十四岁才中秀才;后来他打算去应乡试,却被胡屠户奚落,叫他死心,但他宁可让家人挨饿也要再去应考;及至中举,他竟然欢喜得发了疯,这是范进热衷功名的最具体的表现。2)怯懦麻木:胡屠户在范进中秀才后,盛气凌人 地辱骂他,说他是 现世宝 、穷鬼、烂忠厚没用的人、他只是唯唯诺诺,还说岳父见教 的是;他向胡屠户借盘费 , 胡屠户用不堪入耳的说话骂他,甚至骂他母亲是老不死的老娘,他也毫不生气,充分表现出范进逆来顺受 、怯懦麻木的性格。3)迂腐无能:家里穷得无饭吃,范进手足无措,要等母亲吩咐,才慌忙出去卖鸡,可是他

23、在集上一踱一步,东张西望,老半天仍未能把鸡卖出,证明他平日只埋首读书,缺乏谋生技能;邻居告诉他考中了举人 ,他以为别人骗他,无奈地请人家不要和他开玩笑,以及他喜极发疯的狼狈相,都说明范进迂腐无能。4)虚伪奸诈:从范进中举 后,张乡绅的到来,并赤裸裸的和范进套关系,以求日后互相帮助和范进假惺惺的推辞后接受他的东西,再从张乡绅给他的银子里取六两多银子给胡屠户,则可看出范进的虚伪,为不给自己在官场上抹上不敬老丈人的 污点 而做出的举动,都可看出范进为人的奸诈。5)强烈对比:范进自己,在中举前后也有一个“贫 ”和 “富 ”的强烈对比。范进中举以后,奉承巴结者接踵而至。有送田产的,有送店房的,还有败落户

24、两口子双双来投奔为奴的。转瞬之间,田产、房屋、金钱粮米、银镶杯盘、细磁碗盏、绫罗绸缎,乃至奴仆丫环,凡是富贵人家所有的东西,几乎是应有尽有了。作者通过具体的生活画面,不仅深刻地写出了在科举制度下所谓“一进龙门,身价十倍 ”是怎么一回事,而且还随着范进社会地位和思想的变化,对人物采取了不同的态度。在范进未中举前,作者的同情多于讽刺;在范进中举之后,作者就对他投以辛辣的讽刺了。小说第四回写范进在母亲去世以后,遵制守丧期间,去 高要县 汤知县处打秋风,汤知县设宴款待:“席上燕窝、鸡鸭,此外就是广东出的柔鱼、苦瓜,也做两碗。知县安了席坐下,用的都是银镶杯箸。范进退前缩后的不举杯箸,知县不解其故。静斋笑

25、道:,世先生因遵制,想是不用这个杯箸。?知县忙叫换去,换了一个碗杯,一双象牙箸来。范进又不肯举动。静斋道:,这个箸也不用。?随即换了一双白颜色竹子的来,方才罢了。知县疑惑他居丧如此尽礼,倘或不用荤酒,却是不曾备办。落后看见他在燕窝碗里拣了一个大虾元子送在嘴里,方才放心。”居丧尽礼, 原来只是表面文章,虚应故事,范进的 “孝行 ”竟如此虚伪!范进文学创作典型“学而优则仕 ”规定了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心路历程。 “科举 ”则是横在他们面前的一条鸿沟,越过了这道鸿沟,则顷刻风光无限,终生荣华富贵。正所谓“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 “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 ”。在 “百无一用是书生 ”的时代,

26、中举带来的天壤之别的变化着实 令人羡慕 和神往。更有甚者,中了举,人却喜极而疯。范进中举中的范进就是这样的典型。俄国 19 世纪文学评论家别林斯基 说过: “何谓文学创作中的典型? 典型既是一个人,又是很多人,就是说:是这样一种人物描写:在他身上包括了很多人,包括了那体现同一概念的一整个范畴的人们。”范进正是封建时代千千万万个热衷功名的下层知识分子的典型 科举制度 的殉道者。他大半生穷困潦倒,到54 岁才考进秀才。他中举之前,穷得揭不开锅, 邻里没有一个借米周济 他。 他地位卑微,受人歧视,岳父可以任意辱骂他。作者这样写范进中举 前的生活状态:“这十几年,不知猪油也曾吃过两三回”, “家里已是

27、饿了两三天”,几句话写尽了范进家境的贫寒;而胡屠户对他的 轻侮 中更凸现他社会地位低下,面对屠户的训骂,他竟然“唯唯连声 ”。在这种情形下,他仍偷偷赴试,更表现出他对功名的疯狂追求。范进中举后,情形就完全不同了。几十年来的贫困、屈辱一旦过去,梦寐以求的功名富贵一旦出现,政治、经济、社会地位一旦改变就使他喜极而疯。作者分 4 层展示范进因喜而疯的过程:第一层写昏厥。用“看 ”“ 念 ”“ 拍 ”“ 笑 ”写范进喜极的动作,用“往后一交跌倒,牙关咬紧,不省人事 ”写范进昏厥的动作神态。语言描写 中 “嗷 ”写出惊喜过望的心情。 “好了 ”几十年追求功名,一旦实现,富贵荣华滚滚而来 。第二层写疯跑。

28、用“爬将起来 ”、 “拍着手大笑”、 “飞跑 ”这些 动作描写 ,写足了范进的疯劲。用重复的语言,写狂喜的心情。第三层写跌倒。用富有讽刺性的 外貌描写 ,写范进一脚踹在塘里的丑态,“头发都跌散了,两手黄泥, 淋淋漓漓 一身的水 ”,包含了极其强烈的讽刺意味。第四层写疯走上集。 “拍着笑着 ”的动作描写,写尽范进的疯态。那可憎可笑的疯癫形象被描绘得淋漓尽致。范进的喜极而疯被胡屠户一骂一打治好后,他回忆疯癫中的情景,别的都“昏昏沉沉 ”记不得,唯独“记得是中的第七名”。中举之后,范进地位马上提升,这从周围众邻居的称呼“范老爷 ”、胡屠户的言行、张静斋上门几件事都可看出。而张静斋送钱送房子,可见范进

29、经济状况与以前不可同日而语, 更预示他从此将走上富贵之路。他对胡屠户的称呼由“岳父 ”转为 “老爹 ”,可见他性格中有虚伪的一面。从中举之后看,范进已开始成为封建社会的新贵,他得到了他想要的功名富贵,但他也马上表现出虚伪、世故的性格,对胡屠户态度变化,与张静斋称兄道弟,这就表现他已被科举制度所腐蚀,所同化。 后在张静斋送钱送房子中,其母也因为富贵而被痰闭住气而死。作者生动地刻画了这个为功名利禄而神魂颠倒的科举制度的殉道者典型形象。 范进将自己20 到 54 岁的青春都押在了科举这座“独木桥 ”上! 一旦中举,34年的折磨摧残,34 年的忍辱偷生,34 年的辛酸,都在“疯 ”中爆发出来。范进其实

30、并不是胡屠户口中的“烂忠厚没用的人”,中举之后,范进已开始成为封建社会的新贵,他得到了他想要的功名富贵,马上表现出虚伪、世故的性格。张乡绅来访,曾是一任知县的张乡绅不甘落后,前往“认亲”。原文: “范进迎了出去,只见那张乡绅下了轿进来,头戴纱帽,身穿葵花色圆领,金带、 皂靴。他是举人出身,做过一任知县的,别号静斋,同范进让了进来,到堂屋内平磕了头, 分宾主坐下。张乡绅先攀谈道: 世先生同在桑梓, 一向有失亲近。 范进道:晚生久仰老先生,只是无缘,不曾拜会。 张乡绅道: 适才看见题名录,贵房师高要县汤公,就是先祖的门生,我和你是亲切的世弟兄。 范进道: 晚生侥幸,实是有愧。却幸得出老先生门下,可

31、为欣喜。 张乡绅四面将眼睛望了一望,说道: 世先生果是清贫。 随在跟的家人手里拿过一封银子来,说道: 弟却也无 以为敬,谨具贺仪五十两,世先生权且收着。这华居其实住不得,将来当事拜往, 俱不甚便。弟有空房一所,就在东门大街上,三进三问,虽不轩敞,也还干净, 就送与世先生;搬到那里去住,早晚也好请教些。范进再三推辞,张乡绅急了, 道:你我年谊世好,就如至亲骨肉一般;若要如此,就是见外了。范进方才把 银子收下,作揖谢了。又说了一会,打躬作别。”在这里,充分展示了范进作为读书人的“知书达礼”,更充分展示了他的交 际能力,“迎了出去”表露了对方的尊贵,给足了对方面子。张乡绅开口就是自 责“有失亲近”,

32、范进立马把责任归于自己“不曾拜会”。张乡绅攀亲自认是“世 弟”,范进立称自己为“晚生”,张乡绅送钱又送房,初次见面唐突之下,范进 如何敢收?少不得又推辞一番,等到对方找了个合适的理由(“将来当事拜往,俱不甚便”,这是公事需要啊,多么合适的理由?),范进懂得官场上的规矩,对 方送自己东西,不收下就是对对方的不敬,立马便会结怨,官场之上可千万不要 得罪人,这张乡绅虽然不是官人了,可绝不会与官员毫无关系,范进也就“恭敬 不如从命” 了(当然,范进心里自是喜欢的要命,只不过是一时适应不了自己的 新身份才推辞而已)。范进和张乡绅一唱一和,把官场上的虚伪迂腐、变相贿赂 表现得淋漓尽致。范进作为一个才考中举

33、人的社会一员,尚未有任何任职经历, 便对官场上的交际娴熟自如,更何况那些经验丰富的官员?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当 时社会趋炎附势的风气和强大的社会势力。匡超人 ,原名匡迥,号超人,是儒林外史中一个角色鲜明,性格极其丰富的文学形象。儒林外史是我国古典小说中一部杰出的讽刺作品,吴敬梓用他敏锐的洞察力,丰富的个人生活体验与鲜明的爱憎情感,写出了这部现实主义的杰出著作。小说围绕着功名富贵这根主轴,穷尽儒林世相,体现世态人心,反映了在科举制度下文人士子个体良知的泯灭。匡超人就是其中一个极为典型的例子。匡超人是温州府乐清县人,他原本是一个农村少年,自小上过几年学,因家贫无力读不成了,跟一个买柴的客人到省城帮忙记

34、帐。不料客人折本倒闭,匡超人不得不靠给人拆字混日子,这时他才二十二岁。匡超人本是一个事亲孝顺,勤劳好学的农村青年,吴敬梓在小说中细致的描写了他一步一步走向人格沦丧,灵魂堕落的过程。匡超人思想的发展,大体上可以分为少年时期,转折时期,变质时期三个阶段。匡超人少年时期手脚勤快,心地善良,事亲孝顺。他在马二先生的资助下回到家中见到娘亲就“放下行李,整一整衣服,替娘作揖磕头。 ”父亲卧病在床,他回到家就买了一只猪蹄来家煨着,等烂熟, 和饭拿到父亲面前。晚上拿个被单,睡在父亲脚跟头。他白天里杀猪,卖豆腐, 晚上便服侍父亲。他父亲夜里睡不着,要吐痰, 吃茶水, 一直到四更鼓,匡超人就读书陪到四更鼓,每夜只

35、睡一个更头。哥哥买了个鸡子来给他接风,叫他不要告诉父亲。他那里肯依,把鸡肉先盛了一碗送给父母,然后才肯吃。对父母真是体贴入微。晚上村里失火,累及自家,他首先背出父亲,然后扶出母亲。在他看来,这是头等重要的,其他行李家什都不在话下。可见孝顺父母是他最高的道德标准,这时的匡超人是极为淳朴可爱的。因为匡超人事亲孝顺,而且勤学上进,一日被路过的知县李本瑛发现,感其嘉行,提携他中了秀才,岂料李知县被人诬告,可能累及匡超人。于是他来到杭州躲避风头。匡超人到了杭州,要投奔的潘三外出未归,便与一班假名士交往,这段时期是他一生中的转折时期。这些斗方名士或因科举败北或因自身条件的限制无法取得功名进入仕途。于是这些

36、人就想找一条“终南捷径”:刻诗集,结诗社,写斗方,诗酒风流,充当名士。 这些人表面上潇洒风流,但骨子里忘不了功名富贵。他们假托无意功名富贵自以为清高,意图侥幸能够名利双收。正如景兰江所言, “可知道赵爷虽不曾中进士, 外边诗选上刻着他的诗几十处,行遍天下,那个不晓得有赵雪斋先生?只怕比进士享名多着哩! ”而匡超人初到杭州后,就卷进了这帮“名士”之中,“才知道天下还有这一种道理”。受到他们的影响与熏陶,年少时那朴实敦厚的人品开始受到污染,思想开始蜕变。于是匡超人主动地加入到这群名士中,参加了 “西湖诗会”, 也想从中获取些好处。可见此时的匡超人已是被名士群所同化。虽然马二先生教他懂得了读书人应以

37、文章举业为主,但这条路终究是难走的,况且此时的恩师李本瑛已被人诬告摘了印,无人提携,于是匡超人转身投入到西湖斗方名士们所吹捧的“终南捷径”之中了。匡超人思想的第三个时期即质变时期是在认识了潘三以后。潘三是一个把持官府,包揽词讼,拐带人口,买嘱枪手的市井恶棍。他劝匡超人不要与那帮名士来往, 只有像他那样才能做一些有想头的事情,才能发迹。他看中匡超人知书识字,能写会算,而且聪明伶俐,他要利用匡超人为自己服务。如勾结差人黄球,拐卖乐清县大户人家逃出来的一个使女给姓胡的财主,伪造的朱签就是匡超人所拟, 而潘三也很豪爽的给了他二十两银子。匡超人从中尝到甜头,为非作歹的胆子也就越发大了起来。接下来在潘三的

38、安排下,他又顶替金跃上考场,并中了秀才,又赚了二百两银子。潘三确实没有亏待匡超人,不但帮他在城里买了房子,还给他取了亲。从私人的关系来看,潘三是有恩于匡超人的。但是,在潘三被捕后,匡超人展示出他在这个污浊社会的“学习成果”暴露出他那寡情薄义、虚伪、撒谎的嘴脸:逼妻子回大柳庄乡下,导致其妻郁闷忧虑而死;潘三入狱后的翻脸无情;考取教习后的自命不凡,吹自己为读书人所供奉的“先儒”而贻笑大方。 这个昔日的纯朴少年已经变成一个毫无廉耻的吹牛家,虚伪透顶,狡诈至极。在小说所展示的匡超人的历程中,我们清楚的看到他从纯朴善良到人格沦丧一步一步地走向堕落。作者通过这样一个农家子弟堕落的全过程,揭露了恶浊势利的社

39、会、牢笼士子的八股取士的罪恶本质。吴敬梓详细描写了匡超人蜕变的过程,目的是揭示其蜕变的社会原因,他笔锋所指是造成这种悲剧的社会制度,它将封建传统文化中的消极因素发展到了极致。 这种认识,使作者对匡超人的描写并不是停留在表面,而是深入到人物的本质。这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对八股取士的科举制度的揭露和批判。儒林外史以此为直接的抨击目标,充分揭露了它对知识分子的腐蚀和摧残。儒林外史在开宗明义的第一回就借王冕之口指出: “这个法却定的不好! 将来读书人既有此一条荣身之路,把那文行出处都看得轻了。 ”尽管科举制度弊端百出,但是读书人舍此并无第二条进身之路。在匡超人所处的社会环境中,读圣贤书却品格卑劣

40、者举不胜举:严贡生、 张静斋、 王惠等等。匡超人处在这样的环境中自然也就无法实现学问与道德的自我完善。他只能在追求功名富贵的道路上走得越来越远,并为此而不择手段, 从而迷失了自我。因此, 吴敬梓把罪恶和堕落的责任主要归结于八股取士的科举制度。其次,势利的社会风气。“儒林外史从讥讽势利起始,到谴责势利为结,对势利的描写可以说是贯穿于全书,具有长久的历时性”。匡超人只认提拔他的李本瑛为老师,而不承认学里的老师;可一旦传说他所拜的老师李本瑛被参而可能连累他时,又认为真是“晦气”;但在李本瑛升任为给事中派人来寻他时,他又表示将不日即来赴教。可见“老师”和“门生”这层关系是以对自己是否有益来确定的。从小

41、说的实际描写来看虽然势利之风遍及各个阶层,历久而不衰,但仔细读来,作者所描写和谴责的势利现象又多出现于士林和官场。在吴敬梓笔下,无论是秀才如匡超人、进士如王惠。整个社会都被势利之风所浸染。如此描写与作者的实际生活是密切相关的。吴敬梓出生并生活于他的家族由盛而衰之际,他由此而饱尝人间的冷暖、世态的炎凉,产生了对势利社会的无穷愤慨。匡超人变质的过程让我们看到其蜕变的根源。吴敬梓对他予以讽刺,目的是对造成这样畸形发展的知识分子的社会给以揭露。吴敬梓虽然没有提出解决办法, 但他能够在清朝的盛世的现实环境中正视封建社会的危机,这正是他的思想跳出流俗的表现,也正是儒林外史能够成为我国优秀的古典小说的原因。

42、匡超人是吴敬梓用最深沉的感情写出的一个血肉丰满的人物。吴敬梓在塑造匡超人这一形象时采用了多种艺术方法,细致地勾画出一个比较纯朴善良的农村青年精神生命的毁灭,一出真正人格沦丧的悲剧。其一、 匡超人是书中的一个否定性人物,吴敬梓在确定其主导倾向以后,还写出了他暇瑜混合的一面,寄托了自己的爱和憎。对堕落以前的匡超人,作者就用饱含赞颂和感叹的笔触,细细地描写了他的事亲孝顺的行为:漂泊在外时对父亲的牵挂;在兄长面前的谦卑;细心照料卧病在床的老父。而在匡超人步步走向堕落时吴敬梓却毫不留情的给予讽刺:中了秀才后的势利;狠心逼妻回乡;潘三被捕后的翻脸无情;在牛布衣和冯琢庵面前的吹牛撒谎等等。在作者客观的描写中

43、, 我们看到一个真实可感的匡超人,他先前的淳朴让人赞叹,而他的变质既让人惋惜又让人憎恶。其二、冷静的讽刺描写。这是指作者在叙事描写中,不作主观的情绪流露,语言含蓄,对人对事都是白描的手法。讽刺场面越热烈,作者的笔触就越冷静犀利,这种冷静的文字是作者深沉哀痛,力透纸背之作。比如在第二十回,匡超人对着景兰江和蒋书办攻讦曾经给他许多帮助的潘三说: “潘三哥所做的这些事,便是我做地方官,我也是要访拿他的。 ”对这番话,作者只是悠悠道来,并无着意用力之处,但是这种语气越是冷静,在读者心目中的反差情绪就越强烈。潘三固然作了许多坏事,现身陷缧绁是罪有应得,但匡超人却不应弃之不理。想当初潘三待匡超人也不薄,被

44、捕后也未将匡超人供出来,此时匡超人不念半点旧日情分, 其心如蛇虫螫毒。可见这种冷静的笔法能起到最大限度的艺术效果,能激起读者强烈的情绪。其三、 在谎言世界里揭露人物的丑恶嘴脸。他本已娶妻郑氏,却在李 “恩师”问及可曾婚娶时,“暗想,老师是位大人,在他面前说出丈人是抚院的差,恐惹他看轻了笑,只得答道: 还不曾。 ”只这三个字的谎言使他又得娶李“恩师”有沉鱼落雁之容、闭月羞花之貌的外甥女,又得了极其可观的数百金的装奁,享了好几个月的天福。在匡超人进京途中在牛布衣和冯琢庵面前大肆地吹牛撒谎:“我的文名也够了 , 此五省读书的人,家家隆重的是小弟,都在书案上,香火蜡烛,供者先儒匡子之神位。 ” 这被牛

45、布衣一语点破: “所谓先儒者,乃去世之儒者,今先生尚在,何得如此称呼?”在这样的描述中自然而然地揭开匡超人那麒麟皮下的马脚。这使匡超人这一形象更有概括性。其四、 对比的方法。在塑造匡超人这一形象时,吴敬梓多次运用了对比的方法,比如说匡超人在遇见马二先生时的毕恭毕敬与他在牛布衣和冯琢庵面前说马二先生的选本是“理法有余,才气不足”的对比,揭开了他吹牛撒谎的嘴脸;匡超人对潘三前后态度的变化,讽刺了他的虚伪无情。值得注意的是,吴敬梓在 儒林外史这一鸿篇巨制中塑造了很多命运相似的人物形象,诸如前面开篇的周进和范进,两人都有同样落魄的前半生,而后半生却青云直上,进而成为曾毒害自己的科举制度的忠实卫道士。而

46、对应于匡超人,文木老人又塑造了一个叫做牛浦郎的人物形象,两人都有相同的经历,诸如停妻再娶等等。不同的是牛浦郎出生市井,而匡超人出生于农村而已。读者如有兴趣,可以在阅读中加以比较。这里就不加赘叙。我们也应认识到严监生 性格的复杂性。他的性格中有吝啬的一面,也有卑微可怜的一面,还有慷慨与不乏人情的一面。他以金钱作为护身符,来消灾弭难,苟且偷安。正妻王氏病后,他延请名医,煎服人参,毫不含糊。王氏死后,他深情悼念, “伏着灵床子又哭了一场”,这不是“做戏”的眼泪,诚如闲斋老人的评语: “此亦柴米夫妻同甘共苦之真情。 ” 这里写出了他具有人情的一面。由于他没有家族优势,至死也怕严老大,他活得卑微,死得窝

47、囊。至于对财产的聚敛,主要靠两种方式:一是靠剥削来占有;二是靠惨淡经营,精打细算,甚至靠生活方式上的自虐来减少开支。他爱财、聚财,但有时慷慨。他并不甘心屈从别人,这种心态在他临终托孤于内兄的沉痛遗言中充分地揭示出来了,他说: “我死之后,二位老舅照顾你外甥长大,教他读读书,挣着进个学,免得像我一样,终日受大房的气。 ”临终前的一席话,可谓是他人生经验的总结。总之,他是一个在统治阶级中被人捉弄的人物,他有吝啬、薄情、慷慨的一面,又不乏人情味。对严监生这个人物的畸形灵魂多层面发掘,有利于全面领会作者深邃的用心和婉转多姿的笔力。严贡生 的“六亲不认”更是被作者刻画得淋漓尽致。在第六回中,严贡生自己的

48、弟弟严监生病死,临死前也不见严贡生来询问、关心; 直到严监生死后 “过了三四日”,才见“严大老官”“ 从省里科举了回来”。这也说明了当时封建科举麻痹人心,“科举”在严贡生这一类文人眼里远远比“亲情”重要。接下来,严贡生的虚伪和贪财又进一步得到揭露:严贡生回到家并没有立即去拜见死者,而是悠闲地“和浑家坐着,打点拿水来洗脸”,直到打开严监生的遗物,看见“簇新的两套缎子衣服,齐臻臻的二百两银子”,立刻“满心欢喜”, “即刻换了孝巾,系了一条白布在腰间”, “在柩前叫了声老二 ,干号了几声,下了两拜。 ”在与王家兄弟攀谈中,还大言不惭地为自己辩护说 “我们科场是朝廷大典,” “就是不顾私亲,也还觉得与

49、心无愧。”严贡生的欺压和敲诈,更是在“云片糕”上表现得入木三分。第六回中,严贡生取出一方云片糕来吃,剩下几片, “阁在后鹅板上,半日也不来查点” ,而当掌舵驾手“左手扶舵,右手拈来,一片片的送到嘴里了”,严贡生先是“只作不看见”,直到“船拢了马头”,他便“转身走进舱来,眼张失落的,四周看了一遭”, 还明知故问地询问四斗子: “我的药往那里去了?”此时一个装模作样的人物宛然浮现眼前。当他“得知”是掌舵的吃了,便“发怒道”:这药是 “张老爷在上党做官带了来的人参, 同周老爷在四川做官带了来的黄连!”“值几十两银子”,还要写帖子送到“汤老爷衙里,打他几十板子再讲”。这一段精彩的描写,无疑倾注了作者对

50、此人物的厌恶和鄙夷。看 儒林外史的人无一不高兴看到严贡生失败,然而他是封建统治集团的一员, 这个社会制度就保证他不会失败。第六回里写他欺凌妾出身的弟妇,企图夺产, 闹得人仰马翻,碰巧遇着一个 “也是妾生的儿子”的知县支持了他的弟妇,那一场官司,在形式上他是打输了;但是, 第十八回里写出了他活动的结果, “仍然立的是他二令郎,将家私三七分开”,他得七股,实际上他还是得到了胜利。严贡生这个反面典型,在乡绅地主集团里,地位并不高,而他的行为和品质,却集中了剥削阶级的一切特性,在他的那个集团里是很有代表性的。通过严贡生这个人物,可以进一步认识当时封建科举制度下的一些文人在政治、思想文化各个领域中丑恶和

51、可笑的形象。答案:1 书中曾提到有一个书呆子游西湖,指的是谁:( C )(A) 蘧公孙 (B) 范进 (C) 马二先生 (D) 娄三公子2 请问帮娄家看守祖坟的是谁:( C )(A) 杨执中 (B) 申祥甫 (C) 邹吉甫 (D) 杜绍卿3 请问蘧家和娄家是什么样的关系:( B )(A) 世交 (B) 姻亲 (C) 仇人 (D) 邻居4 马二先生告诉蘧公孙作文应以何种气为主:( C )(A) 注疏气 (B) 朴实气 (C) 理法气 (D) 词赋气5 请问科举时代,选各府县学行俱优的学员进入太学者,称为什么:( .A )(A) 贡生 (B) 学生 (C) 监生 (D) 考生6 匡太公临死前对匡超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