沁园春长沙练习9doc_第1页
沁园春长沙练习9doc_第2页
沁园春长沙练习9doc_第3页
沁园春长沙练习9doc_第4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沁园春长沙练习能力素质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这首词的语言极富表现力,试分析下列各句中加粗字的作用。“万山红 遍,层林尽染”中“遍”的作用: _;“染”的作用_;“漫江碧透,百舸争流”中“透”的作用_;“争”的作用_;“鹰击长空, 鱼翔浅底”中“击”的作用_;“翔”原是描写_,这里用它来描写_;“问苍茫大地, 谁主沉浮”, “问”的对象_,“主”的对象_,显示了作者的博大胸襟与气魄。答案提示: “遍”写出了“红”之广; “染”富有表现力地画出了岳麓山一带枫林的壮美景色。 “透”字表现了江水的清澈程度, “争”写

2、出了人人争先恐后的竞争场面。“击”字准确、形象地表现出雄鹰展翅迅猛有力地拍打、 劲飞的雄姿;“翔”原是描写鸟儿不扇动翅膀地盘旋的姿态, 这里用它来描写游鱼在水中轻快自如地游动的神态,用得非常贴切、传神。“问”的对象是大地,“主”的对象是祖国的前途和人民的命运。点击思维1沁园春·长沙是古典诗歌还是现代诗歌?这种体裁在表达上有什么好处?思维提示:沁园春·长沙是现代诗歌,虽然形式是有格律严格的词,但它的内容却是现代的。 现代人可以写格律诗词, 虽然这种格律严格的诗词, 在语序和省略上不同于现代汉语的一般语法规则, 却能以有限的词句表达丰富的内涵, 并富有一种韵律美和典雅美。2文学

3、作品中的秋景一般都是萧条、肃杀的,本词的秋景具有怎样的特色?为什么?思维提示:词人笔下的秋景是活泼的、美好的,充满生机的。从词中我们可以感受到词人惆怅、 沉重的心情, 但他笔下却没有中国一般旧体诗词中的肃杀、 伤感的“悲秋”情调,这都缘于词人心中对祖国江山的无限热爱和强烈的革命责任心、革命使命感。祖国山河如此美丽,词人更感到责任的重大、革命的必要,感到人民不能主宰大地是极其可悲的, “主沉浮”的必定是人民, 必定是那些“中流击水,浪遏飞舟”的以天下为己任、蔑视反动派、决心改造世界的革命青年。3根据语境在横线上填写恰当的句子。十五岁是风,二十岁是云,二十五岁是水,三十岁是山。风_,云可见而不可捉

4、,水可捉而不可握,只有山能实实在在地把握。但云是风的面貌,水是云的凝结,山是水的故乡。没有风,云便不再飘游;_;没有水,山便将要枯黄。(答案提示:风可感而不可见没有云,水便不再降下)综合渗透阅读下面有关“梅”的三首诗词,山园小梅林逋众芳摇落独暄妍,占尽风情向小园。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幸有微吟可相狎,不须檀板共金尊。卜算子·咏梅陆游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卜算子·咏梅毛泽东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

5、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1对毛泽东的词,解说全对的一组是卜算子是题目,咏梅是副题。此词两段,前段叫前(上)阕,后段叫后(下)阕。第 1、 3、 5、 7句句末不押韵,2、 4、 6、 8句句末押韵,押同一个韵。 1、 2句对仗, 5、 6句也对仗。全词没有对仗的句子。ABCD(答案提示: B,中“卜算子”为词牌,“咏梅”为题目;中1、 2句对仗,而 5、 6句不对仗。)2试分析三首诗词所表现的思想感情有什么不同,探究并写出为什么有这样的差别。山园小梅 _卜算子·咏梅(陆游) _卜算子·咏梅(毛泽东) _原因: _(答案提示:林逋以梅自喻,表现出作者品格高尚、不染俗尘的生活情趣

6、,也流露出一种“孤芳自赏”的情绪; 陆游在这首词中, 用梅花来象征自己崇高的气节和孤高的品质,表现出一种不畏严寒、 傲然屹立的斗争精神; 毛泽东在这首词中,是“读陆游咏梅词,反其意而用之”,以梅花象征无产阶级革命家的高尚品格,塑造共产主义战士的光辉形象。 )3毛泽东在词中用了象征手法,“送春”“迎春”“报春”象征_;“山花烂漫”象征 _;“她在丛中笑”象征_。(答案提示:以“送春”“迎春”“报春”象征革命者的革命实践, 以“山花烂漫”象征革命事业的成功。 “她在丛中笑”象征无产阶级革命家无私的品格和博大的胸怀。)高考巡礼对下面一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我们天天走着一条熟路冯至我们天天走着一条

7、熟路回到我们居住的地方;但是在这林里面还隐藏许多小路,又深邃、又生疏走一条生的,便有些心慌,怕越走越远,走入迷途,但不知不觉从树疏处忽然望见我们住的地方,像座新的岛屿呈在天边我们的身边有多少事物向我们要求新的发现:不要觉得一切都已熟悉,到死时抚摸自己的发肤生了疑问:这是谁的身体?A这首诗表达了一个哲理,司空见惯的事物并不一定就是被认识了的事物。B作者通过生活化的诗歌情境启示人们:轻车熟路固然不会迷途,但要有新的发现,就必须走出生活的惯性。C作者通过“到死时抚摸自己的发肤、生了疑问:这是谁的身体”,表达了人最不了解的就是自己这一深刻主题。D这首诗写的是日常小事,却揭示了生活中熟悉与陌生的辩证关系。(2002年全国春季高考卷)答案提示: C,这是一首充满哲理的小诗。诗人从生活现象入手,告诉我们,在我们所熟知的生活方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